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701200600420000
DOI 10.6846/TKU.2006.00100
論文名稱(中文) 中共「和平崛起論」的源起與發展
論文名稱(英文)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Peaceful Ris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4
學期 1
出版年 95
研究生(中文) 林海
研究生(英文) Hai Lin
學號 69224022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5-12-30
論文頁數 9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蘇起
委員 - 趙建民
委員 - 張五岳
關鍵字(中) 和平崛起論
中國崛起
中國威脅論
中美關係
兩岸關係
關鍵字(英) Peaceful Rise
China Rise
China Threat Theory
Taiwan issue
Sino-American Relation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一九七八年中國經濟改革以來,至九○年代已見成效,綜合國力快速成長,中國在經濟和軍事上的崛起遂成為國際關注的議題。中國致力於改革開放政策,積極發展經濟,藉低廉勞工與廣大市場吸引大量外資,促使經貿大幅成長;挹注大量國防經費,研購先進武器裝備,加速國防現代化。此一趨勢已使周邊國家備受軍事與經濟威脅。顯而易見的,國際社會對於中國的崛起有諸多的擔憂,「中國威脅論」也在這樣的情勢下於九○年代中期因應而生。

  中國為了因應「中國威脅論」隨之而來可能的圍堵,在二○○三年底提出「和平崛起論」,用以降低國際社會對於中國快速崛起的疑慮。「和平崛起論」是中國的新大戰略,試圖以此論調營造出一個穩定的周邊環境以配合其國內的經濟發展,進而達成其最終目標-「不戰而主東亞」。

  中國在「和平崛起論」提出之後,雖說各界都認為機遇要大過於挑戰,但是仍有部份人對於「和平崛起」持悲觀態度,原因在於中美關係和台灣問題兩個「坎」。本論文除了研究重點除了在中國提出「和平崛起論」的前因後果之外,也在於分析「和平崛起論」提出之後所可能要面臨到的機遇與挑戰。

  此外,台灣在全球化時代要如何因應中國崛起的現實狀況是目前我國應該要認真面對的問題。中國的崛起對於我國的政治及經濟均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本論文也將探討,我國應該如何在中國崛起並且刻意在國際舞台邊緣化台灣逆境之下自處,並且如何應對中國崛起產生的磁吸效應對我國經濟造成的衝擊。
英文摘要
Since the economic reform in 1978, China’s overall performance has been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especially the dramatic economic growth. In order to continuing the growth, the PRC government has kept opening its door to the world and westernizing the regulations. Besides, due to the cheap labors and the huge domestic market, countless foreign investments never stop flowing into China. All these result in the sharp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Meanwhile, as the economy keeps rising, China’s government also exceeds the military budget for more weapon purchasing, military modernization and research & development. Such trend, combining with outstanding economic performance, tense the nerves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especially the neighbor countries. Therefore, under this international circumstance, “China Threat Theory” was born in the mid 90’s.
  To respond “China Threat Theory” and promote the goal, which is to control East Asia peacefully, the PRC government introduced the brand-new strategy, “the Theory of Peaceful Rise” in 2003. Under the strategy, China’s government stimulates economic development mainly through stabilizing its nearby region.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y of Peaceful Rise”, despite that most critics think China maintains highly possibility to success, some experts hold pessimistic attitude. Their negative points of views mainly base on two issues, which are the U.S.-China relation and the Taiwan issue.   
  In this thesis, excepting tracing back “the Theory of Peaceful Rise”, my focus also locates on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hich China may face in the future. Furthermore, from our position, in face of China’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mpacts, how should Taiwan respond wisely and avoid being marginalized from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I make the discussion in the later part of the thesi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途徑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中共「和平崛起論」的動機與緣起	9
第一節 中共外交政策的演變	10
第二節 中國的崛起現況	16
第三節 和平崛起論的動機-「中國威脅論」	24
第三章 「和平崛起論」的內涵	31
第一節 「和平崛起論」的推廣-博鰲論壇與溫家寶訪美	32
第二節 和平崛起與一般大國崛起理論的不同	37
第三節 「和平崛起」的定義及其步驟	42
第四章 「和平崛起論」的挑戰及機遇	49
第一節 中美關係與「和平崛起」	50
第二節 兩岸關係與「和平崛起」	57
第三節 其他可能的機遇與挑戰	62
第五章 結論	71
參考資料	79
附錄	91

表目錄
《表一》九○年代初期中國大陸與其他國家國內生產毛額比較	17
《表二》二○○三年中國大陸與其他國家國內生產毛額比較	17
《表三》 1952~2003中國GDP和人均GDP增長情況	18
《表四》 中國石油消費量一覽表(1993-2002)	19
《表五》 2003年中國GNP、人均GDP與國際比較	20
《表六》有關美中政策的各種政策「學派」	53
《表七》 中國與日本的貿易額 (單位:億美元)	65
《表八》 東亞區域內的雙邊經濟合作協議	67
圖目錄
《圖一》:伊士頓(DAVID EASTON)「政治系統的簡化模型」	5
《圖二》:中共「和平崛起論」研究架構	6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
一.中文部分

專書:

1.	Alastair Iain Johnston and Robert Ross 主編,與中國接觸-應對一個崛起的大國(Engaging China-The management of an Emerging Power),黎曉蕾、袁征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年5月)。
2.	Barry B. Hughes,最新國際政治新論(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the World Politics),歐信宏、陳尚懋譯(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2年3月)。
3.	David Easton,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王浦劬等譯(台北:桂冠,民國81年)。
4.	John J. Mearsheimer,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王義桅、唐小松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5.	Paul Kennedy,大國的興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王保存等譯(北京:求實出版社,1988年)。
6.	Richard Bernstein & Ross H. Munro 著,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許綬南譯(台北:麥田出版,1997年)。
7.	Ronald L. Tammen、Jacek Kugler 等著,權力轉移:二十一世紀的戰略(Power Transitions: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向駿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12月)。
8.	William H. Overholt 著,中國的崛起(The Rise of China),楊達州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4月)。
9.	Wayne Bert 著,,孰者勝出-美國與中國在東南亞之爭(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n Security A Changing of Guard ?)(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4月)。
10.	Zahmay M. Khalilzad 等著,美國與崛起的中共:戰略與軍事意涵(The United States and a Rising China:Strategic and Military Implication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印,2000年10月)。
11.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年4月)。
12.	尹慶耀編著,中共外交研究(出版者不詳,2001)。
13.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出版社,民國83年12月)。
14.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2月)。
15.	石之瑜,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2月)。
16.	江西元、夏立平,中國和平崛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9月)。
17.	何新,全球戰略問題新觀察(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1月)。
18.	吳建德,中國威脅論─後冷戰時期中共軍備之擴張(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5年4月)。
19.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3年7版)。
20.	宋玉華、江振林等著,新興大國-歷史性崛起的博奕與前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
21.	李五一 等著,大國關係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6月)。
22.	李而炳主編,21世紀前期中國對外戰略的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8月)。
23.	邢廣成,崛起的中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6月)。
24.	房維中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大事紀:1949-198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10月)。
25.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9月4版)。
26.	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27.	金鑫、徐曉萍,中國問題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6月2版)。
28.	門洪華,構建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月)。
29.	門洪華主編,中國:大國崛起(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30.	俞新天主編,在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下-中國戰略機遇期的對外戰略縱論(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5年4月)。
31.	施愛國,傲慢與偏見-東方主義與美國的「中國威脅論」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
32.	范躍江,崛起-西太平洋復興之路(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年3月)。
33.	徐成芳,和平方略-中國外交策略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11月)。
34.	徐堅主編,國際環境與中國的戰略機遇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35.	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2年7月)。
36.	張五岳主編,兩岸關係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2年7月)。
37.	張幼文 徐明棋 等著,經濟強國──中國和平崛起的趨勢與目標(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
38.	張亞中、孫國祥著,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民國88 年)。
39.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2月)。
40.	郭隆隆、趙念渝編著,世紀之交的大國關係(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41.	郭萬超,中國崛起-一個東方大國的成長之道(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
42.	陳岳,中國國際地位分析(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9月)。
43.	陸鋼、郭學堂,中國威脅誰?-解讀「中國威脅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1月)。
44.	章家敦(Gordon G. Chang),中國即將崩潰(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侯思嘉 閻紀宇譯(台北:雅言文化,2002年3月)。
45.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編,SIPRI年鑒2002:軍備.裁軍與國際安全(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5月)。
46.	程超澤,世紀之爭-一個經濟大國的崛起(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年)。
47.	黃仁偉,中國崛起的時間和空間(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9月)。
48.	楊再平、向東著,中國唱不衰(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年1月)。
49.	楊成緒主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透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年6月)。
50.	葉自成,中國大戰略-中國成為世界大國的主要問題及戰略選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51.	寧一 龐永三,中國人惹誰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9月)。
52.	廖耀良,中共崛起的國際環境(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
53.	劉杰,機制化生存-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4月)。
54.	劉建飛、林曉光 合著,21世紀初期的中美日戰略關係(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年10月)。
55.	劉國光等,2003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56.	蘇起,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台北,天下文化,2003年12月)。
57.	黎安友(Andrew J. Nathan),陸伯彬(Robert S. Ross)著,長城與空城記-中共尋求安全的戰略,何大明譯(台北:麥田出版,1998年)。
58.	閻學通、孫學峰 合著,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期刊:

1.	于貴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論中國「和平崛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蒙古財經學報,第2卷,第2期,2004年6月。
2.	王中人,<細勘「中國威脅論』>,世界知識,1997 年,第12 期。
3.	王在邦,<世界領導者地位交替與歷史的反思>,戰略與管理,1995年,第6期。
4.	王猛,<戰略機遇期的有所作為-「和平崛起」理論的外交理念分析>,華東理工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5.	任曉,<中國和平崛起的歷史方位>,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3年,第4期。
6.	朱奕冰 楊丹志,<國內外關於中國「崛起」與「和平崛起」研究縱述>,甘肅理論學刊,第164期,2004年7月。
7.	朱奕冰,<國外關於中國「崛起」問題的研究綜述>,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4年第8期。
8.	江西元,<中國和平崛起與祖國統一辨析>,戰略與管理,2004年4月。
9.	李文,<中國和平崛起:何以能與何以為>,當代亞太,2004年,第5期。
10.	李君如,<要重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平崛起經驗的研究>,社會科學主義,2003年3月。
11.	李景治,<正確認識中國和平崛起>,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4年,第6期。
12.	阮宗澤,<中國和平崛起發展道路的理論探討>,國際問題研究,2004年,第4期。
13.	林其屏,<科學發展觀:中國「和平崛起」的指導觀>,天府新論,2004年,第4期。
14.	門洪華,<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戰略框架>,世界經濟與政治,2004年,第6期。
15.	姚洪越,<和平崛起視野下的國防建設>,青海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16.	段霞,<鄧小平與中國和平戰略選擇>,國際政治研究,2004年,第2期。
17.	胡鍵,<問題政治觀: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政治理念>,國際觀察,2004年,第3期。
18.	凌厚鋒,<鄧小平理論與中國的和平崛起-為紀念鄧小平誕辰100週年而作>,福建農林大學學報,2004年,第7卷。
19.	夏立平,<論中國和平崛起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4年,第1期。
20.	夏立平,<論中國實現和平崛起的國際戰略新理念>,國際問題研究,2003年,第6期。
21.	夏博,<和平崛起的中國與東盟未來關係發展探析>,東南亞經貿信息,2004年6月。
22.	孫哲,<結構性導航:中國「和平崛起」的外交新方略>,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12期。
23.	孫國榮,<和平崛起:中國發展的新道路>,鄉鎮經濟,2004年6月。
24.	孫紹正,<中共和平崛起論之研析>,展望與探索,第二卷,第九期。
25.	徐堅,<和平崛起是中國的戰略選擇>,國際問題研究,2004年,第2期。
26.	時殷弘,<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機遇和若干基本條件>,國際觀察,2004年,第3期。
27.	時殷弘,<中國的外部困難和新領導集體面對的挑戰—國際政治、對外政策、臺灣問題>,戰略與管理,2003年3月。
28.	秦亞青,<世界格局與中國的和平崛起>,黨建,2004年5月。
29.	張文木,大國崛起的歷史經驗與中國的選擇,戰略與管理,2004年2月。
30.	張沛,<「中國和平崛起戰略:理論與內涵」學術研討會綜述>,國際問題論壇,2004年夏季號。
31.	張雨寧,<中共倡提「和平崛起論」之研析>,國防雜誌,第二十卷,第五期。
32.	張沱生,<探討中的中國『和平崛起』理論>,中國評論,第81期,2004年9月。
33.	張戰 李海君,<論國際環境與我國和平崛起新方略>,求實,2004年7月。
34.	陳全生 劉靖華,<全球化中的中國與世界>,戰略與管理,1999年2月。
35.	陳虹,<共享增長: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現實與思考>,國際經濟評論,2003年,第5期。
36.	楊文靜,<大國崛起理論探析>,現代國際關係,2004年,第6期。
37.	楊火林,<鄧小平的時代觀與中國的和平崛起>,黨建,2004年7月。
38.	楊帆,<胡溫提出『和平崛起』外交新思維>,中共研究,第三十八卷,第5期。
39.	楊帆,<新時期中國國家安全的基本原則>,戰略與管理,2004年2月。
40.	董立文,<中共的全球戰略與「中國威脅論」>,中國大陸研究,第39 卷第9 期,民國85年9月。
41.	解芳,<略論中國的和平崛起>,理論季刊,2004年,第7期。
42.	詹玲,<「和平崛起」理論的提出及其戰略意義>,學習論壇,第20卷,第6期,2004年6月。
43.	詹玲,<中國和平崛起過程中政治文化因素初探>,寧夏黨校學報,第六卷,第二期,2004年3月。
44.	詹玲,<試論中國和平崛起的時空條件>,甘肅理論學刊,2004年,第3期。
45.	樊美勤,<中國和平崛起———內涵、環境、條件及目標解析>,馬克思主義與現實雙月刊,2004年,第3期。
46.	鄭宇碩,<文革後期的中國外交政策>,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第32期。
47.	鄭永年,<世界體系、中美關係和中國的戰略考量>,戰略與管理,2002年第4期。
48.	鄭瑞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產生的歷史背景和時代意義>,當代亞太,2004年,第6期。
49.	閻學通,<和平崛起與保障和平-簡論中國崛起的戰略與策略>,國際問題研究,2004年,第3期。
50.	鍾振明,<國際和平與中國的和平崛起學術研討會綜述>,同濟大學學報,第15卷,第1期,2004年2月。
51.	韓慶軍、魏銀立,<關於和平崛起戰略的思考>,中共石家莊市黨委學報,2004年5月。
52.	龐中英,<中國崛起的「和平性」判讀—關於「和平崛起」的理論性問題>,國際觀察,2004年,第3期。
53.	龐中英,<地區化、地區性和地區主義-論東亞地區主義>,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11期。
54.	龔向前,<國際爭端解決機制與『和平崛起』>,戰略與管理,2004年4月。
55.	「中共『和平崛起』論初析」,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436期,2004年6月。
56.	<實現中國和平崛起( 專題文摘)>,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04年7月。
57.	求是,1995 年,第12 期。
58.	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通訊,2004年夏季號。
59.	社評,<論所謂『中國威脅論』>,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8期(民國82年8月)。


學位論文:

1.	王裕宏,一九九○年代美「中」關係中的「中國威脅論」,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8年。
2.	周睦謹,中共「大國外交」研究(1989-2000),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3.	金中燮,一九九○年代「中國威脅論」之形成與發展,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7年。
4.	張雨寧,崛起的中共-以權力轉移理論為核心的探討,台北:國防大學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
5.	張冠傑,「和平崛起論」暨中國崛起政治經濟意涵,台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
6.	趙沛霖,中國外交戰略思維之研究:江澤民時期的檢證分析,台北: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7.	羅元志,冷戰後中國的戰略選擇對亞太安全體制形成之影響,台北: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網路資源:

1.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
2.	中國的和平崛起之路,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hp/530363.htm。
3.	中國政治學網,http://www.cp.org.cn/2233/Special_News.asp?SpecialID=33。
4.	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http://www.kmt.org.tw/Periodical/MainLand.asp。
5.	多維新聞網,http://www1.chinesenewsnet.com/index.html。
6.	和平論壇,http://www.peaceforum.org.tw/onweb.jsp?webno=3333333303。
7.	南方網-理想中的和平崛起,http://www.southcn.com/nflr/llzhuanti/hpjq/。
8.	新浪網,http://www.sina.com.cn。
9.	新浪網新聞-中國和平崛起http://www.peaceforum.org.tw/onweb.jsp?webno=3333333303。
10.	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


 
二.英文部分

期刊:

1.	Ashley, Richard K.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War and Peace, London: Francis Pinter; New York: Nichols, 1980.
2.	Beijing Review, May 26-June 1, 1997.
3.	Brown, Lester. Who Will Feed China?—Wake up Call for a Small Planet (New York: Norton & Company, 1995).
4.	Cable, Vincent and Ferdinand, Peter.“China as an Economic Giant: Threat or Opportunity?”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70, no. 2, 1994.
5.	Kristof, Nicholas D. “The Rise of China,” Foreign Affairs, Vol. 72, No. 5, (November/December 1993).
6.	Lemke, Douglas and Reed, William. “Power Is Not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42, No.4, August 1998, pp. 511-516.
7.	Mabbubani, Kisbore. “Understanding China” Foreign Affairs, vol. 4, no. 5, 2005. 
8.	Nye, Joseph.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9.	Roy, Denny. “The ‘China Threat’ Issue—Major Arguments,” Asian Survey, Vol. 36, No. 8 (August1996),
10.	Shambaugh, David. “China’s Military: Real or Paper Tiger,”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19, No. 2, pp.21-23.
11.	Suettinger, Robert L. The Rise and Descent of “Peaceful Rise”(China leadership Monitor),No.12。
12.	Waldron, Arthur. “How Not to Deal with China,” Commentary, Vol. 103, No. 3 (March 1997).
13.	Wang, Fisi. “China’s Search for stability With America” Foreign Affairs, vol. 4, no. 5, 2005. 
14.	Wight, Martin. Power Politics, edit by Hedley Bull and Carsten Holbraad, Leicester: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78.
15.	Zbeng, Bijian. “China’s Peaceful Rise to Great-power Status” Foreign Affairs, vol. 4, no. 5, 2005. 

其他:

1.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5” 2005.7.19
2.	Zoellick, Robert B.” Whither China: From Membership to Responsibility?” http://www.state.gov/s/d/rem/53682.htm 
3.	Hudson Institute, China’s New Great Leap Forward-High Technology and Military Power in the Next Half-Century, 2005.11.2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