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507200710223800
DOI 10.6846/TKU.2007.00165
論文名稱(中文) 視覺創意教學提升國中學生創造力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Action Research on Students’ Creativity Enhanced by Visually Creative Thinking Instruc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黃心怡
研究生(英文) Hsin-Yi Huang
學號 79410003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6-22
論文頁數 22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雅萍
委員 - 廖瑾瑗
委員 - 施如齡
關鍵字(中) 視覺藝術教育
視覺創意教學
創造力
行動研究
關鍵字(英) Visual Arts Education
Visually Creative Thinking Instruction
Creativity
Action Research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及實施適合國中學生的視覺創意教學策略,來了解其對國中學生創造力的影響,同時也探究學生的學習感受及視覺創意教學的限制與因應。本研究以研究者任教之台南市一所國中二年九班三十四位同學為對象,自九十五年十月到九十六年四月,實施「靜物劇場」、「最佳代言人」與「夢幻自畫像」三個視覺創意教學單元,共進行五個月之行動研究。

研究者透過自編之教學設計與學習單,同時搭配協同教師的觀察紀錄、學生作品、學生訪談、學生自評互評、省思札記等,並配合吳靜吉教授等人編製之「陶倫斯圖形創意思考測驗」前後測之比較,提供多方面的資料回饋與檢證,藉此分析比較教學前、後學生創造思考能力的改變情形。

研究結果發現:
一、大多數學生對於教學活動多以正面積極的態度回應,認為視覺創意教學鼓勵創意思考的活動設計活潑多元,能夠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創意思考策略增進學生思考與互動;視覺創造圖像表現提供學生創意具體呈現之方法;資訊融入教學則提供學生多元表現的管道及深入省思。

二、視覺創意教學能夠提升國中學生創造力表現,整體來說,進度達顯著程度,其中以精進力最為明顯,流暢力、變通力次之,獨創力則較不明顯。

三、本研究在課程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包括創意思考需較多練習,課程時間更顯不足;電腦教室中,學生心繫遊戲,與資訊能力落差明顯;學生身心狀態影響課程反應與創造力表現;以及教育體制不重視視覺藝術課程,創造力教學無法落實等問題。

最後,研究者再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對教學者與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提供未來對此議題有興趣的教師課程設計之參考。
英文摘要
Through the approach of visually creative thinking instruction (hereafter referred to “VCTI”),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not only to observe the changes in students’ creativity, but also to study the limita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VCTI.  Based on the 34 samples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nan City received from October 2006 to April 2007, the three units, including “The Still Theater,” “The Best Spokesman,” and “The Illusion of Self-Image,” cover the action research for a 5 months period.

The instruction and work sheets designed by the researcher are used to conduct the analytical comparison which are done with the data including class observation, students works, students’ interviews, students’ assessment, and notes on their feedback together with the test developed by Dr. Ching-Chi Wu, called “Torrance Test of Creative Thinking”.   These data provide in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aspects of feedback to identify the change in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between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listed below in 3 points:
Firstly, most students responded positively to the teaching activity, regarding VCTI.  Because the strategy “Visually creative thinking instruction” not only helps students with their learning motives and learning effects, but promotes creative thinking for it’s diverse design in activities.  The creative thinking strategies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thinking and co-operation.  The VCTI approach provides students a way to present their creativity with concrete visual image.  Combined with the technology immersion approach, VCTI approach offers students the channels to perform diversely and chances for deep introspection.

Secondly, when implementing VCTI, according to the test results of Torrance Test of Creative Thinking, it was discovered that the most prominent part of improv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reativity was Elaboration.  It was then followed by Fluency, and Flexibility.  Originality scored the least the lowest.

Thirdly, during the process of lesson designing and teaching practice, we had trouble finding more time for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training, trouble keeping students away from computer games in the computer classroom.  Also there are difficulties balancing difference in their computer abilities among students.  In addition we face difficulties improving their learning attitudes, and reaching their goals of creative instruction in an unfocused teaching environment.

Last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discussions and findings, the researcher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and ideas for future research of those instructors and researchers whom may be interest in the curriculum design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Ⅲ
目次V
表目次Ⅷ
圖目次Ⅸ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一、研究範圍4
二、研究限制5
第四節  名詞解釋5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視覺藝術教育內涵8
一、視覺藝術課程目標及內容8
二、視覺藝術教學活動9
三、視覺藝術教學評量9
四、小結10
第二節  創造力10
一、創造力的內涵與本質11
二、創造力與視覺藝術創作的關係16
三、創造力的評量21
第三節  視覺創意教學27
一、視覺創意教學的內涵27
二、創意思考29
三、視覺創造36
四、視覺創意教學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45
第一節  研究情境分析45
一、研究對象與情境分析45
二、協同研究小組47
第二節  行動研究設計48
一、研究架構48
二、行動研究流程49
第三節  資料蒐集54
一、資料蒐集54
二、資料分析處理59

第四章 行動研究課程設計62
第一節  課程設計理念62
第二節  教學活動實施計畫63
一、課程目標63
二、課程對象及實施時間64
三、課程內容架構65
四、課程教學活動66
五、教學活動計畫70
六、學習評量75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81
第一節  視覺創意教學於國中視覺藝術課程實施之情形81
一、「靜物劇場」教學單元實施歷程81
二、「最佳代言人」教學單元實施歷程92
三、「夢幻自畫像」教學單元實施歷程100
四、學生學習意見調查說明與討論108
第二節  國中學生接受「視覺創意教學」之學習情形與成效118
一、視覺創意教學提升學生流暢力之成效119
二、視覺創意教學提升學生變通力之成效129
三、視覺創意教學提升學生獨創力之成效139
四、視覺創意教學提升學生精進力之成效145
第三節  「視覺創意教學」實施過程中之困難與因應153
一、創意思考策略需較多練習,課程時間更顯不足153
二、電腦教室中,學生心繫遊戲,訊能力落差明顯154
三、學生身心狀態影響課程反應與創造力表現155
四、教育體制不重視視覺藝術課程,創造力教學無法落實156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58
第一節  研究結論158
一、教學設計:視覺創意教學策略之教學設計與實施說明158
二、學習歷程:國中學生在視覺創意教學歷程中之感受與反應160
三、教學成效:視覺創意教學策略對國中學生創造力表現的影響162
四、教學限制:視覺創意教學的困難164
第二節  研究建議166
一、對課程與教學之建議166
二、對未來研究之建議169


參考文獻	171
一、中文部分171
二、英文部分176

附 錄178
附錄一:「視覺創意教學」教學活動設計表178
附錄二:「視覺創意教學」學生學習觀察表193
附錄三:「視覺創意教學」教師省思紀錄194
附錄四:「視覺創意教學」學生課程學習單195
附錄五:「視覺創意教學」學生自我評量回饋單202
附錄六:「視覺創意教學」學生學習意見調查表205
附錄七:「視覺創意教學」學生訪談大綱207
附錄八:「視覺創意教學」學生單元作品綜合比較208

表  次
表2-1  創造力歷程的模式13
表2-2  Amabile的創造力成分之觀點18
表2-3  創造力、藝術創作與視覺創意教學歷程之比照19
表2-4  創造力測驗比較表24
表2-5  屬性列舉法32
表2-6  強力組合雙向表34
表2-7  檢核表使用實例35
表4-1  視覺創意教學活動說明表68
表4-2  教學活動計畫表70
表4-3  評量工具說明表75
表4-4  創造力評鑑向度及內容76
表4-5  對應教學活動之創造力評量內涵說明表77
表5-1  學生學習動機意見調查結果109
表5-2  教學活動難易度意見調查結果110
表5-3  自我表現滿意度意見調查結果113
表5-4  學生學習態度意見調查結果115
表5-5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意見調查結果116
表5-6  學生創造力前後測之相依樣本t檢定分析 (N=33)119
表5-7  強力組合矩陣應用案例 (學951220-II-S4)120
表5-8  學生流暢力前後測之相依樣本t檢定分析 (N=33)128
表5-9  學生流暢力學習意見調查結果129
表5-10  學生構想代言商品與海報畫面舉例131
表5-11  學生變通力前後測之相依樣本t檢定分析 (N=33)137
表5-12  學生變通力學習意見調查結果138
表5-13  學生獨創力前後測之相依樣本t檢定分析 (N=33)144
表5-14  學生獨創力學習意見調查結果145
表5-15  學生精進力前後測之相依樣本t檢定分析 (N=33)151
表5-16  學生精進力學習意見調查結果153

圖  次
圖2-1  創意思考3R模式及左、右腦運用過程21
圖2-2  自由聯想圖例33
圖2-3  視覺創意教學階段42
圖3-1  研究架構圖49
圖3-2  本研究研究流程圖53
圖3-3  課程內容架構圖65
圖3-4  視覺創意教學流程圖6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昌景(2004)。對美術創造教育的重新認識。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99,20~23。
王其敏(1997)。視覺創意─思考與方法。台北:正中書局。
王其敏(2005)。視覺思維與創意教學研究,台北:揚智文化
王淑娟(2003)。兒童圖畫書創造思考教學提升學童創造力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瑞(2002)。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對學生創造力之影響。台灣教育,614,24-28。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
朱則剛(1990)。教育傳播與科技。台北:師大書苑。
江雅琪(2003)。生活課程多元評量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宜親(2001)。視覺創意思考應用於國小音樂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燕卿(1996)。兒童繪畫發展之認識與實際。美育,69,11-26。
呂燕卿等(1999)。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暫行綱要之研究。教育部。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李崇城(2003)。高職商標設計課程之創意教學研究。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李堅萍(2005)。應用數位影像處理科技之影像模擬功能於視覺藝術教學與設計實務。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8(5),26-31。
李德高(1990)。創造心理學。台北,五南。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吳靜吉、高泉豐、丁興祥、葉玉珠(1994)。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甲式)指導及研究手冊。台北,遠流。
吳靜吉(1998)。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研究。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研究報告。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1999)。創造力。(杜明誠譯)。台北:時報文化。 
林生傳 編著(2004)。教學新世紀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林炎旦、裘尚芬、朱美玲、李賢輝(2003)。研究者國藝術教育現況與發展策略。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專題研究。2006年4月16日,取自:
http://ed.arte.gov.tw/index3.aspx?p1=Trust_menu&p2=Trust_List
林幸台(1987)。大腦半球之研究與資優教育。台北:心理。
林品章(1990)。基礎設計教育。台北,藝術家。
林業盈(2003)。評量兒童創造力方法之研究─以看圖說故事為例。創造思考教育,13,26-40。
林隆儀(1984)。創造性思考與腦力激盪法。台北:清華管理科學圖書中心。
林磐聳(1984)。創造性美術教育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緯倫、連韻文、任純慧(2005)。想得多是想得好的前提嗎?探討發散性思考
能力在創意問題解決的角色。中華心理學刊,47(3),211-227。
金永恕(1984)。人格變項與創造力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館裡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文敏(2003)。「創造性圖畫書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與繪畫表現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一軒(2004)。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實作評量實施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
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皓政(2005)。創造力的測量與共識衡鑑。教育資料集刊,30,267-298。
洪懿妍(2002)。世界向美走。美的學習─捕捉看不見的競爭力。台北:天下。
胡宗光(2002)。國小原住民學生創造力特質及影響及創造力發展環境因素之研究─以阿美族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志誠、嚴貞(2001)。創造力評量的內涵與方法初探。設計研究,3,184-192。
張世慧(1992)。創造性問題解決─心象訓練之應用。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張世慧(2002)。創造力評量的合意技巧。創造思考教育,12,15-27。
張玉成(1983)。教師發問技巧及其對學生創造思考能力影響之研究。台北: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台灣東華。
張振成(1997)。教學評量的新趨勢:實作評量與檔案評量。中等教育,48(6),90-94。
郭有遹(1983)。創造心理學。台北:正中。
陳英豪、吳鐵雄、簡真真(1982)。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
      社。
陳亞萍(2001)。國民小學九年一貫統整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以視覺藝術為核心之課程設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奐宇(1999)。創造思考教學對圖形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與六年級普通班為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朝平(2002)。台灣美術教育思想的演變與跨世紀的思維。2002台灣美術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陳龍安(1999)。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
陳龍安、朱湘吉(1998)。創造與生活。台北:五南。
陳瓊花(1995)。藝術概論。台北:三民。
陳瓊花(2004)。視覺藝術教育。臺北:三民。
陳瓊花、賴美鈴、張中煖(2005)。藝術教育白皮書。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教育部。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台北:五南。 
黃壬來(1995)。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美勞教育發展途徑。藝術家,237,236-240。
黃壬來(1998)。幼兒造型藝術教育──統合理論之應用。台北:五南出版社。
黃壬來 主編(2002)。藝術育人文教育(上、下冊)。台北,藝術教育研究編輯委員會。
黃旭陽(2003)。資訊融入國中視覺藝術創造力教學的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惠(2002)。國小視覺藝術創造思考課程與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賈馥茗(1970)。創造能力發展之實驗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2,149-240。
賈馥茗(1976)。英才教育。台北:開明。
詹志禹、洪蘭、吳靜吉、許文耀、廖瑞銘、鍾蔚文、Kraft, U.、Jamison, K.R.、Calvin, W. H.、Blackmore, S.(2005)。創造力專輯。科學人,45,39-89。
黎曉安(2001)。檔案評量策略在視覺藝術課程實施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世南、郭誌光(2002)。創造力的概念與理論:一個心理構念的反思。第一屆創意開發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09-114。
劉世南、郭誌光(2003)。創造力實踐的基礎建設:評量方法的發展。資優教育季刊,86,10-20。
劉思量(1992)。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家。
劉建增(2004)。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智明(2004)。擴散性思考測驗研究-以「想一想活動」為研究工具。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
鍾蔚文(2005)。創意是嚴肅的遊戲。科學人,45,37。
謝修璟(2002)。創造力與藝術創作。第一屆創意開發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7-60。
謝省民(2002)。幻想風格設計繪畫的創意教學研究。第一屆創意開發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謝省民、陳俊宏(2001)。超現實風格設計繪畫創作教學之課程研究。設計研究,1,79-99。
蕭富元(2006)。搶手人才─多玩、多創、多整合。天下雜誌,351,115-126。
簡茂發(1982)。研究者國資賦優異兒童創造思考能力之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5,97-110。
簡茂發(2002)。多元化評量之理念與方法。教育資料與研究,46,1-7。
饒見維(2005)。創造思考訓練─創思的心理策略與技巧。台北:五南。
Altrichter et al.(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夏林清等 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93)。
Eisner, E. W. (1972)。藝術視覺的教育。(郭禎祥譯)。台北:文景。(原著出版年,1972)
Mckim, R. H.(2002)。視覺思考的經驗。(蔡子瑋譯)。台北市,六和。(原著出版年,1980)
Siler T.(1998)突破心靈藩籬─整合藝術、科學、宇宙和心靈的新思維。(聞起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53)
Winner, E.(1997)。創造的世界:藝術心理學。(陶東風譯)。台北,田園城
      市文化。


二、英文部分
Arnheim, R. (1969). Visual Thinking.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ia Press.
Amabile, T. M. (1983).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CO: Westview Press.
Corter, H. M. (1952). Factor Analysis of Some Reasoning Tests.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8, 66.
Durrant, C., & Welch, G. (1995). Making Sense of Music: Foundations for Music Education. Lonson: Cassell.
Eberle, B. (1982). Visual Think: A “SCAMPER”tool for useful imaging. New York: D. O. K.
Gilchrist, M. (1972). The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Melbourne: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Guilford J.P. (1977). Way Beyond the IQ. New York: Creative Education Foundation.
Hocevar, D., & Bachelor, P. (1989). A Taxonomy and Critique of Measurement Used in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In J. A. Glover, R. R. Ronning, C. R. Reynolds (Eds). Handbook of Creativity. New York: Plenum Press.
Lowenfeld, V., & Brittain, W. L. (1987).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8thEd). New York: Macmillan.
Meier, N. C. (1973). Factors in Artistic Aptitude: Final Summary of A Ten Year Study of A Special Ability. Psychological Monograph. 51, 390-400.
Mckim, R. H. (1972). Experiences in visual thinking. Monterey: Cole.
Nitko, A. J. (2001). Educational assessment of students. New Jersey: Prerice-Hall.
Osborn, A. (1963). Applied imagination: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of creative thinking. New York: Scribner’s.
Penick, J. E. (1996). Creativity and the Value of Question in STS. In R,E. Yager(Ed.), 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as reform in science education, 84-94,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lbany.
Roukes, N. (1988). Design Synectics. Massachusetts: Davis Publications.
Rawlinson, J. G. (1986). Creative Thinking and Brainstoeming. Aldershort: Wildwood House.
Smith, GJW., Carlsson, I., & Sandstrom S. (1985). Artists and artistic creativity. Psychological Research Bulletin, 25, 1-26.
Smith, GJW., & Danielsson, A. (1978). Richness in ideas, ego-involvement and efficiency in a group of scientists and humanists: a study of creativity using a process-oriented techniqu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Bulletin, 18, 1-28.
Steinberg, L. (1964). Creativity as a character trait: an expanding concept. California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improvement, 7, 25-32.
Stein, M.I. (1974). Stimulating Creativity. New York: Academic.
Tiedt, S. W. (1976). Creativity Morristown. New Jersey: General Learning Press.
Torrance, E. P., & Orlow, E. B.(1984). 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streamlined (Revised) Manual. Illinois: Scholastic Testing Service.
Wiles, J., & Bondi, J. (1981). Teaching for Creative Thinking in the Intermediate Grades. A Journal on Gifted Education, 1(3), 4-6.
Williams, F. E. (1980).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CAP): Manual. New York: D. O. K.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