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603201700480000
DOI 10.6846/TKU.2017.00171
論文名稱(中文) 武漢國民政府時期國共合作與衝突
論文名稱(英文) The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of KMT and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during the Period of National Government in Wuha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5
學期 1
出版年 106
研究生(中文) 李慧劍
研究生(英文) Huei-Jian Li
學號 69903014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7-01-10
論文頁數 16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林呈蓉
委員 - 林桶法
委員 - 古怡青
關鍵字(中) 武漢國民政府
國共合作
三民主義
馬克斯主義
孫中山
蔣介石
關鍵字(英) Wuhan National Government
Cooperation of KMT and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Marxism
Sun Yat-sen
Chiang Kai-Shek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1927年元旦,武漢國民政府正式成立,這個政府乃是結合了當時所有抱持著相同目標的革命志士,齊聲響應孫中山提出《建國方略》、《建國大綱》與「三民主義」之理想,希望能藉由這個理念來謀求中華民族之真正自由平等於世界的願景,這感動與號召了中國及海內外華人,為建立一新中國之理想目標所努力。這個期望促成了1923年1月的《孫文越飛聯合宣言》,也開啟了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合作關係。
    國共雙方合作下所出現的產物「武漢國民政府」,其存在具有某種「歷史意義」與其自身之「特殊性」。在當時中國內部軍閥混戰、外部列強環伺的時空背景下,武漢國民政府的存在時間從1927年元月一直到同年8月19日為止,這短暫不到一年的時間中,其政治路線是以三民主義為最大公約數,結合共產黨與國民黨之理念,實行反帝、反軍閥和農工運動等以復興中國為核心精神,因此武漢國民政府的存在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與價值,因為這當中,包含著不分黨派、不分你我、齊心協力的一面。
     然國共雙方在一開始的原則與方法即不盡相同,國民黨黨綱宗旨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而共產黨的理念則為:「建立工農階級領導,實現共產主義之社會制度」。不難發現,兩方的理念一開始便有所差距,但孫中山為了達到中華民族之復興,抵抗烈強帝國主義之侵擾,遂以「三民主義」作為最高指導原則,來搓合雙方共同努力相互扶持。
    在國共合作的幾項核心綱領,其中就包括了「改革國民黨」及「建立領導制度」與「組織型態」等項目,而這四項最高原則同樣的對於國共兩黨於北伐前後,甚至是武漢國民政府時期的發展,帶來了根本上的關鍵影響。
    在這不分黨派、齊心協力的合作下,初期也為所有奮鬥的革命黨人帶來前所未有的甜美果實,也就是武漢國民政府的成立,但這個政體在隔不到三個月時間,就出現了難以修補的裂痕,並且不到一年便宣告破裂。若論這中間的癥結點,很大的原因就出在「理念」、「意識形態」與「人和」彼此間的拉扯和對立衝突。武漢國民政府的蜜月期不到三個月旋即提前收場,這裡面自有其問題,「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問題」、「而國民黨內部亦有左派與右派的矛盾」。這些問題隨著時間與日劇增,關鍵就在於國共兩黨彼此之「基本理念」、「體制」與「終極目標」之迥異,加上蔣介石在國民黨內所凸顯出的立場與觀感,最終導致了武漢國民政府由合作走向分裂之局面。
英文摘要
The Wuhan National Government was formally established on January 1, 1927 to call upon all the revolutionaries home and abroad with common goals and aspirations to strive for the country's freedom and equal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world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China in response to the "Nation-building Strategy", "Outline of Nation-building," and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proposed by Sun Yat-sen. This had given rise to the "Joint Declaration by Sun Yat-sen and Joffe" in January 1923, which opened the strategic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Kuomintang (KMT)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of Wuhan", the product of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had its own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particularity." In the context of warlord dogfight and invasion of the imperialist powers, the Wuhan National Government only survived to August 19, 1927, lasting for less than one year. During this period, the Wuhan National Government made efforts to combine the political ideas of both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Kuomintang to carry out anti-imperialist, anti-warlordism, and workers and peasants movement to revive China while adhering to the guidance of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The spirit of nonpartisan cooperation and concerted efforts by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embodied in this period had given this Government profou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However,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hel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differed from that of the Kuomintang. The program of the Kuomintang was “To expel the northern barbarians and to revive Zhonghua, to establish a republic, and to distribute land equally among the people” while the Communist Party devoted themselves "To establish the leadership of the workers and peasants class and achieve the social system of communism". Despit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deas of the two parties, Sun Yat-sen proposed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to serve as the highest guiding principle to coordinate the efforts of the two parties to achieve the common goal of reviving China and fight against the imperialist powers.
  The core creed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included the "The Kuomintang Reforms", "The Establishment of Leadership System", and "Organizational Pattern". The four top principles had brought a fundamental key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before and after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and even during the period of Wuhan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nonpartisan cooperation and concerted efforts made had brought unprecedented sweet fruit to the revolutionari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Wuhan National Government. However, the regime saw irretrievable rift in less than three months and collapsed in less than a year. The crucial reasons lied in the opposition and conflicts arising from the widely different "concept", "ideology" and "support of the people" held by the two parties.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as well as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Leftists and Rightists within KMT" had contributed to the short period of the Wuhan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tremendous difference in their "basic idea", "system" and "ultimate goal" between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as well as the stand-point and opinions of Chiang Kai-shek within the KMT had given rise to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conflicts, which had ultimately led to the splitting of the two parti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壹、緒論	                           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研究方法暨問題意識	           5
三、文獻回顧	                   8
(一)專書	                   8
(二)期刊論文	                   12
貮、武漢國民政府成立之經緯	           17
一、國民政府發展脈絡	           17
二、廣州國民政府遷都武漢契機	   21
三、汪兆銘與武漢國民政府關係概述	   28
四、武漢國民政府之政經與軍事建設	   36
小結	                           37
参、列強對武漢國民政府的態度	   40
一、國際對武漢政府之認知	           40
二、國際紛爭及外交事件	           45
(一)漢口事件(一三事件)與九江事件(潯案)48
(二)南京事件(寧案)	           58
(三)四三事件	                   61
小結	                           62
肆、國共合作的同床異夢	           67
一、合作理想的落實	           67
(一)黨團組織	                   69
(二)軍事活動	                   71
(三)農工運動	                   73
二、衝突的關鍵:理念與體制的分歧	   76
三、蔣介石的蘇俄觀	           89
(一)早年的蘇聯經驗	           92
(二)蔣介石之於蘇聯的違和感	   102
小結	                           109
伍、結語	                           111
附錄:	                           116
參考文獻
(按照筆劃排序)
檔案史料
〈國民黨中央各省聯席會議會議紀錄〉,(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傳播委員會檔史館,1926。)
〈鮑羅廷在中國的有關資料〉,《中國當代革命史資料叢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3年)。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26年)。
《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1月)。
《革命文獻》,(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3年)。
<馬林在中國的有關資料>,《中國現代革命史資料叢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
<漢案-漢口四三事件之調查>,《外交部檔案》,第020-010102-0276號,(台北:國史館)。
毛思誠,《民國15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1年)。
胡震亞編,蔣介石,《蔣介石日記類鈔,《民國檔案》,(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1998年)。
孫中山,《孫文全集》,(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
高承元,《民國廣州武漢政府時期革命外交文獻》,(北京:神州國光社出版社,1930年)。
廖承志,〈廖承志致蔣經國先生信〉,《人民日報》1982年7月25日,第一版。
蔣介石,《蔣中正五記》,王宇高、王宇正編錄,(台北:國史館,2011年6月)。
蔣介石,《蘇俄在中國-中國與俄共三十年經歷紀要》,(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45年)。
蔣介石檔案,《事略稿本》,(台北:國家圖書館出版,2003年)。


專書
蔣永敬,《胡漢民年譜》,(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黨史會,1978年)。
蔣永敬,《包羅廷與武漢政權》(台北:商務出版社,1963年)。
劉繼增,《武漢國民政府史》,(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雷鳴,《汪精衛傳》,(南京:政治月刊社,1994年)。
楊爾瑛,《蘇聯研究簡介》,(台北:俄語文摘出版社,1979年)。
楊天石,《蔣介石真相與蔣氏秘檔》,(重慶:重慶出版社,2015年11月)。
黃仁宇,《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1月)。
須力求,《胡漢民評傳》,(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陳公博,《苦笑錄:1925至1936年》,(出版地不詳:現代史料編刊社,1981年)。
張道行,《國際公法》,(台北:正中出版社,1967年)。
張國燾,《我的回憶錄》,(台北:東方出版社,2004年)。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增訂版(台北:東華書局,2001年)。
孫中山,《孫中山選集》,(香港:中華書局,1956年)。
茅家琦,《中國國民黨史》,(廈門:鷺江出版社,2005年)。
胡漢民,《胡漢民自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1月)。
洪鈞培,《國民政府外交史》,(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台北:商務出版社,1998年)。
李漢昭譯,馬基維利,《君王論》,(台北:德威文化出版社,2010年)。
李志毓,《驚弦-汪精衛的政治生涯》,(香港:牛津大學,2014年)。
李君山,《全面抗戰前的中日關係》,(台北:文津出版社,2010年)。
克思明,《早期國共關係新論:從俄聯、聯共到三大政策的辯證》,(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5年)。
朱星鶴,《黨軍師褓-廖仲愷傳》,(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
列寧,《列寧選集》,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著作編譯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王美真,《汪精衛傳》,(台北:國際文化,1988年6月)。
王建朗,《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國民政府外交戰略與對外政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
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
王克文,《汪精衛、國民黨、南京政權》,(台北:國史館,2010年)。
張紅宇,《中國農民與農村經濟發展》,(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毅君編,《鄧演達紀念集》,(上海:上海書局,1989年)。
馮正欽、楊成生,《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發展史稿》,(上海:社科學院出版,1993年)。
王清彬編,《中國勞動年鑑》,第一次,(台北市:國家圖書館印,2010年)。
期刊論文
魏文享,<中國大陸的武漢史(1927~1949)研究綜述>,(武漢:江漢大學,2005年)。
蕭志華,<記述黨的統戰史上的光輝篇章-回憶第一次國共合作武漢國民政府時期史料徵集研究會>,(武漢:武漢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2001年)。
劉明鋼,<大革命危急時刻蘇聯對武漢國民政府的拉攏政策>,(湖北:湖北大學,2004年)。
劉育鋼,<再探東征討蔣問題>,(福建:中共黨史學會,2009年)。
楊友林,<試論武漢國民政府的性質>,(江西:上饒師範學院1994年)。
黃家猛、張荊江,<50年來中國大陸武漢國民政府史研究綜述>,(武漢:武漢大學,2007年)。
陳紅民,〈胡漢民與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初期關係〉,(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5年)。
陳文桂,<在開拓中探索-評武漢國民政府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雜誌,1988年)。
徐莉君所,〈鮑羅廷與武漢國民政府〉,(台北:國父紀念館,2007年)。
胡悅晗、江軼,<近三十年廣州、武漢國民政府特點與地位研究述評>,(甘肅:蘭州教育大學,2010年)。
林呈蓉、荒木一視,<台灣之於東洋協會的歷史意義>,(台北:淡江大學,2016年)。
尚姍姍、杜艷娜,<試論廣州、武漢國民政府的特點>,(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8年)。
李宗黃,〈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後〉,《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編,1973年)。
何萍,〈英國與武漢政府之漢案交涉-以英國領事報告為中心〉,(台北:東吳歷史學報,2011年)。
王敏,<廣州、武漢國民政府研究綜述>,(河南:人民廣播電台出版,2009年)。
牛大勇,<武漢國民政府外交兩重性析論>,(武漢:歷史檔案,3期,1990年)。

報紙
《湖北政府公報》,(湖北:湖北公報社,1926-1927年度)
《國聞周報》,(上海:國聞週報社,1926-1927年度)
《申報》,(上海:上海申報館,1927年度)
網路資料
BBC中文網,(2015年11月3日),總統府發言人陳以信晚間對英國廣播公司BBC談話。2016年9月13日,取自: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5/11/151107_china_taiwan_meeting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5年4月29日),胡錦濤與連戰會談新聞公報。2016年9月10日,取自: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2012&ctNode=6226&mp=1
CAN中央社,(2016年10月31日),國民黨黨主席洪秀柱謁中山陵祭文。2016年9月10日,取自: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610310140-1.aspx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