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508200920590600
DOI 10.6846/TKU.2009.00137
論文名稱(中文) 布希亞的文化消費理論:以宗教迎神活動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Theory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of Jean Baudrillard: The Case of Pilgrimage Activiti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La théorie de la consommation culturelle de Jean Baudrillard: Le case des activités de Pèlerinage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French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2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呂思慧
研究生(英文) Si-Huei LU
學號 69327023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7-13
論文頁數 13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吳錫德
委員 - 阮若缺
委員 - 黃馨逸
關鍵字(中) 布希亞
符號消費
符號價值
媒體景觀
媽祖
迎神
關鍵字(英) Baudrillard
consumption of sign
sign value
media spectacle
goddess Mazu
pilgrimage
第三語言關鍵字 Baudrillard
consommation des signes
valeur de signe
spectacle de medium
deesse Mazu
pelerinage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布希亞表示,「要成為消費的對象,物必須成為符號」,藉以正式宣告消費社會的來臨。消費商品─物所內含的符號意義才是消費的主要目的,符號消費是人們建構社會地位的方式之一,符號消費的目的在於製造差異,在各具符號象徵意義及符號秩序的物環繞之下,人們透過消費「符號的差異性」,也同時在趨向認同。在無法得到恩賜的情況下透過自身的努力來拯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由消費所建構出來,而符號消費所建立的符號系統、社會秩序是文化的再現,各種符號交錯組成的社會正是個龐大的物體系,人們在這個巨大的結構裡否定自我價值,但同時又建立自身價值。

媒體干涉消費社會運作的秩序,大眾媒體的興盛更導致符號秩序的混亂,社會原有的符號秩序徹底崩解。媒體所散佈的信息是無秩序、不具連續意義、瑣碎的拼貼成品,人造影像的堆疊與再製構成消費社會的奇特景觀。景觀是由影像所組成,這些影像都是媒體人為製造比原型還真實的超真實影像,透過媒介物─螢幕呈現讓人目眩神迷的氛圍。在這資訊太多而意義太少的社會裡,媒體現象與真實的界線模糊不清,真實性本身就是難辨認的。

在資本主義式的商業機制運作下,宗教信仰的符號也被作為流行符號操作,在宗教商業化操作以及大眾傳媒的推波助瀾,台灣大甲媽祖遶境活動引發信仰符號消費熱潮。媒體刻意營造一種氛圍,呈現一種景觀、這種無形的制約是最深刻的奴役。資本家如何透過媒體營造景觀、製造氛圍,用以催眠消費者使他進入這個物體系 ?本論文藉布希亞符號消費理論及擬像理論,並融合德波的景觀概念,分析信仰符號消費的流行文化現象,並試論宗教信仰在過度商業機制的符號化操作後所面臨的限制和危機。符號的過度複製與再生產削減了符號的內涵意義,人透過符號消費是否真正完成自我 ?或僅是符號價值取代自身價值使個人失去主體性,而符號的內涵則因為充斥過多的意義,導致符號意義的內爆,符號的內涵意義終究消失殆盡 。
英文摘要
Jean Baudrillard claimed, "To become an object of consumption, an object must first become a sign," which announces the arrival of the consumer society. We consume mainly in order to obtain the sign in the object. The consumption of sign is one of the ways to establish our status in the society. The sign value decides the system of objects. Moreover, we consume the sign in order to produce the value differences. We consume “sign difference” in a tendency to be recognized and to save ourselves by our own efforts. Consumption builds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beings. By consumption of sign, we construct the system of sign and social orders, which reflects the culture. In this enormous system of objects, we deny the value of ourselves and yet build it at the same time. 

   The media not only interfere with the order of the consumer society. Moveover, its prosperity also disrupts the sign order. The sign order we used to have is totally destroyed. The messages distributed by the media are patched together in chaos with fragments of meanings. The reproduce of artificial images makes a strange spectacle in the consumer society. This spectacle is made up of artificial images, which appear to be even more real than reality and through TV provide an overwhelming atmosphere. In a world with too much information and without enough meanings, we can hardly tell between the phenomenon of mass media and the reality. As a result, the reality is very hard to recognize.

   Under the mechanism of Capitalism, the religious sign is manipulated as the fashion sign. The pilgrimage activities of Daja Mazu bring about a rush of the consumption of religious sign. This ambience of the spectacle is like an invisible constraint which forces people to consume. How does the Capitalist control the mass media, produce the ambience of the spectacle to hypnotize the consumer?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consumption of sign and analyzes the consumption of religious sign in the popular culture as well.
第三語言摘要 Baudrillard dit: « Pour devenir objet de consommation, il faut que l’objet devienne signe. », C’est l’annonce de l’arrivée de la société de consommation. On fait la consommation pour la signification à l’intérieur de l’objectif. Et la consommation des signes se constitue en classes sociales. Et même, la consommation des signes est aussi pour la production de la différence. Quand on s’entoure de l’objectif prossédant la signification d’un symbole des signes, on fait la consommation de signe différentielle pour de faire la preuve d’un salut par les œuvres à défaut d’un salut par la grâce. La relation humaine est constituée par la consommation. Donc, le système de signes et l’ordre social représente le système de culture. Le signes entrelacé forme la société ― le système des objets. L’homme conteste simultanément la valeur de soi-même et constitue la valeur soi-même. De puis, le medium intervient dans l’ordre social. Le développement du medium cause le désordre de l’ordonnance des signes ainsi l’ordonnance des signes originale s’est totalement effondrée. Le sens du message diffuse par le medium qui est désordonnée ou intermittent, et fragmentaire. L’entassement et la reproduction de l’image artificielle composent le spectacle étrange de la société de consommation. Et le spectacle est composé par les images artificielles comme la vraie hyperréalité dont l’écran apparaît l’ambiance éblouissante. Nous sommes dans un univers où il y a de plus en plus d’information, et de moins en moins de sens. Le phénomène du medium et la réalité est mélangée. Ensuite, les signes de religion sont manipulés comme les signes à la mode à cause de la mode de production capitaliste. L’activité de Pèlerinage de déesse Daja Mazu s’attire l’effet de la ruée de la consommation des signes. Ce mémoire abordera la consommation des signes religieuse dans le spectacle de medium adoptant la théorie de consommation des signes de Baudrillard et la théorie de spectacle. On se demande que les signes de religion sont excessivement manipulés à susciter la crise de la réduction de signification des signes.
論文目次
緒論 1

Ⅰ. 研究目的與動機 1
Ⅱ. 研究方法 4
Ⅲ. 論文內容與架構 5
Ⅳ. 文獻分析 7
Ⅴ. 名詞釋義 10

第一章 符號的意義及其使用 13

第一節 從物的消費到符號消費 14
第二節 符號價值裡的消費行為 29
第三節 符號消費的邏輯與模式 36

第二章  媒體景觀與流行文化符號消費 43

第一節 「超真實」的媒體景觀 44
第二節 媒體景觀中的流行文化符號操作 52
第三節 媒體景觀中的符號消費邏輯 60

第三章  信仰的符號消費:以台灣媽祖迎神活動為例 83

第一節 迎神活動的社會意義與需求 84
第二節 迎神活動的媒體化 92
第三節 宗教信仰的商業操作及其侷限 102

結論 110

參考書目 114
附錄一、布希亞生平著作總覽 125
人名及專有名詞索引  128

圖目錄

[圖一]:研究方法架構圖 4
[圖二]:論文分析架構圖 6
[圖三]:布希亞符號學理論 21
[圖四]:財富耗費與自我實現關係圖 35
[圖五]:符號消費建立差異 38
[圖六]:符號堆疊建構社會地位 41
[圖七]:樂活的語言神話 61
[圖八]:低碳生活 北縣樂活 63
[圖九]:7-ELEVEN製造媒體景觀 64
[圖十]:「My LOHAS 生活誌」專刊 64
[圖十一]:傳統的政治符號(政黨的企業形象識別系統 / LOGO) 67
[圖十二]:政治符號被加諸於商品 68
[圖十三]:充滿政治意識形態的商品 69
[圖十四]:露德火炬遊行 73
[圖十五]:聖母顯現地點 73
[圖十六]:承載宗教符號的商品 75
[圖十七]:販售露德聖水之網站 75
[圖十八]:宗教聖像藝品 76
[圖十九]:露德聖水 76
[圖二十]:媽祖MP4 79
[圖二十一]:媽祖聖水 79
[圖二十二]:各式媽祖信仰符號商品 80
[圖二十三]:歷史悠久的遶境鐵馬隊  88
[圖二十四]:媽祖遶境商機無限  89
[圖二十五]:電視媒體景觀一 95
[圖二十六]:電視媒體景觀二 96
[圖二十七]:電視媒體景觀三 97
[圖二十八]:媽祖Online線上求籤服務 99

表目錄

[表一]:價值四重邏輯分析表 32
[表二]:由新聞標題觀察樂活符號的消費 62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Ⅰ. 布希亞作品參考書目(依出版年順序)
Baudrillard, Jean, Le système des objets, Paris: Gallimard, 1968
──, La Société de consommation, Paris: Denoël, 1970
──, Pour une critique de l'économie politique du signe, Paris: Gallimard, 1972
       ──, L’Échange symbolique et la mort, Paris: Gallimard, 1976
       ──, De la séduction, Paris: Galilée, 1979       
       ──, Simulacres et simulation, Paris: Galilée, 1981
       ──, Simulations, New York: Semiotext(e), 1983       
       ──, Amérique, Paris: Grasset, 1986
       ──, Cool Memories, Paris: Galilée, 1987
       ──, Cool Memories II, Paris: Galilée, 1990
       ──, La Guerre du Golfe n'a pas eu lieu, Paris: Galilée, 1991
       ──, Le Crime parfait, Paris: Galilée, 1995
       ──, Cool Memories III, Paris: Galilée, 1995
       ──, Cool Memories IV, Paris: Galilée, 2000
       ──, L’esprit du terrorisme, Paris: Galilée, 2002
       ──, Cool Memories V, Paris: Galilée, 2005

  Ⅱ. 布希亞中文譯著參考書目(依出版年順序)

    林志明譯,《物體系》(Le système des objets),台北:時報,1997
    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Simulacres et simulation),台北:時報,1998
    吳昌杰、徐詩思譯,《美國》(Amérique),台北:時報,1999
    劉成富、全志鋼譯,《消費社會》(La société de consommation),南京:南京大學,2000
       王為民譯,《完美的罪行》(Le crime parfait),北京:商務,2000
       邱德亮、黃建宏,《波斯灣戰爭不曾發生》(La Guerre du Golfe n'a pas eu lieu),台北:麥田,2003
       車槿山譯,《象徵交換與死亡》(L’échange symbolique et la mort),南京:譯林,2006 
       邱德亮、黃宏昭,《恐怖主義的精靈》(L’esprit du terrorisme),台北:麥田,2006
       張新木、李萬文,《冷記憶1》(Cool memories),南京:南京大學,2009
       張新木、王晶,《冷記憶2》(Cool memories II),南京:南京大學,2009
       張新木、陳旻樂、李露露,《斷片集─冷記憶3》(Fragments, Cool memoriesIII),南京:南京大學,2009
       張新木、陳凌娟,《冷記憶4》(Cool memories IV),南京:南京大學,2009
       姜海佳、張新木《冷記憶5》(Cool memories V) ,南京:南京大學,2009

Ⅲ. 中文、譯文參考書目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恩室編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1995 
仰海峰,《生產之鏡》,北京:中央編譯,2005
仰海峰,《走向後馬克思:從生產之鏡到符號之鏡─早期鮑德裡亞思想的文本學解讀》,北京,中央編譯,2003  
吳瓊,《形象的修辭》,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5
汪民安,《色情、耗費與普遍經濟─喬治巴塔耶文選》,長春:吉林人民,2003
林本炫,《宗教與社會變遷》,台北:巨流,1992
林本炫,〈宗教熱潮抑或信仰重組 ?對台灣當代信仰變遷的另一種解讀〉《宗教、靈異、科學與社會研討會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1998
林美容、張珣、蔡相煇編,《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媽祖信仰與現代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港:北港朝天宮,2003
徐正光、宋文里編,《解嚴前後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1990
高亞春,《符號與象徵─波德里亞消費社會批判理論研究》,北京:人民,2007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高宣揚,《布迪厄的社會理論》,上海:同濟大學,2004
夏瑩,《消費社會理論及其方法論導論》,北京,中國社科,2007
張意,《文化與符號權力─布爾迪厄的文化社會學導論》,北京:中國社科,2005
莫少群,《二十世紀西方消費社會理論研究》,北京:社科文獻,2006
郭金潤,《大甲媽祖進香》,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88
黃美英,《台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台北:自立報社,1994
楊美惠,〈橫跨台灣海峽的女神媽祖─國界、進香與衛星電視〉《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研討會論文集,雲林:北港朝天宮,2003
鄭又賢等,《馬克思主義哲學新探》,北京:社科文獻,2008
鄭祥福,《文化批判與後現代馬克思主義》,北京:中國社科,2008
錢軍,《雅柯布森文集》,長沙:湖南教育,2000
Berger, Peter L.,《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的理論要素》(The Sacred Canopy)(蕭羨一譯),台北:城邦,2003
Berger, Peter L.,〈世俗化過程的社會起源〉(楊麗中譯),《文化與社會:當代辯論》(Culture & Society : Contemporary Debates),台北:立緒,1998
Barthes, Roland,《神話學》(Mythologies) (許薔薔、許綺玲譯),台北:桂冠,1998
Barthes, Roland,《符號學歷險》(L’aventure sémiologique) (李幼蒸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8   
Bourdieu, Pierre,《論電視》(Sur la télévision) (蔡筱穎譯),台北:麥田,2000
Debord, Guy,《景觀社會》(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王昭鳳譯),南京:南京大學,2006
Fraser, Matthew,《軟實力:美國電影、流行樂、電視和快餐的全球統治》(Weapons of Mass Distraction: Soft Power and the Road to American Empire)(劉滿貴等譯),北京:新華,2005 
John R, Hall & Mary Jo Neitz, 《文化:社會學的視野》(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周曉虹、徐彬譯),北京:商務,2002
Horrocks, Christopher,《鮑德里亞與千禧年》(Baudrillard &  the Millennium) (王文華譯),北京:北京大學,2002
Kellner, Douglas,《波德里亞:批判性的讀本》(Baudrillard: A Critical Reader) (陳維振、陳明達、王峰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McLuhan, Marshall,《認識媒體 : 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 : the extensions of man)(鄭明萱譯),台北:貓頭鷹,2006
Ritzer, George,《後現代社會理論》(Sociological Theory) (謝立中譯),北京:華夏,2003  
Stevenson, Nick,《認識媒介文化─社會理論與大眾傳播》(Understanding Media Cultures: Social Theory and Mass Communication) (王文彬譯),北京:商務,2001
Veblen, Thorstein,,《有閒階級論》(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an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s) (李華夏譯),台北:左岸,2007                   

IV. 外文參考書目

Barthes, Roland, Mythologies, Paris: Seuil, 1970
──, L’aventure Sémiologique, Paris: Seuil, 1991
Bataille, Georges, Œuvres complètes, tome 10, Paris: Gallimard, 1987    
Bourdieu, Pierre, Sur la télévision, Paris: Raison d’agir, 1996
Debord, Guy,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Paris: Gallimard, 1992
Genosko, Gary, Baudrillard and signs, London: Routledge, 1994
──, The uncollected Baudrillard, London: Thousand Oaks, 1997
──, McLuhan and Baudrillard : the masters of implosion, 1999
Gane, Mike, Baudrillard’s Bestiary: Baudrillard and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1991
──, Baudrillard: critical and fatal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1991
──, Baudrillard live: selected interviews, London: Routledge, 1993
──, Jean Baudrillard : in radical uncertainty, London: Pluto Press, 2000
Horrocks, Chris, Baudrillard and the Millennium, New York: Totem Books, 1999 
Kellner, Douglas, Baudrillard : a critical reader, Oxford: Blackwell, 1994
──, Jean Baudrillard: From Marxism to Postmodernism and beyond,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9
Lugrin, Gilles et Molla, Serge, Dieu, otage de la pub?, Paris: Labor et Fides, 2008 
Poster, Mark, 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Rojek, Chris, Forget Baudrillard?, London: Routledge, 1993
          

V. 相關碩博士論文

汪玉頻,《民俗節慶活動運用整合行銷傳播之研究:以大甲媽祖文化節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林金龍,《美學、權力與消費─以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為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林殷齊,《從布西亞看台灣「性」的功能體系》,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洪瑩發,《戰後大甲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轉變》,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柯明章,《媽祖信仰與政治-以大甲媽祖為例(1949-2000)》,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5
梁佳鈴《失去影子的世界-布希亞以擬象論當代實在》,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陳奕宏,《台灣報紙競選廣告政治符號分析:1989-2002》,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2003
郭婉忻,《布希亞式無止盡反映之表相與幻象:尚‧惹內之劇作《陽台》、《黑人》與《女僕》》,暨南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陳景威,《傳神:大甲媽祖遶境新聞的產製分析》,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張媖如,《生活風格運動:樂活在臺灣》,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8
黃宏昭,《符號‧擬仿‧內爆─布西亞的媒介社會論述探討》,文化大學,新聞系,碩士論文,1996
黃敦厚,《台灣媽祖文化語彙全紀錄》,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
鄧宜菁,《重繪美國:布希亞《美國》之研究》,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
鄧敏宏,《從羅藍巴特與布西亞看流行文化的未來發展趨勢》,佛光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VI. 中文期刊資料及文獻

孔明安,〈從物的消費到符號消費—鮑德里亞的消費文化理論研究〉,《哲學研究》,第11期,2002,頁68­-80。
王明元、楊淑美,〈節慶活動對社會文化的衝擊--以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為例〉,《商業現代化學刊》,第4期,第2卷,2007,頁117-130。
仰海峰,〈馬克思的勞動概念:鮑德里亞的批評及其誤讀〉,《南京社會科學》,第4期,2003,頁12-17。
何林軍,〈當代消費神話與文化命運─波德里亞思想管窺〉,《文藝理論研究》,第5期,2006,頁108-114。
李興亮,〈實踐中的文化批判—解讀布爾迪厄《關于電視》〉,《理倫學刊》,第128期,2004,頁112-114。
吳興明,〈反思波德里亞:我們如何理解消費社會〉,《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42期,2006,頁62-69。
林本炫,〈對宗教團體內部經濟活動的規範〉「宗教問題與宗教立法」專輯,《國策期刊》,第152期,頁19-96。
林本炫,〈「新興宗教運動」的意義及其社會學意涵〉,《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2004,頁1-26 。
林本炫,〈社會網絡在個人宗教信仰變遷中的作用〉,《思與言》,第37卷第2期,1999,頁173-208。
林本炫,〈台灣的宗教變遷與社會控制〉,《輔仁學誌》,第31期,2000,頁1-26。
林志明,〈布希亞:社會學家或形上學家?〉,《歐美研究》第32卷,第3期,2002,頁469-497。
邱冠斌,〈臺灣宮廟組織及其運作之探討:以大甲媽祖鎮瀾宮為例〉,《中華人文社會學報》,第5期,2006,頁120-132。
胡大平,〈荒誕玄學何以成為革命的理論─鮑德里亞的資本主義批判邏輯〉,《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8卷,第2期,2008,頁36-46。
洪瑩發,〈大甲媽祖教研團赴法交流  成果豐碩〉,《道教月刊》,第35期,2008,頁31。
高亞春,〈析波德里亞的象征交換理論〉,《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3期,2004,頁6-9。
高亞春,〈波德里亞對消費社會的研究及其理論意義〉,《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4期,2004,頁88-91。
梅瓊林,〈符號消費構建消費文化—淺論鮑德里亞的符號批判理論〉,《學術論壇》,第2期,2006,頁181-187。
張芳德,〈從物品消費到符號消費─鮑德里亞消費文化理論研究之二〉,《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2期,2008,頁91-94。
張盾,〈馬克思與鮑得里亞:兩種不同宗旨的理論生產過程〉,《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34期,2005,頁1-6。
張群,〈從「商品」到「符號」─論布西亞對消費社會中意識形態的分析〉,《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4期,2007,頁27-30。
童治軍,〈消費:蘊含「意義秩序」的文化符號─論鮑德里亞早期符號消費理論〉,《財經界》,五月,2007,頁13-14。
桂世河,〈符號價值是商品的第三種價值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3期,2005,頁33-36。
蕭羨一,〈聖母顯現於露德150周年禧圓滿〉,《天主教周報》,第6期,2008,第一版。

VII. 參考網站

[中文網站]

馬克思主義文庫
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
大甲鎮瀾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dajiamazu.org.tw/
台中縣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
http://mazu.taichung.gov.tw/
台灣新聞智慧網
http://tnsw.infolinker.com.tw/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http://cnki50.csis.com.tw/
Wamsn即時互動科技
http://www.wamsn.net/index.php
TVBS新聞台
http://www.tvbs.com.tw/index/index.html

[外文網站]

Wikipedia  
http://fr.wikipedia.org/wiki/Accueil
Le Pèlerinage National
http://www.pelerinage-national.org/pelerinagenational/
Lourdes-France.org
http://www.lourdes-france.org/index.php?contexte=en&id=405
Pèlerinage de Lourdes
http://fr.wikipedia.org/wiki/P%C3%A8lerinage_de_Lourdes#cite_note-0
Eau de Lourdes ® officielle
http://www.eau-de-lourdes.com/gb/index.html
iLourdes 
http://www.ilourdes.com/Lourdes_water.htm
Direct From Lourdes ─ Catholic Gift Store
http://www.directfromlourdes.com/home
Lourdesdirect.com ─ your online store
http://www.lourdes-direct.com/
Karl Marx, Contribution à la critique de l'économie politique (1859)
http://classiques.uqac.ca/classiques/Marx_karl/contribution_critique_eco_pol/contribution_critique.html
Rue des livres
http://www.rue-des-livres.co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