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607200920380900
DOI 10.6846/TKU.2009.00153
論文名稱(中文) 中共陸軍戰略的轉變因素及發展趨勢(1949-2008)
論文名稱(英文) The Changing Factors and the Trend of PLA Army’s Strategic (1949-2008)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2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吳祥銘
研究生(英文) Hsiang-Ming Wu
學號 79633019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6-18
論文頁數 15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曾復生
委員 - 丁樹範
委員 - 翁明賢
關鍵字(中) 戰略
陸軍戰略
中共解放軍戰略
關鍵字(英) Army Strategy
People's Liberation Army(PLA)
Strategy Evolvemen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中共建政之後,其軍事思想的脈絡主要由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歷代領導人作為解放軍建軍思想的原則。本文從中共各個時期,不同的領導人作為時間的斷限,分析中共陸軍戰略的變與不變。
毛澤東時期的陸軍戰略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思考,但仍以防禦作為主軸。此時期最大的特色在於,以防禦戰略作為其陸軍戰略的最高原則。陸軍戰略的內涵便是以人民戰爭為手段,嚇阻敵人發動的戰爭。以防禦戰略作為維護國家安全的軍事手段。鄧小平復出接掌政權後,開始修正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維。其認為發生大戰的可能性已低,但發生傳統戰爭的可能性卻很高。故將中共的戰略改往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發展,陸軍則依此朝向現代戰爭的積極防禦戰略發展。鄧小平一面制定軍事政策和國家政策之間的連貫性,一面進行現代化的軍事改革。江澤民時期的陸軍戰略,其認為發生大戰的機率已低,世界各國均把經濟作為發展的重點,中共也沒有置身於外。在發展經濟的原則下,陸軍戰略也跟著做了調整。面對新時代的軍事變革,解放軍必須以質代量、以科技代替人力,如此才能趕上西方的腳步。胡錦濤時期中共的陸軍戰略,為了實現軍隊現代化與加強解放軍的作戰能力,在和平崛起的國家戰略引導下增強軍隊效能,成為中共軍事發展的方向。在陸軍戰略的轉變因素方面,軍事事務革命的發展對中共產生影響,反映在陸軍戰略上,便是裁軍、體制變革以及快速反應部隊的組建。
    中共的陸軍戰略確實受到了國防戰略的影響,中共強調透過不對稱的作戰力量來嚇阻敵人。本論文雖是從中共陸軍戰略轉變因素與發展趨勢的角度來研究,但深入研究後發現,中共陸軍戰略的發展,實際上是綜合了許多因素而成。陸軍戰略的演變趨勢與如何維護國家安全及其能力有關。換言之,中共陸軍戰略是維繫其國家安全的手段,是依附在國家總體戰略之下的一環。
英文摘要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C, the PLA Army’s doctrinal developments in different stages largely depend on the strategic thinking of its contemporary political leaders, such as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Jiang Zemin and Hu Jintao. This thesis will analyze the changeableness and the unchangeableness of the PLA Army’s strategy under the guidance of different political leaders in different stages.
In Mao Zedong era, the PLA Army’s doctrines experienced minor changes, but all focused on conducting a defensive operation to maintain the national security. As the highest principal of the PLA Army’s strategy in this stage, the PLA Army’s was structured using the doctrine of “people’s war” as the means to deter a war waged by its enemies. After took the power, Den Xiaoping reckoned that although the threat of a major war was remote, but the possibility of an outbreak of a limited conventional war was still high. Therefore, he began modifying Mao’s “people’s war” thinking, and the new doctrine became known as “people’s war under modern conditions”. On the one hand, Deng began establishing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military and the national strategies. On the other hand, he initiated a military reform to modernize the PLA.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the PLA Army began developing the so-called “active defense” strategy to cope with the needs of modern warfare.
As the PRC’s President, Jiang Zemin considered also that the threat of a major war was very limited. Therefore, he pu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highest national priority as most the world’s major power did. The PLA Army’s strategy was also adjusted to deal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catch up the western world, the PLA ad to focus on quality rather than the quantity, technology rather than manpower. After Hu Jintao took the office, the “peaceful rise” has become the national prioritized policy, and the military modernization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fighting capability has dominated the PLA Army’s doctrinal evolvement at this stage. The Revolution of Military Affairs (RMA)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a modern PLA Army’s, with a smaller, restructured forc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rapid reaction units.
The PLA Army’s strategy is indeed in influenced by its national strategy. Recently, it’s strategy become to focus on developing asymmetric warfare capabilities to dissuade its potential enemies. This study is aimed at the changing factors and the trend of PLA Army’s strategic evolvement. After further research, it’s found that the PLA Army’s strategic evolvement is based on different factors and is related to the abilities of maintaining its national security. In other words, the PLA Army’s strategy is attached to the national strategy as a tool to maintain the national securit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謝誌
目錄-----------------------------------------I
表次----------------------------------------IV
附錄-----------------------------------------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主題、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8
  第四節  概念界定--------------------------12
  第五節  文獻評析--------------------------15
第二章  毛澤東時期的陸軍戰略----------------27
  第一節  陸軍戰略的內涵與特質--------------27
  第二節  陸軍戰略的轉變因素----------------32
  第三節  陸軍戰略的發展趨勢----------------38
  第四節  小結------------------------------42
第三章  鄧小平時期的陸軍戰略----------------44
  第一節  陸軍戰略的內涵與特質--------------44
  第二節  陸軍戰略的轉變因素----------------49
  第三節  陸軍戰略的發展趨勢----------------54
  第四節  小結------------------------------60
第四章  江澤民時期的陸軍戰略----------------62
  第一節  陸軍戰略的內涵與特質--------------62
  第二節  陸軍戰略的轉變因素----------------71
  第三節  陸軍戰略的發展趨勢----------------77
  第四節  小結------------------------------82
第五章  胡錦濤時期的陸軍戰略----------------85
  第一節  陸軍戰略的內涵與特質--------------85
  第二節  陸軍戰略的轉變因素----------------91
  第三節  陸軍戰略的發展趨勢----------------98
  第四節  小結-----------------------------109
第六章  結論-------------------------------111
  第一節  研究回顧與發現-------------------111
  第二節  研究心得與啟示-------------------120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與建議---------------126
參考文獻-----------------------------------139 

表次
附表一  文獻評析----------------------------16
附表二  中共所認知的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67
附表三  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作戰方式具體
        內容--------------------------------70
附表四  近十年中國軍事預算------------------89
附表五  解放軍軍力整編表-------------------102 
附表六  中共陸軍特種部隊「快速反應部隊」兵
        力配置表---------------------------106
附表七  共軍各階段軍事戰略發展過程表-------116
附表八  中共軍事思想的轉變過程-------------120 

附錄
附錄一  重要大事紀-------------------------128
附錄二  國際因素變化下解放軍戰略的調整-----133
附錄三  中共國防軍費概算表-----------------134
附錄四  廿一世紀戰爭型態改變事項-----------137
附錄五  資訊化戰爭與機械化戰爭形態的區別---138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中文書目
丁樹範,《中共軍事思想的發展1978-1991》。台北,唐山出版社,1996 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傳》(1949-1976)。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軍事文選》(第三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
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編,《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編,《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中共研究雜誌社編,《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6年。
中華戰略學會編,《認識戰略》。台北:中華戰略學會,1997年。
方淑惠、余佳玲譯,Stephen J. Flanagan、Michael E. Marti,《人民解放軍與變動的中國》。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
王心宇譯,《中共軍事問題論文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5 年。
王文勇,《中共研究彙編》。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6年。
王央城,《前瞻兩岸關係發展趨勢》。台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2007年。
王宏平,《後冷戰時期中共國防改革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王佳煌、潘中道等譯,W. Lawrence Neuman,《當代社會研究法》。台北:富學文化,2003 年。
王奇編著,《二戰後中蘇(中俄)關係的演變與發展》。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
王法安著,《馬克思主義軍事思想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
王春芳,《新時期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發展》。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 年。
平松茂雄,《中國人民解放軍》。台北:英瑞企業出版社,1994 年。
平松茂雄,楊鴻儒編譯,《江澤民與中國軍》。台北:凱崙出版社,1999年。
申鉉洙,《中共國防現代化對東北亞形勢之影響-以朝鮮半島為中心》。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2005 年。
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江澤民,《論科學技術》。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
艾文.托佛勒、海倫.托佛勒著,傅凌譯,《新戰爭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 年。
吳冷西,《十年論戰:1956-1966中蘇關係回憶錄》(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9年。
吳奇達、高一中、黃俊彥譯,Susan Puska著,《下下一代的共軍》。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1年。
吳恆宇,《中共新軍事革命人才培育與院校教育改革》。台北:大屯,2004年。
吳鵬翼,《鄧小平時期中共外交政策之研究(1978-1984)》。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
宋恩繁、黎家松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大事記》(第一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
李育慈譯,Laurie Burkitt、Andrew Scobell、Larry M. Wortze編,《解放軍七十五周年之歷史教訓》。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
李英明,《中國:向鄧後時代轉折》。台北:生智出版社,1999 年。
李英等編著,《簡明軍事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
李華,《北京與莫斯科:結盟、對抗、合作》。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李詒順,《鄧小平對中共對整頓與改革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大陸問題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李慎明、王逸舟,《2001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李穎編,《從一大到十六大》(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
李正中,《國際政治學》。台北:正中書局,1992 年。
李坤海譯,《中共軍事論》。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5 年。
李際均,《軍事戰略思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年。
李際均,《論戰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 年。
沈志華,《蘇聯專家在中國》。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3年。
沈志華、李丹慧著,《戰後中蘇關係若干問題研究-來自中俄雙方的檔案文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沈志華主編,《中蘇關係史綱》。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年。
肖智林、胡建剛主編,《江澤民軍事創新思想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
周繼剛,《中國陸軍之轉型》。高雄: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林中斌,《核霸:透視擴世紀中共戰略武力》。台北:學生書局,2000年。
林湧偉,《二十一世紀解放軍的軍事革命》。台北:雲皓出版,2001年。
林中斌,《以智取勝》。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社有限公司,2005 年。林宗達,《赤龍之爪:中共軍事革新之海陸空三軍暨二砲部隊》。台北:黎明文化,2004年。
金沖及主編,《周恩來傳》(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侯魯梁著,《毛澤東建軍思想概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
姚有志主編,《二十世紀戰略理論遺產》。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
胡鞍鋼、揚帆,《大國戰略利益-中國利益與使命》。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
軍事科學院計畫組織部編,《戰爭與戰略問題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8年。
軍事科學院編著,《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 年。
凌志軍,《變化:1990-2002年的中國實錄》。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唐家璇主編,《中國外交辭典》,。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孫洪義編著,《當代軍事理論新編》。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6年。
徐厚鶴,《鄧小平主政時期軍事思想與實踐研究(1977-1997)》。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
秦偉騰,《江澤民軍事思想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翁明賢、吳建德主編,《兩岸關係與信心建立措施》。台北:華立圖書,2005年。
翁明賢等編,《新戰略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7年。
高一中譯,DavidShambaugh著,《現代化中共軍力:進展、問題與前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
國防大學軍事學院編修,《國軍軍語辭典》。台北:國防部,2004年。
張五岳主編,《兩岸關係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年。
張亞中、李英明,《中國大陸研究概論》。臺北:生智出版社,2002年。
張明睿,《中共國防戰略發展:跨世紀軍事革命浪程跟尖者》。台北:洪葉文化,1998年。
張明睿,《解放軍戰略決策的辨證》。台北:黎明文化,2003年。
張萬年主編,《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
許宗國,《中共核子戰略之研究(1950-1989)》。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郭梅初主編,《高技術局部戰爭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
陳勇、姚有志,《面向信息化戰爭的軍事理論創新》。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
喬良、王湘穗著,《超限戰》。台北:左岸文化,2004年。
彭光謙、姚有志編。《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 年。
彭德懷傳記組編,《彭德懷軍事文選》。北京:中央文獻版社,1988年。
曾祥穎,《第五次軍事事務革命》。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年。
曾復生,《中美台戰略趨勢備忘錄》(第一輯)。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4 年。
曾復生,《中美台戰略趨勢備忘錄》(第二輯)。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4 年。
曾復生,《中美台戰略趨勢備忘錄》(第三輯)。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 年。
曾錦城,《下一場戰爭 中共國防現代化與軍事威脅》。台北:時英出版社,1999 年。
鈕先鍾,《現代戰略思潮》。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 年。
鈕先鍾,《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鈕先鍾等著,《海軍軍事參考-第二屆二十一世紀海權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海軍學術月刊社,1992 年。
黃宏、洪秀保著,《世界新軍事變革中的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楊奎松主編,《冷戰時期的中國對外關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楊開煌主編,《胡錦濤政權之續與變論文集》。台北:問津堂書局,2007年。
廖國良等箸,《毛澤東軍事思想發展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
蒲國良,《中蘇大論戰的起源》。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
劉義昌,《高技術戰爭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
劉慶元,《解析中共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揚智出版社,2003年。
劉繼賢、張全啟著,《毛澤東軍事思想原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
蔡志榮,《由陸權論觀點論中共陸軍戰略之發展》。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閻學通、孫學峰,《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下卷)。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薄富爾著,鈕先鍾譯,《戰略緒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鍾倫納,《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鍾智輝,《冷戰結束後中共陸軍現代化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外交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
糜振玉,《戰爭與戰略理論探研》,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
二、中文期刊
丁樹範,<兩岸間的軍事熱線:政治、技術、和體系的考慮>。《戰略安全研析》,第46期,2009年2月。
丁樹範,<中共未來的軍備政策>。《遠景季刊》,第2卷第2期。2001 年4月。
丁樹範,<波斯灣戰爭對中共解放軍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34卷第12期,1991年12月。
丁樹範,<美國導彈防衛與核武態勢評估對中國核武政策影響>。《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3期,2005年5月。
丁樹範,<市場因素與一九九○年代以後中國裝備體系的改革>。《中國大陸研究》,第48卷第1期,2005年3月。
于易塵,<中共國力崛起:其軍力發展的概念觀察>。《復興崗學報》,第89期,2007年6月。
王勇,<淺談現代戰役的發展趨勢>。《現代軍事》,1996年1月。
朱啟,<對鄧小戰爭與和平思想的幾理解認識>。《國防大學學報》,1995 年第4 期。
朱傳枝,<中共軍事發展之研究-推動因素、能力評估及地區影響>。《國防雜誌》,第19卷第6期,2004年6月。
吳偉,<迎接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挑戰: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軍事科學文摘》,第11期,2004年。
呂芳城,<毛澤東軍事思想之研究(上)>。《陸軍學術月刊》,第36卷第422期,2000年10 月。
呂芳城,<毛澤東軍事思想之研究(下)>。《陸軍學術月刊》,第36卷第423期,2000年11 月。
李際均,〈論戰略文化〉。《中國軍事科學》,第1期,1997 年。
沈有忠,<中共解放軍戰略與軍事裝備的現代化>。《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8期,2004年8月。
尚全孝,<試談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中的幾個辯證關係>。《國防大學學報》,1995 年第5 期。
威海衛,<崛起中的東方紅龍:聚焦解放軍國防現代化>。《全球防衛雜誌》,第272期,2007 年4 月。
重易,<中共軍「積極防禦戰略方針」之研究>。《中共研究》,第11卷第17期,1983年12月
張健,<話說重心戰>。《現代軍事》,1996年8月。
梅林,<中國對高科技戰爭的認識>。《中國研究》,第31卷第7期,1999年7月。
莫大華,<中共『軍事事務革命』之分析-資訊戰爭的探討>。《問題與研究》,第41 卷第11 期,1998 年。
郭華倫,<毛澤東軍事思想之研究>。《東亞季刊》,第4卷第3期,1973年。
陳子平,<中共「不對稱作戰」的發展與影響-從美國《2006中共軍力報告》的觀察>。《國防雜誌》,第21卷第6期,2006年12月。
陳煥,<第三次軍事革命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現代軍事》,1996年3月。
黃裕沖,〈鄧小平新的時期軍事戰略思想特徵〉。《空軍政治學院學報》,第1 期,1998 年。
蔡和順、余欣儒,〈2020年中共陸軍發展蠡測〉。《陸軍學術雙月刊》,2009年6月,第45卷第505期。
楊永明、唐欣偉<信心建立措施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6期,1999年6月。
楊志誠,<中共國家戰略的探討>。《共黨問題研究》,第18卷第7期,1999 年7 月。
楊念祖,<中共軍事戰略的演進與未來發展趨勢>。《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0期,1999年10月。
詹姆斯.穆爾維隆著,張宏飛譯,<軍事變革時代的解放軍陸軍>。《國際產業》,總485期,2004年2月。
廖文中,<共軍加強快速反應部隊戰力對台海安全之影響>。《中國研究》,1998年8月,第32卷第8期。
熊光楷,<論世界新軍事變革趨勢和中國新軍事變革>。《外交學院學報》,總第76 期,2004。
鄭大誠,<胡錦濤與解放軍>。《中共研究》,第42卷第6期,2008年。
魯傳剛,<現代戰爭主要型態-高技術局部戰爭>。《中國民兵》,第2期,1999年2月。
戴振良,<中共「不對稱作戰」發展對我防衛作戰之影響>。《陸軍學術雙月刊》,2006年4月,第42卷第486期。
謝台喜,<不對稱戰之研究>。《陸軍學術月刊》,第39卷第456期,2003年8月。
謝台喜,<中共國防戰略簡介>。《陸軍學術月刊》,第37卷第435期,2001年。
謝勝義,<中共軍事理念之探討>。《俄情雜誌》第4卷第3期,1995年6月。
鍾堅,<共軍高科技犯台戰爭的準備:如何以戰逼降>。《國防政策評論》,第1卷第1期,2002年秋。
簡鐵,<論中共當前之戰略方針>。《中國大陸研究》,第29卷第1期,1986年7月。
三、報紙資料
《人民日報》
《大紀元時報》
《中國時報》
《中國國防報》
《文匯報》
《解放軍報》
《學習時報》
《聯合報》
四、網路資料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http://www.idcpc.org.cn
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
戰略觀察http://www.cybmfw.com/html/jswz/jspl/2311.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http://www.fmcoprc.gov.hk/chn/
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中國軍網http://www.chinamil.com.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http://www.scio.gov.cn
南方網http://big5.southcn.com/
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
新浪軍事http://jczs.news.sina.com.cn
華盛頓觀察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
中國網www.china.org.cn
國務院台灣辦公室http://www.gwytb.gov.cn
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開放雜誌http://www.open.com
博訊新聞網http://www.peacehall.com
新浪網http://news.sina.com.cn
新華社瞭望周刊http://lw.xinhuanet.com/htm/content_3599.htm
大公網http://www.takungpao.com

貳、英文部分
一、英文書目
Department of Defense,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5,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Pursuant to the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Fiscal Year 2000, USA.
Mel Gurtov & Byong-Moo Hwang, China`s Security. USA: Lynne Rienner, 1998.
Henry Kissinger, Diplomac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4.
Banning N. Garrett & Bonnie S. Glaser, War and Peace: The Views from Moscow and Beijing.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84.
Michal E Marti, China and The Legacy of Deng Xiaoping. Washington D.C. Brassey ` s, 2002.
二、英文期刊
Beijing, Xinhua News Agency. March 3, 2002.Report to Congress, Department of Defense, U. S. A, 2006.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nual 
Dennis M. Drew and Donald M. Snow, “Making Twenty-First-Century Strategy: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National Security Processes and Problems,” Air & Space Power Journal. February 26.
Alice Langley Hisieh, ”China`s Nuclear-Missile Programme: Regional or Intercontinental,” China Quarterly 45. January-March, 1971.
Martin K. Whyte, The Study of Mainland China: Sociological Research and the Minimal Data Problem, Contemporary China. Vol.1, No.6 , March, 199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