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507200710490200
DOI 10.6846/TKU.2007.00166
論文名稱(中文) 華語職前教師於微型教學中的實踐:師資培訓課程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Praxis of Pre-servic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in the Microteaching Session: A Case Study of the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林蘭芬
研究生(英文) Lan-Fen Lin
學號 69410011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6-27
論文頁數 14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施如齡
委員 - 徐新逸
委員 - 陳劍鍠
關鍵字(中) 華語教學
師資培訓
微型教學法
關鍵字(英)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CSL)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Microteachi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受到「全球華語熱」浪潮的衝擊,海內外對於華語師資的需求明顯倍增,而面對著全球學術教育界一片重視華語文教學的呼籲,瞭解什麼才是優良而專業的華語師資在認知(學科知識)、情意(教學態度)、技能(教學技巧)方面所應具備的內涵、以及如何實施相關的華語師資培訓是極為重要的。因此,本研究之目的便在於透過微型教學的方式進行華語師資的培訓,並也觀測受訓於華語師資培訓機構中的華語職前教師在華語文教學的認知、情意、技能方面的轉換與表現,冀以協助華語職前教師一步步地接近優良而專業的華語教師「知(教師知識)」「能(教學能力)」合一之途。
本研究以三名華語職前教師作為研究對象,而研究結果顯示,經過參與微型教學的活動之後,三位教師從微型教學的過程中慢慢檢討修正,逐漸塑造其個人的教學模式,以求能完整的呈現各種知識型態,表露教學信念與態度,並活用多項教學技巧。
根據研究結果,本文提出:華語師資的內涵涉及六大面向,務求加深加廣與靈活巧用;其次,華語文教學的認知、情意、技能相結合,從觀摩他人到自我創新;再者,華語師資培訓應該達到理論與實踐結合,以理論為體,以實踐為用;以及利用微型教學的方式增進華語文教學技巧等四點結論與建議。
英文摘要
A Chinese language fever has been fast spreading worldwide, and the need for Chinese teachers has doubled in amount. As academic educational circles pay extensive attention 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CSL),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what a good Chinese teacher is, and how to train a professional Chinese teacher.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observe Chinese teachers’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skill performance in microteaching sessions, and describe how they are trained to become a good and professional Chinese teacher.  
Three pre-service Chinese teacher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teachers molded their instructional styles and effectiveness during the process of microteaching, and can successfully present various knowledge types, show their teaching beliefs, and use several teaching skills after training. 
The research concluded with four suggestions. First, the quality of Chinese teachers involves six aspects where they can work to reach high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Second, starting with observing and imitating others, the teachers should be able to apply theories of TCSL and implement in their classrooms so to reach self-innovation in the end. Third, Chinese teacher training should design courses to help pre-service teachers to combine theories and practice. Last, microteaching can be helpful to tra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to improve teaching skill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一、研究背景	2
二、研究動機	6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8
一、研究目的	8
二、研究問題	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一、研究範圍	9
二、研究限制	9
第四節 研究預期貢獻	11
第五節 重要名詞釋義	12
一、華語文教學	12
二、華語教師	12
三、華語職前教師	12
四、華語師資培訓	12
五、微型教學	13
六、教師知識	13
七、教學能力	1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優良而專業的華語師資	16
一、認知層面─學科內容的精熟與組織與課程設計的規劃與應變	16
二、情意層面─教學的熱忱與耐心與學生特質的理解	22
三、技能層面─教材教法的活用與班級課室的經營與管理	22
第二節 華語師資培訓課程的理想與現實	31
一、海外地區	31
二、中國大陸地區	34
三、台灣地區	37
第三節 華語師資培訓模式的提出:微型教學	45
一、微型教學法的目的與功能	45
二、微型教學法的實施方式	46
三、微型教學法的步驟與特色	46
四、使用微型教學法進行師資培訓的實例	49
第參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3
一、研究場域	54
二、研究對象	55
三、研究者角色	57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59
一、研究架構	59
二、研究流程	6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4
一、問卷	64
二、教學觀摩記錄表	64
三、教學評鑑表	64
四、省思札記	64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處理	66
一、資料蒐集	66
二、資料分析處理	68
第五節 研究信效度與倫理	71
一、研究信效度	71
二、研究倫理	72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4
第一節 微型教學之前─準備	75
一、教學者對於華語文教學的先備概念	75
二、引導教學者進行備課與試寫教案	79
第二節 微型教學之時─互動	83
一、教學者實施微型教學的實戰演練	83
二、自我評鑑、同儕評鑑與學者專家評鑑	90
第三節 微型教學之後─反省	96
一、教學者對於華語文教學的後設省思	96
二、重新編寫教案	10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0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3
一、華語師資的內涵涉及六大面向,務求加深加廣與靈活巧用	103
二、華語文教學的認知、情意、技能相結合,從觀摩他人到自我創新	103
三、華語師資培訓務求理論與實踐結合,以理論為體,以實踐為用	104
四、利用微型教學的方式增進華語文教學技能	104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6
一、對師資培訓機構的建議	106
二、對華語職前教師的建議	107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107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	109
一、研究目的的省思	109
二、研究方法的省思	109
三、研究歷程的省思	110
參考書目	111
一、中文部份	111
二、英文部份	116
附錄	118
附錄一 優良華語文教學師資研習班課程表	118
附錄二 華語文教學師資研習班學員調查問卷與結果	119
附錄三 華語文教學師資研習班職前教師訪談大綱	120
附錄四 教學觀摩記錄表	121
附錄五 教學評鑑表	126
附錄六 小香老師的微型教學活動的課堂錄影紀錄	127
附錄七 小雄老師的微型教學活動的課堂錄影紀錄	130
附錄八 小安老師的微型教學活動的課堂錄影紀錄	133
附錄九 給小香老師的同儕評鑑列表	137
附錄十 給小雄老師的同儕評鑑列表	138
附錄十一 給小安老師的同儕評鑑列表	139
表次
表2-1 對外漢語教師知識結構表	16
表2-2 第二語言教學四面向表	21
表2-3 對外漢語教師能力結構表	23
表2-4 華語教師專業知能的面向指標表	29
表2-5 華語師資培訓課程之專業理論科目	41
表2-6 華語師資培訓課程之實務技巧科目	42
表3-1 研究者個人的相關經驗與訓練課程表	58
表3-2 文件編碼表	69
表4-1 優良華語文教學師資研習班課程表	75
表4-2 小香老師的教案	80
表4-3 小雄老師的教案	81
表4-4 小安老師的教案	81
表4-5 小香老師+小雄老師+小安老師的教案	101
圖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	59
圖3-2 研究流程圖	61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素芸、賴光真(2004)。教育實習的概念分析-論我國教育實習制度及其改革。國立編譯館館刊,32(1),48-59。
王韻齡(2000)。華語文教學理念在教學組織中的傳遞與實踐─一所私立華語中心的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安密邇(1985)。華文教師師資培養訓練進修之探討與成立華文教育中心之商榷。第一屆世界華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會。
朱惠美(2000)。東亞地區語文使用與教學現況之比較研究-東南地區中小學語文教育政策與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411-H-133-002-M9。
江惜美(2003)。教育國際化時代的語文教育趨勢。第三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僑務委員會。
呂必松(1993)。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北京市: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宋如瑜(1999)。由新手邁向專家之途-北京清華大學IUP對外漢語教師培訓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如瑜(2005)。從「學習者」到「教學者」-大學僑生華語文師資培育研究。二十一世紀華語機構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
李小惠(2002)。生物科職前教師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物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李成康、江武雄和段曉林(1992)。試教對化學教師職前教育的影響。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0-0111-S-018-07。
李成康、江武雄和段曉林(1994)。試教對化學教師職前教育的影響(Ⅱ)。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2-0111-S-018-010。
李振清(1994)。藉國際性學術合作進行華語文師資培訓之探討。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世界華文。
李振清(1997)。藉國際學術合作進行華語文師資培訓之探討。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會。
李曉萱(2001)。華語文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咏吟、單文經(1997)。教學原理。臺北市:遠流。
周仲賢(2006)。國內教育輿情。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2),146。
周思源(1997)。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尚榮安譯(2001)。個案研究。譯自Yin, R. K.: Case study. 台北:弘智文化。
林秀惠、方淑華(2005)。從3C到3E 談全球化浪潮下的華語教師專業使命─成立對外華語教學學院之必要性。二十一世紀華語機構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
林若雩(1999)。緬甸華文教育發展之機會與困境。華文世界,(92),42-53。
林雅惠(2003)。華語文教師課堂語言對教學之影響─以師大國語中心之強化輸入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竺家寧(1999)。對胡志明市華文教學推展的幾點看法。華文世界,(91),64-68。
姚榮松(2000)。東亞地區語文使用與教學現況之比較研究-華人社會漢語(含漢語方言)、漢字使用情況(I)。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411-H-003-008-M9。
姚蘭、馬寶蓮(2006)。華語熱,人才荒:台灣華語教師之培訓與認證。華文世界,(98),10-25。
柯華葳(1996)。培育專業中文教師。華文世界,79,61-63。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高強華(1991)。個案研究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91-308)。台北:師大書苑。
高敏馨(2004)。國內對外華語教學現況與華語文師資培訓及其展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區培民(1997)。運用”Microteaching”方法培訓語文師資的原理和策略。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張和生(2006)。對外漢語教師素質與培訓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3),108-113。
張惠博(1996)。職前科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發展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4(1),59-92。
曹逢甫(1998)。論在台灣成立華語師資培訓機構之必要性與可行性。華文世界,90,50-63。
莊淇銘(2006年,2月27日)。華語成第二世界語-未來趨勢之觀察。東森新聞報。2006年4月24日,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6/02/27/142-1909603.htm
許志逸(2000)。微試教與教學觀摩活動對物理職前教師教學觀念之影響。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汝東(1996)。對外漢語教學的理論研究回顧。載於趙賢州、陸有儀主編:對外漢語教學通論(頁60-93)。中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陳汝東(1996)。對外漢語教學的現狀、趨勢。載於趙賢州、陸有儀主編:對外漢語教學通論(頁50-59)。中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陳汝東(1996)。對外漢語教學的歷史演變。載於趙賢州、陸有儀主編:對外漢語教學通論(頁21-49)。中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陳伯璋(199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
陳佳勇(2005)。國民小學實習及初任教師對行政實習規劃看法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嘉彌(1998)。自情境教學探討師徒式教育實習。教育研究資訊,6(5),21-41。
黃美金(1995)。華文師資研習班教學有感。華文世界,(76),1-6。
楊斐棋(2005)。華語教師角色定位與專業化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萃(2006)。關於對外漢語教師培訓模式的思考與探索。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板),30(3),26-27。
董鵬程(2002)。華語師資培訓的現況與展望 座談引言。華語師資培訓與語法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華語教學中心。
董鵬程(2004)。從社會變遷看全球華語文教育的前景及學習環境。第五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臺北市: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
趙金銘(2004)。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賢州、陸有儀(1996)。對外漢語教學通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趙徳麟(1997)。中文教師培訓之我見。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會。
劉珣(1996)。關於漢語教師培訓的幾個問題。世界漢語教學,2,98-104。
劉珣(2002)。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簡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蔡志禮(1990)。新一代華文師資的來源與培訓。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會。
鄧守信(2001)。東亞地區語文使用與教學現況之比較研究-東亞各地華語教育實施情況(III)。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0-2411-H-003-048-M9。
盧毓文(1997)。「微觀習教」大有可為-華文師資教學經驗談。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謝建國(2001)。國小實習教師國語科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國光(1988)。華語文教材教法及師資培訓之探討研究。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會。
鍾吉雄、徐守濤(1999)。緬甸臘戎地區華文教育之概況與對策。華文世界,(93),57-63。
譚顯輝(1998)。華文教育新面向-某些觀念上的討論。華文世界,(89),28-34。
二、英文部份
Adams, P. E. (1997). Beginning science teacher cognition and its origins in the preservice secondary science teacher program.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4(6), 633-653.
Allen, D. (1967). Preface. In D. Allen (Ed.), Micro-teaching: A description. Palo Alto, CA: Standford University.
Allen, D., & Ryan, K. (1969). Microteaching.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Bereday, George Z. F. (1964). Comparative Method in Educa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Borg, W. R., Kelly, M. L., Langer, P. and Gall, M. (1970). The Minicourse: A microteaching Approach to Teacher Training, Macmillan, London.
Gess-Newsome, J., & Lederman, N. G. (1990). The preservice microteaching course and science teachers’ instructional decision : A qualita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7 (8), 717-726.
Gess-Newsome, J., & Lederman, N. G. (1991). Metamorphosis, Adaptation, or Evaluation? : Preservice science teachers’ concerns and perceptions of teaching and planning. Science Education, 75 (4), 443-456.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 Ins.
NETS. (2004). National Curriculum-Content Area Standards: Foreign Language Standards.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cnets.iste.org/currstands/cstands-fl.html
Richards, J. C., & Nunan, D. (Eds.). (1990). Second Langauge Teacher Educ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57(1), 1-22.
Smith, P. L. & Ragan, T. J. (2004). Instructional design (3rd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Spardley, J. P. (1980).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The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2005).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cortland.edu/flteach/venezuela/standards.html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Language. (n.d.).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mla.org/resources/census_main/
Turney, C., Clift, T. C., Dunkin, M. K., & Trail, R. D. (1973). Microteaching-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Sydeny University.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Beverly Hills:Sage.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