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507202117510900
DOI 10.6846/TKU.2021.00134
論文名稱(中文) 諮商所實習學生之學習經驗對親密關係產生之影響
論文名稱(英文) Influence of Learning Experience as Counselor Trainee upo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9
學期 2
出版年 110
研究生(中文) 白芮瑜
研究生(英文) Jui-Yu Pai
學號 60569057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1-06-23
論文頁數 11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楊明磊
委員 - 劉素鳳
委員 - 林怡君
關鍵字(中) 諮商所學生
學習經驗
親密關係
社會角色
關鍵字(英) counselor trainee
learning experience
intimate relationships
social rol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諮商所實習學生其學習經驗對自身以及親密關係所產生的影響,並瞭解諮商所實習學生於該歷程中如何調適之因應方式。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之敘事研究法,以立意取樣招募符合條件之三名心理 諮商系所學生,以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透過受訪者的自我敘說來理解其學習 經驗對自己以及親密關係影響之個人經驗。文本資料採用「整體-內容」分析 模式,聚焦在瞭解諮商所實習學生其主觀知覺之個人生命經驗,分析並歸納整理出對於故事整體意義的理解。
      研究結果顯示諮商學習對諮商所學生皆產生影響,包括幫助自我成長、將專業融入人際互動歷程、整合過程歷經的內在衝擊等。本研究也發現學習經驗 對親密關係之影響,包括在關係中扮演專業角色、諮商專業與親密關係之碰 撞、引發對自身專業角色的期許之內在議題;並進一步討論三位受訪者在關係 調整與因應之方式。
      研究結論顯示學習者須透過時間持續覺察,反思經驗裡的意義,逐漸走到 與專業合而為一的層次,並以符合自己的狀態發展出個人獨特的諮商專業角 色,欲深刻瞭解與切分專業場域所屬之角色,以及在個人生活所呈現出來之樣 貌,仍需要長時間的探索與整合。最後,依據研究結論進一步提出建議,以做 為諮商所實習學生,以及未來相關研究者之參考依據。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counselor trainees’ learning experience on themselves and their intimate relationships, and to analyze the trainees’ response and strategies to cope with such circumstances.
    This qualitativ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experiences of 3 counselor trainees, who were selected via purposive sampling.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subjects provide narratives regarding how their training affects themselves as a pers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intimate partners. This study adopts the holistic-content method of narrative research to analyze the subjective life experience as a counselor trainee.
    Research findings have shown that learning experiences influence the trainees’ self-growth, utilization of knowledge in real-world human interactions, and internal conflict during integration. This study also discovers influences in their intimate relationship, such as reenacting, conflicts with partner, and anticipations during counselor training, and further investigates subjects’ response and strategy to cope with such scenarios.
    In conclusion, it would take time for trainees to continuously sense and reflect upon the significance in each experience, as they are able to gradually think as a professional counselor, who have developed their unique expertise based on their own personality and state of mind. It would also take long-term exploration and integration to clearly understand and distinguish between professional and private identities. Lastly, this search provides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 for counselor trainee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諮商學習經驗之探討 7
       第二節   親密關係之內涵 10
       第三節   諮商專業對親密關係之影響 1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7
       第一節   研究取向 17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2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3
       第四節   研究實施程序 25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28
       第六節   研究嚴謹度 31
       第七節   研究倫理 3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7
       第一節   冬日的故事 38
       第二節   竹青的故事 52
       第三節   Faith的故事 70
       第四節   綜合討論 8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7
       第二節   建議與限制 99
       第三節   研究者的省思 101
參考文獻 103
       中文部分 103
       外文部分 107

附 錄 109
       附錄一   研究邀請函 109
       附錄二   研究同意書 110
       附錄三   訪談大綱 111
       附錄四   訪談札記 112
       附錄五   研究檢核函 113
       附錄六   受訪者Faith研究檢核函範例 114

表 次
       表3-2-1   受訪者基本資料彙整表 22
       表3-6-1   受訪者回饋彙整表 33
       表4-1-1   冬日諮商學習經驗對自身之影響核心主題 51
       表4-1-2   冬日自身影響如何影響親密關係之互動核心主題 51
       表4-2-1   竹青諮商學習經驗對自身之影響核心主題 69
       表4-2-2   竹青自身影響如何影響親密關係之互動核心主題 69
       表4-3-1   Faith諮商學習經驗對自身之影響核心主題 86
       表4-3-2   Faith自身影響如何影響親密關係之互動核心主題 86

圖  次
       圖3-4-1   研究程序圖 2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智弘(1995)。個別諮商過程中涉及的倫理問題。輔導學報,18,191-222。
王智弘(1999)。諮商倫理量表編製、教學方案設計與教學效果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彰化。
王智弘(2005)。諮商專業倫理之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32,87-98。
王文科、王智弘(2010)。質的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7,29-50。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2001)。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諮商專業倫理守則。2021年6月24日取自:http://www.guidance.org.tw/ethic_001.html。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2003)。諮商心理實習及實習機構審查辦法。2020年6月8日取自:http://www.guidance.org.tw/internship_02.html。
吳翠鳳(2000)。「個人諮商理論」的建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吳麗娟(2003)。一個諮商員的專業成長:一個「人」的成長-從Human “doing”到 Human “being”。中華輔導學報,14,1-30。
吳芝儀(譯)(2007)。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原作者:A. Lieblich , R. Mashiach, & T. Zilber)。嘉義:濤石。
李怡真(2002)。愛情關係中的情緒表達衝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李佳儒(2005)。小樹之歌~諮商學習者在專業實習中心路歷程之敘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李繡妙(2005)。我原來的樣子:我的諮商學習歷程之映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李美蘭(2006)。一位新手諮商師的成長與蛻變-從“人際歷程心理治療”的學習談起。輔導季刊,42(2),51-57。
李怡真、林以正(2006)。愛情關係中的情緒表達衝突之縱貫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8,53-67。
李鈺華、許湘翎(譯)(2003)。情緒溝通(原作者:Sally Planalp)。台北:洪葉。 
卓紋君(2000a)。從兩性關係發展模式談兩性親密關係的分與合(上) 。諮商與輔導,174,25-29。
卓紋君(2000b)。從兩性關係發展模式談兩性親密關係的分與合(下)。諮商與輔導,175,19-23。
林怡伶(2006)。助人者非專業人際生活的紮根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林秀雲(譯)(2016)。社會研究研究方法。(原作者:Earl Babbie)。台北,雙葉。
林旖旎、陳凱婷(2009)。女性諮商輔導碩士生於研究所生涯的學習與成長經驗。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213-250。
邱珍琬(2002)。自我覺察札記在諮商師養成教育中的運用與實際。輔導季刊,38(3),66-74。
邱珍琬(2010)。學習成為一個諮商人:自我敘說研究。應用心理研究,48,141-180。
邱珍琬(2013)。大學生對諮商的迷思─以心輔系學生為例。高師大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學報,25,167-195。
邱美綺(2007)。諮商心理專業旅程的啟航-實習諮商心理師實習經驗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碩士論文。高雄。
姜兆眉、蘇盈儀(2019)。諮商教育新手工作者的教學行動:以覺察與反思為訓練主軸的大學部輔導與諮商實習課程為例。教育心理學報,51(2),297-319。
洪莉竹、陳秉華(2003)。諮商師專業發展歷程之文化反省經驗。教育心理學報,35(1),1-18。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一版)。台北,東華。
張妙綾(2009)。諮商學習對個人與家庭衝突關係之敘說探究。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梁文鴻(2012)。諮商專業知識轉化至諮商實務技巧的阻礙與跨越。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屏東。
畢恆達(1995)。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的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4,224-259。
郭晏汝(2013)。諮商學習對經驗親子關係之敘說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金燕(2003)。自我覺察在諮商專業中之意涵:兼論自我覺察督導模式。應用心理研究,18,59-87。
陳巧芸(2013)。諮商學習對諮商學習者人際互動經驗的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黃宜敏(1993)。督導的個人過程模式。諮商與輔導,93,4-11。
黃意雯(2007)。諮商學習者人際知覺與學習困境及其轉化之敘說探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黃一庭(2012)。諮商心理師的成年考驗:全職實習之實踐與反思。台灣心理諮商季刊,4(1),39-51。
黃佩娟、林家興、張吟慈(2010)。諮商心理師全職實習之調查現況。教育心理學報,42(1),123-142。
楊明磊(2000)。從「身份」到「生命」一個擁有「諮商師」身份的「人」之詮釋性探究。輔導季刊,36(1),6-10。
楊明磊(2001)。資深諮商工作者的專業發展--詮釋學觀點。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彰化。
楊雅婷(2010)。愛情關係中情緒表達衝突對愛情關係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 
楊鎧宇(2010)。諮商關係學習對人際關係的影響與省思之敘說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
廖珮妏(2015)。從量化與質化研究信效度探討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品質。中華科技大學學報,62,69-88。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蕭維真(2016)。把愛找回來-伴侶諮商感情增溫歷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蘇美榕(2004)。大學生個人背景變項、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其異性親密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外文部分
Andersen, P. A., & Guerrero, L. K. (1998). 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 in social interaction. In P. A. Andersen & L. K. Guerrero (Eds.), Handbook of 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 Research, theory, applications, and contexts (p. 49–96). Academic Press.
Faber, B. A. (1983). Stress and burnout in the human service professionals. New York: pergamon press.Inc.
Furr, S. R., & Carroll, J. J. (2003). Critical incidents in student counselo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1(4), 483-489.
Fitz, D. & Gerstenzang, S. (1978). Anger in every day life: When, where, and with whom? St. Jouis, Mo : University of Missouri. Eric Document.
Finch, J., Mattson, D., & Moore, J. (1993). Selecting a theory of counseling: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congruency for counseling students. TCA Journal, 21(1), 97-102.
Guy, J. D.(1987). The personal life of the psychotherapis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Hatfield, E., Cacioppo, J. T., & Rapson, R. L. (1993). Emotional Contagio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 96-100.
Labov, W. (1972). The transformation of experience in narrative syntax. In W. Labov (Ed.), 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 Studies in the Black English vernacular (pp. 354-396).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Levenson, R. W., & Gottman, J. M. (1985). Physiological and affective predictors of change in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9, 85-94.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H: Sage publications.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 (1998). Narrative research: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Tousand Oaks: Sage.
Looney, J. G., Harding, R. K., Blotcky, M. J., & Barnhart, F. D. (1980). Psychiatrists' transition from training to career: Stress and master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37(1), 32-36.
Perlman, D., & Fehr, B. (1987). The development of intimate relationships. In D. Perlman & S. Duck (Eds.), Intimate relationships: Development, dynamics, and deterioration (p. 13–42). Sage Publications, Inc.
Riessman, C. K. (1993).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Vol. 30.Narrative analysis. Sage Publications, Inc.
Reis, H. T., & Shaver, P. (1988). Intimacy as an interpersonal process. In S. Duck, D. F. Hay, S. E. Hobfoll, W. Ickes, & B. M. Montgomery (Eds.), Handbook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ory,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s (p. 367–389). John Wiley & Sons.
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s, 93, 110-135.
Skovholt, TM (2001). The resilient practitioner: Burnout prevention and self-care strategies for counselors, therapists, teachers, and health professional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chwebel, M., & Coster, J. (1998). Well-functioning in professional psychologists: As program heads see it.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9(3), 284.
Spurling, L., & Dryden, W. (1989). Chapter twelve the self and the therapeutic domain. On becoming a psychotherapist, 186 - 210.
Skovholt, T. M., & Ronnestad, M. H. (1992). Themes in therapist and counselo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0(4), 505-515.
Tyskø, E. H. D., & Lorås, L. (2017). How Do the Professional Lives of Family Therapists Affect their Private Relationships: A Qualitative Study.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38(3), 468-481.
Weiss, R. S. (1969). The fund of sociability. Transaction, 6, 36-4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