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607201022042500
DOI 10.6846/TKU.2010.00183
論文名稱(中文) 「華語文數位教學設計」數位學習課程設計與發展
論文名稱(英文)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e-learn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Cours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蔡佳芸
研究生(英文) Chia-Yun Tsai
學號 69773001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6-22
論文頁數 21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徐新逸
委員 - 李世忠
委員 - 信世昌
關鍵字(中) 華語文教學
華語師資培訓班
華語文數位教學設計
關鍵字(英)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raining program
e-learn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Chinese languag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近年來由於全球華語熱現象,政府投入大量的經費致力推動海內外華語文數位學習產業的發展,大專院校與產業界也紛紛投入華語文數位學習建設。大專校院與產業界紛紛設立華語師資班以培訓華語師資人才。然而,各大專校院與產業界之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之數位華語師資的培訓重點,多以數位科技能力養成為主,似有忽略教學設計能力,使華語教師於實際教學的應用有落差(信世昌,2009;舒兆民,2010)。此外, 一些研究發現培訓華語師資應重視教學設計之概念,應提升華語教師重視應用科技來配合華語教學,而非華語文教學配合科技(鄭錦全,2009:謝天蔚,2001)。故本研究目的為探討華語師資培訓班學員之需求,設計與發展「華語文數位教學設計」數位學習課程,並評鑑該課程之成效。
    本研究主要是運用設計發展研究法,先以文獻分析與訪談界定需求,並透過訪談華語教學學科內容專家,確認該課程內容與架構,課程內容依ASSURE教學設計模式為課程架構之基礎,並強化華語文教學之特殊性於各教學設計步驟中,共分為七個單元:(一)前言:介紹華語文數位教學設計之概念與其重要性、(二)分析學習者:介紹分析華語學習者之特性、(三)敘述目標:介紹敘述目標之重要性與撰寫原則,並以外語學習5C原則輔以檢視、(四)選擇方法、媒體和教材:介紹華語文常用與其他第二語言教學法、媒體、教材和華語文網路教學資源、(五)使用媒體和教材:介紹五項使用教學媒體之基本步驟、(六)激發學習者參與:介紹激發學習者參與之必要性、華語文課堂實例與方法、(七)評鑑與修正:介紹評鑑與修正之概念與必要性。進而參照Smith 和Ragan (2005)之原則,進行以講述式、前導組織、提問、實例呈現、關聯圖與經驗分享等教學策略設計。接著,發展課程並實施為期一週線上課程,計有14位淡江大學華語師資班學員參加課程。最後,透過華語文教學專家及華語師資班學員進行本課程之形成性評鑑及修正。
    研究結果顯示,參加學員與評鑑專家對華語文數位教學設計數位學習課程之規劃與教材設計,皆持正面看法與回饋。學習者滿意度評鑑整體總平均在四點量表中為3.16分;問卷及訪談結果,學習者與評鑑專家皆表示本課程對日後華語文數位教學之幫助。研究成果亦發展出「華語文數位教學設計檢核表」,以作為華語教師進行數位教學時之設計參考。本研究能協助有意願擔任華語文數位教學的教師培養其華語文數位教學設計能力,並作為其開課前的準備,與提升其教學品質與成效。
英文摘要
Due to the trend of Learning Chinese Language as the global learning issue, Taiwanese government has devo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e-learning of Chinese language. Besides, colleges and related industries have activated to build up both foreign and domestic market of e-learning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has set Chinese language training programs to train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 However, the training content put too much focus on skills of using technology than instruction design, then found the gap between training and teaching.(Shin,2009 & Shu,2010 ) In addition, Xie(2001) and Cheng(2009) pointed out that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raining institute should put more focus on training the concept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also reconstruct the concept of using technology which should be focused on application not usage.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needs of member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raining program, design and develop “e-learn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Chinese language” e-learning course, and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urse.
  The study adopted Design-based research method. The research process includes Analysis, Design,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At the Analysis phase, to clarify the needs by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terview, and also confirm the cours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the course by Chinese language content experts. The course content is based on the ASSURE Model, which are enriched with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The course is separated into seven units: (1)Introduction, (2)Analyze Learners, (3) State Objectives, (4)Select Methods, Media and Materials, (5) Using Media and Materials, (6)Require Learners Participation, (7) Evaluation and Revise. The course also consulted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of Smith & Ragan(2005) that were included lecturing, advanced organizer, asking questions, giving real examples, relation map, experience sharing, etc., then, developed the course. At the implementation phase, the study invited 14 learners to read the on-line course in one week. At the evaluation phase, the study invited Chinese language content experts and also the testing learners to do the formative evaluation of this course.   
  The results of formative evaluation showed comments from participators and experts, which also showed affirmative and positive feedback to the course. The total average of learners’ satisfactory showed in Likert’s scale is 3.16. The results from the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of learners and experts both pointed that this course is useful to the future teaching job.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study also develops a job aid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to do Chinese Language e-learning instruction design. This study could help those people who are willing to be the e-learning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 to train their ability of Chinese language e-learning instruction design to prepare class, and als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9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9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1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6
第五節 研究貢獻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8
第一節 華語文教學與數位學習	18
第二節 華語文數位教學能力與培訓	26
第三節 華語文數位教學設計	38
第四節 華語文數位教學設計與數位學習課程	54
第三章 研究設計	68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8
第二節 研究流程	7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7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6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77
第六節 研究時程規劃	79
第七節 分析階段	8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	111
第一節 設計與發展階段	111
第二節 實施與評鑑階段	140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建議	158
第一節 結論	158
第二節 建議	165
參考文獻	169
附錄一	分析階段學習者訪談大綱(初稿)	178
附錄二	分析階段專家訪談大綱	179
附錄三	評鑑階段專家之訪談大綱	190
附錄四	評鑑階段學習者滿意度問卷	194
附錄五	分析階段專家訪談結果整理	197
附錄六	其他華語文網路教學資源及軟體	209

ii
參考文獻 ................................................................................................................. 169
附錄一 分析階段學習者訪談大綱(初稿) ................................................. 178
附錄二 分析階段專家訪談大綱..................................................................... 179
附錄三 評鑑階段專家之訪談大綱................................................................. 190
附錄四 評鑑階段學習者滿意度問卷............................................................. 194
附錄五 分析階段專家訪談結果整理............................................................. 197
附錄六 其他華語文網路教學資源及軟體..................................................... 209
iii
表 次
表 2-1- 1 台灣華語文教學研究所之華語文數位教學相關課程整理 .................... 20
表2-1- 2 台灣華語文教學大學部之華語文數位教學相關課程整理 .................... 21
表2-1- 3 國內官方主要實施之華語文數位教學能力之培訓課程 ........................ 22
表2-1- 4 台灣各華語師資班之華語文數位教學相關課程整理 ............................ 24
表2-2- 1 線上教師專業發展需求排序 .................................................................... 28
表2-2- 2 數位教學能力的範圍 ................................................................................ 29
表2-2- 3 華語教師數位教學能力培訓之主題範圍 ................................................ 34
表2-2- 4 華語教師數位教學能力與培訓主題範圍之建議 .................................... 36
表2-3- 1 教學發展模式選擇的分類 ........................................................................ 39
表2-3- 2 教學目標分類之常用行為動詞整理 ........................................................ 44
表2-3- 3 第二語言教學法整理 ................................................................................ 47
表2-3- 4 華語文教學資源網站與軟體整理 ............................................................ 49
表2-4- 1 全球華文網之免費數位課程一覽表 ........................................................ 54
表2-4- 2 全球華文網之華語文數位教學數位學習課程 ........................................ 55
表2-4- 3 全球華文網之華語文數位教學應用數位學習課程 ................................ 56
表2-4- 4 全球華文網之多媒體與華語教學數位學習課程 .................................... 57
表2-4- 5 全球華文網之華語文數位教材編寫與設計數位學習課程 .................... 58
表2-4- 6 全球華文網之資訊融入華語文數位教案製作數位學習課程 ................ 59
表3-2- 1 需求評估之方法與內容 ............................................................................ 72
表3-6- 1 研究時程規劃 ............................................................................................ 79
表3-6- 2 執行工作與研究成員檢核表 .................................................................... 80
表3-7- 1 需求評估之方法與內容 ............................................................................ 81
表3-7- 2 教材內容規劃表 ........................................................................................ 88
表3-7- 3 單元二分析學習者之內涵 ........................................................................ 91
表3-7- 4 華語文教學設計敘述目標階段行為指稱動詞選用表 ............................ 93
表 3-7- 5 華語文教學法之整理 ................................................................................ 95
表3-7- 6 華語文常用媒體和教材整理 .................................................................... 96
表3-7- 7 華語文網路教學資源整理 ........................................................................ 99
表3-7- 8 選擇媒體和教材之檢核細項 .................................................................. 101
表3-7- 9 單元五使用媒體和教材步驟整理 .......................................................... 104
表3-7- 10 單元六激發學習者參與之活動整理 .................................................... 106
表3-7- 11 單元七評鑑教學媒體和方法之檢核問題整理 .................................... 107
表3-7- 12 評鑑自我教學之檢核問題整理 ............................................................ 108
表3-7- 13 評鑑學習者方式之整理 ........................................................................ 109
表4-1- 1 評量設計 .................................................................................................. 111
表4-1- 2 單元教學策略設計 .................................................................................. 113
表4-1- 3 教學策略設計 .......................................................................................... 114
表4-1- 4 前言畫面說明 .......................................................................................... 117
表4-1- 5 課程大綱與目標畫面說明 ...................................................................... 118
表4-1- 6 單元二畫面說明 ...................................................................................... 119
表4-1- 7 單元三畫面說明 ...................................................................................... 122
表4-1- 8 單元四畫面說明 ...................................................................................... 125
表4-1- 9 單元五畫面說明 ...................................................................................... 131
表4-1- 10 單元六畫面說明 .................................................................................... 134
表4-1- 11 單元七畫面說明 .................................................................................... 136
表4-2- 1「課程內容」之評鑑結果 ....................................................................... 143
表4-2- 2 學習者對課程內容的看法 ...................................................................... 144
表4-2- 3 學習者對附件的看法 .............................................................................. 144
表4-2- 4「介面操作」之評鑑結果 ....................................................................... 145
表4-2- 5「課程實施」之評鑑結果 ....................................................................... 145
表4-2- 6「學習方式」之評鑑結果 ....................................................................... 146
表 4-2- 7「自我感受」之評鑑結果 ....................................................................... 147
表4-2- 8「教材內容」專家評鑑結果 ................................................................... 150
表4-2- 9「導引與追蹤」專家評鑑結果 ............................................................... 151
表4-2- 10「教學設計」專家評鑑結果 ................................................................. 152
表4-2- 11「教學媒體」專家評鑑結果 ................................................................. 155
表4-2- 12 評鑑修正說明 ........................................................................................ 156
表5-1- 1 ASSURE 模式與華語文數位教學設計模式之比較整理 ......................... 161
表6-5- 1 分析階段四位受訪者基本資料 .............................................................. 197
表6-5- 2 分析階段四位受訪教師使用教學媒體輔助華語教學之原因 .............. 198
表6-5- 3 華語文數位教學設計之分析學習者階段訪談結果 .............................. 198
表6-5- 4 華語文數位教學設計之敘述目標階段訪談結果 .................................. 200
表6-5- 5 華語文數位教學設計之選擇方法、媒體和教材階段訪談結果 .......... 201
表6-5- 6 華語文數位教學設計之使用媒體和教材階段訪談結果 ...................... 204
表6-5- 7 華語文數位教學設計之激發學習者參與訪談結果 .............................. 206
表6-5- 8 華語文數位教學設計之評鑑與修正階段訪談結果 .............................. 207
表6-6- 1 其他華語文網路教學資源及軟體整理 .................................................. 209
vi
圖 次
圖 2-3- 1 Gerlach 和Ely 模式............................................................................. 40
圖 2-3- 2 ASSURE 模式...................................................................................... 40
圖 2-3- 3 PIE模式................................................................................................ 41
圖 2-3- 4 Morrison、Ross 和Kemp 模式.............................................................. 42
圖 2-3- 5 外語學習5C 原則................................................................................. 46
圖 2-4- 1IPISD模式............................................................................................. 62
圖 2-4- 2IPDM模式............................................................................................. 63
圖 2-4- 3Dick 和Carey 模式................................................................................ 64
圖 2-4- 4 數位學習課程設計工作流程圖........................................................... 65
圖 3-1- 1「華語文數位教學設計」之數位學習課程之整體開發流程圖........ 69
圖 3-2- 1 研究流程與架構.................................................................................... 73
圖 3-7-1 學習內容架構圖..................................................................................... 87
圖 4-1- 1 課程首頁................................................................................................ 115
圖 4-1- 2 課程平台使用簡介............................................................................... 116
圖 4-1- 3 單元1 圖片-1......................................................................................... 117
圖 4-1-4 單元1 圖片-1.......................................................................................... 117
圖 4-1-5 課程大綱................................................................................................. 118
圖 4-1-6 課程目標................................................................................................. 118
圖 4-1-7 單元2 主題頁圖片.................................................................................. 119
圖 4-1-8 單元2 單元架構圖片.............................................................................. 119
圖 4-1-9 單元2 內容頁圖片1............................................................................... 119
圖 4-1-10 單元2 內容頁圖片2............................................................................. 120
圖 4-1-11 單元2 內容頁圖片3............................................................................. 120
圖 4-1-12 單元2 內容頁圖片4............................................................................. 120
圖 4-1-13 單元2 結束頁圖片................................................................................ 121
vii
圖 4-1-14 單元3 主題頁圖片................................................................................ 112
圖 4-1-15 單元3 單元架構圖片............................................................................ 112
圖 4-1-16 單元3 內容頁圖片.............................................................................. 112
圖 4-1-17 單元3 內容頁圖片.............................................................................. 123
圖 4-1-18 單元3 結束頁圖片................................................................................ 123
圖 4-1-19 單元3 附件1 圖片................................................................................ 123
圖 4-1-20 單元3 附件2 圖片................................................................................ 124
圖 4-1-21 單元4 主題頁圖片................................................................................ 125
圖 4-1-22 單元4 單元架構圖片............................................................................ 125
圖 4-1-23 單元4 內容頁圖片1............................................................................. 125
圖 4-1-24 單元4 內容頁圖片2.............................................................................. 126
圖 4-1-25 單元4 內容頁圖片3.............................................................................. 126
圖 4-1-26 單元4 內容頁圖片4............................................................................ 126
圖 4-1-27 單元4 內容頁圖片5............................................................................. 127
圖 4-1-28 單元4 內容頁圖片6............................................................................. 127
圖 4-1-29 單元4 內容頁圖片7............................................................................. 127
圖 4-1-30 單元4 內容頁圖片8............................................................................. 128
圖 4-1-31 單元4 內容頁圖片9............................................................................. 128
圖 4-1-32 單元4 內容頁圖片10............................................................................ 128
圖 4-1-33 單元4 附件3......................................................................................... 129
圖 4-1-34 單元4 附件4-1...................................................................................... 129
圖 4-1-35 單元4 附件4-2...................................................................................... 129
圖 4-1-36 單元4 附件4-3...................................................................................... 130
圖 4-1-37 單元4 附件4-4...................................................................................... 130
圖 4-1-38 單元5 主題頁圖片................................................................................ 131
圖 4-1-39 單元5 單元架構圖片......................................................................... 131
viii
圖 4-1-40 單元5 內容頁圖片1.............................................................................. 131
圖 4-1-41 單元5 內容頁圖片2.............................................................................. 132
圖 4-1-42 單元5 內容頁圖片3............................................................................. 132
圖 4-1-43 單元5 內容頁圖片4............................................................................. 132
圖 4-1-44 單元5 內容頁圖片5.............................................................................. 133
圖 4-1-45 單元5 結束頁圖片................................................................................ 133
圖 4-1-46 單元6 主題頁圖片................................................................................ 134
圖 4-1-47 單元6 單元架構圖片............................................................................ 134
圖 4-1-48 單元6 內容頁圖片1............................................................................. 134
圖 4-1-49 單元6 內容頁圖片2.............................................................................. 135
圖 4-1-50 單元6 結束頁圖片................................................................................ 135
圖 4-1-51 單元7 主題頁圖片................................................................................ 136
圖 4-1-52 單元7 單元架構圖片............................................................................ 136
圖 4-1-53 單元7 內容頁圖片1.............................................................................. 136
圖 4-1-54 單元7 內容頁圖片2............................................................................. 137
圖 4-1-55 單元7 內容頁圖片3............................................................................. 137
圖 4-1-56 單元7 結束頁圖片................................................................................ 137
圖 4-1-57 檢核表圖片........................................................................................... 138
圖 4-1-58 總測驗圖片........................................................................................... 13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中山大學推廣教育處(無日期)。對外華語教學師資班第21期招生簡章。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140.117.207.13/cec_system/enrollinfo/file/488.pdf
中原大學推廣教育中心(無日期)。華語文師資培訓班中壢第十四期。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web.cycu.edu.tw/cce/ad/98/98a1/98a1mandarin-teacher11/98a1mandarin-teacher11.html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系(無日期)。課程規劃。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tcsl.office.cycu.edu.tw/course_1.html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碩士班(無日期)。課程資訊。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tcsl.office.cycu.edu.tw/master_course.html
文藻外語學院華語文教學研究所(2008)。98學年度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科目學分表(98學年度入學適用)。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c019.wtuc.edu.tw/ezcatfiles/c019/img/img/154237061.pdf
文藻外語學院應用華語文學系(2006)。各年級課程。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wtuc.edu.tw/hua/main.html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2008)。195期上午密集班課程內容介紹。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wcla.org.tw/?q=node/186
世新大學(無日期)。世新大學終身教育學院(非學分班)課程介紹。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soll.shu.edu.tw/~c28/class4/9301/27.htm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2008)。選修課程(二)華語文教學領域:至少應修習三門9學分。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gpchinese.tmue.edu.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C002&Category=17
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2003)。97學年度華語文學系課程綱要。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dpts.nttu.edu.tw/dcll/contents/menu/menu_view.asp?menuID=419
台南大學語文中心(2006)。華語教學師資培訓班第八期簡章。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nutn.edu.tw/lanc19/第八期華語師資班招生簡章.doc
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無日期)。四年課程總表(中英文,2009入學適用)。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140.122.252.238/ntnuclc/documents/2009729_47.pdf
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2004)。華研所碩士班課程一覽表。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ntnu.edu.tw/tcsl/
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學系(無日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學士班課程架構表。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140.122.252.243/c/document_library/get_file?folderId=16792&name=DLFE-2706.doc
台灣華語文教學學會(無日期)。中華語文研習所華語師資培訓班招生中。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140.122.111.88/atcsl/?q=node/625
台灣華語文教學學會(無日期)。文化大學TCSL華語師資培訓班:精英實戰班。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140.122.111.88/atcsl/?q=node/621
台灣華語文教學學會(無日期)。文藻外語學院華語中心2009年華語師資培訓班招生中。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140.122.111.88/atcsl/?q=node/529
交通大學(2008,8月5日)。華語文教學人員數位教學能力培訓先導計畫。交大電子報。2009年9月25日,取自http://www.pac.nctu.edu.tw/files/enews/html/2008/030/030.html#tea4
全球華文網(2009)。MOODLE於華語文教學之應用。2009年10月20日,取自http://course.go2school.com.tw/ocac/chinese09
全球華文網(2009)。分享與創造-利用Web 2.0服務打造華語文教學網絡。2009年10月20日,取自http://course.go2school.com.tw/ocac/chinese21
全球華文網(2009)。全球華文網部落格建置指南。2009年10月20日,取自http://course.go2school.com.tw/ocac/chinese18
全球華文網(2009)。多媒體與華語教學。2009年10月20日,取自http://course.go2school.com.tw/ocac/chinese05
全球華文網(2009)。如何以正體字奠定華語文學習基礎。2009年10月20日,取自http://course.go2school.com.tw/ocac/chinese03
全球華文網(2009)。利用Excel管理班級資料。2009年10月20日,取自http://course.go2school.com.tw/ocac/chinese16
全球華文網(2009)。利用Powerpoint讓你的華語教學更精彩。2009年10月20日,取自http://course.go2school.com.tw/ocac/chinese17
全球華文網(2009)。利用Word作出專業級的華語文教案。2009年10月20日,取自http://course.go2school.com.tw/ocac/chinese15
全球華文網(2009)。敢「動」教學:角色型任務應用於華語文教學之設計與實踐。2009年10月20日,取自http://course.go2school.com.tw/ocac/chinese19
全球華文網(2009)。敢「動」教學-互動教學要領實務演示。2009年10月20日,取自http://course.go2school.com.tw/ocac/chinese11
全球華文網(2009)。善用工具提升華語文教學品質。2009年10月20日,取自http://course.go2school.com.tw/ocac/chinese12
全球華文網(2009)。善用工具優化教材媒體-影音小工具篇。2009年10月20日,取自http://course.go2school.com.tw/ocac/chinese14
全球華文網(2009)。華文網路學習社群經營。2009年10月20日,取自http://course.go2school.com.tw/ocac/chinese08
全球華文網(2009)。華文數位教學應用。2009年10月20日,取自http://course.go2school.com.tw/ocac/chinese04
全球華文網(2009)。華語文拼音創意教學。2009年10月20日,取自http://course.go2school.com.tw/ocac/chinese02
全球華文網(2009)。華語文數位教材編寫與設計。2009年10月20日,取自http://course.go2school.com.tw/ocac/chinese06
全球華文網(2009)。華語文數位教學。2009年10月20日,取自http://course.go2school.com.tw/ocac/chinese01
全球華文網(2009)。資訊融入華語文教學教案製作。2009年10月20日,取自http://course.go2school.com.tw/ocac/chinese07
全球華文網(2009)。認識華語文教學能力測驗。2009年10月20日,取自http://course.go2school.com.tw/ocac/chinese20
全球華文網(2009)。影像處理在華語文教學部落格上的運用。2009年10月20日,取自http://course.go2school.com.tw/ocac/chinese10
全球華文網(2009)。數位資源應用與智慧財產權。2009年10月20日,取自http://course.go2school.com.tw/ocac/chinese13
成功大學文學院華語中心(無日期)。教學能力認證與師資培訓班。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kclc.ncku.edu.tw/langcenter/2-6.php
朱湘吉(1994)。教學科技的發展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佛光大學(無日期)。華語師資班。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fgu.edu.tw/~chinlang/Shiziban.htm
何淑貞、張孝裕、陳立芬、舒兆民、蔡雅薰、賴明德(2009)。華語文教學導論。台北:三民。
余坤庭(2009年9月)。華語文數位教學能力師資培訓課程大綱設計原理。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與文系與進修推廣學院舉辦之「2009華語文教與學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台北,31-36。
李文瑞、趙寧、單文經、田耐青、朱則剛、李世忠等(譯)(2002)。R. Heinich, M. Molenda, J.D.Russell & S.E.Smaldino著。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台北:雙葉。
李昆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岳修平 (1998,3月),網際網路教學設計與應用。論文發表於台灣大學教務處師資培育中心辦理之八十六學年度北區地方教育輔導會議:網際網路與中等學校教育資源研討會,台北。
岳修平(1999)。網路非同步輔助教學評估計畫。(國科會專案報告,計畫編號NSC88-2520-S-002-001)
明道大學終身教育處(2006)。華語文師資培訓班。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mdu.edu.tw/~led/chinese/file_down/files/c2.doc
東海大學推廣部(2006)。華語師資基礎班。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eec.thu.edu.tw/classlist_1.aspx?id=E0401&id1=E04&id2=98&id3=9&id4=E
林佳旺(2003)。國小網路素養課程系統化教學設計之行動研究-「以六年級網路互動安全課程」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重岑、黃德祥(2007)。認知風格理論在外語學習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63,77-85。
林壽華(2004)。外語教學概論。台北:書林。
信世昌(2009)。華語文數位教學的現況、展望及省思:信世昌教授專訪。台灣華語文教學,6,12-16。
南台科技大學華語中心(2009)。華語師資證照培訓班第六期。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stut.edu.tw/news2009/user/news_file/4900/20091016182221_1.doc
姚蘭(2009)。數位素材於華語教學之應用。華文世界,103,75-82。
徐新逸(2003)。數位學習課程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月刊,116,15-30。
徐新逸、施郁芬 (2003a)。「數位學習課程發展作業流程手冊」參考手冊精簡版。台北:教育部電算中心。
徐新逸、施郁芬 (2003b)。「數位學習課程發展作業流程手冊」空白表單精簡版。台北:教育部電算中心。
徐新逸、黃美羚(2007年3月)。大專院校線上教師職能分析與教學專業發展需求評估。載於淡江大學教育評鑑發展組、高等教育研究所及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舉辦之「大學評鑑與提升大學教學品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台北。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07)。2008數位學習白皮書。桃園: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數位學習國家行科技計畫辦公室/經濟部工業局。
馬寶蓮(2009)。網際網路的對外華語文教學資源[台灣篇:以政府單位網站為例]。華文世界,103,17-26。
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無日期)。「日間碩士班」與「夜間碩士專班」開設課程系統表。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ai.nknu.edu.tw:89/Index.asp?ID=51&ID2=1
高雄師範大學語文教學中心(2009)。華語文師資培訓-理論實務班第十三期。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140.127.54.83/?page_id=4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華語文中心(無日期)。第三期華語師資證照班簡章(週末班)。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r9.ntue.edu.tw/course/chinese_teacher_certification/3rd_weekend.doc
國立台灣大學語言中心(無日期)。課程內容。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homepage.ntu.edu.tw/~cld222/en/teach02.htm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無日期)。華語文教學實務班。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140.122.110.12/mtcweb/index.php?option=com_guoyu&task=show_information&id=32&menuid=40〈=zh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語言中心(2008)。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華語文師資培訓」班招生簡章。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lcc.npue.edu.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C005&Category=47
國立政治大學(2007)。第二期華語師資班培訓期末基礎非學分班熱烈招生中!!。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w3.cpbae.nccu.edu.tw/cpbae/?p=m1-1&nid=799
國立高雄大學(無日期)。國立高雄大學華語文中心第七期華語師資培訓班招生簡章。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2.nuk.edu.tw/clc/english/7.doc
國立嘉義大學2008(無日期)。第五期華語師資培訓班課程表。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ncyu.edu.tw/chinese/itemize_list.aspx?site_content_sn=13133
張立中(2001)。華文網路教育的師資培訓策略。第二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僑務委員會華僑會館。
張金蘭(2009)。實用華語文教材教法。台北:文光。
張原禎(2006)。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網路課程之發展研究:以「ASSURE教學設計」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祖忻、朱純、胡頌華(1995)。教學設計:基本原理與方法。台北:五南。
張霄亭(1991)。視聽教育與教學媒體。台北:五南。
淡江大學(2009)。華語師資培訓班。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dce.tku.edu.tw/2002/main.jsp?pageidx=14&subidx=02
清雲科技大學(2008)。招生說明。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aps2.cyu.edu.tw/adm_unit/extedu/china9803.html
許怡貞(2009)。網際網路的對外華語文教學資源[海外篇]。華文世界,103,32-39。
逢甲大學推廣教育處(無日期)。華語文專業師資培訓班。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140.134.132.131/fcu/bas/CourseDetail?ayear=98&period=2&cls_id=1001583&sub_id=11358
陳年興、石岳峻(2001)。。新世紀教學架構與教學設計。管理學報,7(2),81-101
陳年興和楊錦潭(2006)。數位學習理論。台北:博碩。
陳亮光(2007)。網路資訊融入華語文合作學習模式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63,43-60。
陳亮光(2008)。華語文數位教學手冊。台北:僑務委員會
陳姿青、張靜怡、李宜年(2007)。教育科技於華語教學之應用。明道通識論叢,2,179-202。
陳德懷和黃亮華(2003)。邁向數位學習社會。台北:遠流。
舒兆民(2010)。數位科技運用於華語文教學之研究。台北:新學林。
開南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無日期)。華語文教學學程課程規劃表。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knu.edu.tw/TCSL/main_04.html
慈濟大學(無日期)。慈濟大學第十五期華語文師資培訓班課程表。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language.tcu.edu.tw/Userdata/File/15th%20Teacher%20training%20application/15th%20schedule.pdf
溫嘉榮、施文玲、鄧朱雅(2005)。運用同儕教練與合作學習終導入數位化教學的師資培訓之研究。教育學刊,25,103-126。
義守大學(無日期)。義守大學華語師資培訓班即日起招生中!!!。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isu.edu.tw/interface/shownews.php?id=18964&dept_mno=263
葉姿妙、徐新逸(2003)。國民中小學在職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能力指標。「另類與創新─台灣本土教育經驗再出發」研討會論文集。B5-2。
葉德明(1999)。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華語文為第二語言教學謅議。台北:師大書苑。
資訊工業策進會(2009,6月16日)。Web2.0風「華」盛會~第六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IT新聞網。2009年6月16日,取自http://itnews.foruto.com/Itnews.php?action=ReadNews&TID=20090616151029
僑委會(2009)。98華文網路種子師資培訓班課程介紹。2009年5月1日,取自http://210.71.187.73/ocac09/basic/introduction.html
僑委會(2009年,5月1日)。98華文網路種子師資培訓班ePaper。2009年5月1日,http://210.71.187.73/epaper/25/index.htm
彰化師範大學語文中心(無日期)。華語文師資培訓班第三期招生簡章。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lc.ncue.edu.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pamphlet-ct-03&Category=6
暨南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2008)。必選修課程表。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tcsl.ncnu.edu.tw/5.html
輔仁大學附設語言中心(2007)。輔仁大學語言中心華語文教學理論與實務進階班課程(70小時)。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lc.fju.edu.tw/form/2008%20teaching%20training.doc
銘傳大學(無日期)。2009年華語文教學師資培訓班第1期招生簡章。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csps.tp.edu.tw/mediafile/307/news/277/2009-3/2009-3-13-9-17-16-nf1.pdf
銘傳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碩士學分學程(2008)。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課程表。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mcu.edu.tw/department/inter-college/tcsl/new%20web/index_china.html
劉世雄(2002)。探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課程設計。生活科技教育,35(6),24-31。
數位學習品質認證中心(2009)。數位教材-規範條文。2009年10月26日,取自http://www.elq.org.tw/elcc_apply/digi_material01.aspx
鄭錦全(2009)。鄭錦全教授專訪。台灣華語文教學,6,17-19。
靜宜大學推廣教育處(無日期)。第二專長培養班。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dpcd.pu.edu.tw/doc/news/chinese.pdf
聯合報知識學習館(無日期)。華語師資培訓基礎班。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udnsquare.com.tw/p3-1-1.asp?Cno=C30001
聯合大學華語文學系(無日期)。98學年度入學生科目表。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203.64.173.77/~cll/chinese/subject/subject/98/98.pdf
謝家浩(2001)。教師網路化?網路教師化?-網路時代華文教師的角色。載於第二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130-144),台北:僑務委員會華僑會館。
鍾鎮城、王萸芳(2007)。臺灣華語政策與教學規劃之前瞻與展望。教育研究月刊,163,27-35。
 
英文部分
ACTFL(1996).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Executive Summary. Retrieved October 13, 2009, from http://www.actfl.org/files/public/StandardsforFLLexecsumm_rev.pdf
Bax, S. (2003). CALL-Past,present and future. System, 31(1), 13-28
Brown, H.D.(2007a).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New York:Pearson Press.
Brown, H.D.(2007b).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New York:Pearson Press.
Dias, L.B. (1999). Integrating technology: 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3), 10-13.
Freeman, D.L.(1986).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New York:Oxford Press.
Gustafson, K.L.&Branch, R.M.(2002). Survey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Models. New York:ERIC Press.
ISTE(2008). NETS For Teachers 2008. Retrieved September 20, 2009, from  http://www.iste.org/Content/NavigationMenu/NETS/ForTeachers/2008Standards/NETS_T_Standards_Final.pdf
ISTE(2008). Technology Facilitation Standards. Retrieved September 20, 2009, from  http://www.iste.org/Content/NavigationMenu/NETS/ForTechnologyFacilitatorsandLeaders/NCATE_Standards.htm
Kurse, K.(2002). Gagne’s nine events of instruction: an introduction. Retreieved October 15,2009, from http://www.e-learningguru.com/articles/art3_3.htm
Smith,P.L.& Ragan,T.J.(2005) Instructional Design. Hoboken, NJ:Wiley Press.
William L.G.& Kim S.(2005). Teaching with Technology: 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36(3),278-291.
Xie, T.W. (2001). e世代的中文教師如何面臨挑戰.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36(3), 73-78.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