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606201323270500
DOI 10.6846/TKU.2013.00189
論文名稱(中文) 國中學生facebook使用與網路安全意識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Students' facebook using and conscious of internet securi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2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游志偉
研究生(英文) Jhih-Wei You
學號 70072029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5-23
論文頁數 12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鈿富
委員 - 黃鴻文
委員 - 楊瑩
關鍵字(中) 網路安全意識
網路使用行為
Facebook使用行為
模糊統計
關鍵字(英) Internet security consciousness
Internet usage behaviors
Facebook usage behaviors
fuzzy statistic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學生Facebook使用行為及其網路安全意識,瞭解國民中學學生網路安全意識的狀況。透過學生個人背景變項、網路安全意識與學生Facebook使用行為,對「網路社交」「資訊需求」、「休閒育樂」、「虛擬情感」等行為以模糊統計進行數據轉換和分析。本研究以自行編製的「新北市國中學生Facebook使用與網路安全意識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選定101學年度新北市之國中學生,進行模糊問卷調查。
研究發現:1.國中生Facebook使用頻率依序為「網路社交」、「休閒育樂」、「資訊需求」、「虛擬情感」。2.國中生對Facebook使用頻率與安全性之差距,以「在Facebook和朋友做課業討論」的差距最大;以「透過Facebook找到生活週遭或久未見面的朋友」的差距最小。3.學生每天使用Facebook時間越長,自我知覺Facebook使用行為的安全程度越高。4.不安全卻常使用的行為有:「利用Facebook認識新朋友」。學校方面可以邀請父母、師長、志工、輔導人員及青少年本身參與,提供Facebook網路交友相關知識與預防輔導策略,以結合各方資源,共同重視此一現象。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junior high students’ Facebook using behaviors and their consciousness of the Internet security. In order to tackle the issues, this study designed a fuzzy questionnaire to collect data in junior high schools of New Taipei City.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s students’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 Internet security consciousness and the Facebook using behaviors. The fuzzy statistics were used to transform the interval data. The Facebook using behaviors include “internet socialization”, “demand for informatio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and “virtual reality sensat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order of frequencies in junior high students’ Facebook using will be “the Internet socialization”, “demand for informatio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and “virtual reality sensation”. 
Second, on the disparity between Facebook using behaviors and security, the biggest disparity lies in “studies discussion with friends on Facebook,” while the smallest one lies in “finding friends in living surroundings or friends separated for a long time on Facebook”. 
Third, the longer students use Facebook, the higher self-conscious security of Facebook using behavior is. 
Fourth, the result reveals that insecure but frequent behavior includes “meeting new friends on Facebook”. 
The suggestions for schools, they can invite parents, teachers, volunteers, counselors, and teenag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activities which may provide related knowledge about the Internet friends-making and counseling strategies to prevent the potential issu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網路安全意識之概念	9
第二節	網路安全威脅與網路使用行為	14
第三節	網路社群興起與Facebook之流行	2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程序	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9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3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5
第一節	國中學生Facebook使用頻率評估	45
第二節	國中生Facebook使用行為安全性評估	69
第三節	國中生Facebook使用頻率與安全性之差距	9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9
第一節	結論	99
第二節	建議	102
參考文獻	105
壹、中文部份	105
貳、英文部份	108
附  錄	109
附錄1 近年來國內研究探討有關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相關文獻整理表	109
附錄2 近年來學生網路安全相關文獻整理表	112
附錄3 專家效度問卷	113
附錄4 正式問卷	119


表3-1 理想抽樣有效人數對照表	33
表3-2 新北市國中生分層抽樣人數比例	34
表3-3 正式問卷回收統計表	35
表3-4 專家學者人員名單	36
表3-5 學生基本資料之專家內容效度分析表	37
表3-6 FACEBOOK使用行為之專家內容效度分析表	37
表3-7 學生基本資料專家問卷結果與內容修正對照表	38
表3-8 FACEBOOK使用行為專家問卷結果與內容修正對照表	39
表3-9 FACEBOOK使用問卷題目	40
表4-1 國中生FACEBOOK使用頻率結果	47
表4-2 國中學生FACEBOOK使用頻率評估結果總表	47
表4-3 不同性別之國中生FACEBOOK使用之頻率評估	50
表4-4 不同性別之國中生FACEBOOK使用之頻率評估總表	51
表4-5 不同親子關係之國中生FACEBOOK使用之頻率評估	54
表4-6 不同親子關係之國中學生FACEBOOK使用之頻率評估結果總表	55
表4-7 不同居住模式之國中生FACEBOOK使用之頻率評估結果	59
表4-8 不同同住模式之國中生FACEBOOK使用頻率評估結果總表	60
表4-9 不同FACEBOOK使用年數之國中生FACEBOOK使用之頻率評估結果	64
表4-10 不同FACEBOOK使用年數之國中生FACEBOOK使用之頻率評估結果總表	65
表4-11 不同使用時間之國中生FACEBOOK使用之頻率評估結果	68
表4-12 不同使用時間之國中生FACEBOOK使用之頻率評估結果總表	69
表4-13 國中生FACEBOOK使用行為安全意識評估結果	71
表4-14 國中生FACEBOOK使用行為安全意識評估結果總表	71
表4-15 不同性別之國中生FACEBOOK使用之安全性評估總表	74
表4-16 不同性別之國中生FACEBOOK使用之安全性評估結果總表	75
表4-17 不同親子關係之國中生FACEBOOK使用之安全性評估結果	78
表4-18 不同親子關係之國中生FACEBOOK使用之安全性評估結果總表	79
表4-19 不同居住模式之國中生FACEBOOK使用之安全性評估結果	82
表4-20 不同居住模式之國中生FACEBOOK使用之安全性評估結果總表	83
表4-21 不同使用年數之國中生FACEBOOK使用之安全性評估結果	87
表4-22 不同使用年數之國中生FACEBOOK使用之安全性評估結果總表	88
表4-23 不同使用時間之國中生FACEBOOK使用之安全性評估結果	91
表4-24 不同使用時間之國中生FACEBOOK使用之安全性評估	92
表4-25 國中生FACEBOOK使用與其網路安全意識差距之評估	93
表4-26 新北市國中生FACEBOOK使用行為分析	98


圖1-1 Facebook首頁學生發布近況	6
圖1-2 Facebook首頁學生發布近況	6
圖2-1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上網行為的調查研究上網行為圖	18
圖2-2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調查圖	23
圖2-3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調查圖	25
圖2-4 CheckFacebook台灣區人口使用圓餅圖	27
圖3-1研究架構	29
圖3-2本研究步驟流程圖	32
圖3-3 專家問卷填答方式示意圖	36
圖3-4 正式問卷填答方式示意圖	40
圖3-5 三角模糊數	43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iThome(2012)。M86 Security最新一期資安威脅報告顯示,垃圾郵件量下滑、第三方網路釣魚攀升、攻擊工具組快速成長。取自http://www.ithome.com.tw/
iThome(2012)。Sophos 最新安全調查發現 近七成網友認為惡意軟體威脅日增。取自 http://www.ithome.com.tw/
RUNPC(2011)。諾頓公布全球網路犯罪所造成的損失:每年1,140億美元全球最廣泛的網路犯罪研究顯示,每天有超過100萬網路犯罪受害者。取自http://www.symantec.com/zh/tw/about/news/
Yahoo奇摩兒童網安計畫(2012年7月17日)。孩子暑假變宅童,「迷網」玩臉書! 
2012年兒少網路行為調查報告【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ycsrblog/350348
王文俊(2006)。認識Fuzzy-第三版。台北市:全華。
王嵩音(2007)。網路使用之態度、動機與影響。資訊社會研究,12,57-85。 
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的影響,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朱美慧(2000)。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成癮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偉峰(2009)。從胡塞爾現象學中「知覺意識」與「想像意識」二者間之互爲奠基問題來看「知識」如何能被建立。鵝湖學誌,43,173-235。
吳秀娟(2009)。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及其創造力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芝儀(1999)。從建構論觀點看犯行青少年之生涯發展與選擇。學生輔導,61,66-75。
吳俞瑩和陳俊智(2011)。社群網站魅力體驗因子探討-以臉書與無名小站為例。商業設計學報,15,133-149。
吳柏林(2005)。模糊統計導論:方法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吳喜琳(2010)。以ISO 27001控制標準評估個人資料保護法的資訊安全管理(碩士論文)。取自 http://ir.lib.ntust.edu.tw/handle/987654321/21182
吳瑞明(1994)。系統安全問題與防護措施。資訊與教育,40 期。
李斯(譯)(2000)。心理學的故事(Morton Hunt)。台北市:究竟。
李啟銘(2010)。以科技接受模型探討消費者使用租片網之行為,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
沈文智(1997)。INTERNET 網路安全手冊。台北:碁峰。
周倩、蔡政宏(2009)。認識學生的網路世界_網路素養教師篇。台北市:教育部。
林欣玟(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林祝興、黃志雄(2011)。資訊安全實務。新北市:全華。
林鈴玉(2001)。國內網路銀行現況發展及交易安全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
侯崇文(2006)。〈民眾安全意識研究〉。頁131-137 ,收錄於《全國保全論壇論文集-學術篇》。台北市:中華保全協會。
洪國興、趙榮耀(2003)。資訊安全管理理論之探討。資管評論,20,17-47。
胡華榮(2011)。女大學生自我安全意識與應急能力探討,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10,61-63。
張佑勳(2011)。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霸凌感受之研究,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鈴珠(2009)。綜合高中學生網路休閒行為之研究-以溪湖高中為例。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鳳綿、歐陽誾(2008)。我國國民小學網路安全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85,39-52。
梁朝雲(2001) 。在學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分析及輔導方案。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刊,1,43-69。
陳同孝(1996)。資訊安全中道德教育問題之研究,勤益學報,13 期。
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沈迷的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陳郁諺(2011)。資訊安全管制措施對軟體專案績效的影響(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編號:U0022-0407201111153000)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2010)。2010年03月 創市際上網行為篇。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index.html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2010)。網友花費在社群網站時間為電子郵件網站的9倍。取自 http://www.insightxplorer.com/index.html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2010)。網路口碑影響大 網友購物前會先參考虛擬社群意見。取自 http://www.insightxplorer.com/index.html
游森期(2001)。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微軟資訊安全。取自 http://technet.microsoft.com/zh-tw/security/
楊期泰(2002)。高中職學生網路使用動機、需求滿足與疏離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縣市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資策會FIND(2009)。亞太地區年輕人每天使用媒體超過9小時。取自
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
賈忠婷(2007)。虛擬世界之人性歧出現象探究。應用倫理研究通訊,42,19-32。
鄒宜真(2008)。民眾安全意識之研究A Study on Public Perception of Security 
Awareness。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思涵(2006)。高雄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沉迷與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劉家儀(2001)。以人際關係論與計畫行為論探討網路交友之現象。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數位時代(2012)。歷史性的一刻,Facebook第10億名用戶今天誕生。取自http://www.bnext.com.tw/
歐陽誾(2009)。國小學童網路安全行為之初探。數位學習科技期刊,4,347-361。
鄭信一(1999)。現代企業資訊安全之個案研究,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光甫、韋端(1998)。抽樣方法。台北市:三民。
賴榮樞(譯)(2009)。網路安全精要_應用與標準(William Stallings)。台北市:台灣培生教育。
謝明達(2005)。國民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區辦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
謝淵任(2004)。中學生資訊安全課程設計與發展,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銘珈(2008)。國小學童網路媒體素養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中年級網路媒體素養」為例的教學設計(碩士論文),取自佛光大學機構典藏。(系統編號:039871000/1963)
賽門鐵克(2012)。賽門鐵克全球網路安全威脅研究報告第17 期。取自http://www.symantec.com/zh/tw/about/news/
魏鈺珊(2006)。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親子關係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龔慧玲(2010)。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 真實與網路人際關係與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東海大學網路與多媒體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英文部份
Anderson, J. M. (2003). Why we need a new definition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Computers & security, 22(4), 308-313.
Arena, R., & Conein, B. (2008)..On virtual communities: individual motivations, reciprocity and we-rationality.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55(1-2), 185-208.
Chalmers, D. J. (1997). Facing up to the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 in J. Shear (Ed.), Explaining consciousness: the 'hard problem (pp.10). Boston, Mass: MIT.
Chang, D. F., & Chou, W. C. (2012). Managing emergent issues of potential human resource in colleges with fuzzy statistics. Paper presen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Management (CAMAN 2012), March 9-11, 2012, Wuhan, China.
Chang, D. F. (2012). 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studying abroad and their readiness. Asian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13(4), 583-591. DOI: 10.1007/s12564-012-9221-1
Dhillon, G., & Backhouse, J. (July, 2000). Information system securitymanagement in the new millennium.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 43(7), 125-128.
Erikson, 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Y: Norton.
Finne, T. (2000), Information systems risk management: key concepts and business processes. Computers & Security, 19(3), 234-242.
Gollmann, D. (1999). Computer security.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Guttenplan, S. (2000). Mind's landscap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mind 
Malden, Mass.: Blackwell Publishers.
Howard Rheingold (1993).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London, England: MIT Press.
Kowalski, R. M., & Limber, P. (2007). Electronic bully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41, 22-30.
Lanthier, R. Craig Windham (2004).Internet use and college adjustment: the moderating role of gender.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5), 591-606
Schultz, E. E., Proctor, R. W., Lien, M. C., & Salvendy, G. (2001). Usability and security: an appraisal of usability issues in information security methods, Computer & Security, 20(7), 620-634.
Searle J.R. (1998). Mind, language, and society: philosophy in the real world.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Smith, M. (1989). Computer security-threats, vulnerabili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Information Age, October, 205-210.
Tosun, T. L. (2009). Why do young adults develop a passion for Internet activities? The associations among personality, revealing “true self” on the Internet, and passion for the Internet,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2(4), 401-406.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