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607201616121800
DOI 10.6846/TKU.2016.00201
論文名稱(中文) 遠距教學電腦實作課程設計與發展
論文名稱(英文)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Practical Course in Distance Learni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E-Learning Executive Master's Program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2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張雅萍
研究生(英文) Ya-Ping Chang
學號 70374017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6-15
論文頁數 10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慶帆
委員 - 郭秋田
委員 - 賴婷鈴
關鍵字(中) 遠距教學
練習教學法
專題導向學習
關鍵字(英) Distance Education
Practice Method
Project Based Learni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專題導向學習融入遠距教學電腦實作課程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針對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所開設的「網頁教材設計與實作」課程,研究對象為選修該課程的學生。該課程的教學模式主要以線上同步教學平台,輔以非同步教學平台與非同步實作平台來進行教學。
本研究目的主要探討透過運用專題導向學習融入遠距教學電腦實作課程的教學設計,是否能提高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研究中使用學習動機量表、自我效能量表等問卷進行量化分析,使用參與觀察法對學習中及學習後進行學習成果評量分析,並於課程結束後使用訪談大綱進行訪談。
研究結果發現,在學習動機方面,運用專題導向學習融入遠距教學電腦實作課程只有測試焦慮構面有達顯著差異,表示經由專題導向學習融入課程及老師對遠距課程之完善設計,讓研究對象在學習後明顯降低學習上的焦慮。在學習成效部分,透過專題導向學習融入課程能明顯提升學生技能的學習與實作的能力,並具有正向的學習滿意度。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effectiveness after the Project Based Learning was integrated into the distance learning computer performance courses, aiming at the development of instructional web-based materials courses offered by a master program of e-learning of Tamkang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ts research objects were students who selected the course. The course teaching mode was mainly based on synchronous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 assisted by asynchronous teaching platform and asynchronous performance platform.
Focusing on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through the use of the Project Based Learning which was integrated into the distance learning computer performance courses, this study targeted at whether learning motivation could be improved and what was the impact o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This study applied case study, use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scale and self-efficacy scale questionnaire to proceed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utilize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to keep o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 analysis about during-learning and after-learning. Besides, the course outline interviews were applied after the end of the course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for the motivation aspect, the use of Project Based Learning which was integrated into the distance learning computer performance courses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ly in test anxiety facet. The result pointed out that the research objects obviously lower anxiety after learning by means of Project Based Learning which was integrated into courses and teachers’ proper design of distance courses. In the part of learning effectiveness, students’ skills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capacity were enhanced through Project Based Learning which was integrated into courses and students had a positive learning satisfac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i
表次	iii
圖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6
第五節 研究預期貢獻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遠距教學	8
第二節 練習教學法	12
第三節 專題導向學習	1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 研究方法、研究對象與研究場域	23
第二節 研究架構	29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	3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1
第一節 專題導向學習融入遠距教學電腦實作課程記錄分析	41
第二節 專題導向學習融入遠距教學電腦實作課程之專題成果分析	59
第三節 質性訪談紀錄	68
第四節 專題導向學習融入遠距教學電腦實作課程對學習動機之影響	72
第五節 專題導向學習融入遠距教學電腦實作課程對學習成效之影響	85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86
第一節 結論	86
第二節 建議	89
參考文獻	91
附錄一  學習動機量表	96
附錄二  網頁教材設計軟體自我效能量表	100
附錄三  「網頁教材設計與實作」課程訪談大綱	101
表次
表 2- 1遠距教學優缺點分析    9
表 2- 2各教學方法之意義分析比較    12
表 2- 3各教學方法之過程分析比較    13
表 2- 4專題導向學習相關研究    20
表 3- 1課程學習前問卷之研究對象具備電腦軟體操作能力   30
表 3- 2小組成員任教科目清單    31
表 3- 3專題導向學習融入課程實施內容說明   33
表 3- 4 eXe 4 eXe 教學活動設計表 教學活動設計表    35
表 3- 5學習動機量表 結構   38
表 4- 1軟體基本操作構面表現結果( N=15 )   49
表 4- 2編輯課程內容構面表現結果( N=15 )   51
表 4- 3編修測驗卷構面表現結果( N=15 )   55
表 4- 4設計成果 呈現構面表結   57
表 4- 5專題成果 教學架構評量結   59
表 4- 6專題成果 製作技巧評量結   63
表 4- 7學習動機量表 各構面在前測與後之敘述性統計摘要 72
表 4- 8內在目標導向構面各題項前測與後之敘述性統計摘要表  73
表 4- 9外在目標導向構面各題項前測與後之敘述性統計摘要表  74
表 4- 10 工作價值構面各題項前測與後之敘述性統計摘要表  74
表 4- 11 學習動機量表 控制信念構面各題項前測與後之敘述性統計摘要學習動機量表 控制信念構面各題項前測與後之敘述性統計摘要 75
表 4- 12 學習動機量表 自我效能信念構面各題項前測與後之敘述性統計摘要     76
表 4- 13 學習動機量表 期望成功信念構面各題項前測與後之敘述性統計摘要     76
表 4- 14 學習動機量表 測試焦慮構面各題項前與後之敘述性統計摘要 77
表 4- 15 學習動機量表 各構面前測與後之魏氏考驗摘要 78
表 4- 16 學習動機量表 內在目標導向構面各題項前測與後之魏氏考驗摘要79
表 4- 17 學習動機量表 外在目標導向構面各題項前測與後之魏氏考驗摘要79
表 4- 18 學習動機量表 工作價值構面各題項前測與後之魏氏考驗摘要 80
表 4- 19 學習動機量表 控制信念構面各題項前測與後之魏氏考驗摘要 81
表 4- 20 學習動機量表 自我效能信念構面各題項前測與後之魏氏考驗摘要82
表 4- 21 學習動機量表 期待成功信念構面各題項前測與後之魏氏考驗摘要83
表 4- 22 學習動機量表 測試焦慮構面各題項前與後之魏氏考驗摘要 84
表 4- 23 自我效能之敘述性統計摘要表    85
圖次
圖 2- 1遠距教學階段發展之內涵    9
圖 2- 2 Thomas (2000) 2 Thomas (2000) 2 Thomas (2000) 2 Thomas (2000) 專題導向課程教學模式   18
圖 3- 1線上同步教學平台- Adobe Connect Adobe Connect Adobe Connect Adobe ConnectAdobe Connect平台   25
圖 3- 2 Adobe Connect 2 Adobe Connect 2 Adobe Connect 2 Adobe Connect 2 Adobe Connect2 Adobe Connect2 Adobe Connect使用者介面紹    26
圖 3- 3非同步教學平台- Moodle Moodle平台    26
圖 3- 4非同步教學平台- Moodle Moodle平台功能架構圖   27
圖 3- 5非同步實作平台- Moodle Moodle平台    28
圖 3- 6實作 Moodle Moodle平台課程列表    28
圖 3- 7研究架構圖     29
圖 3- 8專題導向學習融入課程 實施流   32
圖 3- 9網頁教材製作軟體 eXeeXe 教學流程    35
圖 3- 10 研究流程圖     37
圖 4- 1非同步教學平台 -Moodle Moodle平台之小組討論錄影連結   42
圖 4- 2第一組線上討論錄影情形    42
圖 4- 3第二組線上討論錄影情形    43
圖 4- 4第三組線上討論錄影情形    43
圖 4- 5第四組線上討論錄影情形    44
圖 4- 6期末專題報告討論過程之 WIKIWIKIWIKIWIKI    44
圖 4- 7第一組 WIKIWIKIWIKIWIKI內容呈現 內容呈現    45
圖 4- 8第二組 WIKIWIKIWIKIWIKI內容呈現 內容呈現    46
圖 4- 9第三組 WIKIWIKIWIKIWIKI內容呈現 內容呈現    47
圖 4- 10 第四組 WIKIWIKIWIKIWIKI內容呈現    48
圖 4- 11 老師示範操作 eXeeXe 的安裝及設定說明   50
圖 4- 12 學生表達 eXeeXe 軟體安裝成功之說明   50
圖 4- 13 編寫教學目標之技能呈現    52
圖 4- 14 加入案例分析與多媒體之技能呈現   53
圖 4- 15 連結外部網頁及圖像畫廊之技能呈現   54
圖 4- 16 編修測驗卷之技能呈現    56
圖 4- 17 設計成果匯出之技能呈現    58
圖 4- 18 專題成果之明確教學目標呈現    60
圖 4- 19 專題成果之完整教學內容呈現    61
圖 4- 20 專題成果之多元測驗評量呈現    62
圖 4- 21 專題成果之豐富參考資源呈現    62
圖 4- 22 使用外部影音連結或崁入片之技能呈現   64
圖 4- 23 提供適當的作業繳交之技能呈現   65
圖 4- 24 提供評量測驗卷之技能呈現    65
圖 4- 25 提供討論區進行議題之技能呈現   66
圖 4- 26 提供相關檔案學生下載習之技能呈現   66
圖 4- 27 提供 SCORMSCORMSCORM 課程包之技能呈現   67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大維(2006)。網路課程設計與發展—以 [教學媒體與科技] 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新北市。
江文雄(1996)。技術及職業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江佩珊(2010)。中部地區高中職圖書館讀者服務功能現況及教育人員對其影響學生學習行為認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汪書琦(2011)。以專題導向學習融入教學媒體與科技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教育碩士班,花蓮縣。
李建億(2005)。網際網路專題學習互動歷程之研究。科學教育期刊,14(1),101-120。
李啟嘉(2012)。ADDIE教學設計模式融入專題導向學習對大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及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何峻誠(2008)。社會發展過程技能檢定所扮演角色。網路社會學通訊,70,77。
吳靜吉、程炳林(1992)。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修定。測驗年刊,39,59-78。
吳明隆、張毓仁(2011)。SPSS (PASW)與統計應用分析Ⅱ。台北:五南。
林達森(1999)。論析統整性課程及其對九年一貫課程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7(4),97-116。
林敏慧、陳慶帆(2004)。快速建構網路教學平臺的新方案:Moodle。教育研究月刊,126,85-98。
洪浚翔(2014)。專題導向學習應用於JAVA程式設計課程對科技大學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徐新逸(2001)。如何利用網路幫助孩子成為研究高手?網路專題式學習與教學創新。台灣教育,607,25-34。
徐新逸(2002)。中小學網路專題式學習之教學設計。教育新思維與創新,411-422。台北:心理。
高文璽(2012)。不同背景干擾對桌球正手發平擊球技能學習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體育學系運動教練碩博士班,台北市。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素珍(2001)。從國小社會科教學彈建構教學理念之實施。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3),170-177。
陳涵青(2007)。淺談學習動機。翰林文教月訊,37,10-14。
陳啓明、邱政鋒(2009)。成人參與高等回流教育學習動機之量表建構與現況之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8(3),93-109。
陳年興(2003)。網路教學的課程設計與班級經營。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9(1),5-14。
許瑛玿、廖桂菁(2002)。情境式網路輔助學習環境之研發與實踐。科學教育學刊,10,157-178。
教育部遠距教學交流暨認證網(2009)。2009年5月12日,取自http://ace.moe.edu.tw/
黃政傑(1996)。多元的教學方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2000)。教育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彭震球(1991)。創造性教學之實踐。台北:五南。
項圓芬(2010)。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學生學習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全球華商經營管理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新北市。
楊家興(1995)。情境教學理論與超媒體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2,40-48。
管倖生、阮綠茵、王明堂、王藍亭、李佩玲、高新發、黃鈴池、黃瑞菘、陳思聰、陳雍正、張文山、郭辰嘉、楊基昌、楊清田、童鼎鈞、董皇志、鄭建華、盧麗淑等(2010)。設計研究方法。台北:全華。
詹盛如(201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新論。台北:五南。
鄒慧英(2000)。專題導向學習的概念介紹與評量設計示例。發展小班教學精神宣導專書(5)─新世紀優質學習的經營,35-52。台北:教育部。
鄒慧英(2000)。多元化的檔案評量。國教之友,52(1),16-23。
廖文靖(1999)。影響高職機械科學生技能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蔡志豪(2013)。技能檢定對金門農工學生技能學習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趙志揚、鍾瑞國、張志隆、張鋒偉(1996)。我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機械科學生鉗工技術能力發展之研究。第11 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1996(3)。
蕭永和(2008)。技能檢定對高職實用技能學程學生技能學習因素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鍾大定(2003)。專題導向學習應用於程式設計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桃園縣。
顏膺修(2012)。雲端上的科學專題導向學習-運用雲端運算服務於國小科學之專題導向學習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瞿海源(2007)。社會心理學新論。台北:巨流。
貳、外文部分
Barron, B. J. S. (1998). Doing with understanding: Lessons from research on problem-and project-based learning. The Journal of Learning Sciences, 7(3, 4), 271-311.
Bloom B. S.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I: The Cognitive.
Fitts PM, Posner MI (1967). Human Performance. Belmont, CA: Brooks/Cole.
Gagne, R. M. (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 (4th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Graham, G., Holt/Hole, S. A., &; Parker, Mc. (2004). Children moving: Reflective approach to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5th Edition). IL, Dubuque: Mc GrawHill.
Johnson, D. W.,Johnson, R. T.(1994).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Boston:Allyn & Bacon.
Katz, L. G. & Chard, S. C. (1985). Engaging children's minds: The project approach. Connecticut :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Kerlinger, F. R., & Lee, H. B. (2000). Foundation of Behavioral Research (4th ed.). 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
Kilpatrick (1918), The Project Method, :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Krajcik, J. S., Blumenfeld, P. C., Marx, R. W. & Soloway, E. (1994). A collaborative model for helping middle-grade science teachers learn project-based instructi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4, 483-497
Krajcik, J. S., Czeniak, C., & Berger C. (1999). Teaching children science: project-based approach. Boston: McGraw-Hill College.
Krathwohl, D. R., Bloom, B. S., & Bertram, B. M. (1973).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I: Affective Domain. New York: David McKay.
Mergendoller, J. R., & Michaelson, A. (1999). Project based learning for middle school teachers. Middle School Journal, 36(2), 28-31.
Pintrich, P. R., Smith, D. A., Garcia,T., & Mckeachie, W. j. (1989). A 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MSLQ). Mich: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to Improve Postsecond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NCPIPTAL), The University Michigan, 41-48.
Portway, P. S., & Lane, C. (1994). Guide to teleconferencing and distance learning. Applied Business.
Schmidt, R. A. (1988). Motor Control and Learning.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Shepherd, A. & Cosgriff, B. (1998). Problem based learning: A bridge between planning educati on and planning practice.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17 , 348-357.
Simpson E. J. (1972).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in the Psychomotor Domain. Washington, DC: Gryphon House.
Staff, Jeremy .(2008). Too Cool for School? Violence, Peer Status and High School Dropout. Social Forces, 87(1) 445-471
Steinberg, A. (1997). Real learning, real work . New York: Routeledge
Sykes, G., & Bird, T.(1992).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case idea. In G. Grant(Ed.),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18. Washington, D.C. :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Thomas, J. W. (2000).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project-based learning. RetrievedSeptember 27, 2010, from http://www.autodesk.com/fundation.
Wang, S. K. & Reeves, T. C. (2007). The effects of a web-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 on student motivation in a high school earth cours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5 (2), 169-19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