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506200620525900
DOI 10.6846/TKU.2006.00056
論文名稱(中文) 唐代楷法建構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f the Techniques of Standard Calligraphy Establishing in Tang Dynas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4
學期 2
出版年 95
研究生(中文) 郭晉銓
研究生(英文) Chin-Chuan Kuo
學號 69200025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英文
口試日期 2006-05-11
論文頁數 19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馬銘浩
委員 - 崔成宗
委員 - 黃緯中
關鍵字(中) 楷法
歐陽詢
虞世南
褚遂良
關鍵字(英) Standard Calligraphy
Xun Ouyang
Shi-nan Yu
Sui-liang Chu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論述楷法的建構可包含字體的三種涵義:文字的形體、書寫的字體、書法家的字體。三個層面交互探討,方能將楷書的發展過程建構出來。然而楷書是直接脫胎於隸書的,因此探討楷書的發展應從隸書著手,而非無限上溯。到了三國時期,楷書筆法已是相當普遍的書寫原則。而六朝時期,南朝與北朝書法風格,分別影響楷書筆法、結構的發展,奠定了唐代楷書的規模。唐初楷書的風格雖然已不具北朝碑刻的雄強氣勢,但仍然以北方質樸精神為主。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除了在藝術成就上具有其一定的影響力之外,在政治上、學術上,亦為唐代初期的重要人物。在楷法的建構過程中位居關鍵地位。歐陽詢、虞世南分別總結了楷書結構與用筆的觀念。到了褚遂良,成功融合了南北書風,總結楷法的建構。
英文摘要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chniques of Standard Calligraphy standing on 3 aspects of 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are the shape of characters, the letterform of standard hand-writing, and the letterform of calligrapher-writing. We have to discuss these 3 aspect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reveal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Standard Calligraphy. Standard Calligraphy is born from a clerical style of calligraphy, therefore, we will prob into the clerical style rather than tracking back limitlessly.  During the era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the writing of Standard Calligraphy had already being a common way of writing. The Standard Calligraphy of Tang Dynasty formed its style mainly in the era of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In the early years of Tang, the Standard Calligraphy style was no longer as tough as Northern Dynasty Calligraphies, but it still held the essence of rustic northern concept.  Xun Ouyang, Shi-nan Yu, and Sui-liang Chu were the VIPs of the early years of Tang, they not only made great influence by their achievements in art, but also were authorities in politics and academia.  Because of their contribution, they were very importan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tandard Calligraphy as well. Xun Ouyang concluded the form of Standard Calligraphy characters; Shi-nan Yu settled the concept of the usage of writing brush, and Sui-liang Chu successfully combined the style of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writing, established the base construct of Standard Calligraph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主題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5
第三節 目前研究概況	8
一、論及楷書觀念之研究	8
(一)國內各大學之碩、博士論文	8
(二)一般著作	11
二、碑帖流傳版本之整理	11
第二章 從隸書到楷書的發展過程	18
第一節 隸書的起源	19
第二節 八分書釋義	22
第三節 隸書發展過程中與八分書的關係	28
第四節 從八分書到楷書	33
一、草書和行書的初步發展	35
二、草書和行書對楷書形成的影響	39
第三章 楷書在南北朝時期的演變	45
第一節 晉代書法氛圍	45
第二節 南北書風的初步分化	47
第三節 南朝尺牘書風對楷書的影響	51
一、王羲之對行、草書的「變古形」	52
二、王羲之完成章草到今草的過度	55
三、王羲之在行書方面的成就	61
四、王羲之、王獻之在南朝期間所帶來的影響	64
五、南朝尺牘書風對楷書的影響	69
第四節 北朝碑刻對楷書的影響	73
一、北朝碑刻的整體風格	75
(一)濃厚的隸意	77
(二)筆畫多為露鋒方筆	78
(三)結體粗重綿密	80
二、北朝楷書受南朝影響	81
三、北朝碑刻對楷書的影響	83
第四章 以北方質樸精神為主體的審美風尚	87
第一節 隋代楷書承接北朝餘緒	87
第二節 隋代書論對唐初楷書的影響	89
一、「永字八法」所代表楷書筆法之觀念	89
二、〈心成頌〉所代表楷書結構之觀念	90
第三節 以北方質樸精神為主的唐初楷書	92
第五章 歐、虞、褚在唐代書壇的影響力	98
第一節 唐代政治與書法的關係	98
第二節 歐、虞、褚之仕履	103
一、歐陽詢之仕履	103
二、虞世南之仕履	104
三、褚遂良之仕履	106
第三節 歐、虞、褚為唐初楷書典範	108
第六章 歐陽詢為崇尚楷書結構之代表	110
第一節 歐陽詢書風	110
第二節 〈九成宮醴泉銘〉之特點	113
一、樹立楷法新風格—「險勁」	114
二、字體更加縱向延展	114
三、「圓筆」和「方筆」的運用	115
四、體態穩定	116
第三節 〈九成宮醴泉銘〉承於北碑之處─以〈張猛龍碑〉為例	117
一、採左低右高的「斜勢」	119
(一)獨立與相疊的字形	119
(二)相並的字形	120
(三)撇捺字形	121
二、強力表現「左弧長鉤」	122
三、強而有力的「露鋒轉折」	123
(一)橫豎轉折	124
(二)橫撇轉折	125
第四節、〈九成宮醴泉銘〉承於隋碑之處─以〈蘇孝慈墓誌〉為例	126
一、加強「長橫畫」來穩定字體	128
(一)長橫畫位處上方的字形	128
(二)長橫畫位處中間的字形	129
二、三點「水部」的表現	130
第五節 歐書與〈三十六法〉在楷書發展過程中的意義	132
第七章 虞世南對用筆觀念之總承	137
第一節 虞世南書風	137
第二節 〈筆髓論〉的主旨	139
第三節 〈筆髓論〉中的和諧思想	142
一、執筆方式的和諧	142
二、紙與筆的和諧	143
三、運筆速度的和諧	144
四、中鋒與側鋒的和諧運用	146
五、心與手的和諧	150
第四節 虞世南「沖和」觀所體現的創作精神	152
第八章 褚遂良為唐代楷法建構之總結	155
第一節 褚遂良楷書前期風格	156
一、〈伊闕佛龕碑〉	156
二、〈孟法師碑〉	158
三、褚遂良前期楷書不離歐、虞風格	159
第二節 褚遂良楷書後期風格	160
一、〈房玄齡碑〉	160
二、〈雁塔聖教序〉	161
三、褚遂良後期楷書融合南北書風	164
第三節 褚遂良在唐代書法史上的意義	165
第九章 結論	178
第一節 楷法的建構	178
一、楷書脫胎於隸書	178
二、南北書風的分化	179
三、唐初楷書以北方質樸精神為主體	180
四、歐陽詢和虞世南楷書為歷來書法結體、用筆觀念的總結	181
五、褚遂良成功融合南北書風完成楷法建構	183
第二節 書法史觀的建構	184
參考書目	187
一、古代典籍	187
(1)史書	187
(2)書學論著	188
(3)其他	190
二、近人專著(按出版年代排列)	190
三、論文及期刊(按著作年代排列)	193
參考文獻
一、古代典籍

(1)史書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99年)
南朝齊.沈約:《宋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唐.房玄齡:《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魏徵:《隋書》(台北:宏業書局,1974年)
唐.姚思廉:《梁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唐.姚思廉:《陳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唐.李延壽:《南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唐.李延壽:《北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唐.吳兢:《貞觀政要》(台北:中華書局,1967年)
唐.李肇:《唐國史補》(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
唐.張九齡等:《唐六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五代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94年)
宋.歐陽脩等:《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9年)
宋.王浦:《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89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世界書局,1980年)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清.徐松《登科記考》(台北:驚聲文物供應公司,1972年)
清.黃本驥:《歷代職官表》(台北:宏業書局,1994年)

(2)書學論著

東漢.蔡邕:〈筆論〉,見《佩文齋書畫譜》(北京:中國書店,1984年)
東漢.蔡邕:〈九勢〉,見《佩文齋書畫譜》(北京:中國書店,1984年)
東漢.趙壹:〈非草書〉,見《法書要錄》(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
南朝宋.羊欣:《採古來能書人名》,見《法書要錄》(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
南朝梁.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見《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唐.虞世南:〈筆髓論〉,見《佩文齋書畫譜》(北京:中國書店,1984年)
唐.張懷瓘:《書斷》,見《法書要錄》(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
唐.竇臮:〈述書賦〉,見《法書要錄》(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
唐.蔡希綜:《法書論》,見《佩文齋書畫譜》(北京:中國書店,1984年)
唐.韋續:《五十六種書》,見《佩文齋書畫譜》(北京:中國書店,1984年)
唐.李世民:〈論書〉,見《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宋.朱長文:《續書斷》,見《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宋.朱長文:《墨池編》(台北:漢華文化事業公司,1970年)
宋.蘇軾:〈論書〉,見《佩文齋書畫譜》(北京:中國書店,1984年)
宋.周越:〈古今法書苑〉,見《佩文齋書畫譜》(北京:中國書店,1984年)
宋.黃伯思:〈論章草〉,見《佩文齋書畫譜》(北京:中國書店,1984年)
宋.董逌:《廣川書跋》,見《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
宋.沈括著,楊家駱主編:《夢溪筆談校正》(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
宋《宣和書譜》(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
宋.姜夔:《續書譜》,見《佩文齋書畫譜》(北京:中國書店,1984年)
宋.陳思:《秦漢魏四朝用筆法》,見《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明.豐坊:〈書訣〉,見《明代書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
明.陶宗儀:《書史會要》(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2年)
明.趙宦光:《寒山帚談》,見《明代書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
清.王原祁等:《佩文齋書畫譜》(北京:中國書店,1984年)
清.梁巘:《評書帖》,見《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清.方若原著、今人王壯宏增補:《增補校碑隨筆》(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
清.宋曹:〈書法約言〉,見《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清.劉熙載:《藝概》(台北:廣文書局,1964年)
清.顧藹吉:《隸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包世臣,祝嘉疏證:《藝舟雙楫疏證》(台北:華正書局,1982年)
清.康有為著,祝嘉疏證:《廣藝舟雙楫疏證》(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
清.劉熙載:《藝概》(台北:廣文書局,1964年)
清.馬宗霍:《書林藻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清.朱履貞:〈書學捷要〉,見《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清.阮元:〈南北書派論〉,見《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清.笪重光:〈書筏〉,見《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清.馮武:《書法正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清.王澍:《虛舟題跋》,見《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
清.陽守敬:《書學邇言》,見《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

(3)其他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台北:萬卷樓,2000年)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2年)
唐.虞世南:《北堂書鈔》(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台北:文光書局,1974年)
宋.王欽若、楊億等編:《冊府元龜》(台北:大化書局,1984年)
宋.鄭樵:《金石略》(台北:文華出版社,1970年)
明.郭宗昌:《金石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清.翁方剛:《兩漢金石記》(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6年)
清.葉昌熾:《語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清.郭慶藩編:《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3年)


二、近人專著(按出版年代排列)

蔣夢麟:《書法探源》(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1966年)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香港:商務印書館,1965年)
范文瀾:《中國通史》(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
李郁周:《書法教育論集》(台北:廣東出版社,1980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祝嘉:《書學新論》(台北:華正書局,1982年)
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李浴:《中國美術史綱》(台北:華正書局,1983年)
毛漢光主編:《唐代墓誌彙編附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
鄭惠美:《漢簡文字的書法研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4年)
啟功:《論書絕句》(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林志鈞:《帖考》(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
黃賓虹:《中國書畫論集》(台北:華正書局,1986年)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台北:古風出版社,1987年)
李郁周:《書家書迹論文集》(台北:蕙風堂,1987年)
龔鵬程:《文學與美學》(台北:業強出版社,1987年)
黃宗義:《歐陽詢書法之研究》(台北:蕙風堂,1988年)
傅抱石:《中國繪畫理論》(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
潘伯鷹:《中國書法簡論》(台北:華正書局,1989年)
鄭峰明:《褚遂良書學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千唐誌齋藏誌》(洛陽:文物出版社,1989年)
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合肥:黃山書社,1990年)
祝嘉:《書學簡史》(台北:華正書局,1990年)
周心慧、嚴樺:《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台北:萬卷樓,1990年)
華正人主編:《現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90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達史》(台北:華正書局,1991年)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編:《洛陽出土歷代墓誌輯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吳樹平等編:《隋唐五代墓誌匯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楊仁愷主編:《中國書畫》(台北:南天書局,1992年)
霍然:《唐代美學思潮》(台北:麗文文化,1993年)
蔣文光:《中國書法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崔爾平:《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金學智:《中國書法美學》(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4年)
朱仁夫:《中國古代書法史》(台北:淑馨出版社,1994年)
姜澄清:《中國書法思想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4年)
黃緯中:《唐代書法史研究集》(台北:蕙風堂,1994年)
朱光潛:《談美》(台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
華人德:《歷代筆記書論彙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蔡崇名:《書法及其教學研究》(台北:華正書局,1996年)
郭廉夫:《王羲之評傳》,見《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陳振濂編:《中國書法批評史》(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年)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姜壽田主編:《中國書法批評史》(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年)
華正人主編:《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舒士俊:《水墨的詩情─從傳統文人畫到現代水墨畫》(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啟功:《啟功叢稿─論文卷》(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蒲震元:《中國藝術意境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黃宗義:《褚遂良楷書風格研究》(台北:蕙風堂,1999年)
朱關田:《中國書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
鄭曉華:《古典書學淺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湯大民:《中國書法簡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歷史文脈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
《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考識辨異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
《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當代對話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
曹天生:《中國宣紙》(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年)
秋子:《中國上古書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歐陽中石:《書法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馮振凱:《歷代碑帖鑑賞》(台北:藝術圖書公司,2000年)
潘公凱等:《插圖本中國繪畫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龔鵬程:《唐代思潮》(宜蘭:佛光人文會學院,2001年)
王國宏:《王羲之行書藝術》(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
張可禮:《東晉文藝綜合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年)
劉小晴:《中國書學技法評法》(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
王玉池:《王獻之書法藝術》(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2002年)
陳振濂:《線條的世界》(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
鄭曉華:《書法藝術欣賞》(台北:五南書局,2002年)
王元軍:《六朝書法與文化》(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
王振復主編:《中國美學重要文本提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盧輔聖:《書法生態論》(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
從文俊:《書法史鑑》(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
張同印:《隋唐墓誌書迹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侯開嘉:《中國書法史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藍鐵、鄭朝:《中國書法的藝術與技巧》(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
啟功:《啟功叢稿─藝論卷》(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漢寶德:《漢寶德談美》(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黃緯中:《書史拾遺》(台北:麋研筆墨,2004年)
張炳煌、崔成宗:《2004台灣書法論集》(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


三、論文及期刊(按著作年代排列)

李福臻:《唐代楷書之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研究所研究生論文,1969年)
王壯為:〈楷真書與鍾繇〉,《中央月刊》,1973年。
任弘:《楷書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陳欽忠:《唐代書風衍嬗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郭紹虞:〈從書法中窺測字體的演變〉,《現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90年12月)
黃緯中:《唐代書法社會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王昌煥:《楷書帖體字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李擇紅:〈略談沖和美〉,安順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
蔡耀慶:《唐代書法形式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莊千慧:《魏晉南北朝書論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麗紅:《尹灣漢墓簡牘文字及書法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博士論文,2002年)
鄭清和:《書法藝術之研究--楷、隸、篆、行、草五體書法之探究與創作實踐》(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2年)
曾瑞雯:《中國律詩、書法史中文質中和之觀念與實踐—以南北朝至杜甫、顏真卿的詩歌、書法發展為觀察對象》(台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張清河:《龍門二十品及其書法風格探析—兼論其在隸楷變易中的承啟地位》(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洪文雄:《唐人楷書的文化意涵》(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
蔣培友:〈對行書和楷書源流的再認識〉,《康定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1卷第1期,2002年3月
陳治元:〈八分隸書楷書關係辨正〉,《青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類,2004年第4期
楊宏:〈試論魏碑楷書的字體特徵〉,《中州學刊》,2004年11月,第6期
李翠瑛:〈古典詩詞與書畫理論之「虛實論」美學〉,見《文學與美學》第七集(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編,台北:文史哲出版,2004年7月)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