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508201916101800
DOI 10.6846/TKU.2019.00136
論文名稱(中文) 從林爽文事件來看清代臺灣政治制度的演變
論文名稱(英文) To see the evolution of the local politics of Taiwan under Qing rule from Lin Shuangwen event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2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許智凱
研究生(英文) Chih-Kai Hsu
學號 60303008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7-01
論文頁數 11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李其霖
委員 - 周宗賢
委員 - 李毓中
委員 - 李其霖
關鍵字(中) 林爽文事件
渡臺禁令
福建省
綠營
巡臺御史
常青
福康安
封疆大吏
關鍵字(英) Lin Shuangwen event
Taiwan-immgration-ban
Fujian Province
Green-Standard-Army
Taiwan-Investigating-Censor
Changqing
Fuk’anggan
Major officer of Fujia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清朝將臺灣納入版圖之後,設「一府三縣」及綠營,但由於對海洋缺乏認識,加之只是為了防止臺灣成為反清的溫床,因此雖然解除海禁,但在渡臺政策上有所限制。
    朱一貴事件過後,清朝特別派設巡臺御史監察在臺官員,直到乾隆後期為止,期間,行政官制與綠營時有調整,而此時的渡臺政策時嚴時鬆。
    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一月底,林爽文攻下彰化縣城之後,不久又在十二月初攻下諸羅縣城,使全臺響應,包括南路的莊大田:閩浙總督常青聞訊後,就大量派兵渡臺。乾隆五十二年(1787)正月初,奉命來臺的水師提督黃仕簡與陸路提督任承恩抵達臺灣,到了三、四月之間,兩名提督被革職,這三個月內,清軍和反清勢力各有勝負,後來的五月到七月之間也是如此,使清高宗打算換掉常青。八月初,高宗派福康安前往臺灣,十一月初抵臺之後,勢如破竹,攻克嘉義(諸羅所改),十一月底攻下大里杙(林爽文大本營)之後,直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正月初才拏獲林爽文,然後在二月初拏獲莊大田。
    林爽文事件過後,巡臺御史遂廢,改由福建大員輪流巡臺,此外,不論是行政官制,或是綠營,皆有所調整,並逐漸往噶瑪蘭發展。
英文摘要
Qing Dynasty established “One Prefecture and Three Counties”(一府三縣 Yifusanxian) and “Green-Standard-Army”(綠營 Liuying) after they annexed Taiwan. However, they hadn’t intelligence about the oceans, and be only prevented anyone from basing Taiwan to rebel Qing Dynasty. So, they lifted the ban of sea, but limited the immigration to Taiwan.
    After Zhu Yigui event, Qing Dynasty established “Taiwan-Investigating-Censor”(巡臺御史 Xiuntaiyushi) to watch all officers in Taiwan until late 18th century. All officers were changed in this time, and it was somtime rigid or free about the immigration.
    Late November, 1786, Lin Shuangwen attacked and occupied Zhanghua Seat, soon after, he occupied Zhuluo Seat in early December, everywhere in Taiwan appeared rebels, including Zhuang Datian in the south. Changqing the “Viceroy of Min-Zhe”(閩浙總督 Minzhezungdu) sent a lot of army to Taiwan after heard this.
    Early January, 1787, two “commanders-in-chief” (提督 Tidu), Huang Shijian and Ren Chengen arrived in Taiwan with the order, then the Qing armies and rebels are equal strength umtil May to July, although it had gone through Huang and Ren were cashiered in March to April, Qing Gaozung wanted to transfer Changqing because of that. Early August, Qing Gaozung sent Fuk'anggan to Taiwan, then Fuk'anggan was carrying all before it when he came to Taiwan in early November, even he occupied Jiayi(Zhuluo becoming).
    After Daliyi(Lin Shuangwen’s headquarters) was occupied in Late November, Fuk’anggan pursued Lin Shuangwen until arrested him in early January, 1788, then arrested Zhuang Datian in early February.
After Lin Shuangwen event, Qing dynasty abolished Taiwan-Investigating-Censor, then let the major officers in Fujian take turns investigating Taiwan. Besides, all officers were changed, then the system came to Kavalan(now Yilan) graduall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緒論----------------------------------------------------------------1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二、	史料及書籍的運用----------------------------------------1
三、	研究回顧------------------------------------------------1
四、	文章架構------------------------------------------------2

第一章 清朝治臺初期的政治制度---------------------------------------4
第一節 渡臺政策-------------------------------------------------4
第二節 福建行省制-----------------------------------------------5
一、	閩浙總督--------------------------------------------6
二、	福建巡撫--------------------------------------------8
三、	福建布政使司----------------------------------------9
四、	福建按察使司---------------------------------------13
五、	臺灣道---------------------------------------------16
六、	臺灣府---------------------------------------------17
七、	縣-------------------------------------------------20
八、	臺灣「一府三縣」與中央的關係-----------------------22
第三節 綠營----------------------------------------------------22
一、	福建提督-------------------------------------------22
二、	臺灣鎮總兵-----------------------------------------24
三、	副將-----------------------------------------------25
四、	參將、遊擊、都司、守備-----------------------------26
五、	千總、把總-----------------------------------------26
六、	道標-----------------------------------------------30
七、	班兵-----------------------------------------------31
八、	康熙六十年以前的臺灣綠營---------------------------31

第二章 朱一貴事件之後的制度轉變------------------------------------37
第一節 渡臺政策------------------------------------------------37
一、	朱一貴事件後的嚴格控管時期(1721-1732)--------------37
二、	允許攜眷期(1732-1739)------------------------------37
三、	停止給照期(1739-1747)------------------------------38
四、	再次加強管制期(1747-1771)--------------------------38
五、	禁令鬆綁期(1771-1788)------------------------------40
第二節 福建行省制----------------------------------------------41
一、	閩浙總督-------------------------------------------41
二、	福建巡撫-------------------------------------------42
三、	臺灣道---------------------------------------------42
四、	臺灣府---------------------------------------------43
五、	廳-------------------------------------------------44
六、	縣-------------------------------------------------45
七、	巡臺御史-------------------------------------------45
八、	臺灣「一府四縣三廳」與中央的關係-------------------50
第三節 綠營----------------------------------------------------50
一、	臺灣鎮總兵-----------------------------------------50
二、	千總、把總-----------------------------------------51
三、	臺灣兵---------------------------------------------56
四、	乾隆五十一年以前的臺灣綠營-------------------------57
第四節 福州將軍------------------------------------------------60
一、	駐防將軍的創立與發展-------------------------------60
二、	福州將軍-------------------------------------------61
三、	與中央的關係---------------------------------------61

第三章 林爽文事件中的制度轉變--------------------------------------63
第一節 常青時期(1786/11/28-1787/8/2)---------------------------63
一、	導火線---------------------------------------------63
二、	過程-----------------------------------------------65
三、	變化-----------------------------------------------73
第二節 福康安時期(1787/8/2-1788/2/5)---------------------------74
一、	過程-----------------------------------------------74
二、	變化-----------------------------------------------79
第三節 清高宗先後選用常青與福康安時的態度----------------------80
一、	常青-----------------------------------------------80
二、	福康安---------------------------------------------81
三、	小結論---------------------------------------------85

第四章 林爽文事件後的制度變化--------------------------------------86
第一節 渡臺政策------------------------------------------------86
第二節 封疆大吏巡臺--------------------------------------------87
第三節 福建行省制----------------------------------------------89
一、	按察使銜臺灣道-------------------------------------89
二、	府-------------------------------------------------90
三、	噶瑪蘭廳-------------------------------------------90
四、	縣-------------------------------------------------92
五、	臺灣「一道一府三廳四縣」---------------------------94
第四節 綠營----------------------------------------------------94
一、	增設員額-------------------------------------------94
二、	逐漸派兵往東北部駐紮-------------------------------99

結論--------------------------------------------------------------105

參考書目----------------------------------------------------------109
參考文獻
一、史料
  1.〈清聖祖實錄選輯〉,收於《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
    員會,1997年。
  2.〈清世宗實錄選輯〉,收於《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
    員會,1997年。
  3.〈清高宗實錄選輯〉,收於《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
    員會,1997年。
  4.《東征集》,(清)藍鼎元,〈論臺鎮不可移澎書〉,收於《臺灣文獻
    叢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5.〈欽定平定臺灣紀略〉,收於《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省文獻
    委員會,1997年。
  6.《福建通志臺灣府》,收於《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
    員會,1993年。
  7.(清)蔣毓英,《臺灣府志》,收於《臺灣方志》,臺北:臺灣省文獻
    委員會,1993年。
  8.(清)高拱乾,《臺灣府志》,收於《臺灣方志》,臺北:臺灣省文獻
    委員會,1993年。
  9.(清)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收於《臺灣方志》,臺北:臺灣省
    文獻委員會,1993年。
  10.(清)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收於《臺灣方志》,臺北:臺
     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11.(清)范咸,《重修臺灣府志》,收於《臺灣方志》,臺北:臺灣省文
     獻委員會,1993年。
  12.(清)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收於《臺灣方志》,臺北:臺灣省
     文獻委員會,1993年。
  13.(清)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收於《臺灣方志》,臺北:臺灣省
     文獻委員會,1993年。
  14.《臺灣采訪冊》,收於《臺灣方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3年。
  15.《清實錄》〈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16.《清實錄》〈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17.《清實錄》〈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18.《清實錄》〈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19.(明)李東陽等奉敕撰,申時行等奉敕重修,《大明會典》,臺北:東
     南書報社,1964年。
  20.(清)勒德洪等,《大清會典(康熙朝)》,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
     研究所,1966年。
  21.(清)隆科多等,《大清會典(雍正朝)》,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
     研究所,1966年。
  22.(清)蔣溥等,《大清會典(乾隆朝)》,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
     究所,1966年。
  23.(清)托津等,《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臺北:文海出版社,
     1991年。
  24.(清)崑岡等,《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6年。
  25.(清)張廷玉等,楊家駱主編,《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年。
  26.(民國)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27.佟佳江,《清史稿訂誤》,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年。
  28.(明)顧炎武,《日知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66年。
  29.(清)蔣良騏,《東華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
  30.(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獻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31.(清)劉錦藻等,《清朝續文獻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年。
二、近人書籍
  1.張金鑑主編,傅宗懋著,《清代督撫制度》,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1963年。
  2.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年。
  3.臧云浦、朱崇业、王云度,《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江蘇
    省: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4月第一版,1997年4月第4次印刷。
  4.劉子揚,《清代地方制度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6月。
  5.任桂淳,《清朝八旗駐防興衰史》,北京:三聯書店,1993年。
  6.吳吉遠,《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職能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8年6月。
  7.定宜莊,《清代八旗駐防研究》,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3年。
  8.許毓良,《清代臺灣的海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7
    月。
  9.許毓良,《清代臺灣的軍事與社會》,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4
    月。
  10.陳國棟,《臺灣的山海經驗》,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5年。
  11.古鴻廷,《清代官制研究》,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
  12.戴寶村,《臺灣政治史》,國立編譯館主編,2006年10月。
  13.尹全海,《清代渡海巡台制度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9
     月。
  14.李理,《清代官制與服飾》,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9年。
  15.盧建一,《明清海疆政策與東南海島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
     社,2011年。
  16.苗月寧,《清代兩司行政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年。
  17.馬子木,《清代大學士傳稿(1636-1795)》,濟南:山東教育出版
     社,2013年1月。
  18.李其霖,《見風轉舵─清代前期沿海的水師與戰船》,臺北:五南出
     版社,2014年。
  19.胡恒,《皇權不下縣?清代縣轄區與基層社會治理》,北京師範大學
     出版社,2015年5月。
  20.李其霖,《清代黑水溝的島鏈防衛》,新北市,淡江大學出版中心,
     2018年8月。
三、近人論文
  1.賴福順,《清初綠營兵制》,私立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77年。
  2.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綠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54,
    1987年。
  3.田金昌,〈清初民變與治臺政策關係 ──以林爽文事件為例〉,《史
    匯》,第10期,2006年9月。
  4.何孟興,《清初巡臺御史制度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
    文,1989年5月。
  5.李祖機,〈清代巡台御史制度〉,《清史参考》,47期,2012年。
  6.莊吉發,〈清初天地會與林爽文之役〉,《大陸雜誌》41卷12期,
    1970年12月。
  7.陳南旭,《清代臺灣噶瑪蘭廳的成立與社會變遷(1786-1820)》,國
    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7月。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