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507201100170900
DOI 10.6846/TKU.2011.00139
論文名稱(中文) 戰後台灣同志運動之歷史考察(1970-1990年代) -以同志運動路線為中心
論文名稱(英文) The Historical Survey of Taiwan Lesbian and Gay Movement in Post World War II. ( 1970’ s — 1990’ 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陳若明
研究生(英文) Ruo-Ming Chen
學號 79703001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6-13
論文頁數 17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吳明勇
委員 - 劉俊裕
委員 - 王樾
關鍵字(中) 同志運動
同志平權運動
同志運動路線
關鍵字(英) Lesbian and gay movement
gay movement
Homosexual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近代同志運動籠罩面十分廣大,觸及人權及生活的各個面向,運動成員多元且有著教育、種族、階級、文化的不同。但是,台灣對於同志運動的歷史研究十分缺乏。近年來雖見少數與同志運動相關的論文,然而題目各有偏重。以歷史角度研究同志運動的部分,多是其論述中的一部份。因此,對於完整瞭解台灣同志運動的歷史還有一段距離。
本文旨在以歷史角度考察同志運動在台灣發展的情況,由於同志運動牽涉範圍廣泛,所以將範圍鎖定在同志運動路線;而時間則是限定在1970-1990年代,同性戀一直存在在台灣社會裡,但到1970年代同性戀才因為幾起重要社會事件而開始引起大眾注意,相關的報導才稍稍變多;而1990年代是台灣同志運動形成且壯大的時期。同志是如何從1970年代那種恥於說出自己性身分的困境,到1990年代團結起來上街頭遊行甚至舉辦活動爭取認同的轉變過程,而其時代的社會背景及政治環境是如何影響同志運動的進行,則是本論文希望得以解析的部分。希望透過對台灣同志運動路線的整理與分析,藉以瞭解台灣同志運動在台灣的社會背景下的發展與轉變。
筆者認為研究台灣同志運動有以下幾層意義。首先,就史學研究而言,這是個得以結合歷史學與社會學研究的題目。其次,就台灣史研究而言,這個研究有助於我們瞭解台灣社會文化變遷的過程。對於同志的觀感從厭惡、變態到只是性傾向的一種,這其中價值觀的變化便是文化變遷的結果,也由於價值觀的改變是漸進的,也可以說價值觀的改變是造成文化變遷的因子之一。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文獻回顧、章節架構、史料說明、相關研究理論。第二章〈戰後台灣同志運動的發展〉。本章分二節。第一節:戰後同志運動的背景,由於美國同志運動對於世界及台灣同志運動具有影響力,因此本節對於美國同志運動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發展狀況做一回顧。第二節:戰後台灣同志運動發展,本節對於戰後台灣同志運動做一概略的回顧,包含台灣同志運動的發展、台灣同志的樣貌、台灣同志團體、台灣同志出版文化及同志人權。第三章〈戰後台灣同志運動路線的發展(1970-1990年代)〉。本章分三節。第一節:70年代的騷動-偷渡路線,本節討論隨著70年代台灣經濟加速資本主義化,都市勞工與中產階級興起下台灣同志零星的活動。第二節:80年代的先行者-對抗愛滋病污名路線,本節討論在戒嚴體制前後台灣同志的活動情況,以及光泰、戚家威帶頭衝撞異性戀體制。第三節:90年代的浪潮-同志組織化路線,本節在討論解嚴後的90年代,台灣同志運動歷經幾次重大事件集結、建構出同志認同及運動力量。第四章〈戰後台灣同志運動路線的特色〉。本章分三節。第一節:全球化趨勢下的戰後台灣同志運動,本節討論台灣同志運動的主體、關注的議題、行動方式,以及深受美國同志運動影響卻又發展出既全球也在地的在地文化同志運動路線。第二節:文化與政治並進的戰後台灣同志運動,本節討論台灣同志運動路線在文化形貌轉換、政治平權運動、男女同志團體平時分離戰時合作、個人政治、女同志運動與婦女運動關係密切及利用網路空間集結與抗爭等特色。第三節:戰後台灣同志運動路線的歷史意義,討論台灣同志運動路線對於同志運動的發展有何影響,以及台灣同志運動對於世界同志運動、人類的歷史意義。第五章〈結論〉。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aims to examine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the gay rights movement in Taiwan's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because the gay rights movement involves a wide range, so the gay rights movement will be locked in the movement line; and time is limited in the 1970-1990 era, the era of social background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 is how it affects the gay movement, it is hoped that this paper can be resolved part. A social movement that aims for the collation and analysis of rout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aiwan's gay rights movement in the context of Taiwan'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It includes “Introdu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lesbian and gay movement in post world war II”,
 "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lesbian and gay movement line in post world war II”(1970-1990 era), " The features of Taiwan lesbian and gay movement line in post world war II” and “conclusion”.

I believe that lesbian and gay movement research has the following layers of meaning. First, historical research, this is a combination of history and sociology to study the subject. Secondly, the history of Taiwan studies, this research helps us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in Taiwa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戰後台灣同志運動的發展	19
第一節 戰後同志運動的背景	19
第二節 戰後台灣同志運動發展	23
第三章 戰後台灣同志運動路線的發展(1970-1990年代)41
第一節 70年代的騷動-偷渡路線	43
第二節 80年代的先行者-對抗愛滋病污名路線	62
第三節 90年代的浪潮-同志組織化路線	79
第四章 戰後台灣同志運動路線的特色	113
第一節 全球化趨勢下的戰後台灣同志運動	113
第二節 文化與政治並進的戰後台灣同志運動	124
第三節 戰後台灣同志運動路線的歷史意義	131
第五章  結論	133
附錄	137
參考文獻	170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依編著者姓氏筆畫順序
一、	專書
1.Vanessa Baird著、江明親譯,《性別多樣化:彩繪性別光譜》,臺北市:書林,
2003年。
2.王振寰、瞿海源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圖書,1999年。
3.王雅各,《臺灣男同志平權運動史》,台北:開心陽光,1999年。
4.王雅各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台北市:心理出版社,2002
年。
5.王蘋、陳俞容、朱玉立、喀飛編,《同志公民同治城市2006認識同志手冊》,臺北市民政局:台北,2006年。
6.王蘋、陳俞容、喀飛編,《「靠近同志.戀上台北城」2007認識同志手冊》,臺北市:臺北市民政局,2007年。
7.Eric Marcus著、林賢修譯,《當代同性戀歷史(Ⅰ)(Ⅱ)(Ⅲ)》,臺北:開心陽光,1997年。
8.白先勇,《臺北人》,臺北市:晨鐘出版社,1971年。
9.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台北:遠景,1976年。
10.白先勇,《孽子》,臺北:遠景,1983年。
11.白先勇,《明星咖啡館-白先勇論文雜文集》,台北市:皇冠雜誌社,1984年。
12.玄小佛,《圓之外》,台北:南琪,1977年。
13.台大男同性戀研究社編,《同性戀邦聯》,臺北市:號角出版社,1994年。
14.台大女同性戀文化研究社,《我們是女同性戀》,台北縣中和市:碩人出版,1995年。
15.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著,《彩虹熟年巴士-12位老年同志的青春記憶》,台北市:基本書坊出版,2010年。
16.光泰,《逃避婚姻的人》,台北:時報文化,1976年。
17.光泰,《夢幻快車》,臺中市:晨星出版,1987年。
18.光泰,《裸的告白》,台北市:太雅出版,1991年。
19.光泰,《裸的告白》,臺北市:號角,1995年。
20.朱天心,《方舟上的日子》,台北:時報文化,1977年。
21.朱天文,《荒人手記》,臺北市:時報文化,1994年。
22.朱偉誠編,《批判的性政治:台社性/別與同志讀本》,台北市: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出版,2008年。
23.同志同光長老教會編著,《暗夜中的燈塔:台灣同志基督徒的見證與神學》,臺北市:女書文化,2001年。
24.汪成華,《黑色蕾絲》,臺北市:號角出版社,1995年。
25.杜修蘭,《逆女》,台北市:皇冠,1996年。
26.何春蕤編.,《同志研究》,臺北市:巨流圖書,2001年。
27.何明修,《社會運動概論》,臺北:三民,2005年。
28.何明修、蕭新煌,《臺灣全志:卷九 社會志社會運動篇》,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6年。
29.林懷民,《蟬》,台北:大地,1974年。
30.林建中,《這條路上》,臺北:杏林文化,1995年。
31.周華山、趙文宗,《「衣櫃」性史:香港及英美同志運動》,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5年。
32.胡亦云,《透視玻璃圈秘密》,台北:翡翠雙週刊雜誌社,1985年。
33.柯瑞明,《臺灣風月》,台北:自立晚報,1991年。
34.柯采新作、張娟芬譯,《同女出走》,臺北市:女書文化,1997年。
35.紀大偉編,《酷兒啟示錄》,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
36.紀大偉編,《酷兒狂歡節:台灣當代Queer文學讀本》,臺北市:元尊文化,1997年。

37.洪林瓊照、金家玉等編,《彩虹真健康 台北好幸福-2009年認識同志手冊》,
臺北市:臺北市民政局,2009年。
38.洪林瓊照、金家玉、連柏恩編,《2010台北好同志新公民運動-認識同志手
冊》,台北: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出版,2010年。
39.陳若曦,《紙婚》,臺北市:自立晚報,1986年。
40.陸昭環,《雙鐲》,台北市:風雲時代出版,1989年。
41.莊慧秋等,《中國人的同性戀》,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1991年。
42.莊慧秋編,《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台北市:心靈工坊,2002年。
43.曹麗娟,《童女之舞》,臺北市:大田,1998年。
44.許佑生,〈岸邊石〉,《懸賞浪漫》,臺北市:遠流,1992年。
45.許佑生,《但愛無妨》,臺北市:皇冠,1996年。
46.許佑生,《腦袋去旅行》,臺北市:探索文化出版,1994年。
47.許佑生,《當王子遇見王子:認識當代同性戀文化》,臺北市:,臺北市:平氏,1995年。 
48.彭懷真,《同性戀、自殺、精神病》,臺北市:橄欖文化事業基金會出版部,1983年。
49.彭懷真主稿,《同性戀者的愛與性》,台北市:洞察出版社,1987年。
50.張娟芬,《姊妹「戲」牆》,臺北市:聯合文學,1998年。
51.張喬婷,《馴服與抵抗:十位校園女菁英拉子的情慾壓抑》,臺北市:唐山出版社,2000年。
52.張翰璧,《臺灣全志:卷九社會志 經濟與社會篇》,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6年。
53.楊澤編,《七零年代理想繼續燃燒》,臺北市:時報文化,1994年。
54.楊澤編,《七零年代懺情錄》,台北:時報,1994年,。
55.塔姆辛.斯巴格著;趙玉藍譯,《福柯與酷兒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56.臺灣硏究基金會企劃編輯,《百年來的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57.趙彥寧,《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台北:巨流圖書,2001年。
58.鄭美里,《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臺北市:女書文化,1997年。
59.劉達臨、魯龍光,《同性戀性史》,臺北市:柏室科技藝術,2005年。
60.盧劍雄編,《華人同志新讀本》,香港:利源書報社,1999年。
61.賴正哲,《去公司上班:新公園男同志的情慾空間》,臺北市:女書文化,2005年。
62.韓家瑜編,《反歧視之約:促進同性戀人權公聽會紀實》,臺北市:同學館,2000年。
63.謝臥龍編,《霓虹國度中同志的隱現與操演》,臺北市:唐山出版,2004年。

二、	期刊論文
1.John D'Emilio著、舒詩偉譯,〈資本主義與同性戀認同(上)〉,《島嶼邊緣》,第6期,1993年,頁116-119。
2.小毛,〈反挫--誰與同志為敵?〉,《騷動》,2期,1996年10月,頁58-62。
3.王振寰,〈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期,1989年,頁71-116。
4.王右君,〈重訪網路上的身分展演:以同志論壇MOTSS為分析對象〉,《新聞學研究》,第99期,2009年4月,頁47-77。
5.卡維波,〈什麼是酷兒?〉,《性/別研究》,3期(4月),1998年,頁32-46。
6.成忠一,〈網際網路在台灣同志平權運動中的角色之研究-以台北市常德街事件為例〉,《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第5期,1998年,頁145-155。
7.朱偉誠,〈建立同志“國”?朝向一個性異議政體的烏托邦想像〉,《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0期,2000年12月,頁103-152。
8.朱偉誠講、張小虹主持,〈台灣同志學〉,《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58期,2001年,頁32-37。
9.朱偉誠,〈台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論「現身」問題〉,《批判的性政治》,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8年9月,頁191-213。
10.朱偉誠,〈性別主流化之後的台灣性/別與同志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4期,2009年6月,頁419-424。
11.周倩漪,〈絕地關係.終極運動:同志伴侶經驗、主體建構、與運動思維〉,《騷動》, 3期(1月),1997年,頁 38-42。
12.林賢修,〈同志運動的無頭公案〉,《騷動》,第4期,1997年,頁62-66。
13.紀大偉,〈同志身體,酷兒還魂〉,《聯合文學》,15:4=172,1999年2月,頁105-106。
14.馬嘉蘭著;陳鈺欣、王穎譯,〈揭下面具的鱷魚:邁向一個現身的理論〉,《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5期,2003年,頁1-37。
15.高潁超,〈誰伴著「青衿同志」小學畢業?--校園同志運動的處境、策略及盟友〉,《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34期,2006年,頁85-92。
16.張小虹,〈在張力中相互看見:女同志運動與婦女運動之糾葛〉,《婦女新知》, 第158期(7月)),1995年,頁 5-8。
17.張盈方方土〈網路同志運動的可能與不可能〉,《資訊社會研究》,4 期,2003 年,
頁53-86。
18.張盈方方土,〈同志情人非常慾望:台灣同志運動的流行文化出擊〉,《批判的性政
治》,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8 年9 月,頁173-190。
175
20.楊惠南,〈童心梵行:台灣佛教徒同志平權運動〉,《當代》,173 期,2002 年,
頁30-51。
21.齊天小聖、魚玄阿璣、喀飛、沙啞、漂亮,〈牲禮英雄或戰略家-「現身」於
現階段臺灣同志運動的發展及其意義〉,《騷動》,3 期,1997 年,頁45-51。
22.趙煬,〈網路同性戀實踐的結構限制:倫理與權力的問題〉,《應用倫理研究通
訊》,5 期,1998 年1 月,頁29-31。
23.賴鈺麟,〈臺灣同志運動的機構化:以同志諮詢熱線為例〉,《女學學誌》,第
15 期,2003 年5 月,頁79-114。
24.賴正哲,〈在浴缸裡不耐久候-同志書店「晶晶書庫」做為同志社區想像的開
端〉,《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6 期,2006 月12 月,頁17-28。
25.謝懷慧,〈台灣民主轉型中的市民社會:以台灣社會運動為例〉,《台灣史料研
究》,第16 期,2000 年,55-72 頁。
26.簡家欣,〈九○年代臺灣女同志的認同建構與運動集結:在刊物網絡上形成的
女同志新社群〉,《臺灣社會研究》,30 期,1997 年,頁63-115。
27.顧敏耀,〈同志運動的彩虹基地-台灣第一家同志書店:「晶晶書庫」研究〉,《國
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集刊》,8 期,2002 年6 月,頁125-146。
三、報紙及雜誌
1. 《中時晚報》
2. 《聯合報》
3. 《立報》
4. 《中國時報》
5. 《中央日報》
6. 《熱愛雜誌》
7. 《誠品閱讀》

四、學位論文
1.吳瑞元,〈孽子的印記-臺灣近代男性「同性戀」的浮現〉,中央大學歷史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8 年。
2.吳佳原,〈城市荒漠中的綠洲 台北市男同志酒吧經驗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
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年。
3.吳紹文,〈階級、種族、性身分 ─ 從原住民同志之社會處境反思台灣同志運
動〉,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4.李德能,〈從Kenneth burke「以喜化悲」語藝觀點分析同志運動新聞媒體策略:
以「美麗少年」個案為例〉,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5.呂錦媛,〈金錢與探戈:台灣女同志酒吧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3 年。
6.余欣庭,〈臺灣戰後異端性/身體的管束歷史:以同性戀和陰陽人為例,(1950s
-2008)〉,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7.陳錦華,〈網路社會運動:以本土同志運動在網上的集結與動員為例〉,國立政
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
8.陳建涵,〈「看見」同志運動--同志團體的多元發展與參政〉,國立成功大學
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9.陳建文,〈女同志運動參與考量因素、身份認同、現身情形對運動參與意願之
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
10.許雯娟,〈台北非常同志-台北同玩節作為一種社會運動〉,國立台灣大學建
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11.傅銘偉,〈媒體奇觀與認同政治:談台灣男同志運動的影像建構〉,國立臺南藝
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12 黃郁軒,〈私領域中的認同展演:台灣同志運動另一面〉,南華大學社會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13.蔡國成,〈運動同志與同志運動:台灣男女同志運動團體的興起〉,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14.賴正哲,〈在公司上班-新公園作為男同志演出地景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
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年。
15.賴鈺麟,〈台灣同志運動與同志諮詢熱線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2 年。
16.謝佩娟,〈台北新公園同志運動-情慾主體的社會實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
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年。
17.簡家欣,〈喚出女同志:九○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國立台
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年。
五、口述歷史文獻
1.〈新公園男同志口述歷史〉,收錄於賴正哲,《去公司上班:新公園男同志的情
慾空間》,臺北市:女書文化,2005 年。與《熱愛雜誌》,1997 年6 月,第7
期。
2.〈喇叭褲酷兒口述史〉,收錄於吳瑞元,〈孽子的印記-臺灣近代男性「同性戀」
的浮現〉,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年。
3. 〈老年同志口述史〉,收錄於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彩虹熟年巴士-12 位
老年同志的青春記憶》,台北市:基本書坊,2010 年。
六、西文論著
1. John D'Emilio., Sexual politics, sexual communities : the making of a
homosexual minor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1940-1970,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8.
2. Deborah Daly., Long road to freedom : the Advocate history of the gay and
lesbian movement, New York : St. Martin's Press, 1994.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