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503201913021500
DOI 10.6846/TKU.2019.00115
論文名稱(中文) 馭風司舵,航向心境-阿根納造船廠之空間再生
論文名稱(英文) Following the Wind and Holding the Helm to the State of Mind - The space regeneration of Agenna Shipyard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1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徐子涵
研究生(英文) Tzu-Han Hsu
學號 60336030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1-11
論文頁數 8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瑞茂
委員 - 顏亮平
委員 - 黃光廷
關鍵字(中) 空間再利用
記憶
生命週期
阿根納造船廠
現象學
場所精神
關鍵字(英) space regeneration
memory
life cycle
Agenna Shipyard
place spirit
phenomenolog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生命週期是由從出生、成長、生病、死亡去傳述循環。
從建築的角度去思考,生命週期即是空間型態在時間引導下產生的變化,如構築、築成、斑駁、廢墟、重建,是以這樣的方式存在,而閒置空間再利用以生命週期為基礎產生的使用行為。
在基隆港口附近,阿根納造船廠是經歷1930年的建造,1945年的大量船舶停靠直至1980年的港口轉型導致廢棄,故閒置空間再利用於此是很好的機會。
藉由文獻參考裡的彼得.卒姆托、卡羅史卡帕和場所精神的案例,去理解其中他們所看見的空間形式,用記憶來闡述它的歷史、用遺留下的遺跡去呈現它的樣貌。
因此在進行研究時,用圖像描繪去表達對於基地的感受及想像改善方式,也為幫助基地有更多的樣貌,置入性空間不多,且也希望為人們了解更多,建造博物館,能幫助人們了解阿跟那造船廠的歷史外,也保留遺跡,朔造出記憶與感官、視覺延伸地景與博物館。設計內容包含:對阿根納的歷史說明、展示阿根納結構、橋的連接、重塑周邊地景。
  阿根納是舊有的造船廠,希望能給基地與周邊的環境有連結性,也能盡力重拾阿根納舊有的記憶,因此希望藉由此設計能讓阿根納造船廠的開放性空間,以軸線形式重新活絡基隆港埠。
英文摘要
Being born, growing up, getting ill and walking toward death compose a life cycle of human beings. That happens to the works of architects as well. From the initial design to the demolition, a building goes through its life circle, but what's different is the possibility of reusing,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rebirth of a building, a second chance. 

Near the Keelung Port, the Agenna Shipyard was built in 1930. Since then a large number of ships had been docked at the port. Until 1980, the transition of Keelung Port and the mismanagement of the company caused the abandonment of the shipyard. However, the life of this shipyard with historical meanings should end now, so it is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to reuse the space aside. Agenna is an old shipyard. This project hopes to connect the base with the surrounding and try to revive the old memories of Agenna.

Referring to the literatures of Peter Zumto, Carlo Skapa, and the spirit of the place, we can understand the spatial form their ways, using the memory to explain its history and use the legacy to present it.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uses the image of depiction to express the feelings of the base and the way to improve the imagination, which also helps the base to display more faces with the intention to be known by people and to preserve the relics. 

The design of this project includes a description of the history of Agenna, the display of the structure, the connection of the bridge, and the reshaping landscape of the surroundings. By doing so, this old shipyard can be linked with the port and regain not only its life but the revive of the port area as a whole open spac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目的	1
1-2研究動機	1
1-3研究方法與流程	1
1-4研究預期成果	1
第一章  緒論	2
1-1研究目的	2
1-2研究動機	3
1-3研究方法與流程	8
1-4研究預期成果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2-1 建築現象學	11
2-2 場所精神	11
2-3 八尺門 – 阮義忠攝影集	11
2-4 建築記憶	11
2-5 小結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2-1建築現象學	12
2-1-1現象學之父-胡賽爾(Husserl)	12
2-1-2現象學哲學家-梅洛龐蒂(Merleau-Ponty)	12
2-2場所精神	15
2-3八尺門 – 阮義忠攝影集	20
2-4建築記憶	22
2-5小結	23
第三章 案例分析	25
3-1鋅礦博物館-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25
3-2.維羅納古堡-卡羅.史卡帕(CarloSparpa)	25
3-3 看不見的城市 – 卡爾維諾 (Calvino)	25
3-4 結論	25
第三章 案例分析	26
3-1鋅礦博物館 – 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	26
3-2.維羅納古堡- 卡羅.史卡帕(Carlo Sparpa)	30
3-3 看不見的城市 – 卡爾維諾(Calvino)	33
3-3-1.城市與記憶	35
3-3-2死亡與城市	35
3-4 結論	37
第四章 基地-基隆(阿根那造船廠)	38
4-1.基隆市	38
4-2基地-阿根納造船廠	38
第四章 基地-基隆(阿根納造船廠造船)	39
4-1.基隆市	39
4-1-1位置	39
4-1-2氣候	39
4-1-3基地 - 基隆(阿根納造船廠造船)	40
4-1-4和平橋與和平島	41
4-2基地-阿根納造船廠	42
4-2-1 Site – 阿根納造船廠(橘色)	42
4-2-2 阿根納造船廠	43
4-2-3阿根納的演變及示意圖	44
4-2-4 基地環境關係與條件	44
4-2-5 基地尺度	45
4-2-6基隆-船種類	46
4-2-7 潮汐	47
4-2-8 對阿根納的感情	48
4-2-9基地分析	48
第五章 設計實驗	58
5-1 設計發想與概念	58
5-2 設計說明與方法	58
5-3設計操作	58
第五章 設計實驗	59
5-1 設計發想與概念	59
5-1-1阿根納-記憶迷宮博物館	64
5-2 設計說明與方法	69
5-2-1設計說明	69
5-2-2設計策略	70
5-3設計操作	70
第六章 結論	78
第六章 結論	79
參考書籍:	80
參考網站:	81

 
圖目錄
圖 1:看不見的基隆 本研究生繪製	7
圖 2:流程圖	9
圖 3:場所精神	15
圖 4 出自書籍:阮義忠攝影集	20
圖 5建築記憶 本研究生繪製	22
圖 6:鋅礦博物館	26
圖 7:維羅納古堡	30
圖 8:出自網路:看不見的城市	33
圖 9:阿根納造船廠(現況區域)	42
圖 10:阿根納造船廠	43
圖 11:阿根納演變	44
圖 12:尺度圖 本研究生繪製	46
圖 13:潮汐圖 本研究生繪製	48
圖 14:山、海、地分佈	49
圖 15:船與碼頭分佈	51
圖 16:人流區域	53
圖 17: 路徑圖	55
圖 18:現況分析圖	57
圖 19:基地與海 本研究生繪製	59
圖 20:阿根納 本研究生繪製	60
圖 21:鋅礦博物館	61
圖 22:維羅納古堡	62
圖 23:泡泡圖 本研究生繪製	63
圖 24:俯視阿根納 本研究生繪製	64
圖 25:站在和平橋上 本研究生繪製	65
圖 26:站在阿根納裡 本研究生繪製	66
圖 27:仰視阿根納 本研究生繪製	67
圖 28:從對面和平島觀看阿根納 本研究生繪	68
圖 29:平面圖 1F	72
圖 30:平面圖 2F	73
圖 31:平面圖 B1	74
圖 32:剖面圖A’A”、剖面圖B’B”	75
圖 33:剖面圖C’C”、剖面圖D’D”	76
圖 34:模型	77

表目錄
圖表 1:4-2-7 潮汐表 出處:中央氣象局	47
參考文獻
參考書籍:
陳信宏 譯
2015,<令人著迷的生與死: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哲學課>,先覺出版社。
2012,Shelly Kagan,Death。
褚瑞基
2014, <卡羅.史卡帕:空間中流動詩性>, 田園城市出版社。
王志弘 譯
1993,<看不見得城市> ,時報出版社。
1970,Italo Calvino,Invisuible cities。
顧天明/吳省斯 譯
2004,<建築生與滅:建築物為何倒下去?>,田園城市出版社。
1992,Matthys Levy,Mario Salvadori,Why Buildings Fall Down?
施植明 譯
2010,<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1991,Christian Norberg-Schulz,G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彭怒
2009,<現象學與建築的對話>,同濟大學出版社
參考網站:
1.	 現象學—胡賽爾、梅洛龐蒂
https://read01.com/zh-tw/d2e7ge.html#.W_98ZC33WRv
2.	 Peter zumthor
http://www.pyct.com.tw/2017/04/為了達到美,我必須獨處-建築詩人peter-zumthor/
http://www.forgemind.net/phpbb/viewtopic.php?t=15675
3.	卡羅史卡帕
https://www.archdaily.cn/cn/768692/ju-jiao-qia-luo-star-si-qia-pa
4.	 鋅礦博物館
https://www.mydesy.com/peter-zumthor
https://www.archdaily.cn/cn/796508/allmannajuvet-xin-kuang-bo-wu-guan-bi-de-star-zu-mu-tuo
5.	 老城博物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cd11c9401019hwx.html
  https://www.archdaily.cn/cn/768692/ju-jiao-qia-luo-star-si-qia-pa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