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702200711541500
DOI 10.6846/TKU.2007.00226
論文名稱(中文) 越籍配偶的家生活與重構-以屏東縣Y鄉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Daily Life of Vietnamese Foreign Brides in Taiwan and the Redefinition of “Home” - A Case Study in Pingtung Coun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未來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Futures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1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陳明侖
研究生(英文) Ming-Lun Chen
學號 69214012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1-08
論文頁數 10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鄧建邦(dengjb@mail.tku.edu.tw)
委員 - 陳國華(sochen@mail.tku.edu.tw)
委員 - 王宏仁(hzwang@ncnu.edu.tw)
關鍵字(中) 外籍配偶
遷徙

跨國主義
關鍵字(英) Foreign Brides
Migration
Home
Transnationalism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全球化使得世界上每一個地方的生活都彼此緊密聯繫著,而在全球化底下的人們亦跟隨著全球化的腳步,改變了固有的生活方式。在這其中有一群人,往往因為工作或是生活上的需求而跨界流動,這群全球化下的行動者,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倚賴著跨越數個國界的鏈結,同時生活在原生社會與接待社會中,對他們而言「家」已經不是一個僵化固著的概念。在台灣也居住著這樣的一個族群,她們就是─「外籍配偶」。

    本研究即以屏東縣Y鄉的越南籍配偶為研究對象,以文獻蒐集、深度訪談以及觀察參與等方法進行,希望透過她們跨越國界而進入婚姻關係的主體經驗,探究她們來台之後在「家」內,以及她們在跨越「家」門以外的生活,並且探究她們在歷經遷徙以及和接待社會的互動經驗後,她們是如何尋找家的意義,以及呈現「家」的不同樣貌。

    研究結果發現,雖然外籍配偶在家中受到重重的限制,但是她們不會因此而噤聲,而是會發展出各種手段來對抗父權。此外,她們雖然遠嫁來台,但是她們仍舊保持著和原生社會的聯繫,運用兩個社會中的資源賴以生存,並且也因她們跨界流動的身份,發展出超越在地的家的意象。
英文摘要
Globalization links our living closely to every place in the world while on the other side it changes the traditional life style. Nowadays there is a group of people who need to travel from countries to countries for work or life. To the original and host societies, these people give a new definition of “home”. In Taiwan, there is such a group called “Foreign Brides” . 

      This research takes Vietnamese foreign brides in PingTung “Y” county as the research topic and uses documents, in-depth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 as research methods to conduct this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this research, these objective experiences from foreign brides revel how they overcome the barrier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houses after they got married to a foreign country and how they redefine “home” after migrating and immigrating to the host society.

      In conclusion, these foreign brides have developed means of strategies to be against the patriarchy as well as kept good connection with their original society despite restrictions on them to make use of resources in two countries. Because of the distinctive cross-country identity, they also developed a new concept of home which is more than the origi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3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遷移5                             
    第二節 「融入」型態9   
第三節	家12
第四節	小結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19
    第一節  資料來源19                                    
    第二節 研究地點20
    第三節  研究對象22
    第四節 訪談內容24
    第五節  受訪者列表25
第四章	家門裡29
    第一節   對流動的抉擇29
   第二節   傾斜的權力關係36
    第三節  「家內」的生活經驗39
    第四節   她們的反抗策略52
    第五節   小結61
第五章   家門外63
    第一節   跨越家門找工作63
    第二節   從賦權看她們的工作69
    第三節   將「外籍配偶家庭生活學習班」做為一種生存策略74
    第四節  跨界的賦權76
    第五節  哪裡是「家」?-哪裡都可以是「家」78
    第六節  小結83
第六章  結論85
    第一節  研究發現85  
第二節	未來研究建議88
參考文獻90
    中文文獻90
    外文文獻93                      
附錄一  訪談大綱95
附錄二  受訪者列表97

表次

表3-1    屏東縣Y鄉歷年來戶數及人口數21
表3-2    屏東縣Y鄉於民國九十四年九月份現住人口及戶數22
表3-3    屏東縣Y鄉於民國九十四年九月份現住大陸籍及外籍配偶人數22
表3-4    核發國人東南亞地區各國籍配偶簽證24
表3-5    外籍配偶列表26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君琳(2002)流動的家:大陸台商女性配偶的家生活與認同。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 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雅各(1999)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
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賢(2003)離鄉、跨海、遠嫁、作『他』婦:由越南性別文化看『越南新娘。載於蕭新煌主編,台灣與東南亞南向政策與越南新娘(頁215-248)。台北: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李銀河(2003)女性主義。台北:五南。
李玉瑛(2004)夢想家-房宅,階級與性別,2004年台灣社會學年會暨研討會,新竹:清華大學。
沈倖如(2002)天堂之梯?台越跨國商品化婚姻中的權力與抵抗。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倖如、王宏仁(2003)「融入」或「逃離」?越南新娘的在地反抗策略。2003年台灣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邱埱雯(2001)女性移民:文化邊界標誌與認同。當代,164,3-103。
邱埱雯(2003)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台北:時英。
吳瑾嫣(2000)女性遊民研究:家的另類意涵。應用心理研究,8,83-120。
林倖妃(2004.11.8)跨國婚姻商品化,各有所圖。中國時報。
林開忠、張雅婷(2003)台灣媒體中的外籍新娘。載於蕭新煌主編,台灣與東南  亞南向政策與越南新娘(頁187-214)。台北: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姜蘭虹、趙建雄、徐榮崇(1998)當代華人的海外移民。國立台灣大學理學院地理學系地理學報,24,59-84。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3,15
      -196。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夏曉鵑(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文化。
高淑貴(1991)家庭社會學。台北:黎民文化。
張茂桂(1999)種族與族群關係。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  學(頁239-279)。台北:巨流。
張佩芬(2005)大陸女性配偶的家意義建構與日常生活能動實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畢恆達、吳昱廷(2000)男同志同居伴侶的住宅空間體驗:四個個案。應用心理研究,8,121-147。
畢恆達(1996)已婚婦女的住宅空間體驗。本土心理學研究,6,300-352。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靜瑜(2003)美國台灣移民的社會結構、適應與認同探析(1980-2000)(上)。海華與東南亞研究,3,1-37。
陳逸思(2004.6.14)外籍媽媽遲緩兒。時報週刊,1372,52-56。
陳佩瑜(2002)台灣想像與落差:十九個埔里越南新娘的故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美惠、黃馨慧、潘慧玲、謝小芩(2004)從性別盲到性別敏感的教育研究:以   
      婦女成人教育與性教育研究的文獻回顧為例。通識教育季刊,11,1-38。
葉明華(1990)中國人的家族主義及其變遷。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茹憶(1996)未婚單身女性生活適應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菁菁(2005.7.6)外籍新娘吹起整形風,多數是假結婚真賣淫,豐胸、隆鼻、割雙眼皮強化「外在美」,阿沙力不殺價,背後都有金主。自由時報。
翟宗悌(2005)一個身兼數職的母親的早晨:母職生活經驗分析。婦研縱橫,74,98-102。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書局。
歐帥宇(2000)台北都會區年輕高學歷女性居住處境以及家的認同。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梅君(1999)性別與勞動。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頁253-303)。台北:心理。
鄭學庸(2004.11.3)暗夜家暴魘,外籍新娘淚。自由時報。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藍佩嘉(2002)跨越國界的生命版圖:菲籍家務移工的流動與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8,235-285。
鐘重發(2003)台灣男性擇娶外籍配偶之生活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愛如(1993)住宅空間使用的性別差異:三個家庭空間的個案經驗研究。私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外文文獻

Afshar, H. ( 2000 ) Gendering the Millennium: Globalising Women.Development in 
      Practice, 10(3&4), 527-34.
Al-Ali, N. & K. Koser(2002)Transnationalism,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home. In N. Al-Ali & K. Koser (Eds.),New Approaches to Migration? Transnational Communiti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Home(pp.1-14). London:Routledge.
Armbruster, H.(2002)Homes in Crisis: Syrian Orthodox Christians in Turkey and Germany. In N. Al-Ali & K. Koser (Eds.),New Approaches to Migration? Transnational Communiti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Home(pp.17-33). London:Routledge.
Beck, U.(1999)全球化危機(孫治本譯)。台北:台灣商務。
Cooper, M.C.(2000)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徐詩思譯)。台北:張老師文化。
Darke, J. ( 1994 ) Women and the meaning of home. In R. Gilroy & R. Woods (Eds.), Housing women (pp. 11-30). New York: Routledge.
Faist, T.(2000)Transnationalization i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implication for the study of citizenship and culture.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 23(2), 189-222.
Glick Schiller, N. L. Basch & C. Szanton Blanc(1995)From Immigrant to Transmigrant:Theorizing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 68(1), 48-63.
Goffman, E.(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徐江敏、李姚軍譯)。台北:桂冠。
Hayward , D. G..(1975)Home as an environmental and psychological concept. Landscape, 20(1), 2-9.
Jung, C. G.(1997)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劉國彬、楊德友譯)。台北:張老師文化。
Keller, S.(1974)The female role:Constants and change. In V. Franks and V. Burtle (Eds.),Women in Therapy(pp.411-434). New York: Brunner/Mazel.
King, R.(1995)Migrations, globalization and place. In D. Massey & P. Jess (Eds.), A  place in the world.? Culture, Places and Globalisation(pp.5-44).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akley, A.(1974)The Sociology of Housework.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Parrenas, R. S.(2001)Servants of Globalization: Women,Migration and Domestic Work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hizacklea, A.(2003)Transnationalism,gender and global workers. In M. Morokvasic Muller, E. Erel & K. Shinozaki (Eds.), Crossing Boders and Shifing Boundaries (pp.79-101). Opladen:Leske Budrich.
Portes, A.(1999)Conclusion:towards a new world-the origins and effects
of transnational activities.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22(2), 463-477.
Robison, J. & G. Spitze ( 1992 )Whistle while you work?The effect of household task performance on women and men well-being.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73(4), 844-861.
Rouse,R.(1991)Mexican migration and the social space of postmodernism.Diaspora,1(1), 8-24.
Sauvy, A.(1966)General Theory of Population . New York: Basic Books.
Smart, B.(2000)傅柯(蔡采秀譯)。高雄:復文。
Stalker, P.(2000)國際遷徙與移民:解讀「離國出走」(蔡繼光譯)。台北:書林。
大前研─(2001)看不見的新大陸:知識經濟的四大策略(王德玲、蔣雪芬譯)。台北:天下雜誌。
上野千鶴子(1997)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之女性主義(劉靜貞、洪金珠譯)。台北:時報文化。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