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507201010052100
DOI 10.6846/TKU.2010.00115
論文名稱(中文) 南越王墓玉器特色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idiosyncrasy of Jades from The Tomb of The King of Nanyu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尤家瑋
研究生(英文) Chia-Wei Yu
學號 69503009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6-10
論文頁數 18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建淳(094791@mail.tku.edu.tw)
委員 - 康才媛
委員 - 王樾
關鍵字(中) 玉器文化
漢代玉器
南越王墓
玉器
葬玉
生前用玉
關鍵字(英) the culture of jades
the jade of Han Dynasty
the NANYUE King's tomb
Jades
burial jades
jades for daily usi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1983年於廣州象崗發現的南越二代文王墓,係以鑿山為藏的石室墓,為迄今所知嶺南地區僅有的一座特殊墓葬。墓中出土各類文物千餘件,其中玉器數量約有兩百餘件,可謂大宗,且其品類繁多,工藝精美,並保留原始組合關係,為研究西漢玉器的珍貴資料。南越文王卒於西元前122年,處於漢代玉器典型之轉捩點,其玉件形制與用玉思想,引人入勝,為其特色之一。然而,南越國所處之特殊地理位置及其文化背景,亦為墓中玉器特色之二。
墓中隨葬玉器,依功能區別有二,一為死後葬玉,二為生前用玉。藉由墓中出土葬玉的分類與比對,不僅發現南越王受斯時盛行的神仙思想所牽引,更從中體現死後昇仙的具體進程與強烈意圖。另外,生前用玉因著重裝飾功能,多較精巧華美,其所透露的時代工藝、文化特色與人文意義,則為本文研究的另一重點。比對玉件的過程中,發現其不僅具楚、越、域外文化等特色外,更逐漸形成獨有的南越特色玉器,同時藉由生前用玉結合文獻,理解南越王墓玉器也具有財富、僭越與升仙三種特殊人文意義。
本文透過文獻與考古資料的彙整,發現南越國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經貿與民族關係,以及喪葬觀念等特點。這些特點亦反映於墓中大量隨葬玉器,呈現出與西漢中原諸侯王墓諸多截然不同的風貌,即為本文研究之旨趣所在。
英文摘要
In 1983, the impressive tomb of stone chambers was discovered in Guangzhou, just as the legends say, it was embedded in the heart of Xianggang Hill by means of an excavated vertical shaft. It is the only example of stone tomb chamber found in Lingnan region. More than one thousand artifacts have been unearthed, the largest category consisting of over two hundred pieces of jade cravings which cover a wide range of types and are technically accomplished. Moreover, their original groupings and placements could be reconstructed, rendering them invaluable in study of Western Han jades.
The NANYUE King died in B.C.122. However, all of the jade from his tomb can be distinguished two parts. One for burial and the other one are for daily using. The popularity of the former category stemmed from the Han belief in the protective and preservative power of jade, to the extent that it could prevent the body from decaying. As for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jade for daily using, this was because jade was not only a sign of wealth and status, it was also a symbol of courtly virtue and a talisman for protection.
In the thesis we can discovery of political, race, culture and funeral customs from NANYUE King’s tomb, these finding originated in funeral jade. There is different between the NANYUE King’s tomb and the others in Western Han. It describes unique and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this thesi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3
一、漢代玉器通論研究	3
二、南越王墓玉器研究	4
(1) 南越王墓玉器專論研究
(2) 旁及南越王墓玉器之研究
第三節 研究範圍、方法與研究限制	9

第二章 南越國史略	14
第一節 史載的南越國	14
一、先秦嶺南社會	14
二、秦對嶺南的開拓	15
三、南越國的創立與滅亡	18
第二節 秦漢之際的南越國政	26
一、政治	26
二、經貿	29
三、民族政策	33
第三節 南越與漢之關係	36
一、首次對漢臣服期(西元前196年-前183年)	37
二、僭越稱帝期(西元前183-前179年)	38
三、再次臣服期(西元前183-前179年)	39
四、趙眛與漢的關係	39

第三章 南越王墓葬的考察	41
第一節 南越國葬俗	41
第二節 南越王墓室結構	47
第三節 南越王墓葬呈現的特點及喪葬觀	52

第四章 南越王葬玉解析	61
第一節 葬玉及其功能	61
第二節 墓中葬玉類型	65
一、玉璧	65
二、玉衣	70
三、玉琀	76

四、玉握	78
五、鋪首	82
六、雙連璧	85
第三節  葬玉的目的與意義	92
一、殮屍不朽	93
二、避兇趨吉	96
三、飛天昇仙	99

第五章 南越王生前用玉解析	104
第一節 生前用玉器類分別	104
一、禮儀用玉	104
二、裝飾用玉	107
三、日常用玉	122
四、其他用玉	125
第二節 生前用玉的區域文化特色	127
一、楚式	127
二、越式	135
三、南越式	137
四、域外樣式	152
第三節 生前用玉的人文意義	155
一、玉組珮	155
二、劍飾	158
三、玉質容器	161
四、玉印	163

第六章 結論	168

徵引書目	178

圖表目次
圖2.1 南越國疆域圖---------------------------------------------------24
圖 3.1 大北外桂花崗的豎穴土坑平面圖-----------------------------43
圖 3.2 大馬路建設新村的豎穴土坑平面圖--------------------------44
圖 3.3 先烈路惠州墳場的豎穴土坑平面圖--------------------------45
圖 3.4 南越王墓結構透視圖------------------------------------------46
圖 3.5 南越王墓平面圖------------------------------------------------46
圖 4.1 陶璧(D4)拓印圖---------------------------------------------65
圖 4.2 透雕三龍紋璧(D50-13)拓印圖-----------------------------66
圖 4.3 璧(D76)上絲帶痕圖-----------------------------------------68
圖 4.4 獅子山楚王墓鑲棺玉上之玄璧圖-----------------------------70
圖 4.5 玉衣頂部小璧圖------------------------------------------------71
圖 4.6 玉衣兩肋下所見「開氣」圖-----------------------------------72
圖 4.7 修復完整的「絲縷玉衣」(D50) 圖--------------------------72
圖 4.8 手握玉觿(D148-1 )、( D148-2) 圖--------------------------79
圖 4.9 西耳室所出石豬(C135) -------------------------------------81
圖 4.10 雙連璧(D186)拓印圖--------------------------------------86
圖 4.11 桃心紋示意圖--------------------------------------------------89
圖 4.12 雙連璧中央綁帶痕圖-----------------------------------------90
圖 4.13 曾侯乙墓所出戰國甲衣---------------------------------------94
圖 4.14 墓主玉衣連綴方式示意圖------------------------------------95
圖 4.15 天門示意圖-----------------------------------------------------96
圖 4.16 戰國曾侯乙墓所出「儺戲圖」------------------------------97
圖 4.17 東漢儺神圖之一-----------------------------------------------98
圖 4.18 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墓的《人物御龍圖》----------------- 102
圖 4.19 戰國楚墓出土《人物龍鳳圖》---------------------------- 103
圖 5.1 墓主內棺兩側所見的「三璧」(D180、D27、D191)與「三璜」
(D161、D167、D184) 圖---------------------------------- 106
圖 5.2 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妻竇綰墓中玉組珮--------------------- 107
圖 5.3 墓中代表性組珮圖-------------------------------------------- 110
圖 5.4 陝西扶風縣強家村1 號墓中所見西周組珮形制圖-------- 110
圖 5.5 上下透雕附飾韘形珮(E139) ----------------------------- 112
圖 5.6 左右透雕附飾韘形珮(D85-1、D144) 圖----------------- 112
圖 5.7 左夫人玉組珮組件之一的韘形珮(E43) ----------------- 113
圖 5.8 西漢典型的韘形珮圖----------------------------------------- 113
圖 5.9 一體成型帶鉤三件圖(D151-1、2、D45) --------------- 114
圖 5.10 多塊玉料拼合帶鉤(D152) ------------------------------- 115
圖 5.11 魯國故城乙組3 號墓出土鐵芯組合帶鉤圖--------------- 115
圖 5.12 墓主組珮組件之一的翁仲(D125、D181-1、D123) -- 115
圖 5.13 扁平片雕玉舞人二件(E135、C258) ------------------- 116
圖 5.14 立體圓雕舞人(C137) ------------------------------------ 116
圖 5.15 山東巨野紅土山漢墓出土方形劍首----------------------- 117
圖 5.16 剔地浮雕螭虎紋劍首(C147-9) -------------------------- 117
圖 5.17 內區卷雲紋,外區螭虎紋劍首(D89-1) ---------------- 118
圖 5.18 漏斗狀柿蒂紋與穀紋劍首(C147-25) ------------------- 118
圖 5.19 方形劍首(D70-2) ----------------------------------------- 119
圖 5.20 簡化的獸面紋劍琫(C147-42) ------------------------- 119
圖 5.21 幾何紋樣劍琫(C147-35) ------------------------------- 119
圖 5.22 扁平鳥首紋劍琫(C147-2) ------------------------------- 120
圖 5.23 器面正反紋飾不同的劍琫(D141-10) ------------------ 120
圖 5.24 高浮雕螭紋劍璏(C147-31) ------------------------------ 121
圖 5.25 淺浮雕獸面紋劍珌(C147-24) --------------------------- 121
圖 5.26 高浮雕螭紋熊、螭劍珌(C1 47-12) --------------------- 122
圖 5.27 浮雕穀紋T 字方框劍珌(C147-4) ----------------------- 122
圖 5.28 角杯(D44) ------------------------------------------------- 123
圖 5.29 玉盒(D46) ------------------------------------------------- 123
圖 5.30 玉卮(F18) ------------------------------------------------- 124
圖 5.31 銅框玉蓋杯(D47) ---------------------------------------- 124
圖 5.32 承露杯(D102) -------------------------------------------- 124
圖 5.33 「泰子」、「帝印」(D34)、「趙昧」( D33)玉印-------- 125
圖 5.34 透雕鳳紋牌形珮(D158) --------------------------------- 125
圖 5.35 金鉤玉龍(D93) ------------------------------------------- 126
圖 5.36 透雕龍鳳紋重環珮(D62) -------------------------------- 126
圖 5.37 透雕遊龍穀紋璧(D157) --------------------------------- 126
圖 5.38 安徽長豐楊公一號楚墓雙龍璜下顎所見綯索紋--------- 128
圖 5.39 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帶鉤所見龍頸串貝紋------------ 129
圖 5.40 安徽長豐楊公一號楚墓的龍首玉璜上細部的三連穀紋- 129
圖 5.41 器皿所見大小S 形套疊紋樣------------------------------- 130
圖 5.42 風字型龍紋珮比較圖--------------------------------------- 132
圖 5.43 S 狀龍形珮比較圖------------------------------------------- 133
圖 5.44 齊頭雕戚齒玉璜比較圖------------------------------------- 133
圖 5.45 雙龍、龍鳳同體合雕比較圖------------------------------- 134
圖 5.46 泰夫人組珮組件之一的方形玦(E51) ------------------ 135
圖 5.47 台東縣卑南文化遺址玉玦---------------------------------- 135
圖 5.48 素面滑石玉具劍(D24、D70-1.2.3) --------------------- 136
圖 5.49 羅泊灣漢墓漆繪竹節銅筒所見「錐髻」圖-------------- 138
圖 5.50 犀形(D121)、虎形璜比較圖----------------------------- 139
圖 5.51 穀紋犀牛玉飾------------------------------------------------ 140
圖 5.52 河南永城芒山鎮僖山漢墓熊銜螭尾劍珌圖-------------- 141
圖 5.53 玉猴比較圖--------------------------------------------------- 141
圖 5.54 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角杯---------------------------- 153
圖 5.55 陝西扶風縣強家村一號墓出土西周組珮----------------- 157
圖 5.56 河南洛陽中州路1316 號墓戰國玉組珮------------------- 157
圖 5.57 劍飾部位名稱示意圖--------------------------------------- 160
圖 5.58 湖南長沙馬王堆二號墓中玉卮圖-------------------------- 163
圖 5.59 徐州獅子山楚王墓一體成形玉卮圖----------------------- 163
圖 5.60 「文帝行璽」龍鈕金印(D79) 圖------------------------ 166
圖 6.1 南越王周身葬玉升仙思想示意圖------------------------- 172
表 1.1 古玉研究方法表------------------------------------------------10
表 2.1 秦代嶺南郡縣、關防、新道略表-----------------------------17
表 2.2 南越世系略表---------------------------------------------------19
表 2.3 南越國郡縣表---------------------------------------------------28
表 3.1 南越王墓器物分佈與數量表-----------------------------------57
表 4.1 南越王墓玉璧紋飾分類表-------------------------------------67
表 4.2 文帝至武帝前期所出玉衣概況表-----------------------------74
表 4.3 西漢早期墓葬出土的玉握形制概況表-----------------------80
表 4.4 西漢墓葬所出玉質鋪首比較簡表-----------------------------83
表 4.5 戰漢墓葬所出「連璧」比較簡表-----------------------------88
表 5.1 南越王墓出土11 套玉組珮概況表-------------------------- 108
表 5.2 南越王墓玉器楚玉紋樣簡表--------------------------------- 130
表 5.3 中原與南越器形比較簡表----------------------------------- 142
表 5.4 中原與南越紋飾比較簡表----------------------------------- 148
表 5.5 墓中玉器文化特質數量表----------------------------------- 155
參考文獻
一﹑文獻:
〔春秋〕左丘明,徐元誥集解,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
〔戰國〕莊周,〔清〕郭慶藩集釋,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7月。
〔戰國〕荀況,〔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4月。
〔戰國〕墨翟,張純一編著,《墨子集解》,四川:新華書局, 1988年9月。
〔戰國〕韓非,邵增華註譯《韓非子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9月。
〔戰國〕呂不韋,林品石註譯,《呂氏春秋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2月。
〔漢〕劉向編,張清常,王延棟箋注,《戰國策箋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年3月。
〔漢〕桓寬,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7月。
〔漢〕王充撰,韓復智註譯,《論衡今註今譯》,臺北:鼎文書局,2005年4月。
〔漢〕袁康撰,吳平編,吴慶峰點校,《越絕書》,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5月)。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
〔漢〕司馬遷撰,《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9月。
〔漢〕劉安編,何寧撰,《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6月。
〔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8月。
〔漢〕范曄撰,《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5月。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月。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10月,據經韵樓藏版影印。
〔晉〕葛洪,王明校譯,《抱朴子校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3月二版。
何清谷撰,《三輔黃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6月。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7月。
〔晉〕葛洪 編,《西京雜記》,《四部叢刊初編》,臺北市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據上海涵芬樓借印江安傅氏隻鑑樓藏明嘉靖孔天胤刊本影印。 
〔唐〕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6月。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1月。
〔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3月。
〔清〕莫友芝,《貞定先生遺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清同治十二年〔1873〕獨山莫氏刊本。
〔清〕鄭珍,《巢經巢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民國三年〔1914〕花近樓刊本。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9月,據清光緒二十六年虛受堂刊本影印。
〔清〕屈大均撰,《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4月。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証》,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2月。
〔清〕粱廷楠《南越五主傳》,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
〔清〕瞿中溶,《奕載堂古玉圖錄》,收錄於宋惕冰、李娜華點校,《古玉鑑定指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10月。

二﹑考古資料:
1.專著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曲阜魯國故城》,山東:齊魯書社,1982年9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滿城漢墓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10月。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永城西漢梁國王陵與寢園》,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始侯古堆一號墓》,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11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三門峽虢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12月。
河南省文物硏究所編,《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3月。
河南省商丘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等編著,《芒碭山西漢梁王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8月。
梁思永、高去尋,《侯家莊第1500號大墓:河南安陽侯家莊殷代墓地》,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76年10月。
湖北省宜昌地區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學系,《當陽趙家湖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湖北省博物館編,《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
湖南省博物館等編,《長沙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
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等編輯,《西漢南越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等編輯,《廣州漢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12月。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編,《廣西貴縣羅泊灣漢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8月。
盧連成,胡智生,《寶雞弓魚囯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10月。
2.簡報
山東省博物館、臨沂文物組,〈臨沂銀雀山四座西漢墓〉,《考古》1975年第6期(北京:科學出版社,1975年11月),頁363-379。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聚落遺址1992年發掘簡報〉,《考古》1997年第1期(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年1月),頁1-26。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62年安陽大司空村發掘簡報〉,《考古》1997年第8期(北京:科學出版社1964年8月),頁380-384。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滿城發掘隊,〈滿城漢墓發掘紀要〉《考古》1972年第1期(北京:科學出版社,1972年),頁8-18。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山西考古研究所,〈天馬—曲村北趙晉侯墓地第二次發掘〉,《文物》1994年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1月),頁4-28。
安徽省文物工作隊,〈安徽長豐楊公發掘九座戰國墓〉,收錄於考古編輯部編,《考古學集刊(二)》(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年12月),頁47-58。
西南博物院籌備處,〈寶成鐵路修築工程中發現的文物簡介〉,《文物》1954年3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54年),頁10-34。
吳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江蘇吳縣春秋吳國玉器窖藏〉,《文物》1988年第1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11月),頁1-13。
河北省文物文物研究所等,〈河北高莊漢墓發掘簡報〉,收錄於河北省文物文物研究所編《河北省考古文集(二)》(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12月),頁141-182。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永城芒山西漢梁國王陵的調查〉,《華夏考古》1992年第3期(鄭州市:華夏考古編輯部,1992年),頁131-139。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淅川徐家嶺一號楚墓發掘簡報〉,《文物》2004年第3期(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頁21-30。
南京博物院,〈江蘇邗江甘泉二號漢墓〉,《文物》1981年1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頁1-11。
紀南城鳳凰山168號漢墓發掘整理組,〈湖北江陵鳳凰山168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5年第9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9月),頁1-8。
徐州博物館,〈江蘇徐州九里山漢墓發掘簡報〉,《考古》1994年12期(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年),頁1063-1068。
徐州博物館,〈江蘇徐州子房山西漢墓清理簡報〉,《文物資料叢刊》第4輯(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3月),頁59-69。
徐州博物館,〈江蘇徐州奎山西漢墓〉,《考古》1974年2期(北京:科學出版社,1974年),頁121-122。
徐州博物館,〈徐州後樓山西漢墓發掘報告〉,《文物》1993年4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4月),頁29-45。
徐州博物館,〈徐州韓山西漢墓〉,《文物》1997年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2月),頁26-43。
徐州博物館等,〈徐州北洞山西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88年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2月),頁2-18。
陝西文管會、博物館等,〈咸陽楊家灣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7年10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年10月),頁10-21。
馬頭發掘組,〈武鳴山馬頭墓葬與古代駱越〉,《文物》1988年第1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12月),頁32-36。
彭浩等,〈關於鳳凰山168號漢墓座談紀要〉,《文物》1975年第9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9月),頁9-19。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湖南長沙西漢墓清理簡報〉,《考古通訊》1957年第4期(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1957年7月),頁30-32。
湖南省博物館,〈長沙南郊砂子塘漢墓〉,《考古》1965年3期(北京:科學出版社,1965年3月),頁116-118。
獅子山楚王陵考古發掘隊,〈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發掘簡報〉,《文物》1998年8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8月),頁4-33。
廣州文物管理處,〈廣州淘金坑的西漢墓〉,《考古學報》1974年第1期(北京:科學出版社,1974年5月),頁145-173。
廣州象崗漢墓發掘隊,〈西漢南越王墓發掘初步報告〉,《考古》1984年第3期(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年3月),頁222-230。
廣西文物工作隊,〈平樂銀山嶺戰國墓〉,《考古學報》1978年第2期(北京:科學出版社,1978年4月),頁211-258。
廣西壯族自治文物工作隊,〈廣西西林縣普馱銅鼓墓葬〉,《文物》1978年第9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9月),頁43-51。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廣西貴縣羅泊灣二號漢墓〉,《考古》1982年第4期(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年7月),頁355-364。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等,〈廣西武鳴山馬頭安等秧山戰國墓群發掘簡報〉,《文物》1988年1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12月),,頁14-22。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等,〈廣西賀縣金鐘一號漢墓〉,《考古》1986年第3期(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年3月),頁221-229。
臨沂地區文物組,〈山東臨沂西漢劉疵墓〉,《考古》1980年6期(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年11月),頁493-495。

三﹑專書、論文集
〔日〕林巳奈夫著,楊美莉譯,《中國古玉研究》,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97年7月。
〔越南〕陶維英著,劉統文、子鉞譯,《越南古代史(上)》,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年11月。
〔韓國〕具聖姬,《漢代人的死亡觀》,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3月。
尤仁德,《玉趣:中國古玉謎題破釋》,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95年2月。
王雲五,《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10冊,人類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5月。
王德育,《上古中國之生死觀與藝術》,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譯小組,2000年5月。
古方主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古方主編,《中國古玉器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3月。
何光岳,《南蠻源流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11月。
余天熾等,《古南越國史》,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
余英時,《東漢生死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
吳棠海,《認識古玉》,中華民國自然文化學會,1994年10月。
呂烈丹,《南越王墓與南越王國》,廣州:廣州文化出版社,1990年1月。
宋公文、張君,《楚國風俗志》,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李權時 主編,《嶺南文化》,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
那志良,《中國古玉圖釋》,臺北:南天書局,1990年2月。
那志良編,《古玉圖籍彙刊》,臺北:正言出版社,1991年10月。
林業強編,《南越王墓玉器》,香港:兩木出版社,1991年12月。
俞美霞,《戰國玉器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95年8月。
姚士奇,《中國玉文化》,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4月。
孫慶偉,《周代用玉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
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年9月。
張榮芳,《秦漢史論集(外三篇)》,廣州市: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年11月。
張榮芳、黃淼章,《南越國史》,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
費孝通主編,《玉魂國魄—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文化學術討論會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12月。
黃建淳,《中華玉器文化特展圖典》,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2009年6月。
楊伯達,《古玉史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3月。
楊伯達,《古玉考》(香港:徐氏藝術基金出版,1992年)。
葉劉天增,《中國裝飾藝術史》,臺北:南天書局,2002年8月。
熊傳薪主編,《楚國、楚人、楚文化》,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11月。
蒙文通,《越史叢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月。
趙永魁、張家勉,《中國玉石雕刻工藝技術》,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6年3月。
劉和惠,《楚文化的東漸》,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鄧淑蘋,《藍田山房藏玉百選》,臺北:年喜文教基金會,1996年10月。
錢穆,《秦漢史》,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4月。
羅香林,《中夏系統中之百越》,重慶:獨立出版社,1943年8月。
饒宗頤,《選堂集林史林》,香港:中華書局,1982年1月。

四﹑期刊論文
方國瑜,〈漢牂牁郡地理考釋〉,載貴州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所編,《夜郎考討論文集之三》,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2月,頁70-85。
王芳、陳莉,〈淺析南越王趙眛「巫」、「術」並行的醫治觀念〉,收錄於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等編,《南越國史蹟研討會論文選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4月,頁71-76。
古方,〈從南越王墓出土玉璧談漢代玄璧〉,收錄於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等編,《南越國史蹟研討會論文選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4月,頁117-124。
古方,〈漢代玉器的分期及有關問題的探討〉,收錄於古方、徐良富、唐際根編,《一劍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八六畢業十周年紀念文集》,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6年10月,頁123-152。
古方,〈論西漢中期玉器風格的變化及其社會背景〉,《中原文物》2003年第5期,鄭州市:中原文物編輯部,2003年,55-61。
古方,〈關於南越王墓玉器的幾個問題〉,收錄於漢唐與邊疆考古研究編輯委員會等編,《漢唐與邊疆考古研究》第一輯,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年8月,頁92-96。
史為,〈關於「金縷玉衣」的資料簡介〉,《考古》1972年第2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8年5月,頁48-50。
石榮傳,〈從兩漢諸侯王墓出土玉器看漢玉藝術風格〉,《文物春秋》2004年1期,河北:文物春秋雜志社,2004年2月,頁38-51。
呂品,〈「蓋天說」與漢畫中的懸璧圖〉,《中原文物》1993年第2期,鄭州市:中原文物編輯部,1993年,頁1-9。
岑仲勉,〈評「秦代初平南越考」〉,《中外史地考證》,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
巫鴻,〈玉衣或玉人—滿城漢墓與漢代墓葬藝術中的質料象徵意義〉,收錄於鄭岩、王睿編,《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三聯書局,2005年7月,頁123-142。
李林娜,〈南越國百年史的精神文化尋蹤〉,收錄於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等編,《南越國史蹟研討會論文選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4月,頁47-52。
李銀德,〈徐州發現西漢早期銀縷玉衣〉,《東南文化》,南京:南京博物院,2000年,頁104-105。
李銀德,〈漢代的玉棺與鑲玉漆棺〉,收錄於錢憲和主編,《海峽兩岸古玉學會議Ⅱ》,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1年9月,頁875-884。
李錦山,〈漢畫像石反映的巫術習俗〉,《故宮文物月刊》第17卷第5期,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9年8月,頁120-133。
李躍,〈由組玉佩淺談西周的用玉風格〉,《南方文物》2002年第2期,南昌市: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2年,頁55-59。
杜金鵬,〈紅山文化「勾雲形」類玉器探討〉,《考古》1998年第5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8年5月,頁50-64。
汪遵國,〈良渚文化「玉斂莽」述略〉,《文物》1984年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頁23-36。
那志良,〈古代的葬玉〉,《大陸雜誌》5卷10期,臺北:大陸雜誌編輯委員會,1952年11月,頁10-15。
那志良,〈玉劍飾命名之探討〉,收錄於氏著,《古玉論文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年7月,頁111-125。
那志良,〈珠襦玉匣與金縷玉衣〉《故宮學術季刊》第2卷第2期,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4年,頁67-79。
周南泉,〈論中國古代的玉璧—古玉研究之二〉,《故宮博物院院刊》第51期,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3月,頁77-80。
侯紹莊,〈夜郎方位考略〉,載貴州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所編,《夜郎考討論文集之一》,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2月,頁108-114。
俞美霞,〈玉匣珠襦啟便房,薤歌無異葬同昌—玉衣的意義與源流〉,收錄於俞美霞,《玉文化探秘》,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5年8月,頁63-74。
洪世偉,〈西漢中山國與南越國玉器造型紋飾之比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苗霞,〈中國古代鋪首銜環淺析〉,《殷都學刊》2006年第3期,安陽市:安陽師專殷都學刊編輯部,2006年12月,頁30-34。
倪潤安,〈秦漢之際仙人思想的整合與定位〉《中原文物》2003年第6期,鄭州市:中原文物編輯部出版,2003年,頁49-63。
夏鼐,〈楚文化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江漢考古》1982年第1期,武漢:江漢考古編輯部,1982年9月,頁1-2。
夏鼐,〈漢代玉器—漢代玉器中傳統的延續與變化〉,收錄於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主編,《文物鑑賞叢錄‧玉器(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4月,頁65-101。(原載於考古學報1983年第2期。)
孫華,〈試論周人的玉佩〉,收錄於費孝通主編,《玉魂國魄—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文化學術討論會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12月,頁73-108。
孫機,〈玉具劍與璏式佩劍法〉,收錄於氏著,《孫機談文物》,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7月,頁268-283。
孫機,〈周代的組玉佩〉,收錄於氏著,《孫機談文物》,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7月,頁305-316。(原載於文物1998年第4期)
徐琳,〈漢玉所見兩漢辟邪厭勝思想研究〉,收錄於于明主編,《如玉人生—慶祝楊伯達先生八十華誕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12月,頁192-203。
徐龍國,〈「含珠」、「鱗施」考略〉,《故宮文物月刊》第16卷第10期,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9年1月,頁62-75。
殷志強,〈關於古代玉璧若干問題的認識〉,收錄於《如玉人生—慶祝楊伯達先生八十華誕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12月,頁317-326。
馬沙,〈我國古代「覆面」研究〉,《江漢考古》1999年1期,武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9年,頁66-74。
張玉、李國安,〈中國古代玉殮葬現象研究〉,《彭城職業大學學報》第17卷第6期,徐州:彭城職業大學,2002年12月,頁35-37。
張明華,〈良诸文化玉掩面试探〉,《考古》1997年3期,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年3月,頁68-69。
張長壽,〈西周的葬玉—1983年-1986年灃西發掘資料之八〉,《文物》1993年9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頁55-59。
張琦,〈古代葬禮中的開路神、顯道神探源〉《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58期,四川:四川大學學報編輯部,2008年,頁134-139。
張榮芳,〈從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玉器看秦漢時期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收錄於《華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頁135-140。
許海星,〈從虢國墓地出土玉器談西周葬玉的使用特徵〉,《中原文物》2005年第3期,鄭州市:中原文物編輯部出版,2005年6月,頁63-67。
連照美,〈卑南遺址出土「玦」耳飾之研究〉收錄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論文集(器物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2年6月,頁59-71。
郭寶鈞,〈古玉新詮〉,收錄於中國科學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冊下,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7年5月,頁1-46。
陳峰等,〈淺談楚舞蹈藝術〉,《華夏考古》1996年2期,鄭州市:華夏考古編輯部,1996年,頁95-101。
陳澤泓,〈南越國番禺城析論〉《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輯)——南越國遺跡與廣州歷史文化名城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6月11-14日,頁319-332。
麥英豪,〈漢玉大觀—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玉器概述〉,收錄於《南越王墓玉器》,香港:兩木出版社,1991年12月,39-60。
黃建淳,〈中華玉器與傳統文化〉,收錄於氏著,《中華玉器文化特展圖典》,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2009年6月,頁13-26。
黃建淳,〈玉韘的演變〉,刊《淡江史學》,第18期,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2007年9月,頁1-19。
黃建淳,〈略論漢代葬玉觀念〉,刊《淡江史學》,第19期,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2008年9月,頁1-18。
黃展岳,〈絲縷玉衣與組玉佩〉,收錄於《南越王墓玉器》,香港:兩木出版社,1991年12月,61-67。
黃展岳,〈論南越王墓出土的玉璧〉,收錄於韓偉編,《遠望集—陝西考古研究所華誕40週年紀念文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頁625-631。
黃淼章,〈南越國的喪葬習俗〉《嶺南文史》2000年第3期,廣州:嶺南文史雜志社,2000年9月,頁40-44。
黃淼章,〈廣州瑤台柳園崗西漢墓群發掘紀要〉,收錄於《穗港漢墓出土文物》,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3年11月,頁248-251。
黃翠梅,〈從寺墩三號墓到南越王墓—論史前到漢代玉器角色的轉換〉,收錄於《東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發現60週年紀念文集》,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6年9月,頁353-365。
黃鳳春,〈試論包山2號楚墓飾棺連璧制度〉,《考古》2001年第11期,北京:考古雜志社,2001年11月,頁60-65。
楊伯達,〈巫、神、玉泛論〉,收錄於楊伯達主編,《玉文化與玉學論叢三編(上)》,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9月,頁219-251。
楊伯達,〈漢代玉器藝術〉,《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香港:1984年,頁217-239。
楊伯達〈中國古玉研究雛議五題〉,《文物》1986年第9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9月,頁64-68。
楊伯達主編,《中國玉器全集》,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1993年8月。
楊伯達主編,《玉文化與玉學論叢三編(上)》,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9月。
楊怡,〈楚式鎮墓獸的式微和漢俑的興起——解析秦漢靈魂觀的轉變〉《考古與文物》2004年第1期,西安市:考古與文物編輯部,2004年,頁54-60。
楊建芳,〈南越王墓玉器研究—南越式玉器的識別及相關問題〉,收錄於《中國古玉研究論文集(下)》,臺北:眾志美術出版社,2001年9月,頁113-127。(原載於《故宮文物月刊》1992年第9期)
楊建芳,〈楚式玉器的特點〉,《玉文化論叢1》,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7月,頁102-165。
賈峨,〈春秋戰國時代玉器綜探〉,收錄於《中國玉器全集‧3》,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1993年6月,頁1-41。
賈峨,〈關於河南出土東周玉器的幾個問題〉,《文物》323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4月,頁75-88。
鄒芙都,〈楚器「鎮墓獸」形制內涵探源〉,《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1期,長沙:湖南大學期刊社編輯部,2003年1月,頁24-26。
廖泱修,〈從雙鳳紋至柿蒂紋〉,《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4年12月,頁74-103。
漢寶德,〈揭開古玉的神秘面紗〉,收錄於吳棠海,《認識古玉》,臺北:中華民國自然文化學會,1994年10月,頁7-18。
聞廣,〈西漢南越王墓玉器的考古地質學研究〉,收錄於《西漢南越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372-379。
趙殿增、袁曙光,〈「天門」考-兼論四川漢畫像磚(石)的組合與主題〉,《四川文物》1990年第6期,成都:四川文物編輯部,1990年,頁3-11。
劉素珠,〈僭越與臣服—由西漢南越王墓與中山王墓出土文物及考古情境看南越國的文化認同〉,臺南:臺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劉雲輝,〈紅山古玉中「傳世品」的鑑定〉,收錄於楊伯達編,《傳世古玉辨偽與鑒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4月,頁200-208。
劉銘恕,〈中國古代葬玉研究—注重珠衣玉匣方面〉,《歷史與考古》,濟南:濟南歷史學會,1937年2月,頁2-9。
蔣廷瑜、彭書琳,〈廣西先秦兩漢玉器略說〉,收錄於鄧聰編,《東亞玉器(Ⅱ)》,香港:香港考古學藝術研究中心,1998年,頁111-118。
蔡慶良,〈古器物學研究—漢代玉器概論〉,收錄於震旦文教基金會編輯委員會主編,《漢代玉器》,臺北:震旦文教基金會,2005年12月,頁11-35。
鄭紹宗,〈漢代玉匣葬服的使用及其演變〉,《河北學刊》1985年第6期,河北:河北學刊雜志社,1985年11月,頁67-71。
鄧淑蘋,〈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上的神秘符號〉,《故宮學術季刊》第10卷第3期,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3年,頁1-45。
鄧淑蘋,〈百年來的古玉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錄於宋文薰主編,《考古與歷史文化:慶祝高去尋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上)》,臺北:正中書局,1981年6月,頁233-276。
盧兆蔭,〈再論兩漢的玉衣〉,收錄於氏著,《玉振金聲—玉器金銀器考古學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7月,頁14-23。
盧兆蔭,〈南越王墓玉器與滿城漢墓玉器比較研究〉,收錄於氏著,《玉振金聲—玉器金銀器考古學研究》,頁80-87。(原載於《考古與文物》1998年第1期)
盧兆蔭,〈徐州獅子山楚王墓玉器與廣州南越王墓玉器比較研究〉,收錄於氏著,《玉振金聲—玉器金銀器考古學研究》,頁182-187。
盧兆蔭,〈試論兩漢的玉衣〉,收錄於氏著,《玉振金聲—玉器金銀器考古學研究》,頁3-13。(原載於《考古》1981年第1期)
盧兆蔭,〈漢代貴族婦女喜愛的佩玉—玉舞人〉,收錄於氏著,《玉振金聲—玉器金銀器考古學研究》,頁73-79。(原載於《收藏家》1996年3期)
盧兆蔭,〈瑰麗多姿玉劍飾—漢玉漫談〉,收錄於氏著,《玉振金聲—玉器金銀器考古學研究》,頁34-38。(原載於《文物天地》1993年第5期)。
盧兆蔭,〈翹袖折腰玉舞人—漢玉漫談〉,收錄於氏著,《玉振金聲—玉器金銀器考古學研究》,頁24-28。(原載於《文物天地》1992年第5期)。
錢伊平,〈漢代玉器〉收錄於吳哲夫等編,《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玉器篇(漢代)》,臺北: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1991年7月,頁80-119。
錢茀,〈方相四目圖說〉,《民族藝術》第39期,南寧市:民族藝術編輯部,1995年,頁57-76。
龍瑞如,〈南越王墓玉器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羅伯健,〈兩周玉組珮考〉,《文博》第19期,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32-35。
譚其驤,〈馬王堆漢墓出土地圖所說明的幾個問題〉,《文物》1975年第6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頁20-28。
譚淑琴,〈試論漢畫中鋪首的淵源〉,《中原文物》1998年第4期,鄭州市:中原文物編輯部,1998年,頁58-65。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