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602200702035500
DOI 10.6846/TKU.2007.01087
論文名稱(中文) 《龍圖公案》的成書及其公案性格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Accomplishment and Legal Case Characteristic Research of "Long-Tu-Kung-A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1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楊靜琪
研究生(英文) Yang, Ching-Chi
學號 69200038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6-12-28
論文頁數 17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胡衍南
委員 - 陳葆文
委員 - 蘇敏逸
關鍵字(中) 《龍圖公案》
律法
公案小說
明代
關鍵字(英) Kung-An
law
detective-style novel
Ming dynas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公案小說融合了法律與文學兩個要素,本論文欲從此二公案性格對其進行研究。晚明大量出版的公案專集,無論作品數量、內容和市場接受度都獨樹一幟,其中又以最晚出的《龍圖公案》為集其大成者,因此本論文選擇以《龍圖公案》為研究文本。
    《龍圖公案》的成書主要「抄引」他本公案專集而成,編者抄引成書的過程有意以「兩篇一組」為原則,無論篇名、內容、來源都刻意以兩篇為單位,無形中替代了同時期公案專集的「以類分卷」。本論文進入公案性格研究前,首先對《龍圖公案》的成書及其編選特色進行研究,了解編者成書過程的編選原則、案情喜好及改寫方式。
    公案性格分為法律及文學層面:本論文以明代律法對《龍圖公案》中的「告狀」、「審案」、「判案」進行參照,發現編者並非天馬行空的隨意編寫,而是對當朝法律有相當程度的參考,然而這樣的比對存在相當的困難,若能由「法律精神」而非單以法條比對文本,將能更深入作品背後的社會文化意義。
    文學層面分別由人物形象及情節進行研究,人物可分:官員、婦女、行商、僧道、其他五種,官員以展現清官形象的包公為主,襯托包公的昏官為輔;婦女則以貞與淫為其主要形象;行商則在財務類公案成為被謀財害命的主要角色;零散出現的其他人物增加《龍圖公案》的精彩可讀。晚明公案專集相互抄引,《龍圖公案》為此階段最晚出且集其大成者,雷同的情節不斷重覆出現,隱然形成一種「公式化」,然公案小說旨在洗冤昭雪,因此「情節的公式化」並不防礙《龍圖公案》的閱讀樂趣。
英文摘要
Two essential factors of detective-style novel are law and literature. This study focus the research on these factors. There are many special detective-style novels published in the Ming dynasty, especially the "Long-Tu-Kung-An" that integrate all kinds of story into novel. Therefore this study chose "Long-Tu-Kung-An" for the research.
The "Long-Tu-Kung-An" is "copy" from other detective-style novels. The editor take "two in a group" as a principle of "copy", regardless of a name, content and origin all sedulously take two as a unit. The "Long-Tu-Kung-An" imperceptibly has substituted other novels that "assort by volume"in same time.
The character of detective-style novel can divides into law and literature. The study refers the law of Ming dynasty to lawsuit, justice and sentence in "Long-Tu-Kung-An". The study discover the "Long-Tu-Kung-An" is not compile arbitrarily, the editor have much reference for law of Ming dynasty. The research in literature conducts by the character image and plot. The character can be divide by official, woman, peddler, monks and others.
The detective-style novels are copy each other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Long-Tu-Kung-An" is the last and integrate all kinds of story into novel. The identical plot unceasingly repeats the appearance, unclearly forms one kind "formulation". The detective-style novel is washing the injustice exoneration for the purpose, therefore the "formulation of plot" certainly can not interrupt the reading pleasure of "Long-Tu-Kung-An".
第三語言摘要 .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公案小說的定義及發展.........................1 
        一、公案小說的定義...............................1 
        二、公案小說的發展...............................3 
    第二節  研究動機及研究方法...........................8 
        一、研究動機.....................................8 
        二、研究方法....................................12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15 
第二章    《龍圖公案》成書及編選特色....................18 
    第一節  《龍圖公案》的成書..........................18 
    第二節  《龍圖公案》編選特色──「兩篇一組」和「抄引成書」..24 
        一、兩篇一組....................................25 
        二、抄引成書....................................40 
第三章    《龍圖公案》與明代法律參照....................58 
    第一節  「告狀」的法律關係..........................59 
        一、告狀人身份限制..............................59 
        二、告狀方式....................................61 
        三、訴狀內容....................................62 
    第二節  「審案」的法律關係..........................64 
        一、審案的程序..................................64 
        二、刑訊........................................64 
    第三節  「判案」的法律關係..........................68 
        一、依法裁判....................................68 
        二、判決書內容..................................68 
        三、判決的罪與罰................................73 
第四章    《龍圖公案》人物形象及情節研究................84 
    第一節  《龍圖公案》人物形象研究....................84
        一、官員........................................85
        二、婦女.......................................102
        三、行商.......................................113
        四、僧道.......................................115
        五、其他.......................................117
    第二節  《龍圖公案》情節公式化研究.................121
        一、後花園贈金.................................121
        二、「旋風吹起」(或冤氣沖天)使包公懷疑有冤.....123
        三、包公夢(看、聽)見異象.......................124
        四、冤魂(神靈)向包公申冤.......................126
        五、異象、籤詩或冤魂明示暗示人犯姓名...........131
        六、冤魂促使他人為己申冤.......................133
        七、隔離訊問查明真相...........................133
        八、和尚將男子關於密室,命其自死...............136
第五章    結論.........................................139 
附錄一  《龍圖公案》案情分類表.........................142 
附錄二   《龍圖公案》細目..............................155 
參考書目...............................................171 
圖表目次
第一章
圖一………………………………………………………………………….………13
圖二………………………………………………………………………………….14
圖三………………………………………………………………………………….15
第二章
表格一………………………….. …………………………………………………..19
表格二………………………….. …………………………………………………..27
表格三………………………….. …………………………………………………..28
圖一………………………………………………………………………………….33
圖二………………………………………………………………………………….38
表格四………………………….. …………………………………………………..40
圖三………………………….. ……………………………………………………..46
圖四………………………………………………………………………………….46
表格五………………………….. …………………………………………………..47
表格六………………………….. …………………………………………………..48
表格七………………………….. …………………………………………………..49
圖五………………………………………………………………………………….50
第三章
表格一………………………….. …………………………………………………..69
第四章
表格一…………………………..…………………………………………………..122
參考文獻
一、小說 
(明)安遇時(編集),《百家公案》,北京:群眾出版社,1999年。 
(明)余象斗(集),《廉明公案》,北京:群眾出版社,1999年。 
(明)余象斗(編述),《諸司公案》,北京:群眾出版社,1999年。 
(明)佚名(編撰),《新民公案》,北京:群眾出版社,1999年。 
(明)寧靜子(輯),《詳刑公案》,北京:群眾出版社,1999年。 
(明)陳玉秀(選校),《律條公案》,北京:群眾出版社,1999年。 
(明)葛天民、吳沛泉(匯編),《明鏡公案》,北京:群眾出版社,1999年。 
(明)佚名(編撰),《詳情公案》,北京:群眾出版社,1999年。 
(明)佚名(編撰),《神明公案》,北京:群眾出版社,1999年。 
(明)無名氏(編撰),《龍圖公案》,北京:群眾出版社,1999年。 
(清)貪婪道人(著),《彭公案》,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 
(清)佚名(著),《劉公案》,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 
(清)佚名(編撰),《海公大紅袍全傳》,北京:群眾出版社,2002年。 
(清)佚名(編撰),《海公小紅袍全傳》,北京:群眾出版社,2002年。 
(清)惜紅居士(編纂),《李公案奇聞》,北京:群眾出版社,2002年。 
(清) 佚名(編纂),《于公案奇聞》,北京:群眾出版社,2002年。 
(清) 佚名,《施公案》,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 
(清)石玉崑(撰),《三俠五義》,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二、古籍 
(元)脫脫(撰),《宋史》,台北市:洪氏出版社,1975年。 
(明)張廷玉(撰),《明史》,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明)高舉,《大明律集解附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印行。 
(明)張鹵(校),《皇明制書》。《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 沈家本(撰),《沈寄簃先生遺書》,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 
 
三、專書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台北:鳳凰出版社,1974年。 
魯迅,《魯迅全集》,台北:谷風出版社,1980年。 
趙景深,《小說閒話》,出版地不詳:臺灣大學圖書館裝訂本,1936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 
馬幼垣,《中國小說史集稿》,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6月。 
黃岩柏,《中國公案小說史》,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陳穎,《中國英雄俠義小說通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 
曹亦冰,《俠義公案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繆咏禾,《明代出版史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魯德才,《古代白話小說型態發展史亂》,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苗懷民,《中國古代公案小說史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李修生、趙義山(主編),《中國文體文學史‧小說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楊緒容,《百家公案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 
丁肇琴,《俗文學中的包公》,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4月。 
徐忠明,《包公故事:一個考察中國法律文化的視角》,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7 月。 
涂秀虹,《元明小說戲曲關係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9月。 
楊雪峯,《明代的審判制度》,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 
黃彰健(編著),《明代律例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9年。 
李甲孚,《中國法制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10月。 
戴炎輝,《中國法制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2月。 
鄭秦,《中國法制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 
那思錄,《明代中央司法審判制度》,台南: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2002年6月)。 
 
四、學位論文 
王琰玲《明清公案小說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陳華,《施公案與清代法制》,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龍潔玉,《元雜劇包公戲與明包公小說研究》,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12月。 
鄭春子,《明代公案小說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年6月。 
鄭安宜,《龍圖公案之公道文化研究》,暨南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五、單篇論文 
吳小如,〈試談公案小說的幾個問題〉,《求是學刊》,1995年第3期,頁78-79。 
柳依,〈淺論我國古代的公案小說〉,《學術月刊》,1998年第2期,頁92-93。 
常寧文,〈略論中國公案小說及其價值〉,《江蘇公案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第5期,108-111。 
皋于厚,〈明代公案小說的發展演進〉,《江蘇公案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第6期,頁147-156。 
朱全福,〈從「神判」走向「人判」──淺議「三言」公案小說中的判案官形象〉,《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12月,頁56-60。 
苗懷民,〈「說公案苗懷民,〈晚清公案俠義戲略述〉,《藝術百家》,2000年第3期,頁27-31。 
苗懷民,〈明代短篇公案小說集的商業特徵與文學品格〉,《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頁71-75。 
程毅中,〈「包龍圖判百家公案」與明代公案小說〉,《文學遺產》,2001年第1期。,頁85-93。 
苗懷民,〈尋夢逐歡市井間──公案小說在宋元時期的成熟及及文學特質〉,《南海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1年第19卷,頁61-65。 
楊緒容,〈論「龍圖公案」的成書〉,《中華文化論壇》,2003年第4期。 
苗懷民,〈二十世界中國古代公案小說研究的回顧與前瞻〉,《社會科學戰線》,2004年,第4期,頁120-127。 
趙崔莉,〈明代婦女的法律地位〉,《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1月,頁106-111。 
何慧俐,〈「龍圖公案」試析──以金鯉魚、玉面貓、桑林鎮為討論範圍〉,《書評》1996年2月。 
陳錦釗,〈談石玉崑與「龍圖公案」以及「三俠五義」的來源〉,《書目季刊》,1994年3月,頁107-119。 
劉恆妏,〈由包公系列小說看傳統中國正義觀〉,《月旦法學雜誌》,1999年53期,頁35-46。 
程如峰,〈包公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歷史月刊》,1997年5月,頁70-76。 
曹萌,〈論包公現象的文化構成及其通俗文學展現過程〉,《古今藝文》,第28卷第3期,頁30-39。 
林保淳,〈中國古代的「清官」文化及其省思〉,《海峽兩岸明清小說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11月,頁149-164。 
楊健斌,〈透析清官情結〉,《論壇》,2001年第5期,頁149-151。 
黃立新,〈簡論古典小說中的清官形象〉,《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頁51-56。 
方英敏,〈略論清官文學的成因及其價值判斷〉,《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月,頁22-24。 
朱仁顯,〈人治、王權、禮治、清官期盼──論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基本特點〉,《福建學刊》,1996年第4期,頁55-62。 
王永洪,〈清官原型批判〉,《文藝評論》,1998年5月,頁68-77。 
任曉燕,〈清官乎、贓官乎?──析「滕大尹鬼段家私」中滕大尹形象〉,《黑龍江龍農墾師專學報》,2000年第3期,頁26-27。 
葉潤桐,〈論「清官」與「清官」迷信〉,《貴州文史叢刊》,頁70-75。 
楊昶,〈「廉」得探源及古代廉吏標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年第4期,頁68-71。 
陳昶,〈孝親、忠君、愛民──清官政治思想模式〉,《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12月,頁96-100。 
王毅,〈明代通俗小說中清官故事的興盛及其文化意義──兼論皇權制度下國民政治心理幼稚化的路徑〉,《文學遺產》,2000年第5期,頁67-80。 
安雲鳳,〈從婦女個性視角看貞操觀的歷史發展〉,《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頁106-110。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