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507200711410600
DOI 10.6846/TKU.2007.00168
論文名稱(中文) 公共組織在協力關係中的依賴與自主─ 以國立臺灣博物館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Dependency and Autonomy for Public Organizations in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A Case Study of National Taiwan Museum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黃姵瑜
研究生(英文) Pei-Yu Huang
學號 69355007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6-14
論文頁數 18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志瑋(124738@mail.tku.edu.tw)
委員 - 李宗勳(litzung@ms46.hinet.net)
委員 - 劉淑惠(111040@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協力關係
資源依賴理論
體制理論
自主性
關鍵字(英)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the resources dependence theory
the institutional theory
the Autonom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協力是一種交換資訊、建構活動、分享資源以及增強彼此能力的過程,以共同行動方式達成特定目標,同時也共同分擔風險、責任與分享報酬。因此,協力是指透過交換達到共同利益之方式。對公共組織而言,協力包含公部門結合民間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共同採取行動,以解決各種跨越組織疆界的問題。由此可知,公共組織的外來發展,必須更加重視協力合作的課題。
    就公立博物館而言,雖有固定政府預算支撐組織營運,但由於環境的競爭愈趨激烈,且政府預算年年縮減的情況下,造成營運經費不足,因此,透過協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依賴外部資源,以提升組織競爭力,是一個值得思考方向。然而,本文發現:組織在面對環境生存壓力下,尋求與環境互賴,應會形成組織之間的協力,但某些組織為什麼因組織自主性受到影響,抵抗環境,選擇拒絕並阻礙協力關係建立?
    故本文嘗試從動態的、綜觀的角度探討組織與環境的互動下,依賴與自主的情形。因此,從生態學觀點出發,以組織互動關係中的體制理論與資源依賴理論為主,輔以群體生態理論、交易成本理論與社會交換理論,探討國立臺灣博物館與其他組織的協力關係中,其彼此依賴與自主交換的動機與情形。在博物館協力合作過程中,權衡依賴與自主兩者,本文研究發現最關鍵的考量因素在於能否帶來影響力擴張的效果。至於權衡兩者的最佳策略在於慎選適當的合作夥伴」。此外,本文亦發現增加自主性行為的政策推動過程中,公共組織應注意管理與營運上可能產生負面問題。
英文摘要
Collaboration is defined as exchanging information, altering activities, sharing resources, and enhancing the capacity of another for mutual benefit and to achieve a common purpose. Therefore, collabor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the common interest of organizations. For the public organizations, the public department could combine the private department and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n commonly take the actions to solve all kinds of problems from crossing the boundary of organizations. Thus it may be know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organization must focus on the efforts of the collaboration.
    Since the environment competition hastens intensely and the government budget reduced yearly, operation funds of the public museum is insufficient even having the constant government budget. Therefore, we can consider establishing and maintaining the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to dependent to the outer resourc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the organization. However, we found that under the living pressure, organization should seed for the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 organizations in the environment, but why do some organizations refuse to establish the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due to their autonomy is affected.
    This thesis tries to examine the dynamic process of dependence and autonomy under the context of environment. From the ecology viewpoint, we can use the Institutional theory, Resource Dependency theory, Population Ecologists theory,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and Social Exchange theory to study the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Taiwan Museum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and the motive for their mutual dependence and autonomy. We found that the key consideration factor is whether bringing the effect of the extension of the affection. In order to choose the best strategy of the dependence and the autonomy, we need to seek for the appropriate partner. Besides, we also foun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pushing the policy of enhancing the autonomy, the public organization should notice the problems from the management and the opera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目次---------------------------------------------------------------------------------Ⅰ
表次---------------------------------------------------------------------------------Ⅲ
圖次---------------------------------------------------------------------------------Ⅳ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途徑------------------------------------------------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13
第五節   文獻探討--------------------------------------------------------19
第六節   重要概念界定--------------------------------------------------34
第二章	  組織與環境互動----------------------------------------------------39
第一節	  組織與環境相關理論-----------------------------------------39
第二節   組織與環境的互動關係--------------------------------------48
第三節   國立臺灣博物館簡介-----------------------------------------55
第四節   組織因應環境之策略-協力關係建立----------------------66
第五節   小結--------------------------------------------------------------77
第三章	  組織依賴-------------------------------------------------------------79
第一節	  依賴關係意涵--------------------------------------------------79
第二節   組織對依賴之反應--------------------------------------------89
第三節   國立臺灣博物館依賴關係分析-----------------------------93
第四節	  小結-------------------------------------------------------------103
第四章   組織自主------------------------------------------------------------107
第一節   自主性意涵----------------------------------------------------107
第二節   自主性價值----------------------------------------------------112
第三節   國立臺灣博物館自主性分析-------------------------------117
第四節	  小結-------------------------------------------------------------127
第五章   協力關係中的依賴與自主---------------------------------------131
第一節   依賴與自主的取捨-------------------------------------------131
第二節   組織因應依賴-------------------------------------------------137
第三節   組織運用自主-------------------------------------------------140
第四節   國立臺博館建立協力關係中依賴與自主考量分析----142
第五節	  小結-------------------------------------------------------------156
第六章	  結論------------------------------------------------------------------159
第一節	  研究發現-------------------------------------------------------159
第二節	  後續建議-------------------------------------------------------166
第三節   研究限制-------------------------------------------------------173
參考文獻--------------------------------------------------------------------------175
附錄資料--------------------------------------------------------------------------183
 
表 次
表1 本研究受訪者彙整表------------------------------------------------------16
表2 生態學觀點下的組織與環境互動基礎理論整理與應用------------46
表3 國立臺灣博物館95年度展覽總表--------------------------------------61
表4 國立臺灣博物館96年度展覽總表--------------------------------------62
表5 合作、協調與協力之比較------------------------------------------------67
表6 協力的形式及治理規則---------------------------------------------------69
表7 協力關係的三個研究途徑------------------------------------------------71

 
圖 次
圖1 研究架構圖------------------------------------------------------------------12
圖2 臺灣博物館訪談對象價值鏈---------------------------------------------15
圖3 研究流程圖------------------------------------------------------------------18
圖4 組織與環境的關聯---------------------------------------------------------51
圖5 關係在組織環境中的重要性---------------------------------------------52
圖6 國立臺灣博物館SWOT分析---------------------------------------------75
圖7 互惠式互動類型---------------------------------------------------------- 103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一、 專書
丁仁方(1999),《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台北:時英。
王瑞香譯(2000),Eugene P.Odum原著,《生態學-科學與社會之間的橋樑》,台北:國立編譯館。
王俊秀(1994),《環境社會學的出發-讓故鄉的風水有面子》,台北:桂冠圖書。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文化。
江岷欽(1993),《組織分析》,台北:五南圖書。
江岷欽、林鍾沂(1999),《公共組織理論》,台北:空大。
冷則剛、任文姍譯(1998),Jarol B. Manheim & Richard C. Rich原著,《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五南圖書。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譯(2002),Stephen p.Robbins原著,《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文化。
李再長譯(2006),Richard L.Daft原著,《組織理論與設計》,台北:華泰文化。
李璞良譯(2006),Martin Wolf原著,《新世界藍圖》,台北:早安財經文化。
李美華等譯(1998),Earl Babbie原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冊》,台北:時英。
吳英明(1996),《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公私部門聯合開發與都市發
展》,高雄:復文圖書。
吳思華(2003),《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臉譜。
吳  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編著(1998),《行政學》,台北:空大。
吳  定(2003),《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圖書。
林水波、李長晏(2005),《跨域治理》,台北:五南圖書。
林天印、陳琦瑋、張瑞菊、蔡孟翰、陳炳男、莊逸萍、張新基、江文吉、楊千儀譯(2005),Lee G. Bolman & Terrence E. Deal原著,《組織重構:藝術、選擇與領導》,台北:五南。
林吉郎(2003),《非營利組織資源開發與整合-理論與實踐》,嘉義:中華非營利組織管理學會。
林祐聖譯(2005),David Held & Anthony McGrew原著,《治理全球化-權力、權威與全球治理》,台北:韋伯文化。
金恆鑣等譯(2005),Manuel C.Molles,Jr.原著,《生態學-概念與應用》,台北:麥格羅希爾。
周鴻玲譯(1988),Charles Perrow原著,《組織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
尚榮安譯(2001),Robert K.Yin原著,《個案研究法》,台北:弘智。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2000),Ranjit Kumar原著,《研究方法 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學富文化。
韋  本、李尚遠譯(2002),Michael Hardt & Antonio Negri原著,《帝國》,台北:商周。
孫  非等譯(1991),Peter M. Blau原著,《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台北:九大文化:桂冠圖書。
張明貴譯(1985),Alan Engel等原著,《意識型態與現代政治》,台北:桂冠圖書。
張世賢、陳恆鈞(1997),《公共政策:政府與市場的觀點》,台北:商鼎文化。
張苙雲(1990),《組織社會學》,台北:三民。
張潤書(1985),《組織行為與管理》台北:五南。
陳恆鈞(2002),《治理互賴與政策執行》,台北:商鼎文化。
許恩得譯(2005),Adam M.Brandenburger & Barry J.Nalebuff原著,《競合策略》,台北:培生。
鄒理民譯(1991),蕭新煌校閱,Berger & T. Luckmann原著,《社會實體的建構》,台北:巨流。
隗振瑜編(2005),《國立臺灣博物館簡介》,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彭文賢(1983),《組織原理》,台北:三民。
楊振富、潘勛譯(2005),Thomas L.Friedman原著,《世界是平的:把握這個趨勢在21世紀才有競爭力》,台北:雅言。
楊仁壽、許碧芬、俞慧芸譯(2005),Gareth R.Jones原著,《組織理論與管理-理論與個案》,台北:雙葉書廊。
楊語芸譯(1999),Kay Deaux, Francis C. Dane, Lawrence S. Wrightsman原著,《九○年代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
潘明宏、陳志瑋譯(2003),C. Frankfort-Nachmias & David Nachmias 原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
鄧  方譯(1992),James S.Coleman原著,《社會理論的基礎》,台北:五南圖書。
劉毓玲譯(1996),David Osbern & Ted Gaebler原著,《新政府運動》,台北:天下。
蕭新煌編(1987),《低度發展與發展-發展社會學選讀》,台北:巨流圖書。
蕭新煌編(2000),《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圖書。
羅慎平譯(1994),Patrick Dunleavy & Brandan O’Leary原著,《國家論-自由民主政治學》,台北:五南圖書。
羅耀宗譯(2002),John McMillan原著,《新競爭時代》,台北:時報文化。
二、 期刊
朱鎮明(2005),〈政策網絡中協力關係的成效:理論性的探討〉,《公共行政學報》,17:113-158。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85:34-46。
仉桂美(2004),〈由公民治理析論台鐵民營化過程中政府與民間之協力關係〉,《考銓季刊》,39:1-14。
呂育誠(2004),〈中央與地方夥伴關係的省思與展望〉,《中國行政》,75:29-56。
李宗勳(2004),〈公私協力與委外化的效應與價值:一項進行中的治理改造工程〉,《公共行政學報》,12:41-76。
李長晏(2004),〈全球化治理:地方政府跨區域合作分析〉,《研考雙月刊》,28(5):55-65。
邱宏仁(1998),〈企業資源能力與價值創造程序之全球配置:解析台商之國際併購策略與實務〉,《經濟情勢暨評論》,4(2):1-29。
何志聰(1990),〈地方自治有關財政自主體制之研討〉,《稅務旬刊》,1385:6-8。
吳文賢(2005),〈社區資源與卓越學校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35:26-37。
吳文貴(2002),〈從組織理論的觀點看醫院的社區導向〉,醫院,35(3):23-33。
林  全(1988),〈財政自主是地方自治的先決條件〉,《中國論壇》,20:6(306):42-43.
官有垣、杜承嶸(2005),〈臺灣南部地區慈善會的自主性,創導性及對社會的影響〉,《社會發展季刊》,109:339-353。
張世賢(2000),〈國家機關鑲嵌自主性理論之探討:國家機關與中小企業鑲嵌關係之分析〉,《行政暨政策學報》,2:147-194。
張李淑容(1995),〈臺灣地區土地稅與地方財政自主性關係之變遷〉,《臺灣銀行季刊》,55(2):84-107。
陳明珍(2005),〈從資源網絡連結看社區照顧網之建構-以臺南縣村里關懷中心實施運作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0:476-491。
黃晶瑩(1997),〈大專院校農(魚)業推廣部門運作之探討〉,《中華農學會報》,178:120-129。
惠  群(1989),〈我國關稅自主經過及其意義〉,《稅務旬刊》,1362:27。
楊明壁、邱吳晃(2004),〈依產業環境與企業資源特性構建合作策略-以國內模具產業為例〉,《管理學報》,21(5):693-714。
蔣水木(2002),〈日本地方財政自主性之分析〉,《財稅研究》,34(4):164-191。
趙碧華(2003),〈社會福利民營化的迷思:公部門的困境?私部門的願景?-社會福利資源配置的思考〉,《東吳社會工作學報》,9:1-44。
劉宜君(1999),〈政策網絡與國家機關自主性:比較英國、美國與台灣之健康保險政策網絡〉,《空大行政學報》,9:279-306。
劉宜君(2001),〈我國全民健康保險政策分析:國家機關自主性與政策網絡的觀點〉,《空大行政學報》,11:161-212。
劉梅君(1993),〈兼顧公平效率自由安全自主原則〉,《當代青年》,5:5(29):66-68。
劉淑瓊(1997),〈依賴與對抗-論福利服務契約委託下政府與民間受託單位間的關係〉,《社區發展季刊》,80:113-129。
劉宏煌(2000),〈社區資源的開拓、整合與分配〉,《社區發展季刊》,89:35-52。
顧忠華(2002),〈臺灣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與自主性〉,《臺灣社會學研究》,4:145-189。
三、 論文
王千文(2005),〈公私協力執行的經驗性研究-以台北市社區規劃師制度為例〉,私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光旭(2002),〈制度、網絡與政策產出-台中工業區聯外道路案之個案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文鎮(2001),〈策略聯盟類型、關鍵成功因素與競合關係之研究-資源基礎觀點〉,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怡蕙(2004),〈組織自主性-以高雄市非營利組織為例〉,私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欣怡(2004),〈何以依賴?如何依賴?汽車製造公司與協力廠間相互依賴關係之探討〉,私立明志科技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勝偉(2000),〈公民社會的自主性原則與組織條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華(2002),〈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夥伴關係之研究─以中部三縣市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泰山(2003),〈社會化治理下非營利組織的協力策略-以慈濟基金會「921希望工程」為檢証對象〉,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新民(1997),〈從資源依賴理論探討資源與加速創新策略之關係〉,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宗鴻(2002),〈政府與第三部門建立協力關係之研究-以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相關計畫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國偉(2005),〈組織協力與組織績效之研究-以雲林縣蔬菜產銷班為例〉,私立淡江大學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
許蕙卿(2001),〈影響中衛體系協力廠推行環境管理之因素與績效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端芳(2001),〈以共生/寄生觀點探討臺灣創業投資事業與高科技事業之互動關係〉,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孫更成(2001),〈台灣中小製造業經營者決策行為之探討-以成峰工業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碩士班碩士論文。
符惠敏(2005),〈台灣公立博物館委外策展問題探討〉,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亭君(2004),〈地方政府與企業合作推動地方永續發展之夥伴模式:以台北縣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炫璋(2002),〈轉換成本與合作意圖-社會交換理論與交易成本理論的觀點〉,私立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強倪(2001),〈企業水平競合分析模式之發展與應用-以大型購物中心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雲生(2001),〈社會福利民營化趨勢中非營利組織之資源依賴與組織自主性-以台中市政府老人居家服務之委託為例〉,私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
傅祖龍(2003),〈從生態共生觀點發展組織合作模式〉,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彭書媛(2006),〈南部七縣市非營利組織接受政府委託從事獨居老人照顧之夥伴關係-以社會交換理論為基礎〉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清芸(2004),〈非營利組織策略聯盟之研究-以教育基金會終身學習列車為例〉,私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鄒佳穎(2004),〈從交易成本與資源依賴觀點探討供應鍊協同合作-台灣手機組裝產業之實證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敦浩(1992),〈科技類型與策略聯盟關係之研究-以自動化產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雅文(2004),〈探討失能老人家庭選擇長期照護福利服務之決策過程-老人自主權之分析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廖啟富(1994),〈社會福利民營化政策之分析---臺北市社會局與民間受委託機構的互動分析〉,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仁偉(1994),〈組織自主改變、組織慣性與改變績效的關係:臺灣電子業推動ISO9000認證活動實證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鍾邦友(2003),〈學校組織慣性、組織自主調適與組織變革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魏婉婷(1996),〈資源依賴、制度環境與組織自主性-企業捐資成立之社會福利基金會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 文件(研討會文章、座談會)
李長晏(2005),〈組建地方策略性夥伴關係之合作機制〉,發表於推動跨域管理機制研討會,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李宗勳(2006),〈以互動治理探討安全管理的協力空間〉,發表於風險社會與安全管理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學系曁警察政策研究所、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陳敦源、王光旭(2005),〈跨域治理環境下的政策執行:一個對政策網絡與理性選擇理論發展的方法論評估與個案操演〉,發表於歐美政府治理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黎元生(2006),〈論環境保護中政府與企業的夥伴合作機制〉,發表於政府與企業法制關係學術研討會,台北: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
鄭勝分(2006),〈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之夥伴關係:資源依賴理論觀點〉,發表於兩岸四地公共政策與管理學術研討會,台北: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
五、報紙
李英明(2001,11月5日),〈政府改造 多點治理 少點統治〉,聯合報,15版。
六、網站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5月11日。線上檢索網址:http://www.cam.org.tw/。
台北市政府新聞處。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5月11日。線上檢索網址:http://news.taipei.gov.tw/。
線上韋氏大辭典。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0月12日。線上檢索網址:http://www.m-w.com/。
國立臺灣博物館。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3月10日。線上檢索網址:http://www.ntm.gov.tw/。
貳、英文部分
Aldrich, Howard E. & Jeffrey Peffer (1976),“Environment of Organization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 79-105.
Aldrich, Howard E.(1979),Organizations and Environment.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 Hall.
Barney, Jay B. (1991),“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1): 99-120.
Coase, R. H. (1937),“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s, 4(16): 385-405.
Chatterjee Sayan & Birger Wernerfelt (1991),“The Link between Resources and Type of Diversification: Theory and Evide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2(1):33-48.
DiMaggio, Paul J. & H. K. Anheier (1990),“The Sociology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Sector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6: 137-159.
Grant, Robert M. (1991),“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3(3):
114-135.
Galaskeiwicz, Joseph & Karl R. Krohn (1984),“Positions, Roles and Dependencies in a Community Interorganizational System”,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25(4): 
527-550.
Galaskeiwicz, Joseph (1985),“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1: 281-304.
Hannan, Michael T. & John H. Freeman (1977),“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
zation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2(5): 929-964.
Hannan, Michael T. & John H. Freeman (1984),“Structural Inertia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9: 149-164.  
Himmelman, Arthur Turovh (1996),“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forma-
tional Collaboration: Collaboration as a Bridge from Social Service to Social Justice”, Creating Collaborative Advantage, Chris Huxha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pp.19-43.
Levine, Sol & Paul E.White (1961),“Exchange a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5(4): 583-610.
Linden, Russell M. (2002), Working Across Boundaries: Making Collaboration Work in Government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 Calif: Jossey-Bass.
Mattessich, Paul W. , Marta Murray-Close & Barbara R. Monsey (2001),Collabor-
ation: What Makes It Wor,2nd. edi .: A Review of Research Literature on Factors Influcing Successful Collaboration, Minnesota: Amherst H. Wilder Fundation.
Magnet, Myron (1994), “The New Golden Rule of Business”, Fortune, New York, 129(4): 60-65.
Meyer, John W. & Brian Rowan (1977),“Institutionalised Organizations: 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3(2): 340-
363.
Oliver, Christine (1991),“Network Relations and Loss of Organizational Autonomy
”, Human Relations, 44(9): 943-961.
Oliver, Christine (1991),“Strategic Responses to Institutional Process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6: 145-179.
Peters, Guy B. (1998), “With a Little Help from Our Friends: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s Institution and Instruments” , in Jon Pierre ed., Partnerships in Urban Governmence: European and American Experience, Londen: Macmillan Press.
Pfeffer, Jeffrey (1972),“Merger as a Response to Organizational Interdependenc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7(3): 382-394.
Pfeffer, Jeffrey & Gerald Salancik (1978),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Pfeffer, Jeffrey (1982), Organizations and Organization Theory, Massachusetts: 
Ballinger.
Pfeffer, Jeffrey (1992),“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on Intercorporate Relations”, Intercorporate Relations: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Business, Howard S. Becker and Michal M. McCall(ed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25-55.
Pratchett, Lawrence(2004),“Local Autonomy, Local Democracy and the ‘New Localism’”, Political Studies, 52(2): 358-375.
Provan, Keith G. & H. B. Milward (1995),“A Preliminary Theory if Network
Effectivenes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our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ystems
”,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0: 1-13.
Poggenpohl, Sharon Helmer (2004),“Practicing Collaboration in Design”, Visible Language, 38(2): 138-157.
Scott, Richard W. (2003), Organizations: 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 Systems, 5th.edi., 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 Hall.
Spanos, Y. E. & S. Lioukas (2001),“An Examination into the Causal Logic of Rent Generation: Contrasting Porter’s Competitive Strategy Framework and The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22(10): 907-934.
Sullivan, Helen & Skelcher, Chris(2002), Working Across Boundaries: Collaboration in Public Servic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Thompson, James D. (2003), Organizations in Action, New York : McGraw-Hill Publishing.
Vigoda-Gadot, Eran (2002), “From Responsiveness to Collaboration: Governance, 
Citizens, and The Next Genera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2(5):527-540.
Vigoda-Gadot, Eran (2003), Managing Collaboration in Public Adminstration: The
 Promises of Alliance among Governance, Citizens, and Businesses, Westport:
Praeger.
Williamson, Oliver E. (1983),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A Study in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l Organization, New York:The Free Press.
Williamson, Oliver E. (1985),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Firms, Markets, Relational Contracting,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Zucker, Lynne G.. (1987),“Institutional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3: 443-464.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