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608201315023800
DOI 10.6846/TKU.2013.00198
論文名稱(中文) 臺灣戰後布袋戲的媒體化過程:以五洲派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metamorphosis of the Puppet Show – Wuzhou sect – in Taiwan in post-war er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2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呂昆彥
研究生(英文) Kun-Yan Lu
學號 69703020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6-28
論文頁數 18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吳明勇
委員 - 康才媛
委員 - 周宗賢
關鍵字(中) 五洲派
黃俊雄
布袋戲
關鍵字(英) Wuzhou sect
Mr. Hwang Juien Hsiung
puppet show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布袋戲是清代大陸傳來臺灣的傳統戲劇之一,總共經過一、兩百年的時間,而且隨著時代背景的不同,大致上可分: 清領時期、日治時期、戰後時期。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1962年臺視成立,同年布袋戲開始與電視媒體做結合,布袋戲開始以嶄新的樣貌出現在世人面前。
在這個與電視媒體結合的過程中,五洲派黃俊雄算是最為成功的五洲派第一代是黃海岱(1901~2007)為黃俊雄之父,黃俊雄自西元1970年開始了電視布袋戲的演出,著名的戲碼是《雲州大儒俠》自此之後大受歡迎。
有線電視臺時期,黃俊雄分別成立「大霹靂節目錄製有限公司」與「天地國際多媒體」並交由子女管理,兩家都是廣受歡迎的電視布袋戲。
本文主要探討的是五洲派布袋戲成功之處,以及布袋戲在臺的發展歷程,從中得知傳統文化保存發展之道。
英文摘要
Historically, puppet show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arts which came from Chinese Mainland during the reign of Ching Dynasty. It covers a span of 100-200 years and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stages: Ching Dynasty, Japanese occupation and post-war era. 
As the modern technology advances, and in year 1962 when Taiwan TV Station was established, puppet show made its debut through electronic media mean into every family.  
The Wuzhou sect,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Mr. Hwang Juien Hsiung, is the most successful among various sects. Mr. Hwang Hei-Dai, the father of Huang Juien Hsiung, is the pioneer of the Wuzhou sect. Juien Hsiung starts the performance of puppet show on TV in year 1970 and 《雲州大儒俠》(The legend of the Night from Yuanzhou)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shows. 
Huang Juien Hsiung has founded two companies – The Great Pili Radio and Record Company and Tien-Di International Multimedia Company – which are presently administered by his children. Both enjoy fame in Taiwan and abroad.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success of Wuzhou Sect. and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the puppet show and theater in Taiwan. Understanding these, the author wishes to awake the sense leading to the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ar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研究動機	1
研究方法	4
章節架構	5
文獻回顧	6
學術專書	6
一般專書	10
影視資料	12
田野調查資料	13
學位論文	13
期刊論文	18
第二章 傳統布袋戲起源與來臺發展過程	28
第一節 布袋戲的起源與清領時期的發展	28
第二節 日治時期的布袋戲發展	37
第三節 戰後臺灣布袋戲的發展過程	43
第三章 臺灣電視發展歷程 電視對傳統戲劇的影響	51
第一節 戰後到現在 臺灣電視的發展	51
第二節 臺灣電視媒體對傳統戲劇的影響—以歌仔戲為例	58
第三節 布袋戲電視化之過程	63
第四章  五洲派第二代黃俊雄布袋戲的發展與改良	71
第一節 五洲派第一代黃海岱與黃俊雄布袋戲之發展	71
第二節 無線三臺時期	79
第三節 錄影帶布袋戲以及天地國際多媒體的發展	89
第五章  五洲派第三代霹靂布袋戲的發展	97
第一節 霹靂布袋戲發展歷程	97
第二節 霹靂布袋戲的運作方式	106
第三節 霹靂布袋戲的特殊性	117
第六章 結論	125
附錄	130
附錄一 天地國際多媒體歷年作品(至2012年)	130
附錄二 黃俊雄重要記事	132
附錄三 「改善民俗綱要」	139
附錄四 「國語推行辦法」	141
附錄五 「改善民間祭典節約辦法」	143
附錄六 三弦的問卷訪談紀錄	148
附錄七 三弦訪談之內容	154
附錄八 黃俊雄的問卷訪談紀錄	159
附錄九 黃立綱的問卷訪談紀錄	163
附錄十 附圖	166
徵引、參考資料與問卷調查	173
一、專書	173
二、期刊	175
三、論文	177
四、報紙	178
五、影視資料	179
六、網路資源	180
七、問卷調查	180
八、見面訪談	181

 
圖目錄
圖一 肩擔戲模型……………………………………………………………………P.162
圖二 彩樓模型………………………………………………………………………P.162
圖三 布袋戲唱片及播放器…………………………………………………………P.163
圖四 布袋戲電影《大飛龍》海報及戲偶……………………………………………P.163
圖五 黃立綱布袋戲戲偶……………………………………………………………P.164
圖六 霹靂布袋戲周邊商品…………………………………………………………P.164
圖七 霹靂布袋戲cosplay活動……………………………………………………P.165
圖八 天地多媒體於大稻埕戲院展覽之現場………………………………………P.165
圖九 筆者與布袋戲編劇三弦合影留念……………………………………………P.166
圖十 筆者與黃俊雄大師合影留念…………………………………………………P.166
圖十一 筆者與黃俊雄之子黃立綱合影留念………………………………………P.167
參考文獻
一、專書
1.	王唯,《臺灣電視史》,臺北,中國藝術實驗中心出版,2006年10月出版。
2.	江武昌,《臺灣的布袋戲認識與欣賞》,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民國84年6月。
3.	吳明德,《臺灣布袋戲表演藝術之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民國94年7月。
4.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社,民國80年再版。
5.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東方文化供應社,1971。
6.	呂理政,《布袋戲筆記》,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民80。
7.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初版二刷。
8.	何貽謀,《臺灣電視風雲錄》(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2002年1月出版)。
9.	林洋港等監修,高育仁主修,劉寧顏總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12月31日初版)卷十(藝文志˙藝術篇)全一冊,。
10.	林鶴宜,《臺灣戲劇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民國92年12月初版。
11.	邱坤良,《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民國83年7月。
12.	邱坤良,《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民國81年6月初版。
13.	邱坤良,〈看!大學生演野臺戲〉,邱坤良著,《現代社會的民俗曲藝》(臺北:遠流出版社,民國72年4月初版)。
14.	洪麗完、張永楨、李力庸、高明士,《臺灣史》,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5年4月。
15.	洪淑珍,《巧成真布袋戲偶藝術》,晨星出版社出版,民國98年5月10日。
16.	高明士主編《臺灣史》,(臺北市,五南,2009)。
17.	班果,《聖石傳說電影全記錄》霹靂新潮社出版 民國八十九年。
18.	莫光華著,《臺灣歌仔戲論文輯錄》,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民國85年。
19.	陳正之著,《掌中功名-臺灣的傳統偶戲》,臺灣省政府新聞處,民國80年。
20.	陳龍廷,《臺灣布袋戲發展史》,前衛出版社,民國96年2月初版一刷。
21.	陳龍廷,《聽布袋戲》,春暉出版社,民國97年1月初版。
22.	陳木杉,《雲林縣布袋戲發展史暨布袋戲宗師黃海岱傳奇》,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9年06月15日初版。
23.	張炳楠監修,李汝和主修,廖漢臣整修,《臺灣省通誌》(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年6月初版)卷六(學藝志˙藝術篇)第一冊。
24.	張瓊慧總編輯,《黃強華.華文擇與霹靂布袋戲》,中國時報系時廣企業有限公司生活美學館,民國92年10月1日初版。
25.	張溪南,《黃海岱及其布袋戲劇本研究》,臺灣學生書局,民國93年2月1日初版。
26.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臺灣史》,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100年1月。
27.	黃春秀,《細說臺灣布袋戲》,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民國95年。
28.	謝中憲,《臺灣布袋戲發展之研究》,稻鄉出版社出版,民國98年。
29.	謝德錫,《臺灣閣派布袋戲的傳承與發展》,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1998年7月。
30.	張天福,《華視十五年》民國七十五年十月三十一日,華視出版社出版。
31.	《晉江縣志》,卷七十二〈風俗志˙歌謠〉。
二、期刊
1.	山室信一著、陳姃湲譯、鍾淑敏校正,〈國民帝國日本的異法域統合與差別〉,《臺灣史研究》第十六卷第二期,民國98年6月,頁15。
2.	王亞維著,《電視歌仔戲所面臨的問題》,民俗曲藝 42,民75.08,頁113。
3.	石婉舜,〈被動員的「鄉土藝術」:黃得時與太平洋戰爭期的布袋戲改造〉,《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八期(民國99年8月),頁59-84。
4.	江武昌〈臺灣布袋戲簡史〉,《民俗曲藝》第67-68期,民國79年10月,頁90。
5.	江武昌,〈光復後臺灣布袋戲的發展〉,《民俗曲藝》71期,民國80年,頁60-61。
6.	江武昌,〈標籤化的「傳統」藝術-續論傳統布袋戲彩樓戲臺的優缺點〉,《美育》,115,民89.05 頁63-64。
7.	吳密察〈明治國家體制與臺灣──六三法之政治的展開〉,臺大歷史學報第37期,民國95年6月,頁59。
8.	吳明德,〈內臺俊影─「五洲園二團」黃俊卿的布袋戲演藝風華〉,第十七屆詩學會議─曲學研究會,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暨臺文所,民國97年5月,頁326
9.	吳明德,《霹靂布袋戲劇本營構初探—以《霹靂異數之龍圖霸業》為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http://blog.ncue.edu.tw/sa_tl/doc/3784,民國102年6月13日引用。
10.	吳明德,《開創布袋戲新紀元—論「霹靂布袋戲」的藝術成就》,中國工商學報,民國88年10月,頁55。
11.	吳明德,〈霹靂布袋戲黃文擇的口白藝術〉,雲林,《臺灣偶戲藝術》2004雲林國際偶戲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雲林縣政府文化局出版。
12.	林茂賢,《臺灣的電視歌仔戲》,靜宜人文學報 第八期,民國85年,頁39。
13.	林紹琪,〈黃俊雄父子開創霹靂王朝〉,見民國86年3月《新聞周刊》之《文化特刊》,頁46。
14.	陳龍廷,〈臺灣化的布袋戲文化〉,《臺灣風物》四十七卷第四期,民國85年12月,頁48-50。
15.	陳龍廷,〈電視布袋戲與政治:1980年代一齣另類的反共抗俄劇〉,《民俗曲藝》,民國98年6月,頁167。
16.	陳龍廷,〈布袋戲與政治──五○年代的反共抗俄劇〉《臺灣史料研究》,民國87年11月,頁11。
17.	陳龍廷,〈戲班、劇場技術與歌手制度── 戰後臺灣戲園布袋戲〉,《臺灣偶戲藝術》,2004雲林國際偶戲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 雲林縣政府文化局出版,頁102。
18.	陳龍廷,〈電視布袋戲的發展與變遷〉,《民俗曲藝》,第67,68期,民國79年10月,頁77。
19.	劉懿瑾 ; 劉時泳 ; 高瑞陽 ; 莊修田  著 〈建立霹靂布袋戲的歷史與社會構面〉 環境與藝術學刊第8期,頁67 2010年6月
20.	薜月順,《臺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三)》臺北:國史館,民國88年2月初版,頁399~400。
21.	朱念文,〈轉戰劇院,征討銀幕〉,《藝類》民國87年8月號,頁31
22.	《非凡商業週刊》第181 期 2009-10-04,頁97。
三、論文
1.	林靜宜〈臺灣有線電視產業之垂直整合(1992-1994)-政策法規之探討〉
2.	林美鸞〈光復後臺灣地方戲劇演出情形與社會轉型關係初探(1945-1970):以東華皮戲團、新興閣掌中劇團、拱樂社為例〉
3.	徐志成,〈「五洲派」對臺灣布袋戲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 頁3
4.	徐亞湘著,《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 : 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 》,(臺北市 : 南天書局, 2006)頁262~263
5.	徐雅玫,〈臺灣布袋戲之後場音樂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民國89年,頁15。
6.	郭美芳著,〈通俗文化的構成與轉型:電視歌仔戲及其觀眾之研究〉,民國89年12月,頁44。
7.	陳龍廷:〈黃俊雄電視布袋戲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頁31。
8.	鄭慧翎著,〈臺灣布袋戲劇本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1年,頁68

四、報紙
1.	何秀玲、鄭秋霜,〈規劃主題樂園 霹靂籌備小組動起來〉,經濟日報,民國101年3月19日,c09文化創意版
2.	汪宜儒、仇佩芬:〈3D版素還真  5年後轟動武林〉,《中國時報》,2010年1月29日,A18政治綜合。
3.	紀慧玲:〈金光強強滾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黃俊雄〉,《人間福報》,2008年6月21日。
4.	陳玉華:〈素還真票房保證  霹靂上櫃〉,《中國時報》,2003年8月31日,A5焦點新聞。
5.	趙靜瑜:〈黃俊雄父子反目 史豔文大戰素還真〉,《自由時報》,2009年8月4日,生活新聞。
6.	劉詩弦,〈虎尾布袋戲世家傳奇〉,《中國時報》(71.06.18星期五),第九版「綜藝」。
7.	《臺彎省政府公報》,民國37年春字第60期,頁938。
8.	〈繼歌仔戲之後  布袋戲上銀幕〉,《徵信新聞》(即中國時報)45.12.23星期日,第四版。
9.	大俠史艷文「魔力大」  模範生「被感召」離家 先看小人書.後觀布袋戲  棄一切榮譽.今行蹤成謎〉,中國時報 民國59年6月30日 星期二 第三版。
10.	〈布袋戲爭奪戰出動各路人馬 臺視取得「大唐英雄」播映權〉,中國時報民國71年5月3日星期一 第十二版 生活
11.	〈布袋戲時段敲定 臺視每週六天演出大唐五虎〉,中國時報民國71年5月4日 星期二 第九版 綜藝
12.	《中國時報》,民國95年2月5日星期日,A10版。
13.	《中國時報》,民國86年7月1日星期二,25版。
14.	《非凡新聞周刊》2009-10-4,頁73-74。
15.	聯合報 民國95年2月14日,C1版。
16.	「王嘉祥靠木偶打敗名導」,民生報 民國94年11月13日,A5版。
17.	蘋果日報,2007年5月9日,A10版,政治
18.	「時代會變,傳統技藝永不死」,中國時報,民國100年6月13日,A4版。
五、影視資料
1.	中天新聞,2009年3月2日,引用網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zM0iCWLYyo  2012年3月12日引用。
2.	盧戡平,《掌中舞春秋》DVD,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民96
3.	胡婉玲製作,《臺灣演義 布袋戲教父》,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ox_5soYgASg&feature=fvwrel,民國101年4月16日引用。
4.	壹電視製作《影響力100》
5.	《金光速報 九龍變專訪第二回-遇見編劇群》,http://www.youtube.com/watch?v=WWDXMFEAMkk,民國102年3月13日引用
6.	《金光速報  九龍變專訪終極篇》,http://www.youtube.com/watch?v=3E7kqXieKn8,民國102年年3月13日引用
7.	《華視新聞雜誌-臺灣布袋戲世代交替》,http://www.youtube.com/watch?v=fQcnyp5hzYE,民國101年10月15日引用。
六、網路資源
1.	霹靂布袋戲官方網站http://www.pili.com.tw/service/faq/show.php?tid=1038995677&mid=1038995556 西元2011年12月29日引用
七、問卷調查
1.	2012年8月6日問卷調查於三弦
2.	2012年9月22日問卷調查於黃俊雄
3.	2012年11月2日問卷調查於黃立綱
八、見面訪談
1.	2013年3月20日訪談於三弦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