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503201416124000
DOI 10.6846/TKU.2014.00142
論文名稱(中文) 中美互動下中國國家安全戰略研究(2002-2012)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under US-China Interaction(2002-2012)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1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戴振良
研究生(英文) Cheng-Liang Tai
學號 898330039
學位類別 博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1-17
論文頁數 44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翁明賢
委員 - 蔡東杰
委員 - 莫大華
委員 - 張中勇
委員 - 洪陸訓
關鍵字(中) 社會建構主義
國家身份與利益
中美關係
國家戰略與政策
關鍵字(英) social constructivism
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rests
U.S.-Sino Relation
national strategy and polic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中美關係錯綜複雜,很難用傳統國際關係理論加以解釋,由於傳統的國際關係理論均無法有效解釋或預測中美兩國未來走向,例如新現實主義視國家間的權力結構關係為最重要分析變項,新自由制度主義分析不同的利益為制度性基礎。因此,建構主義身份決定利益與國際無政府文化的運用,可以修正及調整此一方面的理論不足之處。
   本論文依據國際社會行為體互動架構圖,考量國際安全環境、國家利益與安全戰略等的影響因素,建構中國國家安全戰略分析架構圖,並採用國際行為體的機制與過程共構圖及建構主義國家安全文化研究的途徑圖的邏輯概念,藉由亞歷山大‧溫特(Alexander Wendt)的身份建構主義及彼得‧卡贊斯坦(Peter J. katzenstein)的安全文化理論途徑,分析國際無政府文化的內涵、國家身份與國家利益的關聯性,及其影響國家國家安全戰略與政策的產出過程,進而構建一個國家安全戰略的分析架構。
   本論文希望藉由建構主義理論分析,以達成從國際無政府文化、國家身份與認同及國家角色的演變,進而影響國家安全戰略與政策制訂,尤其溫特認為處於洛克無政府下國家實行安全政策,可以推動「集體身份」的形成,必須包括:以達成必要條件的「自我約束」,與充分條件之「共同命運」、「同質性」與「相互依存」配合下,建構中美互動下的身份關係,呈現中國的客觀國家安全利益,同時再透過胡錦濤主政期間(2002-2012)主觀的決策分析,進而產生對外的國家安全戰略與政策,及對外作為。運用此論點分析,一方面檢視國家安全戰略思維架構;一方面觀察影響中國國家安全戰略與政策的相關因素,以作為未來繼續研究之方向與可能性。
英文摘要
The Sino-US relations are complicated and are therefore difficult to be effectively explained or predicted by conventional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or example, neo-realism considers the relations of power structure as the most important variable for analysis; on the other hand, neo-liberalism focuses on different benefits as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 Hence, the identity of constructivism is pivotal and is capable of amending and adjusting the theoretical insufficiency.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ctors, and factors such a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environment, national interest and security strategy, this thesis intends to establish the analytical structure for the Chine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The mechanism and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actors and constructivism for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security cultural studies were also adopted. Through Alexander Wendt’s constructivism identity and Peter Katzenstein’s theory of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contents of culture of international anarchy, correlation between nation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interest, and the output process of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and policy. Furthermore, it eventually intends to build an analytical structure for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By analyzing constructivism, this thesis aims to discuss the international anarchy culture and 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roles, in order to influence the policy making of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and policy, especially in the case of those countries that Wendt believes under Lockean anarchy are able to form the collective identity. This collective identity must incorporate self-restraint and collective fate, homogeneity and interdependence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identity relations und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It also seeks to present the objective national security interest of China. Through decision maker’s subjective interest under Hu Jingtao’s regime (2002-2012), it further created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and policy. Having adopted this argument and analysis, this thesis reviews the struc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n the other hand, releva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Chine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and policy are observed. Finally, this paper aims to guide the direction for Taiwan’s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and policy in order to assist government in terms of relevant policy making.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致謝辭-I
中文論文提要-Ⅲ
英文論文提要-Ⅳ
圖目錄-Ⅷ
表目錄-Ⅹ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緣起與背景-1
第二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2
第三節文獻檢閱與分析-20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31
第五節研究途徑與方法-38
第六節研究架構與步驟-61

第二章中國國家安全戰略的發展與背景-71
第一節中國國家安全環境分析-71
第二節中國國家身份與利益發展-92
第三節中國國家安全戰略決策者作為-112
第四節小結-123

第三章影響中美互動的國際無政府文化-125
第一節國際戰略情勢的變遷-125
第二節中國崛起的轉化-146
第三節中國與美國無政府文化的互動關係-158
第四節小結-168

第四章中美互動下中國的國家身份-171
第一節國際無政府文化下中美的類屬身份-171
第二節國際無政府文化下的中美角色身份-184
第三節國際無政府文化下的中美集體身份-198
第四節小結-231

第五章中美互動下中國的國家安全利益-235
第一節中國的客觀國家利益分析-235
第二節胡錦濤主政時期決策權力與機制-276
第三節身份建構下中國的主觀利益-292
第四節小結-302

第六章中美互動下中國的國家安全戰略與政策(2002-2007)-305
第一節中國的國家安全戰略構想-305
第二節中國的國家安全政策作為-310
第三節中美兩國身份與國家安全關係圖檢證(2002-2007)-316
第四節小結-331

第七章中美互動下中國的國家安全戰略與政策(2008-2012-333
第一節中國的國家安全戰略構想-333
第二節中國的國家安全政策作為-339
第三節中美兩國身份與國家安全關係圖檢證(2008-2012)-348
第四節小結-362

第八章結論-365
第一節研究總結與理論檢證-365
第二節研究發現與心得啟示-371
第三節未來研究與政策建議-382

附錄一中美戰略互動大事記-393
附錄二中國學者與專家訪談資料-405
參考書目-409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
1.Andrew J. Nathan原著。柯洛漪譯。蛻變中的中國:政經變遷與民主或契機。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2.Anthony Giddens原著。鄭弋等譯。第三條道路─社會民主主義的復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3.Alastair Iain Johnston原著。王鳴鳴譯。「中國參與國際體制的若干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第7期,1999年,頁4-9。
4.Barry Buzan原著。劉永濤譯。「中國崛起過程中的中日關係與中美關係」。世界經濟與政治,第7期,2006年,頁15-18。
5.Bernard Loo原編。蕭光霈譯。軍事轉型與戰略:軍事事務革新與小國。台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1年。
6.Colin S. Gray原著。章昌文譯。作戰論談:戰爭、和平與戰略的四十則箴言。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0年。
7.Charles-Philippe David原著。王忠菊譯。安全與戰略:戰爭與和平的現時代解決方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8.David Popenoe原著。李強譯。社會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9.Dennis M. Drew, Snow, Donald M.等原著。王輝青譯。國家安全戰略的制訂。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年。
10.Dennis Piszkiewicz原著。方淑惠譯。恐怖主義與美國的角力。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7年。
11.Earl Babbie原著。林秀雲等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亞洲私人公司台灣分公司,2011年。
12.Edward A. Olsen原著。楊紫函譯。21世紀的美國國防:大退場戰略。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7年。
13.Edward W. Said原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出版社,2001年。
14.Fairbank, John King, Merle Goldman等原著。薛絢譯。費正清論中國:中國新史。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15.Gillian Youngs原著。黃競涓、郭進成、黃肇輝等譯。全球時代的國際關係。台北:韋伯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
16.Handel Jones原著。陳儀譯。Chinamerica:看中美競合關係如何改變世界。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2010年。
17.Henry A. Kissinger原著。胡利平等譯。論中國。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18.Herbert M. Levine原著。王業立、郭應哲等譯。最新政治學爭辯的議題。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19.James M. Smith, William C. Thomas原著。謝豐安、吳福生譯。恐怖主義威脅與美國政府的回應。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
20.James Kraska原著。江月譯。「2015解放軍擊沈美國航母」。軍事世界,總216期,2010年3月,頁18-19。
21.Jarol B. Manheim Richard C. Rich原著。冷則剛、任文姍譯。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
22.John M. Hobson原著。周劭彥譯。國家與國際關係。台北:弘智出版社,2003年。
23.John M. Collins原著。鈕先鍾譯。大戰略。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24.John King Fairbank等原編。謝亮生等譯。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革命的中國興起1945-1965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
25.Joseph S. Nye, Jr.原著。吳家恆、方祖芳譯。柔性權力。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26.——原著。張小明譯。理解國際衝突:理論與歷史。上海:上海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27.——原著,鄭志國等譯。美國霸權的困惑:為什麼美國不能獨斷專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
28.Judith Goldstein, Keohane, R.O.原著。劉東國、于軍譯。觀念與外交政策:信念、制度與政治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29.Jurgen Habermas, Michael Haller原著。章國鋒譯。作為未來的過去—與著名哲學家哈貝馬斯對話。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30.Kenneth N. Waltz原著。胡少華、王紅嬰等譯。國際政治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2年。
31.——原著。胡祖慶譯。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
32.Marcus Corbin原著。王一鳴譯。蓄勢待發:911恐怖攻擊後的戰略與兵力。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
33.Michael E. Brown等原著。李育慈、黃俊彥等譯。中共崛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
34.Nina Hachigian, Mona Sutphen等原著。張燕、單波等譯。美國的下個世紀:美國如何在其他大國崛起的時代裡保持繁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35.Richard H. Solomon原著。高一中譯。索樂文報告—中國談判行為大剖析。台北: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36.Richard McGregor原著。樂為良譯。中國共產黨不可說的秘密。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37.Richard N. Haass原著,殷雄、徐靜等譯。新干涉主義。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
38.Robert L. Pfalezgraff Jr., James E. Dougherty原著。胡祖慶譯。國際關係理論導讀。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
39.Robert O. Keohane原著。郭樹勇譯。新現實主義及其批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40.——, Joseph S. Nye原著。門洪華譯。權力與相互依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41.Robert J. Art原著。郭樹勇譯。美國大戰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42.Robert Gilpin原著。武軍、杜建平、松寧譯。世界政治中的戰爭與變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
43.Roger Barnett原著。謝豐安譯。不對稱作戰-當前美軍力所面臨的挑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
44.Ryan Clarke原著。陳清鎮譯。中國海軍與能源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2年。
45.Sam J. Tangredi原著。楊紫函,李育慈譯。未來可能發生的戰爭?對2001-2025年安全環境的共識論點。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
46.Serge Michel, Michel Beuret, PaoloWoods等原著。陳虹君譯。黑暗大佈局:中國的非洲經濟版圖。台北:早安財經文化,2006年。
47.Susan L. Shirk原著。溫洽溢譯。脆弱的強權。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48.Thomas C. Schelling原著。毛瑞鵬譯。軍備及其影響。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49.Thongsa Panhyasith原著。羅芳玲譯。「東盟各國關係」。東南亞縱橫,2012年10月,頁10-11。
50.W. Lawrence Neuman原著。朱柔若譯。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51.丁建中。中國憑什麼勝出。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
52.丁渝洲主編。台灣安全戰略評估2003-2004。台北市: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4年。
53.丁詩傳。「美國對台灣問題的『維持現狀』政策與中國的戰略選擇」。國際觀察,2004年第4期,頁33-38。
54.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縣:新新聞文化事業公司,2002年。
55.——主編。中國大趨勢:2003-2004。台北縣:新新聞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
56.子彬。國家的選擇與安全:全球化進程中國家安全觀的演變與重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
57.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國際責任:互利共贏、軟實力、對外戰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58.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院編。負責任大國的路徑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
59.——。多邊合作與中國外交。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年。
60.——。能源政治與世界經濟新走向。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年。
61.上海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政治研究中心編。中國政治發展歷程 2011年。北京:時事出版社,2011年。
62.上海合作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發展報告:2011上海合作組織十週年專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63.文思詠,任知初等著。他領導中國:胡錦濤新傳。美國:明鏡出版社,2010年。
64.文正仁(韓)著。李春福譯。中國崛起大戰略–與中國知識菁英的深層對話。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1年。
65.牛軍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中國外交卷。香港:和平圖書公司,2006年。
66.方長平。國家利益的建構主義分析。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
67.王乃成。「新戰略概念的失敗亮相」。解放軍報,1999年5月22日,版4。
68.王正毅。世界體系論與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69.——。世界體系與國家興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70.王宇寧、姚文增等著。21世紀軍事發展大趨勢。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6年。
71.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
72.王佐書。中國文化戰略與安全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73.王奇編著。二戰後中蘇(中俄)關係的演變與發展。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
74.王厚卿。中國軍事思想論綱。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
75.王振寰、湯京平、宋國誠主編。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研究。新北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76.王泰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第三卷:1970-1978。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
77.——。鄧小平外交思想研究論文集。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
78.王高成、羅慶生等主編、副主編。台灣的戰略未來-建構21世紀台灣的戰略定位與策略。台北:華揚文教事業股份公司,2008年。
79.——、丁樹範、戴振良、羅慶生等著。中共拒止外軍的戰略與能力及我國因應之道。國防部研究計畫:NMD- 99-006。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整合評估室,2010年。
80.——主編。兩岸新形勢下的國家安全戰略。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9年。
81.王振西。「緩和與多極化勢頭強勁,霸權與冷戰思維依存-1997年國際形勢综述」。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第4期,1997年12月,頁1-7。
82.王崑義。「三和戰略—中國新外交與台灣的戰略選擇」。全球政治評論,第17期,2007年,頁19-46。
83.——。「中共的『新型大國關係』」。戰略雲--王崑義部落格,2013年6月12日。http://blog.sina.com.tw/wang8889999/article.php?pbgid=22448&entryid=644708&comopen=.
84.王曾才。世界現代史,下冊。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85.王雲路。新譯司馬法。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86.王逸舟。「新世紀的中國與多邊外交」。太平洋學報,第4期,2001年,頁3-12。
87.——。探詢全球主義國際關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88.——主編。中國國際關係研究(1995-200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89.——。西方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90.——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國家利益卷。香港:和平圖書公司,2006年。
91.王增銓。「當今國際軍事戰略形式的發展動因」。解放軍報,1994年1月3日,版4。
92.王緝思。國際政治的理性思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93.——、徐輝、倪峰等編。冷戰後的美國外交。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
94.——、李侃如等著。中美戰略互疑:解析與應對。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95.王龍林。「中國對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政策轉變及參與現狀」。國際經濟,第4期,2012年,頁81-83。
96.巨克毅主編。東亞戰略格局與台海安全。台北市: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97.——。東亞安全戰略與軍力發展。台北市:鼎茂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98.——。全球安全與戰略研究的新思維。台北市: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99.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100.——。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
101.——。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10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103.——。毛澤東文稿,第十三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
104.——。一國兩制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
105.——。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
106.——。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107.——。毛澤東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108.——。毛澤東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109.——。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110.——。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
111.——。鄧小平年譜: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
112.——。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
113.——。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
114——。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
115.——。江澤民思想年編(1989-2008)。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年。
116.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117.——。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118.——。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119.——。江澤民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20.——。江澤民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21.——。江澤民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22.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中國共產黨歷史大事記(1921.07-2011.06.)。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123.中共研究雜誌社、展望與探索雜誌社合編。中共建政暨兩岸分治6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法務部調查局出版,2009年。
124.「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2009年中共年報。台北縣:中共研究雜誌社,2009年。
125.——。2010年中共年報。台北縣:中共研究雜誌社,2010年。
126.——。2011年中共年報。台北縣:中共研究雜誌社,2011年。
127.——。2012年中共年報。台北縣:中共研究雜誌社,2012年。
128.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編。2003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
129.中國軍事辭典編纂組編。中國軍事辭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
130.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委員會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學術Ⅱ。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
131.中國教育年鑑編輯部編。中國教育年鑑2004。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132.——。中國教育年鑑2005。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133.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編。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2/2003)。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134.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編。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4/2005)。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
135.——。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5/2006)。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年。
136.——。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8/2009)。北京:時事出版社,2009年。
137.——。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9/2010)。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年。
138.——。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10/2011)。北京:時事出版社,2011年。
139.中國現代院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編。中美亞太共處之道:中國‧美國與第三方。北京:時事出版社,2013年。
140.中國國家統計局。「2002—2012年各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www.stats.gov.cn/tjgb/index.htm.
141.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編。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2013)。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3年。
142.中華民國「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95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市:國防部出版,2006年。
143.中華民國「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98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市:國防部出版,2009年。
144.——。中華民國壹百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出版,2011年。
145.——。中華民國102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出版,2013年。
14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編。「《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新華網,2005年12月22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2/22/content_3954937.htm.
147.——。「《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新華網,2011年9月6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9/06/c_121982103.htm.
148.——。2002中國的國防。中國政府網,2002年12月。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wgk/2005-05/26/content_1384.htm.
149.——。2004中國的國防。中國政府網,2004年12月。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wgk/2005-05/27/content_1540.htm.
150.——。「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全文),新華網,2005年10月。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0/19/content_3645697.htm.
151.——。2006中國的國防。中國政府網,2006年12月。
http://www.gov.cn/zwgk/2006-12/29/content_486759.htm.
152.——。2008中國的國防。中國政府網,2009年1月。
http://www.gov.cn/zwgk/2009-01/20/content_1210224.htm.
153.——。2010中國的國防。中國政府網,2011年3月。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test/2011-03/31/content_1835465.htm.
154.——。2013國防白皮書: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中國政府網,2013年4月。http://www.scio.gov.cn/zfbps/ndhf/2013/Document/1312844/1312844.htm.
15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編。「國家人權行動計畫(2009—2010年)(全文)」。中國政府網,2009年4月13日。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jrzg/2009-04/13/content_1283983.htm.
156.——。「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耿雁生就美2012年度《中國軍事與安全態勢發展報告》發表談話」。中國政府網,2012年5月21日。http://www.gov.cn/gzdt/2012-05/21/content_2141930.htm.
157.——。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7年。
158.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共外交1996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
159.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司主編。中國外交2006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160.包宗和主編。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
161.——、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162.石志夫。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163.石之瑜。兩岸關係概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164.——。「做為藝術的政治學─兼評建構主義的科學哲學立場」。美歐季刊。第15卷第2期,2001年,頁293-310。
165.田君美。「中國大陸實施『十二五規劃』的中期評估初探」。經濟部全球台商服務網,2013年9月10日。http://twbusiness.nat.gov.tw/epaperArticle.do?id=237142016.
166.朱立群、王帆等著。東亞地區合作與中美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167.朱光磊。當代中國政府過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168.朱延智。台灣安全。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
169.朱建新、王曉東等著。各國國家安全機構比較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9年。
170.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171.朱雲漢、賈慶國等主編。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
172.朱鋒。國際關係理論與東亞安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173.——。「中國崛起與中國威脅」。美國研究,第3期,2005年,頁33-59。
174.——。「小布希政府的對華政策展望」。和平與發展季刊,第1期,2001年,頁43-47。
175.任曉主編。國際關係理論新視野。北京:長征出版社,2001年。
176.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中國研究導論,上輯。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7年。
177.余永定。中國「入世」研究報告,進入WTO的中國產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178.余家哲、李政鴻。「台灣的地緣戰略」。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2期,2008年/夏季號,頁149-181。
179.余起芬。國際戰略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180.沈明室。「中共反介入戰略的根源與實踐」。發表於2008年八十四週年校慶基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鳳山:陸軍官校,2008年5月23日,頁184-201。
181.——。「變遷中的我國國家安全威脅內涵」。幼獅教學網。http://www.youth.com.tw/db/epaper/es001001/m980107-a.htm.
182.李少民。中國大陸的社會、政治、經濟。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183.李酉潭。「民主化與台灣的國家安全」。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2期,2008年6月,頁49-52。
184.李明。「北韓核武危機的意義與發展」。海峽評論,第147期,2003年3月號。http://www.haixiainfo.com.tw/147.html.
185.李承。「捍衛國家生存利益與捍衛國家發展利益的統一—新時期軍隊歷史使命的延伸」。軍事歷史研究,第3期,2010年,頁29-33。
186.李亞明。「中共『政黨居主』的政治體制改革策略」。復興崗學報,第87期,2006年,頁121-146。
187.李英明。「新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與社會建構論之反思」。國政研究報告,2000年。
188.——。「以黨內民主穩定權力更迭」。財團法人國家政策基金會,2012年11月23日。http://www.npf.org.tw/post/1/11671.
189.李銘義。兩岸關係與中國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190.李慎明、王逸舟主編。2003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191.——、——主編。2004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192.——、——主編。2005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193.——、——主編。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194.——、——主編。2007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195.——、——主編。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200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196.——、——主編。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200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197.——、——主編。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201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198.——、張宇燕主編。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201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199.——、——主編。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201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200.李捷。「從解凍到建交:中國政治變動與中美關係」。黨的文獻,第5期,2002年。
201.李偉。「美國反恐,成效幾何」。中國黨政幹部論壇,第12期,2004年,頁30-32。
202.李海龍。「十八大報告外交戰略新思路分析」。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第15卷第1期,2013年1月,頁18-22。
203.——。「建構主義視角下十八大報告外交部分的解析」。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1期,2013年,頁12-16。
204.李際均。論戰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
205.李際均。「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國家安全思考」。中國軍事科學,第17卷,第2期,2004年,頁39-42。
206.李慶華。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北京:中央黨校,1998年。
207.李寶俊。當代中國外交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208.宋國誠。「九0年代中共的國際觀」。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12期,1993年12月,頁55-67。
209.宋偉。國際關係理論:從政治思想到社會科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
210.宋德星主編。戰略與外交(第一輯)。北京:時事出版社,2012年。
211.何方。論和平與發展時代。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212.何蘭。國際戰略與國家安全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
213.杜攻主編。轉換中的世界格局。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2年。
214.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215.阮宗澤。中國崛起與東亞國際秩序的轉型:共有利益的塑造與拓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216.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217.汪青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218.邱坤玄。「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共)美權力關係」。東亞季刊,第31卷3期,2000年,頁1-14。
219.——主編。四年期國家安全情勢評估。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2004年。
220.邱昭憲。「中國崛起的國際制度參與—多邊安全制度影響國際合作行為之檢視」。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0卷第1期,2009年1月,頁135-180。
221.邱榮舉。「論社會科學中的歷史解釋」。國立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第7期,1987年,頁106-107。
222.周大鳴、何星亮等著。文化多樣性與當代世界(國際學術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223.周士新。「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的路徑選擇」。國際經濟合作,第3期,2013年,頁28-32。
224.周世雄。國際安全體系與區域安全協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
225.林文程。「小布希時期美中軍事交流研究」。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14期,2009年9月,頁5-40。
226.林中斌。偶而言中-林中斌前瞻短評。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227.——。「林中斌:習近平目前對台作法─深耕經濟、淺探政治、人事整合、少說多做」。天下雜誌網站,2013年5月31日。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70/article/377.
228.林正義。「〈澄社評論〉九二共識一中架構一個不如一個」。自由時報電子報,2013年6月28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un/28/today-o3.htm.
229.林若雩。「評析中國於東亞高峰會之角色」。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卷第4期,2005年12月,頁65-90。
230.林明煌。憲法與立國精神。新北市:華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231.林碧炤。「台灣的綜合安全」。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1期,1999年1月,頁1-15。
232.——。國際關係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
233.林毅夫、蔡昉、李周等著。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234.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235.邢悅。文化如何影響對外政策:以美國為個案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236.吳東林。巨變中的強權戰略。台北:時英出版社,2002年。
237.吳建德。「後冷戰時期中共擴張軍備概況評析」。東亞季刊,第26卷第3期,1995年1月,頁98-139。
238.——。「如何建構台海兩岸關係--從CBMs面向探討」。空軍學術雙月刊,第590期,2006年2月,頁33-45。
239.——。「未來台海兩岸和平發展之主要影響」。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24期,2011年10月,頁3-25。
240.——、王海良等主編。對立的和諧:跨越兩岸關係深水區。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241.吳釗燮。「從胡錦濤訪美看美中台關係」。新世紀智庫論壇,第53期,2011年3月30日,頁5-16。
242.——主編。台海兩岸關係與中國國際戰略。台北:新台灣國策智庫有限公司,2011年。
243.吳銘彥。「美中較勁下之東亞峰會」。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2年11月28日。http://www.npf.org.tw/post/3/11687.
244.明居正。大美霸權的浮現:後冷戰時期大國政治的邏輯。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
245.邵宗海、蘇厚宇等著。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決策機制。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246.——。兩岸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
247.——。新形勢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
248.金燦榮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大國戰略卷。香港:和平圖書公司,2006年。
249.門洪華。中國:軟實力方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250.——。建構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國家實力、戰略概念與國際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251.孟亮。大國策:邁向大國之路的軟實力。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8年。
252.段家鋒、孫正豐、張世賢等主編。論文寫作研究。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253.胡惠林。中國國家文化安全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254.胡樹祥。中國外交與國際發展戰略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255.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
256.施正鋒。美中台三角關係─由新現實主義到建構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2001年。
257.——、翁明賢等主編。全球中國政策。台北市: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2013年。
258.范菊華。「規範與國際制度安排:一種建構主義的闡釋」。現代國際關係,第10期,2002年,頁56-60。
259.范菊華。「對建構主義的解析」。世界經濟與政治,第7期,2003年,頁27-32。
260.俞可平。中國政治體制。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261.俞新天。「戰爭與和平的新論點」。中國外交,第8期,2004年,頁7-10。
262.——。「中國對外戰略的文化思考」。現代國際關係,第12期,2004年,頁20-26。
263.——。國際體系中的中國角色。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年。
264.俞邃。「世界格局與大國關係若干問題探討」。現代國際關係,第2期,1998年,頁41-44。
265.軍事科學戰略研究部。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
266.軍事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軍事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
267.軍事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軍事辭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268.洪丁福。國際政治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啟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269.洪兵。國家利益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
270.洪陸訓。軍事政治學—文武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271.——。「文武關係文獻探討」。復興崗學報,第74期,2002年6月,頁73-111。
272.——。「兩岸對『軍隊國家化』的認知與態度」。東亞研究,第35卷第2期,2004年7月,頁33-70。
273.洪銘德、蔡東杰等著。「中國大陸對東南亞外交政策之分析」。國會月刊,第37卷第11期,第439期,2009年11月,頁64-90。
274.——、——。「新世紀以來美國對東南亞外交政策分析」。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5卷第2期,2009年夏,頁79-104。
275.查道炯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非傳統安全卷。香港:和平圖書公司,2006年。
276.倪世雄著。包宗和校訂。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
277.——、王義桅等著。中美國家利益比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278.倪樂雄。尋找敵人:戰爭文化與國際軍事問題透視。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年。
279.席來旺。二十一世紀中國戰略大策劃。北京:紅旗出版社,1996年。
280.宮力主編。如何與美國共處:冷戰後中國對美方針與中美關係。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 
281.徐光明、吳建德。「中共軍事戰略的未來趨勢」。國防雜誌,第13卷第12期,1998年,頁13-23。
282.徐堅。國際環境與中國的戰略機遇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283.徐向前。徐向前元帥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
284.袁正清。國際政治理論的社會學轉向:建構主義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85.——。「從安全困境到安全共同體:建構主義的解析」。歐洲研究,第1期,2004年,頁38-50。
286.袁易。「多邊主義與安全困境下之合作:國際關係理論與美『中』關係」。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6期,1996年,頁1-17。
287.——。「對於Alexander Wendt 有關國家身份與利益分析之批判:以國際防擴散建制為例」。美歐季刊,第15卷第2期,2001年,頁265-292。
288.孫向麗。「中國軍控的新挑戰與新議程」。外交評論雙月刊,第3期,2010年6月,頁10-21。
289.孫岩。台灣問題與中美關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290.孫哲主編。後危機世界與中美戰略競逐。北京:時事出版社,2011年。
291.孫溯源。「集體認同與國際政治—一種文化視角」。現代國際關係,第1期。2003年,頁11-27。
292.孫學峰。中國崛起困境:理論思考與戰略選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293.高民政、薛小榮等著。中國軍事政治學理論—共產黨人的軍政關係思想。北京:時事出版社,2011年。
294.高長、王正旭等著。「兩岸關係的回顧、新情勢與前瞻」。遠景基金會季刊,第9卷第3期,2008年7月,頁167-198。
295.高尚濤。國際關係的權力與規範。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
296.高飛。「淺析當代國際關係研究的政治文化視角」。國際論壇,第5卷第4期,2003年7月,頁41。
297.高朗。「如何理解中國崛起?」。遠景基金會季刊,第7卷第2期,2006年,頁76。
298.高輝。社會主義在認識-中共「初階論」之研究。台北:永業出版社,1999年。
299.翁明賢。國際組織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
300.——主編。跨世紀國家安全戰略。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301.——。突圍─國家安全的新視野。台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
302.——、王崑義等著。「新世紀以來兩岸的全球擴展: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思辯與行動」。國防政策評論,第2卷第1期,2001年秋季號,頁47-79。
303.——。「我國國防戰略前瞻規劃」。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1期,2003年,頁26-58
304.——。「台海安全的新視野(上) 台海兩岸如何結束敵對狀態」。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9期,2005年,頁78-95。
305.——。「台海安全的新視野(下) 台海兩岸如何結束敵對狀態」。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7期,2004年,頁11-19。
306.——、吳建德、江春琦總主編。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
307.——、王瑋琦等主編。新戰略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
308.——、王瑋琦等主編。全球戰略形勢下的兩岸關係。台北:華立圖書股份公司,2008年。
309.——。「對歐巴馬兩岸政策的反思─台灣觀點」。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5卷第1期,2009年/春季號,頁1-20。
310.——。解構與建構:台灣的國家安全戰略研究(2000-2008)。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0年。
311.——。「國家安全戰略研究典範的移轉—建構淡江戰略學派之芻議」。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6卷第3期,2010年/秋季號,頁65-106。
312.——主編。當代戰略理論與實際  淡江戰略學派觀點。新北市: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2011年。
313.——主編。變遷中的東亞戰略情勢。新北市: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2011年。
314.——主編。論辯與融合─解析國關理論與戰略研究。新北市: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2011年。
315.——。國家安全研究之建構與實踐:以美、中集體身份認同模式分析國家安全政策為例。國科會研究計畫:NSC-101-2410-H-032-056-。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12年。
316.——主編。變遷中的亞太戰略情勢。新北市: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2012年。
317.——。「建構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與互動架構:建構主義集體身份的觀點」。發表於第十七屆世界新格局與兩岸關係研討會 和平與互惠的新機會。新北市:淡江大學國際學院等,2013年3月25日,頁156-167。
318.——、吳建德等主編。國際關係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
319.——。「兩岸政府簽訂和平協議之可行性方案探討」。發表於務實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學術研討會。上海市: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2013年7月20日,頁45-80。
320.——主編。戰略安全理論建構與政策研析。新北市:淡江出版中心,2013年。
321.秦亞青。霸權體系與國際衝突—美國在國際武裝衝突中的支持行為(1945-1988)。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年。
322.——。「國際政治的社會建構-溫特及其建構主義國際政治理論」。美歐季刊,第15卷第2期,2001年,頁231-246。
323.——譯,亞歷山大.溫特著。「國際政治中的三種無政府文化」。美歐季刊,第15卷第2期,2001年,頁153-198。
324.——。「權力‧制度‧文化-國際政治學的三種體系理論」。世界經濟與政治,第6期,2002年,頁5-10。
325.——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國際秩序卷。香港:和平圖書公司,2006年。
326.——。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經典導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327.——。「國際體系的延續與變革」。外交評論,第27卷第1期,2010年,頁1-13。
328.——。「主體間認知差異與中國的外交決策」。外交評論,第27卷第4期,2010年,頁3-7。
329.唐永勝。中國對聯合國維和機制的參與。世界經濟與政治,第9期,2002年,頁80-100。
330.唐晉。大國崛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331.時殷弘。「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機遇和若干基本條件」。國際觀察,第3期,2004年,頁22-26。
332.——。國際政治與國家方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333.康紹邦、官力等著。國際戰略新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
334.康照祥。中國權力遊戲。台北市:宇河文化公司,2002年。
335.夏立平。當代國際體系與大國戰略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年。
336.——。「論構建新世紀大國戰略穩定框架」。當代亞太,第2期,2003年,頁48-55。
337.夏建平。認同與國際合作。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338.宮少朋、朱立群、周啟朋等主編。冷戰後國際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
339.凌勝利。「中國為什麼不結盟?」。外交評論,第3期,2013年。http://www.faobserver.com/NewsInfo.aspx?id=8946.
340.徐斯勤、陳德昇等主編。中共「十八大」政治繼承:持續、變遷與挑戰。新北市: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
341.庫桂生。軍費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
342.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編。國際戰略形勢與中國國家安全(2011-2012)。北京:時事出版社,2012年。
343.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國際關係學報編輯委員會編,「國際要聞2011.01.-2011.06.」,《國際關係學報半年刊》,第32期,2011年7月,頁226-230。
344.莫大華。「論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建構主義」。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9期,1999年,頁93-108。
345.——。「國際關係『建構主義』原型、分類與爭論-以Ounf、Kratochwil和Wendt的觀點分析」。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5期,2002年,頁111-148。
346.——。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與安全研究。台北:時英出版社,2003年。
347.——。「美國全球軍力部署調整計畫與歐洲地區安全的發展」。復興崗學報,第84期,2005年,頁241-268。
348.——。「國際關係建構主義理論的心物二元論:Alexander Wendt 量子社會科學理論的分析與批判」。問題與研究,第49卷第1期,2010年,頁29-58。
349.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的檢證分析。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350.——。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351.許競任。孫子探微。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352.許嘉主編。中國國家利益與影響。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年。	
353.章國鋒。關於一個公正世界的「烏托邦」構想—解讀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
354.曹雄源。戰略解碼: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佈局。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
355.曹澤林。國家文化安全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6年。
356.陳一新。斷交後的中美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357.——。「美中戰爭計畫不利亞太和平」。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2年8月4日。http://www.npf.org.tw/post/1/11147.
358.——。「名家-日本趁勢而起亞太風雲詭譎」。中時電子報,2012年12月3日。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4/112012120300361.html.
359.陳中雨。「中共政治菁英決策機制之研究:以外交決策為例」。復興崗學報,第93期,2009年,頁151-178。
360.陳舟。美國的安全戰略與東亞:美國著名國際戰略專家訪談錄。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
361.陳明通。「『胡六點』正式宣告胡錦濤對台政策框架」。台灣智庫網站。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ttt/attachment/article_1183_attach3.pdf.
362.陳奕儒、林中斌等著。鬥而不破-北京與華府的後金融危機關係。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363.陳勇。新區域主義與東亞經濟一體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364.陳佩堯、夏立平主編。國際戰略縱橫(第三輯)。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
365.陳啟懋。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吉虹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366.陳福成。國家安全與戰略關係。台北:時英出版社,2000年。
367.陳毓鈞。戰爭與和平-解析美國的對華政策。台北:寰宇出版社,1997年。
368.——。胡錦濤時代的中美台動向:維持現狀‧遏制台獨。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2006年。
369.寇健文。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1978-2010。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10年。
370.郭丹妮。「淺析聯合國維和行動面臨的幾個問題」。法制與社會,第10期,2012年,頁173-174。
371.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下冊。台北:曉園出版社,1994年。
372.郭沫若。文史選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
373.郭偉濤。人民戰爭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
374.郭雪真。「中共中央軍委新領導班子對國防戰略與軍事變革之影響」。復興崗學報,第92期,2008年,頁373-390。
375.郭樹勇。建構主義與國際政治。北京:長征出版社,2001年。
376.——。「試論建構主義及其在中國的前途」。世界經濟與政治,第7期,2004年,頁1-14。
377.——。中國軟實力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12年。
378.張文木。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國家安全戰略(上)。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
379.張文廣主編。解碼中共「十七大」:胡錦濤時代政策之剖析。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國防大學出版社,2007年。
380.張中勇。「從政治社會化看中共意識形態的發展」。警學叢刊,第16卷第4期,1986年6月,頁77-86。
381.——。「中共對南海紛爭的衝突策略」。警學叢刊,第27卷第2期,1996年9月,頁143-160。
382.張五岳。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383.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修訂版)。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384.張占順。「2011年聯合國維和行動及中國的參與述評」。高校社科動態,第4期,2012年,頁36-40。
385.張伊寧。中國現代軍事思想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6年。
386..張季良。國際關係學概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0年。
387.張金鑑。美國政府。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388.張沱生、史文(美)等編。對抗、博弈、合作—中美安全危機管理案例分析。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
389.張明軍、吳新葉等著。當代中國政治社會分析。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2008年。
390.張亞中、孫國祥等著。美國的中國政策:圍緒、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391.——、李英明等著。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392.——、左正東等主編。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393.張執中。「解讀中共三中全會-國安委 改革的頂層決策機制」。中時電子報,2013年11月15日。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4/112013111500455.html.
394.張貴洪等著。中美印三邊關係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2013年。
395.張隆義。「從安保觀點看冷戰後日本對中共的政策」。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1期,1999年,頁1-16。
396.張劍荊。中國崛起:通向大國之路的中國策。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年。
397.張競。「『反介入』在台灣發生情況,是一個神話還是謊話呢?」。發表於2010年『軍力現代化』國際研討會。台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復興崗校區,2010年7月9日,頁1-31。
398.張蘊嶺主編。合作還是對抗:冷戰後的中國、美國和日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399.——。「綜合安全觀及對我國安全的思考」。當代亞太。第1期,2000年,頁1-13。
400.賀月泓。「淺析當今聯合國維和行動發展現狀與展望」。法制與社會,第8期,2012年,頁129-130。
401.鈕先鍾。西方戰略思想史。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402.——。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403.焦世新。利益的權衡:美國在中國加入國際機制中的作用。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
404.彭光謙。中國軍事戰略問題研究。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
405.彭懷恩。國際關係與現勢Q&A。台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
406.程廣中。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
407.曾復生。中美台戰略趨勢備忘錄 第一輯。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408.——。中美台戰略趨勢備忘錄 第二輯。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409.——。中美台戰略趨勢備忘錄 第三輯。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410.——。「台美軍事合作的挑戰與契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0年6月15日。http://www.npf.org.tw/post/3/7673.
411.童振源。「十七大後中國對台政策評估與兩岸關係展望」。台灣東北亞研究季刊,2008年秋,頁163-202。
412.越英。新的國家安全觀。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413.葉定國。「建構中的國家安全—國際關係建構主義淺析」。國防雜誌,第20卷第4期,2005年4月,頁4-14。
414.黃介正。「習近平的『中國夢』與台灣」。聯合新聞網,2013年4月6日。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7812104.shtml.
415.黃金元。全球化時代大國的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416.黃旻華。評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建構主義。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11期,2000年,頁71-94。
417.黃星滿。「稀土資源供應短缺影響與因應的研究」。經濟研究,第12期,2012年,頁233-263。
418.黃秋龍、趙忠傑等著。「非戰爭性軍事行動與政治作戰」。發表於第九屆國軍軍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台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復興崗校區,2005年8月24日,頁275-314。
419.葛東升。國家安全戰略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6年。
420.楚樹龍。冷戰後中美關係的走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421.賈釗、袁全等著。「『海洋強國』戰略的多角度解讀」。對外傳播,2013年1月,頁44-47。
422.楊中美。中共新領袖—胡錦濤。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
423.楊文靜。「中國新外交與東亞安全:一個建構主義的分析」。發表於第五屆兩岸遠景論壇:東亞區域整合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5年11月23日,頁197-204。
424.楊永明。國際安全與國際法。台北:元照出版社,2003年。
425.楊長春、劉戟鋒等著。論軍事軟實力─兼論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關係。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8年。
426.楊守明。中國和平崛起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
427.楊鈞池。六邊會談及其對東北亞區域秩序之影響與分析。復興崗學報,第80期,2004年,頁223-248。
428.楊廣。「國際體系的形成、穩定和變化-圖解溫特國際政治社會理論」。歐洲研究,第5期,2002年,頁62-73。
429.楊毅主編。國家安全戰略理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年。
430.——主編。中國國家安全戰略構想。北京:時事出版社,2009年。
431.楊開煌。中國大陸研究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2年。
432.——。出手-胡錦濤對台政策初探。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年。
433.——。新政-胡錦濤時代的政治變遷。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2007年。
434.——主編。胡錦濤政權之續與變論文集。台北:問津堂書局、中國大陸研究學會,2007年。
435.——。新局:對胡六點之解讀。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2009年。
436.楊潔勉等著。國際危機泛化與中美共同應對。北京:時事出版社,2009年。
437.董青岭。複合建構主義-進化衝突與進化合作。北京:時事出版社,2012年。
438.董雲虎。人權大憲章。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0年。
439.董璐。「孔子學院與歌德學院:不同理念下的跨文化傳播」。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第4期,2011年,頁101-107。
440.傅紅春。「中美GDP增長率增長量比較分析:1980-2080」。海派經濟學。第2003卷第2輯,2003年,頁104-119。
441.趙力昌。「美國重返亞太對台海局勢的影響」。兩岸關係,2012年7月,頁14-16。
442.趙可金。「中國崛起與對外戰略調整」。社會科學,第9期,2010年9月,頁3-11。
443.——。當代中國外交制度的轉型與定位。北京:時事出版社,2012年。
444.——、倪世雄。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445.趙志靜。論毛澤東的獨立自主外交思想。上海大學學報,第6期,1993年6月,頁20-24。
446.趙進軍主編。和平.和諧.合作:中國外交十年歷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
447.樓濟偉主編。新中國50年財政統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
448.瑪雅主編。美國的邏輯:意識型態與內政外交。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年。
449.蔔正瑉。公眾外交:軟性國力,理論與策略。台北:允晨文化,2009年。
450.廖光生。排外與中國政治。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451.廖國良、李士順及徐焰等著。毛澤東軍事思想發展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
452.寧騷。「選擇夥伴戰略,營造夥伴關係—跨入21世紀的中國外交」。新視野。第2期,2000年,頁23-36。
453.熊向暉。歷史的注腳—回憶毛澤東、周恩來及四老帥。北京:中國中央黨校出版社,1995年。
454.熊光楷。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455.鄧小平外交思想學習綱要編寫組。鄧小平外交思想學習綱要。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456.鄭大誠。「美中軍事關係與未來發展」。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社,第305期,2010年1月,頁17-18。
457.——。胡溫新政 中國變革的新動力。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2004年。
458.——。通往大國路:中國與世界秩序的重塑。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年。
459.鄭必堅。鄭必堅論集,下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460.鄭羽。中俄美在中亞:合作與競爭(1991-2007)。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461.鄭端耀。「國際關係『社會建構主義』評析」。美歐季刊,第15卷第2期,2001年4月,頁199-229。
462.賴怡忠。「2008-2016台灣對中國戰略的發展與挑戰」。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6卷第2期,2010 年/夏季號,頁91-117。
463.劉文斌,「當前中共對台統戰作為的結構性環境:從台灣國家認同變遷的觀點」。中共研究,第40卷第8期,2006年8月,頁44-67。
464.劉紅。「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指導綱領」。兩岸關係,2012年11月,頁8-10。
465.劉明福。中國夢 中美世紀對決:軍人要發言。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10年。
466.劉阿明。變動中的東亞與中美關係。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年。
467.劉清才主編。21世紀初東北亞地緣政治-區域政治與國家關係。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4年。
468.劉啟春。「十六大以來黨內民主建設的創新進路」。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6期,2012年,頁142-146。
469.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2期,1999年,頁24。
470.劉德海。「變遷中的南韓中國政策」。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5卷第2期,2001年夏季號,頁1-35。
471.劉建飛主編。政治文化與廿一世紀中美日關係。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
472.——。「21世紀初美國亞太新戰略與中美關係」。世界/縱橫,第20期,2002年8月,頁46-48。
473.劉慶元。解析中國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474.劉靜波。21世紀初中國國家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年。
475.劉勝湘。全球化與美國:安全利益的衝突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476.蔡天新。「建國以來大陸對台政策的歷史演變與兩岸關係發展」。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頁1-7。
477.蔡拓。國際關係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
478.蔡育岱。「聯合國與國際社會人道干預的標準?」。新世紀智庫論壇,第60期,2012年,頁15-19。
479..蔡東杰。西洋外交史。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480.——。「關於當前中國『大戰略』討論的辯證問題」。全球政治評論,第17期,2007年1月,頁1-18。
481.——。「東北亞安全問題與區域治理機制發展」。全球政治評論,第19期,2007年7月,頁1-19。
482.——。當代中國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
483.——、洪銘德。「美國全球環境政策之國家利益分析:兼論美中雙邊互動」。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6期,2008年6月,頁69-82。
484.——、洪銘德等著。「美中兩國在東南亞地區的軟權力構築與競爭」。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0卷第1期,2009年1月,頁45-88。
485.蔡明憲,「由台灣的國防安全看亞太區域安全合作」,2004年亞洲安保的現狀與展望國際研討會,2004年10月16日。http://www.taiwannation.org.tw/tjsf/041016b.htm.
486.——主編。建構台灣國防安全-國家戰略與政策再造。台北市:新台灣國策智庫有限公司,2011年。
487.蔡政文。當前國際關係理論發展及其評估。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488.——。國家發展大戰略。台北:國家發展基金會,1995年。
489.蔡瑋主編。中國和平發展與亞太安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5年。
490.蔡增家。「近期中日釣魚台爭議的發展及我國的因應之道」。台北論壇網站,2013年7月9日。http://140.119.184.164/taipeiforum/view_pdf/78.pdf.
491.鄧中堅、蔡東杰。「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共對拉丁美洲外交政策」。國際關係學報,第15期,2000年12月,頁153-172。
492.鄧岱賢,「『國共平台』對改善兩岸關係的功能與定位」。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8年6月18日。http://www.npf.org.tw/post/3/4359.
493.潘淑滿。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494.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
495.——。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496.——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國際安全卷。香港:和平圖書公司,2006年。
497.——、孫學峰等。中國崛起及其戰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498.錢剛鐔。中共外交政策與策略。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499.韓方明。「孔子學院會成為軟力量嗎?」。新加坡聯合早報,2006年8月22日,版A2。
500.韓素音。周恩來與他的世紀。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
501.韓懷智編。當代中國的軍事工作(上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502.薛釗。戰略性的思考:台灣的安全與抉擇。台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
503.蕭全政。「論中共的和平崛起」。政治科學論叢。第22期,2004年12月,頁1-30。
504.蕭樾。世界政治地理學基礎。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505.謝冰瑩等。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506.謝益顯。當代中國外交思想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507.——。折衝與共處—新中國對外關係四十年。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508.謝國明主編。十年中國:十六大以來重大戰略述評。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年。
509.戴旭。C形包圍:內憂外患下中國衝突。上海:文匯出版社,2009年。
510.戴振良。「『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對美國防思維之影響」。陸軍學術月刊,第38卷第439期,2002年3月,頁75-86。
511.——。「從八二三砲戰後論金門戰略地位與發展」。發表於2006年金門學學術研討會。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6年11月11日,頁78-90。
512.——。國防轉型發展趨勢。台北:幼獅文化公司,2007年。
513.——。「國際建制理論探討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建立」。發表於2010年兩岸關係與全民國防學術研討會 新世紀的國防挑戰與回應論文集。台北市:中華經略國防知識協會等,2010年4月10日,頁248-278。
514.——。「論國防二法修頒後對文人領導國防事務之意涵」。陸軍學術雙月刊,第520期,2011年12月,頁141-152。
515.——。「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實踐:建構主義集體身份的觀點」。發表於務實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學術研討會。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2013年7月20日,頁247-264。
516.戴萬欽。甘迺迪政府對中蘇共分裂之認知與反應。台北:中正書局,1992年。
517.顏國秉。中共憲法發展與演變:權利與權利的辯證。台北:博知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518.魏玲。「規範‧制度‧共同體—東亞合作的架構與方向」。外交評論雙月刊,第2期,2010年4月,頁67-81。
519.——。「地區構成的世界—卡贊斯坦的地區主義理論」。外交評論,總第89期,2006年,頁18-27。
520.羅伯。中共「十二大」後的對蘇聯外交政策-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對蘇聯運用之研究。台北:山遠出版社,1987年。
521.羅慶生。「地緣戰略理論的回顧與前瞻」。發表於2010年兩岸關係與全民國防學術研討會 新世紀的國防挑戰與回應論文集。台北市:中華經略國防知識協會等,2010年4月10日,頁216-229。
522.——、許競任等著。國家安全概論。台北:全華科技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523.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
524.蘇紫雲。「台灣安全方程式」,台灣玉山網路電視,2012年6月26日。
http://tw01.org/profiles/blogs/1970702:BlogPost:2216560.
525.鐘學敏、段治文等著。「黨的十八大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邏輯演進」。浙江社會科學,第12期,2012年12月,頁4-8。
526.龐中英。「中國崛起的和平性判讀一關於『和平崛起』的理論性問題」。國際觀察,第3期,2004年,頁1-8。
527.——。「六方會談眉目漸顯」。暸望新聞周刊,第31期,2005年8月,頁48。
528.顧關福。戰後國際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年。
529.顧立民,趙忠傑等著。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中:博明文化出版社,2010年。
二、外文資料
1.Anderson, Eric C. China Restored:The Middle Kingdom Looks to 2020 and Beyond. Santa Barbara, Calif.:Praeger, 2010.
2.Albrecht, Glenn,“Directionality theory:Neo-organicism and dialectical complexity,”
Democracy and Nature,Vol.6,No.3,2000,pp.401-419.
3.Alker, Hayward. Rediscoveries and Reformulat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4.Art, Robert J., “A Defensible Defense:America's Grand Strategy After the Cold-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5, No.4,Spring,1991,pp.5-53.
5.Axelrod, Robert. Building new political actors. chapter 6 in Axelrod, The Complexity of Cooperation.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
6.Babbin, Jed and Edward Timperlake. Showdown-Why Chain Wants War with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D.C:Regnery Publishing Inc.,2006.
7.Barr, Michael. Who's Afraid of China?The Challenge of Chinese Soft Power. London ; New York:Zed Books, 2011.
8.Becker, Elizabeth and Edmund Andrews, “The Currency of China Is Emerging as a Tough Business Issue in the U.S.”, 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26, 2003, at:http://www.nytimes.com/2003/08/26/business/the-currency-of-china-is-emerging-as-a-tough-business-issue-in-the-us.html?pagewanted=all&src=pm.
9.Bergsten,C. Fred.“A Partnership of Equals:How Washington Should Respond to China’s Economic Challenge”, Foreign Affairs, Vol.87,No.4, 2008,pp.57-69.
10.Bernstein, Richard and Ross H. Munro.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New York:Alfred A. Knopf:Distributed by Random House, 1997.
11.Bert, Wayne.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n security : a changing of the guard?.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3.
12.Binnendijk, Hans and Ronald N. Montaperto. Strategic Trends in China. Washington, D.C.:Institute for 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1998.
13.Blau, Peter. “Critical remarks on Weber’s theory of authorit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57,1963,pp.305-316.
14.Brzezinski, Zbigniew. “How the Cold War Was Played,”Foreign Affairs, Vol.51,No.1,Oct. 1972,pp.181-209.
15.Brown, Michael E. Owen R. Cote, Jr., Sean M. Lynn-Jones and Steven E. Miller, eds., The Rise of China.Cambridge:MIT Press, 2000.
16.Bull, Hedley. The Anarchical Society: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7.
17.Burles ,Mark & Abram N. Shulsky. Patterns in China’s Use of Force:Evidence from History of Doctrinal Writings. Santa Monica, Calif:RAND Corporation, 2000.
18.Bush, George W., “Address Before a Joint Session of the Congress on the United States Response to the Terrorist Attacks of September 11.”Ed.by The 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George W. Bush .Washington, D.C.:The 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001.
19.Bush, Richard C. and Michael E. O’Hanlon. A War Like No Other:The Truth about China’s Challenge to America. New Jersey:John Wiley & Sons, Inc., 2007.
20.Calleya, Stephen C. eds., Regionalism in the Post-Cold War World .Aldershot:Ashgate,2000.
21.Campbell,Kurt M.,and Derek J.Mitchell.“Crisis in the Taiwan Strait?”Foreign Affairs, Vol.86, No.4, 2001,pp.14-25.
22.Carter, Ashton B. Preventive Defense:A New Security Strategy for America. 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c1999.
23.Carroll ,Geraldine. Symbolic Texas visit for Chinese president, (2002),at:
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2353943.stm.
24.Cederman, Lars-Erik. Emergent Actors in World Politic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
25.Checkel, Jeffery T., “The Constructivist Tur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World Politics,Vol.50,No2,January 1998,pp.325-326.
26.--.“Social 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ion,”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 Vol.6.Issue 4, 1999, pp.545-561.
27.Clark,Cal, “The U.S. Balancing Role in Cross-Strait Relations:The Irony of Muddling Through,”Issues &Studies Vol.42, No.3, September 2001,pp.129-163.
28.Cliff, Roger and others. Entering the Dragon’s Lair:Chinese Antiaccess Strategi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United States. Santa Monica, CA:RAND Corporation , 2007.
29.Cimbala, Stephen J. ed..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 Choices and Limits. 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 1984.
30.Daojiong, Zha “Energy Interdependence ,”China Security, Summer2006, pp.2-17.
31.Drezner, Daniel W.,“The New New World Order,” Foreign Affairs, Vol.86, 2007,pp.34-37.
32.Dreyer, June Teufel. The PLA and The Kosovo Conflict. Carlisle Barracks, PA.:U.S. Army War College, 2000.
33.Elster, Jon. Ulysses and The Sirens:Studies in Rationality and Irrationalit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34.Fallows, James M. Looking at The Sun : The Rise of The New East Asia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ystem / James Fallows. New York : Vintage Books, c1995.
35.Finnemore, Martha .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6.
36.Fisher Jr, Richard D.; Foreword by Arthur Waldron. 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Building for Regional and Global Reach. Westport, Conn.:Praeger Security International, 2008.
37.Flanagan, Stephen J. and Michael E. Marti,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China in Transition. Washington, D.C.: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 2003.
38.Friedberg, Aaron L.. A Contest for Supremacy : China, America, and the Struggle for Mastery in Asia. New York:W. W. Norton & Co., c2011.
39.Ferry, Dobbs. China Policy and National Security. New York:Transnational
Publishers,1984.
40.Funabashi, Yoichi, The Peninsula Question:A Chronicle of the Second Korean Nuclear Crisis. Washington, D.C.:Brooking Institute Press, c2007.
41.Gallagher ,Mary, “Reform and Openness:Why China’s Economic Reforms Have Delayed Democracy,” World Politics, Vol.54,No.3, 2002,pp.338-372.
42.Glaser,Bonnie S.,“U.S.-China Relations:Moving Forward,”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Vol.23,No.6,December 2001.pp.377-386.
43.--, “China’s Taiwan Policy in the Wake of ‘One Country on Each Side’,”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Vol.24,No.6,December 2002,pp.515-524.
44.--, “U.S.-China Relations:Old and New Challenges:ASAT Test,Taiwan, and Trade,” Comparative Connection:A Quarterly E-Journal on East Asian Bilateral Relation,Vol.9,No.1,April 2007,pp.29-42.
45.Glaser, Charles, “Will China’s Rise Lead to War?Why Realism Does Not Mean Pessimism, ”Foreign Affairs, Mar./Apr.,2011, http://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67479/charles-glaser/will-chinas-rise-lead-to-war.
46.Glennon, Michael F. ,“The New Interventionism,” Foreign Affairs, Vol. 78, No.3,May/June,1999,p.2-3.
47.George, Alexander L.. Presidential Decision-making in Foreign Policy:The Effective Use of Information and Advice. Boulder:Westview, 1980.
48.Gilpin, Robert.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2001,) at:http://press.princeton.edu/chapters/s7093.pdf.
49.Goldstein, Avery, “The Diplomatic Face of China’s Grand Strategy:A Rising Power’s Emerging Choice,” The China Quarterly, 2001, pp.835-864.
50.— —. Rising to the Challenge:China's Grand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51.Goodby, James E. and Donald Gross, “Strategic Patience Has Become Strategic Passivity,” at:http://www.brookings.edu/research/articles/2010/12/22-korea-engagement-goodby.
52.Gruber, Lloyd. Ruling the World.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53.Guzzini, Stefano and Anna Leander, eds.. Constructiv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lexander Wendt and His Critics. New York:Routledge, 2006.
54.Gurtov, Mel and Byong-Moo Hwang.China’s Security:The New Roles of the Military. Boulder: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1998.
55.Guyer, Paul. Nature, Moralit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Peace,Chapter 12 in Guyer, Kant on Freedom, Law, and Happines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56.Haftendorn, Helga “The Security Puzzle:Theory-Building and Discipline-Building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35, No.1,Mar.,1991,p3-17.
57.Halper ,Stefan. The Beijing Consensus:How China's Authoritarian Model Will Dominate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Basic Books, c2010.
58.Hart, Gary, The fourth Power:A Grand Strategy for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59.Heo, Uk and Shale A. Horowitz .Conflict in Asia:Korea, China-Taiwan, and India-Pakistan. Westport, Conn.:Praeger, 2003.
60.HE, Yin, “China’s Changing Policy on UN Peacekeeping Operations,” (2007), at:http://www.silkroadstudies.org/new/docs/Silkroadpapers/2007/YinHe0409073.pdf.
61.Hinton, Harold C. Peking-Washington:Chinese Foreign Policy and the United States. London:Stage Publication, 1976.
62.Hornbarger, Christopher E. David W. Kearn, Jr. National Strategies and Capabilities for a Changing World. Washington, D.C.:U.S. Dept. of the Army, 2001. at:http://purl.access.gpo.gov/GPO/LPS29000.
63.Hudson, Valerie M., Culture & Foreign Policy. Boulder, Colorado: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7.
64.Huntington, Samuel P., “ America's Changing Strategic Interests,” Survival, Vol.33, No.1,January/February,1991, pp.3-17.
65.Hurrell ,Andrew.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the Study of Regimes:A Reflective Approach, in Volker Rittberger ed., Regime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Oxford:Clarendon Press, 1993.
66.Huysmans, Jef, “Defining Social Constructivism in Security Studies:The Normative Dilemma of Writing Security, Alternatives:Global, Local, Political, Vol.27 Issue1 ,2002,pp.41-63.
67.Ikenberry, John G., “The Rise of China and the Future of the West,” Foreign Affairs, Vol.87, No.1, 2008,pp.23-37.
68.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 Data and Statistics(2002-2012)
at:http://www.imf.org/external/data.htm.
69.Jackson, Frank and Philip Pettit. Structural Explanation in Social Theory, in D. Charles and K. Lennon, eds., Reduction, Explanation, and Realis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pp. 97-131.
70.Jackson, Rober & Georg Sorense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heories and Approaches .London, United Kingdo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71.Jacques, Martin .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The Rise of The Middle Kingdom an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 London:Allen Lane, 2009.
72.Johnston, Alastair Iain. Cultural Realism:Strategic Culture and Grand Strategy in Chinese History.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
73.--. Cultural Realism and Strategy in Maoist China.in The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Norms and Identity in World Politics, ed. Peter Katzenst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74.--. and Robert S.Ross(eds).Engaging China:The Manngement of an Emerging Power. London:Routledge,1999.
75.Kamphausen, Roy and Andrew Scobell .Right-Sizing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Exploring the Contours of China's Military. Scotts Valley, Calif.:Create Space, 2007.
76.Kan,Shirley A..China/Taiwan:Evolution of the ‘One China’Policy-Key Statement from Washington Beijing and Taipei. U.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CRS)Report for Congress.13 December 2007.
77.--. Taiwan:Major U.S. Arms Sales Since 1990.U.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CRS)Report for Congress.11 February 2009.
78.Kaplan, Robert D, “The Geography of Chinese Power:How Far Can Beijing Reach on Land and at Sea?”Foreign Affairs, Vol.26, No.4 , May/June ,2010 ,pp.22-41.
79.Katzenstein, Peter J. ,“Taming of Power:German Unification,1989-1990.”in Meredith Woo-Cumings and Michael Lorriaux, (eds.).Past as Prelude:History in the Making of a New World Order, Boulder:Westview,1993,pp.59-82.
80.--.The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Norms and Identity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81.--. Robert Keohane and Stephen Krasner(eds.).Exploration and Contestation in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Mass.:MIT Press, c1999.
82.--.A World of Regions Asia and Europe in the American Imperium.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5.
83.Kennedy, Paul. The Rise and Fail of the Great Power. New York:Random House, Inc., 1989.
84.--.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Two Approache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32,No.4,Dec. 1988, pp.379-396.
85.Kim, Duk-ki. Naval Strategy in Northeast Asia:Geo-strategic Goals, Policies, and Prospects. Portland, OR:Frank Cass, 1999.
86.Kissinger, Henry A.,“The Future of U.S.-Chinese Relations:Conflict Is a Choice, Not a Necessity,“ Foreign Affairs, Vol.91,No.2, 2012,pp.44-55.
87.Kim, Samuel S. ed.. China and the World.Boulder:Westview Press, 1998.
88.Kratochwil, Friedrich V . Rules, Norms and Decisions:On the Conditions of Practical and Legal Reasoning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omestic Affair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ssity Press,1989.
89.Kubalkova,Vendulka , Nicholas Onuf, and Paul Kower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a Constructed World. New York:M. E.Sharpe Publishers,1998.
90.Kurlantzick, Joshua. Charm Offensive:How China’s Soft Power is Transforming the World.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2007.
91.Lampton, David M. (eds).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 1978-2000.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92.--. The Three Faces of Chinese Power:Might, Money and Minds. Berkeley ,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2008.
93.Larson ,Eric V. and others. Assuring Access in Key Strategic Regions:Toward a Long Term Strategy. Santa Monica:RAND Corporation, 2004.
94.Lewis , Jeffrey. How Many Chinese Nuclear Weapons Redux 3, Jan.20.2005.at:http://lewis.armscontrolwonk.com/archive/387/how-many-chinese-nuclear-weapons-redux-3.
95.Liddell Hart, Basil Henry. Strategy:the Indirect Approach. New York:Meridian Books, 1991.
96.Lin, Thung-hong and Xiaogang Wu,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Class Structure:1979-2005.” Social Transformations in Chinese Societies. No.5, 2009, pp.81-112.
97.Lum, Thomas , Christopher M. Blanchard, et.al.. Comparing Global Influence:China’s and U.S. Diplomacy, Foreign Aid, Trade, and Investment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Washington, D.C.:CRS Report for Congress, 2008.
98.Mann, James. About Face:A History of America’s Curiou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From Nixon to Clinton. New York:Vintage Books, 2000.
99.Mattern, Janice Bially, “The Power Politics of Identity,”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7 Issue 3,2001,pp.349-398.
100.Matthews, Lloyd J. et al. Challenging the United States Symmetrically and Asymmetrically:Can America Be Defeated?Carlisle Barracks, PA: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1998.
101.Medeiros ,Evan S. and M. Taylor Fravel,“China's New Diplomacy,” Foreign Affairs, Nov/Dec,2003,at:http://www.foreignaffairs.org/20031101faessay82604/evan-s-medeiros-m-taylor-fravel/china-s-newdiplomacy.html.
102.Medeiros, Evan S. China's International Behavior:Activism, Opportunism, and Diversification. Santa Monica, CA:RAND, 2009.
103.Malik, Mohan Dragon on Terrorism:Assessing China's Tactical Gains and Strategic Losses Post-September 11.Honolulu, Hawaii:University Press of the Pacific, c2004.
104.McGiffert ; Carola . China i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Imagination. Washington, D.C.:CSIS Press, c2003.
105.Memorandum From the President’s Assistant for 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Kissinger) to President Nixon, Washington, undated,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69–1976, Vol.XVII, China, p.440.&pp.566-570.
106.Miles, Donna. U.S. Declassifies Nuclear Stockpile Details to Promote Transparency, DOD,May.3.2010.at:http://www.defense.gov/news/newsarticle.aspx?id=59004.
107.Mohan, Malik. Dragon on Terrorism:Assessing China's Tactical Gains and Strategic Losses Post-September 11. Honolulu, Hawaii:University Press of the Pacific, c2004.
108.Mosher, Steven W. Hegemon:China's Plan to Dominate Asia and the World. San Francisco, Calif.:Encounter Books, c2000.
109.Moten, Matthew, “Out of Order:Strengthening the Political-Military Relationship”,Foreign Affairs, Vol.89 No5,Sep/Oct 2010,pp.3-4.
110.Morgenthau, Hans J. Scientific Man vs. Power Politic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6.
111.--, “The National Interest of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46, No4, Dec 1952,pp.961-988.
112.--. Politics among Nation: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Alfred A. Knopf, 1973.
113.Mulvenon, James C., Murray Scot Tanner, et al..Chinese Responses to U.S.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Santa Monica, CA:RAND, 2006.
114.Nathan, Andrew J. China's Transition.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115.-- and Robert S. Ross. The Great Wall and the Empty Fortress-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 New York:W.W.Norton&Company, 1997.
116.-- and Andrew Scobell, 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2.
117.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 Asian Perspectives on The Challenges of China. Washington, D.C.: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18.--. Strategic Challenges for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Washington, D.C.: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19.Nixon, Richard M..“Asia after Vietnam,” Foreign Affair, Vol.46, No.1, Oct. 1967, pp.111-125.
120.--. RN, The Memoirs of Richard Nixon .New York:Touchstone, 1990.
121.Nye, Joseph S., Jr.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Oxford ;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122.--.Soft Power:the Means to Se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Public Affairs, 2004.
123.Obama , Barack, “Renewing American Leadership,” Foreign Affairs (2007), at:http://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62636/barack-obama/renewing-american-leadership.
124.Olsen, Edward A., “ A New Amercian Strategy in Asia” , Asian Survey, Vol.31, No.12,Dec,1991, pp. 1139-1154.
125.Onuf, Nicholas Greenwood. World of Our Making:Rules and Rule in Social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olumbia, SC: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89.
126.Ong, Russell. China's strategic competition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bingdon, Oxon:Routledge, 2012.
127.Palan, Ronen.“A World of Their Making:An Evaluation of The Constructivist Critiqu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26, No.4 ,2000, pp.575-598.
128.Pillsbury, Michael. China 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 Washington, D.C.: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 2000.
129.Pumphrey, Carolyn W.. The Rise of China in Asia:Security Implications. Carlisle Barracks PA: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2002.
130.Ramo, Joshua Cooper. Brand China(2007),at:http://fpc.org.uk/fsblob/827.pdf.
131.Rawls, John. Political Liberalis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132.Rosecrance ,Richard and Gu Guoliang, editors, Power and Restraint : A Shared Vision for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 New York:Public Affairs, c2009.
133.Ross, Robert S. “ International Bargaining and Domestic Politics:U.S.-China Relations since 1972,” World Politics,Vol.38,No2,January 1986,pp.263-267.
134.--. “The Stability of Deterrence in the Taiwan Strait,”The National Interest, No.65,Fall 2001,pp.67-76.
135.Robinson ,Thomas W. & David Shambaugh ed..Chinese Foreign Policy: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136.Ruggie, John Gerard, “Multilateralism: The Anatomy of an Institu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undation , Vol.46, No.3,Summer 1992,pp.561-598. 
137.--, “Territoriality and Beyond:Problematizing Modernit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7,1993,pp.139-174.
138.--, “Multilateralism,”and Alexander Wendt,“Collective Idetity Form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Stat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8,No.2,Summer 1994,pp.384-396.
139.Russett, Bruce M., International Regions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s:A Study in Political Ecology(Chicago:Rand Mcnally & Company, 1967),pp. 1-13.
140.Rittberger, Volker ed.Regime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Clarendon Press, 1993.
141.Schurmann, Franz.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2nd ed.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142.Scissors, Derek, “The Truth About China's Growth ,”at: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reports/2009/01/the-truth-about-chinas-growth.
143.Scobell ,Andrew and Larry M. Wortzel. China's Growing Military Power:Persprctives on Security ,Ballistic Missiles,and Conventional Capabilities, Carlisle Barracks, Pa.: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2002.
144.-- and--. Civil-military Change in China:Elites, Institutes, and Ideas after the 16th Party Congress. Carlisle, Pa.: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Army War College,2004.
145.Shambaugh, David, “Containment or Engagement of China?Calculating Beijing’s Responses,”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1, No.2,Fall 1996, pp.180-209.
146.--. Modernizing China's Military:Progres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147.--. Power Shift:China and Asia’s New Dynamics.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148.Sloan, Elinor.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and Modern Warfare:A Reference Handbook. Westport. Conn.:Praeger Security International, 2008.
149.Sokolsky, Richard, Angel Rabasa, and C. R. Neu. The Role of Southeast Asia in U.S. Strategy Toward China .Santa Monica, Calif:RAND, 2000.
150.Stein, Howard, “Adversary symbiosis and complementary group di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Vol.6 No1, 1982, pp. 55-83.
151.Sutter, Robert G.. Shaping China’s Future in World Affairs:The U.S. Role .Carlisle Barracks, PA.:U.S. Army War College, 1996.
152.Swaine, Michael D., “Reverse Course﹖The Fragile Turnaround in U.S.-China Relations,” Carnegie Endowment Policy Brief, No.22,Frebruary 2003,pp.1-7.
153.Snyder, Scott A.,“U.S. Policy Toward North Korea,”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at:http://www.cfr.org/north-korea/us-policy-toward-north-korea/p29962.
154.Tammen, Ronald L.and Jacek Kugle,et al..Power Transitions:Strategis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c2000.
155.The Global War on Terrorism The First 100 Days . at:http://2001-2009.state.gov/s/ct/rls/wh/6947.htm.
156.The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10), at:http://www.defense.gov/pubs/pdfs/2010_cmpr_final.pdf.
157.--,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12), at:http://www.defense.gov/pubs/pdfs/2012_CMPR_Final.pdf.
158.--. Th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2001), at: http://www.defense.gov/pubs/qdr2001.pdf.
159.--.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05),at:http://www.defense.gov/news/jul2005/d20050719china.pdf.
160.--.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3), at:http://www.dtic.mil/cgi-bin/GetTRDoc?AD=ADA579650&Location=U2&doc=GetTRDoc.pdf.
161.The 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 Fact Sheet:United States to Negotiate 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 with the European Union, at:
http://www.ustr.gov/about-us/press-office/fact-sheets/2013/february/US-EU-TTIP.
162.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2), at:http://www.state.gov/documents/organization/63562.pdf.
163.--. 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Homeland Security (2011), at:http://www.dhs.gov/news/2011/01/27/state-americas-homeland-security-address.
164.Th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2013), at:http://origin.www.uscc.gov/sites/default/files/annual_reports/2013%20Report%20to%20Congress.pdf.
165.Th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vailable Jobs With DOD (2014) , at:https://dod.usajobs.gov/.
166.--.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DOD,Sep.30.2001.at:http://www.dtic.mil/dtic/tr/fulltext/u2/a395236.pdf.
167.--.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DOD,Feb.1.2010.at:http://www.defense.gov/qdr/qdr%20as%20of%2026jan10%200700.pdf.
168.The U.S.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ield Manual 100-5 ,(1993), at:http://www.fprado.com/armorsite/US-Field-Manuals/FM-100-5-Operations.pdf.
169.The U.S. State Department, “China’s Strategic Modernizati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y Board (ISAB), October 1, (2008) at:http://www.fas.org/nuke/guide/china/ISAB2008.pdf.
170.The U.S. 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 .Global Trends 2030:Alternative Worlds(2012), at:http://info.publicintelligence.net/GlobalTrends2030.pdf.
171.The 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U.S. - China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2013), at:http://www.treasury.gov/initiatives/Pages/china.aspx.
172.Thompson, Drew ,“China’s Soft Power in Africa:From the Beijing Consensus to Health Diplomacy, ”China Brief, Vol. 5, Issue21, October13,2005,pp.1-4.
173.Tsai,Ming-Yen,“Shadow over Asia:China’s Challenge to US Military Primacy, ”Taiwan Defense Affairs, Vol.6 No3, Spring 2006, pp.6-18.
174.Torelli, Paul A.. Implications of The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RMA) on 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Washington, D.C.: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 1999.
175.Tow, William T.. Asia-Pacfic Strategic Relations:Seeking Convergent Security. Cambridge. UK ; New York, 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01.
176.Tucker, Nancy Bernkopf. China Confidential-American Diplomats and sino-American Relations, 1945-1996.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2001.
177.--. Dangerous Strait:The U.S.-Taiwan-China Crisis .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178.United Nations, World Economic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2013), at:http://www.un.org/ru/publications/pdfs/2013%20world%20economic%20situation%20and%20prospects.pdf.
179.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2”(2012),at:http://www.unctad-docs.org/files/UNCTAD-WIR2012-Full-en.pdf.
180.United States-China Business Council, “US Exports to China by State 2003–2012”(2012), at:https://www.uschina.org/sites/default/files/2012%20State%20Exports%20Report%20Overview.pdf.
181.Vogel, Ezra F. Living with China:U.S./China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W.W. Norton, c1997.
182.Walt, Stephen M.The Origins of Alliances. 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183.--.“ International Relations:One World, Many Theories,”Foreign Policy, Spring 1998, pp.29-32+34-46..
184.Waltz, Kenneth N. Man, the State, and War.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9.
185.--.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Reading, Massachusetts: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c1979.
186.--. “The emerging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8, No.3, Fall 1993, pp.44-79.
187.--. “Structural Realism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5, No. 1, Summer 2000, pp. 5–41.
188.Wendt ,Alexander. “The Agent-Structure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1, No.3,1987,pp.335-370.
189.--. “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6, No.2,Spring1992,pp.391-425.
190.--.“Collective Identity Form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Stat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88,No.2, June1994,pp.384-396.
191.--.“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s,”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0,No.1,Summer 1995,pp.71-81.
192.--.Daniel Friedheim.“Hierarchy Under Anarchy:Informal Empire and The East German Stat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9,No.4,Autumn,1995, pp.689-721.
193.--.“On Constitution and Causatio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24, special issue,1998, pp.101-118.
194.--.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95.Weber, Bruce and David Depew, “Natural selec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 Biology and Philosophy, Vol.11,1996, pp.33-65.
196.Weber, Mark. Learning from the September 11 Attacks(2001), at:http://www.ihr.org/jhr/v20/v20n4p-8_Weber.html.
197.Wohlforth, William C., “The Stability of a Unipolar Worl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4, No.1, Summer 1999,pp.5-41.
198.Wolfowitz, Paul, “Remembering The Future,” The National Interest,No.59,Spring 2000,pp.35-45.
199.World Economic Forum,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2002–2012), at:http://www.iese.edu/es/files/5_7341.pdf.
200.Yee, Herbert S.and Ian Storey. The China Threat:Perceptions, Myths, and Reality.London:Routledge, 2002.
201.Zhao, Suisheng. Chinese Foreign Policy:Pragmatism and Strategic Behavior .Armonk:M.E.Sharpe,2004. 
202.--. China-U.S. Relations Transformed:Perspectives and Strategic Interac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8.
203.Zhongying, Pang, “China’s Changing Attitude to UN Peacekeeping,” International Peacekeeping, Vol.12, No. 1, Spring 2005, pp.87-104.
204. Zongze, Ruan,“US Using Rules to Contain China,”People’s Daily,Feb2,2012.at:http://english.peopledaily.com.cn/90780/7716872.html.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