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702200614512300
DOI 10.6846/TKU.2006.00103
論文名稱(中文) 兩岸政策變遷與港口表現之互動與影響-以高雄港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Interactions and Effects Between Cross-strait Policy Changes and Port Performance-Kaohsiung Port as an Exampl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4
學期 1
出版年 95
研究生(中文) 陳學聖
研究生(英文) Shei-Saint Chen
學號 79224001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6-01-09
論文頁數 21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五岳(wu-yen@mail.tku.edu.tw)
委員 - 陳德昇(dschen@nccu.edu.tw)
委員 - 林德昌(tclin@mail.nsysu.edu.tw)
關鍵字(中) 兩岸關係
兩岸經貿
高雄港
新制度主義
制度變遷
制度均衡
關鍵字(英) cross-strait relationship
cross-strait economic relations
Kaohsiung port
New Institutionalism
institutional change
institutional equilibrium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兩岸關係在八十年代之前、九十年代之中與兩千年之後呈現三種不同趨勢,國際情勢也從冷戰對峙、共黨國家轉型到經濟全球化捲席而來,就在全球歡慶經濟榮景之時,台灣經濟重要指標的高雄港卻彷彿經歷一段「失落的十年」,明顯遲緩的成長力道導致世界排名逐步下降,同時間中國沿海港口卻以上海港為首,集體快速躍升,為東亞主要港口帶來龐大壓力,也與高雄港的沒落形成強烈對比。何以至此?高雄港與兩岸關係有何關係?

    本文希望透過檢視兩岸政策制度性變遷,觀察作為兩岸競爭最前緣高雄港之經濟表現,以發現兩者間之互動關係與影響歷程,從而得自微觀層次之港口表現中,反向形塑出宏觀層次兩岸關係之本質所在。

    本文首先以新制度主義整合性框架,嘗試為兩岸關係理論提供上下貫穿、相互連動之分析架構。並藉由制度變遷週期理論,重新詮釋兩岸經貿制度演化中從均衡、失衡、到再均衡之不斷循環過程。本文企圖指出兩岸環境的結構鑲嵌、兩岸政策的制度變遷、以及兩岸港埠的策略選擇三者之間的理論關係,進而論證高雄港從第三代港埠邁向為第四代港埠的制度變遷路徑,終究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提升,而是無可避免地被決定於兩岸經貿制度的遊戲規則之中,進而被鑲嵌在兩岸關係演化的歷史系絡之內。
英文摘要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hip presented three different trends before the 1980s, during the 1990s, and after the 2000 respectively. At the same time, the world also endured the impacts of cold-war confrontation, structural changes of former communist countries, and the huge tid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While most people celebrated the global prosperity, the performance of Kaohsiung Port, often seen as an important index of Taiwan’s economy, seemed to be experienced a “lost decade” in which its sluggish growth had led to a slide of global ranking. On the contrary, many Chinese coastal ports, headed by Shanghai, grew in a very high speed throughout history, bringing huge threatens to all other major ports in East Asia. Why this sharp contrast? What is behind the performance of Kaohsiung port and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hip?

    With the examination of institutional changes of Taiwanese cross-strait policies, this study shed light on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Kaohsiung Port in order to describe the interactions and effects between the changes in a macro-level and the performance in a micro-level.

    The first intention of this study trie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research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hip through an integrated approach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We interpret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the cross-strait economic institutions by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 relations among structural embededness in environmental context, institutional changes in official policies, and strategic choices in port governance across the Strait are pointed out. This study further argues that the institutional changing path for Kaohsiung from a 3rd generation to a 4th generation port is not only a pure upgrade in technology, but an evolution that is inevitably determined by the game rules of cross-strait economic institutions and further embedded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hip.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謝辭…………………………………………………………………ii
論文提要……………………………………………………………iii
英文提要……………………………………………………………iv
目錄…………………………………………………………………v
圖目次………………………………………………………………vi
表目次………………………………………………………………vii
第一章	緒論與相關文獻…………………………………………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1
第二節	研究途徑…………………………………………………10
第三節	文獻檢閱…………………………………………………18
第四節	研究方法…………………………………………………2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28
第六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29
第二章	新制度論分析途徑………………………………………33
第一節	制度論的概念與內涵……………………………………33
第二節	新制度論的演化歷程……………………………………46
第三節	制度的創新與變遷………………………………………62
第四節	兩岸關係與港口表現之新制度主義視角………………78
第三章	兩岸政策變遷的制度演化與詮釋………………………83
第一節	兩岸政治關係的環境演化………………………………83
第二節	兩岸經貿關係的環境演化………………………………99
第三節	兩岸經貿政策變遷與兩岸關係之制度性詮釋…………107
第四章	高雄港個案檢視…………………………………………123
第一節	全球港口競爭與全球運籌發展…………………………123
第二節	高雄港制度變遷與經濟表現……………………………135
第三節	中國大陸沿海港口發展概況……………………………154
第四節	兩岸港口競爭-以高雄港與上海港為例………………165
第五節	高雄港表現與變遷之制度性詮釋………………………178
第五章	結論………………………………………………………197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197
第二節	研究貢獻、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203
第三節	評估與展望………………………………………………204
參考書目 ……………………………………………………………205
圖目次
圖1.1 高雄市每戶家庭收支………………………………………………………….6
圖1.2 本研究架構圖………………………………………………………………...29
圖2.1 Williamson 的新制度經濟學結構圖………………………………………….42
圖2.2 制度研究的上、中、下游……………………………………………………...54
圖2.3 三種主要新制度主義途徑空間關係………………………………………...61
圖2.4 制度變遷週期圖……………………………………………………………...65
圖3.1 新台幣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1984-2000 年)………………………………105
圖4.1 貨櫃輪大型化趨勢………………………………………………………….125
圖4.2 高雄港貨櫃裝卸量暨年成長量…………………………………………….149
圖4.3 高雄港貨櫃裝卸年成長量五年平均趨勢………………………………….151
圖4.4 高雄港歷年貨物吞吐量與年成長率……………………………………….153
圖4.5 中國大陸各港口貨櫃裝卸年成長量比較………………………………….155
圖4.6 高雄港與上海港年貨櫃裝卸量比較……………………………………….166
圖4.7 高雄港與上海港貨櫃裝卸年成長量比較………………………………….169
圖4.8 高雄港與上海港年成長量差距…………………………………………….170
圖4.9 高雄港貨櫃裝卸量暨年成長量三年平均趨勢…………………………….183
圖4.10 兩岸貿易總額暨三年平均趨勢…………………………………………...185
表目次
表1.1 高雄市居住人口數年增加率………………………………………………….7
表1.2 1994-2003 年世界排名前廿名貨櫃港…………………………………………8
表3.1 兩岸貿易統計……………………………………………………………….100
表3.2 兩岸貿易依存度…………………………………………………………….102
表3.3 台商赴大陸投資…………………………………………………………….103
表4.1 1997-2003 年世界各型貨櫃船數量統計……………………………………126
表4.2 港口功能演進及差異表…………………………………………………….129
表4.3 1998 年全球五大貨櫃航商聯盟之運量配置……………………………….133
表4.4 高雄港進出港船舶、貨櫃、貨量…………………………………………..148
表4.5 中國大陸前十大貨櫃裝卸港……………………………………………….154
表4.6 2003 年東北亞主要轉運港轉口櫃比較表………………………………….176
表4.7 高雄港境外航運中心營運概況…………………………………………….190
表5.1 高雄港與上海港SWOT 分析比較…………………………………………199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一、中文書籍

1.Harold Demsetz著,段毅才等譯。所有權、控制與企業-論經濟活動的組織。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1月。
2.Eric G. Furubotn & Rudolf Richter著,顏愛靜等譯。制度與經濟理論-新制度經濟學之貢獻。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1年9月。
3.Jan-Erik Lane & Svante Ersson著,何景榮譯。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台北:韋伯文化。2003年。
4.Douglass C. North著,劉瑞華譯。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2月。
5.Douglass C. North著,劉瑞華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6.Max Weber著,康樂、簡惠美 合譯。經濟行動與社會團體。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9年。
7.王玉玲。由兩岸關係(1979-1990)探討台灣的統獨問題-以博奕理論(game theory)析之。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8.王信賢。組織同形與制度內捲:中國國企改革與股市發展的動態邏輯。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3月。
9.王躍生。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文化。1997年。
10.包宗和。台海兩岸互動的理論與政策面向(1950~1989)。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9月。
11.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高雄港企業診斷-物流中心營運管理及設施規劃之研究。高雄:交通部高雄港務局。2001年10月。
12.朱金元、王克尹、謝幼屏。高雄港發展轉運中心業務之研究。台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2004年4月。
13.朱鎮明。制度、官僚與政策過程-分析政府運作的概念性架構。台北:洪葉文化。1996年。
14.李英明。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台北:揚智出版社。2005年。
15.林正義。一九五八年台海危機時期美國對華政策。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5年。
16.吳悅。我國大陸經貿政策變遷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17.吳雅芳。打狗港與旗後的發展(1664-1920)。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8.吳新興。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5年8月。
19.范家驤、高天虹。西方經濟學主要學派。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6年)。
20.胡寄窗主編。西方經濟思想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6年。
21.倪安順、楊幼文、邱佩諄。港埠發展對都市經濟之衝擊研究-高雄港個案分析。台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2003年2月。
22.高長、季聲國、吳世英。台商與外商在大陸投資經驗調查研究-以製造業為例。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93年4月。
23.張五常。制度的選擇。香港:花千樹出版社。2002年11月。
24.許信良。新興民族。台北:遠流出版社。1995年。
25.曹海濤。新制度經濟學與中國大陸企業改革-以鄉鎮企業為例。中山大陸所碩士論文。1999年。
26.黃昆輝。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3年。
27.程虹。制度變遷的週期-一個一般理論及其對中國改革的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28.潘錫堂。兩岸關係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0年。
29.衛民。主權爭議下之兩岸經貿政策(1990-2000)-戒急用忍政策之新制度分析。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所博士論文。2001年7月。
30.蔡政文、林嘉誠。台海兩岸政治關係。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1990年。
31.盧現祥。新制度經濟學。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

二、中文論文

1.Ronald Coase著。〈社會成本問題〉;胡庄君譯。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上海:三連書店、人民出版社,1996年4月。(http://www.ksyss.edu.hk/~kwng/books/propert_rights/002.htm)
2.L.E. Davis與D.C. North著,〈制度創新的理論:描述、類推與說明〉;胡庄君等譯,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上海:三連書店、人民出版社,1996年4月。(http://www.ksyss.edu.hk/~kwng/books/propert_rights/012.htm)
3.Vernon W. Ruttan著,〈誘致性制度變遷理論〉;胡庄君等譯。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上海:三連書店,1996年4月。(http://www.ksyss.edu.hk/~kwng/books/propert_rights/013.htm)
4.丁吉峰、梁金樹。〈台灣地區發展國際港埠物流中心之探討〉,海運學報。第10期,2002年6月,頁98-119。
5.王在希。〈國民黨新大陸政策的形成及其特點〉,中華雜誌。第342期,1992年,頁47。
6.王克尹。〈貨櫃化發展對港埠之影響探討(上)〉,航貿週刊。2002年12月16日第49期,頁72-77。
7.王健全。〈資訊電子業寡占化趨勢的發展 對業界影響及其因應之道〉,經濟情勢際評論季刊。第4卷第3期,1998年11月。(http://www.moea.gov.tw/~ecobook/season/sae12.htm)
8.王鐘雄。〈台灣地區國際商港發展轉口櫃與海上轉運櫃之研究〉,中華民國海運月刊。2003年7月,頁14-28。
9.包宗和。〈兩岸關係的回顧與癥結〉,理論與政策。第9卷第4期,1995年,頁121-140。
10.石之瑜。〈新制度主義建構理性中國的成本〉,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11期,1997年11月,頁1-22。
11.任品生。〈論台灣國統綱領與兩岸關係〉,中華雜誌。第339期,1991年,頁26。
12.朱金元。〈加入WTO對港埠運量之影響〉,港灣報導。1999年10月,頁24-31。
13.朱金元。〈高雄港與香港及新加坡港貨櫃轉運條件之比較〉,港灣技術。第12卷,1997年1月,頁57-80。
14.李永展。〈百年來高雄都市發展之變遷及未來展望〉,都市與計劃。第22卷第1期,1995年,頁123-137。
15.李銘義。〈九二共識與一個中國議題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6期,2001年6月,頁8-19。
16.李國良。〈港區設立物流中心競爭優勢之探討〉,國際航運管理研究。第3期,1998年,頁53-66。
17.邱進益。〈辜汪會談與兩岸關係〉,中央月刊。第26卷第6期,1993年,頁45。
18.林文程。〈中共對台政策與臺海兩岸關係〉,國防政策評論。第1卷第4期,2001年夏季,頁90-112。
19.林玲圓、梁金樹、丁吉峰。〈台灣地區航商選擇登記本國船籍貨權宜船籍分析〉,海運學報。2004年10月,頁203-213。
20.林奎燮。〈新制度主義及其在中國大陸研究上的意義〉,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11期,2003年11月,頁94-111。
21.林淑真、梁金樹、李國良。〈運籌體系架構下航空站發展國際物流區位競爭類型之研究〉,民航季刊。第5卷第3期,2003年9月,頁93-124。
22.林德昌。〈海峽兩岸的經貿投資與政經互動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第2期,1997年2月,頁6-20。
23.林繼文。〈創設、選擇與演化:制度形成的三個理論模式〉,政治學報。第32期,2001年12月,頁61-93。
24.林繼文、羅致政。〈零和或雙贏?兩岸經貿交流新解〉,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0卷第1期,1998年3月,頁33-77。
25.林毅夫。〈關於制度變遷的經濟學理論: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變遷〉;Coase, A. Archian, D. North 等著,胡庄君等譯。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上海:三連書店,1996年4月。(http://www.ksyss.edu.hk/~kwng/books/propert_rights/014.htm)
26.吳介民。〈中國鄉村快速工業化的制度動力:地方產權體制與非正式私有化〉,台灣政治學刊(台北)。1998年第3期,頁3-63。
27.吳玉山。〈制度、結構與政治穩定〉,政治學報。第35期,2001年12月,頁1-29。
28.吳連賞。〈高雄港都四十年來的發展〉,高市文獻。第16卷第1期,2003年3月,頁1-29。
29.吳榮義。〈兩岸經貿與兩岸關係互動之探討〉,中華戰略學刊。1999年12月冬季號,頁47。
30.吳新興。〈從一個中國到特殊國與國關係:中華民國大陸政策之分析〉,政策月刊。1999年10月第51期,頁5-8。
31.吳濟華、洪文賺。〈高雄港與世界主要港口營運績效之比較〉,亞太經濟管理評論。第3卷第1期,1999年9月,頁95-121。
32.周世耀。〈李登輝執政後大陸政策的調整〉,全民。第11卷第11期,1991年,頁24。
33.周明道、李選士、林光。〈高雄港轉口貨櫃預測與發展策略〉,海運學報(基隆)。2003年10月,第12期,頁235-249。
34.邵自強。〈中共現階段的對台政策〉,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2期,2002年2月,頁95-101。
35.邵宗海。〈從兩岸關係的變遷探討兩岸關係的定位(上)〉,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4期,2003年10月,頁1-36。
36.邵宗海。〈從兩岸關係的變遷探討兩岸關係的定位(下)〉,遠景基金會季刊。第5卷第1期,2004年1月,頁95-123。
37.洪美華、曾建元。〈兩岸關係問題與台商-以1988-1998-為核心〉,立法院院聞。第28卷第1期,2000年1月,頁19-45。
38.徐忠猷。〈上海洋山港近訊〉,港灣報導。第71期,2005年6月,頁9-10。
39.徐斯勤。〈新制度主義與當代中國政治研究:理論與應用之間對話的初步觀察〉,政治學報。2003年6月,第35期,頁95-168。
40.馬英九。〈海峽兩岸關係最新發展〉,社會建設。第79期,1991年9月,頁10-13。
41.高孔廉。〈評民進黨政府兩岸海空直航政策〉,國家政策論壇季刊。2004年1月春季號,頁87-92。
42.高孔廉。〈大陸投資政策與現況〉,中國大陸研究。第26卷第9期,1993年9月,頁5-6。
43.高長、徐東海。〈台港大陸兩岸三地經濟互動現況與展望〉,臺北銀行月刊。第126卷第9期,1996年9月,頁12-29。
44.郭正亮。〈兩岸三通的政治邏輯〉,東吳政治學報。第10期,1999年9月,頁65-95。
45.郭正亮。〈從分合到聯立:邁向統獨的新思維〉,夏潮基金會主辦「廿一世紀兩岸關係展望:一個中國原則之面面觀」學術研討會論文。1998年8月29-30日。台北市:台大思亮館。
46.張五岳。〈解開「九二共識」的歷史糾葛--開展兩岸對話協商新局〉,交流。2005年6月,頁19-21。
47.張五岳。〈總統大選後中共對台政策之解構〉,立法院院聞。第28卷第5期,2000年5月,頁12-22。
48.張五岳。〈中共對台政策的解構〉,國家政策雙周刊。1996年12月10日第153期,頁12-13。
49.張五岳。〈兩岸關係定位:分裂國家模式的概念闡釋〉,國家政策動態分析。第8期,1991年5月14日,頁3-5。
50.張五岳、蔡成聖。〈中共對台政策的量化與質化檢視〉,立法院院聞。第31卷第10期,2003年10月,頁15-35。
51.張五常。〈關於新制度經濟學〉;李鳳聖譯。契約經濟學。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
52.張展芳。〈就航商觀點評析亞太海運轉運中心發展〉,國際航運管理研究。第1期,1996年,頁91-103。
53.張執中。〈兩岸對政治談判的評估即因應策略分析〉,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1期,2002年1月,頁25-50。
54.張雅富。〈發展高雄港為國際物流中心之探討〉,中華民國海運月刊。2000年12月,頁13-26。
55.陳明通。〈我國大陸政策的檢討與前瞻〉,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9期,2005年3月,頁44-77。
56.陳德昇。〈台商大陸投資經濟意涵與策略佈局取向〉,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9期,2004年9月,頁18-34。
57.陳德昇。〈中國大陸提出三通設想、意圖與挑戰〉,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會訊。第4期,2002年9月,頁15-19。
58.陳德昇。〈九十年代中共對台經貿政策〉,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9期,1993年9月,頁69-81。
59.許立倫。〈中華民國大陸政策之歷史回顧與評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0卷第8期,1994年8月,頁62-80。
60.許振明。〈台灣的兩岸經貿政策及兩岸經濟合作之分析〉,國家政策論壇。2004年1月春季號,頁50-68。
61.許源派。〈大陸台商非制度化交易成本之分析〉,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13卷第1期,2005年6月,頁95-124。
62.莊文忠。〈制度的研究:新制度論觀點的比較與後現代制度論的發展〉,理論與政策。第16卷第4期,2003年1月,頁15-44。
63.傅岳邦。〈從交易成本觀點論中共的三個代表〉,中共研究。第38卷第10期,2004年10月,頁49-60。
64.傅岳邦。〈1980年代以來兩岸關係的制度分析〉,東亞季刊。第32卷第1期,2001年春季,頁25-52。
65.黃秋龍、王光正。〈兩岸統獨對峙之賽局分析:以連鎖體系賽局為例證〉,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9卷第10期,頁59-80。
66.黃清藤。〈全球運籌管理趨勢下-高雄港的新方向〉,中華民國海運月刊。2002年7月,頁36-42。
67.黃清藤、吳偉銘、張雅富。〈台灣港口物流業務之發展環境探討〉,航運季刊。第11卷第4期,2002年12月,頁35-45。
68.游芳來。〈未來全球樞紐港發展趨勢〉,海運月刊。1998年11月,頁2-7。
69.游芳來、張雅富。〈港口在海運中所扮演的角色〉,海運月刊。2000年7月,頁31-36。
70.童振源。〈九二共識的形成、實踐與瓦解〉,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2期,2004年12月,頁33-46。
71.童振源。〈中共十六大後對台政策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2003年3、4月,頁41-55。
72.喬林碧。〈公共政策與制度因素關係初探〉,中國東北財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論文。(http://www.dufe.edu.cn/organization/yanjiujigou/e&s/introduction/center-policy/wenxian/p_policy/policy001.htm)
73.溫洽溢。〈論中共的漸進主義改革:制度典範的分析〉,東亞季刊。第27卷第6期,1996年秋季,頁76-94。
74.楊志誠。〈對台政策與大陸政策之比較研究〉,理論與政策。第11卷第1期,1996年12月,頁80-90。
75.楊崇正。〈『境外航運中心』兩岸航線開航後可能發展方向之探討-從『境外航運中心』邁向『經貿營運特區』〉,國際航運管理研究。第3期,1998年,頁41-52。
76.楊崇正、戴輝煌。〈高雄港境外航運中心發展海峽兩岸貨櫃港群協作體系暨建立台閩多式聯運網路可行性之初步研究〉,國際航運管理研究。2000年第5期,頁23-48。
77.楊崇正、戴輝煌。〈由間接通航向直接通航過渡下兩岸階段性策略規劃互動之政策分析〉,國際航運管理研究。1997年第2期,頁147-165。
78.蔡英文。〈全球化下的兩岸關係〉,立法院院聞。第31卷第5期,2003年5月,頁29-43。
79.蔡英文。〈兩岸關係的現況與展望〉,立法院院聞。第29卷第11期,2001年11月,頁20-24。
80.蔡學儀。〈兩岸三通之發展與分析〉,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2期,2004年2月,頁34-50。
81.劉文雄。〈貨櫃輪的大型化趨勢與大型貨櫃輪的靠泊趨勢〉,港灣報導。第48期,1999年4月,頁44-51。
82.劉文雄。〈有關國際海上貨櫃競爭的動向與發展〉,港灣報導。第44期,1998年4月,頁50-53。
83.劉文雄。〈漫談貨櫃輪發展之點滴〉,港灣報導。第45期,1996年7月,頁36-40。
84.劉瑞華。〈新制度主義:返回大理論或經濟學帝國主義政治學?〉,政治學報。第32期,2001年12月,頁209-229。
85.劉慶林。〈海峽兩岸通航港口及貨量相關問題〉,航運季刊。第11卷第1期,2002年3月,頁21-40。
86.劉國深。〈兩岸關係不穩態與制度創新〉,台灣研究集刊。第2期,2000年夏季,頁1-16。
87.齊茂吉。〈評析大陸政策的形成 並兼論「國家統一綱領的制定」〉,中華戰略學刊。1991年春季號,頁118-119。
88.蘇起。〈兩岸關係的三個特殊性〉,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10期,2001年12月,頁1-4。
89.蘇雄義。〈全球運籌與物流之發展芻議-空運觀點〉,民航季刊。第3卷第1期,2001年3月,頁1-29。
90.蕭丁訓。〈台灣地區港埠經營策略規劃芻論〉。2004年。http://www.cmri.org.tw/kmportal-deluxe/download/attdown/0/SLC-A-20.pdf。

三、中文報刊
1.人民日報(北京),1999年8月19日,版2。
2.人民日報(海外版),1999年8月3日,版3。
3.中共國務院國家統計局。中國對外經濟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1997年。
4.李道成,〈上海興建洋山港 釜山港驚恐〉,工商時報(台北),2005年10月21日,版7。
5.汪莉娟,〈洋山加廈門 高雄港腹背受敵〉,聯合報(台北),2005年12月22日,版13。
6.社論,〈上海洋山港開港與高雄港應有的因應〉,工商時報(台北),2005年12月11日,版2。
7.社論,〈以務實的做法突破大陸政策的迷思及外交的困境-闡釋李主席的重要宣示〉,中國時報(台北),1989年6月4日,版2。
8.吳進仁,〈全球港口地位 高港逐漸褪色〉,民眾日報(台北),2005年12月26日,版5。
9.若林正丈,〈象徵兩岸關係脫卻內戰化的進展〉,中國時報(台北),1993年4月30日,版7。
10.陳維強,〈五大航商合組合資公司投資洋山港二期工程〉,台灣新生報(台北),2005年12月22日,版5。
11.張文,〈麥傑思反分裂法 不改對台政策〉,經濟日報(台北),2005年1月17日,版8。
12.張佩芬,〈留意磁吸效應 廈門港更是威脅〉,工商時報(台北),2005年11月30日,版3。
13.張慧英,〈蘇起建議:兩岸以九二共識取代一中爭執〉,中國時報(台北),2000年4月29日。
14.詹守忠,〈南方政治是選舉策略〉,中國時報(台北),2003年8月22日,版A15。
15.綜合報導,〈洋山港開埠 東方大港圓夢〉,民眾日報(台北),2005年12月11日,版4。
16.韓青秀、陳怡如、藍凱誠,〈高港局:三通是解套途徑〉,聯合報(台北),2006年1月5日,版2。
17.〈上海成世界第二大港〉,世界新聞報,2005年1月21日, http://gb.chinabroadcast.cn/2201/2005/01/21/145@430092.htm,上網日期:2005年10月21日。
18.〈陳明通以不成文憲法來詮釋扁政府的兩岸政策〉,新新聞,第745期,頁8-20。
19.高雄港務局。高雄港統計年報。2004年。
20.高雄港務局。高雄港統計年報。1994年。
21.高雄港務局。高雄港統計年報。1982年。
22.臺灣經濟研究院。兩岸經濟統計月報。2005年5月。

貳、英文部分

一、英文書籍

1.Snyder, Louis. Global Mini-Nationalism. Westport, U.S.: Greenwook Press, 1982.
2.Snyder, Louis. Macro-Nationalism. Westport, U.S.: Greenwook Press, 1984.
3.Snyder, Louis. Verifier of Nationalism: A Comparative Study. New York, U.S.: Holt, Rinchart and Winston, 1976.

二、英文論文

1.Alchian, Armen A. & Harold Demsetz.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62, n5, December, 1972, pp.777-795.
2.Coase, Ronald.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88, n2, May, 1998, pp.72-74.
3.Coase, Ronald.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in Essays on Economics and Economist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4.March, James G. and Johan P. Olse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78, n3, September, 1984, pp.734-749.
5.March, James G. and Johan P. Olsen. “The Institutional Dynamic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Order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52, n4,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t Fifty: Exploration and Contestation in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s, Autumn, 1998, pp. 943-969.
6.North, Douglass C. “Institution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5, n1, Winter, 1991, pp.97-112.
7.North, Douglass C.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31, n1, Mar, 1971, pp.118-125.
8.Peters, B. Guy and Jon Pierre. “Institutions and Time: Problems of Conceptualization and Explanatio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v8, n4, October, 1998, pp. 565-583.
9.Riker, William H. “Implications from the disequilibrium of Majority Rule for the Study of Institution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75, 1980, pp.432-447.
10.Shepsle, Kenneth A. “Institutional Equilibrium and Equilibrium Institutions.” in H. A. Weisberg, eds. Political Science: the Science of Politics (New York: Agathon, 1986), pp.51-81.
11.Williamson, Oliver E.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aking Stock, Looking Ahead.”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38, n3, September, 2000, pp.595-613.


參、網站部分

1.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website. ( http://www.oup.com/elt/catalogue/teachersites/oald7/?cc=tw)
2.上海國際港務集團網站,http://www.portshanghai.com.cn/sipg/index.php,上網日期:2005年10月14日。
3.中共國務院台灣辦公室網站,〈兩岸三通大事記〉,2003年3月15日公佈,http://www.gwytb.gov.cn:82/lajm/last0.asp?lajm_m_id=50,上網日期:2005年10月14日。
4.行政院陸委會,〈兩岸大事記〉,台灣行政院陸委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cschrono/scmap.htm,上網日期:2005年10月14日。
5.行政院交通部交通年鑑,http://www.motc.gov.tw/yearbook/yearbook_frame.htm。
6.行政院交通部高雄港務局網站,http://www.khb.gov.tw/。
7.高雄市政府主計處,〈93年高雄港貨櫃營運概況〉,高雄市政府統計資訊服務網站,http://kcgdg.kcg.gov.tw/。
8.經濟部投資業務處,〈台商赴大陸投資表〉,93年10月5日編製;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網站,http://www.idic.gov.tw/html/c3409.htm,上網日期:2005年10月20日。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