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607201611022700
DOI 10.6846/TKU.2016.00184
論文名稱(中文) 中共如何運用交流平臺加強對臺工作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f How China use the communication occasion to strengthen Taiwan affair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2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林佳樺
研究生(英文) Jia-Hua Lin
學號 70227015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6-17
論文頁數 12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五岳
委員 - 趙春山
委員 - 陳金盈
關鍵字(中) 九二共識
兩岸關係
一中原則
國共論壇
兩岸經貿文化論壇
關鍵字(英) 1992 Consensus
Cross-Strait relations
One China principle
Kuomintang-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orum
Cross-Strait Economic
Trade and Culture Forum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2005年4月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訪陸,與中共前總書記胡錦濤實現「連胡會」,達成「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平臺」共識,定位「黨對黨、非官方、非政治性」定期意見交流平臺,旨透由兩岸專家學者相互研討、凝聚共識,提供兩岸政策參考;中共「海研中心」與國民黨「國政研究基金會」旋於2006年4月共同召開首屆「國共論壇」,迄於京、滬等地舉辦10屆,宣布百餘項「共同建議」,大陸並制頒航運、農業、文教、金融等「惠臺」措施;隨兩岸交流頻密,論壇議題由強調經貿交流,漸朝多元與實際現况切入,尤其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議題更擴及新興產業、核安等專業領域,呈現中共藉黨對黨高層互動,企引導我經濟政策走向。
    隨後,中共為建構對臺全方位交流渠道,於2009年起在原「海西論壇」基礎下舉辦「海峽論壇」,定位為「民間性、廣泛性、社會性」基層交流平臺,為迄今規模最大、臺灣各界參與最廣泛兩岸民間交流活動,側重拉攏我中下階層、中南部民眾;另於2012年在中共「國臺辦」主導下,以2008年9月在南京成立「紫金山峰會」為基礎,躍升為以兩岸企業家高層為主之新型交流平臺「兩岸企業家峰會」,定位「以企業家為主體之最高層次、最權威、開放性的兩岸交流平臺」,期深化兩岸經貿互利合作、爭取重點企業影響與效益。中共亦將上述交流機制定位為民間對臺交流平臺,以利中共開展對臺各領域、各層面之交流工作。
    中共除利用上述民間交流平臺外,另在2008年實現第1次「江陳會談」,兩岸逐漸形成一套協商程序的制度化安排。在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岸之間開始全方面的接觸與交流,馬上進行溝通協商,建立起兩岸兩會制度性的協商,且透過兩岸兩會的制度性協商,進行各項協議的簽署,本人將從民間交流平臺在兩岸關係發展中具有什麼主要的功能,並比較官方交流平臺在兩岸關係帶來什麼影響之差異,最後希望了解中共未來隨兩岸情勢更迭,及我政黨輪替影響,研究中共將如何調整上述平臺之作用,以符合開展做臺灣人民工作實際需求。
英文摘要
In April, 2005 the former leader of Kuomintang (KMT) Lien Chan visited China and achieved the “Lien-Hu Hui” (meeting of Lien and Hu) with the former general secretary Hu Jintao. They reached the “establishing party to party regular communication platform” consensus, addressed “party to party, non-governmental, non-political” regular opinion exchange platform. The aim was to establish consensus and provide cross-strait policy reference through the mutual discussions by the experts and scholars. Until now, this discussion was held 10 times, launched more than a hundred “joint recommendations”, and Mainland China announced the policy of “in favor of Taiwan” including shipping, agriculture, culture, education, finance, etc. With the frequency of cross-strait exchanges, forum topics has gradually transfer to diverse and actual situations from emphasizing the financial exchange. Particularly when Kuomintang regained the power, the topics expanded further to professional areas in emerging industries, nuclear security and so on. It presented that Chinese communist tried to direct our economic strategy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the top officials form the two parties. 
  Afterwards, in order to build the comprehensive communication channel, Chinese communist held the “cross-strait forum” based on the original “west-strait forum” in 2009. Stated it as “civilian, comprehensiveness, society” grassroots exchange platform, which the cross-strait civilian exchange is the largest one to date, and incldues the most extensive participants from Taiwan. It aims to draw the attentions from Taiwan middle-lower class and south-central people. In addition, based on Zijinsan Summit founded in Nanjing in September, 2008, Chinese communism “Taiwan Affairs Office” promoted “Cross-strit Summit” by means of new exchange platform of the cross-strait enterprise executives in 2012. It was defined that “based on the foundation of entrepreneurs, the highest level, the most authoritative and open cross-strait exchange platform”. It expected to deepen the cross-strait economic and trading cooperation, and gain the effects and benefits from the key enterprises. Chinese communist also defined the mechanism above as civilian towards Taiwan exchange platform to facilitate Chinese communist to commence all fields and levels exchange with Taiwan.
  Researching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hip needs to quest the realities and truth of the matter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methods. If simply refers to Chinese official and internal documents, it is easy to fall into the myth of Chinese communist thinking, and unable to retain the objective stance. Thus it requires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rough the different angles and stances so as to increase the credibility of the research. Hence, this study mainly uses the three methods of document analysis, inductive methodology, and deductive methodology to commence researching, and leverages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approach. The purpose is to research the historical truth in the past and discover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and the rules and laws of development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and predict the future. Finally, I hope to know Chinese communist in the future by cross strait situation changes and the impact of Taiwan party alternation. I will study how Chinese communist adjusts the functions of the above platforms to develop and meet the exact working requirements of Taiwanese peopl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4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6
第二章 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國共論壇」)	11
第一節 平臺運行機制與概況	11
第二節 功能特點	16
第三節 未來發展	18
第四節 小節	19
第三章 海峽論壇	21
第一節 平臺運行機制與概況	21
第二節 功能特點	24
第三節 未來發展	27
第四節 小結	27
第四章 兩岸企業家峰會	29
第一節 平臺運行機制與概況	29
第二節 功能特點	33
第三節 未來發展	35
第四節 小結	36
第五章 民間平臺與半官方平臺之異同	39
第一節 半官方交流平臺(兩岸「兩會」協商)運行機制	39
第二節 半官方交流平臺(兩岸「兩會」協商)功能特點	43
第三節 民間與半官方平臺交互影響與作用	66
第四節 小節	71
第六章 結論	7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7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2
附表一:歷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共同建議與「惠臺」措施一覽表	90
附表二:歷次「海峽論壇」舉辦一覽表	107
附表三:歷屆「兩岸企業家峰會」舉辦一覽表	111
附表四:兩岸企業家峰會陸方編制一覽表	114
附表五:兩岸「兩會」會談協商歷程	118
 
表 目 錄
表 2-1-1 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歷次活動概況	15
表 5-2-1 赴中國大陸旅遊人數	46
表 5-2-2 中國大陸人民來臺人數	47
表 5-2-3 核准臺商對中國大陸投資統計	48
表 5-2-4 兩岸貿易統計	49
表 5-2-5 臺灣對中國大陸、香港及全球貿易順差統計	50

 
圖 目 錄
圖1-1  研究架構圖(作者自製)	8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專書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2月)。 
魏鏞、朱志宏、詹中原、黃德福等,公共政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1年)。
葉重新,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出版社,2001年)。 
韓乾,研究方法原理(臺北:五南出版社,初版,2008年)。
王文科,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書局,2001年2月)。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2年8月,第2版)。
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連戰大陸行紀實(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6月)。
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紀實(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蘇起、童振源,兩岸關係的機遇與挑戰(臺北:五南出版社,2013年9月)。 
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海研中心、中國國民黨國政研究基金會,兩岸經貿論壇文集(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4月)。 
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海研中心、中國國民黨國政研究基金會,兩岸農業合作論壇文集(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10月)。 
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海研中心、中國國民黨國政研究基金會,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紀實(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5月)。 
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海研中心、中國國民黨國政研究基金會,第四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文集(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1月)。 
包宗和、吳玉山,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臺北:五南出版社,2012年9月)。
林祖嘉、譚瑾瑜,「開創新猷後ECFA時代臺灣經濟的機會與挑戰」(臺北,遠東白皮書系列,2011年)。
高長,「大陸政策與兩岸經貿」(臺北,五南出版社,2012年)。
童振源、曹小衡,「兩岸經貿關係的機遇與挑戰」(臺北,新親文創,2013年4月)。
童振源,「臺灣經濟關鍵下一步一兩岸經濟整合的趨勢與挑戰」(臺北,博碩文化,2014年1月)。
二、期刊論文 	
耿曙,「經濟扭轉政治?中共『惠臺政策』的政治影響問題與研究」,問題與研究,第48卷第3 期(2009 年9 月),頁10-13。
社論,「胡錦濤和馬英九的共識與分歧『胡六點』的另類觀察」,海峽評論,第218 期(2009
年2 月1 日),頁3。
潘錫堂,「第七屆『海峽論壇』研析」,展望與探索,第13卷第7期(2015年7月),頁32-41。
李孟洲,連胡會,藍紅綠誰贏誰輸?國共論壇炒熱「果菜政治」,成效有待考驗,財訊(臺北),290期,2006年5月,頁86-88。 
余小云,國共政黨交流新關係,展望與探索(新北市),第5卷,第1期,2007年1月,頁97-106。
唐永瑞,國共經貿論壇對兩岸關係影響分析,展望與探索(新北市),第5卷,第8期,2007年8月,頁113-128。 
唐永瑞,「國共論壇」回顧與展望,展望與探索(新北市),第7卷,第10期,2009年10月,頁32-48。 
夏樂生,當前兩岸經貿關係的轉變與展望,展望與探索(新北市),第7卷,第1期,2009年1月,頁78-106。 
國共論壇結論農業相關議題,農委會呼籲中國加強查緝仿冒及重視智慧財產權,農業合作雙月刊(新北市),第2期,2006年5月,頁9。 
連戰,和平繁榮,兩岸期盼 國共論壇開幕演講全文,海峽評論(新北市),第185期,2006年5月,頁23-28。 
陳德昇,2007年第三屆國共經貿論壇成效與侷限,展望與探索(新北市),第5卷第5期,2007年5月,頁1-3。 
傅豐誠,國共第四屆經貿文化論壇評析,展望與探索(新北市),第7卷,第1期,2009年1月,頁7-11。 
董立文,關於「國共經貿論壇」的政治分析,展望與探索(新北市),第4卷,第5期,2006年5月,頁9-12。 
劉文斌,當前兩岸談判運作研究,展望與探索(新北市),第7卷,第1期,2009年1月,頁32-55。 
潘錫堂,國共論壇、連胡二會政經意涵,臺浙天地(臺北),第1期,2006年6月,頁52-53。 
潘錫堂,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評析,展望與探索(新北市),第7卷,第8期,2009年8月,頁1-6。 
潘錫堂,第六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評析,展望與探索(新北市),第8卷,第8期,2010年8月,頁1-9。 
鄧岱賢,國共論壇與兩岸關係,中華戰略學刊(臺北),98年春季刊,2009年3月,頁193-216。 
陳郁庭,「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之介紹與初評」,科技法律透析,(2010年11月),頁26-40。
范世平,「從大陸觀光客來臺看中共對臺政策變遷的政治意涵」,東亞研究,第41卷第2期(2010
年7月),頁1-40。
包嘉源,「2008年海峽兩岸海運通航協商之檢討」,運輸計劃季刊,第38卷第4期(2009年9
月),頁407-428。
邵宗海,「兩岸事務首長第四次會面	
(「夏張二會」)的分析」,展望與探索,第13卷第11期(2015年11月),頁6-14。
三、學位論文 
陳世芬,以軟實力看中共對臺政策–以國共論壇與江陳會為例,(嘉義:南華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亞太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翟思嘉,陸委會與海基會互動關係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3年)。 
林奕廷,從「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看兩岸關係發展,(臺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4年)。 

四、網路資料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你好臺灣網,http://big5.am765.com
海峽論壇公開網站,http://big5.taiwan.cn
兩岸企業家峰會網站,http://www.ceosummit.org.tw
陸委會網站,http://www.mac.gov.tw
中國臺灣網,http://www.taiwan.cn
國家發展委員會網站,http://www.ndc.gov.tw
經濟部網站,https://www.moea.gov.tw
內政部網站,http://www.ey.gov.tw
財務部網站,http://www.tcoc.org.tw
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 
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tn.com.tw
經濟日報電子報,http://money.udn.com
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hk.crntt.com
大公網,http://news.takungpao.com.hk
中國政協新聞網,http://cppcc.people.com.cn
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網站,http://www.gwytb.gov.cn 
小英教育基金會網站,http://www.thinkingtaiwan.org
中國國民黨網站,http://www.kmt.org.tw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