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702201813230900
DOI 10.6846/TKU.2018.00220
論文名稱(中文) 詮解謝赫「六法」與荊浩「六要」:生活「感性」與「適性」試探
論文名稱(英文) Interpretation of “Xie He’s Six Rules” and “Jing Hao’s Six principles”: Try out“the Aisthesis”and “the Adaptive” of Lif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1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陳惠萍
研究生(英文) HUI-PING CHEN
學號 60301006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01-17
論文頁數 8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蕭振邦(sjb@cc.ncu.edu.tw)
指導教授 - 高柏園
委員 - 劉久清(jcliu@mail.mcu.edu.tw)
委員 - 周德良(107460@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亂世
突現美學
感性批判
生活之理
適意性
關鍵字(英) Troubled times
emergence aesthetics
perceptual criticism
the truth of life
satisfac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謝赫與荊浩的「六法」、「六要」為影響後世繪畫的傳世文獻,二者的相關研究停留於繪畫技法之鑽研,但中國藝文創發重視的是人存之道的顯豁,尤其二人身處亂世,如何在亂世中展現創發,並進而轉換開拓為適意的生活,是我的探究主題。故我的論文將分析謝赫與荊浩之論述的美學涵義,並揭露二者的生活想嚮望,期許從人存角度重新探究二人於亂世中繼續創發的重要意義。
  本文創意思考及解題的第一步驟,處理研究主題的基本向度。首先,釐清「六法」與「六要」的創作樣貌,梳理二者的美學涵義。其次,再探究二者的感性啟動因子或價值指引,從而證成創作者的行動乃因它而啟動。最後,講明謝赫的人物畫注重人物性情的自然展現,荊浩則屬意於創作者生命圓融的體驗,而二者的藝文創作的美學價值在於——謝赫因循「勸世」功能而要期於作品,荊浩則要求畫家追求「真景」,並透過生命圓融體驗而能與自然契合。
  本文創意思考及解題的第二步驟,嘗試以「突現美學」模式來詮釋謝赫與荊浩二人所處時代境況及相關的可能推想。首先,釐清謝赫和荊浩二人所處時代背景和境況的嵌結關係,以說明兩人所處環境的衰敗氛圍。其次,說明創作者以自然為場域,且「自我立法」則使創作者本身不再受到社會宰制。最後,闡釋畫家因自我立法,反在面對不同的社會價值時,能給予正確價值批判,而其回歸生活,也能夠活出「有格調」的生活價值。
  本文創意思考及解題的第三步驟,說明創作者在什麼樣的環境,以及怎麼活,才能創作出上乘作品。首先,說明創作者需要價值歸依,遊於藝與寄情山水的轉化,多半能促使創作者得有依據以進行創作。其次,說明生活之理必需要「中心有主」,才不會流於過度情感化或濫清。最後,闡釋創作者在追求上乘作品時,會衍伸出附加價值而讓其生活得到一種「適意性」的滿足,且這種「適意性」會讓畫創作者活出一己的精彩。
  總之,儘管身處亂世,但因受到自然場域的涵養,使創作者得以自我立法而不受社會價值影響,更突現出人的情感激越獲得適當調節之境界,並凸顯出一種「感性批判」的優位價值的追尚或祈嚮,致令創作者不受社會價值的干擾且能使一己生活富有格調,這也就揭露了一套自我的生活之理。
英文摘要
The subject of my research is --The six rules and six principles of Xie He and Jing Hao’s, had influence the later generations painting’s bequeath documents. Both of the correlation studies remain in digging in the techniques of painting, but what artistic in China values are the significantly of human existence, especially when two people engage in troubled times, how they discover and transform to an enjoyable life. Therefore, my thesis will be analyzing the aisthesis implications of Xie He and Jing Hao, also expose the yearning for life on both sides, expecting from the angle of human exist make a throughout exploration about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how they discover when they engage in troubled times.
The first step of creative thinking and solving the problem in this article, dealing with the basic dimens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At first, clarify the creative manifestation of the “six rules” and “six principles” sort out the aeshtetical implicatiion of both sides. Secondly, research the aisthesis start-up factor or value guidelines of both, thereby we can confirm the creator’s action is active because of it. Last but not the least, state explicitly about that Xie He’s figure paintings pay attention on emerging one’s character, while Jing Hao pays attention on experiencing the creator’s diplomatic in life; and while, the artistic creation of aesthetical value on both sides are that---Xie He follows the function of advocating the world is aspire to the works, while Jing Hao demands the artists pursue the “real scene”, also correspond the nature through the diplomatic life experience.
The second step of creative thinking and solving the problem in this article, tries to interpret the situation of the era where Xie He and Jing Hao exist also the related imagination by the “emergence aesthetics” mode. At first, clarify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era when Xie He and Jing Hao exist, to illustrate the difficult environment. Secondly, explain the creator choose nature as the field domain, also “self-legislation” make the creator no longer suffer from the society. At last, interpret that because of the “self-legislation” of the creator, when facing the different social value, they were able to offer the correct value critique. When return to life, also be able to live out with the style of life.
The third step of creative thinking and solving the problem in this article, states that what situation the creator is in, and how to live, so that the creator can creates excellent work. First of all, explain what value conversion does the creator need, transform of playing in art and abandon oneself to nature, most of all it can provide the creator something to carry on their work. From second, explain that the reason of life needs to have the lord in their center, for that it would not reveal an excessive sentiment. At last, expound that when creator pursue writing excellent works, it’ll derive the additional value, in order to let their life obtain a suitability satisfaction, also this satisfaction will let the creator live their life fascinated.
In conclusion, in spite of staying in the troubled times, but still receive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so that the creator can legislate oneself, in order not to influence by the social value, and it highlights people’ s emotion stimulation that obtain the state to adjust properly, also highlights a kind of perceptual criticism of presented the elaborated value, let the creator will not get disturb of the social value, and let the life be rich in style, so this reveals a way of one’s reasonable lif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導論	1
 前言 	1
 研究背景分析	1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研究方法	10
第一章《古畫品錄》、〈筆法記〉的美學涵義 	19
 第一節  生命自覺之美─謝赫「六法」詮釋 	19
 第二節  生命之真:荊浩「六要」展現 	33
 第三節  「六法」與「六要」的美學價值 	39
第二章 《古畫品錄》與〈筆法記〉的突現之美	46
 第一節  謝赫至荊浩時代亂局	46
 第二節  畫論凸顯藝術價值──生命成就原則 	53
 第三節  畫論所揭示的「優位價值」祈嚮的軌約性——感性的批判 	58
第三章 人生美景入畫的「生活美學」芻議	65
第一節  遊於藝與寄託山水的轉化	65
第二節  「生活之理」的闡釋	70
第三節  生活藝術的感性及適性闡釋	74
結論	78
參考文獻	81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原典
老子,1990,《老子道德經》,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初版。
莊子(著),郭象(注),1990,《莊子》,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初版。
孟子,朱熹(注),1990,《孟子》,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初版。
劉卲,1966,《人物志》,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初版。
謝赫,2004,《古畫品錄》,北京市:人民美術出版社,一版一刷。
朱景玄,2004,《唐朝名畫錄》,長沙市:湖南美術出版社,一版一刷。
張彥遠,1965,《歷代名畫記》,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初版。
郭若虛,1965,《圖畫見聞誌》,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初版。
姚最,1966,《續畫品並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初版。
朱熹(注),1995,《四書章句集註》,臺北市:世界書局,初版。
郭熙,2005,《林泉高致》,濟南市:山東畫報出版社,一版一刷。
郭若虛,2005,《圖畫見聞志》,北京市:人民美術出版社,一版一刷。
劉道醇,1974,《五代名畫補遺》,臺北市:商務印書館,初版。
余紹宋,2012,《書畫書錄解題》,浙江省: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一版一刷。
專書
王更生,1991,《文心雕龍新論》,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初版。
王伯敏,1997,《中國繪畫通史》,臺北市:東大圖書,初版。
中國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1984,《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上、下冊)》,臺北市:輔新書局,初版。
史作檉,2008,《水墨十講:哲學觀畫》,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公司,初版。
牟宗三,1989,《才性與玄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修訂八版。
伍蠡甫,1987,《山水與美學》,臺北市:丹青圖書,初版。
何金蘭,1989,《文學社會學》,臺北市:桂冠圖書,一版一刷。
余英時,1980,《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初版。
李澤厚.劉綱紀,1987,《中國美學史.第二卷(上、下冊)》,臺北市:谷風出版社,初版。
阮璞,1993,《中國畫史論辨》,陝西省: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一版一刷。
李澤厚,2013,《美的歷程》,臺北市:三民書局,二版。
宗白華,1981,《美學散步》,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一版一刷。
卓立.林志明(譯),〔法〕François‧Jullien(著),2013年,《間距與之間:論中國與歐洲思想之間的哲學策略》(L’écart et l’entre:D’une stratégie philosophique, entre pensée chinoise et européenne,2012),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公司,初版。
邵宏,2005,《衍義的「氣韻」︰中國畫論的觀念史研究》,江蘇省:江蘇教育出版社,初版。
林彥邦,2013,《太和鼓鬯:《谿山琴況》之美學觀》,臺北市:文津出版社,初版。
俞劍華,1957,《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上、下冊)》,北京市:人民美術出版社,一版一刷。
高木森,1992,《中國繪畫思想史》,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初版。
袁行霈主編,2003,《中國文學史(上、下冊)》,臺北市:五南出版,初版。
高明士等編著,2006,《隋唐五代史》,臺北市:里仁書局,增訂一版。
馬良懷,1993,《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版一刷。
徐復觀,2013,《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初版再刷。
袁濟喜,2000,《六朝美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二版一刷。
張少康,1989,《古典文藝美學論稿》,臺北市:淑馨出版社,初版。
郭永吉,2013,《六朝家庭經學教育與博學風氣研究》,新北市:華藝學術出版社,初版。
張光福,1986,《中國美術史》,臺北市:華正書局,初版。
陳昭英,2005,《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初版。
張俊傑,2005,《山水繪畫思想之發展》,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初版。
陳鼓應,1980,《莊子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四版。
陳傳席,1999,《六朝畫論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修訂本初版。
───,2013,《中國繪畫理論史》,臺北市:三民書局,增訂三版。
陳慶坤,2014,《六朝自然山水觀的環境美學》,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初版。
敏澤,1989,《中國美學思想史.第一卷》,濟南市:齊魯書社,一版一刷。
傅抱石,1962,《壯游萬里話丹青》,江蘇省:江蘇人民出版社,一版一刷。
傅佩榮,2013,《論語的人文之美.第一部》,臺北市:九歌出版社,初版。
曾昭旭,2003,《儒家傳統與現代生活:論儒學的文化面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初版。
───,2005,《我的美感體驗:道德美學引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初版。
黃偉倫,2006,《魏晉文學自覺論題新探》,臺北市:學生書局,初版。 
葉朗,1986,《中國美學史大綱(上、下冊)》,臺北市:滄浪出版社,初版。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2005,《經學通論》,臺北市:大安出版社,初版。
葉嘉瑩,2000,《迦陵說詞講稿(上、下冊)》,臺北市:桂冠圖書,初版。
潘知常,2017,《中國美學精神》,江蘇省:江蘇人民出版社,一版一刷。
潘朝陽,2001,《出離與歸返:淨土空間論》,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初版。
───,2011,《儒家的環境空間思想與實踐》,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中心,初版。
鄭欽仁主編,2001,《魏晉南北朝史》,臺北市:空中大學,增訂一版。
蕭振邦,1995,《在亂世中做人:我讀荀子》,臺北市:漢藝色研文化事業公司,初版。
───,2009,《深層自然主義:《莊子》思想現代詮釋》,新北市: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修訂版。
錢鍾書,2010,《管錐篇(全四冊)》,北京市:新華書店,初版。
薛永年,1996,《橫看成嶺側成峰》,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初版。
顏崑陽,2016,《詮釋的多向視域——中國古典美學與文學批評系論》,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初版。
羅宗強,2005,《玄學與魏晉人士心態》,天津市:天津教育出版社,一版一刷。
龔鵬程,1998,《飲食男女生活美學》,臺北市:立緒文化事業,初版。
期刊論文
尤煌傑,2002,〈謝赫「氣韻生動」論探源〉,《哲學與文化》第29卷第11期,頁1015-1031。
───,2007,〈荊浩《筆法記》之「六要」與謝赫「六法」之比較〉,《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3期,頁117-130。
何乏筆,2010,〈平淡的勇氣:嵇康與文人美學的批判性〉,《哲學與文化》第37卷第9期,頁141-154。
杜忠誥,2013,〈書藝與儒家成「人」之學——從《論語》「志道」章四句教談起〉,《鵝湖月刊》第456期,頁1-5。
宋灝,2008,〈跨文化美學視域下的中國古代畫論〉,《揭諦》第14期,頁37-78。
林郁迢,2002,〈從「游於藝」論儒家美學〉,《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1期,頁1-14。
林進忠,2008,〈水墨繪畫傳承的人文情境本質〉,《書畫藝術學刊》第5期,頁65-77。
高柏園,1991,〈試論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鵝湖月刊》第195期,頁1-3。
───,1999,〈《人物志》論性之哲學根據與論性傳統〉,《鵝湖月刊》第284期,頁19-30。
張美玲,2014,〈人間.幻境——重彩人物繪畫創作研究〉,《書畫藝術學刊》第17期,頁267 - 290。
梅家玲,1983,〈劉勰「神思論」與柯立芝「想像說」之比較與研究〉,《中外文學》第12卷第1期,頁140-154。
陳惠萍,2016,〈氣韻生動——謝赫的生命綻放〉,《三校青年儒學研究學術會議論文集》第二屆,頁25-31。
陳慶坤,2009,〈從自然美學探討中國山水畫的現代意義〉,《育達學院學報》第19期,頁77-100。
曾春海,2011,〈由氣韻生動論宗白華的意境美學〉,《哲學與文化》第38卷第5期,頁53 - 69。
楊儒賓,2014,〈山水詩也是工夫論〉,《政大中文學報》第22期,頁3-41。
───,2009,〈「山水」是怎麼發現的——「玄化山水」析論〉,《臺大中文學報》第30期,頁209-254。
潘小慧,2010,〈從「君子和而不同」談和諧的多元整全意涵——以先秦儒家典籍為主軸〉,《哲學與文化》第37卷第7期,頁174-175。
劉悅笛,2014,〈觀念,身體與自然:藝術終結與中國美學的新生〉,《哲學與文化》第41卷第2期,頁167-183。
鄭毓瑜,1992,〈六朝文學審美論探究〉,《中外文學》第21卷第5期,頁77-125。
───,2006,〈身體表演與魏晉人倫品鑑-一個自我「體現」的角度〉,《漢學研究》第24卷第2期,頁71-104。
蕭振邦,2017,〈閱讀《林泉高致》〉,淡江大學「中國美學與生活美學」課程講義。
───,2017,〈得心應手的生命境界:析論荊浩〈筆法記〉的美學涵義〉,淡江大學「中國美學與生活美學」課程講義。
───,2016,〈析評《創造力在哪裡?》〉,淡江大學「中國美學與生活美學」課程講義。
───,2015,〈仁者樂山,仁者壽〉,《鵝湖月刊》第486期,頁2-9。
───,2015,〈重構華夏美學理論實務探討——以〈畫山水序〉為例示(三)〉,淡江大學「中國美學與生活美學」課程講義。
───,2013,〈重構儒家美學觀——以「美善合一論」商榷為進路〉,《鵝湖月刊》第451期,頁5-21。
───,2011,〈《莊子》有美學嗎?:重構《莊子》美學〉,《鵝湖學誌》第47期,頁1-40。
───,1989,〈藝術理論的揚棄〉,《鵝湖月刊》第170期,頁53-53。
賴錫三,2012,〈《莊子》身體觀的三維辯證:符號解構、技藝融入、氣化交換〉,《清華學報》第42卷第1期,頁167-183。
顏崑陽,1985,〈氣韻〉,《文訊月刊》第20期,頁335-340。
碩博論文
王友琦(研撰),尤煌傑(指導),2014,《謝赫繪畫美學思想研究——論「氣韻生動」》,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
周靜佳(研撰),廖蔚卿(指導),1989,《六朝形神思想與審美觀念》,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進丁(研撰),曾堉(指導),1986,《「氣韻生動」根源之探討及漢魏晉三代之發展》,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伯爵(研撰),陳德和(指導),2009,《論謝赫《畫品》之氣韻美學觀》,南華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
曹芮晨(研撰),林朝成(指導),2009,《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繪畫藝術觀》,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郭國泰(研撰),顏國明(指導),2001,《六朝美學中形神關係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靜怡(研撰),呂光華(指導),2009,《六朝美學批評「神」、「骨」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彭子軍(研撰),曾春海(指導),2011,《宗炳形神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
童明昌(研撰),吳冠宏(指導),2006,《六朝傳神畫論及其美學義涵之探究——以「形」、「神」辯證思維的落實與具現為詮釋進路》,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黃淑靜(研撰),周林靜(指導),2008,《魏晉南北朝畫論中形神觀之探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