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407201822051200
DOI 10.6846/TKU.2018.00121
論文名稱(中文) 改制為直轄市對競選策略及選舉動員的影響:以新北市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Influence of Promoting to Special Municipal City on the Campaign Strategy and Electoral Mobi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New Taipei Ci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2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吳振榜
研究生(英文) Zhen-Bang Wu
學號 70564020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06-27
論文頁數 7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蕭怡靖
委員 - 林瓊珠
委員 - 林聰吉
關鍵字(中) 競選策略
選舉動員
統籌分配款
直轄市改制
鄉鎮市裁撤
關鍵字(英) campaign strategy
electoral mobilization
centrally allotted tax revenues
special municipal city promotion
township and city dissolu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選舉策略」與「選舉動員」兩者之間是互相連動的,必須擬定策略後,按照策略的方向執行動員,台北縣改制為直轄市後,鄉鎮市裁撤的人事權與財政資源皆歸為市長的權力,在升格後,地方的選舉策略與選舉動員勢必會造成某種程度上的變化。對此,本研究的問題為新北市改制為直轄市後,市長候選人在「選舉策略」的擬定與「選舉動員」的方式,較以往有何變化與不同?
    本研究透過文獻回顧建構理論,認為台北縣改制為直轄市後,取消鄉鎮市長選舉改為區長由市長指派制,不但擴大市長的人事權,也能更有效減少溝通成本與提升推動市政建設的效率,另一方面,直轄市改制後,市長所掌握的財政資源大大的增加,地方派系與樁腳礙於現實利益上的考慮,也不得不與市長商量,原本龍蛇雜處的地方派系,漸漸形成所謂的「市長派」,在媒體資源聚集在都市中心環境下,直轄市長的知名度也遠遠大於非直轄市首長,這也都將牽動選舉策略的制定。
    對於上述所提出的理論觀點,本文以深度訪談的方式進行研究,針對「改制前後的市政財源與行政效率」及「改制前後的競選策略與選舉動員」深入分析,研究發現台北縣改制為新北市後,其「媒體曝光度與選舉行銷管道」、「財政收入與候選人政見」以及「人事行政權及選舉動員」有相當大程度的不同。在「媒體曝光度與選舉行銷管道」上,除新北市的媒體曝增加外,改制前,原本各鄉鎮市獨自的政策僅影響於該鄉鎮市人口,改制後的直轄市所推出的政策,卻是影響全市的市民,這樣的改變,也使媒體的報導意願增加;在「財政收入與候選人政見」上,改制後,不但統籌分配款倍增,舉債額度也較非直轄市來的高,而增加的收入及舉債額度的增加,也使候選人能夠推出更優惠的福利政策及較大型的基礎建設;在「人事行政權及選舉動員」上,因改制後,取消鄉鎮市選舉,改為市長指派區長,也使得「市長」或「連任市長」的參選人,也能有效利用人事權及行政權的擴大,進行某種程度的選舉動員。
英文摘要
"Campaign strategy" and "electoral mobilization" are interlinked, requiring strategy setup and mobilization execution towards the strategic direction. After Taipei County was promoted to a special municipal city, township/city dissolution, appointment power,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became the rights of the city mayor. Following the promotion, local campaign strategies and electoral mobilization are bound to undergo a certain degree of change. In view of this, the research problem states “After the promotion of New Taipei City to a special municipal city, what changes and differences have there been compared to the past in terms of “campaign strategy” setup and method of “electoral mobilization?”

Through the theories in literature review, this study deems that following the promotion of Taipei County to a special municipal city, the cancellation of township/city elections and change to "appointment of district heads by the city mayor", the mayor’s appointment power has not only extended, but communication costs have more effectively reduced and the efficiency of construction promotions has improved. On the other hand, following the special municipal city promotion, the city mayor’s access of financial resources has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while local factions and vote brokers bound by their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of self-interest have had no choice but to consult with the mayor. The initially perplexing local factions gradually formed the so-called "pro-mayor clan". In the urban city center environment where media resources are concentrated, special municipal city mayors have far more publicity than non-special municipal city mayors, which also affects campaign strategy setup.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viewpoints mentioned above, this study adopted the in-depth interview method to carry out research. Targeting "city finance and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before and after the promotion" and "campaign strategy and electoral mobiliz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promotion", an in-depth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The research findings show that following the promotion of Taipei County into New Taipei City, the "media exposure and election marketing channels", "public finance- revenue and candidates’ political agendas", and "appointment power and executive power and electoral mobilization" showed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media exposure and election marketing channels", other than New Taipei City’s increased media exposure, prior to the promotion, the respective townships and cities’ policies only had impacts on the population in the townships/cities. After the promotion, the policies promoted by the special municipal cities affected all the residents in the cities. This change also led to the media’s increased incentive to report; in terms of “public finance-revenue and candidates’ political agenda”, after the promotion, not only have centrally allotted tax revenues doubled, debt financing has also become higher than non-special municipal cities, which have enabled candidates to release more preferential welfare policies and larger-scale infrastructure plans; in terms of "appointment power and executive power and electoral mobilization", after the promotion, the cancellation of township/city elections and change to district heads appointed by the city mayor has also enabled the "mayor" or "mayor-reelect" candidates to more effectively exercise their appointment power, extend their administrative rights, and carry out a certain degree of electoral mobiliza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表目次	ii
表 1-1:新北市歷年人口數 2
表1-2:2010年與2014年新北市長選舉結果 2
表1-3:近五次新北市(含改制前)議員選舉各政黨席次概況 4
表1-4:新北市三重區、中和區長學經歷 10
表2-1:改制前中央普通統籌分配稅款分配金額表 13
表2-2:改制後中央普通統籌分配稅款分配金額表 14
表2-3:六個變數架構的實際案例 21
表3-1:訪談對象 28
圖目次	iii
圖 1-1:歷年新北市長與總統副總統投票率 5
圖2-1:改制為新北市後統籌分配款增加幅度 14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4
第二節 研究問題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3
第一節 直轄市升格及其影響 13
第二節 地方派系對選民投票抉擇之影響 17
第三節 競選策略與選舉動員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四章 改制為直轄市的前後差異及影響 31
第一節 改制前後的市政財源與行政效率 31
第二節 改制前後的競選策略與選舉動員 38
第五章 結論 4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45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47
參考文獻	49
附錄 5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業立、陳怡君、蔡育軒(2007)。社區發展協會、選舉動員與地方政治。《東吳政治學報》,第25卷,第4期,頁93-135。
王金壽(1997)。國民黨候選人買票機器的建立與運作。《台灣政治學刊》,第2期,頁3-62。
王業立(1998)。選舉、民主化與地方派系。《選舉研究》,第5卷,第1期,頁  77-94。
王嵩音(2004)。網路使用與選舉參與之研究-以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網路動員。《台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4期,頁71-102。
王保鍵(2004)。論直轄市與縣市公投合併升格。《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9期,頁1-32。
包正豪(1998)。新黨平均配票策略交界之研究:以八十四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選舉研究》,第5卷,第1期,頁95-138。 
阮俊達(2015)。社會運動中的族群想像-以反服貿原青論壇為例。《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5卷,第1期,頁157-186。
吳芳銘(1996)。地方派系的結盟分化之研究-以嘉義縣與高雄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吳慧霞(1993)。我國縣長候選人競選行為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純純、徐永明(2002)。報紙議題、事件與民意的流動:以台灣2000年總統選舉為例。《台灣政治學刊》,第6期,頁241-285。
徐火炎(2005)。認知動員、文化動員與台灣2004年總統大選的選民投票行為—選舉動員類型的初步探討。《臺灣民主季刊》,第2卷,第4期,頁31-66。
連峻毅(2016)。2014年台北市市長選舉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陳錦榮(1996)。政治信念、策略選擇與選舉效能:1994台北市長選舉三個個案之比較分析。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陳義彥、黃麗秋(1992)。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陳華昇(1993)。威權轉型期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台中縣地方派系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介英(1996)。台灣農會信用部的『地方』特質。《基層金融》,第32期,頁217-239。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
陳清秀(2002)。論新版(馬版)財政收支劃分制度之妥當性與可行性)。《月旦法學雜誌》,第84期,頁95-101。
曹俊漢、陳義彥、薛敬民(1983)。台北市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台北市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從72年增額立委選舉探析。中國政治學會之研究報告,頁18-20。
張茂桂、陳俊傑(1986)。現代化、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投票率之關係:自由派理論的再討論。中國政治學會投票行為選舉文化研究會論文集,頁487-519。
黃錦堂(2012)。地方制度法論。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黃坤山(2011)。選舉制度、地方派系與政黨政治關係之研究。《嘉南學報》,第37期,頁638-651。
黃琬玲(2011)。2010年五都市長選舉之競選傳播策略分析-以大高雄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順星(2009)。廣場到劇場:阿扁的媒介奇觀。《中華傳播學刊》,第15期,頁33-91。
鈕則勳(2002)。競選傳播策略:理論與實務。台北:韋柏文化出版公司。
游清鑫(1996)。選舉制度、選舉競爭與選舉策略:84年北市南區立委選舉策略之個案研究」。《選舉研究》,第3卷,第1期,,頁137-177。
趙永茂(1989)。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一個概念架構的分析。《中山社會科學譯粹》,第4卷,第3期,頁58-70。 
趙永茂(2004)。地方派系依侍結構的演變與特質:高雄縣內門鄉的個案分析。《台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1期,頁85-117。 
蔡啟清(1973)。台北市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民國62年第二屆市議員選舉實態研究。
潘營忠(2002)。人際關係取向的競選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 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賴惠員(2009)。中央與地方層級選舉投票取向之研究-以新營市2005年縣長三合一選舉與2008年總統選舉結果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Campbell, Angus,Gerald Gurin and Wallen E. Miller.(1954).The Voter Decides. London: Wikkiam Clowes and Sons.
Deutsch,Karl W.(1961).“Social Mobiliz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55(3):493-514
Eveland,W.P. and Scheufele,D.A.(2000). “Connecting News Media Use with Gaps in Knowledge and Participatio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17(3):215-237.
Mendelsohn,M.(1996).“The Media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 The Priming of Issue,Leaders,and Party Identification. ” The Journal of Politics,58(1):112-125.
Norris,P.(1996).“Does Television Erode Social Capital? A Reply to Putnam.” Polittical Science&Politics,29(3),474-480.
Shea, Daniel M.(1996). Campaign Craft: the Strategies, Tactics and Art If Political Campaign Management: Westport,Conn:Praeger.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