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506201718302300
DOI 10.6846/TKU.2017.00128
論文名稱(中文) 鄭觀應宗教信仰與經世思想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Study of Zheng Quen-Ying’s Jingshi Theory and Religionship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5
學期 2
出版年 106
研究生(中文) 林妙玲
研究生(英文) MIAO-LING LIN
學號 801010025
學位類別 博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7-06-02
論文頁數 26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崔成宗
委員 - 孫永忠
委員 - 趙衛民
委員 - 殷善培
委員 - 王俊彥
關鍵字(中) 經世
思想家
文學家
晚清詩人
實業家
關鍵字(英) jinshi thought
thinker
a man of enterprise in Pre-Qin Dynas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先秦與清末民初,是中國歷史上兩個鉅變的時期,筆者於民國一年以《先秦商道思想之研究》一書,探討先秦商人之思想。該文聚焦於《史記.貨殖列傳》所載先秦時代商人之行事傳記。筆者列舉先秦大貨殖家弦高、子貢、范蠡,以及呂不韋等,探討「商」之意涵,大商賈之思想、性格、行為,如何充內形外。子貢、范蠡樂善好施,周濟貧困,其「富而仁義」、「富而好德」為商人最高之行為準則,即商之道。筆者承續碩士論文之餘緒,起心動念,進而探究清末民初的思想家、文學家兼實業家鄭觀應之思想,以〈鄭觀應宗教信仰與經世思想之研究〉為題,拾級而進,謀篇蓄勢,開拓相關而嶄新的研究,擴大時間與空間之格局,提高深度與廣度之意涵,期盼發揮學術研究之實用價值。
    本文研究之旨趣凡四,其一、探討鄭觀應之道教信仰及其影響。其二、探討近代中國之變革思潮。其三、了解鄭觀應經世思想之啟發意義。其四、比較鄭氏經世思想與古代商道之關係。
    本文共分七章,首章為緒論,第二章論述鄭觀應之生平行誼,鄭氏本儒商精神,積極入世,見重於當局,出謀劃策,盡心輔弼。第三章闡述鄭觀應之宗教思想,從信仰來觀照一位慈善事業家,心之所託,終生履道。求劍仙之術,濟儒道之窮。生於亂世,盡性知命,以詩抒懷,大隱隱於市。賑濟災荒,關注人權,道教信仰實為驅使他畢生入世濟人之動力。第四章闡釋鄭觀應經世之學,晚清對「經世」之義,匡時著論,注重實用。獻切時之要言,求有益於世道,鄭觀應賦予傳統道器論新的銓釋,「器(法)可變、道不可變」,學有本源,歸本經學。第五章論述鄭觀應經世事功,積極參與洋務運動,籌設招商局,冶鐵採煤,築建鐵路,奠定近代中國之工業基礎。晚清學者托古改制,直諫政治之失。鄭觀應則以實業救國,主張師夷長技,發展商務致富。第六章歸納鄭觀應經世思想之意義與價值。鄭觀應百年之後,值中國於全球崛起,成為大國。時勢所趨,鄭氏之思想言論,自大陸經濟發展後,復受重視。回顧鄭氏經世思想,對海峽兩岸當今之課題,甚具啟迪意義。「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鄭觀應稱:「器可變,而道不可變。」「器可變」,器是形器,器可「交流」、「互通」、「往來」、「溝通」,推衍兩岸交流、互通、往來之現況。而兩岸雖各有管轄政權,皆承繼中華學術文化,亦即「孔孟之道」,以「道」跨足兩岸,經世新局,於焉興起。第七章為結論。
英文摘要
Both Pre-Qin and Late Ching dynasties were the most violent periods in Chinese history. I entitled The Study of Commercialism in Pre-Qin dynasty as my gradual degree in June, 2011. Ancient Slogan "scholar, farmer, artisan and merchant", scholar-officials of being, in order to end, The great historian - Ssu Ma Chien's historical article, came up with a core value, and rich, is one of the. Objectivity faithfully described business road to riches that this free rank of wealth, and merchants ' success with social status of exposition have been given highly. I tried to continue to find out excellent a merchant with Zheng Quen-Ying’s Jingshi Thought to renew my study of Doctoral Program. It is the goal that I have been rearranging an antique article to meet the deep demand in researching Zheng’s thinking and enhances significant value of scholarship. The main meaning of this thesis was to know Zheng’s thought related to those in Pre-Qin dynasty;to realize How Zheng’s thought has been improving booming economy in recent China since Late Ching dynastry;furthermore, to understand commercial relation between Pre-Qin and Late Ching dynasties.
The text of this issue was separated into seven charters. Charter one It is comment for all charters. Charter two describing Zheng’s history. As Zheng was a student of Confucianism, all his life, he was giving himself to find out numerous proposal and solution to his supervisor. Charter three describing Zheng’s thought for Tao. Zheng Quen-Ying had strengthened Tao by practical meaning that subjects could be changed, but Tao should remain its unchanged regulation sourcing from Chinese classical culture. Charter four describing Zheng’s fully participating in modernly industrial movement at late 1890. He was devoted himself to setting up China Merchants Group, refining raw mine fuel, manufacturing iron product, building railroad. Those emerging enterprises had made basic foundation for China industry. Zheng Quen-Ying usually suggested that Chinese should learn how to surpass foreign countries from learning thei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skills as well. The priority for modernly industrial movement was to develop commercial transaction all over the world, so China could become wealthy. Charter five describing Zheng‘s religion. When he was in illness childhood, he intensely turned into a Taoist. He deeply believed that Sward God of Taoism would be present to save the world by trustfully worship. Both Jingshi thought and Taoist religion could be existed at the same
time. Zheng Quen-Ying was born at the period while Late Ching dynasty had been seriously invaded by west foreign countries. He put himself at an unknowable location and wrote a lot of poem to express his practical feeling. Charter six describing how Zheng’s theory effect China’s economy and reveal important valuation of his contribution stated both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Research of author discussion for Zheng’s core thought, the view of meaning that subjects could be changed, but Tao should remain its unchanged regulation ultimately uplifted spirit staying as long as history exists. Charter seven is conclusion for all charter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旨趣............................	1
      一、探討鄭觀應之道教信仰及其影響..................	1
      二、探討近代中國之變革思潮...................	2
      三、了解鄭觀應經世思想之啟發意義................	3
      四、比較鄭氏經世思想與古代商道之關係..............	4
    第二節 研究文獻與研究進程........................	5
      一、研究文獻..........................	5
        (一)鄭觀應之著作......................	5
        (二)鄭觀應之日記及手稿......................	6
          1.《長江日記》............................	7
          2.鄭觀應致盛宣懷手稿.....................  	7
        (三)鄭觀應年譜及評傳....................	7
        (四)學位論文........................	8
          1.臺灣部分............................	8
          2.大陸部分..................... ..... 	9
        (五)單篇論文........................	12
    第三節 研究進程、方法與限制................... 	13
      一、研究進程..........................	13
        (一)精讀原典,以探本旨......................	14
        (二)參伍比勘,會通異同......................	14
        (三)旁參博證,開闢思路......................	15
      二、研究方法..........................	15
        (一)研究方法基論........................	15
        (一)論述步驟........................	18
        三、研究範圍之限制.......................	19
第二章、鄭觀應之生平行誼.....................	20
     第一節 時代背景.........................	20
      一、內憂外患、喪權辱國.....................	20
       二、時局艱危、經濟困窮.....................	22
     第三節、生平行誼與宗教信仰.....................	24
       一、少習書史,長業貿遷.....................	24
       二、信奉道教,賑災濟貧.....................	28
       三、清操自守,澹泊明志.....................	34
       四、詩歌創作,成就斐然.....................	37
        (一)嶺南詩人,憂國憂民...................	37
          1. 家庭倫理,訓誨子侄.........................	38
          2. 題贈友朋,君子情誼.........................	39
          3. 感懷時局,經世相期.........................	41
        (二)談玄詩草,自成一格...................	43
       五、忠勤治事,見重時賢.....................	49
     第四節、結語...........................	52
第三章、鄭觀應之道教信仰........................	55
   第一節、銳志奉道,終身不懈.....................	55
    一、幼承庭訓,信道緣起.....................	55
    二、刊書賑災,勸善積德.....................	58
    三、三教歸一,融合中西.....................	62
   第二節、修煉道術,求仙訪道......................	64
    一、道侶同修,乞靈仙緣.....................	64
    二、尊崇祖師,匡世濟民.....................	71
   第三節、求劍俠之術,濟儒道之窮....................	73
       一、道心俠情,劍俠自許.....................	74
        (一)劍俠形象與神奇劍術...................	74
        (二)劍俠精神,內心寄託...................	76
       二、矢志淑世,儒道並行.....................	78
        (一)羅浮山人,以詩明志...................	78
        (二)續編《危言》,神隱遁世..................	89
     第四節 結語...........................	92
第四章、鄭觀應之經世思想...................	95
     第一節、經世思想、有裨實用....................	95
       一、莊子「春秋經世」之意涵...................	95
         (一)「經世」之出處.....................	95
         (二)漢儒對「春秋經世」之闡釋..................	96
         (三)宋儒對「春秋經世」之闡釋...................	98
         (四)明儒對「春秋經世」之闡釋..................	100
      二、晚清學者論「經世」之義...................	101
      三、著論匡時,經世濟民.....................	105
   第二節、器(法)可變,道不可變..................	111
      一、〈道器論〉新詮........................	112
      二、〈道器論〉圖解........................	116
  第三節、學有本源,歸本經學....................	124
   一、發揚龔魏,方駕王韜........................	117
     (一)龔魏雙璧,持論透闢.......................	117
     (二)暢論時務,契合王韜.......................	124
   二、治公羊學,託古改制.......................	127
     (一)與公羊學者聲氣相通......................	127
     (二)激進政變與溫和變革.......................	132
   第四節、結語...........................	133
第五章、鄭觀應與洋務運動...................	136
   第一節、洋務運動,籌建工業,...................	136
    一、入招商局,重掌利權......................	136
     (一)招商局成立始末......................	136
          (二)招商局之時空圖式......................	147
    二、採煤冶鐵,工業奠基.....................	147
    三、排除萬難,修築粵鐵.....................	153
   第二節、盛氏幕僚,輔弼上司.......................	157
    一、出謀劃策,實事求是.......................	157
    二、用人唯才,注重技職....................	159
    三、賓主相得,一生知音....................	162
   第三節、高瞻遠識,洞燭機先...................	166
    一、行事周延,權衡應變.....................	166
    二、旁徵博引,視野開闊....................	168
    三、師夷長技,預見未來....................	174
   第四節、結語..........................	176
第六章、鄭觀應經世思想之影響與啟迪..........	178
   第一節、鄭觀應經世思想對近代中國之影響.............	178
    一、近代中國變革思潮之演進.....................	178
        二、結緣道友,利國利民.......................	182
   第二節、招商之影響,無遠弗屆..................	184
    一、一部招商史,百年國富強.....................	184
        二、由「器可變」至「器可交流」或「器可往來」............	187
   第二節、鄭觀應思想對近代人物之影響...............	190
    一、對經元善之影響......................	190
        二、對康有為之影響......................	194
        三、對孫中山之影響.......................	197
   第三節、鄭觀應經世思想對海峽兩岸之啟迪.............	202
     一、東南海防,臺灣尤重.....................	202
     二、文化資產,歷史縮影....................	205
     三、未來之啟示,經世之新局.................	210
   第四節、結語..........................	216
第七章、結論...........................	220
參考書目..............................	233
附錄................................	246
 
                                       圖目次

圖1:《盛世危言》結構圖..................... 109
圖2:〈道器論〉詮釋圖式..................... 116 
圖3:招商局之時空圖式......................147 
圖4:粵漢鐵路路線圖.......................155
圖4:中國紅十字會之賑濟海報...................215

                       表目次

表1:鄭觀應辦理洋務運動一覽表.................. 51 
表2:《盛世危言》與《盛世危言.後編》比較表............91

                       附錄目次

1:鄭觀應生平大事記(1842-1921).................246
2:鄭觀應像........................... 255
3:鄭觀應《長江日記》手稿.................... 256
4:鄭觀應致盛宣懷函....................... 260 
5:〈招商局各輪船比較搭客水腳表〉................. 264
6:招商局原上海總局局址..................... 265
7:招商局鎮江分局........................ 266
8:招商局漢口分局........................ 267
參考文獻
參     考     書     目

一、鄭觀應著作(依出版年月排列)
1.《盛世危言增訂新篇》八卷本  鄭觀應著,光緒二十六年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印,民國54年
2.《長江日記》 鄭觀應著,《鄭觀應文獻選集》,澳門圖書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0年9月
3.《盛世危言.後編》十五卷本  鄭觀應著,夏東元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12月
4.《鄭觀應集.救時揭要.外八種》(《救時揭要》三十六卷本、《易言》二十卷本、《南
游日記》、《西行日記》、《羅浮待鶴山人詩草》、《羅浮待鶴山人談玄詩草》、《待鶴山人
晚年紀念詩》、《香山鄭慎餘待鶴老人囑書》),夏東元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12月

二、鄭觀應傳記資料(依出版年月排列)
1.《鄭觀應評傳》 易惠莉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
2.《鄭觀應年譜長編》 夏東元編,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三、古籍(依經史子集排列) 
經部
《周易注疏》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經部,冊1,民國78年1月
《尚書注疏》 漢.孔安國著,唐.孔穎達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民國78年1月
《毛詩正義》 漢.毛公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民國78年1月
《周禮注疏》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民國78年1月
《儀禮注疏》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民國78年1月
《禮記注疏》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民國78年1月
《左傳正義》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撰,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民國78年1月
《公羊傳注疏》 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民國78年1月
《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 清.劉逢祿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9月
《公羊義疏》 清.陳立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9年
《穀梁傳注疏》 晉.范甯注,唐.楊士勛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民國78年1月
《論語注疏》 漢.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民國78年1月
《孟子注疏》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民國78年1月
《春秋繁露》 漢.董仲舒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冊181,民國72年6月 
《春秋繁露》漢.董仲舒著,鍾肇鵬校譯,河北:人民出板社,2005年5月
《四書章句集注》 宋.朱熹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冊197,民國72年6月

史部
《史記》 漢.司馬遷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冊1-4,民國72年6月 
《史記》 漢.司馬遷著,臺北:洪氏出版社,民國64年9月
《漢書》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冊7-9,民國72年6月 
《漢書》 漢.班固著,臺北:洪氏出版社,民國63年3月
《後漢書》 南朝宋.范曄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冊10-11,民國72年6月 
《後漢書》 南朝宋.范曄著,臺北:鼎文書局,民國80年
《晉書》 唐.房玄齡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冊13-14,民國72年6月 
《晉書》 唐.房玄齡著,臺北:鼎文書局,民國80年
《宋書》 梁.沈約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冊15-16,民國72年6月 
《宋書》 梁.沈約著,臺北:鼎文書局,民國80年
《舊唐書》 後晉.劉昫等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冊26-29,民國72年6月
《舊唐書》 後晉.劉昫等著,臺北:鼎文書局,民國80年
《新唐書》 宋.宋祁、歐陽脩等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冊30-34,民國72年6月
《新唐書》 宋.宋祁、歐陽脩等著,臺北:鼎文書局,民國80年
《宋史》 元.脫脫等著,臺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冊38-46,民國72年6月
《宋史》 元.脫脫等著,臺北:鼎文書局,民國80年
《明史》 清.張廷玉等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冊55-60,民國72年6月
《四庫全書總目》 清.紀昀等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6月
《清史稿》 趙爾巽等著,臺北:鼎文書局,民國80年
《讀通鑑論》 王夫之著,臺北:廣文書局,民國63年
《文史通義》 清.章學誠著,臺北:學史研究室出版,民國62年 
《讀史方輿紀要》 清.顧祖禹著,臺北:中華書局據原刻本校刊,民國54年

子部  
《老子道德經》 周.李耳著,魏.王弼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冊361,民國72年6月 
《老子道德經注校釋》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   
《莊子注》 周.莊周著,晉.郭象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冊362,民國72年6月
《莊子集釋》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清.郭慶藩集釋,臺北:世界書局,2012年
《莊子集解》 王先謙著,北京: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2000年9月  
《莊子校詮》 王叔岷著,臺北 : 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刊行,民國77年 
《莊子詮評》 方勇、陸永品著,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5月
《荀子》 周.荀況著,唐.楊倞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冊1,民國72年6月  
《管子校注》 周.管子著,黎翔鳳校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9年3月 725
《文子》 周.辛鈃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冊364,民國72年6月
《文子疏義》 王利器著,北京: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2000年9月  
《新書》 漢.賈誼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冊1,民國72年6月 
《賈子新書校釋》 漢.賈誼著,祁玉章校釋,臺北:中華文化雜誌社,民國63年
《抱朴子內篇》 晉.葛洪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冊365,民國72年6月
《抱朴子內篇》 晉.葛洪著,王明校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2月 
《太平廣記》  宋.李昉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冊349-352,民國72年6月
《太平廣記》 宋.李昉等同編,臺北:明倫出版社,民國60年
《周子全書》 宋.周敦頤著,清.胡寶泉編,臺北:武陵出版社,民國79年2月
《二程遺書》 宋.程頤、程灝著,門人所記,朱子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冊4,民國72年6月
《二程全書》 宋.程頤、程顥著,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影印,民國54年11月
《近思錄》 宋.朱熹、呂祖謙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冊5,民國72年6月
《朱子語類》 宋.朱熹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冊6-9,民國72年6月
《朱子語類》 宋.朱熹著,黎靖德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民國69年10月
《朱子大全》 宋.朱熹著,陸費逵總堪,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54年12月
《陸象山全集》 宋.陸象山著,明.王宗沐編,臺北:世界書局,民國58年
《明夷待訪錄》 清.黃宗羲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
《宋元學案》 清.黃宗羲著,清.全祖望補修,陳叔諒編,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國57年4月
《幾何原本》 明.徐光啟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冊104,民國72年6月
《幾何原本》 徐光啟、利瑪竇合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5月
《明夷待訪錄》 清.黃宗羲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
《宋元學案》 清.黃宗羲著,清.全祖望補修,陳叔諒編,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國57年4月
《日知錄》清.顧炎武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冊164,民國72年6月
《日知錄集釋》 清.顧炎武著,臺北:中華書局據原刻本校刊,民國54年
《顧亭林先生遺書十種》 清.顧炎武著,臺北:進學書局,民國58年8月景印

集部
《李太白集分類補注》 唐.李白著,宋.楊齊賢集注,元.蕭士贇刪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冊5,民國72年6月
《李太白全集》 唐.李白著,宋.楊齊賢注,明.郭雲鵬主編,臺北:世界書局,民國86年5月
《杜詩詳註》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冊9,民國72年6月
《韓昌黎文集校注》 唐.韓愈著,馬通伯校注,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2年3月
《白氏長慶集》 唐.白居易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冊19,民國72年6月版
《東坡全集》 宋.蘇軾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集部,冊46-47,民國72年6月
《蘇軾全集校注》 張志烈、馬德副主編,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
《稼軒詞校注附詩文年譜》 宋.辛棄疾著,鄭騫校注,林玫儀整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
《金華黃先生文集》 元.黃溍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集部,冊93,民國68年
《空同集》 明.李夢陽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集部,冊201,民國72年6月 
《王文成全書》 明.王守仁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集部,冊204-205,民國72年6月
《陽明先生集要》 明.王陽明著,明.施邦曜輯評,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0月
《文選》 梁.蕭統編,唐.李善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集部,冊268,民國72年6月
《文選》 梁.蕭統編,李善注,臺北:正中書局,民國60年10月
《文心雕龍注釋》 梁.劉勰著,周振甫注釋,臺北:里仁出版社,1984年5月
《太函集》 明.汪道崑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總冊1348,2002年
《龍谿王先生全集》 明.王畿著,岡田武彥、荒木見悟編,臺北:廣文書局,民國54年
《李摯文集》 明.李摯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全唐文》 清.董誥等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1月
《清皇朝經世文編》 清.賀長齡著,魏源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四洲志》 清.林則徐著,張曼評注,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
《龔自珍全集》 清.龔自珍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
《海國圖志》 清.魏源著,長沙:岳麓書社,1998年11月
《校邠盧抗議》 清.馮桂芬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2年
《求闕齋日記類鈔》 清.曾國藩著,王啟原校編,辛亥年七月;卷下,丁卯年十二月。光緒二年傳忠書局刻本
《曾文正公全集》 清.曾國藩著,臺北:世界書局,1982年
《左文襄公全集》 清.左宗堂著,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
《資政新編》 清.洪仁玕著,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民國58年
《李文忠公全書》 清.李鴻章著,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4年
《弢園文錄外編》 清.王韜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10月
《弢園尺牘續鈔》 清.王韜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10月
《格致書院課藝》 清.王韜著,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上海書局景印本  
《張之洞全集》 清.張之洞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
《人境廬詩草箋注》 清.黃遵憲著,錢仲聯箋注,臺北:源流出版社,民國71年
《畏廬續集》 清.林紓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78年7月
《居益初集》 經元善著,北京:北京大學數位圖書館,中國古籍刻本,光緒二十七年
《清稗類鈔》 徐珂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全元散曲》 隋樹森著,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四、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丁鳳麟著《薛福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王爾敏著《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6年
王爾敏、陳善偉編《近代名人手札真蹟-盛宣懷珍藏書牘初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7年
王傑、鄧開頌主編《紀念鄭觀應誕辰一百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澳門歷史文物關注協會、澳門歷史學會出版,2003年
王壽南編輯《中國歷代思想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6年
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蔡元培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古偉瀛著《清廷的立憲運動—處理變局的最後抉擇》,臺北:知音出版社,民國78年
朱士秀主編,于靜遠編寫《招商局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年11月
何佑森先生學術論文集《清代學術思潮》,臺北:臺北出版中心,2009年
李占才著《中國鐵路史》,廣東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4年6月
李光連著《散文技巧》,臺北:洪業文化事業,2001年9月
李振綱、孔令宏主編《中國道教史話》,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88年
李瑞騰著《晚清文學思想論》,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6月
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75輯,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62年
沈依鷺著《經濟特區—深圳的發展》,臺北:丹陽文化出版社,2011年11月
余嘉錫著《四庫提要辨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1月
吳倫霓霞、王爾敏編《盛宣懷實業函稿》,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出版,1977年
宋路霞著《盛宣懷-中國近代工業之父》,臺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民國90年1月
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發行《招商局成立九十周年紀念》,民國51年12月16日
周作人著《周作人先生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78年7月
林保淳著《經世思想與文學經世-明末清初經世文論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林毓生著《思想與人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83年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晚清經學研究文獻目錄》(1901-2000),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出版,2006年10月
邵建著《一個上海香山人的人際交往-鄭觀應社會關係網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8月
邵毅平著《中國文學中的商人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來新夏編《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2月
彼得·費迪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著,陳怡文譯《管理的聖經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臺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12月
姜革文著《商人.商業.唐詩》,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馬宗霍著《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
唐力行著《商人與中國近代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3月
徐萬民、周兆利著《劉銘傳與台灣建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孫中山著《孫中山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4月
陳錫祺主編《孫中山年譜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1月
秦孝儀、國父全集編輯委員會《國父全集》,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78年11月
廣東社會科學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中華民國研究室、中山大學孫中山研究室合編《孫中山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4月
孫常煒編著《蔡元培先生年譜傳記》,臺北:國史館印行,民國74年6月
夏東元編《盛宣懷年譜長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夏東元著《洋務運動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夏東元著《近代史新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夏東元編《中國道教思想史》 卿希泰主編,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7年
章太炎著《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章太炎著《章太炎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姚奠中、董國炎編《章太炎學術年譜》,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83年
梁啟超著《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76年8月
梁啟超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76年8月
梁啟超著《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2月
梁啟超著《飲冰室合集》冊2,上海:中華書局,1997年
梁啟超著《梁任公文存》,臺北: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年9月
張昭軍著《儒學近代之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張灝等撰《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民國73年4月
張習孔、田鈺編著《中國歷史大事編年》,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3月
張寅德編《敘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張禮恆著《何啟 胡禮垣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
陳立夫主編《中國鐵路創鐵百年史》,臺北:臺灣鐵路局,民國79年6月
陳其泰、劉蘭肖著《魏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陳熾著《續富國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陳旭麓、顧廷龍、汪熙、陳元基編盛宣懷檔案選輯之二-湖北開採煤礦總局、開平開採煤礦總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陳鋒、張篤勤主編《張之洞與武漢早期現代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陸寶千著《郭崧燾先生年譜補正及補遺》,臺北:中央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出版,民國94年10月
淩鴻勛著《中華鐵路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民國70年7月
連橫著《臺灣通史》,臺北:大通書局,民國73年12月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出版社,1981年1月
傅樂成著《中國通史》,臺北:大中圖書公司,1971年12月
楊泳泉著《中國十大商幫》,臺北:企業管理出版社,2005年5月
廖宗麟著《中法戰爭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
虞和平著《經元善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
熊月之編《馮桂芬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劉興善著《商法專論集》,臺北:神州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4月
劉師培著《劉申叔先生遺書》,臺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4年4月
劉師培著《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
劉述先著《儒家哲學研究-問題、方法與未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劉一沾、石旭紅著《中國散文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6月
臺灣文獻叢刊第243種《清史稿臺灣資料集輯.上冊》,臺北:大通出版社,民國76年
潘飛聲著《在山泉詩話》,何藻輯《古今文藝叢書本》,揚州:廣陵出版社,1995年
鄭大華著《包世臣評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8年
鄭大華著《康有為》,香港:中華書局,2000年8月
錢仲聯編《清詩紀事》冊20,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2月
錢穆著《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錢穆著《中國學術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5年
簡宗梧、許俊雅主編,李時銘、陳姿蓉校訂,崔師成宗解題《全臺賦校訂》,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4年10月
《中國道教名觀》,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8月
羅哲文、劉文淵、劉春英著《中法海戰》,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
戴振文著《中法戰爭的波延戰火》,臺北:泛亞國際文化,2009年12月版
美.賽謬爾.亨廷頓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理論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臺北:聯經文化出版事業,民國88年12月版。
蕭公權著《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民國66年2月  
蕭一山著《清代通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62年

五、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李銳撰:〈試析鄭觀應之海防思想〉,湖南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論文,2007年5月
朱作鑫撰:〈鄭觀應法律思想研究〉,華東政法學院中國法制史碩士論文,2006年4月
尚暢撰:〈經元善思想研究〉,湖南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5月
高寅城撰:〈鄭觀應荒政思想研究〉,江西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論文,2009年5月
高明慧撰:〈《中外衛生要旨養生思想與特點研究〉,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中醫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5月
賀瓊撰:〈鄭觀應《續劍俠傳及其道教思想研究》〉,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4年6月
陳建文撰:〈鄭觀應思想研究〉,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4月
張艷芳撰:〈晚清工業體制的形成初探〉,浙江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碩士論文,2009年5月
程楊撰:〈鄭觀應與道教慈善事業研究〉,湖南師範大學中國現代史碩士論文,2008年5月
劉亮亮撰:〈論鄭觀應筆記小說《陶齋志果》〉,暨南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2年1月
劉芳真撰:〈碩學買辦—鄭觀應的教育出版〉,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8
年6月
劉旭撰:〈晚清江南慈善人物群體研究-以余治為中心〉,蘇州大學近代史碩士論文,2009
月年6月
滕秀梅撰:〈試析鄭觀應的農業改良思想〉,南京大學農業科技碩士論文,2010年12月
謝敬慧撰:〈鄭觀應的商戰思想及其實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4
年6月

六、單篇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丁偉忠撰:〈《校邠廬抗議》與中國文化近代化〉,《長沙大學學報》,2005年3月,P.74-91
方至欽撰:〈鄭觀應詩歌之愛國情懷〉,《紀念鄭觀應誕辰一百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澳門歷史文物關注協會、澳門歷史學會出版,2003年,P.48-54
王邦雄撰:〈莊子齊物論儒墨兩行之道〉,香港《安身立命研討會》,1982年12月23日,P.2-5
王家儉撰:〈魏源的史學與經世史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21期,民國82年6月,P.155-172
王爾敏撰:〈鄭觀應之實業思想〉,《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5卷,1984年,P.15-21
王超撰:〈淺議鄭觀應的救荒思想〉,《山東師範大學教育行政學院學報》,卷25,第1期,2008年1月,P.10-14
余英時撰:〈清代學術思想史重要觀念通釋〉,《史學評論》,第5期,1983年2月,P.68-98
李恩涵撰:〈左宗棠的經世思想〉,《中央研究院近史所集刊》,1984年6月,第13期,P.1-12
初國華撰:〈全球化與兩岸關係新願景〉,《中國大陸研究》卷51,第2期,2008年12月,P.89-108
吳國富撰:〈鄭觀應學道經歷〉,《中國道教》,2012年第3期,九江學院廬山文化研究中心出版,P.48-52
林妙玲撰:〈鄭觀應自述詩析論〉,《中國語文月刊》,第694期,2014年4月,P.31-49
林妙玲撰:〈鄭觀應勸募詩析論-以〈十可省歌〉 、〈廣譬如歌〉、〈血淚圖歌〉為例〉,《中國語文月刊》,第716期,2017年2月,P.76-97
林憶芝撰:〈聖之時者-孟子心目中的孔子〉,《鵝湖學誌》,第24期,2006年6月,P.3-39
周積明、雷平撰:〈清代經世思想思潮研究述評〉,《漢學研究通訊》,第97期,2006年2月,P.1-10
孫啟軍、張英姣撰:〈論鄭觀應的求道思想〉,《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卷9,第2期,2007年5月,P.28-31
莊政撰:〈國父師友對其革命志業的影響〉,《復興崗學報》,第43期,1989年12月,P.1-34
郭艷撰:〈大陸台胞的認同變遷-基於理論的探討〉,《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報)》,卷6,第4期總第22期,2008年12月,P.40-44
陳康衡撰:〈鄭觀應生卒年月〉,《歷史數學》,第10期總第491期,2004年10月,P.46-47
陳國威撰:〈試論鄭觀應之慈善觀〉,《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卷33,第3期,2005年5月,P.101-105
張苹、張磊撰:〈鄭觀應與孫中山關係〉,《廣東社會科學》,2003年第3期,P.105-108
張秀莉撰:〈論鄭觀應的道教思想與經世實務之關係〉,《史林》,2007年6月,P.76-85
張愛華、陳月霞撰:〈論梁啟超的女子教育思想〉,《邯鄲學院學報》,卷20,第1期,2010年3月,P.92-97
黃克武撰:〈理學與經世-清初「切問齋文鈔」學術立場之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6期,1987年6月,P.37-65
黃俊傑撰:〈宋代經世思想與行動〉,《漢學研究通訊》,卷5,第2期,1986年6月,P.65-71
黃鴻山撰:〈江浙洋務集團內部關係考-以鄭觀應所藏謝家福等人蘭譜為中心〉,《蘇州大學社會科學報》,卷26,第2期,2009年5月,P.76-81
曾憲義、鄭定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清末法制變革評說〉,《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月刊》,第25期,2001年5月,P.1-17
楊俊峰撰:〈改革者的內心世界-鄭觀應的道教信仰與濟世志業〉,《臺灣大學歷史學報》,第35期,2005年6月,P.85-126
萬淑君撰:〈論鄭觀應「七教合一」的宗教觀〉,《天中學刊》卷27,第6期,2012年12月,P.54-59
劉廣京撰:〈商人與經世〉,《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6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9月,P.20-21
劉聖宜撰:〈鄭觀應與中西文化〉,《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2年4月,P.76-83
鄧景濱撰:〈實業詩詩人第一家-鄭觀應詩歌研究〉上、下,《許昌師專學報》,卷18,第2期,1999年12月,P.53-69
錢斌撰:〈從經正女學到蔡元培的愛國女學〉,《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卷30,第2期,2010年3月,P.26-31
歐德良撰:〈論鄭觀應宗教思想〉,《湖北社會科學報》,第10期,2009年8月,P.129-132
鄭洪撰:〈鄭觀應的醫學思想與醫學活動〉,《中華醫學史雜誌》,卷33,第4期,2003年10月,P.231-236
龔剛撰:〈心慕神韻派,詩多杜陵篇-論鄭觀應的詩藝與詩觀〉,《北京聯合大學學報》,卷1,第2期,2012年4月,P.1-8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刊》,2010年第2期,總第148期,P.7-8

七、其他
《申報》 民國四年(1915)六月一日
《東方雜誌》,第二卷,第十期,總頁5017,錄光緒三十一年(1905)七月二十三日《南
方日報》
《新聞日報》 光緒二十三年(1897)3月2日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