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508200910544700
DOI 10.6846/TKU.2009.00127
論文名稱(中文) 行動城市-探討機車族群與城市的關係
論文名稱(英文) Mobile City-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eam of Scooters and Taipei Ci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2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李振嘉
研究生(英文) Chen-Chia Li
學號 69636002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6-25
論文頁數 11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珍誠
共同指導教授 - 宋立文
委員 - 江冠勳
委員 - 施宣光
關鍵字(中) 行動城市
機車地景
集體地景
速度地景
基礎設施
關鍵字(英) Mobile City
Motorcycle Landscape
Collective
Landscape
Speed Landscape
Infra-structur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討論台北市的機車環境狀況,可以從兩個尺度來討論:一為「都市」尺度,一為「人」的尺度。「都市」尺度著重在上而下的討論,以了解騎車環境現況的優缺點。以「人」的尺度的討論,可以了解機車騎士使用機車的情況,並參考機車族群的集體行為來加以延伸討論,最後對應到機車騎士的生活方式。機車的發展介於未來與過去的交界點,在網路還無法完全代替機車傳送資訊的年代,機車的角色變得非常多元。機車是現代人身體的延伸,台北都市中容納了多樣的機車樣式以及使用方式,造就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機車地景。以現在機車的使用方式對應機車的街道設備需求,由使用者角度細膩的塑造街道上的機車空間尤其必要。

本研究首先以機車為對象,試圖在台北市的都市涵構中整理出屬於機車使用族群的生活觀。以研究者對於台北市的觀察,加上個人騎乘機車的經驗,整理出初步的設計研究流程。台北市的機車族群反應出,對應的機車相關硬體設施明顯的不足,台北的都市環境無法提供一個友善的騎車環境,機車族群已習慣於以自力救濟的方式來解決環境中的缺點。現代的都市交通工具的流竄行為,以機車的流竄最為快速,雖然城市中資訊無形的流竄更加快速,然而其實質效率上並無法完全取代有輪子的交通工具;因為資訊科技無法完全深入普及到都市中,交通與實體的流動還是得仰賴交通工具,來進行都市的有形資物資的傳遞。基於台北龐大的機車使用率,本研究以台北的機車族群為設計的對象,加上科技的輔助可讓台北的街道上添加有趣的機車地景,藉以改善機車族群在都市中的騎乘品質。

設計操作的部分由七種不同的機車地景來回應台北機車騎士的生活樣貌:1.行動(藝術)地景、2.便利地景、3.集體地景、4.藝術地景、5.速度地景、6.友善地景、與7.虛實並存之地景。希望藉由這七項機車地景重新定義機車族群在城市中的角色,並且可以清楚的回應四項重要的討論議題:1.機車族群騎乘環境的改善,2.因應機車而改變的城市容貌,3.機車所引發的城市藝術性,與4.機車族群所帶給市民的友誼。最後透過與真實基地環境,產生機車族群與市民在城市中的對話,在一條城市要道上設計不同的機車設備與設施,討論機車與機車族群與城市的新關係與新定位。本研究從機車的基礎設施的設計著手,進而希望創造出我們城市中的機車文化與特色。
英文摘要
When it comes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motorcycles in Taipei, we can discuss it from two different scales: one is the city, and the other is the human. The city scale mainly talks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o motorcyclists.  As for the human scale, it tries to find out how people use their motorcycles and consult the acts of user groups for further discussion, which can reflect a motorcyclist’s way of life.  Motorcycle’s research is at the cross-point of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So far the Internet can’t completely replace motorcycles when we want to transfer information, so the role of motorcycles becomes multi-functional.  Besides, the motorcycle is the extension of a human body.  In Taipei, there are various types of motorcycles and usages, which make the motorcycle landscape as we see right now.  Nowadays,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usages and the needs for street equipments lets us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that we should carefully design the space for motorcycles from the attentive viewpoints of users.

Motorcycles are the target for this research, which tries to sort out unique concepts of life for motorcycle users of the city.  According to the observation on Taipei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as a motorcyclist, and a rough research process arranged.  Taipei’s motorcyclists clarify that there are not enough facilities for motorcycles, and the city also can’t offer a friendly environment for motorcycle riding.  Therefore, they get used to finding a way of their own to solve the problem.  Transportation is like a flow, and the motorcycle is one of the fastest.  Although the information flow is even faster, it still can’t completely replace transportations that have wheels.  Si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n’t popularize the city perfectly, we still need to rely on transportations to convey products.  Based on Taipei’s massive utility rate of motorcycles, this research is trying to combine motorcycles and technology together, so there will be interesting motorcycle landscapes in the city streets, and it will als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for motorcyclists.  The design concept focuses on seven different motorcycle landscapes to respond a motorcyclist’s daily life, and there are:

1. Action art landscape,
2. Convenient landscape, 
3. Collective landscape,
4. Art landscape,
5. Speed landscape,
6. Friendly landscape, and
7. Hyper landscape.

Through the seven designs, this research redefines the role of a motorcyclist in the city, and clearly responds four important topics:

1.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for motorcyclists,
2. The outlook change of the city because of motorcycles, 
3. City art triggered by motorcycles, and
4. Friendships between motorcyclists and citizens.

Finally,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motorcyclists and citizens generates through a real site. I design different facilities on a main road in the city, discussing the new relationships among motorcycles, motorcyclists, and the city.  This research begins with the designs of basic facilities, and anticipates it can create a unique motorcycle cultur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n our own cit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1.1	研究動機	2
1.1.1	台灣城市中機車的普及與需求	2
1.1.2	機車市場與城市硬體建設的發展差異	2
1.1.3	改裝文化反映出的實際需求	3
1.1.4	個人的騎車體驗	4
1.1.5	建築學習過程中實作經驗的累積	4
1.2	研究目的	5
1.2.1	討論機車族群的文化	5
1.2.2	發展城市尺度的機車相關空間設計	5
1.2.3	觀察城市中的行動空間	6
1.2.4	觀察機車的使用行為與相關配件設計	6
1.3	研究流程	8
第二章	相關背景	10
2.1	從城市意象看台北	10
2.2	城市與機車	11
2.3	城市與人	13
2.4	相關的機車文化	15
2.4.1	台北人的腳:機車	15
2.4.2	機車族群的形象	15
2.4.3	機車集體行為─ 集體意識	16
2.5	相關製造產業發展	19
2.5.1	機車排檔的類型:手排與自排	19
2.5.2	機車的材料:塑膠、金屬	20
2.6	觀察現有機車族群	21
2.6.1	人車關係	21
2.6.2	車移動模式	21
2.6.3	以機車為工具的職業	23
2.7	觀察機車附屬配件產品	25
2.7.1	配件反映生活	25
2.7.2	城市中身體與機車配件使用	25
2.7.3	筆者的機車配件觀察	33
2.8	機車停車格型式	37
         街道元素          37
         停車格與接廓關係  37

2.9	相關案例	40
2.9.1	交通大學機車D棚	40
2.9.2	遠藤秀平停車棚	40
2.9.3	家具自行車	41
2.9.4	陰影製造機	42
2.9.5	史丹佛大學模矩化車棚	42

第三章	設計操作	44
3.1	都市觀察與設計策略	44
3.1.1	街廓邊緣的視覺乍現	44
3.1.2	「停」的空間量化	44
3.2	行動空間的詮釋	46
3.2.1	行動中的環境	46
3.2.2	行動中的藝術	47
3.2.3	後行動生活	49
3.3	地景設計的路徑	51
3.4	設計操作	53
3.3.1	行動(藝術)地景	53
3.3.2	便利地景	57
3.3.3	集體地景	68
3.3.4	藝術地景	76
3.3.5	速度地景	80
3.3.6	友善地景	86
3.3.7	虛實並存之地景	90
第四章	結論	95
4.1	機械與人性	95
4.2	人改變的關鍵─網路	96
4.3	模糊的界線	96
4.4	身體與生活的延伸	97
結語	98
第五章	附錄	100
5.1機車公仔創作	100
5.2個人的機車改裝	102
5.3概念圖	105
5.4明信片	106
5.5機車廠牌:SYM、KYMCO、YAMAHA、PGO、HARTFORD	109

第六章	參考文獻	114


圖目錄
【圖】1  機車圖像─改裝反應生活	3
【圖】2  機車圖像─陰影下的機車騎士	5
【圖】3  機車圖像─機車騎士與公車站	6
【圖】4  機車群像─等待區的機車騎士	10
【圖】5  使用者與規劃者的矛盾	11
【圖】6  機車群像─機車牆	12
【圖】7 『Parkour』在城市中找尋自己的移動軌跡	13
【圖】8  機車廣告	15
【圖】9  機車硬體─美容行業	16
【圖】10 機車群像─車聚	17
【圖】11 機車觀察─車輛聚集記錄	18
【圖】12 機車種類─ Scooter:小輪摩托車	19
【圖】13 機車種類─Motorcycle:摩托車	20
【圖】14 人的進化示意	21
【圖】15 機車圖像─機車是身體的延伸	21
【圖】16 機車圖像─後置式攜帶	23
【圖】17 機車圖像─各職業的樣貌	24
【圖】18 機車圖像─攜帶位置圖	26
【圖】19 機車圖像─前置式攜帶	27
【圖】20 機車圖像─中置式攜帶	28
【圖】21 機車圖像─檔車之中置式裝載	28
【圖】22 機車圖像─後置式裝載之吊掛式裝載	29
【圖】23 機車圖像─後置式裝載之包覆式裝載	30
【圖】24 機車配件─安全帽之安全帽畫作	31
【圖】25 機車群像─橋下穿雨衣	33
【圖】26 機車配件─手把套	33
【圖】27 機車配件─反穿的外套	34
【圖】28 機車配件─擋風鏡	34
【圖】29 機車配件─擋泥板	36
【圖】30 街道元素	37
【圖】31 機車格與街廓關係	37
【圖】32 機車群像─「機車牆」導致阻礙人行動線	39
【圖】33 案例研究─交通大學機車D棚	40
【圖】34 案例研究─福井火車站	40
【圖】35 案例研究─家具自行車	41
【圖】36 案例研究─陰影製造機	42
【圖】37 案例研究─史丹佛大學模矩化車棚	42
【圖】38 機車觀察─人、車、街廓。硬邊界與軟邊界	44
【圖】39 機車圖像─北投的機車載客服務站	47
【圖】 40 機車藝術─Mauro Restiffe,紅燈群像“Red Light Portrait”	48
【圖】41 機車藝術─陳宛伶,浮動小機車“ Floating Motorbike”	48
【圖】42 設計路徑─研究者的宿舍到新店家中	51
【圖】43 設計位置與路徑資料	52
【圖】44 設計圖面─光跡之牆用相同光影手法	78
【圖】45 機械與人性結合	95
【圖】46 電影海報─科技與人性的討論	95

表目錄
【表】1 研究流程	8
【表】2 機車裝載貨物種類表	27
【表】3 停車格基模總表	37
【表】4 台北市機車、停車格與街廓關係	38
【表】5 街廓元素統整	44
【表】6 停車性質分類	45
參考文獻
碩士論文
陳志欣 
2003,《都市驛站:資訊時代下之都市過度空間設計探討》,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張忠興 
2004,《都市永續自行車道可行性探討:以台北市捷運芝三至北投站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林俊宏
2006,《城市中的超身體》,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中文書目
Diane Ackerman, 1990, 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Senses, Random House;莊安祺 譯,1993,《感官之旅》,台北市:時報文化。

Gianni Ranaulo, 2002, Light Architecture: New Edge City, Turin: Testo & Immagine.; 宋偉祥譯,2003,《輕建築:新境界城市》,台北市:旭營。

Luigi Prestinenza Puglisi, 2003, Hyper Architecture: Spaces in the Electronic Age: Testo&Immagine.; 邱信賢,2004,《超越建築:電子時代的新建築空間》,台北市:旭營。

Marshall McLuhan, 1994,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鄭明萱,2006,《認識媒體:人的延伸》,台北;貓頭鷹。

Muria Luisa Palumbo, 2001, New Wombs: Electronic Bodies and Architectural Disorders, Turin: Testo & Immagine. ; 陳珍誠譯,2002,《新居住體:電子化的身體與失序的建築》,台北市:旭營。

英文書目
Jennifer Siegal, 2002, Mobile: The Art of Portable Architecture,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台北市:上博國際圖書。
網站
台北市政府交通局	http://www.dot.taipei.gov.tw/
東區粉樂町		http://www.fubonart.org.tw/veryfunpark2008/index.html
Kick咖啡			http://www.kick-rider.com.tw/index.phtml
馬克的檔車世界		http://www.wretch.cc/blog/bis727
機車革命黨		http://tw.myblog.yahoo.com/motorcycle00bike-revolution0party/

文章
周安曼,2006,〈Dirty Yoga中介台北,台北中介?〉,《EGG》2006年12月,PP.92-97。
佚名,2006,〈The Mobile City行動城市要你衝〉,《EGG》2006年11月,PP.50-65。
王勝廣,2008,〈苦命機車族的革命宣言〉,《蘋果日報》,2006年9月。 
阿信、vito,2009,〈Real Freedom真爭自由〉,《FREE BIKER》,2009年8月,PP.78-8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