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607200614062900
DOI 10.6846/TKU.2006.01014
論文名稱(中文) 先秦道家之意義治療意蘊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Research of logotherapy in the Pre-Qin Daoism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4
學期 2
出版年 95
研究生(中文) 黃源典
研究生(英文) Yuan-Tien Huang
學號 890000069
學位類別 博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6-06-09
論文頁數 15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袁保新(h001@mail.hwc.edu.tw)
委員 - 王邦雄
委員 - 高柏園
委員 - 陳德和(teho@mail.nhu.edu.tw)
委員 - 莊耀郎
關鍵字(中) 老子
莊子
皇帝四經
管子四篇
治療學
傅朗克
關鍵字(英) LaoZi
ZhuangZi
Huangdi Four Classics
GuanZi
Therapy
E.Frankl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生命之困惑肇始於自我的懷疑、價值的混淆。縱然應用科學創造出輝煌的成果,畢竟也未帶給人類多少精神上的快樂,令人感慨「人的意義為何?價值何在?」先秦道家思想,不僅安定人心、衡定價值,更能對世間現象進行正確的剖析、抉擇與實踐。其無為、保真、虛靜、守恆等意旨,使人得以釐清現實、歸復本質,達到天地人我間的衡定與和諧,從意義的找尋,實現自我的圓滿與社會的和諧。其所蘊生的人生意義與高度精神性,兼具工夫與境界的意涵,即可貞定為意義治療學的呈顯。因此,回到道家《老子》、《莊子》、《黃帝四經》及《管子》四篇等經典中,重新探原其意義、審定其價值,即是饒富意蘊的治療之方。觀於治療學義蘊之分析與展開,本文以維也納第三心理學派-維克多.傅朗克(Viktor E. Frankl, 1905-1997)之說為資鑑,共分為五章:首章申明研究動機、研究方法與預期成果,並說明傅朗克與中國哲學的會通之處,及本文操作之話語方式;第二章論述老子治療意蘊之理論與應用,論述老子之文化、意義、身體治療的三大向度,再以歸根復命的物我觀照,和玄之又玄的因應之道作為回應;第三章以莊子為主軸,以心齋、坐忘之法,打破世俗化的判定,藉由逍遙無待的澄靜之心,敞開傾聽,召喚生命本然的力量,再以此對治當下所遭遇的焦躁與不安;第四章談論黃老道家,分析《黃帝四經》和《管子》四篇的治療特質,藉由四無論提出身心兩治的和諧之道,並以虛、一、氣、靜闡發極虛專致的修養歷程。結論部分論及先秦道家治療意涵的共通性、特殊性,以對比性考察呈顯彼此異同。本文由此時代性議題為考量,搜羅整理前人相關研究成果,佐證治療學的發生背景與內容,探討人際、制度、自然層面,推拓出道對萬物的不生之生、無有為有之理,以安時處順的精神呈顯天人合一之精采。從而在命義無所逃的人間世中,尋求各安其位、各適其是的和諧理序。
英文摘要
The puzzlement of life originates from the self-doubt ness and the confusion of value judgment. Although the applied science has had fruitful results, it still couldn’t satisfy human beings’ spiritual happiness at all. Thus, it makes people sigh with deep emotion by asking themselves the reason to be the mankind and of what the value is. The answer to this puzzlement can be found in the thoughts of pre-Qin Daoism which can ease the heart of human, judge its value and even properly measure and offer the remedy and implication for the social phenomenon. Daoism’s intentions of Wu-Wei, Bao-Zhen, Shu-Tzin and Sho-Hen can help reassure the appearance of things, regain nature essence and even achieve the eternal balance and peace of whole things among the Heaven, the earth, and the mankind. Searching from the meaning of the thoughts, the realization of self-fulfillments and harmony of society can be revealed. Its implication of spirit and meaning of life can be truly determined as the main thoughts of Therapy.
Therefore, tracing back to the four Daoism classics, Lao-Zi, ZhuangZi, Huangdi Four Classics and GuanZi to re-investigate its meaning and value, it is namely a therapeutical way that contains rich recourses. With the analysis and intended meaning of Therapy and the third psychological school in Viktor E. Frankl (1905- 1997),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starts with the research motive, methodology, and the expectancy achievement. In addition, it illustrates the terms used in the whole text and the overlapping thoughts between Frankl and China philosophy. The second chapter expounds the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of Lao-Zi’s Therapy and three main fields of Lao-Zi’s culture, meaning and health treatment. Then I use the concept of life pureness, the care between creation and I, and profound truth as a response. Chapter three centered on ZhuangZi discusses, in order to handle the anxiety and misgivings, how to use Xin-Zhai、Zuo-Wang to break the social existing value judgment and to have clear and quiet heart to embrace the natural strength of life. Chapter four talks about Huang-Lao Daoism. It analyses the treatment specialty of Huangdi Four Classics and the Four Chapters of the GuanZi, through the harmonious way to manage of body and mind by Four Negation Theory with Empty、One、Emptiness、Traquilness to boost the self-cultivation processing. The conclusion part touches upon the compatibility, particularity of pre-Qin Taoist’s thoughts of Therapy to present each other'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with investigation.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era topic, this text contains forefathers' relevant research and the proven of the emergence and content of therapeutics. With the things mentioned above, we probe into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ystem, natural aspect and infer the reason of Dao to the growth without interference and the giving-up to have all in order to reveal the spirit showing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us humans can find their own right places to fit in from the fixed life quandar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傅朗克與中國哲學	6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方法	11
第二章 老子治療意蘊之理論與應用	15
第一節 《老子》治療理論之考察	15
一、老子之文化治療	15
二、老子之身體治療	18
三、老子之意義治療	20
第二節 老子逆反體證的意義貞定	23
一、柔弱無為與矛盾意向法	23
二、返樸與復歸	25
第三節 老子歸根復命的物我觀照	29
一、四不掛搭的失落感	29
二、時代變遷的衝擊	32
第四節 老子玄之又玄的因應之道	37
一、柔:柔弱勝剛強	38
二、樸:樸質若未孩	42
三、靜:致虛以觀復	46
四、玄:無有之相成	50

第三章 莊子治療意蘊之理論與應用	54
第一節 莊子治療理論之申說	54
一、無所逃的命限	54
二、不可解的愛	57
第二節 莊子內篇之治療理論與應用	61
一、有待之心	61
二、心齋坐忘的順應之氣	67
三、應物的安化之道	72
第三節 莊子外雜篇之治療理論與應用	80
一、膠漆纆索與喪己於物	80
二、遊心任性與法天貴真	85
三、虛壹而靜與縱身大化	91
第四節  莊子四域觀的定位與重置	98
一、物我互置之混成觀照	99
二、人我進退之應時而變	103
三、天人合一之理想境界	108
第四章《黃帝四經》、《管子》四篇治療意蘊之理論與應用		114
第一節  黃老道家之背景概述	114
第二節  《黃帝四經》之治療意涵及其洞見	116
一、《黃帝四經》的「四無」論	116
二、「四無論」之「衡」--和諧理念的建構	118
三、「四無論」之「恆」--身國兩治的整全	121
第三節 《管子》四篇之治療理論及其應用	126
一、《管子》四篇的現象觀察	126
二、《管子》四篇的極虛專致	129
(一)「虛」:	129
(二)「一」:	131
三、《管子》四篇的修養歷程	134
(一)「氣」:	134
1.氣之同質	134
2.氣之發用	135
3.氣之作用…………………………………………………136
4.氣之得失	137
(二)「靜」:	137
1.養心	138
2.修身	139
 第四節 黃老道家與天人合一	140
第五章  結論	143
引用書目	149
參考文獻
一、	古籍類(依時代先後、作者姓名筆劃為序)
〔唐〕王弼注、陸德明釋文:《老子道德經》楊家駱《新編諸子集成》(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 4月)
〔宋〕朱熹:《周易本義》(台北:華正書局,1983年10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收於《新編諸子集成》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釋德清:《莊子內篇註》〈台北:廣文書局,1991年4月〉
〔清〕尹知章注、戴望校正:《管子校正》楊家駱主編《新編諸子集成》(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 4月)
〔清〕張文虎:《舒藝室隨筆》,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九十七輯,(台北:文海書局,1973年)
〔清〕郭慶藩:《校正莊子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68年11月)
〔清〕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1991年)
《十三經注疏》冊6《禮記‧中庸》(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6月)
《廿五史‧王先謙《漢書補注》》,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未署出版年月)
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增修版)
成玄英:《老子義疏》,收錄於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22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朱謙之釋、任繼愈譯:《老子釋譯》(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3月)
李學勤主編:《《毛詩正義》十三注疏整理本》(台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周瀚光、朱幼文、戴洪才撰:《管子直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6月)
馬王堆漢墓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高 亨:《重訂老子正詁》(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
張舜徽:《管子四篇疏證》,收於氏著《周秦道論發微》(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許抗生:《帛書老子注譯與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湯孝純注譯:《新譯管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楊維傑編著:《黃帝內經》(台北:志遠書局,1994年4月)
趙守正撰:《管子通解》(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年10月)
劉信芳:《荊門郭店竹簡老子解詁》(台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
蔣錫昌:《老子校詁》(台北:東昇出版社,1980年)
蔣鴻禮:《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顏昌嶢:《管子校釋》(湖南:岳麓書社 1996年 2月)

二、 專書論著(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丁原明:《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6月)
方東美著、孫智燊譯:《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年1月)
王弘五譯:《哲學講話》(台北:鵝湖出版社,1992年11月)
王邦雄:《21世紀的儒道》(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6月)
王邦雄:《生命的大智慧-老子的現代解讀》(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2月)
王邦雄:《老子道》(台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8月)
王邦雄:《走在莊子逍遙的路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
王邦雄:《儒道之間》(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12月)
王 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王 煜:《老莊思想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10月)
王德有:《老莊意境與現代人生》(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12月)
安繼民、高秀昌、王守國:《道家雙峰:老莊思想合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
朱 哲:《先秦道家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朱榮智:《老子探微》(台北:師大書苑,1982年5月)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3月)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4月)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6月)
吳 怡:《生命的哲學》(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5月)
吳 怡:《新譯老子解義》(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8月)
吳 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4月)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6月)
李日章:《莊子逍遙境的裡與外》(高雄:麗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9月)
李錦全、曹智頻:《莊子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
李孺義:《「無」的意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沈清松編:《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文學觀點》(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1月)
谷斌、張慧姝、鄭開注釋:《黃帝四經注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9月)
谷斌、鄭開注譯:《黃帝四經今譯‧道德經今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明文書局,1996年4月)
韋政通:《先秦七大哲學家》(台北:水牛圖書出版公司,1987年10月)
南懷瑾:《老子他說.上》(台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7月)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續編》(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3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9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10月)
孫以楷主編:《道家與中國哲學.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10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5月)
徐克謙:《莊子哲學新探》(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8月)
柴毅龍:《尊道與貴德.中國人的價值觀》(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9月)
高 峰:《大道希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
莊耀郎:《郭象玄學》(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8月)
張立文、張緒通、劉大椿主編:《玄境-道學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
張立文主編:《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12月一版)
張希峰:《莊子的智慧》(台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12月)
張松如、邵漢明:《道家哲學智慧》(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
張松如:《老子說解》(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10月)
張運華:《先秦兩漢道家思想研究》(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張瑋儀:《莊子「治療學」意蘊之分析與展開》,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6月)
強 昱:《從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5月)
莊萬壽:《道家史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4月)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
陳鼓應:《尼采新論》(台北:唐山出版社,1989年4月)
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及評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3月)
陳鼓應:《老莊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4月)
陳鼓應:《黃帝四經今注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4月)
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2月)
陳廣忠:《中國道家新論》(合肥:黃山書社出版社,2001年11月)
陳德和:《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10月)
陳德和:《淮南子的哲學》(嘉義:南華大學,1999年2月)
陳德和:《道家思想的哲學銓釋》(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1月)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2月)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5年11月)
傅武光:《孔孟老莊思想的平等精神》(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3月)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6月)
傅偉勳:《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哲學與宗教」二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8月)
勞思光:《思辨錄-思光近作集》(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10月)
曾昭旭:《老子的生命智慧》(台北:健行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10月)
馮曉虎:《老莊與尼采的文化比較》(北京:知識出版社,1995年5月)
黃登山:《老子解義》(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2月)
黃漢光:《黃老之學析論》(台北:鵝湖出版社,2000年5月)
楊汝舟:《新道家》(台北:天暉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4月)
楊國樞、余安邦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文化、教化及病理篇》(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3月)
楊國樞、余安邦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7年7月)
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8月)
楊國樞主編:《文化,心病及療法》(台北:台灣大學心理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7年2月)
葉維廉:《道家美學與西方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
葉舒憲主編:《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4月)
葛榮晉:《儒道智慧與當代社會》(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1996年8月)
熊鐵基:《秦漢新道家略論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二卷》(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4月)
趙衛民:《老子的道》(台北:名田文化有限公司,2003年10月)
趙衛民:《莊子的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月)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2月)
劉翔平:《尋找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的治療學說》(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1月)
劉福增:《老子哲學新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3月)
劉增惠:《道家文化面面觀》(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3月)
劉黎明:《先秦人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5月)
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92年12 月)
鄭成海:《老子學說研究》(台北:華正書局,2005年1月)
鄭志明主編:《生命關懷與心靈治療》(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8月)
顏崑陽:《人生是無題的寓言:莊子的寓言世界》(台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2月)
嚴北溟:《儒道佛思想散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
嚴靈峯:《老子研讀須知》(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5月)

(譯作資料)
〔德〕佩塞斯基安(Nossrat Peseschkian)著/邵宇賓、王劍南譯:《意義的找尋:一種循序漸進的心理治療》(In Search of Meaning: A Psychotherapy of Small Steps)(台北:慧明出版社,2002年7月)
Anthony Bateman〔英〕(安東尼‧貝特曼)、Dennis Brown〔英〕(丹尼斯‧布朗、Jonathan Pedder〔英〕(強納森‧佩德)著/陳登義譯,《心理治療入門》(Introduction to psychotherapy : an outline of psychodynamic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3rd ed.)(台北:心靈工坊出版社,2003年4月)
R.Corsini等著/朱玲億等譯,《當代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2000年2月)
Tony Merry著/鄭玄藏譯:《人本心理學入門:真誠關懷》(台北:心理出版社,1997年8月)
Victor E. Frankl 維克多•弗蘭克/游恆山譯:《生存的理由-心靈對話的意義治療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7月)

三、	期刊論文
王 博:〈論《黃帝四經》產生的地域〉,《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余明光:〈荀子思想與黃老之學〉,《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
李玫芳:《《管子》形上思想探究-以「道」「氣」「心」為主軸的構造》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沈清松〈復全之道-意義、溝通與生命實踐〉,《哲學與文化》,24:8=279(1997年8月)
林安梧:〈《老子道德經》及其意義治療的幾個可能向度〉(南華大學第四屆「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2004年10月)
林安梧〈存在覺知、智慧追求與批判治療〉,華梵大學中文系主辦,2004年,「第三屆生命實踐論文研討會」
林安梧:〈老子《道德經》首章之詮釋與重建-論「存在場域」、「生命護養」兼及於「意義治療」〉:《鵝湖月刊》30:6=354,(2004年12月)
袁保新,〈秩序與創新-從文化治療學的角度省思道家哲學的現代意涵〉《鵝湖月刊》27:2=314,(2001年8月)
袁保新:〈什麼是人?:孟子心性論與海德格存有思維的對比研究-兼論當代孟子心性論詮釋的困境及其超克〉《東海哲學究期刊》第7期,(1997年6月
袁保新:〈秩序與創新-從文化治療學的角度省思道家哲學的現代意涵〉《鵝湖月刊》27:2=314,2000年2月
袁保新:〈當代新道家?!-當代道家哲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十二期(1994年6月)
高柏園,〈孟子的修養論與治療學〉,華梵大學中文系主辦,2004年,「第三屆生命實踐論文研討會」
高柏園,〈莊子思想中的心靈治療體系〉:《鵝湖》26:4=304,(2000年10月)
高柏園:〈孔子與老子-兩個文化治療學基型之考察〉,「應用哲學與文化治療」學術研討會(1996年4月)
張瑋儀:〈王弼一多命題中的人學思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雲漢學刊》十一期,(2004年5月)
張廣保:〈老子及原始道家道論的哲學詮釋〉《詮釋與建構-湯一介先生75周年華誕暨從教50周年紀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陳鼓應,〈《管子》四篇的心學和氣論〉:《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評論》,第23期,(2000年1月)
陳鼓應:〈《管子》四篇的道論〉,《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評論》,第22期,(1999年1月)
陳鼓應:〈道家的社會關懷〉,《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7月)
陳麗桂:〈董仲舒的黃老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
尉遲淦:〈論儒家意義治療的兩重意義〉《應用倫理通訊》第七期,(1998年7月)
傅武光:〈《莊子》「遊」的哲學〉《中國學術年刊》第17期,(1996年3月)
湯一介:〈自我和無我〉《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
曾昭旭:〈儒學本質與現代生活〉,(國際道家學術基金會.道文化-道學、道術、道教系列講座,2005年1月5日)
葉海煙:〈老子的人的哲學〉,《東吳哲學傳習錄》第一期(1992年3月)
鄭志明:〈《老子》的醫療觀〉《鵝湖月刊》30:9=357,(2005年3月)
蒙文通:〈略論黃老學〉,《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7月)
蒙培元:〈論自然〉《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7月)
蕭振邦:〈變動中的議題:治療理念暨其可能整合〉,《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七期,(1998年7月)。
四、 學位論文 
伍振勳:《戰國時期道家與法家「道-法」命題之義涵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5月
艾文君:《黃老帛書政治思想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7月
林天人:《先秦三晉區域文化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7年 
林學儀 《莊子思想與楚人精神-從原始宗教性情感到哲理思想之途》,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袁信愛:《先秦人學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3年6月
馬 耘:《管子四篇內業等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88年 
莊萬壽:《莊子學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民國57年 
郭美玲:《韓非子與黃帝四經之比較研究》,逢甲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
陳政揚:《管子四篇的黃老思想》,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