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501200615081000
DOI 10.6846/TKU.2006.01002
論文名稱(中文) 提升我國私立大學競爭力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Promoting Competitiveness on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Taiwa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4
學期 1
出版年 95
研究生(中文) 游佳雯
研究生(英文) Jia-Wen Yo
學號 69112003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5-12-07
論文頁數 19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蓋浙生
委員 - 張家宜
委員 - 張光正
關鍵字(中) 競爭力
教育競爭力
關鍵字(英) Competitiveness
Educational competitivenes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有五:一、探討競爭力意涵與相關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二、分析美國私立大學的競爭力及其競爭優勢;三、探討我國私立大競爭力的現況及其困境;四、建構提升我國私立大學競爭力的條件;五、歸納研究結果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相關單位作參考。因此,根據大學排名指標將影響私立大學競爭力的因素分為五個面向:財政資源、學術水準、教學品質、學生素質及國際化程度。並以此五個面向來分析美國私立大學之競爭力與競爭優勢作為改進我國私立大學競爭力之依據,再以此五面向比較我國公私立大學競爭力之差異及中美兩國私立大學競爭力之差異。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係以訪談法為主要方法,並以私立大學校長及行政人員、專家學者及教育行政主管為訪談對象,進行調查研究。期能藉由訪談過程瞭解受訪者對當前國內私立大學如何提升競爭力之看法,藉以印證文獻探討之發現,或補強其不足之處。
最後,綜合文獻與訪談調查所得之資料,獲得以下的結論:
  一、影響私立大學競爭力的因素是質量兼具。
  二、美國私立大學具備競爭力的主要原因為政府角色及豐富財源。
  三、我國公私立大學之間競爭力的差距正逐漸縮小。
  四、財政資源的多元性會影響私立大學的競爭力。
  五、提升私立大學的學術水準首先應釐清學校的定位。
  六、改善私立大學的教學品質應建立監督及獎勵機制。
  七、學校對學生的培養成效是影響學生素質的關鍵因素。
  八、提升私立大學的國際化程度應建立辦學特色。
  九、政府應該扮演的角色為「監督者」與「輔導者」。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1. to inquire into the meaning and theories of competitiveness and to query how to apply it to education; 2. to analyze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private university in U.S.A.; 3. to understand the condition and perplexity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Taiwan; 4. to establish the methods to promot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Taiwan; 5. the concrete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to relevant institutions basing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ccording to the indictors of university ranking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ompetitiveness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are: financial resource, academic level, teaching quality, and students’ essential and internationalized level. On the basis of these five factors,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U.S.A. and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not only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Taiwan, but also between the private universities of Taiwan and U.S.A.
  To achieve the purposes above, the main method of this study is interview survey with interviewees including presidents and faculty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scholars, and official of educational authority. In terms of data from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terview survey, conclusions have been reached as follows:
1.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ompetitiveness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ar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2.The main competitiveness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U.S.A. are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the roles that government plays.
3.The gap of competitiveness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Taiwan is reducing.
4.The multiple financial resources affect the competitiveness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5.In order to promote academic level, private universities have to recognize the orientation of school previously.
6.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can be improved by establishing the mechanism of supervision and reward.
7.It’s the training of school to students that affect the students’ essential primarily.
8.building up the features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to upgrade the internationalized level.
9.The roles that authorities have to play are “supervisor” and “guide” in promot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Ⅰ
表次	Ⅲ
圖次	Ⅳ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競爭力與教育競爭力的意涵	11
第二節	美國私立大學競爭力之探討	21
第三節	我國私立大學競爭力之探討	56
第四節	國內外私立大學競爭力之比較	8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90
第一節	研究對象	90
第二節	研究工具	93
第三節	實施程序	94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研究倫理	9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97
第一節	研究結果分析	97
第二節	綜合討論	12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9
第一節	結論	139
第二節	建議	145
參考書目	151
ㄧ、 中文部份	151
二、 英文部份	155
附錄	159
  附錄一  指導教授推薦函	159
  附錄二  「提升我國私立大學競爭力之研究」訪談大綱	160
  附錄三  訪談內容摘要	162
表次
表2-1   世界競爭力年報的評比的因素及其規準	14
表2-2   2005年美國最佳大學排名指標	24
表2-3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指標	26
表2-4   英國時報「世界大學排行榜」之指標	29
表2-5   大學排名指標比較表	31
表2-6   2000年美國公私立大學經費收入來源的比例	36
表2-7   2004年美國大學募款收入排行榜	43
表2-8   2001-2002年各國公私立大學學雜費標準	61
表2-9   各類型大學平均每人樓地板面積標準建議表	69
表2-10  台灣與美國終身職教授比例表	87
表3-1   訪談對象之基本資料	92

圖次
圖1-1  研究流程圖	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丁志權(1999)。中美英三國教育經費財源與分配制度之比較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丁錫鏞(1994)。臺灣企業永續成長的競爭策略。台北市:嵐德出版社。
大衛.克普(2004)。搶救大學—都次行銷惹的禍?!(賴慈芸譯)。台北市:天下雜誌。(原著出版年:2004年)
元智大學(2004年3月)。由全球大學SCI論文發表分析本校工程學院各學門研究水準。2005年12月12日,取自: http://www.high.edu.tw/01/1_5/
王秀英(2001)。從教育成本理論探討國立大學資源分配與財務指標之建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王振寰(2000)。私立大學的困境與突破。二十一世紀私立大學的挑戰與展望—中日韓三國私立學校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王麗雲(2005)。拉伕、放洋、自研或放牛?-博士教育與大學國際學術競爭力。楊敦和(主持人),提升大學國際競爭力。大學評鑑、進退場機制與提升國際競爭力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
王麗雲譯(2003)。州政府與高等教育。載於陳舜芬等譯,21世紀美國高等教育—社會、政治、經濟的挑戰(207-240頁),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申慧媛(2005年10月17日)。外籍生增多,大學成地球村 銘傳-規劃國際學院。自由時報電子新聞網,2005年10月25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oct/17/today-life11.htm
成群豪(2002)。我國大學財務經營機制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克里斯多福.巴斯(1999)。經濟學辭典(施犖善、施蓓莉譯)。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6年)
吳天元、吳天方、樊學良、林建江(2003)。教育競爭力理論。全球化、教育競爭力與高等教育改革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正大學。
吳迪珣(2001)。近四年來大學助學金申請大幅增加。文教新潮,6(3),2004年9月15日,取自http://www.tw.org/newwaves.html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名詞解釋—教育競爭力。教育研究月刊,109,159。
呂木琳(2004)。我國高等教育的願景與競爭力。大學卓越政策之檢討與展望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淡江大學。
呂美霓(2003)。大學競爭力指標之分析。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李金桐(1995)。高教叢書研究類--我國大學院校學生學雜費及政府對私立大學院校補助之研究。台北市:教育部高教司。
李雪莉(2005)。巨塔危機-迷失台大 高教悲歌。天下雜誌,318,124-136。
私立大學校院執行獎補助經費訪視建議彙總(2002)。高教簡訊,133,15。
私立學校投資基金管理辦法(2004年修正)。
周逸衡(1992)。高教叢書研究類--大學募款之相關研究。台北市:教育部高教司。
彼得.杜拉克(1998)。巨變時代的管理。(周文祥譯)。台北縣:中天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5)
所得稅法(2003年修正)。
林妙影(2005)。政治大學招收外國學生的現況與未來-訪政大國際教育交流中心主任林月雲,高教簡訊,166,2005年5月18日,取自:http://www.news.high.edu.tw/monthly166/content02.htm
波特(1996)。國家競爭優勢(上)。(李明軒、邱如美譯)。台北縣: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1990)
邵玉銘(2002)。留學之路—走出你的亮麗人生。台北市:中央日報社企畫中心出版組。
侯永琪(2005)。台美兩國大學聘任制度發展之比較。教育研究月刊,137,56-79。
美國大學校院積極招收國際學生(2005)。高教簡訊,170,2005年5月18日,取自:http://www.news.high.edu.tw/monthly170/content05.htm#title1
高希鈞、石滋宜(1996)。競爭力手冊。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社。
張建邦(2002)。「狐狸世紀」大學的整併與發展。載於「大學整併理念與策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
張國保(2002)。私立大學董事會組織運作與職權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曉鵬(2005)。大學排名與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第一屆世界一流大學國際研討會述評。高等教育,9,32-38。
教育部(2004)。各國大學一年學雜費,重要教育統計資訊,2005年2月21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temp1/overview.files/frame.htm?open
教育部(2004)。教育部私立大學校院整體發展獎助及補助作業。2005年1月31日,取自http://moe.cycu.edu.tw/2_query/index.asp
教育部統計處(2005)。主要統計表。2005年5月12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service/sts4-3.htm?TYPE=1&UNITID=93&CATEGORYID=0&FILEID=112834
國科會(2005)。94年度專題研究計畫核定件數與核定金額統計表—按機關分類。國科會學術補助/獎勵統計資料庫。2005年11月15日,取自:https://nscnt12.nsc.gov.tw/WAS/as100/as101/as10102.aspx
莊志達(1998)。大學的競爭優勢在師資。遠見雜誌,六月號,76。
陳舜芬(1998)。美國高等教育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啟示。載於二十一世紀基金會(主編),彩繪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教育(37-73頁)。台北;中華徵信所。
陳德華(1999)。我國政府獎補助私立大學校院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麗珠(2000)。美國教育財政改革。台北市:五南。
湯堯(2001)。高等教育經營策略分析以SWOT為例。教育學刊,17,147-161。
湯堯、成群豪(2004)。高等教育經營。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湯堯譯(2003)。聯邦政府與高等教育。載於陳舜芬等譯,21世紀美國高等教育—社會、政治、經濟的挑戰(173-203頁),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黃以敬(2004年5月11日)。大學退學率跌破1%。自由時報電子新聞網。2005年11月5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may/11/today-life5.htm
黃麗(2004年6月28日)。美國私立高等教育概況。2004年11月5日,取自http://www.xaiu.com/qifangedu/zazhi/ArticleShow.asp?ArticleID=438
楊國賜(1995)。高教叢書研究類--大學校地合理面積計算手冊。台北市:教育部高教司。
楊國賜(2004)。提升大學國際競爭力的策略與展望。淡江大學提升國際競爭力計畫成果發表會專題演講。台北縣:淡水鎮。
葉至誠(2001)。高等教育發展的策略與願景。台北市:揚智。
董保城(1993)。高教叢書研究類--美國、法國、日本、英國、德國五國大學運作專題研究總結報告。台北市:教育部高教司。
賈馥茗(主編)(2000)。教育大辭書(初版)。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蓋浙生(1999)。教育財政與教育發展。台北市:師大書苑。
蓋浙生(2002)。教育經營與管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趙婷婷(2002)。大學市場化趨勢與大學精神的傳承。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251-266頁)。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劉兆玄(2005)。提高高教競爭力,樹立卓越教學典範。Cheers,6,58-59。
劉秀曦(2003) 。我國大學教育財政改革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源俊(2000)。私立大學的定位與使命。2004年4月14日,取自:http://www.scu.edu.tw/president/position.htm
劉維琪(2000)。大學經營新模式。載於楊國樞、瞿海源、林文瑛(主編),新世紀大學教育(65-76頁)。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劉鳳珍(2005)。公私立資源比一比—大學資訊攤開看,選填志願有依據。Cheers,6,48-51。
德瑞克.伯克(2004)。大學何價(楊振富譯)。台北市: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2003年)
潘麗娟(2001)。美國高校排行透析。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2005年9月11日,取自http://www.edu.cn/20010827/208951.shtml
戴曉霞(2005年4月)。學術卓越的追求與世界級大學之特質。楊敦和(主持人),提升大學國際競爭力。大學評鑑、進退場機制與提升國際競爭力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
魏哲和(2001)。企業與大學教育。載於楊國樞、瞿海源、林文瑛(主編),新世紀大學教育(31-40頁)。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魏斯布羅(2003)。非營利事業。(江明修譯)。台北市:智勝文化事業。
二、英文部份
Aaker,D.(1989). Managing assets and skills: The key to a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91-106. 
Altbach, P.G. (1999a)(Ed.). Private Prometheus—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Greenwood Press. 
Altbach, P.G. (1999b).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The public responsibilities and relationship of private post-secondary institution. Retrieved May 3, 2004, from http://www.adbi.org/PDF/partnerships/secondprinting/08altbach.pdf 
USNews (2004). America’s best colleges 2005. Retrieved August 3, 2005, from http://www.usnews.com/usnews/edu/college/rankings/brief/natudoc/tier1/t1natudoc_brief.php
Armstrong,L.(2001). A new game in town-competitive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on, Community&Society, 4(4),479-506.
Asiaweek. (2000). 2000 Asia’s Best University. Retrieved September 18,2005,from http://www.asiaweek.com/asiaweek/features/universities2000/schools/multi.overall.html
Belfield, C.R. (2003). The effects on educational outcome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72643)
Breneman, D. W. & Finney, J. E.(1997). The changing landscape:Higher education finance in the 1990s. In Callan, P.M. & Finney, J. E.(Eds.),Public and private financing of higher education:Shaping public policy for the future(pp.33-59).Phoenix:Orxy Press.
Claar, J. M. & Scott, H. J.(2003). Comparing financial issues in public and private institutions.  New Directions for Student Service, 103, 17-29.
Clegg, Jeremy.(1987).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nd world competi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SA, Japan, the UK, Sweden, and West German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Fagerberg, Jan.(1988).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Economic Journal, 98, 355-374. 
Geiger, R.L. (1986). Finance and Function: Voluntary support and diversity in American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 Levy, D.C.(Ed), Private education – Studies in choice and public policy (pp.214-236).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rvard Management Company.(2002). The annual report of Harvard Management Company. Retrieved October 3, 2004, from http://vpf-web.harvard.edu/annualfinancial/pdfs/2002discussion.pdf
Hauptman,A.M.(1997). Financing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 1990s. In Layzell, D. T. (Ed.), Forecasting and managing enrollment and revenue: An overview of current trends, issues, and methods(pp.19-36).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
Hearn, J.(2003). Diversifying campus revenue streams: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Washington, D.C.: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Inotai, A.(1988).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imports. Acta Oeconomica,39 (1), 2,45-60.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4). Open Doors—Reports on Educational Exchange. N.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2004). Competitiveness Factors.  Retrieved September 10, 2004, from http://www02.imd.ch/wcy/factors/
Jefferies, C.L.(1996). The privatization debate: Examining the decision to outsource a service. Business Officer, 29(7),26-30.
Katz, R. N.(2002). Partnerships in distributed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Center for Policy analysis.
Kerr, C & Gade, M. L.(1989). The guardians: Boards of trustees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shington, D.C.: Association of Governing Boards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AGB).
McGuinness, Jr. A.C.(1981). The federal government an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In  Altbach, P.G. &  Berdahl, R.O. (Eds), Higher education in American society(pp.157-198).New York: Prometheus Books. 
Minzberg, H.(1991). The effective organization: Forces and form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54-67.  
NCES(2004).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2003. Retrieved March 29,2005 from http://nces.ed.gov/programs/digest/d03/
NCES(2005). The Condition of Education 2005. Retrieved October 12, 2005, from http://www.bcps.org/offices/oea/pdf/Resources/NCES-Condition-of-Education-2005.pdf
Powell, T.C.(1992). Strategic planning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3,551-558. 
Prahalad, C.K. & Gary, H.(1990).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9-91.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2004).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 2004. Retrieved April,1 2005, from th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Web site: http://ed.sjtu.edu.cn/ranking.htm
Sisaye, Seleshi(1990). Structure analysis of competitive forc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dustry: A conceptual framework.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ortheaster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29174)
The College Board.( n.d.). Trends in college pricing. Retrieved October 25, 2004, from http://www.collegeboard.com/prod_downloads/press/cost04/041264TrendsPricing2004_FINAL.pdf
The College Board.(2003). Trends in student aid. Retrieved October 25, 2004, from http://www.collegeboard.com/prod_downloads/press/cost03/cb_trends_aid_2003.pdf
U.S.News & World Report(2004).America’s best college—2005 Edition. Washington,D.C.: U.S.News & World Report
University of Florida, TheCenter. (November, 2003). The top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y. Retrieved July 15, 2004, from http://thecenter.ufl.edu/research2003.pdf
Waheeduzzaman, N.M.(2002). Competitiveness, human development and inequality: A cross-national comparative inquiry. Competitiveness Review,12(2),13-29. 
Wertz, R.D.(2002). Issues and concerns in the privatization and outsourcing of campus service in higher education. Occasional paper No.10 of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Privatization Higher Education. New York: National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Privatization Higher Education, 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Wolanin, T. R.(2000, Spring). Financing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overview.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Boston College, Retrieved June 15,2004 from http://www.bc.edu/bc_org/avp/soe/cihe/newsletter/News19/Newslet19.html  
Young, D (1987). Executive leadership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Walter W. Powell (Ed.),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pp.167-179).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延後至2006-05-09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