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407201811585700
DOI 10.6846/TKU.2018.00109
論文名稱(中文) 太陽質子事件對地球輻射帶的影響:范艾倫探測器高能粒子觀測
論文名稱(英文) Effect of solar proton events on earth's radiation belt : observations of energetic particle from Van Allen Prob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航空太空工程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2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范姜敏
研究生(英文) Min Fan Chiang
學號 60543041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06-15
論文頁數 8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汪愷悌(ktwang@mail.tku.edu.tw)
委員 - 蕭富元(fyhsiao@mail.tku.edu.tw)
委員 - 林慶輝(chlin@uch.edu.tw)
關鍵字(中) 范艾倫輻射帶
太陽質子事件
質子微分通量
關鍵字(英) Van Allen Radiation Belt
Solar Proton Events
Proton Differential Flux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針對太陽質子事件的環境影響尤其是內部輻射帶並且以范艾倫探測器的觀察進行分析的。選擇范艾倫輻射帶運行期間發生的太陽質子事件為2013年至2015年,並且使用相對質子光譜儀分析這些事件所被觀測的質子微分通量。分析結果顯示,當太陽質子事件發生時,質子微分通量增加,這些增加的開始時間早於GOES 13觀測所定義的太陽質子事件的開始時間、內部輻射帶也發現具有明顯差異,事件發生前的擴張、發現質子微分通量的值隨著內部輻射帶中L殼增加而線性減小。本研究的結果可以應用於內部輻射帶附近進行高能粒子任務的早期預警。
英文摘要
In this study,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from the solar proton events, specifically on the inner radiation belt, are analyzed based on observations by the Van Allen Probe. The solar proton events occurred from 2013 to 2015 are selected and data of proton recorded by Relativistic Proton Spectrometer at these event times are analyzed. The analyz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ton differential fluxes increases when solar proton events occurred, and the onset time of these increases are earlier than the onset time of solar proton events defined by observations from GOES 13. The inner radiation belt is also found to have distinct expansion before the event occurred. The values of the differential fluxes are also found to decrease linearly as the L-shell increases in the inner radiation belt.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be applied to early warning of energetic particles space missions performed near the inner radiation bel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目錄	iii
圖目錄	v
表目錄	xiv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背景與目的	1
1.2文獻回顧	3
1.3范艾倫輻射帶(Van Allen Radiation Belt)	6
1.4太陽質子事件介紹(Solar Proton Events)	7
第二章研究方法	8
2.1事件選擇	8
2.2數據來源和數據分析軟體	9
第三章 范艾倫探測器(Van Allen Probes)	11
3.1任務介紹	11
3.2 范艾倫探測器(Van Allen Probes)	12
3.2.1探測器上的儀器能量範圍	12
3.3相對質子光譜儀(Relativistic Proton Spectrometer, RPS)	14
第四章 以范艾倫探測器觀測數據分析太陽質子事件	15
4.1 RBSP在太陽質子事件開始發生時間的位置	15
4.2 以范艾倫探測器觀測質子微分通量定義太陽質子事件	17
4.3質子微分通量觀測與太陽風質子密度比較	37
4.3.1當太陽質子事件期間有磁暴發生情況	57
4.4不同L 殼觀測之質子微分通量分析	59
4.5結果分析	64
第五章 結論	67
參考文獻	68
附錄一	72
附錄二	73

圖目錄
圖1.2-1 根據SAMPEX 12年的觀測建立輻射帶模型	4
圖1.3-1范艾倫輻射帶	6
圖2.2-1 RBSP公開數據下載的網站頁面	10
圖2.2-2 Autoplot數據匯出選擇參數介面	10
圖2.2-3范艾倫探測器官方線上繪圖網站	10
圖3.2.1-1范艾倫探測器	13
圖3.3-1范艾倫探測器上的相對質子光譜儀	14
圖4.1-1 2013年5月22日事件之RBSP的軌道位置	15
圖4.1-2 2014年1月6日事件之RBSP的軌道位置	15
圖4.1-3 2015年6月21日事件之RBSP的軌道位置	16
圖4.1-4 2013年4月11日RBSP事件之的軌道位置	16
圖4.1-5 2013年9月30日事件之RBSP的軌道位置	16
圖4.1-6 2014年9月11日事件之RBSP的軌道位置	16
圖4.2-1 2013年5月22日事件開始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19
圖4.2-2 2013年5月22日事件開始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19
圖4.2-3 2013年5月24日事件結束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19
圖4.2-4 2013年5月24日事件結束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19
圖4.2-5 2013年5月22日事件開始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0
圖4.2-6 2013年5月22日事件開始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0
圖4.2-7 2013年5月24日事件結束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0
圖4.2-8 2013年5月24日事件結束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0
圖4.2-9 2014年1月6日事件開始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1
圖4.2-10 2014年1月6日事件開始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1
圖4.2-11 2014年1月10日事件結束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1
圖4.2-12 2014年1月10日事件結束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1
圖4.2-13 2014年1月6日事件開始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2
圖4.2-14 2014年1月6日事件開始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2
圖4.2-15 2014年1月10日事件結束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2
圖4.2-16 2014年1月10日事件結束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2
圖4.2-17 2015年6月21日事件開始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3
圖4.2-18 2015年6月21日事件開始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3
圖4.2-19 2015年6月23日事件開始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3
圖4.2-20 2015年6月23日事件開始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3
圖4.2-21 2015年6月21日事件結束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4
圖4.2-22 2015年6月21日事件結束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4
圖4.2-23 2015年6月23日事件結束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4
圖4.2-24 2015年6月23日事件結束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4
圖4.2-25 2013年4月11日事件開始結束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5
圖4.2-26 2013年4月11日事件開始結束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5
圖4.2-27 2013年4月11日事件開始結束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5
圖4.2-28 2013年4月11日事件開始結束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5
圖4.2-29 2013年9月30日事件開始結束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6
圖4.2-30 2013年9月30日事件開始結束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6
圖4.2-31 2013年9月30日事件開始結束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6
圖4.2-32 2013年9月30日事件開始結束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6
圖4.2-33 2014年9月11日開始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7
圖4.2-34 2014年9月11日事件開始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7
圖4.2-35 2014年9月13日事件結束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7
圖4.2-36 2014年9月13日事件結束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7
圖4.2-37 2014年9月11日事件開始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8
圖4.2-38 2014年9月11日事件開始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8
圖4.2-39 2014年9月13日事件結束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8
圖4.2-40 2014年9月13日事件結束日之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	28
圖4.2-41 2013年5月22日黑線為58MeV 事件開始時間(13:45UTC)紅線為1325MeV的開始時間(13:55UTC)	29
圖4.2-42 2013年5月24日黑線為58MeV事件結束時間(00:15UTC)紅線為1325MeV的結束時間(01:10UTC)	29
圖4.2-43 2013年5月22日黑線為58MeV事件開始時間(12:40UTC)紅線為1325MeV太陽質子事件開始時間(13:15UTC)	29
圖4.2-44 2013年5月24日黑線為58MeV事件結束時間(02:20UTC)紅線為1325MeV結束時間(02:55UTC)	30
圖4.2-45 2014年1月6日黑線為58MeV事件開始時間(06:45UTC)紅線為 1325MeV事件開始時間(08:10UTC)	30
圖4.2-46 2014年1月10日黑線為58MeV事件結束時間(02:05UTC)紅線為1325MeV事件結束時間(08:10UTC)	30
圖4.2-47 2014年1月6日黑線為58MeV事件開始時間(08:35UTC)紅線為1325MeV事件開始時間(10:45UTC)	31
圖4.2-48 2014年1月10日黑線為58MeV事件結束開始(01:20UTC)紅線為1325MeV結束時間(01:15UTC)	31
圖4.2-49 2015年6月21日黑線為58MeV事件開始時間(19:20UTC)紅線為1325MeV事件開始時間(20:50UTC)	31
圖4.2-50 2015年6月23日黑線為58MeV事件結束時間(00:40UTC)紅線為1325MeV事件結束時間(00:50UTC)	32
圖4.2-51 2015年6月21日黑線為58MeV事件開始時間(20:10UTC)紅線為1325MeV事件開始時間(20:55UTC)	32
圖4.2-52 2015年6月23日黑線為58MeV事件結束時間(01:45UTC)紅線為1325MeV事件結束時間(00:55UTC)	32
圖4.2-53 2013年4月11日黑線為58MeV事件開始時間(10:20UTC)紅線為1325MeV事件開始時間(10:25UTC)	33
圖4.2-54 2013年4月11日黑線為58MeV事件結束時間(17:30UTC)紅線為1325MeV事件結束時間(17:55UTC)	33
圖4.2-55 2013年4月11日黑線為58MeV事件開始時間(08:40UTC)紅線為1325MeV太陽質子事件開始時間(09:25UTC)	33
圖4.2-56 2013年4月11日黑線為58MeV事件結束時間(16:55UTC)紅線為1325MeV事件結束時間(17:10UTC)	34
圖4.2-57 2013年9月30日黑線為58MeV事件開始時間(03:40UTC)紅線為1325MeV太陽質子事件開始時間(04:05UTC)	34
圖4.2-58 2013年9月30日黑線為58MeV事件結束時間(19:30UTC)紅線為1325MeV事件結束時間(19:45UTC)	34
圖4.2-59 2013年9月30日黑線為58MeV 事件開始時間(03:55UTC)紅線為1325MeV太陽子事件開始時間(04:25UTC)	35
圖4.2-60 2013年9月30日黑線為58MeV事件結束時間(16:25UTC)紅線為1325MeV事件結束時間(16:15UTC)	35
圖4.2-61 2014年9月11日黑線為58MeV事件開始時間(01:00UTC)紅線為1325MeV事件開始時間(00:55UTC)	35
圖4.2-62 2014年9月13日黑線為58MeV事件結束時間(14:20UTC)紅線為1325MeV事件結束時間(11:50UTC)	36
圖4.2-63 2014年9月11日黑線58MeV事件開始時間(03:55UTC)紅線為1325MeV事件開始時間(04:25UTC)	36
圖4.2-64 2014年9月13日黑線58MeV事件結束時間(16:25UTC)紅線為1325MeV事件結束時間(16:15UTC)	36
圖4.3-1 2013年5月事件(上) RBSP-A (中) RBSP-B:x軸為時間、y軸為能量(MeV)、顏色標示為微分通量(下) y軸為OMNI觀測太陽風質子密度	37
圖4.3-2 2014年1月事件(上)RBSP-A(中)RBSP-B:x軸為時間y軸為能量(MeV)、顏色標示為微分通量(下)y軸為OMNI觀測太陽風質子密度	38
圖4.3-3 2014年1月事件(上)RBSP-A(中)RBSP-B:x軸為時間、y軸為能量(MeV)、顏色標示為微分通量(下)y軸為OMNI觀測太陽風質子密度	38
圖4.3-4 2015年5月事件(上)RBSP-A(中)RBSP-B:x軸為時間、y軸為能量(MeV)、顏色標示為微分通量(下)y軸為OMNI觀測太陽風質子密度	39
圖4.3-5 2013年5月22日RBSP-A (上)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下)運行位置隨時間變化	39
圖4.3-6 2013年5月23日RBSP-A(上)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下)運行位置隨時間變化	40
圖4.3-7 2013年5月24日RBSP-A(上)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下)運行位置隨時間變化	40
圖4.3-8 2013年5月22日RBSP-B(上)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下)運行位置隨時間變化	41
圖4.3-9 2013年5月23日RBSP-B(上)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下)運行位置隨時間變化	41
圖4.3-10 2013年5月24日RBSP-B(上)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下)運行位置隨時間變化	42
圖4.3-11 2014年1月6日RBSP-A(上)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下)運行位置隨時間變化	42
圖4.3-12 2014年1月7日RBSP-A(上)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下)運行位置隨時間變化	43
圖4.3-13 2014年1月8日RBSP-A(上)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下)運行位置隨時間變化	43
圖4.3-14 2014年1月9日RBSP-A(上)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下)運行位置隨時間變化	44
圖4.3-15 2014年1月10日RBSP-A(上)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下)運行位置隨時間變化	44
圖4.3-16 2014年1月6日RBSP-B(上)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下)運行位置隨時間變化	45
圖4.3-17 2014年1月7日RBSP-B(上)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下)運行位置隨時間變化	45
圖4.3-18 2014年1月8日 RBSP-B(上)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下)運行位置隨時間變化	46
圖4.3-19 2014年1月9日RBSP-B(上)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下)運行位置隨時間變化	46
圖4.3-20 2014年1月10日RBSP-B(上)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下)運行位置隨時間變化	47
圖4.3-21 2015年6月21日RBSP-A(上)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下)運行位置隨時間變化	47
圖4.3-22 2015年6月22日RBSP-A(上)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下)運行位置隨時間變化	48
圖4.3-23 2015年6月23日RBSP-A(上)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下)運行位置隨時間變化	48
圖4.3-24 2015年6月21日RBSP-B(上)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下)運行位置隨時間變化	49
圖4.3-25 2015年6月22日RBSP-B(上)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下)運行位置隨時間變化	49
圖4.3-26 2015年6月23日RBSP-B(上)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下)運行位置隨時間變化	50
圖4.3-27 2013年4月事件(上)RBSP-A(中)RBSP-B:x軸為時間、y軸為能量(MeV)、顏色標示為微分通量(下)y軸為OMNI觀測太陽風質子密度	50
圖4.3-28 2013年9月事件(上)RBSP-A(中)RBSP-B:x軸為時間、y軸為能量(MeV)、顏色標示為微分通量(下)y軸為OMNI觀測太陽風質子密度	51
圖4.3-29 2014年9月事件(上)RBSP-A(中)RBSP-B:x軸為時間、y軸為能量(MeV)、顏色標示為微分通量(下)y軸為OMNI觀測太陽風質子密度	51
圖4.3-30 2013年4月11日RBSP-A(上)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下)運行位置隨時間變化	52
圖4.3-31 2013年4月11日RBSP-B(上)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下)運行位置隨時間變化	52
圖4.3-32 2013年9月30日RBSP-A(上)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下)運行位置隨時間變化	53
圖4.3-33 2013年9月30日RBSP-B(上)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下)運行位置隨時間變化	53
圖4.3-34 2014年9月11日RBSP-A(上)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下)運行位置隨時間變化	54
圖4.3-35 2014年9月12日RBSP-A(上)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下)運行位置隨時間變化	54
圖4.3-36 2014年9月13日RBSP-A(上)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下)運行位置隨時間變化	55
圖4.3-37 2014年9月11日RBSP-B(上)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下)運行位置隨時間變化	55
圖4.3-38 2014年9月12日RBSP-B(上)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下)運行位置隨時間變化	56
圖4.3-39 2014年9月13日RBSP-B(上)質子微分通量隨時間變化(下)運行位置隨時間變化	56
圖4.3.1-1 2015年6月事件(上)RBSP-A(中)RBSP-B:x軸為時間、y軸為能量(MeV)、顏色標示為微分通量(下)地磁指數	58
圖4.3.1-2以RBSP所量測值質子微分通量和L殼(y軸)及時間(x軸)的關係	58
圖4.4-1 2013年5月事件期間質子微分通量與L殼之關係	59
圖4.4-2 2013年5月事件前的安靜期事件期間質子微分通量與L殼之關係	60
圖4.4-3 2014年1月事件期間質子微分通量與L殼之關係	60
圖4.4-4 2014年1月事件前的安靜期事件期間質子微分通量與L殼之關係	60
圖4.4-5 2015年6月事件期間質子微分通量與L殼之關係	61
圖4.4-6 2015年6月事件前的安靜期事件期間質子微分通量與L殼之關係	61
圖4.4-7 2013年4月事件期間質子微分通量與L殼之關係	61
圖4.4-8 2013年4月事件前的安靜期事件期間質子微分通量與L殼之關係	62
圖4.4-9 2013年9月事件期間質子微分通量與L殼之關係	62
圖4.4-10 2013年9月事件前的安靜期事件期間質子微分通量與L殼之關係	62
圖4.4-11 2014年9月事件期間質子微分通量與L殼之關係	63
圖4.4-12 2014年9月事件前的安靜期事件期間質子微分通量與L殼之關係	63

表目錄
表2.1.1  2013年至2015年強度最大之太陽質子事件開始時間、質子通量最大值發生時間、質子通量、年份 (由左至右)	9
表2.1.2 2013年、2014年強度較小之太陽質子事件開始時間、質子通量最大值發生時間、質子通量、年份 (由左至右)	9
表4.2.1 RBSP-A觀測三年太陽質子事件的開始與結束	18
表4.2.2 RBSP-B觀測三年的太陽質子事件開始與結束	18
表4.5.1 RBSP與GOES 13比較發生時間	65
表4.5.2 RBSP與GOES 13的L value	66
參考文獻
[1]	NASA,https://science.nasa.gov/science-news/science-at-nasa/2012/30aug_rbsp/
[2]	Neal, J. J., Rodger, C. J., & Green, J. C. (2013). Empirical determination of solar proton access to the atmosphere: Impact on polar flight paths. Space Weather, 11(7), 420-433. doi:10.1002/swe.20066
[3]	Dessler, A. J., & Robert, K. (1961). Some effects of diamagnetic ring currents on van allen radia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66(8), 2289-2295. doi:10.1029/JZ066i008p02289
[4]	Li, X., Baker, D., Temerin, M., Cayton, T., Reeves, E., Christensen, R., Kanekal, S. (1997). Multisatellite observations of the outer zone electron variation during the november 3–4, 1993, magnetic storm.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 102(A7), 14123-14140.
[5]	Hong, Z., Zong, Q. G., Parks, G. K., Yin, P. Z., Chen, H. F., & Lun, X. (2011). Response of high‐energy protons of the inner radiation belt to large magnetic storm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 116 doi:10.1029/2011JA016733
[6]	Yoshizumi, M., Akira, M., & Hiroaki, M. (2000). Long term modulation of low altitude proton radiation belt by the earth's atmospher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7(14), 2169-2172. doi:10.1029/1999GL003721
[7]	Forbush, S. E. (1946). Three unusual cosmic-ray increases possibly due to charged particles from the sun. Physical Review, 70(9-10), 771.
[8]	Shea, M. A., & Smart, D. F. (2002). Solar proton event patterns: The rising portion of five solar cycles doi:https://doi.org/10.1016/S0273-1177(01)00592-0
[9]	何玉林, & 王華寧. (2006). 太陽質子事件研究進展. 科学技術與工程, 6(24), 3900-3908.
[10]	Selesnick, R. S., Hudson, M. K., & Kress, B. T. (2010). Injection and loss of inner radiation belt protons during solar proton events and magnetic storm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 115 doi:10.1029/2010JA015247
[11]	Zou, H., Zong, Q. G., Parks, G. K., Pu, Z. Y., Chen, H. F., & Xie, L. (2011). Response of high‐energy protons of the inner radiation belt to large magnetic storm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 116(A10)
[12]	Looper, M. D., Blake, J. B., & Mewaldt, R. A. (2005). Response of the inner radiation belt to the violent Sun‐Earth connection events of October–November 2003.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2(3) doi:10.1029/2004GL021502
[13]	Looper, M., Blake, J., & Mewaldt, R. (2003). SAMPEX observations of the inner radiation belt over a complete solar cycl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GU Fall Meeting Abstracts
[14]	Li, X., Temerin, M., Baker, D., & Reeves, G. (2011). Behavior of MeV electrons at geosynchronous orbit during last two solar cycl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 116(A11)
[15]	Lorentzen, K. R., Mazur, J. E., Looper, M. D., Fennell, J. F., & Blake, J. B. (2002). Multisatellite observations of MeV ion injections during storm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 107, SMP 7-1; SMP 7-11. doi:10.1029/2001JA000276
[16]	Lanzerotti, L. J., & Baker, D. N. (2017). Space weather research: Earth's radiation belts. Space Weather, 15(6), 742-745. doi:10.1002/2017SW001654
[17]	Bailey, D. K. (1957). Disturbances in the lower ionosphere observed at VHF following the solar flare of 23 february 1956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auroral‐zone absorp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62(3), 431-463. doi:10.1029/JZ062i003p00431
[18]	Biswas, S., & Fichtel, C. E. (1965). Composition of solar cosmic rays. Space Science Reviews, 4(5-6), 709-736.
[19]	Kahler, S., Cliver, E., Cane, H., McGuire, R., Stone, R., & Sheeley Jr, N. (1986). Solar filament eruptions and energetic particle event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302, 504-510.
[20]	何玉林, & 王華寧. (2006). 太陽質子事件研究進展. 科学技術與工程, 6(24), 3900-3908.
[21]	Reames, V. (1999). Particle acceleration at the sun and in the heliosphere. NASA.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22]	Vainio, R., Desorgher, L., Heynderickx, D., Storini, M., Flückiger, E., Horne, R. B., McKenna-Lawlor, S. (2009). Dynamics of the Earth’s particle radiation environment. Space Science Reviews, 147(3-4), 187-231
[23]	Reames, D. V. (2013). The two sources of solar energetic particles. Space Science Reviews, 175(1-4), 53-92
[24]		Mishev, A. (2014). Computation of radiation environment during ground level enhancements 65, 69 and 70 at equatorial region and flight altitudes.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54(3), 528-535.
[25]	Simonsen, L. C., & Nealy, J. E. (1991). Radiation protection for human missions to the moon and mars.
[26]	NASA, https://www.nasa.gov/content/goes-overview/index.html
[27]	Lanzerotti, L. J. (2013). Van allen probes mission. Space Weather, 11(4), 133-133. doi:10.1002/swe.20037
[28]	Dyer, C. (2002). Radiation effects on spacecraft & aircraf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olspa 2001,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Solar Cycle and Space Weather Euroconference, , 477 505-512.
[29]	Sawyer, D. M., & Vette, J. I. (1976). AP-8 trapped proton environment for solar maximum and solar minimum. NASA STI/Recon Technical Report N, 77
[30]	曹晉濱, 燕春曉, 劉振興, & 周國成. (2004). 磁殼参数 L 與磁暴 dst 指數和行星際條件的關係. 空間科學學報, 24(2), 89-95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