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502201218544200
DOI 10.6846/TKU.2012.00171
論文名稱(中文) 中國發展太空科技的戰略價值
論文名稱(英文) China's development of the strategic value of space technolog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1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郭俊佑
研究生(英文) Jun-You Guo
學號 79833042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英文
口試日期 2011-12-26
論文頁數 38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曾復生
委員 - 翁明賢
委員 - 林中斌
關鍵字(中) 太空
衛星
C4ISR
太空科技
戰略
關鍵字(英) Outer space
Satellite
C4ISR
Space technology
Strateg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中國繼美國、俄羅斯、法國及日本之後,成為第5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又繼美國、俄羅斯兩國之後,成為第3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顯示中國整體科技水準已向前跨越,不僅代表中國已躍身太空強國之列。
本論文蒐集中國大陸、臺灣、歐美等國家學者之研究著作,並結合平面媒體報導,以及網路刊載之第一手資料,採文獻分析法、比較分析法,目的在探討中國太空科技發展的歷史,置重點於「火箭、衛星、太空船、探月」等發展面向,提出分析與見解,以探討中國發展太空科技能力所引起的作用,期能反映出中國太空科技價值評估。
研究結果發現,中國太空科技之發展,以提升綜合國力、展現軍事威懾,以及躍進國際地位為最具突破性,目前中國首要突破就是建構戰區級天基訊息系統,發展以偵察衛星與預警衛星為主,建立「陸、海、空、天、磁」五維一體攻擊鏈核心,達到指揮、管制、情報、通信結合,實現一體化聯合作戰。
全球發展太空科技,形成「一極多強」局勢,中國發展太空科技,需面對三大挑戰及解決兩大問題:挑戰(一)經費;(二)人才;(三)基礎設施。解決(一)新世代運載火箭關鍵技術;(二)新型太空系統與空間站。
至於未來研究方向,可著眼於:(一)中國太空科技發展之策略運用;(二)中國天軍的組建;(三)太空產業由軍轉民的發展;(四)中國領導者胡錦濤對載人太空發展要求。
太空技術與空間探索,是衡量一個民族智慧、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中國發展載人太空科學技術,對於中國進一步提升國際地位,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英文摘要
Following the United States, Russia, France and Japan, China, becoming the first five countries launched Sputnik. Following the United States, Russia and China, the three humans into space. China's overall level of technology leaping ahead, not only on behalf of the Chinese has been awarded by the out of space power.

This thesis is to collect the writings of scholars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Taiwa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countries, combined with the print media coverage, and the network contains first-hand information on literature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aimed to explore the history of China's space technology development,set focus in rockets, satellites, spacecraft, lunar exploration and other development-oriented, and provide analysis and insights to explore the ro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pacity, and to reflect the Chinese space technology valuat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ace technology to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demonstrating military deterrence, and the leap of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the most groundbreaking, China's first breakthrough is a construct, a theater-level space-based messaging systems, the development of reconnaissance satellites and warning satellitesLord, to establish a "land, sea, air, magnetic five-dimensional one attack chain core to reach the command, control, intelligence, communications, combin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joint operations.

Global development of space technology, the formation of a "very much"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face three major challenges and solve two major problems: the challenge (a) funding; (b) personnel; (c) infrastructure. Solve (a) the new generation carrier rocket key technologies; (b) of new space systems and space station.
As for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can focus on: (a) of China's spac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b)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ese space forces; (c)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 industry by conversion; (d) Chinese leader Hu Jintao contained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pace requirements.

Space technology and space exploration, is a measure of the wisdom of a nation, an important symbol of a country'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China's development of manned 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China to further enhance its international status, to enhance its economic strength, technological strength, national defense capabilities and national cohesion, aresignificant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中國發展太空科技的戰略價值
〈目    錄〉
〈目    錄〉	V
〈圖  目錄〉	VII
〈圖表 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0
第四節  概念與名詞界定	14
第五節  文獻評析	17
第二章  中國發展「太空科技」的理論與實踐	28
第一節  中國「太空科技」理論	30
第二節  美、俄「太空科技」理論之實踐	41
第三節  中國對太空「空間」認知與發展	52
第四節  小結	59
第三章  中國發展「太空載具」的戰略價值	62
第一節  中國「太空載具」的發展現況	66
第二節  中國「太空載具」發展限制與突破	74
第三節  小結	88
第四章 中國「衛星系列」的戰略價值	92
第一節  中國人造衛星發展歷程	103
第二節  中國人造衛星發展現況	111
第三節  中國人造衛星發展的戰略價值	158
第四節  小結	166
第五章 中國「神舟系列」的戰略價值	167
第一節  神舟系列太空船功能與特點	177
第二節  神舟系列太空船與美、俄太空船(梭)差異	186
第三節  神舟系列的戰略價值	199
    第四節  小結....................204
第六章 中國「嫦娥工程」的戰略價值	207
第一節  嫦娥工程發展歷程	208
第二節  嫦娥工程發展限制與突破	217
第三節  嫦娥工程的的戰略價值	220
第四節  小結	222
第七章 結論	225
第一節  研究總結	225
第二節  研究心得與啟示	235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建議	246
參考書目	251
一、中文書目	251
二、英文書目	261
三、網際網路	262
附錄1  「2000年中國的航太」白皮書	265
附錄2  「2006年中國的航太」白皮書	279
附錄3  「中國的航太」白皮書	293
附錄4    航太發展「十一五」規劃	301
附錄5  「2011年中國的航太」白皮書	317
太空科技重要大事紀要	332
中國太空科技發展歷程與重要發展成果紀要	362
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歷年發射統計表	385

〈表  目錄〉

表 1-1 國內方面專書及論文書籍	22
表1-2  中國方面專書及論文書籍	24
表1-3  國外方面專書及論文書籍	26
表 3-1 中國長征系列火箭相關參數一覽表	65
表 3-2 中國與世界先進國家太空科技能力比較一覽表	78
表 3-3 中國5大軍工總公司改組10大企業集團一覽表	86
表 3-4 中國太空科技發展現況綜整一覽表	89
表 4-1 中國創新暨實驗衛星系列發射歷程	149
表 4-2 中國人造衛星的軌道和主要性能	161
表 5-1 美、俄太空飛船主要任務比較表	190
表 6-1 中國嫦娥工程發展歷程	211

〈圖  目錄〉

圖 1-1  研究架構圖	13
圖 3-1  中國太空載具組成示意圖	66
圖 3-2  太空主戰裝備示意圖	67
圖 3-3  太空空間平臺(太空站或太空基地)組成示意圖	69
圖 3-4  太空空間武器組成示意圖	70
圖 3-5  美國太空衛星群組成示意圖	73
圖 4-1  中國人造衛星發展及運用一覽圖表	92
圖 4-2  美偵察衛星監視部隊動態一覽圖表	94
圖 4-3  衛星影像提供各類攻擊目標一覽圖表	95
圖 4-4  雷達及光學影像比較圖	98
圖 4-5  中國研發衛星示意圖	102
圖 4-6  中國衛星應用示意圖	109
圖 4-7  中國研發衛星示意圖	112
圖 4-8  大陸棚	139
圖 7-1  中國衛星發展及運用示意圖	226
圖 7-2  陸、海、空、天一體化示意圖	228
圖 7-3  中國太空計畫示意圖	235
圖 7-4  C4ISR示意圖	237
圖 7-5  電視導引精確打擊意圖	241
圖 7-6  各種偽裝裝備示意圖	248

〈圖表 目錄〉

圖表 1-1 蘇、美、法、日、中第1次發射人造衛星比較表	2
圖表 2-1 世界發展太空科技現況	30
圖表 2-2 太空空間戰略	55
圖表 2-3 中美太空空間戰略裝備比較	56
圖表 3-1 中國軍事戰略變革一覽表	63
圖表 3-2 美國太空衛星群組成示意圖	71
圖表 3-3 美國與中國投資經費統計一覽圖	75
圖表 4-1 美軍事偵察衛星一覽圖表	97
圖表 4-2 全球定位系統一覽表	99
圖表 4-3 衛星通信網絡示意圖	100
圖表 4-4 中國衛星一覽表	104
圖表 4-5 中國研發衛星示意圖	106
圖表 4-6 中國研發衛星示意圖	108
圖表 4-7 第1次發射人造衛星一覽表	113
圖表 4-8 中國通信衛星一覽表	117
圖表 4-9 空間解析度一覽表	119
圖表 4-10 中國尖兵系列衛星一覽表	130
圖表 4-11 中國氣象衛星發展一覽圖表	136
圖表 4-12 中國海洋系列衛星	142
圖表 4-13 中國實踐衛星系列發射歷程	147
圖表 4-14 全球衛星導航運作與建立情況	150
圖表 4-15 中國北斗導航衛星發射歷程	154
圖表 4-16 中國中繼衛星發射歷程	157
圖表 4-17 中國運載火箭的主要參數和運載能力	160
圖表 5-1 中國長征運載火箭發射能力一覽圖表	167
圖表 5-2 蘇、美、中發展太空飛船	171
圖表 5-3 中國「神舟」系列發射情況一覽表	176
圖表 5-4 中國「神舟」系列發射情況一覽表	179
圖表 5-5 神舟系列中國太空員一覽表	182
圖表 5-6 美國太空計畫	187
圖表 5-7 俄羅斯「聯盟」系列發展情況一覽表	189
圖表 5-8 中、美、俄太空飛船比較表	191
圖表 5-9 美國太空梭計畫	193
圖表 6-1 中國太空計畫	208
圖表 6-2 中國嫦娥1號與工程發展歷程	214
圖表 7-1 中國太空計畫示意圖	230
圖表 7-2  2009年太空衛星統計表	232
圖表 7-7  中美C4ISR比較示意圖	239
圖表 7-8  模擬技術研發戰機與導彈示意圖	243
圖表 7-9  各國投入太空經費比較表示意圖	246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一)臺灣中文書目
1、翁明賢執行編輯,張建邦總策劃,《2010年中共軍力評估》,(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1月)。
2、翁明賢,《解構與建構:台灣的國家安全戰略研究(2000-2008) 》,(臺北:五南出版,2010年4月)。
3、林中斌,《核霸-透視跨世紀中共戰略武力》。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2月。
4、林中斌,《二0一0中共軍力評估》,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5、林中斌主編,《廟算台海一新世紀海峽戰略態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12月。
6、曾復生,《中美台戰略趨勢備忘錄第一輯》。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7、曾復生,《中美台戰略趨勢備忘錄第二輯》。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8、曾復生,《中美台戰略趨勢備忘錄第三輯》。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0月。
9、王高成,
10、丹青圖書有限公司編輯部,《中共當代太空事業》。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90年12月。
11、林子洋,《太空情報與國家安全》。臺北:幼獅文化,2004年1月。
12、林宗達,《赤龍之爪》。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
13、林宗達,《中共軍事革新之資訊戰與太空戰》。臺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2年5月。
14、林宗達,《先發制人-中共資訊戰之制敵機先》。臺北:晶典文化事業出版社,2005年5月。
15、譚傳毅,《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攻與防》。臺北:時英出版社,1999年11月。
16、曉兵、青波著,《中國能否打贏下一場戰爭》。臺北:周知文化,1995年1月。
17、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18、紐文英,《教育研究方法論文寫作》,臺北:雙葉書廊,2007年1月。
19、袁方,《社會研究方法》,臺北:五南書局,2002年5月。
20、姚祖德,《變革與玄機--跨越式的中國軍備發展》,臺北:時英出版社,2002年11月。
21、張明睿,《中國國防戰略發展》,臺北:洪葉文化出版,1998年9月
22、紐先鍾,《戰略研究入門》,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23、林碧炤,《國際關係與外交政策》,臺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
24、平可夫,《外向型的中國軍隊、中共對外的諜報、用兵能力與軍事交流》,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初版。
25、徐瑜,《不朽的戰爭藝術-孫子兵法》,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3年普及版再版。
26、陳俊中,《當代軍用衛星的發展與實戰應用(下)》,臺北:尖端科技軍事雜誌,2006年01月。
27、郎宗亨,《稱霸世界的超常規武器》,臺北:豐閣出版社,2004年03月31日。
28、沈世一,《中共空、天力量運用對我防衛作戰的省思》,臺北:國防大學,2008年6月。
29、曹孝中,《中共航太戰略虛實研究:以北斗衛星發展為例》,臺北:淡江大學碩士班論文,2008年1月。
30、陳金寧,《中共「空天一體」戰略能力虛實評估-以空天戰場C41SR系統發展為例》,臺北:淡江大學碩士班論文,2008年6月。
31、鍾志運,《中共「航太戰略」虛實研究-以以載人太空船發展為例》,臺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32、蔣成明,《中共「反衛星武器」的戰略性能力虛實評估》,臺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33、Department of Defense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2010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報告》。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0年11月。
34、李美華譯,Earl Babbie、《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臺北:時英出版社,1998年2月。
35、John N. Petrie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戰略論文選譯》。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4年4月。
36、John N. Petrie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太空:國力的新選擇》。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4月。
37、曾祥穎譯,K.Scott McMahon,《美國飛彈防禦的過去與現在》, 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6月。
38、Mark A. Stokes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中共戰略現代化》。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4月。
(二)中國中文書目
1、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
2、王健、李力鋼、賈俊明,《太空戰》。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
3、李大光,《太空戰》。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11月。
4、袁靜偉,《空天一體作戰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5、胡思遠、陳虎,《美軍航太戰》。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5年9月。
6、常顯奇、李雲芝、羅小明、余偉、耿豔棟、陳浩光、林東,《軍事航太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7、郝岩,《航太測控網》。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4年7月。
8、任萱,《軍事航太技術》。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4年7月。
9、賈俊明,《太空作戰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
10、陳求發,《航太入門必讀》。北京:宇航出版社,1998年8月。
11、孫家棟,《現代武器裝備知識叢書》。北京:原子能出版社、航空工業出版社、兵器工業出版社,2003年7月。
12、邱滌珊,《航太裝備軍事應用》。北京: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13、李金鐸,《中國航太騰飛之路》,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年01月01日
14、楊明偉,《中外學者再論周恩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4月
15、朱國強,《美國戰略導彈防禦計畫的動因》,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4月
16、許斌、徐立新譯,James L. Boling著,《先發制人與美國的戰爭方式》,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8年
17、李榮長,《空天一體信息作戰》,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6月。
18、《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戰略研究部編,2001年6月
19、常顯奇,《軍事航太學》,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5年01月01日。
20、張昭忠,《怎樣才能打贏資訊化戰爭》,北京:世界知識,2004年06月01日。
21、劉彥軍、萬水獻、李大光、郭彤,《論制天權》,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
22、浦興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
23、朱增良,《飛天夢園 來自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的內部報告》,北京:華藝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24、郭梅,《高技術戰爭:劍與盾》,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
(三)臺灣期刊
1、鍾堅,《中共航太計畫對我國家安全之影響》,臺北:尖端科技第216期,2002年8月。
2、鍾堅,《天軍成軍啟動天戰》,臺北: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11 期2003年11月。
3、Ogden,B.,《論戰鬥壓力〉》,國防譯粹月刊國防部史編局主編,臺北:國防部,1997年。
4、陳勁甫。《資訊時代的戰爭與軍事革命>》,國防雜誌第15卷第6期。1999年12月。
5、李偵林,《淺談軍事革命》,國防雜誌第14卷第2期,1998年8月。
6、藍維萬,《軍事革命概論》,國防雜誌第14卷第4期,1998年10月。
7、徐家輝,《軍事革命發展趨勢》,國防雜誌第14卷第7期,1999年1月。
8、何勵夫,《長距離情資傳遞利器-衛星通信》,新新季刊第23卷第30期。2001年7月。
9、錢高陞,《聯合作戰資訊優勢-網狀化作戰概念與興起》,國防雜誌,第19卷第9期。民國93年9月。
10、柯鴻禧,《資訊時代欺敵作戰》,國防譯粹第30卷第5期。2003年5月。
11、沈明室,《美國新戰爭方式的倡導者》,國防譯粹第30卷第9期。
12、劉廣華,《螢幕後的真相-透視資訊本質》,國防譯粹第30卷第11期。
13、陳宇震,《中共發展太空事業的戰略意義》,中華戰略學刊2000年秋季刊,2000年10月。
14、張德方,《美國尋求解除來自太空的威脅》,國防雜誌第19卷第2期。民國93年2月。
15、應紹基,《中共的導航定位衛星系統》,國防雜誌第18卷第12期。民國92年6月。
16、應紹基,《中共通信衛星之發展歷程與展望》,海軍學術月刊。第37卷第1期。民國92年1月。
17、應紹基,《由中共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的成長歷程—談中共小衛星科技的發展趨勢>》。空軍學術月刊。第565期。民國92年12月。
18、應紹基,《中共航空科技的發展歷程》,臺北:海軍學術月刊,第38卷第5期,2004年5月。
19、應邵基,《中國載人航太的特色與其可能之軍事應用》,臺北:空軍學術月刊第579期,2005年7月6日。
20、羅慶生,《中共間諜衛星發展現況對我國家安全威脅之影響評估》。國防雜誌。第17卷第11期。民國91年5月。
21、謝豐安,《武力網-美國海軍轉型中心》。國防譯粹。第31卷第6期。
22、蘇恆宗,《共軍新軍事革命發展概況與能力芻議》,臺北:國防雜誌,第16卷第3期,2001年09月01日。
23、林宗達,《中共太空戰之內涵》,臺北:共黨問題與研究,第28卷第6期,2002年6月。
24、林宗達,《中共軍事革新之資訊戰與太空戰》,臺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2年5月。
25、秦君惕,《中共高技術局部戰爭能力之研究-以「天軍」發展為例》,淡江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4年6月。
26、馬立德,《對中共太空軍力應用之探討》,臺北:海軍學術月刊第35卷第8期,2001年8月。
27、吳福生譯,Zahmay Khalilzad,《美國與崛起中的中國 : 戰略與軍事意涵》,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
28、唐小威譯,Marc Creasini,《戰爭的未來》,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4年。
29、方淑惠、餘佳玲譯,Stephen J. Flanagan, and Michael E.Marti 編,《人民解放軍與變動的中國》,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
30、郭家琪、林宜瑄、李延輝譯,Sam C.Sarkesian, John Allen Willaims, and Stephen J. Cimbala,《美國國家安全》,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
31、高一中譯,William T. Tow,《亞太戰略關係:尋求整合安全》,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
32、王高成,《中國不對稱作戰戰略與台灣安全》,臺北:全球政治評論第6期,2004年4月
33、凱文、舒孝煌,《談中國神6號載人太空船》,臺北:全球防衛雜誌第256期,2005年12月。
34、李育慈譯,Laurie Burkitt, Andrew Scobell, and Larry M. Wortzel,《解放軍75週年之歷史教訓》,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
35、江迅,《航太突破推動中國經濟》,臺北:亞洲週刊第17卷4期,2003年11月02日。
36、林長盛,《中共衛星武器的現況與發展》,臺北:中國大陸研究第39卷第9期,1996 年9月。馬立德,《對中共太空軍力應用之探討》,臺北:海軍學術月刊第35卷第8期,2001年8月10日。
37、王蜀寧,《中共衛星發展對我軍事之影響》,臺北:國防雜誌第18卷第5期,2002年11月01日。
38、劉宜友,《對中共軍事衛星發展之研析》,臺北:國防雜誌第15卷第12期,2000年6月。
39、李憲榮、陳國雄譯,Susan M. Puska 主編,《未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臺北:玉山社,2001年。
40、王長河,《從解放軍建立天軍談解放軍太空部隊體制、編組及戰力等發展現況》,臺北:空軍學術月刊第573期,2004年8月。
41、周東嶽,《中共太空科技發展及對我影響之研析》,臺北:國防通識月刊6月號,2008年6月
42、黃文啟譯,Joan Johnson - Freese著,《中共的載人太空計畫: 孫子或阿波羅再現?》,臺北:國防譯粹第31卷第5期,2004年5月
43、余忠勇譯,Dana J . Johnson , Scott Pace , and Bryan Gab bard,《太空-國力的新選擇》,(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2月)
44、沈一鳴,《論美國與中共發展航太科技對軍事戰略之影響》,(臺北:國防雜誌第18卷第17期,2003年11月)
45、余忠勇譯,DanaJ.Johnson,Scott Pace,and Bryan Gabbard,《太空-國力的新選擇》,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2月
46、吳東林,《從不對稱作戰理論解析中國軍事戰略思維的轉變與運用》,臺北:海軍學術月刊第36卷第2期,2002年2月
47、陳子平,《美國2005年中國軍力報告研析-中國戰略思維的轉變》,臺北:國防雜誌第19卷第11期,2005 年10月。
48、羅慶生,《中國間諜衛星發展現況及對我國家安全威脅之影響評估》,臺北:國防雜誌第17卷第11期,2002 年5月1日。
49、羅慶生,《國防政策與國防報告書》,臺北:揚智出版社, 2000年8月15日。
50、李安景、王忠民,《透視中國航太發展及對我防衛作戰之影響》,臺北:空軍學術月刊第582期,2005年5月
51、廖文中,《中國發展天軍將導致美中台軍備競賽》,臺北:全球防衛雜誌第249期,2005年5月。
52、應天行,《中共衛星投射能力的近況與展望》,臺北:軍事家第163期,1998年3月。
53、余永章,《探索中共太空科技發展與我國因應之道》,(臺北:陸軍學術月刊,第39卷第451期,2003年3月1日),頁46。
54、劉宜友,《對中共「航太戰」之研析》,臺北:國防雜誌第19卷第11期,2004年11月。
55、黃東,《神舟6號滿載軍事突破》,亞洲週刊第19卷第44期,2005年10月30日。
(四)中國期刊
1、馬興瑞,<中國航太的系統工程管理與實踐>,《中國航太》。2008年1月月刊。
2、李東、程堂明,<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發展展望>,《中國航太》。2008年2月月刊。
3、范永輝、李吉平、許煥武,<2007年各國航太發射活動回顧>,《中國航太》。2008年3月月刊。
4、楊寶華,<中國空間技術成就與展望>,《中國航太》。2008年4月月刊。
5、唐伯昶,<中國返回式衛星>,《中國航太》。2008年5月月刊。
6、李照廣、李一凡、楊文濤,<中國海洋衛星技術成就與展望>,《中國航太》。2008年6月月刊。
7、李卿,<中國氣象衛星技術成就與展望>,《中國航太》。2008年7月月刊。
8、譚述森、竇長江,<論基於北斗的衛星導航>,《中國航太》。2008年7月月刊。
9、劉建忠、李聃,<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中國航太》。2008年8月月刊。
10、李相榮、汪軼俊,<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中國航太》。2008年9月月刊。
11、韓鴻碩、蔣宇平,<各國登月計畫及載人登月的目的與可行性檢析>,《中國航太》。2008年11月月刊。
12、張志前,《全球矚目的航太科技工業》,北京:當代中國史研究,1994年第4期
13、李明強,《中國導彈與航太之父錢學森》,北京:中國航太月刊,2002年1月第1期
14、解大青、潘厚任,《中國載人航太的決策與實施》,北京:現代軍事,2003年第322期,2003年11月
15、石左虎譯,James Oberg,《迎頭趕上的中國航太業》,(北京:世界科學,2003年第11期,2003年11月
16、張濤,《譜寫中國航太新篇章》,北京:國防科技工業月刊,2003年3月
17、左賽春,《神箭揚威星光璀璨神舟飛天》,北京:現代軍事2003年第313 期,2003年2月。
18、照煒渝,《俄羅斯組建航天部隊》,中國航太,2001年第7期,2001年7月19日
19、熊小龍、李榮剛、由大德、張世燎,《奪取制太空權》,北京:飛航導彈第10期,2005年
20、常顯奇,《空間戰略與國家安全》,北京:中國軍事科學第15卷1期,2002年2月20日
21、馮書興、崔洋,《美俄空間戰略初探》,中國軍事科學第15卷第1期,2002年2月20日
22、龔念曾,《海灣危機中的美國軍事航太系統》,北京:現代軍事第171期1991年4月
23、龐之浩,《現代戰爭中的天皇巨星—軍用衛星縱橫談》,北京:現代軍事第201期,1993年10月
24、蘇金龍、薛翔、孫曉春,《評北約對南聯盟空襲行動》,北京:現代軍事第268期,1995年5月。
25、孫建祥,《非接觸式作戰淺析》,現代軍事第275期,1999年12月。
26、孫來燕,《中國航太的輝煌成就和發展戰略》,北京:國防科技工業2006年第9期,2006年09月。
(五)報紙
1、中國時報(臺北)。
2、聯合報(臺北)。
3、青年日報(臺北)。
4、解放軍報(北京)。
5、大公報(北京)。
6、科技日報(北京)。
(六)其他
1、<軍語辭典>,國防部,臺北:2003年。
2、<大陸情勢雙週報>,國民黨中央政策會
二、英文書目
(一)Stephen J. Flanagan and Michael E. Marti eds.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China in Transition(Washington, D.C.: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2003)。
(二)Stephen J. Flanagan and Michael E. Marti eds.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China in Transition(Washington, D.C.: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2003)。
(三)Bob Preston,Dana J. Johnson,Sean Edwards,Michael Miller,Calvin Shipbaugh, Space Weapons Earth Wars(Santa Monica: RAND, 2002)。
(四)Susan M. Puska eds.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fter Next(U.S. Army War College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August 2000)。
(五)Mary C. Fitz-Gerald,Hudson Institute, Chinese military modernization and its impact 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sia-Pacific region,2007年3月30
(六)Brain Harvey,China’s Space Program: From Conception to Manned Spaceflight (New York: Springer,2004)。
(七)Steven Lambakis,On The Edge of Earth: The Future of American Space Power, (Lexington:University of Kentucky Press, 2001)
(八)James Andrew Lewis,China’s Manned Space Program,(Technology and PublicPolicy, November 16, 2005)
(九)Jaushieh Joseph Wu, China Rising: Implications of Economic and Military Growth in the PRC, 26.
(十)Bernard D. Cole, The Great Wall at Sea: China’s Navy Enters the 21st Century(Annapolis, MD: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1)
(十一)David J. Thompson, and William R. Morris, “China in Space Civilian and Military Development”
(十二)Brain Harvey, China’s Space Program: from Concept to Manned, 
(十三)Jaushieh Joseph Wu, China Rising: Implications of Economic and Military Growth in the PRC(Taipe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2001)
(十四)William C. Martel, and Toshi Yoshihara,“Averting a Sino-U.S. Space Race,”The WashingtonQuarterly, vol.26, no.4,(Autumn 2003)
(十五)David J. Thompson, and William R. Morris,“China in Space Civilian and Military Development,”Air War College Maxwell Paper, No.24,(August 200)
三、網際網路
(一)AEEA天文教育資訊網http://aeea.nmns.edu.tw
(二)BBC中文主頁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default.stm
(三)NASA網頁http://www.nasa.gov
(四)U.S.Space Command http://www.gsinstitute.org
(五)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六)人民日報http://www.cnsa.gov.cn
(七)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
(八)中國在線http:www.cnolo.com
(九)中國首網http://www.china.com.cn
(十)中國航太報社http://www.china-spacenews.com
(十一)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http://www.spacechina.com/
(十二)中國航太報http://www.china-spacenews.com/
(十三)中國新聞網http://tech.big5.enorth.com.cn
(十四)中國廣播網http://www.cnr.cn
(十五)中國國家航天局http://www.cnsa.gov.cn/
(十六)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
(十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http://www.moe.gov.cn
(十八)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
(十九)天文小站http://www.bud.org.tw/chen/chenAs42.htm
(二十)今日的中國國防http://www.sinodefence.com/default.asp
(二十一)太空梭事故新聞專http://taiwantp.net
(二十二)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
(二十三)北方網http://tech.enorth.com.cn
(二十四)成大地理分站http://www.phys.ncku.edu.tw
(二十五)西北工業大學http://www.jpkc.nwpu.edu.cn
(二十六)全球安全網頁http://www.globalsecurity.org/index.html
(二十七)香港信報http://www.ln.edu.hk/caps/docs/paper
(二十八)東方網http://tech.tom.com
(二十九)南方網http://www.southcn.com
(三十)美國國防部http://www.defenselink.mil/
(三十一)美國飛彈防禦局http://www.mda.mil/mdalink/html/mdalink.html
(三十二)美國科學家協會http://www.fas.org/main/home.jsp
(三十三)飛彈威脅網頁http://www.missilethreat.com/
(三十四)科報網http://news.51zaobao.cn
(三十五)紐約時報http://www.nytimes.com/
(三十六)國家太空科技局http://www.cnsa.gov.cn
(三十七)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http://iir.nccu.edu.tw/
(三十八)亞洲時報http://www.asiatimes-chinese.com
(三十九)華盛頓時報http://www.washtimes.com/
(四十)華盛頓郵報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四十一)華盛頓觀察週刊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
(四十二)搜狐IT頻道http://it.sohu.com
(四十三)新華網http://www.china.com.cn
(四十四)新台灣新聞週刊http://www.newtaiwan.com.tw
(四十五)新華視點http://www.china.com.cn
(四十六)新浪網http://jczs.news.sina.com.cn
(四十七)詹氏防衛週刊http://jdw.janes.com/
(四十八)蒐狐網http://it.sohu.com/79/92/article214569279.shtml
(四十九)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
(五十)鞍山科技資訊網http://asinfo.gov.cn/
(五十一)龍騰太空http://www.geocities.com/CapeCanaveral/Launchpad/1921/index.htm
(五十二)科技日報http://tw.myblog.yahoo.com
(五十三)青年日報http://news.gpwb.gov.tw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