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603200912374300
DOI 10.6846/TKU.2009.00146
論文名稱(中文) 藉由專家社群之推動以建立中醫常見病症知識庫
論文名稱(英文) Establish Medicine Common Illness Knowledge Database by Inproving Chinese Medicine Expert Social Group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資訊與圖書館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cienc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1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林莉穎
研究生(英文) Li-Ying Lin
學號 69500026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1-09
論文頁數 14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歐陽崇榮(cjouyang@mail.tku.edu.tw)
委員 - 林信成
委員 - 盧以詮
關鍵字(中) 知識管理
知識分享
專家社群
中醫實證醫學
知識管理員
關鍵字(英) Knowledge Management
Knowledge Share
Evidence-Based Medicine
Expert Social Group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利用知識管理技術,整合中醫專家社群,並建立「常見病症知識庫」,其中包含200個常見病症知識主題。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與個案分析兩種方式,對知識管理、中醫實證醫學與資訊化等相關文獻,進行探討分析;再實際參與建立中醫專家社群,敘述實證過程、舉例及分析結果。最後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知識管理員─Knowberian之重要性
二、為建立中醫師專家社群,知識管理員須瞭解中醫專業學科知識、及中醫師專家社群特色
三、中醫師專家社群之優勢與機會
四、建立中醫師專家社群之困難與危機
五、建立中醫師專家社群,以推動實證中醫的發展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integrate Chinese expert social group and establish Chinese medicine common illness knowledge Database by knowledge management technology, which involves 200 Chinese medicine common illness topics.
  The research adopts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systematic attestation methods. And there are some conclusions as following:
1. The importance of Knowberian - who execute the project by knowledge management.
2. For establish Chinese expert social group, the Knowberian have to understand professional subject knowledge,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experts social group.
3. The strengths and opportunities of Chinese expert social group.
4. The weakness and threats of Chinese expert social group.
5. To establish Chinese experts social group to improve Evidence-Based Medicin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圖次	VII
表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研究問題	3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知識管理	9
壹、知識管理的基礎-資料、資訊與知識	9
貳、知識管理的定義、目的與原則	17
參、知識管理的策略與流程	26
肆、知識取得與分享	28
第二節、中醫實證醫學資訊化	33
壹、中醫實證醫學	33
貳、中醫藥電腦資訊化	36
第三節、綜合討論	4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7
第二節 研究工具	49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限制	52
壹、研究設計	52
貳、研究限制	59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60
第四章 研究進行過程與實例分析	63
第一節 建立中醫專家社群過程	63
第二節 知識主題訓練過程	71
第三節 知識主題訓練實例	78
第四節 研究發現	83
第五章 研究結果分析	85
第一節 中醫專家社群分析	85
壹、知識委員之知識主題完成率與其他個人因素分析	85
貳、教育訓練對於知識委員之影響	95
第二節 推動中醫師專家社群之SWOT分析	98
第三節 知識主題訓練結果分析	10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3
第一節 結論	113
第二節 研究發現與建議	116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18
附錄	121
附錄一 實證醫學中醫知識樹委員遴選辦法	121
附錄二 知識樹委員選舉函	124
附錄三 實證醫學中醫知識樹委員報名表函	125
附錄四 實證醫學中醫知識樹委員報名須知	126
附錄五 知識樹200個病名知識主題與中醫別名對照表	127
參考書目	139
壹、中文部份	139
貳、英文部份	143

圖次
圖2-1:知識之層級	10
圖2-2:Knapp的知識管理架構	17
圖2-3:中醫師個人與社群互動示意圖	17

圖3-1:概念探勘知識系統首頁	17
圖3-2:研究流程圖	17

圖4-1:建立中醫專家社群過程之流程	17
圖4-2:教育課程之流程	17
圖4-3:建立專科知識樹流程圖	17
圖4-4:知識主題訓練流程	17
圖4-5:「眩暈」知識主題搜尋結果	17
圖4-6:知識主題「功能性腹瀉」結果	17

圖5-1:知識委員之知識主題完成率	17
圖5-2:知識委員生活區域	17
圖5-3:「全部完成」知識委員之居住地區	17
圖5-4:居住台北的知識委員之完成率	17
圖5-5:非居住台北的知識委員之完成率	17
圖5-6:知識委員為自願或被推薦者	17
圖5-7:「全部完成」或「部分完成」之知識委員為自願者之比率	17
圖5-8:自願參與知識委員者之完成率	17
圖5-9:被推薦參與知識委員者之完成率	17
圖5-10:「全部完成」之知識委員進行第二次單獨教育訓練之比率	17

表次
表2-1: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之比較	13
表2-2:知識的分類	15
表2-3:知識的分類(續一)	16
表2-4:知識管理的解釋	17
表2-5:知識管理的解釋(續一)	17
表2-6:現代管理的原則	17
表2-7:企業知識來源表	17
表2-8: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委辦計畫(1993-2006)一覽表	17

表3-1:實證醫學中醫知識樹初步規劃200個常見病症知識主題	17
表3-2:實證醫學中醫知識樹初步規劃200個常見病症知識主題(續一)	17
表3-3:實證醫學中醫知識樹初步規劃200個常見病症知識主題(續二)	17
表3-4:實證醫學中醫知識樹初步規劃200個常見病症知識主題(續三)	17
表3-5:實證醫學中醫知識樹初步規劃200個常見病症知識主題(續四)	17
表3-6:實證醫學中醫知識樹初步規劃200個常見病症知識主題(續五)	17
表3-7:實證醫學中醫知識樹初步規劃200個常見病症知識主題(續六)	17

表4-1:知識委員分配知識主題個數	17

表5-1:知識委員之知識主題完成率	17
表5-2:知識委員之知識主題完成率與生活區域	17
表5-3:知識委員之知識主題完成率與自願或被推薦	17
表5-4:進行第二次單獨教育訓練對於知識委員完成率之影響	17
表5-5:推動中醫師特定專家社群SWOT分析表	17
表5-6:知識主題訓練結果	17
表5-7:知識主題肯定評價訓練次數	17
表5-8:知識主題否定評價訓練次數	17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Cyril Fievet and Emily Turrettini,施瑞瑄,誰沒部落格:無形新大陸的無限可能(台北市:商周,2006)。

Drucker P. F. et al.,eds.,Knowledge Worker’s Handbook, 張玉文、林佳蓉、林季蓉譯,知識工作者必備手冊(臺北市:天下遠見,2001)。

Gartner Group,“Knowledge Management:Understanding the Core Value and Science,”Gartner Group Business Technology Journal.被引用於炬見工作室,知識管理(台北縣汐止市:博碩文化,2005)。

Gary Hamel and Bill Breen,廖建容、楊美齡、周宜芳譯,管理大未來-新管理正在淘汰舊商業(台北:天下,2007年)

大英百科全書,「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http://wordpedia.eb.com/tbol/article?i=084209(檢索於2008年4月9日)。

中國大百科全書,http://library.mit.edu.tw:8080/Default.htm(檢索於2008年3月2日)。

尤克強,知識管理與創新(台北:天下文化,2001)。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中醫藥資訊網,http://www.ccmp.gov.tw/public/public.asp?selno=519&relno=519&level=C(檢索於2008年9月1日)。

吳思華,不可不讀的知識管理入門書,載於劉京偉譯,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台北:商周,2000)。

汪正洋,「從社會資本觀點探討組織內部的知識分享」,地方通訊59卷,3期(2006):30。
李德新,中醫基礎理論(台北:文光圖書,2004)。
金珊資訊有限公司,「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http://cnki50.csis.com.tw/kns50/Navigator.aspx?ID=CJFD,(檢索於2008年2月20日)。
林宜信主編,台灣中醫藥資訊典籍新世代(台北市:衛生署中醫藥會,2004)。

林昭庚,「中醫藥療效評估之文獻研究」,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年報23期(2005):127,130。

林東清,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台北市:智勝文化,2003)。

林毅倫,「知識管理機制、工作行為特質與知識移轉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 2004年),25-26。

卓小勤,「中醫藥學應當融入現代醫學」,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8卷,4期(2007)。

邱子恆,知識管理與知識組織=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Organization(台北市:文華圖書管理,2006)。

炬見工作室,知識管理(台北縣汐止市:博碩文化,2005)。

童瓊慧,「資訊檢索結合文字探勘之應用-以中醫婦科專題文獻資料庫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2008年)。

張吉成,知識管理與創新,(台北縣:全華圖書,2007年),64。

張淑貞,「中醫藥資訊知識管理之研究-中醫藥網際網路資源導覽」,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年報23期(2005):1-104。

陳士奎等,「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大事紀」(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2001)。
陳尚武,「中西結合醫師對中西醫結合認知及其角色期望看法之探討」(碩士論文,中國醫藥學院,2002)。

陳清坤,「構造以中醫論病情分析決策支援系統」(碩士論文,南華大學,2001)。

陳建志、陳鴻基、曹承礎,「知識工作者任務與知識管理系統知適配模式」,資訊管理學報13卷(2006年10月):44。

喻平,「論數學解題教學的現代理論基礎」,數學傳播4卷,26期(2002):60-68。

黃世賢,「知識管理應用於鹿谷鄉凍頂烏龍茶產銷之研究」,(碩士論文,大葉大學,2002年),

森田松太郎、高梨智弘,吳承芬譯,知識管理的基礎與實例-活用員工知識,強化企業競爭力(台北:小佑堂,2000年)。

葉乃嘉,個人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台北市:松崗,2007),4。

葉乃嘉,知識管理:實務、專題與案例(台北縣:新文京,2005),29。

葉永標,「學校圖書館館員在知識管理的角色任務之探討」,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9卷,3期(2003):46。

維基百科,http://wikipedia.tw/(檢索於2008年4月12日)。

15劉建平主編,循證中醫藥臨床研究方法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25-227。

劉文卿、邵敏華,「建構開放式之企業知識管理系統」,資訊管理學報5卷,2期(1997)。

劉常勇,「知識管理的策略」,http://www.cme.org.tw/know/paper/paper11.doc(檢索於2008年3月2日)。

葉美玲,「中醫藥資訊知識管理-心血管障礙」,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年報23期(2005):105,109。

蔡華齡,「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以虛擬社群實踐知識管理之歷程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2004)。

靜宜大學蓋夏圖書館,「資料庫簡介-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http://www.lib.pu.edu.tw/new/database-userguide/CJN/cjn.htm,(檢索於2008年2月20日)。

羅中岳,「以社交生活型態為基礎之中高齡者部落格介面設計研究」,(碩士論文,大同大學,2007)。
蘇諼,醫學網路資源的使用與評鑑(台北市:文華,2003)。

蘇偉仁,「企業知識服務網路新概念-建構企業即時知識管理」,技術尖兵96(2003):10-13。

蘇文山,「中醫中風疾病專家系統雛型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央大學,1992)。

貳、英文部份

Anderson, J. R,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1980).

Anonymous, “Knowledge Workers in Demand through Year 2000,” Managing Office Technology 42, no.1(1997), 22.

Badaracco, J., The Knowledge Link: How firm Compete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s. (Boston, Mas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1.)

Beckman, T., “A Methodology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s(IASTE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I and Soft Computing. (Canada:Banff., 1997.)

Bukowitz, W. R., & Williams R. L.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Filedbook. (London: Prentice Hall. 1999.)

Davenport, T.H., “Ten Principle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Four Case Studies.”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4, no.3 (1997).

Davenport, T.H., and Laurence Prusak, 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 Boston,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2000),101-102.


Drucker, P. F., Post-Capitalist Society. (NY: Haper Business, 1993).

Earl, M., “Knoledge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ward a Taxonomy,” Journal of Manan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18,no.1 (2001).

Eisenberg, M., et al: Unconventional medicine in the UnitedStates: Prevalence, cost and	pattern of use. N Engl J Med 328, no. 246(1993).



Goodman, P. & Darr, E., “Computer-aided systems and communities: Mechanisms fo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distributed environments.” MIS Quality 22, no.4 (1998): 417-440.

Hansen, M. T.,“ The Search-Transfer Problem:The Role of Weak Ties in Sharing Knowledge across Organization Subunit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4,no.1(March 1999):82-111.

Hendricks, P., “Why Share Knowledge ? The Influence of  ICT on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6, no.2 (1999): 91-100.

Hunber, G. P. Organization learning: The contribution process and the literatures. Organization Science, 2(1), (1991): 88-115.

Huseman, R. C. and Goodman, J. P., Leading With Knowledge:The Nature of Competition in the 21th Century (Thousand Oaks:SAGE,1999).

Kudva, P., Relevance of a knowledge base for a teacher as professional. (ERIC, ED429932) (1999).

Leonard-Barton, D. Wellsprings of Knowledge: Building and Sustaining the Source of Innovation.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5.)

Liao, Shu-hsien et al.,“ Employee Relationship and Knowledge Sharing:A Case Study of a Taiwanese Finance and Securities Firm.”

Liebowitz, J.,“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ts Link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2001).

Liebowitz, J. and Beckman, T., “Collecting and selecting knowledge.” in Knowledge organization: what every manager should know, (Boca Raton: St, Lucie Press, 1998), .

Nonaka, I. and Takeuchi,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Polanyi, M. The Tacit Dimension.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66.)

Roberts, B.,“Pick Employees’Brains,”HR Magazine 45,no.2(2000).

Senge, P.,“Sharing Knowledge,”Executive Excellence 14,no.11(1997):17-18.

Van der Spek, R. and Spijkervet, A.,  “Knowledge Management: Dealing Intelligently with Knowledge. ”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ts Integrative Elements. (Liebowitz & Wilcox, eds. CRC Press., 1997)

Wiig, K., Knowledge Management Foundations. (Arlington: Schema Press, 199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