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602200608371500
DOI 10.6846/TKU.2006.00063
論文名稱(中文) 中共推展「和平崛起」的戰略意涵與影響
論文名稱(英文) The Implications and Influence of China Peaceful Rising Strateg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4
學期 1
出版年 95
研究生(中文) 陳昌龍
研究生(英文) Chang-Lung Chen
學號 79226013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6-01-11
論文頁數 17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王高成
委員 - 王高成
委員 - 朱新民
委員 - 潘錫堂
關鍵字(中) 「和平崛起」戰略
中共
國際秩序
亞太安全
關鍵字(英) peaceful rising strategy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ternational order
Asia-Pacific securi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自從1978年中國大陸開始採行經濟改革開放政策後,連續二十多年高度經濟成長使得中共的綜合國力達到前所未見的擴張。由於中共至今不放棄一黨專政體制,再加上它不光彩的人權記錄,一個不民主的共黨大國崛起於東亞,會對世界局勢造成何種影響,引起多數世人的憂慮。中共自然也知道自己的崛起會讓外界感到不安,於是提出了「和平崛起論」。
本研究首先從「國際體系」、「現實主義」、「霸權穩定」、與「中國威脅」四個理論觀點來探討「和平崛起」的理論意涵,其次從中國大陸的政治、經濟、軍事安全環境、與心理等四個面向來分析中共推展「和平崛起」的背景,再其次是描述中共推展「和平崛起」戰略的具體作為及其對世局的影響,特別是中共此一戰略對於我國國家安全的衝擊。
本研究發現,中共推出「和平崛起」戰略具有降低及消除「中國威脅」的印象、建立友善的國際環境、爭取發展經濟時間、以及重建民族自信心等作用。這對於國際社會而言確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我國自不可不多加注意中共此一戰略的發展。
英文摘要
Since 1978,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CCP)decided to make the “reform and openness” economic policy in Mainland China. Today, more than 20 years high-degree economic growth drives the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into a huge enlargement that we have never seen before. Because of the CCP still not gives up the “one-party oligarchy” political system yet, and its notorious human right records, most people in the world are worried about a rising non-democratic communist great power rising in the east Asia. Of course, the CCP itself understands a rising China will mak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uneasy; therefore, they promote the “peaceful rising” thesis/strategy.
The first part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nalyze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peaceful rising” thesis, I do this work from four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system, (neo)-realism, hegemonic stability thesis, and the “China threat” thesis. Second, I research the background of the “peaceful rising” thesis by mean of China’s domestic politics, economic growth, military-security environment, and the subjective intentions of the CCP leaders. Third I describe the practical performance and its influence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n the promotion of the CCP’s “peaceful rising” strategy, especially in the impact on Taiwan national security.
According to my research, I find the “peaceful rising” strategy certainly have some effect, including: it decreases the negative image of the China as a threat; it helps to construct an amicabl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it extends more time to develop economy; and it good for the Chinese people reconstruct national confidence and self-esteem. The strategy certainly to have some influence over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refore we have to watch 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peaceful rising” strateg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5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6  
第四節 研究架構...................9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研究限制..............11
第二章 「和平崛起」相關理論分析...........15
第一節 國際體系觀點.................15
第二節 現實主義觀點.................19
第三節 霸權穩定觀點.................26
第四節 中國威脅論觀點................30
第五節 小結-和平崛起與和平發展的互動........37
第三章 中共推展「和平崛起」戰略之內外環境分析....41
第一節 政治環境...................44
第二節 經濟環境...................52
第三節 軍事安全環境.................62
第四節 中共心理主觀意圖與能力............70
第五節 小結.....................73
第四章 中共推展「和平崛起」戰略具體的作為......75
第一節 政治外交具體作為...............75
第二節 經濟具體作為.................89
第三節 軍事安全具體作為...............93
第四節 解決「台灣問題」具體作為...........102
第五節 小結 ....................111
第五章 中共推展「和平崛起」戰略可能的影響......115
第一節 對國際體系秩序之影響.............115
第二節 對亞太週邊國家安全之影響...........121
第三節 對我國家安全與發展之影響...........127
第四節 小結.....................142
第六章 結論.....................143
第一節 研究發現...................143
第二節 研究建議...................150
參考書目.................... ..153

表目錄
表3-1 大陸重要經濟指標................ 41
表3-2 中國經濟崛起的歷史軌跡............. 57
表3-3 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利弊因素........... 61
表3-4 中共1990至2004年國防預算統計........  . 69
表4-1 2003-2005年中共軍事交流聯合演習狀況表......99
表4-2 中共海洋管理之組織型態............. 101
表4-3 「大中華經濟圈」之構想與範圍..........109
表5-1 中共當前問題判斷表...............116
表5-2 中共反分裂國家法全文..............139

圖目錄
圖1-1 研究架構圖...................10
參考文獻
專書
一、中文書籍   
Carolyn W. Pumphrey著,郭家琪等譯。2003。《中共在亞洲崛起之安全意涵》。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Ezra F. Vogel著,吳福生譯。2000。《廿一世紀的美國與中共關係》。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Joshua S. Goldstein著,歐信宏、胡祖慶譯。2004。《國際關係》。台北:雙葉書郎有限公司。
Michael Mandelbaum著,黃德春譯。1993。《近代國家之安全策略》。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M. E.Sharpe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1999。《共軍的未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Richard M. Nixon著,鈕先鐘譯。1984。《真實的戰爭》。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Richard Bernstein and Ross H. Munro著,許綬南譯,1997。《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Robert L. Downen著,翟國瑾譯。1981。《台灣關係法析論》。台北:黎明出版有限公司。
Robert S. Ross著,叢風輝等譯。1998。《風雲變化的美中關係(1969~1989)──在談判中合作》。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Samuel P. 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1997。《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U.S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著,高一中譯。2001。《中共崛起構成的挑戰:亞洲觀點(Asian Perspective on the Challengers of China)》。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Warren I. Cohen著,張靜爾譯。1997。《美國對中國的反應──中美關係的歷史剖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Wayne Bert著,林芳燕譯。2005。《孰者勝出:美國與中國在東南亞之爭》。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William T. Tow著,高一中譯。2003。《亞太戰略關係:尋求整合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W. Lawrence Neuman著,王佳煌、潘中道等合譯。2003。《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Zbigniew Brzezinski著,林添貴譯。1999。《大棋盤》。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Zahmay M.Khalilzad, Abram N. Shulsky, Daniel L. Byman, Roger Cliff, David T. Orletsky, David Shlapak,Ashley J. Tells等著,吳福山譯。2000。《美國與崛起中的中共:戰略與軍事意涵》。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丁渝洲主編。2004。《台灣安全戰略評估2003-2004》。台北:遠景基金會。
丁樹範主編。2004。《中國大趨勢》。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部。
《大陸工作參考資料(第壹、貳冊)》。1998。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丘宏達。《現代國際法》。1998。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日本防衛廳編。2005。《2003日本防衛白皮書》。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王兆星、戴德錚。1994。《國際競合與升沈紅色觀點》。台北:天肯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王高成。2005。《交往與促變—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外交戰略》。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王曾才。1994《世界現代史(上、下)》。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王逸舟。1999。《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王逸舟。1999。《單極世界的陰霾:科所夫危機的警示》。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王泰平主編。1999。《新中國外交50年(上、中、下)》。北京:北京出版社。
王正毅。2000。《世界體系論與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
中共山東省委黨校科研處編。2000。《新中國五十年發展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包宗和。1999。<戰略三角角色轉變與類型變化分析──以美國和台海兩岸三角互動為例>,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田克勤主編。1998。《當代中國發展大戰略:鄧小平社會主義發展戰略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朱新民主編。2004。《2003年胡溫體制:權力與政策總體檢》。台北:遠景基金會。
朱新民、洪中明。1992。《衝突?整合?海峽兩岸統一政策之研究》。台北: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朱明權。1996。《美國國家安全政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朱張碧珠。1995。《國際關係──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
吳玉山。1997。《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台北:正中書局。
吳安家主編。1995。《中共政權四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國立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宋鎮照。1995。《發展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丌成章、何中順等著。1998。《時代特徵與中國對外政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辛華主編。1998。《美國對華政策背景資料》。北京:新華出版社。
李文志。1997。《後冷戰時代美國的亞太戰略》。台北:憬藝企業有限公司。
李銓。1990。《美國史》。台北:財團法人陽明管理發展中心。
李寶俊。1999。《當代中國外交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李杰主編。1998。《三代領導核心的強國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李世華、張士清。1996。《鄧小平外交戰略思想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明居正。1999。<國際體系理論與兩岸關係>,包宗和、吳玉山 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林中斌。2003。《以智取勝──國防兩岸事務》。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林正義審校。1998。《未來台海衝突中的美國》。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正義。1997。《台灣安全三角習題──中共與美國的影響》。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林碧炤。1997。《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門洪華。2004。《中國:大國崛起》。杭州:杭州人民出版社。
── 。2005。《構建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國家實力、戰略觀念與國際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呂亞力。1993。《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姜皇池。2000。《國際法與台灣──歷史考察與法律評估》。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胡禮忠等著。1996。《從望夏條約到柯林頓訪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袁易、嚴震生、彭慧鷥合編。2004。《中國崛起之再省思:現實與認知》。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高朗。1994。《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一九七二~一九九二》。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翁明賢等著。1995。《國際組織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翁明賢、林德皓、陳聰銘。1994。《歐洲區域組織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張五岳主編。2005。《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亞中、李英明。2000。《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亞中、孫國祥。1999。《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玉良主編。1998。《面向廿一世紀的國際戰略謀劃──學習江澤民同志關於國際戰略的論述》。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張炳清、韓永學。1999。《大賭局──冷戰後地緣政治格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登及。2003。《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國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出版社。
陳一新。1995。《斷交後的中美關係:1979-1994》。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正杰、郭傳信。2003。《媒體與戰爭》。台北:匡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永發。1998。《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陳峰君主編。1999。《冷戰後亞太國際關係》。北京:新華出版社。
陳啟懋。2000。《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吉虹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陳毓鈞。1997。《戰爭與和平:解析美國對華政策》。台北:寰宇出版社。
陳向陽。2004。《中國睦鄰外交──思想、實踐、前瞻》。北京:時事出版社。
郭觀橋。1999。《一個大國崛起的困擾──21世紀中國周邊安全形勢報告》。北京:時事出版社。
陸忠偉總策劃。2000。《全球戰略大格局:新世紀中國的國際環境》。北京:時事出版社。
鈕先鍾。2000。《二十一世紀的戰略前瞻》。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1998。《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1982。《戰略研究與軍事思想》。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04。《中華民國93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馮啟人。1999。《戰後美國對華政策背景之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楊福昌主編。2000。《跨世紀的中國外交──「中國外交輝煌50年」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黃立等著。2000。《WTO國際貿易法論》。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黃碩風。1999。《綜合國力新論:兼論新中國綜合國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當代世界出版社編輯部編。1997。《大國走向》。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
熊志勇。1995。《中國與美國──邁向新世紀的回顧》。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潘錫堂。1997。《中共外交與兩岸關係──兼論國際變局、蘇聯轉型與國家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 。2003。《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魯毅等主編。1999。《新時期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
閻學通主編。1998。《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國際形勢分析報告1997-1998》。北京: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
── 。1999。《中國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出版社。
謝小韞。1988。《當代國際體系之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謝益顯。1999。《當代中國外交思想史》。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蘇長和。2001。<安全困境、安全機制與國際安全的未來>,任曉主編。《國際關係理論新視野》。北京:長征出版社。
蘇格。1998。《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
龐中英。2004。《中國與亞洲──觀察.研究.評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二、英文書籍
Brown, Michael E. ed. 2000. The Rise of China. The MIT Press.
Buzan, Barry & Little, Richard. 2000. International System in World History: Rethinking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urton, John W. 1968. Systems, States, Diplomacy and Rules.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ugherty,James E. and Pfaltzgraff, Jr., Robert L. 2001.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5th.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Goldstein, Joshua S. 1988. Long Cycles: Prosperity and Wars in the Modern Ag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Gilpin, Robert. 1981.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ilpin, Robert. 198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untington, Samuel P. 1996.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Ikenberry, G. John, ed. 2002. America Unrivaled: The Future of the Balance of Power.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Johnston Alastair Iain, & Ross, Robert S., eds. 1999. Engaging China: The Management of An Emerging Power. London: Routledge.  
Kaplan, Morton A. 1957. System and Proces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John Wily and Sons, Inc.
Kissinger, Henry A. 1957. Nuclear Weapons and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Harper.
Kennedy, Paul. 1989.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New York: Wiley.
Keohane, Robert & Nye, Joseph S. 2001.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3rd. New York: Longman.
Keohane, Robert. 1984.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halilzad, Zahmay M. ed. 1999. The United States and a Rising China: Strategic and Military Implications. RAND.
Knorr, Klaus and Sidney, eds. 1961.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oretical Essays. N. 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upchan, Charles A. 2002. The End of the American Era: U. S. Foreign Policy and the Geopolitic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Mead, Walter Russell. 2001. Special Providence: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nd How It Changed the World.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Mearsheimer, John J. 2001.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Modelski, George. 1987. Long Cycle in World Politics.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Munro, Ross H. 1997.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New York: Random House.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ed. 2001. Asian Perspectives on the Challenges of China. 
Nye, Jr., Joseph S. 1990.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Nye, Jr., Joseph S. 2000.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 3rd.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ussett, Bruce & Starr, Harvey. 1996. World Politics: The Menu for Choice, 5th. New York: W. H. Freeman & Co.
Shulsky, Abram N. 2000. Deterrence Theory and Chinese Behavior. RAND.
Terrill, Ross. 2003. The New Chinese Empire. New York: Basic Book.
Vogel, Ezra F. 1997. Living With China: U. S.-China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Waltz , Kenneth N. 1959. Man, The State and War.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altz , Kenneth N. 1979.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Random House.
Wendt, Alexander. 1999.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期刊

一、中文期刊
James Kitfield著,胡元傑譯。2005。<中共、美國與崛起中的日本>,《國防譯粹》,第32卷,第10期,頁55-61。
丁元竹。2004。<大國崛起>,《瞭望新聞週刊》,第39期,頁15。
丁宗裕。1995。<中共在公元二千年後能成霸權嗎?>,《共黨問題研究》,第21卷,第8期。
牛軍。1998。<論柯林頓政府第一任期對華政策的演變及其特點>,《美國研究》,第1期。
王高成。2005。<台灣總統大選與台海安全:一個政治層面的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9期,頁31。
王崑義、李黎明。2003。<想像的危機:反恐時代美國的危機建構與台灣的戰略選擇>,《遠景季刊》,第4卷,第2期,頁98。
尹慶耀。1998。<中(共)美『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從中共的觀點來探討>,《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9期,頁21。
丘宏達。1992。<美國與中共有關台灣軍售八一七公報的法律問題>,《美國月刊》,第7卷,第11期。
石之瑜。1991。<現實主義以外的人權外交>,《美國月刊》,第6卷,第10期。
艾理。1997。<尋求現實的中美關係>,《世界知識》,第8期。
朱聽昌。2000。<新世紀中國安全戰略構想>,《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期,頁114。
宋興洲。2005。<中國崛起:修正型強權或現狀型國家?>,《全球政治評論》,第11期,頁41。
宋鎮照。1996。<美國霸權在亞太地區之挑戰>,《美歐月刊》,第11卷,第3期。
宋國誠。1994。<美國對中共外交的迷惘>,《美歐月刊》,第9卷,第7期。
李文瑞。1994。<美國貿易政策之演進>,《美歐月刊》,第9卷,第2期。
李化成。1995。<解析中共軍事戰略「積極防禦」在不同時代下的意義內容>,《共黨問題研究》,第21卷,第8期。
李年財。2005。<多邊經濟關係-論台灣、香港、大陸經濟整合>,《國防雜誌》,第20卷,第9期,頁83。 
李志強。1994。<美國與中國大陸的經貿關係>,《美歐月刊》,第9期。
李正信。1998。<看重中國-美國亞太戰略調整之我見>,《世界知識》(北京),第10期。
李和。2004。<中國大陸的改革路徑與意涵>,《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第4期,頁5。
李登科。1997。<柯、江高峰會及對我可能之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10期。
李蒲。2004。<六方會談觸動了東北亞區域政治與軍事鬥爭的神經>,《國防雜誌》,第19卷,第2期,頁3。
包宗和。1995。<冷戰後美國的國際地位>,《世界知識》(北京),第10期。
吳仁傑。2000。<中共提出「三個代表」思想情況急顯示意涵>,《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8期,頁77。
吳玲君。1997。<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之組織特性及展望>,《東南亞季刊》,第2卷,第1期。
周煦。1996。<全球情勢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問題與研究》,35卷,10期。
林正義。1993。<後冷戰時代台灣安全的戰略>,《理論與政策》,第7卷,第4期。
林敏譯。1997。『中共軍事現代化對亞太區域之衝擊』,《國防譯粹》,第24卷,第7期。
明居正。1996。<國際格局之變遷及其對中國之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卷,第6期。
邱坤玄。1999。<中共高層領導出訪的意義與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12期,頁9。
俞曉秋。1998。<正在形成的「新安全觀」>,《國際政治》(北京),第2期。
徐堅。2004。<和平崛起是中國的戰略抉擇>,《國際問題研究》,第2期,頁3。
孫哲。2003。<結構性導航:中國「和平崛起」的外交新方略>,《世界經濟與政治》,總第280期,頁58。
張雨寧。2005。<中共倡提『和平崛起論』之研析>,《國防雜誌》,第20卷,第5期,頁43。
張雅君。1995。<從圍堵論對美國對中共的關係>,《美歐月刊》,政大國關中心,第10卷,第12期。
莫大華。1998。<安全研究論戰的評析>,《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8期,頁19。
陸軍聲。2005。<對中共武力犯台先導新思維-三戰之研究>,《國防雜誌》,第20卷,第2期,頁18。
陳一新。1992。<美國在「單極為主多極政經體系」中的新地位與新挑戰>,《美國月刊》,第7卷,第2期。
陳文賢。1997。<美國與中共戰略互動下的台灣安全:1970代以來的觀察>,《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6期。
陳子平。2004。<中共「和平崛起」的戰略思維與涵義—兼論對台灣亞太安全環境的影響>,《國防雜誌》,第19卷,第9期,頁81。
陳子平。2005。<中共「法律戰」的意涵—以「武裝衝突法」實踐為例>,《國防雜誌》,第20卷,第2期,頁47。
陳毓鈞。1993。<美國與台灣的歷史關係>,《美歐月刊》,第10卷,第8期。
郭震遠。2003。<新世紀我國面臨的重要國際戰略機遇>,《中國外交》,第12期,頁3。
程超澤。1993。<亞太經濟區域化趨勢>,《問題與研究》,第32卷,第6期。
楊永明。1997。<美國亞太安全戰略之理論分析>,《美歐季刊》,第12卷,第3期。
楊永明、唐欣偉。1999。<信心建立措施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6期,頁1。
楊順利。2002。<廿一世紀中共國家安全戰略趨勢探討>,《中共研究》,第36卷,第9期,頁26-27。
蔡瑋。1993。<亞太新局勢與美國之角色>,《問題與研究》,第32卷,第9期。
蔡增家。1998。<美日安保條約的政經意涵與制度的調適>,《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9期。
謝鴻進,2005。<2004年「中共軍力報告書」對台安全之研究>,《空軍學術月刊》,第578期,頁10。
蘇紫雲。1995。<美國亞太戰略的現況與展望>,《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7期。
龔隆生。2005。<中共「和平崛起」?改變了美國亞太戰略>,《空軍學術月刊》,第584期,頁17。

二、英文期刊
Albright, Madeleine K.,1997,"1997 Forrestal Lecture:American principle and purpose in East Asia,"Text File(AIT:Cultural and Information Section),BG-97-20.
Art, Robert J. ,1991,"America's Grand Strategy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5,No.4.
Baker, James A. III.1991/92, "American In Asia: EmergingArchitecture For a Pacific Community. "Foreign Affairs.Vol.70,No.5.
Berger Samuel R.,1997,"Building A New Consensus On China,"Issues File,American Institute Taiwan Cultural and Informaton Section,BG-97-26.
Boudreau, Donald G.1991, "Beyond Tianamen Square: China and the MFN Debate. " World Affairs. Vol. 153, No. 4, p.140.
Doyle, Michael W.1986,"Liberalism and World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80,No.4.
Gaddis, John Lewis,1991,"Toward the Post-Cold War World,"Foreign Affairs,Vol.70,No.2.
Hsiung James C.1991,"The Post-Cold-War World and the Gulf Criss",Asian Affairs,Vol.18,No.1.
Huntington P. Samuel.1991,"America's Changing Strategic Interests",Survival,Vol.XXXIII,No.1.
Johson Chalmers and E.B.Keehn,1995,"The Pentagon's Ossified Strategy,"Foreign Affairs,Vol.74,No.4.
Kennan George ("Mr.X"),1947,"The Sources of Soviet", Foreign Affairs,Vol.25,No.4.
Ney, Joseph S.1995, Jr. "East Asian Security: The Deep Engagement." Foreign Affairs. January/August 1995, Vol. 74, No 4,pp.90~102.
Nye Joseph S.,Jr and William A. Owens,1996,"America's Information Edge",Foreign Affairs,Vol.75,No.2.

報紙

一、中文報紙
《人民日報》(北京)
《大公報》(香港)
《大陸情勢週報》
《工商時報》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文匯報》(香港)
《自由時報》
《明報》(香港)
《青年日報》
《星島日報》(香港)
《新華社》(北京)
《解放軍報》(北京)
《聯合報》
《蘋果日報》

二、英文報紙
China News
Newsweek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Financial Time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