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702200711521200
DOI 10.6846/TKU.2007.00225
論文名稱(中文) 主體的困境:同志基督徒的敘事分析
論文名稱(英文) On the Crisis of identity: A Narrative Analysis of Homosexual Christia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1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顏伊旻
研究生(英文) Yi-Min Yen
學號 69208013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6-12-29
論文頁數 16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紀慧君
委員 - 楊明昱
委員 - 羅世宏
關鍵字(中) 同志基督徒
主體
敘事
敘事治療
關鍵字(英) homosexual christian
subject
narrative
narrative therap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藉由同志基督徒身份的特殊性,關心主體困境與經驗詮譯的問題,探討面對社會主流論述中不利於己的各種說法,主體藉由建構敘事「成為自己」的可能性究竟為何。本研究以信仰與身份面臨衝突的主體-同志基督徒的所言所寫,突顯社會少數主體面對認同困境的敘事建構,檢視其如何轉化舊有敘事發展重說故事的契機,以及其中敘事接合、拆解、反證的規跡。


本研究檢視主體與敘事建構的相關理論,分別耙梳同志論述與傳統基督教義兩者,尋找同志基督徒主體困境的社會成因與認同衝突,依符號輻合理論、敘事治療理論,以及解放神學,以主體的建構就隱含在話語之中做為本研究的基礎。首先以幻想主題分析為取徑,拆解同志基督徒的言說體系,找尋其共享的語藝視野;其次,以敘事治療中問題外化的觀點,檢視同志基督徒如何解構壓制的主流論述,轉化發展屬於自己的新的生命故事,同時審視在同志基督敘事中可能隱含的價值觀,以及主體、認同經驗與權力運作之間的關聯性。
  
我們發現同志基督徒的敘事建構,並非創造全新的觀點與說法,除了複製雷同的敘事觀點,也反映出普遍化的劇情公式,同時又矛盾地解構了後現代同志論述與傳統基督教義,然而,就在解構的矛盾中,敘事建構為同志基督徒發展新的主體位置,也使得同志基督徒成為論述的爭逐之地。

藉由同志基督徒的敘事建構我們看見,是敘事轉化的力量恢復了受壓制的知識,呈現主流論述之外一個邊緣化主體的重新建構,在這個過程中主體成為敘事建構的主動使用者,為自己發聲的同時,又難免被雷同的敘事觀點與普遍化劇情公式框限,展演出敘事藉由解構壓制論述、轉化與接連敘事觀點而發展主體建構的過程。
英文摘要
This thesis is focused on the crisis of identity of the homosexual Christian. We propose to analyze the narrative of homosexual Christian community in Taiwan. This research applies the concept of subjectivity in the “narrative therapy” to analyze the hidden consciousness and logic in the narrative of homosexual Christian. 

Firstly, this thesis takes as its research method “fantasy theme criticism” to fine out the rhetorical vision in the homosexual Christian community.

Second, it aims at looking into how homosexual Christians liberate the hegemonic discourse and retell new stories of their own to explicate the exercise of power, discourse, and subjectivity nexus by the way of “narrative therapy”.

Finally, this thesis discloses the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has been changed in the process of narrative construction in the homosexual Christian community.This subject is an effect of narrative and subjectivity. There are narratives of sex, truth, power and Postmodernism built up the meaning of homosexual Christia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成為人」的困境:從同志基督徒談起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7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論文架構	8
壹、	研究問題	8
貳、	論文架構	10
一.	第一部分:緒論	10
二.	第二部分:文獻探討與理論基礎	10
三.	第三部分:研究分析	11
四.	第四部分:研究結果與討論	11
第貳章	文獻探討與理論基礎	12
第一節	文獻探討	12
壹、	以「同志基督徒」為研究對象的相關研究	13
貳、	以Foucault知識/權力為取徑的同志研究	14
參、	以生命主題敘說為取徑的同志研究	15
肆、	以幻想主題語藝分析為取徑的同志研究	16
伍、	研究定位	17
(一)集體的敘事	17
(二)主動的主體	18
第二節	衝突的說法	20
壹、	基督徒與傳統基督教義	20
一.	基督徒:強調「順服」的主體	20
二.	傳統基督教義:不見容同志	22
(一)同性戀是罪	22
(二)同性戀違反性道德	23
貳、	同志與同志論述	25
一.	同志:強調「體知」的主體	25
二.	同志論述:「性」無關「生殖」	27
(一)同志平權論述:二元對立的觀點	27
(二)後現代同志論述:踰越性別	28
參、	衝突的差異與結合	30
一.	兩者的差異:立足點的衝突	30
二.	兩者的結合:同志神學	32
第三節	符號輻合	35
壹、	符號輻合共創幻想	35
貳、	幻想層級	36
一.	幻想主題	36
二.	幻想類型	37
三.	語藝視野	38
參、	語藝社群	38
肆、	團體互動	39
伍、	集體敘事	40
第四節	敘事與主體	41
壹、	典範的轉移:系統思維到敘事思維	41
貳、	敘事的意義:主體經驗的再呈現	42
參、	敘事型塑主體生命的宣稱	43
肆、	敘事的社會性:敘事與主體的關係	44
一.	社會脈絡底下的敘事	44
二.	權力運作底下的敘事	45
三.	解構歷史、文化與權力的敘事	46
第五節	敘事治療	47
壹、	敘事治療必須外化問題	47
貳、	敘事治療是解構、重說故事	49
參、	敘事治療是一種社會建構觀點	53
肆、	敘事治療辨識權力的作用	55
伍、	敘事治療鬆動主流論述	56
陸、	敘事治療重建主體意識	57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策略	60
第一節	分析步驟	60
壹、	第一階段分析:幻想主題	61
貳、	第二階段分析:敘事治療	61
第二節	分析樣本	62
第肆章	幻想主題分析	67
第一節	以幻想主題看集體敘事	68
第二節	同志基督的幻想主題分析	70
壹、	背景	71
一.	抽象的敘事背景:「墮落世界」與「永生天家」	71
二.	團體的特殊場所:「同志教會」與「同志團契」	73
貳、	角色	74
一.	主要角色:同志基督徒	74
(一)同志基督徒是和平的使者	74
(二)同志基督徒是社會公義的改革者	77
二.	反派角色:傳統教會	79
三.	次要角色:待拯救的社會邊緣人	81
參、	行動	82
一.	建立同志上帝國	83
二.	挑戰傳統教會	85
肆、	合法化機制	87
一.	耶穌	87
二.	同志先天論	90
第三節	同志基督徒建構的幻想類型	93
壹、	上帝與同志基督徒同在	94
一.	上帝的幫助與安慰	94
二.	上帝親自的呼召	96
貳、	撒旦與同志基督徒為敵	97
一.	撒旦引誘傳統教會假冒真理	97
二.	撒旦破壞同志教會的和諧	99
三.	撒旦綑綁不信上帝的同志	99
第四節	語藝視野:一場屬靈的爭戰	100
壹、	善惡之戰	101
貳、	靈界爭戰	102
第伍章	敘事治療	106
第一節	以敘事治療來看幻想主題分析	106
壹、	對話互動開啟敘事轉化的空間	106
貳、	集體敘事鬆動壓抑生活的舊敘事	108
參、	集體敘事重塑主體的宣稱	111
第二節	以敘事治療來看同志基督徒敘事	113
壹、	從懷疑開始:對權威的不信任	113
一.	質疑道德的權威:傳統教會	114
二.	質疑專業的權威:近代醫學	115
三.	質疑家庭的權威:父權	117
貳、	以經驗作為知識的基礎	119
一.	個人化的信仰經驗	119
二.	主觀化的聖經詮釋	123
參、	肯定真理:真理無法命名	126
一.	真理不受單一詮釋的局限	126
二.	真理容許多元的「性」詮釋	127
三.	真理在平等與真愛中彰顯	130
第陸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33
壹、	覆誦普遍化劇情公式:隱含固定的說法與情節	134
一.	邪不勝正:轉化傳統教會的角色位置	134
二.	落難英雄:重塑同志基督徒主體的宣稱	135
貳、	敘事的雷同:隱含與其他敘事間轉化、接合的軌跡	135
一.	與同志論述亦步亦趨	136
二.	為真理另闢蹊涇	136
三.	後現代主義的矛盾	137
參、	結語	138
參考書目	141
附錄一:台灣同志基督徒社群	148
附錄二:分析樣本	149
壹、	同志基督徒部分	149
一.	見證	149
二.	訪談	149
三.	一般論述	150
貳、	同志教會牧師、傳道人部分	153
一.	見證、一般論述	153
二.	教會講座、團體聚會分享內容	154
三.	同光同志長老教會歷年牧者講道篇	155
附錄三:幻想主題分析提問列表	159
附錄四:西方普世教會面對同性戀之態度……………………….. 161
圖表目錄
一 、   表目錄
表2.1  類比表…………………………………………………….p51
表3.1  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p60
表3.2 受訪者資料……………………………………………….p65
表4.1 同志基督徒的幻想主題……………………………….. p71
二、   圖目錄
圖2.1  問題外化的解構策略…………………………………….p49
圖3.1 受訪者社會關係圖……………………………………….p64
圖4.1  同志基督徒的幻想類型………………  ………….....p94
圖4.2  同志基督徒的語藝視野………………………………...p101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Bales, R. F. (1970)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behavior. New York : Holt, Rinehart & Winston. 
Bormann, Ernest G.(1972)Fantasy and Rhetoric Vision : The Rhetorical Criticism of Social Reality.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58:369-407. 
Bormann, Ernest G. and Nancy G. Borman.(1977)Speech Communication :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2nd Ed. 
Bormann, Ernest G.(1983)Symbolic Convergence : Communication and Organizations : An Interpretive Approach.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Ed. Linda L. Putnam and Michael E. Pacanowsky. Beverly Hills : Sage. 99-122. 
Bormann, Ernest G.(1985)Symbolic Convergency Theory : A Communication Formula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5: 128-138.
Brooks, p.(1984)Reading for the plot : Design and intention in narraivie. New York: Random House.
Burner, E.(1986)Ethnography as narrative. In V. Turner, & E. Burner(Eds.), The anthropology of experience.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Burner, J.(1986)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urner, J.(1987)Life as narrative. Social Research, 54(1): 11-32.
Burner, J.(1990)Acts of meaming.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ullongh, Vern L. & Bullough, Bonnie(2000). Sexual Attitudes : Myths & Realities. Laurcate Book Ltd.
Burr, V. (1995). In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i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Cronon, W.(1992)A place for stories: Nature, history, and narrativ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78(4),1347-1376.
Foss, Sonja K.(1989)Rhetorical Criticism : Exploration & practice. Prospect Heights, Ill. : Waveland. 
Foucault, M.(1975)The Birth of the Clinic: An Archaeology of Medical Perception. New York: Vintage/ Random House.
Foucault, M.(1976)Language, Counter to Memory, Practice.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Foucault, M.(1980)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 1,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 Vintage.
Foucault, M.(1980)Power and 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 Colin Gorden(ed).Brighton: The Havvester Press.
Gergen, M. M., & Gergen, K.J.(1984)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narrative accounts. Historical social psychology. Hillsdal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Goode, E., & Troiden, R.R.(1974) Sexaul deviance and Sexaul deviants. New York, W. Morrow & Company.
Karl Tomm, M.D. (1990)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 South Australia: Dulwich Centre publications.
Mishler, E G.(1986)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olkinghorne, D. E.(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Rosenwald, G. C.,&Ochberg, R. L. (Ends.)(1992)Storied lives: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self-understanding.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Shield, Donald C.(1981)Malcolm X’s Black Unity Addresses : Espousing Middleclass Fantasy Theme as American as Apple-Pie.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 A Dramatistic Approach. Ed. John F. Cragan and Donald C. Shields. Prospect Heights : Waveland Press.
White, M. & Epston, D (1990)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 South Australia: Dulwich Centre publications.
王勇智、鄧明宇 譯(2003)。《敘說分析》。台北:五南。(原書:Riessman , C. K.[1993]. Narrative Analysis. Boston: Sage pu.)
王崇堯(2004)。〈基督宗教與同性戀議題〉。《當代》,205: 62-77。
王崇堯(1991)。〈當代問題與基督教思想〉。台北:永望文化。
王海龍、張家瑄 譯(2000)。《地方性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北京:中央編譯出版 社。(原書:Geertz, C [1983 ] Local Knowledge. Basic Books.)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研究與發展中心(2004)。《同性戀議題研究方案報告書》。台北:永望文化。
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編(2001)。《暗夜中的燈塔》。台北:女書文化。
台灣教會公報(2001)。(基督徒可以是同志嗎-長老教會總會研發中心舉辦座談會研討)。2001年09月09日。2584期:3版。
卡維波(1988)。《波蘭獨立工運的神學意義》。《當代》,31: 29-36。
朱柔若 譯(2002)。《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原書:Neuman, W. L.〔1997〕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A Division of Simon & Suhuster Company.)
李美華 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原書:Babbie , E.〔1998〕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李銀河(2001)。《福柯與性—解讀福柯性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李銀河 譯(2000)。《酷兒理論—西方90年代性思潮》。北京:時事。(原書: Gamson, J. & Rubin, Gayle S. 〔1993〕 Western Sexual Thought in 1990s.)
佘碧萍 譯(2002)。《性經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書:Foucault, M.〔1976, 1984〕Histoire de la Sexualite. Paris: Gallimard.)
走出埃及輔導協會(2005)。《彩虹的另一端》。台北:雙福基金會。
江思穎(2003)。《基督男同志生命故事之敘說-信仰與性傾向衝突的認同歷程》。中原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杜維明(1989)。〈身體與體知〉。《當代》,35: 46-52。
吳素柔(1996)。《壓迫與反抗—台灣同志出版品的語藝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靜伶(2000)。《語藝批評: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林靜伶 譯(1996)。《當代語藝觀點》。台北:五南。(原書:Foss, Sonja K. , Foss, Karen A & Trapp ,R.〔1991〕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Rhetoric II. Waveland Press, Ine.)
林文源 譯(2002)。《傅柯與酷兒理論》。台北:貓頭鷹。(原書:Spargo, Tamsin ,〔1999〕Foucault and Queer Theory.)
林秀麗等 譯(2002)。《社會學理論的觀點》。台北:韋伯文化。(原書:Cuff, E. C., Sharrock, W. W., and Francis, D. W. ,〔1998〕 Perspectives in sociology. New York: Routledge.)
易之新 譯(2005)。《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台北:張老師文化。(原書:Jill Freedman & Gene Combs,〔1999〕, Narrative Therapy, USA:W.W.Norten & Company Inc.)
周華山(1995)。〈同志神學〉。香港:次文化堂。
高天恩(1989)。〈追索西洋文明裡的神祕主義〉。《當代》,36: 18-38。
武金正(1993)。〈解放神學〉。台北:光啟。
紀慧君(1999)。〈新聞教科書中的「事實語言」〉。《1999中華傳播會會論文集》。台北:中華傳播學會。
紀大偉 編(1997)。《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酷兒論述讀本》。台北:遠流。
姚人多(2000)。〈論Foucault的主體與權力〉。《當代》,150: 108-137。
姚人多(2002)。〈Foucault的工具箱〉。《當代》,177: 84-95。
徐慶譽 譯(2004)。《基督教要義》。香港:文藝出版社。(原書:Calvin, J.〔1936〕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USA: Fung Sau Chung.)
唐崇榮(1997)。《理性.信仰.真理》。新加坡:探所者福音機構。
唐崇榮(2003)。《啟示與真理》。台北:中福出版社。
張芬娟譯(1997)。《同女出走》。台北:女書文化。(原書:Calhoun, C.〔1994〕Separating Lesbian Theory from Feminist Theory, Ethics 104: 558-581. Reprint in Feminist Ethics & Socia Theory: A Sourcebook. USA: Routledge.)
張喬婷(2000)。《馴服與抵抗:十位校園女菁英拉子的情慾壓抑》。台北:唐山。
張慈莉(1999)。《生命主題的敘說與理解》。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浩 譯(1997)。《同性戀》。台北:遠流。(原書Jacques Corraze(1976) Que saia-je.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陳培驊(1996)。《見與不見:同志現身經驗的研究》。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南州(1997)。〈基督教對同性戀態度之研究〉。《神學與教會》,22: 82-98。台南:台南神學院。
彭賢恩、謝培音(2006)。〈非商品的商品化—以幻想主題分析競標拍賣網站的KUSO文化〉。《2006傳媒公共性與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私立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系。
曾恕敏(2001)。《上主是我的牧者,祂知道我是同志》。暗夜中的燈塔:台北:女書店。
曾慶豹(1997)。《權力的批判與批判的權力-哈伯瑪斯與傅柯對現代性言說的爭論》。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惠(1996)。《同志教會建立上帝國》。暗夜中的燈塔。台北:女書店。
楊雅惠(2001)。《誰是我的鄰人》。暗夜中的燈塔。台北:女書店。
楊鳳麟(2006)。《同志基督徒的性、愛戀與信仰經驗》。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瑪拉團契(2003)。《瑪拉爆報》。創刊號。
瑪拉團契(2005)。《瑪拉爆報》。第三期。
趙雅麗(2001)。〈民進黨社會運動的「語藝批評」〉。《新聞學研究》。68:151-192。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葉泰宏(1996)。《對西方傳統知識真理觀的解構策略》。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劉北成、楊遠嬰譯(1992)。《瘋顛與文明》。台北:桂冠。(原書Foucault, M.(1988) Madness and civilization : A History of Insanity in The Age of Reason.New York: Vintage/ Random House.)
劉北成、楊遠嬰譯(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原書Foucault, M.(1977)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New York: Vintage/ Random House.)
劉小楓(1995)。〈論懷疑者中譯本前言〉。《論懷疑者》。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原書:Johannes Climacus (S. Aa. Kierkegaard)De omnibus dubitandum est.)
劉玉惠(1994)。《聖界與凡界:慈濟論述之幻想主題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安真(2001)。《女同志性認同形成歷程與污名處理之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論文。
廖世德 譯(2001)。《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台北:心靈工坊。(原書White, M. & Epston, D (1990)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 South Australia: Dulwich Centre publications.)
鄧嘉宛 譯(2001)。《當代基督徒與同性戀議題》。台北:校園。(原書:Thomas E. Schmidt,〔1995〕Straight & Narrow? Compassion & Clarity in the Homosexuality Debate. USA: InterVarsity Press.)
潘英海(1992)。〈文化的詮釋者:葛茲〉。《見證與詮釋:當代人類學家》。台北:正中。
聯合聖經公會(1961)。《聖經和合本》。Chinese Union Version(Shen Edition)。
簡家欣(1997)。《喚出女同:九○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品然(1997)。《衝突的詮釋》。香港:建道神學院。
關啟文(2005)。《評價同志運動的意識形態》。基督新報:2005年6月28日。
關啟文(2003)。《愛與慾—基督教性神學初探》。香港:基道。
顏邵璇(2005)。《性傾向、宗教信仰、社會運動--以同光教會為研究實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線上資料
走出埃及輔導協會網站。http://www.rainbow-7.org.tw/.
同光教會網站網站。www.geocities.com/tongkwang_church/.
同光同志長老教會電子報。http://mychannel.pchome.com.tw/channels/t/o/tongkwang/.
基督新報。http://www.gospelherald.ca/World/sublist.htm?subc=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