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609200716432400
DOI 10.6846/TKU.2007.01093
論文名稱(中文) 美國對中共安全戰略之分析-以小布希時期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Analysis of U.S. Security Strategy on China ─The era of George W.Bush.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黃家文
研究生(英文) Chia-Wen Huang
學號 78926027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6-26
論文頁數 17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王崑義
委員 - 翁明賢
委員 - 顏建發
委員 - 王崑義
關鍵字(中) 安全戰略
關鍵字(英) Administration of Bush
Policy toward China
Security Strateg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歐洲在冷戰結束後,呈現安全穩定發展的局面,反觀亞洲因中共國力竄升與北
韓核武危機等新威脅,不但影響東亞區域的平衡穩定,而且也衝擊到美國的國家利
益,迫使美國必須對中共安全戰略作出因應調整,持續維持美國在世界的領導地位。

    近21世紀亞太地區經貿快速發展,成為美國國家利益的重要區域,在區域情勢
未見明顯改善的情況下,美國小布希政府(George W.Bush)大規模的改變自二戰後的
海外軍事部署,大幅增強亞太地區軍力配置,此舉勢將對區域安全造成重大影響,
其目的則為嚇阻對美國霸權地位的挑戰,並為可能發生的軍事衝突預作準備。對區
域安全的影響為增強對中共的防範戰略,提昇美日同盟關係層次,並對區域衝突較
敏感地帶,增強其掌控之能力,以維持區域安全與秩序,並確保美國之國家利益。

    自「九一一事件」發生後,美國對其安全戰略作了重大的轉變。其東亞安全戰
略的建構中,面對不同威脅來源與挑戰,針對「國家安全戰略」與「區域安全戰略」
作了調整與強化。美國認知「中共崛起」造成東亞區域失衡,為圍堵中共勢力的擴
張,美國將繼續強化其東亞戰略與軍事同盟關係,藉以掌握東亞地區軍事與安全的
主導權。並且為維持台海穩定與東亞利益,美國將持續明確認定「一個中國」之政
治立場,希望台海維持現狀,避免軍事衝突的發生。

    美、中兩國在亞太地的利益有重疊處,也有衝突點,而兩國關係攸關東亞地區
安全是否得以維繫。隨著中共綜合國力的提升,其戰略格局已轉變為具有能力設計
與主動引導多邊角色的扮演。由於美國亞太軍力部署調整僅在初期階段,爾後勢必
會持續受到內外部環境交錯影響而產生變化,值得持續關注與研究。
英文摘要
After cold war, the Europe develops safely and steadily. But in Asia, the
unprecedented threats from the arisen PRC national power and North Korea nculear
weapon’s crisis affect the balance and steady of the East Asia,also pose great
influence to the US interests. Thus,the US is forced to make certain adjustments
on the PRC security strategy for dealing with those aforementioned issues in
order to maintain its leading status in the world.

   The Asia-Pacific region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come important areas
of US national interests in the 21st century. At the regional situation has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d,the US Bush administration (George W. Bush) massive
changes overseas military deployment since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significantly
enhancing the strength of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his will form the regional
security implications, the aim was to deter challenges to US hegemon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military conflict to prepare for. The impact on regional security
enhanced hedge strategies to China, enhanced US-Japan alliance level, and 
strengthening regional conflict-control capability in order to maintain regional
security and order, to ensure the national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

   Post“September 11,terrorist attack”,the US made significant changes on its
security strategies. The US adjusted and strengthened its national and regional
security strategies on East Asia security strategy construction and different
threat resources and challenge. The US believes that China’s rise may disrupt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the region, and the US will continue to contain China
by strengthening its strategic and military alliance. To gain domination over
security issues, achieve the most national interests, and avoid military 
conflict, the US will maintain its clear“One China”policy.

   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hare mutual interests
and conflict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contributes to the security of the East-Pacific region.As China’s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increase, it will play a more active role in the 
Multi-nation affairs of the region in the future.Due to the US Asia-Pacific
Military deployment realignment only in the initial stages and then continued
to be staggered impact of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environment changed; it
deserved of deep concern and continued research.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美 國 對 中 共 安 全 戰 略 之 分 析
- 以 小 布 希 時 期 為 例 -

〈目錄〉
第一章  緒論-----------------------------------------------------------------------------P.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P.  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P.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P. 1 1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P. 1 3
第五節	文獻回顧-----------------------------------------------------------------P. 1 7

第二章  美國與中共「戰略關係」的演變-------------------------------------------P. 2 7
第一節	冷戰時期-----------------------------------------------------------------P. 2 7
第二節	後冷戰時期--------------------------------------------------------------P. 3 7
第三節	小布希時期--------------------------------------------------------------P. 4 3

第三章  小布希時期美國對中共的「安全戰略」----------------------------------P. 5 7
第一節	美國的「國家利益」與「安全戰略」-----------------------------P. 5 7
第二節	美國對中共安全戰略的「考量」與「發展」--------------------P. 7 1
第三節	中共對小布希時期「亞太軍力調整」的反應--------------------P. 8 3

第四章  小布希時期美國對中共安全戰略的「影響」與「衝擊」-------------P. 8 7
第一節	全球體系層次中的美中關係-----------------------------------------P. 8 9
第二節	亞太區域層次中的美中關係-----------------------------------------P.101
第三節	兩岸區域層次中的美中關係-----------------------------------------P.111


第五章  小布希時期美國與中共「安全性議題」的爭議-----------------------P.119
第一節	反恐實踐與認知差異--------------------------------------------------P.119
第二節	美中飛彈防禦系統的衝突--------------------------------------------P.129
第三節	台灣與美中安全戰略的衝突-----------------------------------------P.135

第六章  結論-----------------------------------------------------------------------------P.145

參考文獻-----------------------------------------------------------------------------------P.157
一、中文文獻-----------------------------------------------------------------------P.157
二、英文文獻-----------------------------------------------------------------------P.169

〈圖表〉

圖一:研究流程圖-----------------------------------------------------------------------P. 1 4
圖二︰「誘、養、套、殺」戰略圖--------------------------------------------------P. 4 7


表一︰多層次分析表--------------------------------------------------------------------P.  9
表二︰中共對外戰略的多層次分析表-----------------------------------------------P.  9
表三︰美國對中共各時期「角色定位」比較表-----------------------------------P.149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中文書目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的文獻編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2-2003)。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
布熱津斯基等著,大變局:後911時代的世界格局。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朱听昌,中國週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
朱強國,美國戰略導彈防禦計畫的動因。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
朱新民主編,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台北:遠景基金會,2005。
江西元,大國戰略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曲星,中共外交50年。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九一一事件後美國與兩岸安全策略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3。
何新,全球戰略問題新觀察。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
吳東野、鄭端耀,九一一與國際反恐。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3。
李英明主編,2002-2003年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台北︰兩岸交流基金會,2003。
沈驥如,中國不當『不先生』-當代中國的國際戰略問題。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
俞正梁等著,大國戰略研究︰未來世界的美、俄、日、歐(盟)和中國。北京︰中央翻譯出版社,1998。
胡鞍鋼主編,中國大戰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倪世雄、劉永濤主編,美國問題研究第二輯。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
孫國祥等著,2002-2003年亞太情勢發展與展望。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3。
孫國祥等著,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3-2004)。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4。
孫國祥等著,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2-2003)。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3。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二十一世紀的美國與中共關係。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
張文木,中國新世紀安全戰略。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策略︰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1999年。
張亞中、孫國祥,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1-2002)。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2。
張蘊岭主編,轉變中的中、美、日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張驥,跨世紀中國的國際環境與對外戰略。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文化事業,2004。
許嘉主編,冷戰後中國週邊安全態勢。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
陳一新,戰略模糊中的美中台新圖像。台北︰遠景基金會,2004。
陳福成,國家安全與戰略關係。台北︰時英出版社,2000。
陳潔華,21世紀中國外交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
陸忠偉,薛君度主編,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週邊形式。北京︰時事出版社,1995。
劉文釗,中美關係史(1972-200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鈕先鍾,國家戰略論叢。台北︰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鈕先鍾,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8。
楚樹龍,冷戰後中美關係的走向。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1。
楊潔勉,後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危機管理的理論和實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葉自成,中國大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熊云,面向21世紀的國家發展戰略。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
熊光楷,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
劉杰著,機制化生存-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
劉連地、汪大為,中美關係的軌跡-建交以來大事縱覽。北京︰時事出版社1995。
留連地編著,中美關係重要文獻資料選編,北京︰時事出版社,1996。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盧曉衡主編,中國對外關係的台灣問題。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
錢其琛,外交十紀。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閻學通著,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韓江,崛起霸權分裂。台北︰海峽學術,2002。
蘇進強主編,九一一事件後全球戰略評估。台北︰台灣英文新聞,2002。
Brown, Michael等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中共崛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
Brzezinski, Zbigniew著,林添貴譯,大棋盤。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出版社,1998。
Harding, Harry著,袁瑾等譯,脆弱的關係︰1972年以來的美國和中國。香港︰三聯書店,1993。
Kissinger, Henry著,林添貴譯,大外交。台北︰智庫文化出版社,1998。
Malik, Mohan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龍困險灘︰九一一之後中共的戰術收穫與戰略損失。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
Mann, James H.著,林添貴譯,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對美中關係揭密。台北︰先覺出版社,1999。
MoMahon, K. Scott著,曾祥穎譯,美國飛彈防禦的過去與現在(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Nathan, Andrew J.、Robert S. Ross著,何大明譯,長城與空城計-中共尋求安全的戰略。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中共崛起構成的挑戰︰亞洲觀點。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
Neuman, Lawrence著,朱柔若譯,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楊智文化,2000。
Nye, Joseph著,蔡東杰譯,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台北︰左岸文化,2002。
Romberg, Alan D.、Michael McDevitt編,尹元隆譯,中共與飛彈防禦︰美中戰略關係。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
Sarkesian, Sam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美國國家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

(二)中文期刊

丁樹範,「美國導彈防衛與核武態勢評估對中國核武政策影響」,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3期(2005),頁93-123。
于有慧,「中共外交政策走向與選擇」,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1期(2004),頁57-75。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2期(2001),頁57-76。
水野聖紹,「美伊戰爭後之北韓核武問題︰外交斡旋仰或武力解決」,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9期(2003),頁86-105。
王存剛,「江澤民的新安全觀及其成功的實踐」,理論與現代化,第1期(2004),頁19-23。
王國梁,「中國週邊安全環境與地緣戰略構想」,世界地理研究,第12卷第2期(2003),頁99-105。
王崑義,「美國的反恐怖主義與國際安全-兼論九一一事件以後台海兩岸的處境」,遠景季刊,第3卷第2期(2001),頁137-184。
王崑義、李黎明,「想像的危機︰『反恐時代』美國的危機建構與台灣的戰略選擇」,遠景季刊,第4卷2期(2004),頁61-107。
王緝思,「美國霸權的邏輯」,美國研究,第3期,頁7-30。
江凌飛,「911反思︰當前國際戰略形勢與中國安全環境」,國際經濟評論,第5期(2002),頁42-45。
江凌飛,「911事件對世界戰略形勢和中國安全環境影響」,和平與發展季刊,第1期(2002),頁12-16。
何英,「論美國戰略思想的轉變對中美關係的影響︰評美國國防部報告和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國際觀察,第1期(2003),頁62-68。
吳玉山,「仍是現實主義的傳統︰九一一與布希主義」,政治科學論叢,第17期(2002),頁1-31。
吳獻斌,「TMD與台灣」,當代亞太,第4期(2002),頁41-50。
李大中,「後冷戰時期美國飛彈防禦政策-爭辯與邏輯」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5期(2000),頁17-45。
李孟勳,「911後中共反恐作為之研析」,展望與探索,第9期(2003),頁55-68。
李邱發,「江澤民『新安全觀』探析」,南京政治學院學報,第2期(2001),頁15-16。
李寶俊,「冷戰後中國外交新戰略與中西關係的走向」,中國外交,第4期(2003),頁7-10。
杜攻,「對轉換中世界格局的幾點看法」,國際問題與研究,第4期(1991),頁4-8。
沈偉烈,「中國未來的地緣戰略之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第9期(2001),頁71-75。
周忠菲,「反恐合作︰中美關係的現狀、特點及其發展趨勢」,國際政治,第3期(2003),頁28-35。
周煦,「美國柯林頓政府的亞太安全政策」,美歐月刊,第11卷第3期(1996),頁1-10。
明居正,「國際格局之變遷及其對中國之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2卷第6期(1996),頁1-3。
林正義,「九一一事件對國際關係的影響」,國際事務季刊,第2期(2002),頁2-25。
林立民,「21世紀中國地緣戰略環境淺議」,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2期(1999),頁55-59。
林立民,「21世紀中國地緣戰略環境淺議」,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2期(1999),頁55-60。
林宗達,「中共對美國飛彈防禦之理解及其外交戰略作為」,中共研究,第37卷第10期(2003),頁61-79。
林麗香,「中亞地區︰中共、美國的新勢力範圍」,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期(2002),頁17-26。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季刊,第35卷第2期(2004),頁1-32。
門洪華,「國際機制與中國的戰略選擇」,中國社會科學,第2期(2001),頁178-189。
唐世平、張蘊岭,「中國的地區戰略」,世界經濟與政治,第6期(2004),頁8-13。
夏立平,「導彈防禦與美國亞太安全戰略」,太平洋學報,第4期(2003),頁15-24。
孫晉忠,「反恐合作與中美關係」,國際問題研究,第2期(2005),頁15-18。
郝志進,「九一一事件對美國兩岸政策之影響」,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9期(2004),頁35-45。
張文木,「中國國家安全哲學」,戰略與管理,第1期(2000),頁24-32。
張雅君,「中共反恐外交的實踐與成效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8卷第1期(2005),頁48-73。
張廖年仲,「中共與第二次北韓核武危機」,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3期(2004),頁36-50。
曾金祥,「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安全戰略的調整及對中美關係的影響」,河北理工學院學報,第3卷第4期(2004),頁44-47。
許志嘉,「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對中共政策的調整」,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3期(2003),頁79-99。
許志嘉,「中共外交政策的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4期(1997),頁45-61。
郭震遠,「矛盾充分展現轉機正在形成-2002年國際政治、安全形勢回顧與展望」,和平與發展,第1期(2003),頁15-19。
陳一新,「911事件與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展望」,中華戰略學刊,春季刊(2002),頁219-226。
陳永康、翟文中,「美國中共戰略夥伴關係對我國國防安全之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2期(1998),頁1-20。
陳英,「『鬥而不破』的中共與美國關係」,中共研究,第36卷第6期(2002),頁40-49。
陳恩,「美伊戰爭對中美台三角關係影響透視」,東南亞研究,第3期(2003),頁38-43。
陳啟懋,「中國在世界重新定位︰多極化趨勢與大國關係調整」,中國評論,第10期(1998),頁15-18。
陸忠偉,「把握世界局勢的脈搏」,現代國際關係,第1期(2002),頁1-5。
陸忠偉,「國際形勢『穩而不定』」,瞭望新聞週刊,第1期(2002),頁9。
陶中華,「導彈防禦系統對國際戰略格局的影響」,國防科技,第9期(2004),頁50-51。
傅亞蘭,「九一一事件對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期(2002),頁80-83。
傅勇,「中美反恐合作的前景和問題」,世界經濟研究,第4期(2003),頁10-14。
楚樹龍,「冷戰後中美雙邊地區和地區戰略與安全關係」,現代國際關係,第5期(2000),頁7-14。
楚樹龍,「亞太地區安全觀、安全結構和安全戰略」,現代國際關係,第5期(1997),頁2-7。
楊志誠,「中共國家戰略的探討」,共黨問題與研究,第18卷第7期(1992),頁1-17。
楊志誠,「後冷戰時期美國的中共政策」,美國外交,第10卷第10期(1995),頁4-21。
楊運忠,「九一一事件對國際戰略態勢的深刻影響」,當代亞太,第3期(2002),頁3-14。
楊潔勉,,「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和大國關係」,美國研究,第4期(2002),頁7-20。
楊潔勉,「超越地緣政治學說︰對國際反恐的再認識」,現代國際關係,第6期(2002),頁22-28。
楊魯慧,,「論世紀之交的中國亞太戰略」,世界經濟研究,第3期(2001),頁15-19。
董立文,「中共的全球戰略與中國威脅論」,中國大陸研究,第39卷第9期(1996),頁27-46。
廖天威,「九一一事件對美國全球戰略的影響與我國因應之道」,國際事務季刊,第2期,頁27-41。
廖文義,「析論新世紀中共安全戰略之建構」,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2期(2003),頁53-69。
趙穗生,「中共的周邊政策及亞太地區安全環境變遷」,遠景季刊,第2卷第4期(2001),頁57-99。
劉志偉、李彬,「美國NMD費用問題及部署前景」,現代國際關係,第1期(2003),頁33-37。
蔡政修,「九一一事件後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6期(2004),頁129-165。
蔡裕明,「後九一一時期中共外交政策的持續與遞嬗」,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0期(2002),頁52-60。
蔡裕明,「北韓核武變局東北亞安全」,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3期(2003),頁89-92。
鄭端耀,「國際關係『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12期,頁1-22。
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第11期(1997),頁28-32。
閻學通,「冷戰後中國的對外安全戰略」,現代國際關係,第8期(1995),頁21-29。
文馨,「對中國威脅論之研析」,中共研究,29卷8期,(1995年),頁67。
董立文,「中共的全球戰略與中國威脅論」,中國大陸研究,39卷9期(1996年),頁44-45。

(三)參考論文

王高成,「九一一事件後的美中台三角關係」,亞太情勢發展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主辦,2001年11月23日。
董立文,「美國的對華戰略調整與兩岸關係」,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2年11月。
賴洪毅,「中共十六大之後美國對華政策之探討」,中共十六大之後內部暨國際環境評估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中山所主辦,2002年12月18日。
鄭端耀,「台灣總統大選與台海安全情勢評估-兼論美國論點」,第四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3年12月。
盧國學,「美國戰略調整 中國如何因應」,《參考消息》,2004年7月1日。
許志嘉,「中共睦鄰外交政策︰意涵、策略與運作」,全球化與中國大陸發展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東亞所主辦,2005年12月25日。

(四)中文報刊與網站

《人民日報》(北京)
《大公報》(香港)
《中央日報》(台北)
《中央社》(台北)
《中國時報》(台北)
《中國國防報》(北京)
《中華日報》(台北)
《文匯報》(香港)
《自由時報》(台北)
《青年日報》(台北)
《新華社》(北京)
《解放軍報》(北京)
《聯合報》(台北)
中國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tw)
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http://www.kmt.org.tw)
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
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
中華歐亞基金會(http://www.fics.org.tw)
台灣智庫(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
亞洲時報(http://www.asiatimes-chinese.com)
兩岸遠景基金會(http://www.future-china.org)
和平論壇(http://www.peaceforum.org.tw)
美國參照(http://usinfo.org)
恐怖主義研究中心(http://trc.cpu.edu.tw)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
聯合早報網(http://www.zaobao.com)
聯合電子報(http://www.udn.com.tw)















































二、英文文獻

(一)英文專書

Harding, Harry. A Fragile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 1972.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2.
Kapstein, Ethan B. and Michael Mastanduno, ed. Unipolar Pol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Ken, Booth and Tim Dunne ed. Worlds in Collision: Terror and the Future of Global Order.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Kim, Samuel S. ed. China and the Worl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Faces the New Millennium.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98.
Lampton, David M. Same Bed, Different Dreams: Managing U.S.-Chiang Relations, 1989-200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2.
Lampton, David M. U.S.-China Relations in a Post-September 11th World. Washington, DC: The Nixon Center, 2002.
Lampton, David M. and Richard Daniel Ewing. U.S.-China Relationship Facing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rises: Three Case Studies in Post –911 Bilateral Relations. Washington, DC: The Nixon Center, 2004.
Mack, Andrew and John Ravenhill, ed. Pacific Cooperation: Building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gim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95.
Mohan, Malik. Dragon on Terrorism: Assessing China’s Tactical Gains and Strategic Losses Post-September 11. U.S. Army College: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2002.
Nathan, Andrew and Robert Ross. The Great Wall and The Empty Fortress: 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 New York: W.W. Norton, 1997.
Nye, Jose S.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ollpeter, Kevin. U.S.-China Security Management: Assessing the Military-to-Military Relationship. Sa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2004.
Swaine, Michael D. The Role of the Chinese Military in National Security . Santa Monica: RAND, 1998.
Th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http://www.defenselink.mil/news/Jul2002/d20020723china.pdf〉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September 2001.〈http://www.defenselink.mil/qdr/〉
U.S. White House.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September 2002.
Francis Fukuyama, America at the Crossroads: Democracy, Power, and the Neoconservative legacy(U.S.A.: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6),3.

(二)英文期刊

Canrong, Jin.“The US Global Strategy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China-United States Relations: a Chinese Perspective,”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10,no.27(2001),pp.209-315.
Cheng, Joseph Y. S and Zhang Wankun.“Patterns and Dynamics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Behabiour,”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11,no.31(2002),pp.235-260.
Deng, Yeng.“Hegemony on the Offensive: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U.S. Global Strategy,”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116,no.3(2001),pp.19-36.
Denoon, David B. H. and Wendy Frieman,“China’s Security Strategy: The View from Beijing, ASEAN, and Washington,”Asian Survey, vol.36,no.4(April 1996),pp.422-439.
Freeman, Chas. W., Jr.“Sino=American Relations: Back to Basics,”Foreign Policy, no.104(Fall 1996),pp.3-17.
Friedberg, Aaron.“11 September and the Future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Survival, vol.44 ,no.1(Spring 2002),pp.33-49.
Glaser, Bonnie S.“Sino-U.S. Relations: Drawing lessons from 2005,”CSIS, February 2 2006.〈http://www.csis.org/component/option,com_csis_pubs/task,view/id,224/〉
Glaser, Bonnie S.“U.S.-China Relations Face Bo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e Nautilus Institute.〈http://www.nautilus.org/archives/nukepolicy/workshops/shanghai-01/glaserpaper.html〉
Goldstein, Avery.“The Diplomatic Face of China’s Grand Strategy: A Rising Power’s Emerging Choice,”China Quarterly, no.168(December 2001),pp.835-864.
Green, Michael J. and Toby F. Dalton.“Asian Reactions to U.S. Missile Defense,”NBR Analysis, 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vol.11,no.3(November 2002).〈http://www.nbr.org/publications/analysis/vol11no3/11.3.pdf〉
Heer, Paul.“A House United: Beijing Views of Washington,”Foreign Affairs, vol.79,no.4(July/August 2000),pp.18-24.
Heyman, Philip B.“Dealing with Terrorism: An Overview,”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6,no.3(Winter 2001/2002),pp.24-38.
Hiebert, Murray.“Fight Evil or Win Friends,”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201 February 2002,pp.14-17.
Huntington, Samul P.“The Lonely Superpower,”Foreign Affairs, vol.78,no.2(March/April 1999),pp.35-49.
Khalilzad, Zalmay.“Congage China,”Santa Monica, California: Rand Corporation.〈http://www.rand.org/pubs/issus_papers/IP187.html〉
Kim, Samuel S.“China As a Great Power,”Current History, vol.96,no.611(September 1997),pp.246-251.
Kevin Pollpeter, U.S.-China Security Management: Assessing the Military-to-Military Relationship(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2004),55-57.
Lampton, David m.“Small Mercies: China and American after 911,”The National Interest, vol.66(Winter 2002),pp.106-113.
Lawrence, Susan V.“China’s Choice,”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September 27,2001.
Lawrence, Susan V.“It Take More to Make a Revolution,”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vol.165,no.6(2002),pp.16-28.
Mathews, Jessica T.“September 11, One Year Later: A World of Change,”Policy Brief, August 18, 2002.
Meldrum, Bill and James Cotton.“The U.S.-DPRK Agreed Framework, KEDO, and Four-Party Talks: The Vicissitudes of Engagement,”Issues&Studies, vol.34,no.11/12(November/December 1998),pp.121-143.
Posen, Barry R.“The Struggle Against Terrorism: Grand Strategy, Strategy, and Tactics,”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6,no.3(Winter 2001),pp.39-55.
Peter W. Rodman, “China’s Military ~ odernization and Export Controls, ”Congressional Testimony Remarks before th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Thursday, March 16,2006, http://www.uscc.gov/hearings/2006hearings/written_testimonies/06_03_16_17wrts/06_03_16_17_rodman.pdf (June 24,2006).
Rice, Condoleezza.“Promot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Foreign Affairs, vol.179,no.1(January/February 2000),pp.45-62.
Roy, Denny.“China and the War on Terrorism,”Orbis, no.3(Summer 2002),pp.511-521.
Roy, Denny.“Stirring Samurai, Disapproving Dragon: Japan’s Growing Security Activity and Sino-Japan Relations,”Asian Affairs, vol.31,no.2(Summer 2004),pp.86-101.
Shambaugh, David.“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Cooperation or Confrontation,”Current History, vol.96,no.611(September 1997),pp.241-245.
Shambaugh, David.“Sino-American Relations since September 11: Can the New Stability Last?”Current History, vol.101,no.656(September 2002),pp.43-56.
Shambaugh, David.“Sino-American Strategic Relations: From Partners to Competitors,”Survival, vol.42,no.1(Spring 2000),pp.97-115.
Swaine, Michael D.“does China Have a Grand Strategy,”Current History,vol.99,no.638(September 2000),pp.274-279.
Swaine, Michael AND Minxin Pei.“Rebalancing United State-China Relations,”Policy Brief, no.13(February 2000),pp.285-287.
Qingguo, Jia.“Impact of 9.11 on Sino-U.S. Relations: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02〈http://www.brookings.edu/dybdocroot/fp/cnaps/papers/2002_qingguo.pdf〉
Walt, Stephen M.“Beyond Bin Laden: Reshaping U.S. Foreign Policy,”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6,no.3(Winter 2001/2002),pp.56-78.
Wang, Enbao.“Engagement or Containment?Americans Views on China and Sino-U.S. Relations,”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11,no.31(2002),pp.381-392.
Wu, Anne.“What China Whispers to North Korea,”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28,no.2(Spring 2005),pp.35-48.
The White House,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2(Washing, DC: The White House,2002),1-3.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2006(Washington, D.C.: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06),28-30.
U.S.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2001, ” http://www.dod.mil/pubs/qdr2001.pdf(May 15,2006)
The White House, “The National Security of The United Strategy of American 2002,”http://www.whitehouse.gov/nsc/nss.pdf(May 15,2006)
Richard B.Myers, Chainman of the Joint Chief of Staff,“The National Militar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http://www.dod.mil/news/Mar2005/d20050318nms.pdf(May 15,2006)
Donald H. Rumsfuld, “The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rategy of American,”http://www.dod.mil/news/Mar2005/d20050318nds1.pdf(May 15,2006)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2006,”http://www.qr.hq.af.mil/pdf/2006%20QDR%20Report.pdf(May 14,2006)
Office of the Security of Defens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6(Washington D.C.: Office of the Security of Defense, 2006),7.

(三)英文報刊與網站

ABC news
BBC news
CNN news
白宮(http://www.whitehouse.gov)
洛杉磯時報(http://www.latimes.com)
美國尼克森中心(http://www.nixoncenter.org)
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http://www.brookings.org)
美國國防部(http://www.defenselink.mil)
美國國務院(http://www.state.gov)
紐約時報(http://www.nytimes.com)
華盛頓郵報(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藍得公司(RAND)(http://www.rand.org/index.html)
Foreign Affairs(http://www.foreignaffairs.org)
Foreign Policy(http://www.foreignpolicy.org)
Center for Strategic&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http://www.csis.org)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