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502201717051800
DOI 10.6846/TKU.2017.00122
論文名稱(中文) 李曼瑰反共劇本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Li Man-Kuei’s Anti-Communist Play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5
學期 1
出版年 106
研究生(中文) 廖淑芬
研究生(英文) Shu-Fen Liao
學號 70301012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1-11
論文頁數 12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雙英
委員 - 曾秀萍
委員 - 劉依潔
關鍵字(中) 李曼瑰
反共劇本
關鍵字(英) Li Man-Kuei
Anti-Communist Play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李曼瑰,一位對於臺灣戲劇有著極大貢獻的女作家,同時也是臺灣第一屆立法委員以及教育家。在學習方面,她有著強大的文學基礎,並且因為留學的關係,對於西方戲劇也極為廣博。究竟一位身兼教育家與政治家的戲劇人,在那反共的年代中,又是如何運用她手上的那一支筆盡情地揮灑創作並提倡出她的反共思想?因此,本論文希望藉由她的生平與戲劇觀來帶出她的反共劇作在當時年代是如何的蔚為潮流,並藉由李曼瑰的四部反共劇作的題材內容、人物刻劃、語言特色、劇本的主題與演出情形來了解李曼瑰反共劇本的特色與其對臺灣戲劇之貢獻與影響。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就研究動機、文獻探討、論文架構三大部分作一闡述。第二章為「李曼瑰的生平與戲劇觀」,第一節將李曼瑰的生平依序年代順序,重點闡述其生長背景與環境年代以及交友情況等重要成長記事。第二節就李曼瑰的「戲劇觀」作一闡述,分成留學前的「戲劇觀」、留學時期的「戲劇觀」、抗戰時期「戲劇觀」、在台時期「戲劇觀」,四方面來分別說明。第三節則為本章小結。第三章為「李曼瑰反共劇本特色」,第一節就劇本的題材與內容逐一說明,就其反共劇本的探討與主旨思想為一說明。第二節就劇本的語言特色為一探討,從反共劇本的語言特色中來突顯當時的政治環境因素與語言特色作一說明。第三節為探討劇本人物的刻畫說明,可從劇本刻劃人物中看出當時年代的社會背景觀察與社會時事探討作一闡述。第四節從劇本主題中討論劇本的年代與其歷史背景,其中包含有反共思潮的歷史過程作一敘述說明。第五節為反共劇本的演出情形,探討劇本被當時觀眾接受的程度。第六節為本章小結。第四章為「李曼瑰劇本的價值與影響」,第一節為見證臺灣歷史發展作一說明。第二節為豐富臺灣戲劇作品內容作一闡述。第三節為「小劇場」運動內容作一闡述說明,並加以說明小劇場運動對於臺灣戲劇的影響。第四節為強化劇作家的批判力道闡述說明。第五節為本章小結。第五章為「結論」,綜合以上一到四章的內容加以分析討論,在此章中作一個歸納整理說明,並對李曼瑰「反共」劇本的價值與影響評價出完整且深刻的結論。
英文摘要
her life, namely pre-studying abroad, post-studying abroad, during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and the time she lived in Taiwan, were discussed in Section 2. I concluded the chapter in Section 3.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 Man-Kuei’s Anti-Communist Plays, I looked into the plots of the plays, examining the plays’ main ideas in Section 1. I explored the plays’ language features, which reflected the social-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special linguistic features in that time in Section 2, and then analyzed in Section 3 the characterizations of the plays, which provided an overview of the social context and social events of the age. Section 4 was devoted 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historical events and social contexts, including the changes of anti-communist sentiments, represented in the plays, sorted by common themes of the plays. The performance and audience acceptance of the plays were discussed in Section 5, and conclusion of the chapter was provided in Section 6. 

In the fourth chapter, The Value and Influence of Li Man-Kuei’s Plays, I discussed Taiwan’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manifested in the plays in Section 1, and argued that Li’s work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enriching the island’s theatrical works in Section 2. I described the “Little Theatre” movement of Taiwan, and the movement’s implication to Taiwan’s theatre in Section 3, and elaborated the strength of criticism in Li’s and other Taiwanese playwrights’ works in Section 4. The chapter was concluded in Section 5. 

In the fifth chapter, Conclusion, I summarized the study, and provided more in-depth and completed analyses, along with a review of the value and influence of Li’s anti-communist play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2
第二節、文獻探討……………………………………………………4
第三節、論文架構……………………………………………………6
第二章、李曼瑰的生平與戲劇觀……………………………………9
第一節、李曼瑰的生平………………………………………………9
一、學生時期……………………………………………………9
二、工作時期……………………………………………………11
三、後人對李曼瑰的事蹟評述…………………………………13
第二節、李曼瑰之戲劇觀……………………………………………17
一、留學前的戲劇觀……………………………………………19
二、留學時的戲劇觀……………………………………………21
三、抗戰時期戲劇觀……………………………………………22
四、在臺時期戲劇觀……………………………………………24
第三節、小結…………………………………………………………24
第三章、李曼瑰反共劇本特色………………………………………27
第一節、劇本的題材與內容…………………………………………28
第二節、劇本的語言特色……………………………………………51
第三節、劇本人物的刻畫說明………………………………………55
第四節、劇本的主題…………………………………………………72
第五節、反共劇本的演出情形………………………………………79
第六節、小結…………………………………………………………82
第四章、李曼瑰劇本的價值與影響…………………………………83
第一節、「小劇場」運動……………………………………………83
第二節、強化劇作家的批判力道……………………………………94
第三節、小結…………………………………………………………108
第五章、結論…………………………………………………………113
參考書目………………………………………………………………117
附錄、李曼瑰生平劇本年表…………………………………………122
參考文獻
一、	李曼瑰作品(按照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李曼瑰:《李曼瑰劇存–第一冊》,正中書局,民國 68 年。
李曼瑰:《李曼瑰劇存–第二冊》,正中書局,民國 68 年。
李曼瑰:《李曼瑰劇存–第三冊》,正中書局,民國 68 年。
李曼瑰:《李曼瑰劇存–第四冊》,正中書局,民國 68 年。
雨初:《時代插曲》,臺北:自由青年社,民國 43 年。
雨初:《編劇概論》,臺北:康樂月刊社,民國 43 年。

二、專書(按照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方寸:《戲劇編寫法》,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 67 年。
王生善:《戲劇泛論》,台北:華岡出版社,民國 57 年。
王作榮:《看見那些年我們創造的臺灣經濟奇蹟》,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國 103 年 7 月。
王鼎鈞:《文學江湖: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四》,台北:爾雅出版社。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
古遠青:《傳記文學》,100:3=598,民國 101 年 03 月。
朱敬先:《教學心理學》,五南圖書,民國 84 年。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鵝湖出版社,民國 73 年。
吳靜吉:《蘭陵劇坊的初步實驗》,遠流出版社,民國 71 年 10 月。
李皇良:《李曼瑰》,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民國 92 年 7 月。
李曼瑰:《創造婦女新史實》,南京:中央青年出版社,民國 36 年。
邵玉銘李曼瑰反共劇本成功的關鍵。等人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民國 84 年 6 月。
亞里斯多德著,陳中梅譯:《詩學》,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 90 年 8 月。
周玉連:《謝冰瑩作品主題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民國 99 年 6 月。
周琇環:《臺灣光復後美援史料,第三冊》,民國 87 年。
屈萬里:《屈萬里先生全集5 – 詩經詮釋》,聯經出版社,民國 72 年。
林英彥 演講,莊谷中 紀錄:《臺灣土地制度之變遷》,臺灣土地制度之變遷。
林鶴宜:《臺灣戲劇史》,國立臺灣大學出版,民國 104 年 2 月。
邱坤良:《臺灣戲劇發展概說》,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民國 87 年 6 月。
姚一葦:《詩學箋註》,台北:中華書局。
姚一葦:《戲劇與文學》,台北:遠景出版社,民國 73 年。
姜龍昭:《編劇編寫概要》,國立編譯館,合記圖書出版社,民國 92 年。
姜龍昭:《戲劇編寫概要》,國立編譯館,合記圖書出版社,民國 92 年。
馬森:《臺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國家書局,民國 99 年 12 月。
馬森:《當代戲劇》,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國 84 年。
馬森:《當代戲劇》,<姚一葦,「當代劇場發展的方向」座談會>,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國 84 年。
馬森:《戲劇造夢的藝術》,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民國 89 年。
張雙英:《文學概論》,文史哲出版社,民國 91 年 10 月。
許介鱗:《戰後臺灣史記》,文英堂出版社,民國 85 年。
陳三井:《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 78 年。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民國 90 年 10 月。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民國 90 年 5 月。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民國 80 年 3 月第一版。
焦桐:《臺灣戰後初期的戲劇》,台北:協和藝術文化基金會,臺原出版社,民國 79 年。
黃美序:《戲劇欣-讀戲、看戲、談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 84 年。
黃重添等人合著:《臺灣新文學概觀》,稻禾出版社,民國 81 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春暉出版社,民國 99 年。
葉石濤等人和著:《臺灣‧再轉捩點》,大呂‧洛城出版社聯合出版,民國 75年。
趙遐秋、呂正惠主編:《臺灣新文學思潮史綱》,人間出版社,民國 91 年。
劉心皇:《現代中國文學史話》,台北:正中書局,民國 60 年。
鄧綏甯:《中國戲劇史》,中華文化出版,民國 45 年。
鄧綏甯:《編劇方法論》,正中書局,民國 68 年。
薛化元:《中國現代史》,三民書局,民國 84 年。
鍾明德:《臺灣小劇場運動史-1980-89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台北市:揚智文化,民國 88 年。
薩伊德:《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 89 年。

三、期刊與報紙文章(按照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鼎鈞:<反共文學觀潮記>,《文訊》,民國 96 年 05 月。
王藍:<現實生活中發展影劇題材>,《聯合報五週年紀念特刊:展開影劇復興運動》,民國 45 年 9 月。
幼獅刊訊:<訪劇作家雨初女士>,《幼獅月刊》,民國 46 年 07 月。
朱西甯:<論反共文學>,《中華文化復興月刊》,民國 66 年 09 月。
呂訴上:<怎樣使臺灣戲劇成為三民主義的戲劇>,《正氣月刊》1 卷 6 期,民國 36 年。
李立亨:<在適當的位置做最適當的事-李曼瑰和她所推廣的劇運>,《表演藝術》,民國 84 年 04 月。
李皇良:<李曼瑰和臺灣戲劇發展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民國 83 年。
李曼瑰:<小劇場話劇欣賞會>,《幼獅文藝》,民國 49年 11 月。
李曼瑰:<小劇場運動推行委員會的成立與展望>,《中國一周》,民國 49 年12 月。
李曼瑰:<中華戲劇集序>,《幼獅文藝》,民國 59 年 08 月。
李曼瑰:<莎士比亞與「仲夏夜之夢」的演出>,中國一周,民國 5年 05月。
哈公:<評維新橋>,《聯合報》,第五版,民國 46 年 5 月 6 日。
李曼瑰:<談寫作>,《創造婦女新史實》。
周一彤:<那一夜,誰來藝教館說相聲-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五十年來戲劇演出略述>,《美育》,民國 96 年 01 月。
林巧敏:<戒嚴時期查禁書刊展策展及開幕活動紀實>,民國 96 年08 月。
紀蔚然:<重探一九五0年代反共戲劇:後世評價與時人之論述>,《戲劇研究》,民國 100 年 1 月。
紀蔚然:<善惡對立與晦暗地帶:臺灣反共戲劇文本研究>,《戲劇研究》,民國 98 年 1 月。
曹尚斌:<薪火相傳-紀念李曼瑰教授>,《幼獅文藝》,53:4,民國 70 年04 月。
張曉風:<「愚不可及」的角色 – 介紹李曼瑰教授>,《幼獅文藝》,42:2=262,民國 64 年 10 月。
梁仁旭:<「耕者有其田」政策的幾點認識>,《人與地》。
章益新:<李曼瑰教授和劇運>,《幼獅文藝》民國 57 年 4 月。
莊曙綺:<開啟另一階段的1949年-談戰後初期的臺灣戲劇>,《文訊》,民國 98 年 08 月。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11)-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聯合文學》,17:7=199,民國 90 年 05 月。
陳康芬:<「中國文藝協會」社群與戰後臺灣 50 年代反共文學機制的形成>,《淡水牛津臺灣文學研究集刊》,民國 93 年 08 月。
陳雅媚:<亦秀亦豪的健筆-張曉風>,《全國新書資訊月刊》,民國 88 年 06 月。
陳筠安:<臺灣兒童戲劇人的故事>,《美育》,民國 96 年 09 月。
曾文亮:<二二八事件中的叛亂與懲罰:兼論戰後初期國民政府的政治、軍事與法律關係>,《臺灣史研究》,第22卷第4期,民國 104 年 12 月。
曾建元:<二二八事變之新發現與新論證:民生史觀的檢視-紀念黃彰健院士>,孫學研究,第十期。
楊維真:<戰鬥、反共、文學:1950年代臺灣反共文學的興起>,《中華軍史學會會刊》,民國 99 年 09 月。
黎耀華:<戲劇作家李曼瑰>,《中國一周》,民47.01.06。
謝冰瑩:<曼瑰!我望你回來>,《婦友》,第258卷。
簡弘毅:<撐開反共的大傘-五0年代國家文藝政策與文藝體制初探>,《水筆仔》,民90年。
蘇雪林:<李曼瑰教授及其重要創作(上)>,《暢流》,53:3,民65.03。
蘇雪林:<李曼瑰教授及其重要創作(下)>,《暢流》,53:3,民65.034。
蘇雪林:<李曼瑰教授及其重要創作(中)>,《暢流》,53:3,民65.03。
龔鵬程:<四十年來臺灣文學之回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民83年7月,第四卷第二期。
<性格悲劇維新橋上演>:《中央日報》,1957年5月4日,影藝新聞。
<描寫共匪的殘暴實況 皇天后土影片昨日拍攝完竣>:《中央日報》,第九版,1980年10月20日。
<維新橋即將公演>,《聯合報》,1957年4月30日。
<蔣夫人接見婦女代表>:《民報》,民1946年10月26日。
石玄:<兩大時代悲劇:皇天后土、維新橋評介>,《中央日報》,1958年9月5日。
吳姍姍:<蘇雪林之舊詩創作與新詩評論>,《東華人文學報》,民99.07。
李曼瑰:<從小劇場運動到中國戲劇藝術中心(下)>,《聯合報》,民56年08月15日。
李曼瑰:<陽明山會談應談文藝>,《立法院公告》,民51年2月15日。
李曼瑰:<戲劇與教育>,《中央日報》,民51年2月15日。
林秋敏:<臺灣省新運婦女工作委員會與戰後初期臺灣婦女工作>,《國史館學術期刊》,第三卷。
柯惠鈴:<《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評介>,《近代中國》,第一四二期。
范銘如:<劃界與定位──戰後小說再現的中華民國>,《臺灣文學學報》,第二十一期,民101年。
梁雯晶:<從新生活運動看國民改造-以兒童為中心>,《中正歷史學刊》,民99.12。
錢淑華:<五四時期的婦女運動>,《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第19卷。
閻瑞珍:<高行健戲劇創作與其生命歷程的關聯>,師大學報,民104年9月。
聯合報訊:<婦女寫作協會 昨第二屆年會>,《聯合報》,民國46年5月6日。

四、論文集(按照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龍仕璋:《臺灣光復初期經濟發展之鑽石理論分析》,臺灣議政史料研究發展研討會論文,臺北市: 中央研究院,2005年。

五、學位論文:
王則証:《中共建政前軍隊政治工作研究-以淮海戰役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民國103年。
崔家瑜:《謝冰瑩及其作品研究》,東吳大學,94 年。
張媛婷:《社會性同理:大學學生參與社會運動經驗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103/碩士。
廖本全:《空間規劃與聚落空間性轉化之研究---西螺地方的構成》,國立臺北大學。
陳淑珍:《李曼瑰《現代女性劇本五種》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93/碩士。
陳碧華:《反共年代臺灣歷史劇的美學與政治──李曼瑰歷史劇與戰後戲劇運動之展開(1949-1975)》,國立中興大學。
蘇慶軒:《國家建制與白色恐怖:五○年代初期臺灣政治案件形成之原因》,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2008年。

六、參考網址:
http://alohas.archives.gov.tw/93/search.html。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