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601201214191700
DOI 10.6846/TKU.2012.00208
論文名稱(中文) 大陸來台交換學生認知影響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f cognitive effects of the short-term exchange students from mainland to Taiwa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1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林瑋莉
研究生(英文) Wei-Li Lin
學號 69827025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2-01-03
論文頁數 11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五岳
委員 - 楊景堯
委員 - 劉勝驥
關鍵字(中) 交換學生
大陸學生
短期交流
社會認知理論
文化交流
關鍵字(英) Exchange students
Mainland students
Short-term exchange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Cultural Exchang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近年來兩岸交流日益頻繁,台灣人赴大陸工作、求學或定居有越來越多的趨勢,台灣的大學與大陸之間,常常舉辦學術交流,透過研討會、研習營、交流團等活動,每年也有近萬名台灣大學生與大陸大學生有實際的接觸,可以看見兩岸社會交流的趨勢,已經從單向變成雙向、局部變成全面。這些交流,對兩岸的社會文化都產生了重大的改變,也加強了兩岸民間社會相互的認識,對於兩岸的和平發展和社會政治的未來,有非常正面的影響。
    
在2011年9月正式開放陸生來台前,已經有數千名陸生以「短期進修」或「交換生」名義於全台灣各大學就讀,這些學生大多透過「專案申請」或以「交換生」身分來台,而平均在台停留期間為半年至一年。因為停留的時間較長,使得這些學生不論在對於台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等層面,都能有更深刻的感受和體驗。

兩岸關係由於歷史、政治等複雜因素,已經分治超過半個世紀,因此,人民對於兩岸關係的態度也成為重要的研究議題。本文針對學生部分,研究大陸來台交換學生之認知影響,以陸生在經過來台後的交流接觸、文化適應到情感轉變,透過社會認知理論進一步來探討研究、支持研究,探討陸生透過親身體驗,與交換地之交流互動,能否對個人原有的觀念、態度以及認同造成轉變。
英文摘要
In recent years, cross-straits culture exchanges are getting more popular,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Taiwanese go to China for working, studying and inhabitting in China. Culture exchanges are ususlly held by colleges in Taiwan and China, for example, seminar, study camp and tour. Every year, Taiwanese college students have actural contact with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trend of cross-straits social exchanges transforms from one-way and partial part to two-way and full contacts. These social exchanges have big impacts on cross-straits social culture and reinforce acknowledges between two civil socity. Also, these social exchanges makes positive influences on peaceful developments of cross-straits and future of society and politics.
Before September, 2011 that the Chinese students are allowed to go to Taiwan for studying, there are thousands of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in each of the colleges in Taiwan in the name of short term study or exchange students program. The stayed period is about half a yeay to one year. Because the stayed period is longer, the students have deeper feelings and experiences on politics, economics, social cultures and environments.
Because of the politics and history factors, the cross straits are governed separately. Therefore, the attitude of the people to the cross-straits become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This article is about students and is the research about the recognition influences of exchange students. 
This research is studied about the Chinese students are social contacted, culture fitted and feelings transformed in Taiwan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recognition theory. Also, this research is studied about whether the ideals, attitudes and identities of the Chinese students are transformed via the actural contacts and social exchang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4
第三節  研究途徑、方法與研究設計………………………………………………………………….1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16
第五節  研究架構…………………………………………………………………………………………………18
第六節  名詞解釋…………………………………………………………………………………………………19

第二章  兩岸學生交流…………………………………………………………………………………………20
第一節  國際上交換學生之交流………………………………………………………………………….20
第二節  兩岸學生之交流……………………………………………………………………………….……24
第三節  交換學生短期形塑的效果……………………………………………………………………..32
第四節  國際與兩岸學生交流異同差別………………………………………………………………36

第三章  深度訪談問卷分析…………………………………………………………………………………39
第一節  陸生來台交換前對台意象……………………………………………………………………..40
第二節  陸生來台交換後對台意象……………………………………………………………………..44
第三節  陸生對台灣意象與意象改變情形………………………………………………………….48

第四章  大陸來台交換學生影響之探討……………………………………………………………..59
第一節  陸生社會化的情形分析………………………………………………………………………….59
第二節  陸生認知的轉變分析……………………………………………………………………………..61

第五章  結論………………………………………………………………………………………………………..63
第一節  研究發現…………………………………………………………………………………………………63
第二節  研究心得…………………………………………………………………………………………………65


附錄一、調查訪問問卷名單…………………………………………………………………………………68附錄二、調查訪問問卷…………………………………………………………………………………………69

參考文獻………………………………………………………………………………………………………………106

表目錄

表1-1  大陸地區文教專業人士來台從事交流實際人數統計 …………………………….27
表3-1 陸生來台後對台意象改變情形………………………………………………………………….52
表3-2 陸生來台後對台意象…………………………………………………………………………………53
表3-3 本研究比較海基會專案研究結果………………………………………………………………57

圖目錄

圖1-1 社會認知理論三個構面………………………………………………………………………………9
圖1-2 研究架構圖…………………………………………………………………………………………………18
參考文獻
一、專書

中文部分:
1. 王文科、王智弘,教育研究法(第十版),臺北:五南,2006年。
2. 包宗和,兩岸關係(台北:五南,2006年4版)
3.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市:五南,2009
   年9月。
4. 余致力,民意與公共政策: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臺北:五南,2002年。
5. 杜聖聰,兩岸真相密碼 : 中共對臺宣傳的政策、作為與途徑,台北:秀威,
2008年。
6. 李政賢 譯,Catherine MArshall Gretchen B. Rossman 著,質性研究設計與計
畫撰寫,台北:五南書局,2006年。
7. 李英明,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2002年。
8. 吳新興,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台北市:五南,1995年。
9. 張亞中、李英明,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2001年。
10.陳向明,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2002年。
11.陳萬淇,個案研究法,臺北:華泰,1995年。
12.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2003
年。
13.潘淑滿,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2003年。
14.藍毓仁譯,Jane Ritchie, Jane Lewis主編,質性研究方法,台北:巨流,2008
年。

英文部分:
1.	Albrow, M. & King, Elizabeth. (1990) Globalization, Knowledge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	Andrews, K. R. (1951), “Executive Training by the Case Metho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eptember.
3.	Bandura, 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 NJ: Prentice-Hall, 1977.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4.	Church, A. T. (1982). Sojourner Adjust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1, 540-571.
Gordon W. Allport,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Cambridge, MA:Addison-Wesley, 
1954); Rupert Brown, Prejudice: Its Social Psychology (Cambridge, MA:Blackwell, 1995), p.236.
5.  Redfield, R., Linton, R. & Herskovits, M.J. (1936). Memorandum for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38, 149-152.
6.	Schlossberg, N. K., Waters, E. B., & Goodman, J. (1995). Counseling adult in transition (2nd ed.).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7.	Wang and Mallinckrodt (2006) compared ideas about adult romantic attachment 
    among students from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二、期刊、專案研究

中文部分:
1.	丁嘉琳,「交換學生扭轉他們的一生」,天下雜誌,第375期,2007年7月,頁156-160。
2.	史書華,「嚴長壽:你要掙脫學校和學歷的保護」,Cheers,第105期,2009
年6月,頁49。
3.	吳韻儀、陳名君,「全球征戰新人才」,天下雜誌,第375期,2007年7月,頁132-143。
4.	李本京(2003)。國際化之意義與高等教育國際化。僑協雜誌,80,頁21-26。
5.	李德忠、於廣濤:“從內隱態度研究到雙重態度模型”,《山東師範大學報(人
    文社會科學版)》,2001 年第 3 期。
6.	林佳瑩、陳小紅、陳信木,《台灣形象的建構—大陸來台觀光與研修人士對台意象之調查研究》,台北: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委託研究,2010年10月,頁1-1。
7.	黃英忠、鍾安宜、翁良杰、張文菁,〈國際交換學生海外適應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社會支持觀點〉,《中山管理評論》,第十三卷第四期,2005年,頁959-981。
8.	陳會英,「掌握契機,開創新局—兩岸文教交流得省思與策勵」,國教之友,第59卷第4期。
9.	陳舜賢(2005)。我國留學教育發展之分析。中華人文社會學報,2005(3),頁112。
10.陳秉華(1994),台灣留學生經驗:自我統合的改變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7,
   頁105-139。
11.楊景堯,臺灣對開放陸生來臺就學相關議題的商機,《展望與探索》,第8卷第9期,2010年9月。
12.楊景堯,兩岸教育交流未來發展的觀察-以大陸學歷採認與大陸學生來臺為例,《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9期,2008年9月。
13.簡立峰,「從兩岸學生交流到國際人才競爭」,今周刊748期,2011年4月20日。
14.蔡國裕,從「兩岸文化論壇」探討兩岸文化交流,《展望與探索》第8卷第10
期,2010年10月。 
15.劉品佑,「外國學生的生活適應與生涯發展-以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的攻讀學位外國學生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16.戴曉霞,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亞太地區外國學生政策之比較分析。教育研究集刊,第五十輯,第二期,2004年。


英文部分:
1.	Black, J.S. and Mendenhall, M. (1990). Cross-cultural training effectiveness: A review an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future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5 (1), 113-36.
2.	Emory S. Bogardus, “Social Distance and Its Origin,” Journal of Applied Sociology, Vol. 9 (1925),pp. 216-226.
3.	Hayes, R., L.& Lin, H.R(1994). Coming to America: Developing Social Support System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22 (1),7-16.
4.	Hannigan, T. P. (1990). Traits, attitudes, and skills that are related to 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cross-cultural train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4(1), 89-111.
5.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MA: Addison Wesley.
Kanchier, C., & Unruh, W. (1988). Career cycle meets the life cycl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37(2), 127-137.
6.	Lin, J. & Yi, J. (1997). Asia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djustment: Issues and program suggestion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31(4), pp. 473-479. Retrieved July 6, 2007, from Academic Search Premier database.
7.	Meleis, A.I. (1987) Role transition and health. Kango Kenkyo: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20(1), 81, 69-89.


三、研討會論文
1. 王嘉州,"政治社會化對來台陸生政府認同之影響",2010中國研究年會「從轉型到轉向:中國研究的比較觀點」研討會,pp.1-18,台北:政治大學,2010
   年12月。
2. 陳小紅,「從陸配、陸客到陸生:兩岸社會交流於「人權」、「生活方式」和「人
   才競爭」之試煉,海基雙十、兩岸雙贏--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2011年3月。
3. 陳學飛(2002)。高等教育國際化與中國大陸公派留學教育的成效。載於澳門理工學院舉辦之「知識經濟時代與高等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9-19,澳門。
4. 姜麗娟,《論全球化與跨國高等教育對高等教育國際化之新啟示》。論文發表於國立嘉義大學,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辦之「高等教育品質管理與國際競爭力」國際研討會,2004年12月。


四、學位論文
1. 吳心懿,「大學國際學位生校園經驗與成功轉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2. 李豐里,「外國學生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應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2000年。
3. 施秀玲,「外國學生來台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歷程之探究-以銘傳大學桃園校區外國學生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4. 黃彥穎,「中共對台學生統戰活動之研析」,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5. 曾于蓁,「革命不只請客吃飯:中共對台青年交流的政治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6. 曾玉娟,教育部公費留學研究返國人員之調查研究,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1998年。
7. 胡婷,「影響交換生適應地主國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8. 洪鐿月,「外派人員跨文化適應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9. 陳淑瓊,「大學新生成功轉化相關因素研究-以一所公立大學住宿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10.賴玫君,「文化衝擊、文化調適與學習策略之探討-以留學美國之國際交換學生為例」,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11.闕君茹,「國家高級人力培育計畫-海外留學生之留學經驗與社會支持之相關性研究:以千里馬專案計畫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
論文,2005年。



五、參考網站
1. 「97年外國學生來臺就學人數逾18,300人」,教育部國際文化教育事業處,2009年1月29日。
    http://www.edu.tw/bicer/news.aspx?news_sn=2336 。
2. 「台民眾對大陸心態矛盾:抱怨批評 又想到大陸工作」,中國新聞網。
    http://www.chinanews.com.cn/tw/2010/12-23/2742228.shtml 
3. 「兩岸萬名青年大交流--青年同行 兩岸同心」,華夏經緯網,2011年7月19日。
    http://big5.huaxia.com/thpl/tbch/2011/07/2502008.html 
5.	「兩岸交流對於兩岸青年學生具正面效益」,行政院陸委會第014號新聞稿,  
2011年2月4日。
    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92651&ctNode=5649&mp=1 
6.	「兩岸校際交流簽署姊妹校 以大專校院最多」,國立教育廣播電台,2010年 
 6月17日。
    http://web.ner.gov.tw/culturenews/culture/culture-detail.asp?id=112406
7.	「兩岸青年學生交流之我見」,宋東文,夏潮文教基金會,2009年1月15日。
    http://www.chinatide.org.tw/infoE090115c.htm 
8.	「兩岸青年交流受到的政治與經濟制約-石之瑜」,華僑協會總會,第094期
 僑協雜誌目錄。
    http://www.ocah.org.tw/sidepage/mag_viewpage.php?mag_no=094&id=4129 
9.	「程金中:兩岸文教交流合作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中國評論新聞網,2011
 年5月8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10.	兩岸學生交流--交大觀點,宋宜玲,喀報,2009年10月25日。
    http://castnet.nctu.edu.tw/article.php?id=2003&from_type=issue&from_id=99
11.	海基會--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對兩岸關係發展的意義與影響
http://www.sef.org.tw/ct.asp?xItem=89780&ctNode=3771&mp=37
12.	陸委會--大陸地區文教專業人士來台從事交流實際人數統計。2010年6月14日。
    http://www.sef.org.tw/public/Data/05241423171.xls 
13.	教育部,教育部國際文教處WTO專區,2003年,擷取自 
    www.edu.tw/bicer/wto/wo3.htm-5k 。
14.「開啟兩岸文教交流的政策之窗」,張鈿富,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0年7
月。
    http://www.npf.org.tw/post/12/7980 
15.「和平發展時期兩岸青年交流探析」,唐樺。
    www.chinatide.org.tw/study/Report/78.pdf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