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602200913042900
DOI 10.6846/TKU.2009.00140
論文名稱(中文) 林語堂文學中的精神世界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piritual aspect in the literatures of Dr. Lin, Yuta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1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楊雅如
研究生(英文) Ya-Ju Yang
學號 79400004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12-31
論文頁數 19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殷善培(yinsp@mail.tku.edu.tw)
委員 - 連文萍(ping@scu.edu.tw)
委員 - 許維萍(wpshu@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林語堂
幽默
幽默大師
性靈
閒適
關鍵字(英) Lin, Yutang
Humor
Master of Humor
Personal style
Personal express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三十年代的作家中,林語堂是享譽海內外的作家,以「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自勉,學貫中西,除了提倡閒適、性靈的幽默小品文之外,更結合西方的隨筆及個人筆調而成為一代「幽默大師」,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只要提到「幽默」就不能不提到林語堂,他把幽默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淬鍊為人間最美麗的花朵,能引起人們的會心一笑。
    林語堂以英文寫作長達三十年,讓西方人能透過他的作品來了解中國人的世界,在他的作品中充滿豐沛的哲理與不朽的智慧,更由於他不平凡的一生而使得作品更加動人而深刻。本論文試圖要了解林語堂所架構出的文學世界,在文學中寄託了他常自樂道的儒道思想和構建世界文化的人生理想。因此,要定位林語堂,不應只限於他某一個時期或某一部作品,而應更全面性的來了解林語堂在作品中所要呈現的精神世界,以明白他一生倡導幽默的用意而體認生活的藝術與生命的美感。
本論文共分六章,各章內容如下:
    第壹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之動機、範圍及文獻處理與研究方法。
    第貳章:〈現代文學裡的林語堂〉。第一節,林語堂研究在臺灣和大陸的現狀。第二節,針對林語堂在現代文學史的評價,加以定位林語堂在現代文學史上該有的地位。
    第參章:〈林語堂的人文背景〉。第一節,林語堂為牧師之子,他的家庭和地理環境對林語堂的影響。第二節,敘述林語堂的求學經歷,來了解林語堂學貫中西的緣由。第三節,透過林語堂的戀愛和婚姻來了解他對女性的看法。
    第肆章:〈林語堂的幽默文學〉。第一節,林語堂在《語絲》時期的文學風格及作品特色。第二節,針對林語堂創辦的刊物《論語》、《人間世》、《宇宙風》創刊的理念與文學訴求加以闡述。第三節,闡釋林語堂關於幽默、閒適、性靈小品文的主張及文學意涵。
    第伍章:〈林語堂的小說世界〉。第一節,透過林語堂在海外的寫作生活及歷史背景來了解林語堂的創作動機。第二節,《京華煙雲》、《風聲鶴唳》以及《朱門》是林語堂最精彩的三部小說稱為三部曲,透過三部曲來了解林語堂在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思想及精神。第三節,透過對《奇島》的分析,來了解林語堂心目中理想的國度,對遠古的熱愛及對現代工業化的憂心與批評。
    第陸章:〈結論〉對本論文作一回顧檢視,由林語堂的人文背景到他的作品內涵及思想,並對林語堂的作家地位加以肯定,他不僅是三十年代最有分量的作家之一,更是令西方人了解中國文化的推手,一個對世界充滿關懷的人文主義者。
透過林語堂所提倡的文學作品來了解他所要提倡的思想,尤其「幽默」是他一生不停追求的人生境界,不只在他的作品之中,甚至是整個生命,只要談到中國的幽默史,就不能不提到林語堂,林語堂不僅是中國「幽默」的代言人,更把文學帶入另一個境界,一個可以開出心靈花朵的樂土,一個擁有會心微笑的殿堂。儘管林語堂說自己是「一團矛盾」,從他的文學作品所表現出的精神世界卻是一致的,求其真情流露,要對時代起反應。冀望本研究能使世人對林語堂有更深一層的了解與認識。
英文摘要
Among the writers in the thirties, Lin, Yutan is internationally famous.  He encouraged himself to master the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 and critic all the articles of the universe.  With the knowledge of multi-culture, his style of writing is both humorous and light-hearted, and combining the western style essay earning him the fame of "The master of Humor".  His name is inseparable with "Humor"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e made the best of the sense of humor and turned it into the most beautiful flower that put a smile on the face of everyone. 
    Mr. Lin wrote in English for more than 30 years.  Through his writing, the westerners understand more about the world of Chinese.  His writing is filled with philosophy and wisdom.  In the mean time, his extraordinary life story makes Mr. Lin's writing even more fascinating.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literature world of Mr. Lin, in which reside both the "thought of Confucius" and his ideal to construct the world cultur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go through all his work -- not only limited partially in any particular period.  Only then, can one connect all the dots and show the entire picture of Mr. Lin's spitritual world, so as to comprehend the true meaning of humor and to understand the art of living and the beauty of life.  There are six chapters in this thesis, which are: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he motivation of the thesis, the scope of literature, and the method of study. Chapter 2, Mr. Lin in the Modern Literature:             Section 1: The current study of Mr. Lin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Seciton 2: To justify Mr. Lin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he received in the modern literature history. Chapter 3, Mr. Lin's background:             Section 1: The son of the pastor, the influence of the family and where they lived.             Section 2: The school year.             Section 3: Love and marriage. Chapter 4, Mr. Lin's work of humor.             Section 1: The period of " Yu Si (Threads of Talk) ".             Section 2: The period of journal publishing: " Analects Fortnightly ", "Renjian Shi(Human World)", " Yu Zhou Feng ".             Section 3: The essays. Chapter 5, Mr. Lin's Noveles             Section 1: His life and time in overseas when writing noveles.             Section 2: " Moment in Peking", " Leaf in the Storm", " The Vermilion Gate", the three most famous of Mr. Lin, and the essence of his thinking.             Section 3: " Looking Beyond"and the utopia of Mr. Lin -- his love of the ancient history and his worries of the modern world of industry. Chapter 6, The Conclusion: The afterthought of Mr. Lin, the justification of his status as a writer, his contribution to communicating the western world and the Chinese culture.  In this study, Mr. Lin's thoughts are examined through out his entire work.  His sense of humor reveals all through his work and his life.  He is the image of Chinese humor.  Through his humor and his work, he has brought the Chinese literature to a higher level, a place for the joy of heart and mind.  Although he once made an announcement that he made himself as in a mass of contradiction, the essence of his world manifested in his work is both consistence and passionate to the life and the world.  Through this study, we hope to help people to have a deeper appreciation to Mr. Lin Yuta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範圍…………………………………………………4
第三節 文獻處理與研究方法……………………………………7
   一、文獻處理…………………………………………………7
   二、研究方法…………………………………………………8
第貳章 現代文學史裡的林語堂…………………………………11
第一節 林語堂研究概況…………………………………………11
   一、臺灣方面…………………………………………………13
   二、大陸方面…………………………………………………21
第二節 林語堂在現代文學史上的評價…………………………34
   一、早期(三、四O年代)林語堂在文學史上的地位………34
   二、反動文人林語堂…………………………………………37
   三、幽默大師林語堂…………………………………………41
   四、散文家林語堂……………………………………………44
   五、中西文化交流的推手……………………………………47
第參章 林語堂的人文背景………………………………………52
第一節 成長背景的影響…………………………………………52
   一、牧師之子林語堂…………………………………………52
   二、二姐與母親………………………………………………56
   三、高地的人生觀……………………………………………58
第二節 求學的生活歷程…………………………………………61
   一、父親的庭訓………………………………………………61
   二、尋源書院…………………………………………………62
   三、聖約翰大學………………………………………………63
   四、自學中文的日子…………………………………………68
   五、赴海外求學………………………………………………71
第三節 林語堂的戀愛和婚姻……………………………………75
   一、賴柏英……………………………………………………75
   二、陳錦端……………………………………………………76
   三、廖翠鳳……………………………………………………80
第肆章 林語堂的幽默文學………………………………………84
第一節 《語絲》時期文風的形成………………………………85
   一、語言學家林語堂…………………………………………87
   二、《語絲》派的形成………………………………………88
   三、廈門大學風波……………………………………………92
   四、《語絲》時期的結束……………………………………93
第二節 《論語》派及其主張……………………………………98
   一、《論語》的形成…………………………………………99
   二、《人間世》的形成………………………………………101
   三、《宇宙風》的形成………………………………………105
第三節 幽默文學的主張…………………………………………108
   一、幽默小品文………………………………………………108
   二、閒適筆調…………………………………………………117
   三、抒發性靈…………………………………………………120
第伍章 林語堂的小說世界………………………………………127
第一節 揚名海外的暢銷書作家…………………………………128
第二節 林語堂三部曲……………………………………………132
   一、三部曲的形成……………………………………………132
   二、三部曲中的思想…………………………………………139
第三節 林語堂的遠景……………………………………………148
   一、南洋大學校長……………………………………………148
   二、《奇島》的背景…………………………………………151
   三、林語堂的烏托邦…………………………………………155
第陸章 結論………………………………………………………159
參考書目……………………………………………………………167
附錄一………………………………………………………………182
附錄二………………………………………………………………189
參考文獻
(依作者或編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林語堂作品集
林語堂:《林語堂全集》(1〜35冊),台北:金蘭文化出版社,1984年5月版。
林語堂:《林語堂名著全集》(1〜30卷),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林語堂:《林語堂作品集》(1~16冊),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修訂重排。
林語堂著:《語堂文集》(1~4冊),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78年12月版。
林語堂:《無所不談合集》(上、下冊),台北:開明書店,1974年10月版。
林語堂著,林太乙編:《語堂幽默文選上:論幽默》,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版。
林語堂著,林太乙編:《語堂幽默文選下:清算月亮》,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版。
林語堂著,林太乙編:《語堂文選上:談情說性》,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版。
林語堂著,林太乙編:《語堂文選下:讀書的藝術》,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版。
林語堂:《八十自敘》,台北:德華出版社,1977年12月版。
林語堂:《我的話》,上海:上海時代書局,1970年版。
林語堂:《諷訟集》,台南:王家出版社,1978年版。
林語堂:《披荊集》,台北:南京出版公司,1978年版。
林語堂:《京華煙雲》,台北:大漢出版社,1977年版。
林語堂:《蘇東坡傳》,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3年5月版。
林語堂著:《大荒集》,台北:志文出版社,1966年1月版。
林語堂著,李輝主編:《林語堂自述》,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7月版。
林語堂著:《信仰之旅》,台北:道聲出版社,1976年10月版。
林語堂:《奇島》,台北:大漢出版社,1982年12月版。
林語堂編著:《吾家─林語堂女兒的日記》,台北:金蘭文化出版社,1984年5月版。
林語堂故居編:《跨越與前進─從林語堂研究看文化的相融/相涵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林語堂故居出版,2007年5月版。
 

二、林語堂研究著作
子通主編:《林語堂評說70年》,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3年1月版。
王兆勝:《生活的藝術家─林語堂》,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4月版。
王兆勝:《林語堂──兩腳踏中西文化》,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1月版。
王兆勝:《林語堂的文化情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王兆勝:《林語堂的文化選擇》,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4年11月版。
王兆勝:《林語堂與中國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正中書局主編:《回顧林語堂:林語堂先生百年紀念文集》,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版。
朱傳譽主編:《林語堂傳記資料》(一〜五輯),台北:天一出版社,1979〜1981年版。
呂若涵:《論語派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6月版。
李少君編著:《速讀中國現當代文學大師與名家叢書.林語堂卷》,北京:藍天出版社,2003年版。
李勇:《林語堂》,台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6月版。
杜英穆:《胡適、于右任、林語堂》,台北:名望出版社,1988年4月版。
沈永寶編:《林語堂批評文集》,廣東:珠海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沈謙:《林語堂與蕭伯納》,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3月10日版。
林太乙:《林語堂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11月版。
林明昌主編:《閒情悠悠:林語堂的心靈世界》,台北:林語堂故居出版,2005年版。
施建偉:《林語堂─走向世界的幽默大師》,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9月版。
施建偉:《林語堂在大陸》,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1年8月版。
施建偉:《林語堂在海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施建偉:《林語堂研究論集》,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版。
施建偉:《林語堂與廖翠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5年版。
施建偉:《幽默大師林語堂傳》,台北:業強出版社,1994年5月版。
施建偉著:《名家簡傳書系─林語堂》,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7年4月版。
施建偉編:《幽默大師─名人筆下的林語堂 林語堂筆下的名人.追思林語堂先生》,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11月版。
張世珍:《論語時期的林語堂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4月版。
梁建民、沈栖選編:《中國新文學大師名作欣賞─林語堂》,台北:海風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2月版。
莊鍾慶編選:《論語派作品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郭碧娥、楊美雪編輯:《林語堂先生書目資料彙編》,台北:台北市立圖書館,1994年版。
陳平原:《在東西文化碰撞中》,浙江︰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萬平近:《林語堂評傳》,重慶:重慶出版社,1996年2月版。
萬平近:《林語堂傳─福建現代作家傳記叢書》,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98年1月版。
萬平近:《林語堂論》,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版。
劉炎生:《國學大師叢書16林語堂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年3月版。
蕭南主編:《銜著煙斗的林語堂》,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1995年5月版。
龔鵬程、陳信元主編:《林語堂的生活與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00年12月版。

三、其他相關書籍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文學發展的概述》,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年9月版。
尹雪曼:《中國新文學史論》,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版。
文訊雜誌社編纂、封德屏主編:《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1999》,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年6月版。
王文英主編:《上海現代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
王善忠:《美學散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2月版。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4年7月版。
王瑤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2月版。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8月版。
皮述民、邱燮友、馬森、楊昌年等著:《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8月版。
朱水湧、李曉紅著:《中國現當代文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9月版。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9月版。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1997】》,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朱熹集注:《楚辭集注》,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10月版。
老子:《老子正詁》,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7年10月版。
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版。
李又寧主編:《胡適與他的朋友》,紐約:天外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李歐梵:《上海摩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李曉虹:《中國現當代散文審美架構》,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年版。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9月版。
李豐楙等編著:《中國現代散文選析》,台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2月版。
周玉山:《大陸文藝論衡》,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3月版。
周作人:《自己的園地》,上海:北新書局,1935年10月17版。
周作人:《自己的園地》,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5月版。
周作人:《周作人文選》,廣州:廣州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周質平:《公安派的文學批評及其發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5月版。
周曉明、王又平主編:《現代中國文學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
周麗麗:《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7月版。
孟樊、林燿德主編:《世紀末偏航─八O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12月15日版。
林太乙:《林家次女》,台北:九歌出版社,1996年版。
林治平主編:《近代中國與基督教論文集》,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90年6月版。
林啟彥:《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書林書局,2004年2月版。
邵伯周:《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3年1月版。
邵洵美選編:《論幽默》,上海:時代書局,1949年2月版。
邱文治:《現代文學流派研究鳥瞰》,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版。
阿英:《阿英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版。
阿英編選、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索引》,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3月版。
俞元桂主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廣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施建偉:《中國現代文學流派論》,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胡平、阿蓉主編:《生命流程:二十世紀中國著名作家身世錄》,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胡風:《胡風選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版。
范培松:《中國現代散文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版。
郁達夫:《郁達夫文論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5年12月版。
郁達夫編選,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2月版。
唐沅等編:《中國現代文學期刊目錄彙編》(上、下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版。
唐弢:《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5月版。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友聯出版公司,1979年中譯版。
殷國明:《中國現代文學流派發展史》,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版。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64年2月版。
袁宗道:《白蘇齋類集》,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9月版。
張春榮:《修辭新思維》,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版。
張健:《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版。
張敏:《克羅齊美學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4月版。
曹聚仁:《文壇五十年》,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1月版。
淡江大學出版中心編輯部:《中國通史》,台北:淡江大學,1987年9月版。
許豪炯:《五卅時期文學史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年9月版。
許懷中:《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史論》,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陳平原:《當年遊俠人──現代中國的文人與學者》,台北:二魚文化公司,2003年11月版。
陳安湖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流派史》,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陳思和:《中國新文學整體觀》,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3月版。
陳紀瀅:《三十年代作家記》,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5月版。
陳家琪:《浪漫與幽默》,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陳湧:《一個閒暇無事的下午──我看林語堂》,台北:雅書堂文化公司,2003年4月版。
陳敬之:《早期新散文的重要作家》,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7月版。
傅錫壬注譯:《新譯楚辭讀本》,台北:三民書局出版,1998年8月版。
黃修己主編:《20世紀中國文學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版。
黃海澄:《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美學原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黃繼持:《現代化、現代性、現代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楊牧:《中國近代散文選Ⅰ》,台北:洪範出版社,1981年8月版。
楊義主筆、張中良、中井政喜合著:《中國新文學圖志》(上、下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董大中:《魯迅與林語堂》,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賈植芳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流派》(上、下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版。
廖超慧:《中國現代文學思潮論爭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趙聰:《五四文壇泥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6月版。
趙聰:《卅年代文壇史話》,台北:崇文書局,1973年版。
趙聰:《新文學作家列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5月版。
齊裕焜主編、福建師大中文系編輯:《藝文述林》(現代文學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11月版。
劉心皇:《現代中國文學史話》,台北:正中書局,1971年8月版。
劉再復:〈文學對國家的放逐〉收入《放逐諸神:文論提綱與文學史重評》一書,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5年版。
劉炎生:《中國現代文學論爭史》,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書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3月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8月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魯迅:《三閒集》,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9年10月版。
魯迅:《三閒集》,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9年10月版。
魯迅:《花邊文學》,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2月版。
魯迅:《南腔北調集》,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2月版。
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編纂:《魯迅全集》,上海: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上海重排第1版。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版。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12版。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4月版。
錢鍾書:《七綴集》(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聶紺弩:《聶紺弩全集》,武漢:武漢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魏紹馨:《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88年7月版。
蘇雪林:《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家》,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3年10月版。
 
四、學位論文
吳孟真:《伊莎貝.阿言德「精靈之屋」與林語堂「京華煙雲」之比較》(2000年,輔仁大學西班牙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麗英:《林語堂論語時期小品文研究》(2006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邱華苓:《林語堂《論語》時期幽默文學研究》(2002年,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馨丹:《林語堂長篇小說研究》(1992年,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宮以斯帖:《林語堂《京華煙雲》(張譯本)之研究》(1991年,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文玲:《林語堂前期散文研究》(2007年,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和璧:《夏目漱石與林語堂之對照研究-「諷刺幽默的文學」與「性靈幽默的文學」》(2005年,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美雲:《名人紀念館營運管理之研究─以「林語堂先生紀念館」為例》(2000年,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娟:《林語堂《京華煙雲》研究》(2003年,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黃于真:《林語堂閒適思想之研究以《生活的藝術》為據》(2004年,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怡靜:《林語堂中文散文研究》(2005年,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元唯:《林語堂研究:從政府的批判者到幽默的獨立作家(一九二三到一九三六)》(2005年,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穎:《五四新文學時期的小品文研究》(1995年,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鳳嫻:《國族、學科、小說─來臺紅學四家論》(2000年,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單篇論文
方祖燊:〈現代作家的散文觀〉,《中國現代文學理論》,1996年9月第3期。
王兆勝:〈林語堂筆下的國民性〉,《中國社會導刊》,2006年6月。
王兆勝:〈林語堂與公安三袁〉,《江蘇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
王兆勝:〈林語堂與明清小品〉,《河北學刊》,2006年1月第26卷第1期。
王兆勝:〈林語堂與袁枚〉,《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5月第33卷第3期。
王兆勝:〈近幾年林語堂研究述評〉,《社會科學戰線》,1996年第1期。
王兆勝:〈論林語堂中西文化的融合思想〉,《江漢論壇》,2006年4月。
王希杰:〈評《林語堂與蕭伯納》─我的朋友沈謙教授的生花妙筆〉,《中國語文》,1999年9月第85卷第3期。
王惠廷:〈林語堂三十年代幽默文學漫議〉,《福建月刊》,1990年第4期。 
王衛平、陸梅:〈世紀末的回眸與瞻望─林語堂研究60年概觀〉,《山東師大學報》,1997年第6期。
田宛清:〈近年林語堂研究綜述〉,《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6期。
皮述民:〈五四運動與文學革命〉,《中國現代文學理論》,1997年6月第6期。
石東:〈幽默大師與幽默〉,《聯合文學》,1986年8月第2卷第10期。
吉士云:〈林語堂研究概述〉,《文教資料》,南京師範大學,1995年第3期。
江石江:〈林語堂反對左傾提倡幽默的理由〉,《傳記文學》,1977年1月第30卷第1期。
江澄格:〈善述其事―林語堂出生地考索〉,《傳記文學》,2000年3月。
何小海:〈幽默、性靈、閒適〉,《漳州職業大學學報》,2003年3月。
何容:〈「我的老師林語堂」的幾點補充〉,《傳記文學》,1977年12月第31卷第6期。
吳禮權:〈看文人妙語生花,讓生命得到舒暢─評沈謙《林語堂與蕭伯納》〉,《中國語文》,1999年10月第4期85卷。
李居取:〈一代大師─林語堂先生〉,《高市文教》,1996年11月第58期。
李栩鈺:〈幽默大師林語堂的文藝理論〉,《嶺東學報》,2000年3月第11期。
沈栖:〈林語堂散文創作簡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2期。
沈雲龍:〈林語堂與幽默文學〉,《傳記文學》,1977年12月第31卷第6期
沈謙:〈林語堂生活的幽默〉,二十世紀中葉人文社會學術研討會(東吳大學文學院),2003年5月16日。
沈謙:〈林語堂論幽默的真諦〉,《明道文藝》,2003年8月第329卷。
沈謙:〈從金聖歎到林語堂─評《來台後二十四快事》〉,《中國現代文學理論》,1997年第8期。
周伊慧:〈表現主義的文論和林語堂的文藝觀〉,《中國文學研究˙文藝理論天地》,2006年第1期。
周質平:〈作品應為作者自己的信念服務-論林語堂提倡小品文的精神所在〉,《明報月刊》,1994年12月第29期。
林太乙:〈林語堂在台北─為「林語堂的生活與藝術研討會」而作〉,《文訊月刊》,2000年11月第181期。
林秀嫻:〈林語堂先生紀念圖書館藏-林語堂著作目錄〉,《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990年11月第23期。
施建偉:〈林語堂幽默觀的發展軌跡〉,《文藝研究》,1989年第6期。
施建偉:〈近十年來林語堂作品在大陸的流傳與研究〉,《同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4年12月第5卷第2期。
施建偉:〈幽默:林語堂和魯迅之比較〉(後),《魯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7期。
施建偉:〈論林語堂的幽默觀〉,《社會科學》(滬),1989年第11期。
施萍:〈表現主義:林語堂文學觀的核心〉,《南通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12月。
施萍:〈論林語堂幽默思想的批判功能〉,《文藝理論研究》,2004年第6期。
洪炎秋:〈語堂先生在台灣的幾件事〉,《傳記文學》,1977年12月第31卷第6期。
胡品清:〈法國文學中的幽默〉,《聯合文學》,1986年8月第2卷第10期。
胡風:〈林語堂論〉,《文學》,1935年1月1日第4卷第1期。
徐侗:〈試論幽默〉,《文學評論》,1984年第2期。
徐訏:〈追思林語堂先生〉,《傳記文學》,1977年12月第31卷第6期。
徐訏:〈從《語堂文集》談起〉,《傳記文學》,1979年6月第34卷第6期。
秦賢次、吳興文編:〈林語堂卷〉(一〜十一),《文訊》,1985年12月〜1987年8月第21〜31期。
馬星野:〈回憶林語堂先生〉,《傳記文學》,1977年12月第31卷第6期。
馬星野:〈賀林語堂先生八秩〉,《華岡學報》,1974年10月第9期。
崔良樂:〈林語堂與晚明小品〉,《平頂山學院學報》,2005年8月第20卷第4期。
張世珍:〈《人間世》初探〉,《警專學報》,1999年6月第2卷第6期。
張世珍:〈「五四」新文學革命探原〉,《警專學報》,1989年6月第1卷第2期。
張世珍:〈抗戰前新文學發展研析〉,《警專學報》,1990年6月第1卷第3期。
張世珍:〈幽默大師【林語堂】的幽默觀〉,《警專學報》,1993年6月第1卷第6期。
張希哲:〈林語堂論東西文化的差異與調和〉,《傳記文學》,1977年12月第31卷第6期。
張其昀:〈祝賀林語堂先生八十大壽〉,《華岡學報》,1974年10月第9期。
張芸:〈林語堂的儒教觀〉,《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5月第34卷第3期。
張春榮:〈始於喜悅,終於智慧─讀沈謙《林語堂與蕭伯納》〉,《文訊月刊》,1999年5月第163期。
張梁:〈林語堂評傳〉,《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1期。
張梁:〈評「語絲派」〉,《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3期。
張貴賢:〈魯迅與林語堂幽默觀的比較〉,《渤海大學學報》,2004年9月第二十六卷第5期。
張靜宜:〈大師風采―林語堂故居〉,《漢家雜誌季刊》,2002年6月第73期。
曹毓生:〈論林語堂「閒適格調」的文體層面〉,《湛江師苑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頁1。
畢璞:〈五叔與我〉,《華岡學報》,1974年10月第9期。
陳平原:〈林語堂的審美觀與東西文化〉,《文藝研究》,1986年第3期。
陳平原:〈林語堂與東西方文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5年第3期。
陳石孚:〈林語堂先生與我〉,《傳記文學》,1977年12月第31卷第6期。
陳紀瀅:〈我所知道的林語堂先生〉,《傳記文學》,1977年12月第31卷第6期。
陳旋波:〈從林語堂到潘婷婷:中心與邊緣的文化敘事〉,《亞洲華文作家雜誌》,1997年2月第47期。
陳煜斕:〈從《薩天師語錄》看林語堂的文化取向及其表達〉,《江漢論壇》,2005年第11期。
陳漱渝:〈相得與疏離─林語堂與魯迅的交往史實及其文化思想〉,《漢學研究》,1995年6月第13卷第1期。
陳劍暉:〈「五四」時期的「性靈」散文思潮〉,《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傅文奇:〈近十年來林語堂研究的統計與分析〉,《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
喻蓉蓉:〈幽默大師林語堂―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傳記文學》,2000年3月。
彭立:〈三十年代林語堂文藝思想論析〉,《文學評論》,1989年第5期。
彭映艷:〈一捆矛盾:試論林語堂作品的道家思想〉,《純文學(香港)》,2000年7月。
曾寶蓀:〈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華岡學報》,1974年10月第9期。
程金城、李曉虹:〈近幾年國內林語堂研究綜述〉,《遼中教育學院學報》,1992年第1期。
黃國彥:〈在愉悅中潛移默化―幽默的要素〉,《當代青年》,1992年8月第3卷第1期。
黃紹梅:〈林語堂《論語》中幽默的散文風格〉,《中國文化月刊》,2000年8月第245期。
黃肇珩:〈幽默大師林語堂寫作的藝術〉,《中國文化復興月刊》,1974年10月第7卷10期。
黃肇珩:〈煙斗、字典、馬―語堂先生的三件事〉,《傳記文學》,1978年1月第32卷第1期。
楊秋明:〈林語堂先生紀念圖書館〉,《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992年9月第10期1卷。
萬平近:〈從文化視角看林語堂〉,《福建學刊》,1998年第6期。
董橋:〈林語堂的半個學生〉,《聯合文學》,2008年9月。
詹悟:〈林語堂筆下的「我的戒煙」〉,《明道文藝》,2001年9月第306期。
廖鋒:〈近二十年林語堂研究資料綜述〉,《廣西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
趙懷俊:〈林語堂的表現性靈說與克羅齊表現說〉,《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3月第35卷第2期。
齊佑誠:〈「漸進自然、活的快活」的幽默生活大師─林語堂先生〉,《綠生活雜誌》,1998年12月第115期。
齊佑誠:〈綠叢中的書香─林語堂紀念圖書館〉,《綠生活雜誌》,1998年12月第115期。
歐宗智:〈靈魂在傑作中尋幽訪勝─評介沈謙《林語堂與蕭伯納》〉,《書評》,2000年月第44期。
蔣心煥、吳秀亮:〈試論閒適派散文―兼及周作人、林語堂、梁實秋散文之比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9期。
蔡源煌:〈文學中的幽默與技巧〉,《聯合文學》,1986年8月第2卷第10期。
鄭明娳:〈從異端出發─晚明社會與「公安派」文學〉,《聯合文學》,1991年6月第7卷第8期。
黎東方:〈我論語堂先生〉,《傳記文學》,1977年12月第31卷第6期。
閻廣林:〈林語堂幽默觀論略〉,《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89年第3期。
謝冰瑩:〈遙遠的祝福〉,《華岡學報》,1974年10月第9期。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