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506200807521100
DOI 10.6846/TKU.2008.01155
論文名稱(中文) 王度廬「悲劇俠情」五部曲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Wang Tulu’s Five Tunes Of "Atragedy And Chivalry Sentiment"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李月純
研究生(英文) Yueh-Chun Li
學號 79400019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5-17
論文頁數 17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呂正惠
指導教授 - 蘇敏逸
委員 - 張雙英
委員 - 胡衍南
關鍵字(中) 王度廬
臥虎藏龍
悲劇俠情
關鍵字(英) Wang Tulu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atragedy and chivalry sentimen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係以王度廬《鶴驚崑崙》、《寶劍金釵》、《劍氣珠光》、《臥虎藏龍》和《鐵騎銀瓶》五部作品作為研究之素材,共分為六章,茲將各章節大要,分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分節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和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俠情小說的發展概況。

第二章王度廬生平及其著作,第一節介紹王度廬其人其事;第二節概述王度廬之作品;第三節探討「悲劇俠情」五部曲之內容。

第三章五部曲的思想特色,第一節探討文本中俠義精神之著墨,第二節分析文本中傳統道德禮教之揭示,第三節則說明文本中情的特色為何。

第四章五部曲的主題,第一節分析江小鶴與鮑阿鸞填滿「愛與恨」的愛情;第二節析論李慕白與俞秀蓮「情與義」難兩全的愛情;第三節論及羅小虎與玉嬌龍在「罪與罰」之下的愛情;第四節敍述韓鐵芳與春雪瓶「巧與合」的愛情。

第五章五部曲的人物刻畫,第一節探討主要人物;第二節分析次要人物;第三節剖析反派人物。

第六章結論,說明王度廬「悲劇俠情」五部曲之創作對後世的影響與定位。
英文摘要
The thesis is based on Wang Tulu "Crane Startled Kunlun", "Treasured Sword and Golden Hairpin", "Flame of Sword and Starburst of Pearl",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and "Cavalry and Silver Bottle" five books that took source material of the research. Altogether divides into six chapters, that are briefly stated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It shows the research motive and the goal, the scope and the method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evolutional profile of the novels in chivalry sentiment.

    The second chapter states the biography of Wang Tulu and his works. The first section introduces Wang Tulu himself. The second section outlines the works of the Wang Tulu. The third section discusses the contents of the five tunes of " atragedy and chivalry sentiment ".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 to the thought of the five tunes.The first section discusses the chivalry spirit in the context. The second section analysis the traditional morals in the context.The third section account for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sentiments in the context.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the motif of the five tunes. The first section analyzes the love between Chiang Hsiao Her and Bao Aluan. The second section analyzes the love which Li Mupai and Yu Xiulien "the sentiment and righteousness" is difficult to be satisfactory to both sides; The third section concerns Luo Hsiao Hu and the Yu Jiao Long’s love with punishment and crime. The fourth section states Han T'ieh Fang and the Chuen Shuei Pin’s love with coincident.

    The Fifth chapter is about the characters in the Five Tunes. The first section discusses main aracters. The second section analyzes secondary characters, and the third analyzes the villain ones.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shows the influence to the generations to come about Wang Tulu’s five tunes of "atragedy and chivalry sentimen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3
第三節  俠情小說的發展概況	3
第二章 王度廬生平及其著作	9
第一節  王度廬其人其事	9
第二節  王度廬作品概述	15
第三節  五部曲的內容	21
第三章  五部曲的思想特色	35
第一節  俠義精神	         35
第二節  道德禮教    	57
第三節  情的特色	         73
第四章 五部曲的主題	79
第一節 《鶴驚崑崙》	81
第二節 《寶劍金釵》	91
第三節 《臥虎藏龍》	100
第四節 《鐵騎銀瓶》	106
第五章 五部曲的人物刻畫	113
第一節  主要人物	         114
第二節  次要人物	         138
第三節  反派人物	         146
第六章  結 論	         159


                                 I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王度廬的作品 
王度廬著,《鶴驚崑崙》,香港:遠景出版事業,2001年。 
王度廬著,《寶劍金釵》,香港:遠景出版事業,2001年。 
王度廬著,《劍氣珠光》,香港:遠景出版事業,2001年。 
王度廬著,《臥虎藏龍》,香港:遠景出版事業,2001年。 
王度廬著,《鐵騎銀瓶》,香港:遠景出版事業,2001年。 
王度廬著,《鶴驚崑崙》,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95年。 
王度廬著,《寶劍金釵》,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95年。 
王度廬著,《劍氣珠光》,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95年。 
王度廬著,《臥虎藏龍》,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95年。 
王度廬著,《鐵騎銀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95年。
  
二、專書 
王海林著,《中國武俠小說史略》,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88年。
方正耀著,《晚清小說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年。
中國時報編輯部編,《當代中國武俠小說大展》,台北,時報文化,1977年。
李天道、王順貴著,《漫談金庸小說的俠客典型》,華文網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李德芳、于天池著,《古代小說與民間文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李 喬著,《小說入門》,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年。
吳禮權著,《中國言情小說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林保淳、龔鵬程編,《二十四史俠客資料彙編》,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周清霖著,《中國武俠小說名著大觀》,上海,上海書局,1996年。
周英雄著,《結構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周啟志、羊列容、謝 昕著,《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台北,文津1992年3月。
易劍東著,《武俠文化》,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2000年。
柳蘇等著,《梁羽生的武俠文學》,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8年。
金健人著,《小說藝術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孟 瑤著,《中國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2001年。
侯健著,《中國小說比較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胡文彬著,《中國武俠小說辭典》,石家庄,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年。
袁 進著,《鴛鴦蝴蝶派》,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8月。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徐斯年,《王度廬評傳》,蘇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徐斯年,《俠的蹤跡-論武俠小說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馬振方著,《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翁靈文等著,《諸子百家看金庸(參)》,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7年。
范伯群主編《言情聖手、武俠大家—王度廬》 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年10月。 
梁守中著,《武俠小說話古今》,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7年。
崔奉源著,《中國古代短篇俠義小說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86年。
曹正文著 《中國俠文化史》,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7月。
曹亦冰著,《俠義公案小說史》,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張大春著,《小說稗類》卷二,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5月。
張志和、鄭春元著,《中國文史中的俠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10月。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俠與中國文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舒國治著,《讀金庸偶得》,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賈磊磊著,《武之舞 ─ 中國武俠電影的形態與神魂》,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楊昌年著,《小說賞析》,台北,牧童出版社,1979年。
楊恆達著,《小說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8年。
楊 義著,《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趙伯陶著,《市井文化與市民文學》,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寧宗一主編,《中國小說學通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葉洪生著,《武俠小說談藝錄─葉洪生論劍》,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11月。
葉洪生、林保淳,《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遠流出版社,2005年8月。
葉桂桐著,《中國古代小說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葉 朗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 
魯 迅著,《魯迅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劉若愚著,《中國之俠》,上海,三聯,1991年1月。
劉新風、陳墨編著,《中國現代武俠小說鑑賞辭典》,北京,中央民族學院,1993年。
劉若愚著,《中國之俠》,上海,三聯出版社,1991年。
劉大杰著,《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92年。 
陳平原著,《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 
陳平原著,《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1997年7月。 
陳平原著,《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0年。
陳 墨著 ,《海外新武俠小說論》,雲南,雲南人民,1994年8月。
陳 穎著,《中國英雄俠義小說通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陳 穎著,《中國俠義說通史》,南京,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陳 山著,《中國武俠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
陳 墨著,《金庸小說情愛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5月。
陳大康著,《通俗小說的歷史軌跡》,湖南,長沙湖南,1993年1月。
陳平原著,《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0年5月。
陳大康著,《通俗小說的歷史軌跡》,湖南,長沙出版社,1993年。
陶希聖著,《辯士與游俠》,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陸志平、吳功正著,《小說美學》,台北,五南圖書,1993年11月。
蔡 翔著,《俠與義─武俠小說中國文化》,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3年。
蔡翔著,《俠與義 ─ 武俠小說中國文化》,北京十月文藝,1993年6月。
戴 俊著,《千古世人俠客夢─武俠小說縱橫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魏紹昌編,《鴛鴦蝴蝶派研究資料─史料部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2年。
魏 飴著,《小說鑑賞入門》,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
鄭明娳著,《小說批評》,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羅立群著,《中國武俠小說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年。
鄺健行著,《武俠小說閒話》,台北,幼獅文化,1994年。
龔鵬程著,《大俠》, 台北,錦冠,1987年10月。
龔鵬程著,《文學與美學》,台北,業強出版社,1987年。

三、期刊 
丁進著,〈新武俠小說裡的中國喜劇精神〉《文史知識》,1992年第5期。
王達明(莫意訪問整理),〈期待武俠新秀〉,收入《幼獅月刊(專題:武俠縱橫談)》,63卷3期,1986年3月。
方志遠,〈武林世界與歷史真實〉《文史知識》,1992年第8期。
古 龍,〈我看過的武俠小說(1)~~(7)〉,收入《聯合月刊》,19期,1983年。
田毓英,〈中外俠士精神的真面目〉《國文天地》,5卷12期,1990年5月。
江靜芳整理,〈武俠小說的社會意義-訪陳曉林〉,收入《幼獅月刊(專題:武俠縱橫談)》63卷3期,1986年3月。
呂正惠,〈古典詩詞中的遊俠與英雄〉《國文天地》,5卷12期,1990年5月。
吳禮權,〈英雄俠義小說與中國人的阿Q精神〉,《國文天地》,11卷8期 1996年1月。
李捷金,〈透視人性〉,收入《幼獅月刊(專題:武俠縱橫談)》,63卷3期,1986年3月。
吳樺著,〈武俠小說與中國文化傳統〉《文史知識》,1991年第1期。
吳宏一,〈漫談武俠與武俠小說〉,《中國論壇》,17卷8期,1984年1月。
周啟志,〈大陸通俗小說已呈頹勢〉,《文訊》,127期,1996年5月。 
周啟志,〈通俗小說能成為一門顯學嗎〉,《文訊》,68期,1994年8月。 
林保淳,〈民國以來「武俠小說研究」評議〉,收入《古典文學》,13期,1995年9月。
林聰舜,〈抗議精神的體現者-游離於體制外,伸張「另一種正義」的遊俠〉,收入《國文天地》,3卷12期,1988年5月。
林保淳,〈觀千劍而識器-評《武俠小說談藝錄》〉《文訊》,1995年2月。
林保淳,〈通俗小說的類型整合-試論金庸小說的「虛」與「實」〉,收入《漢學研究》,17卷1期,1999年6月。
林保淳,〈從通俗的角度談武俠小說〉《文訊》,26期,1986年10月,頁125。
金 勇,〈近代言情小說的文化情結〉《中州學刊》,第6期,1989年。 
侯 建,〈中西武俠小說之比較〉,收入《聯合文學》,4卷3期,1988年1月。
南懷瑾 ,〈武俠小說與社會心理教育〉,《中國文選》,133期 1978年5月。
計璧瑞,〈從人物性格與文學傳承話金庸〉,收入《中國現代文學理論》3期,1996年9月。
俠  客,〈風塵俠隱懷臥龍〉,收入《聯合文學(俠客筆記6)》,13卷8期,1997年6月。 
俠 客,〈俠氣崢嶸蓋九州(上)(下)〉,收入《聯合文學(俠客筆記 4~~5)》,13卷6~~7期,1997年4月。
徐斯年,〈失落的悲涼俠情-尋找『臥虎藏龍』原作者王度廬〉,《中國時報》,22版2001年3月6日。
徐斯年,〈中國古代武俠小說的孕育〉,收入《歷史月刊》,82期,1994年11月。
徐 鋼,〈江湖:小說與歷史的舞台〉,《江海學刊》,2000年第2期。 
徐淑卿,〈談武論俠誰為繼〉,收入《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5年8月第四十一版。
翁麗雪,〈魏晉小說俠義精神考略〉,收入《嘉義農專學報》,41期,1995年5月。 
翁麗雪,〈古俠考略〉,收入《嘉義農專學報》,40期,1995年1月。
夏元瑜,〈俠客、刺客、老蓋仙〉,收入《國文天地》,6卷4期,1990年9月。
孫立川翻譯整理,〈關於「武俠小說」的對話〉,收入《明報月刊》,33卷5期,1998年5月。 
孫桂芝,〈俠的氾濫與失落〉,收入《中國論壇(主題:新春談武俠)》,17卷8期,1984年1月。
馬以鑫,〈「鴛鴦蝴蝶派」與大眾接受〉《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0年。
張 英,〈中國古代的俠〉,收入《國文天地(專題:永遠的中國俠)》,5卷12期,1990年5月。
范伯群,〈鴛鴦蝴蝶-《禮拜六》派〉《國文天地》,5卷6期 1989年11月。
傅維信,〈武俠小說的出版傳奇〉,《書香月刊》,55期 1998年1月。
傅述先,〈王度廬的活語言〉,收入《新書月刊》,18期,1985年3月。 
舒文治,〈奇詭玄巧源於道-新武俠小說生成的文化背景〉《文史知識》,第4期,1991年。
黃秋芳,〈武俠小說的典型〉,收入《幼獅月刊(專題:武俠縱橫談)》,63卷3期,1986年3月。
黃建業,〈從通俗劇的戲劇到通俗劇的電影〉,收入《文訊 (專題:通俗文學的省思)》,26期,1986年10月。 
黑金城,〈從兒女英雄傳看中國傳統社會中俠•儒•報的觀念〉,收入《自由青年》,72卷1期,1984年7月。
莊吉發,〈從劍俠談起-中國古代名劍面面觀〉,收入《國文天地(專題:永遠的中國俠)》,5卷12期,1990年5月。 
莊 練,〈武林大俠何處尋〉,收入《國文天地(專題:永遠的中國俠)》,5卷12期,1990年5月。
路云亭,〈武俠文化與中華民族男性精神品格的構建〉《文史知識》,第7期,1990年。
溫瑞安,〈可信而不實在的世界〉,《中國論壇》,17卷8期,1984年1月。
廖輝英,〈嚴肅與通俗之間〉,收入《文訊 (專題:通俗文學的省思)》,26期,1986年10月。 
閻振瀛,〈武俠片:文化•藝術•票房〉,收入《東方雜誌,》17卷11期,1984年11月。 
葉洪生,〈淺談武俠小說的來龍去脈〉,收入《歷史月刊》,75期,1994年4月。 
葉洪生,〈平反武俠冤案此其時矣〉,《中國論壇》,17卷8期,1984年1月。
葉洪生,〈為大陸史學界「盲俠」看病開方(下)-論羅立群『中國武俠小說史』之得失〉,收入《國文天地》,7卷3期,1991年8月。
葉洪生,〈速寫近代武俠小說中的俠變〉《國文天地》,5卷12期,1990年5月。
葉洪生,〈淺談近代武俠小說之流變〉,《聯合月刊》,2卷11期,1986年9月。 
劉智民,〈論遊俠與遊民〉,收入《史學會刊(師大)》,36期,1992年6月。
劉新風,〈論俠意識〉《文史知識》,第6期,1990年。
劉棨琮 ,〈徐枕亞與「鴛鴦蝴蝶派」〉,《古今談》,118期 1975年2月。
陳雙陽,〈中國俠文化流變試探〉,《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 
第4期。
陳樂融,〈劍底人間〉,收入《幼獅月刊(專題:武俠縱橫談)》63卷3期,1986年3月。
陳莉萍紀錄整理,〈武俠小說中的人物性格-趙慶河訪葉洪生談金庸小說人物〉,收入《幼獅月刊(專題:武俠縱橫談)》,63卷3期,1986年3月。 
陳平原,〈類型等級與武俠小說〉《新地文學》,1990年12月。 
陳長房,〈西方通俗文學的模式〉,收入《文訊月刊(專題:通俗文學的省思)》26期,1986年10月。
賴慈芸,〈武俠小說的英譯初探〉,收入《明道文藝》,236期,1995年11月。
蔡國榮,〈夢幻英雄的昨日今日明日-武俠片的流變與影響〉,收入《文藝月刊》163期,1983年1月。 
鄧仕樑,〈說俠義—試論中國文學裡的俠義精神〉,《國文天地》,7卷2期,1991年7月。
鄧仕樑,〈說俠義-試論中國文學裡的俠義精神〉,收入《國文天地》,7卷2期,1991年7月。 
鄭樹森,〈大眾文學、敘事、文類-武俠小說札記三則〉《二十一世紀月刊》,1991年4月。 
薛興國,〈讀武俠小說應有的態度-以金庸作品為例〉,收入《幼獅月刊(專題:武俠縱橫談)》,63卷3期,1986年3月。 
羅立群,〈「武功」的文化價值和藝術魅力〉《文史知識》,第7期,1990年。
羅立群,〈豪俠世界品柔情〉《文史知識》,第12期,1990年。
龔鵬程,〈漫談清末儒俠的俠骨與柔情〉《國文天地》,5卷12期,1990年5月。
龔鵬程,〈民初的大眾通俗文學-鴛鴦蝴蝶派〉,收入《文訊 (專題:通俗文學的省思)》,26期,1986年10月。

四、學位論文 
伍怡慧,《王度廬「鶴-鐵」五部曲研究》,私立逢甲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林宜蓉,《王度廬「鶴--鐵」五部曲研究》,私立南華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許彙敏著,《金庸武俠小說敘事模式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曹昌廉著,《「閱讀」的當代武俠小說─論當代武俠小說評議與閱讀理論下新的武俠小說觀》,私立南華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羅賢淑著,《金庸武俠小說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1998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