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502201416251800
DOI 10.6846/TKU.2014.00140
論文名稱(中文) 日本公共外交研究-以日中關係為例(2006-2012)
論文名稱(英文) Japan's public diplomacy “The case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2006-2012)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1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溫武寰
研究生(英文) Wu-Huan Wen
學號 60033019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1-13
論文頁數 10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李大中
委員 - 蔡增家
委員 - 陳文政
關鍵字(中) 日中關係
公共外交
國家形象
媒體外交
文化外交
關鍵字(英) Sino-Japanese relations
Public diplomacy
National image
Media diplomacy
Cultural diplomac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公共外交為新型外交型式,於各國外交部門中廣受矚目。戰後日本政府以文化外交與國際傳播為基礎,向外推動公共外交,希望扭轉他國的負面觀感;新世紀對中國的外交活動,則希望藉淡化歷史矛盾與領土爭議以改善日中關係。本文在分析公共外交理論本身後,從國家利益面切入討論外交三大要素,包括首要目標、最終目的及各類手段,並帶入各年代中的日本外交思維。

本文首章分為兩大部分,首先整理公共外交學界對理論的認知變化,另外觀察戰後日中關係的演進。次章著重探討各國普遍的公共外交組織體制;又外交為國家政策的一環,以符合國家利益為推動條件;最後分析目前以文化外交與媒體傳播為通用外交手段。第三章以日本政府為對象,逐年代判斷其戰後外交環境變化、外交組織演進及文化傳播機制。第四章轉以日中關係為基礎,中方印象為基礎看日對中外交。第五章舉日中關係突發事件為例,以民調剖析公共外交應對能力。

結論面,日本對世界的外交長期來看有所成效,其國情文化已深入國際社會;面對日中關係,雖兩國民眾交流程度日漸頻繁,然歷史問題仍是深化公共外交前的必經阻礙。
英文摘要
As new type of diplomacy, public diplomacy is receiving huge attention.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culture communication (by multiple media) in Japan public diplomacy after the WWII, besides review Sino-Japanese relations. Japan “cultural artifact” has recently been well received, find way to employs the influence and improve Japan's image, it is preposing step of pursue national interest. Moreover Japan's image as a part element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since then the Cold War decades, the most important practitioner agency is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Japan Agency engaged in media, culture works and knowledge exchange activities. 

Author progressing historical case study in fifth chapter, aim to tell Japan’s great effort in China. The chosen case explained the policies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Japan how to effects the impressions of China people. The study reveals Japan Public diplomacy became an unique type in the world, but limited-effects in China.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i
圖目次	iii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5
  第三節、文獻檢閱	 6
  第四節、研究途徑、方法、架構與範圍  12
  第五節、預期成果與研究限制	 16
第二章、公共外交之內容  17
  第一節、定義與特徵  17
  第二節、公共外交組織結構  21
  第三節、政策目標:以國家形象實現國家利益  24
  第四節、推動外交具體方式  27
  第五節、小結  31
第三章、日本式公共外交  33
  第一節、戰後公共外交發展歷程  33
  第二節、日本式組織體制  39
  第三節、文化外交	 46
  第四節、國際傳播	 51
  第五節、小結  54
第四章、從公共外交角度看日中關係之演變	 56
  第一節、戰後中國人對日印象構成:外部因素  56
  第二節、日對中公共外交:外部因素影響中國內部環境  59
  第三節、日對中文化外交  62
  第四節、日對中傳播  68
  第五節、小結  75
第五章、實務討論:日本於重大事件發生後對中國的公共外交作為  77
  第一節、日中戰略互惠關係構想  79
  第二節、中國四川大地震  83
  第三節、東日本大地震  86
  第四節、釣魚台爭議  89
  第五節、小結  92
第六章、結論  94
參考文獻  99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專書
卜正珉,《公眾外交--軟性國力,理論與策略》,台北:允晨文化,2009。
包宗和 編,《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11。
朱浤源 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2005。
何思慎,〈擺盪在兩岸之間:戰後日本對華政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
李正國,《國家形象建構》,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李智,《文化外交:一種傳播學的解讀》,北京:北京大學,2006。
金子將史、北野充 編,日本PHP研究所出版,公共外交翻譯組 譯,《公共外交:「輿論時代的外交戰略」》,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馮昭奎等 ,〈戰後日本外交1945-1995〉,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趙可金,《公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趙新利,《中日傳播與公共外交》,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劉江永,《當代日本對外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
韓方明 編,《公共外交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Robert Fortner,劉利群 譯,《國際傳播:全球都市的歷史、衝突及控制》,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二)期刊    
于朝暉,〈整合公共外交─國家形象構建的戰略溝通新視角〉,《國際觀察》,2008,1期,頁 21-28。
吳友富,〈政府國際公關在塑造中國國家形象中的作用〉,《探索與爭鳴》,2009,2期,頁73-76。
吳志忠,〈地緣政治與歷史觀察下的法國國家認同〉,《台灣國際研究季刊》,2006,2卷,3期,頁119-140。
李博,〈淺議突發事件中的公共外交〉,《法制與社會》,2009,1期,頁229。
李德芳,〈公共外交的危機反應模式〉,《國際論壇》,2008,10卷,5期,頁19-23。
金榮勇,〈日本「橋本主義」下的東亞情勢與互動〉,《問題與研究》,1997,36卷,9期,頁1-11。
莊國平,〈國家形象與公眾外交:中共新國家形象建構之分析〉,《復興崗學報》,2008,92期,頁317-346。

  (三)學術論文
伊藤功,〈二十一世紀日本文化外交政策之研究-從大眾文化的利用之觀點〉,(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2011)。
吳佩霖,〈冷戰後的中日關係:中國崛起與日本邁向正常國家的觀點分析〉,(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2007)。
周作姍,〈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可行性之研究〉,(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2005)。
林佳蓉,〈品牌國家與公眾外交-以芬蘭與Nokia為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2009)。
張毓芹,〈台灣公共外交之發展與研究-以推動參與聯合國之工作為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2006)。
張瑪雲,〈日本地方自治體的國際交流〉,(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2000)。
陳慧珊,〈日本文化外交政策之研究—以麻生時期動漫外交為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2011)。
陳衡志,〈冷戰時期美國公共外交中柔性權力的運用:以美國新聞總署為例〉,(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2010)。
程文政,〈論 中共「公共外交」的發展 : 以胡錦濤時代為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2010)。
黃金湯,〈後冷戰時期中日外交關係〉,(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2001)。
楊豐禎,〈小泉時期的日本對華政策:論中日關係的持續與演變〉,(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2007)。
盧秀蓮,〈中國大陸與台灣公眾外交的比較研究〉,(政治大學 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2006)。

貳、外文部份
  (一)專書
大石裕 山本信人編著,《イメージの中の日本 : ソフト・パワー再考》,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2008。
大澤淳,《国益》,国際政治事典,東京:弘文堂,2005,。
五百旗頭真 編,《戦後日本外交史》,東京:有斐閣,2006。
天兒慧,范力 譯,〈日本人眼裡的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日本広報協会,《たくましい文化と福祉の国づくりへ》,東京:日本広報協会,1984。
加藤淳平,《文化の戰略:明日の文化交流に向けて》,東京:中央公論社,1996。
平野健一郎 編,《国際文化交流の政治経済学》,東京:勁草書房,1999。
田中明彥,《中日關係1945-1990》,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96。
光田明正,《国際化」とは何か》,玉川大学出版部,1999。
渡辺 靖,《文化と外交- パブリック・ディプロマシーの時代》,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11。
添谷 芳秀 編,《日本の東アジア構想》,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2004。

Nye, Joseph S.〈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New York:Public Affairs,2004.
Tuch, Hans N.〈Communicating With The World〉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0.

   (二)期刊
金子將史,〈パブリック・ディプロマシーと国家ブランディング〉,《外交専門誌「外交」》,2011,3期,頁24-32。
三上貴教,〈パブリック・ディプロマシー研究の射程〉,《修道法学》,2007,28期。225-246。
倉田保雄,〈ソフト・パワーの活用とその課題--理論、我が国の源泉の状況を踏まえて〉,《立法と調査》,2011,320期,頁119。
渡邊啓貴,〈日本外交の未来を担う文化外交〉,《外交専門誌「外交」》,2011,3期,頁62-74。
入江昭,〈国際関係における文化の要素〉,《レファレンス》,2005,2期,頁39-49。
頼錦雀,〈台湾日本語教育における「日本語能力試験」の位置付け〉,《外語能力試験之動向與展望国際シンポジウム論文集》,2007,頁137-152。
劉志明,〈中国人の対日イメージと中日関係〉,《国際協力論集》, 1995,3卷2期,頁39-60。

Blackburn, Paul.〈The Post-Cold War Public Diplomacy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15, Iss. 1(winter 1992), p.75-86.
Gilboa, Eytan.〈Media Diplomacy:Conceptual Divergence and Applications〉,The Harvard Intemational 10umal of Press/Politics,1998,3 (3),p.168.
Ross, Christopher. 〈Public Diplomacy Comes of Age. 〉Washington Quarterly 25 (Spring 2002): p.75-83.

   (三)學術論文
小林良樹,〈「中国における対日感情」の実態と悪化要因に関する研究: 1988年-2008年の各種世論調查結果の複合的分析を中心に〉,(早稲田大学大学院アジア太平洋研究科 博士学位論文,2009年)。
佐佐木隆,〈文化交流から文化外交へ─日本文化ブームの今後の行方─〉,〈比較文化史研究学会〉,2010。
星山隆,〈日本外交とパブリック・ディプロマシー〉,〈日本世界平和研究所〉,2008。

    (四)官方資料
「『文化交流の平和国家』日本の創造を」,文化外交の推進に関する懇談会,内閣官房。
「コンテンツグローバル戦略最終取りまとめ」,コンテンツグローバル戦略研究会,経済産業省。
「日本の文化・思想の魅力の発信のための外務省の取組み」,文化外交の推進に関する懇談会,内閣官房。
「日本の発信力強化のための5つの提言」,海外交流審議会,外務省。
「日本文化への理解と関心を高めるための文化発信の取組について」,文化発信戦略に関する懇談会,文部科学省文化庁。
「外交青書」(2006-2012) ,外務省。
「我が国の発信力強化のための施策と体制~「日本」の理解者とファンを増やすために~」,海外交流審議会,外務省。
「新たな時代の外交と国際交流の新たな役割-世界世論形成への日本の本格的参画を目指して-」,国際交流研究会,国際交流基金。
「観光立国推進基本計画」, 観光庁,国土交通省。

参、電子文獻
  (一)網路專文
〈公共外交;信息時代下的國家戰略工具〉,(擷取自「中國國關在線」網站,http://www.irchina.org/xueren/china/view.asp?id=878)。
〈公共外交研究的四個理論維度〉,(擷取自「中國網」網站,http://big5.china.com.cn/international/zhuanti/2010-06/02/content_20171062.htm)。
〈日本公共外交的特點〉(擷取自「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網站,http://www.siis.org.cn/Lunwen_View.aspx?lid=10000366/)。
〈戰後日本外務省公共外交的發展與挑戰〉(擷取自「中國網」網站,http://big5.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11-12/30/content_24291531.htm)。

宋榮華,〈公共外交與文化外交、民間外交是一回事嗎?〉(擷取自「新華網」網站,http: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2/07/c_124332712.htm)。
范士明,〈中國媒體上的日本與中日關係〉(擷取自「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網站,http://www.sis.pku.edu.cn/faculty/blue/article.aspx?userid=28&classid=4&id=82)。
唐小松、王義桅,〈從「進攻」到「防禦」:美國公共外交戰略的角色變遷〉(擷取自「上海公共外交協會」網站,http://www.spda.org.cn/content/2012-04/23/content_5274649.htm)。
廉德瑰,〈日本公共外交的特點〉(擷取自「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網站,http://www.siis.org.cn/Lunwen_View.aspx?lid=10000366/)。
蔡增家,〈近期中日釣魚台爭議的發展及我國的因應之道〉(擷取自「台北論壇」網站,http://140.119.184.164/taipeiforum/view/78.php 最後瀏覽日:2013年12月29日)。
羅慧雯,〈NHK的國際廣播〉(擷取自「公共電視研究發展部」網站,http://rnd.pts.org.tw/p2/2002/021118.htm)。

金子將史,〈広報文化外交戦略課創設〉(擷取自「PHP研究員」網站,http://research.php.co.jp/blog/kaneko/2012/08/01.php)。
張賢純,〈戦後日本経済の高度成長の要因について〉(擷取自「日本経済研究センター」網站,http://www.jcer.or.jp/academic_journal/jer/PDF/10-6.pdf)。
福島政裕,〈日本異質論研究大論争〉(擷取自「東海大学紀要政治経済学部」網站,http://www.u-tokai.ac.jp/undergraduate/political_science_and_eco/kiyou/index/pdf/2010/07_fukushima.pdf)。
北山馨,〈パブリック・ディプロマシー : アメリカの外交戦略〉(擷取自「国立国会図書館」網站, http://dl.ndl.go.jp/view/download/digidepo_999990_po_062706.pdf?contentNo=1)。

Douglas McGray,〈Japan's Gross National Cool〉(擷取自「Foreign Policy」網站,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02/05/01/japans_gross_national_cool?page=0,1)。
Philip Seib,〈Center on Public Diplomacy: Public Diplomacy, New Media, and Counterterrorism〉,擷取自「USC Center on Public Diplomacy」網站,http://uscpublicdiplomacy.org/index.php/about/announcements_detail/cpd_director_pens_counterterrorism_new_media_and_public_diplomacy_for_/。


  (二)即時新聞
〈「中日青年友誼計劃」20週年紀念論壇在今北京舉行〉(擷取自「中國網」網站,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7-07/02/content_8469209.htm)。
〈「釣魚島危機升級 中日官方及民間交流面臨停擺〉(擷取自「人民網」網站,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0913/c99014-18999699.html)。
〈日本人士回憶84年3000青年訪華 曾與胡錦濤會面〉(擷取自「人民網」網站,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7195943.html)。
〈紀念邦交正常化30週年 中日兩國將舉行一系列活動〉(擷取自「新華網」網站,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09/24/content_573472.htm)。
 〈胡錦濤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擷取自「新華網」網站,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08/content_5177408.htm)。
〈專家認為日本對華經濟援助不是戰爭賠償〉(擷取自「人民網」網站,http://www.people.com.cn/BIG5/guandian/35560/3029199.html)。
〈統計:中國網民人數逼近6億大關〉(擷取自「BBC中文網」網站,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3/07/130717_china_internet_population.shtml)。
〈葉小文:中日都要防範極端分子挑事〉(擷取自「中國評論新聞」網站,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1/8/0/5/102180548.html?coluid=4&kindid=16&docid=102180548)。
〈踏尋鄧小平訪日足跡:心中時刻裝著中國的國情〉(擷取自「新華網」網站,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8/19/content_1824213.htm)。
〈中國核電站遠離地震帶 安全性強〉(擷取自「中國評論新聞網」網站,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6/3/1/9/101631956.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631956&mdate=0318090411)。
〈中國國際救援隊在日本地震災區展開救援活動〉(擷取自「中國評論新聞網」網站,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6/2/7/6/101627644.html?coluid=59&kindid=0&docid=101627644)。
〈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訪華〉(擷取自「中國網」網站,http://big5.china.com.cn/zhibo/news/node_7039594.htm)。
〈長春將對友好城市仙台實施物資援助〉(擷取自「新華網」網站,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3/12/c_121179866.htm)。

〈中国四川大地震救援チャリティー書画展についてのご案内〉(擷取自「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日本國大使館」網站,http://www.china-embassy.or.jp/jpn/whjls/t457969.htm)。
〈日本の緊急援助隊、救助活動に着手 四川省青川県〉(擷取自「朝日新聞」網站,http://www.asahi.com/special/08004/TKY200805160281.html)。
〈日中友好7団体「中国四川大地震について」共同プレス発表〉(擷取自「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日本國大使館」網站,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23/content_8236510.htm)。
〈「感謝の気持ちで」中国人実習生、女川で再出発〉(擷取自「読売新聞」網站,http://www.yomiuri.co.jp/feature/20110316-866918/news/20120204-OYT1T00651.htm?from=popin)。

  (三)資源網站
「BBC中文網」
「人民網」
「中時電子報」
「中國評論新聞網」
「中國網」
「新華網」

「日米文化教育交流会議」
「日本放送協会」
「国際交流基金」
「国際交流基金日中交流センター」
「朝日新聞」
「東京-北京フォーラム」
「読売新聞」

「Fletcher School of Law and Diplomacy」
「Public Diplomacy Alumni Association」
「U.S. Advisory Commission on Public Diplomacy」
「U.S. Department of State」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