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602201303040300
DOI 10.6846/TKU.2013.00185
論文名稱(中文) 臺北市國小學童母親與級任教師管教方式對學習行為影響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Mother and Teacher Disciplinary Styles on Upper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Behavior in Taipei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1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黃海瑛
研究生(英文) Hai-ying Huang
學號 79972033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1-11
論文頁數 12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鈕方頤
委員 - 楊瑩
委員 - 吳政達
關鍵字(中) 母親管教方式
教師管教方式
學習行為
關鍵字(英) mother's discipline
teacher's discipline
learning behavior.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母親與級任教師的管教方式對國小學童學習行為之影響。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並以隨機抽樣方式,選取臺北市國民小學以及與母親同住之五、六年級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以自編之「國小學童母親與級任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習行為之研究問卷」為研究工具,共取得468位臺北市6所公立國小高年級學童樣本。所得資料採用SPS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根據研究結果,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國小學童具有中等程度以上的良好學習行為,且「將老師交代的事做完」、「解決難題」、「成績高低的重要性」、「快樂學習」、「了解課程內容」為學童表現最好,且最重視的學習行為。
二、母親管教方式為「開明權威」的國小學童,在整體學習行為表現上較其他母親管教方式的國小學童佳,母親管教方式為「忽視冷漠」的國小學童,在整體學習行為表現上較其他母親管教方式的國小學童表現上較差。
三、教師管教方式為「開明權威」的國小學童,在整體學習行為表現上較其他教師管教方式的國小學童佳,教師管教方式為「忽視冷漠」的國小學童,在整體學習行為表現上較其他教師管教方式的國小學童表現上較差。
四、國小學童之學習行為因「性別」、「家庭經濟狀況」、「兄弟姊妹數」而有顯著差異。
 (一)、在「學習動機」上,女生明顯比男生高。
 (二)、在「學習習慣」以及「整體學習行為」上,家境清寒的國小學童表現較好。
 (三)、在「學習習慣」以及「整體學習行為」上,沒有兄弟姊妹的國小學童表現較好。
五、國小學童之整體學習行為因母親與教師管教方式配對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母親與教師管教方式配對下,以母親與教師管教方式皆為「開明權威」的國小學童在整體學習行為上表現最好。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與結論,對實務與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以供家長與學校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期望對管教之教育議題發展有所助益。
關鍵詞:母親管教方式;教師管教方式;學習行為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mother and teacher disciplinary styles on upper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behavior in Taipei. Through random sampling,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to fifth and sixth grade students in Taipei who live with their mothers. A total of 486 valid samples from 6 elementary schools were obtained. Statistical analyses includ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d one-way ANOVA.
The main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Learning behavior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above the intermediate level. Students consider “Complete all homework”. “Solve difficult problems”, “Get better scores”, “Learn with happiness”, and “Understand all course material”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2.Students whose mothers adopt an authoritative disciplinary style have higher scores of learning behavior. Students whose teachers adopt a neglecting disciplinary style have lower scores of learning behavior. 
3.Students whose teachers adopt an authoritative disciplinary style have higher scores of learning behavior. Students whose teachers adopt a neglecting disciplinary style have lower scores of learning behavior. 
4.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 amongst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 family economic status, and number of siblings. 
a.Female students have better learning behavior.
b.Students from lower economic status families have higher scores in learning habit and overall learning behavior.
c.Students with no siblings have high scores in learning habit and overall learning behavior. 
5.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 amongst different matchings of mother and teacher disciplinary styles. Students whose mother and teacher both adopt an authoritative disciplinary style obtain the highest learning behavior scores. 
Based on research findings, this study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arental and school practic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目次	i
表次	v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父母管教方式	11
第二節  教師管教方式	20
第三節  學習行為	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4
第四節  實施程序	56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9
第一節 國小學童學習行為現況分析	59
第二節 不同國小學童背景變項對學習行為之差異分析	69
第三節 母親與級任教師管教方式對學習行為影響之分析	7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結論	83
第二節 建議	86

參考文獻	89
壹、中文	89
貳、英文	99
附錄	102
附錄一 專家審查問卷	102
附錄二 專家審查結果一覽表	110
附錄三 預試問卷	114
附錄四 正式問卷	118

表次
表2-1 Maccoby 和 Martin 父母管教方式類型	14
表3-1 背景資料分析摘要表(N=468)	42
表3-2 母親與級任教師管教方式類型	43
表3-3 預試問卷發放回收	45
表3-4 預試樣本背景資料分析摘要表(N=118)	46
表3-5 母親管教方式量表項目分析	48
表3-6 教師管教方式量表項目分析	49
表3-7 學習行為量表項目分析	50
表3-8 KMO值判斷準則	51
表3-9 母親管教方式Bartlett’s球形檢定卡方值與KMO值	52
表3-10 母親管教方式因素分析摘要表	52
表3-11 級任教師管教方式Bartlett’s球形檢定卡方值與KMO值	53
表3-12 級任教師管教方式因素分析摘要表	53
表3-13學習行為Bartlett’s球形檢定卡方值與KMO值	54
表3-14 學習行為因素分析摘要表	54
表3-15 Cronbach’s α係數判斷準則	55
表3-16 信度Cronbach’s α係數分析	56
表4-1 國小學童學習行為現況整體分析	60
表4-2 母親開明權威管教類型之學習行為	61
表4-3 母親專制權威管教類型之學習行為	62
表4-4 母親寬鬆放任管教類型之學習行為	63
表4-5 母親忽視冷漠管教類型之學習行為	64
表4-6 級任教師開明權威型管教類型之學習行為	65
表4-7 級任教師專制權威型管教類型之學習行為	66
表4-8 級任教師寬鬆放任型管教類型之學習行為	67
表4-9 級任教師忽視冷漠型管教類型之學習行為	68
表4-10 性別與學習行為獨立樣本t檢定	69
表4-11 年級與學習行為獨立樣本t檢定	70
表4-12 家庭經濟狀況與學習行為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1
表4-13 兄弟姊妹數與學習行為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2
表4-14 母親教育程度與學習行為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3
表4-15 級任教師性別與學習行為獨立樣本t檢定	74
表4-16 母親管教方式與學習行為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5
表4-17 級任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習行為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6
表4-18 國小學童母親管教與級任教師管教配對之學習動機變異數分析	77
表4-19 國小學童母親管教與級任教師管教配對之學習習慣變異數分析	78
表4-20國小學童母親管教與級任教師管教配對之課堂表現變異數分析	80
表4-21國小學童母親管教與級任教師管教配對之整體學習行為變異數分析	81


圖次
圖1-1 研究流程圖	8
圖3-1 研究架構	39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中文
丁友婷(2009)。國小學童知覺的教師教學風格與其學習行為。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內政部(2010)。中華民國九十九年臺閩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內政部。
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臺北:桂冠。
王貞雯(2005)。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成就動機與生涯成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王福林(1990)。新制師院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其學習行為、學習成就之分析調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曉晴(2008)。國小學童數學課室目標結構、數學知識信念與學習行為組型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任以容(2004)。國中生所知覺的父母管教態度、親子衝突因應模式與其人. 際困擾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朱倫萱(2005)。國小教師與家長對學生之管教態度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朱敬先(1987)。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江淑惠(1985)。父母管教態度與幼兒焦慮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貝克(2001)。技能檢定學科測驗對高職汽車科學生專業課程學習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吳其鴻(2001)。民主校園中教師管教的兩難。臺灣教育,612,44-51。
吳宗立(2003)。班級社會互動的經營。國教天地,152,20-29。
吳承珊(2000)。母親與教師的管教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明隆、林慶信(2004)。原漢學童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族群、性格因素的比較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7,37-55。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 五南。
吳美玲(2001)。兒歌在幼兒音樂課中的觀察分析與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庭育(2010)。國小學童之學習非理性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暨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吳悅如(2009)。文化資本對國小學童的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影響-以宜蘭地區六年級國小學童為例。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吳淑玲(2008)。國小學童數學課室目標結構與其心理需求、動機類型及學習行為之相關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呂祝義(1995)。為思考而教學--「後設認知」。菁莪季刊,24,42-44。
李仁宗(2011)。臺東縣國小教師對高年級學生不當行為管教方式與效果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李孟文(2002)。國中教師實施教訓輔合一課堂管教的策略與改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宗誼(2003)。國中教師體罰學生成因及處置措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宜芸(2008)。國小低年級學童之家庭背景、課後照顧對其學習行為、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美華(譯)(2007)。UNESCO著。接納、友善學習的教室:正面管教法。臺北市:人本教育基金會。
李清榮(2005)。高雄市國小教師教導類型、班級氣氛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雅芳(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教師領導風格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未出版,臺南。
杜成憲(1994)。早期儒家學習範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邢泰釗(2004)。教師法律手冊(2版)。臺北:教育部。
周何主編(1996)。國語活用辭典。臺北:五南。
周志宏 (2003)。教育法與教育改革。臺北:高等教育。
周新富(2002)。行為改變技術在學生行為管理的應用。學生事務,41(4),54-62。
林汝鍵(2009)。臺中市國中教師對正向管教教育政策之態度。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林孜純(2011)。親師管教方式的一致性對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來利 (2008)。創造雙贏!營造積極正向的管教環境。學生輔導月刊,105,129-137。
林怡慧(2008)。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班級經營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芸醇(2010)。國小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班級氣氛與利社會行為表現關係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淑芬(2006)。臺東縣國小學童家庭內社會資本、學習風格、社交技巧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林雅惠(2000)。母親與幼兒互動中之教養行為分析。應用心理研究,6,75-96。
林雅惠(2008)。國小學童母親信念、教養目標和教養行為之類型初探:兼論其與子女學業表現之關聯。應用心理研究,37,181-213。
林項爵(2010)。父母管教型態、教師管教方式與國小高年級學生霸凌行為之相關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瑞英(2011)。國小學生知覺教師管教方式與校園霸凌行為關係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粲倫(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人格特質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國小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豐正(2012)。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家長教育期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學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邱雅玲(2008)。國小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生人權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施佩芳(2002)。國小級任教師權力類型與學童學校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臺東師院學報,13,189-190。
施金池(1983)。教育心理學。臺北:臺灣出版社。
洪秀梅(2007)。臺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情緒覺察能力、自我概念對人際關係之影響。臺南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洪秀梅、劉明盛(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情緒覺察能力與人際關係之研究。遠東學報,24(1),77-96。
洪莉嬌(2007)。國小家長對教師管教知覺及參與管教態度之探討。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洪榮鍵(2007)。國小生知覺之補習班教師管教方式、學習壓力與數學科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范美珍(1996)。原生家庭組型與氣氛對父母管教方式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韋乃鳳(2004)。臺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人格特質對心理健康影響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孫旻儀(2004)。國小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生在校行為表現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孫旻儀、王鍾和(2007)。國小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生在校學習動機關係之探討,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8,165-193。
孫旻儀、王鍾和(2008)。「教師管教方式量表」之編製及模式之驗證研究。測驗學刊,55(3),611-633。
徐佩君(2000)。父母管教方式、解釋風格、負向家庭生活經驗與兒童解釋風格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秦夢群(2006)。教育行政-實務部分。臺北:五南。
袁之綺、游恆山(1986)。心理學名詞辭典。臺北:五南。
馬藹屏(1986)。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文隆(1997)。臺中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張建成、陳珊華 (2006)。生涯管教與行為管教的階級差異:兼論家庭與學校文化的連續性。教育研究集刊 ,52(1),129-161。
張春桂(2005)。國小學童課後補習狀況與家長決策行為之探討~以臺南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張春興(200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臺北:東華。
張秋雯(2007)。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淑倩(2004)。苗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曉萍(2004)。國小與五年級兒童之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錦鶴(2003)。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教育部(2012)。統計處。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index.aspx
許文凌(2008)。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情緒能力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許素紅(2011)。國小級任教師道德領導與學生利社會行為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許清田(2003)。教師權力運用類型、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許學政(2010)。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家庭環境與其心智能力發展及學習行為之研究。家庭教育雙月刊,23,6-23。
許憶真(2004)。父母管教方式及國小學生自我概念對其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郭生玉(1980)。教師期望與教師行為及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3,133 -152。
郭為藩(1970)。自我的意義及其概念架構。教育研究所集刊,12,185-129。
郭湘婷(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體罰學生的成因與管教策略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三慶(2009)。屏東縣國中教師對學生偏差行為問題覺知與輔導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秀枝、李啟塤(1991)。教育心理學名詞彙編,臺北:千華。
陳良輔(2009)。「後管教時代」學生自我概念與道德管教之研究-以南投縣某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北。
陳宗逸(1995)。家庭背景、教師行為、制握信念與國小學童創造思考相關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怡如(2006)。高中職餐旅群教師情緒智慧、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餐旅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建勳(2003)。父母管教方式與國小學童道德判斷及道德行為相關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陳婉英(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社會興趣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陳德嫺(2007)。父母管教方式與同儕團體特質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影響。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慶文(1979)。學習心理學。臺北:臺灣出版社。
傅木龍 (1999)。讓我們落實「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之精神。學生輔導雙月刊,601,102-113。
彭致遠(2009)。公立國民中小學管教行為之法律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曾柏嵐(2009)。國小學生知覺導師管教方式與學生焦慮之相關研究-以基隆市國小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明珠(2001)。國民小學教師人權教育認知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郁珉(2009)。國中生人格特質、知覺教師管教方式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黃家燊(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內外控信念、父母及教師管教方式與焦慮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
楊文彥(2004)。英語補習與國小學生英語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楊如馨(2001)。音樂資優學生之父母管教方式、A 型性格、認知風格與音樂表演焦慮之關係。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楊昌裕 (2000)。學生輔導與管教的基本觀念。學生輔導,66,84-95。
楊的祥(2003)。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批判思考教學行為與國小學童批判思考能力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楊國樞(1986)。影響國中與國小學生近視程度的心理與行為因素。臺北:行政院研究考核委員會。
楊賀凱(2009)。父母社經地位對父母管教價值與方式的影響─檢證Kohn的理論在臺東國小生父母之適用性。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2),145-180。
詹火生、林玉潔、王沁婷(2002)。我國兒童照顧政策分析報告。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基金會。
詹光霖(2009)。六堆地區父母管教方式、學童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趙心暐(2005)。國中生的氣質、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硏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硏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趙善如、鍾鳳嬌、江玉娟(2007)。影響外籍暨大陸配偶學童子女學業成績關鍵因素:以個人人口特徵、學習行為能力、家庭環境探討之。教育心理學報,39(1),129- 147。
劉政宏(2008)。對學習行為最有影響力的動機成分?雙核心動機模式之初探。教育心理學報 ,41(2),361-384。
劉政宏、張景緩、許鼎延、張瓊文(2005)。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成分之分析及其對學習行為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 ,37(2),173 -196。
蔡玉瑟、張妤婷、謝孟岑(2006)。資優兒童的父母管教方式與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0(1),63-87。
蔡欣芹(2008)。高雄市國小學生知覺教師正面管教策略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鄭采玉(2008)。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鄭增財(1999)。實用技能班學生價值觀與學習行為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盧美貴(1985)。父母管教方式與國小資優、普通兒童學習行為之比較研究。北市師專學報,16,123-201。
賴正佩、陳慶福(2007)。父母管教方式與兒童非理性信念、A型行為組型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4),443-460。
賴正珮(2004)。國小兒童其父母管教方式、非理性信念及A型行為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鍾佩諭(2005)。母親管教方式與發展遲緩幼兒學習行為及人際互動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簡茂發、蔡玉瑟(1995)。國小資優生的認知型式、內外控信念與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3,81-112。
簡茂發、蔡玉瑟、張鎮城(1992)。國小資優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學習行為、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8,225-247。
簡茂發、羅芙蓉(1989)。國小資優及普通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與學習行為之關係。測驗年刊,36,113-164。
顏綵思、魏麗敏(2005)。臺灣中部地區國中小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對攻擊行為影響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19(2),23-48。
羅佳芬(2001)。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蘇莎莉(2010)。親師管教方式的異同對小六生學習態度影響之探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蘇輝明(2004)。原住民學童學風格.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鐘秀華(1997)。桃園市國中生之心理健康研究:親子關係、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貳、英文
Bullon, S. (Ed.). (2005).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4th ed.). Harlow, UK: Pearson.
Darling, N., & Steinberg, L. (1993).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3, 487-496.
Dusek, J.B., & Danko, M. (1994). Adolescent coping styles and perceptions of parental child rearing. Journal of Adolescence Research, 9, 412-426.
Fraser, B. J., Anderson, G. J., & Walberg, H. J. (1982). Assessment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 Manual for Learning Environment Inventory (LEI) and My Class Inventory (MCI) (3rd. version). Perth, Australia: Western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ottfried, A. E. (1982). Relationships between academic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anxiety in children and young adolescent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 20(3), 205-215.
Guthrie, J. W. (2003).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New York, NY: Macmillan.
Husen, T. (1985).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6th ed.). Oxford, UK: Pergamon Press.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 H. Mussen (Ed.) & E. M. Hetherington (Vol.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4.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4th ed.) ( pp. 1-101). New York, NY: Wiley.
Mayer, R. E. (1987).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approach. New York, NY: Harper Collins.
McKeachie, W. J., & Stark, J. S. (1987).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Ann Arbor, MI: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to Improve Postsecond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Parkay, F. W., & Conoley, C. (1981). Discipline in the schools: The relationship of educators’ attitudes about corporal punishment to selected variabl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uthwest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San Marcos, TX.
Richter, J., Richter, G., & Eisemann, M. (1991). Perceived parental rearing, depression and coping behavior: A pilot study in psychiatric patients.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26, 75-77.
Satake. H., Yoshida, K., Yamashita, H., Kinukawa, N., & Takagishi. T. (2003). Agreement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s on behavioral/emotional problems in Japanese school children using the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hild Psychiatry & Human Development, 34(2), 111-127.
Simpson, A., & Weiner, E.S. (2000).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xford, UK: Clarendon.
Stephen, A. S. (1988). Parental self-esteem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childrearing practices, parent-adolescence interaction, add adolescent behavior.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0, 1063-1072.
Woolfolk, A. E. (2004).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