§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703201815420800
DOI 10.6846/TKU.2018.00224
論文名稱(中文) 生活介質促進器
論文名稱(英文) Life-Mediator of Actuator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1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范芷芯
研究生(英文) FAN CHIH HSIN
學號 60336013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英文
口試日期 2018-01-12
論文頁數 8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鄭晃二
委員 - 柯純融
委員 - 李永展
關鍵字(中) 節能
能源循環
智慧空間
關鍵字(英) energy saving
energy recycling
smart spac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透過探討住宅生活中的家庭電器,分析其轉換能源與運作的機制特性,探索空間應用的其他可能性,從而設計家庭電器的系統性。 
而電器有溫度調節、轉換能量、替代勞動力…等多種功能,空間內部有許多運轉的機制與能源應用在建築物裡,卻未有整理其內部能量的關係,而本研究經由日常生活模式的架構下,解析機器與家庭電器的內部運作,統整空間內部資源與能源的系統性關係。
操作方法經由文獻回顧,探討環境與建築的理論、高科技建築的演變以及實體的案例研究,從中探討研究者所討論的問題。在觀察台灣建築空間與機器設備空間的環境關係,找出設備空間與日常活動在台灣空間的特性,經由這些發現與整理,在設計出由家庭電器與設備空間所組成的建築物,回應到研究者認為建築為支應日常生活中的物件、資源與能源體現所組成的空間。
研究發現共有以下兩點:
1.透過住宅日常活動的重複性與電器使用的頻率,將電器與電器的連結,達到能源互相循環與利用的關係,在建築內部設計屬於能量轉換的空間。
2.因集合住宅大量的資源與能源集中,可產生新的活動空間計畫。
	透過本設計得到的結論,發現建築內部的能量空間可被創造與應用。

關鍵字:節能、能源循環、智慧空間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esis discusses electrical appliance interposes residential housing life which analyzed by their own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operation system. To design a systematic appliance for new possibilities for space.
	The electrical appliances have many functions such as temperature control, energy conversion and labor substitution. In this study, the daily life analyzed the internal human behavior and home appliances. To integrate the systema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s and energy within the space.
	After observing, electrical appliances can fin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in Taiwan.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this discussion believe that architecture should support the daily life, though by objects and energy embodied by the space. The results shown below: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lectrical appliances
Through the repetition of daily activities and the frequency of use appliances, can rea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cycling and utilization of energy to design a space for energy transmission.
Energy Centralized managed
	Due to the centralization of energy and complexity arrangements created a new program in the housing complex.
The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we find the energy that is inside the building can be applied, but the feasibility of design needs to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energy data.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1-1 經驗與啟發	1
1-1-2 研究背景	2
1-1-3 展望結合住宅與科技的未來應用	3
1-2 研究目的	4
1-2-1 瞭解科技發展與建築的過程	4
1-2-2 建築設備與環境、空間、物件與活動	4
1-3 研究範圍	5
1-3-1 綠建築與協助設備整合建築的應用	5
1-3-2 高科技建築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6
2-1 環境與氣候的建築	6
2-1-1 相關文獻	6
2-1-2 環境與氣候建築的研究案例	8
2-1-3 環境與氣候的建築-小結	10
2-2 高科技建築	11
2-2-1 相關書籍	11
2-2-2 高科技建築研究案例	14
第三章 主要論述	16
3-1 設計觀察	16
3-1-1 建築的正面與背面-背面的定義	16
3-1-2 台灣傳統建築空間轉變型態  --- 「埕」空間類型學演變出的類別	18
3-1-3   由類型學演推出空間演化的類別	19
3-1-4   從台灣城市中找出演推「埕」的演變空間	20
3-2 住宅與電器的思考	24
3-2-1 住宅的定義	24
3-2-2 電器的定義	25
3-2-3 機器、工廠、住宅	26
3-3 住宅內與家庭電器的結合	32
3-3-1 建築內的資源、能源與家庭電器之空間反思	32
3-3-2 建築與現代電器進步的關係	34
3-3-3住宅內與家庭電器的結合演變	35
3-3-4 機能線的消失	37
3-3-5 住宅內與家庭電器的結合 --- 小結	39
3-4 電器與水、電、熱及溫度能量的關係	40
小結	43
第四章 設計操作	44
4-1 日常活動與家庭電器	44
4-1-1 活動分析	44
4-1-2 電器的分析	52
4-2 集合住宅內電器的整合概念	55
4-2-1 建築量體	57
4-2-2 住宅垂直系統	58
4-2-3 咖啡、冰箱、剉冰機	61
4-2-4 滑水道、洗衣機、盪鞦韆	62
4-3 住宅量體發展流程	63
4-4 設備系統	64
4-4-1 環境控制系統	65
4-4-2 能源轉換	70
4-4-3 水循環	74
4-4-4 住宅單元與生活行為關係圖	7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1
5-1 結論	81
5-1-1建築電訊	82
5-1-2 Philip Rahm	83
5-2 後續研究與建議	85
參考文獻	86
參考文獻
中文書籍

1.專書
ROEWU architecture 絡吳建築事務所(2016)。《建築氣象學》。台灣:田園城市文化出版(2016)。

2.翻譯書
Warren,Chalk等(2003)。《建築電訊》。台灣: 田園城市文化出版。
Warren Chalk等(2003)。《建築電訊指南》。台灣:田園城市文化出版。

3.英文書籍
Reyner Banham(1984)。《The Architecture of the Well-tempered Environment》。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出版。
 
網站參考文獻

AD Classics: The Dymaxion House / Buckminster Fuller。2018.1.2取自
https://www.archdaily.com/401528/ad-classics-the-dymaxion-house-buckminster-fuller
AD Classics: The Plug-In City / Peter Cook, Archigram。2017.12.24取自
https://www.archdaily.com/399329/ad-classics-the-plug-in-city-peter-cook-archigram
Philip Rahm Architecture。2017.10.10取自http://www.philipperahm.com/data/index-c.html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