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407201615585500
DOI 10.6846/TKU.2016.00136
論文名稱(中文) 唐詩史論述中的分期說研究-以「四唐」源流衍變為主
論文名稱(英文) A Research On the Traditional Frame of Tang poetr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2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陳猷青
研究生(英文) Yu-Ching Chen
學號 895010121
學位類別 博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6-07
論文頁數 17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顏崑陽
委員 - 呂正惠
委員 - 蕭麗華
委員 - 廖棟樑
委員 - 殷善培
關鍵字(中) 唐詩分期
四唐
文學史
辨體
關鍵字(英) Divisions of Tang Poetry
Four phases
Literature history
Literati Group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唐詩的發展歷程其實也是一種歷史,可是要對歷史進行論述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曾經具體實存過的歷史無法重現,而以書寫歷史的型態加以論述,卻又充滿著各式各樣的侷限,包括論述者的企圖、預設、評價、選擇等,都會使得對於歷史的概括更形複雜;而四唐說作為一個直接面對以唐詩作為對象的分期研究方式,當它在歷史中逐漸衍流變化,並輾轉於詩學史上各個具體詩學家、詩評家、詩選家之手,漸次形構成對於唐詩史的詮釋架構時,它也成了歷史。
  於是,一種在歷史中漸漸成型的四唐分期說,被當成某種定論,再經由後繼的詩學家予以承繼、批評,或理所當然的當成了理解唐詩史的一種前在理解架構。但四唐說的發展畢竟還是歷史,它也是被建構出來的,而且也在被建構的同時,有過不同的企圖、預設、評價、選擇等過程,其發展的歷程中是不是存在真正的前後相承?是不是彼此互相沒有矛盾?或是不是足以當成詮解唐詩史的基礎?這都是本文預設進行探究的起點。
  歸納來自詩論、詩評、詩選等各式不同詩學論述,表面上看似經由積累、層遞、修正過程,逐步形成的四唐分期說主流觀點,深究其內涵,其實有著許多的內部差異,而其前後相沿的分期說,也並不具備嚴整的一致性,往往基於不同的預設與企圖,各自界分著自己所認定的四唐,或倚政治實體興衰說正變,或依各自詩學宗尚談辨體,著墨的重點也各殊。因此表面看似一脈相承,事實卻各自表述的唐詩分期理論,在文學史與唐詩史形構的過程,已經成為一種習以為常的前在架構。於是我們嘗試以反省的角度,進入四唐說發展歷史的理解,意圖梳理支撐著這四唐分期流衍中的種種主流的代表論述,以期合理的詮解這些論述的內涵與意圖、論述與論述間的相承與歧異,甚至嘗試詮釋論述與論述間可能存在的空白與罅漏、互斥的部分,期望能透過如此鑽研,使得四唐分期說的流衍變化面貌更為清晰。
  將唐詩史作為對象,予以分期進行歸納論述或者說明描述,與其背後的種種企圖往往並不能輕易的切割,而且論述的走向甚至還一定程度的受其密切影響,這與獨立出四唐分期的時間斷限概念,輕易架構出唐詩發展的歷程走向,是根本完全不同層面的問題。基於這樣的思考,本文乃將論述方向定位於唐詩史建構與唐詩分期理論的相關問題深究。
英文摘要
The development of Tang poetry, in certain aspects, resonated Chinese history. Somehow, it is extremely difficult to precisely analyze the non-reproducible progress. To comment on recorded history with narrative based on a written record or other documented communication has its own limits. The narrators’ intention, perspectives, values, and reasoning approach seldom show silver lining on the study of history. 
  The “Theory of Four phases in Tang Poetry” concentrates on the evolution and divisions of Tang Poetry. The literary criticisms in different dynasties steps by steps generated an overview of Tang Poetry, while these attempts ended up to be the traces of history.
  This article aims at carefully inspecting whether “Theory of Four phases in Tang Poetry” can serve as the best source to comprehend and interpret the history of Tang Poetry by analyzing the establishment and coherence of the frame of the Theory. The “Theory of Four phases” were served as a frame and sources to better understand Tang Poetry.
  Certain source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poetry critics and anthology of poems, indeed, differentiate from each other, because of a lack of coherence-based reasoning, and because of different point of views and methods. Albeit these sources appear to support the “Theory of Four phases,” these schools aimed at different targets such as “the decline and renewal of empires and political entities”, “Literati Groups of Poetry”, and just to name a few. Thus definition of “Four phrases” never conforms to one another.
  My notion is to clarify and to carefully exanimate the history of Tang Poetry and related contest. This differs from the highlight on simple divisions of “four phrase” as compassion of historical progress. The contextual analysis of Tang Poetry will be based on the references to the history of Tang Poetry, chronicled by timelin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論題的提出 1
第二節 中文系「中國文學史」教科書所呈顯的唐詩分期習成模式 5
第三節 「四唐說」的反思與本論題的研究價值 10
第四節 論題界限、步驟與章節 13

第二章 自唐至宋嚴羽的唐詩分期 15
第一節 代表詩人與附和世變盛衰分期的唐詩史論述 16
第二節 晚唐的終結與「晚唐期」的成形、模習、演變 25
第三節 盛唐的標舉與嚴羽的唐詩分期 36

第三章 宋元之際方回的唐詩分期 47
第一節 方回的唐詩分期論述 49
第二節 標舉盛唐杜甫之江西派詩觀 58
第三節 「晚唐」觀與「盛唐」觀的對峙 70

第四章 元明之際楊士弘至高棅的四唐分期 83
第一節 楊士弘唐詩分期的意義與影響 86
第二節 高棅四唐分期說的成型與系統化 99
第三節 唐詩分期中世變論與辨體論的辯證 113

第五章 明代以來對四唐分期說的接受 123
第一節 復古派詩論以來的唐詩分期觀 125
第二節 唐詩分期說的襲用與繼承 136
第三節 唐詩分期與唐詩史建構模式的反省 147

第六章 結論 163

引用書目 168
參考文獻
引用書目
(一)古代文獻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十三經注疏》本)。
[唐]杜甫,[清]仇兆鼇注:《杜詩詳注》(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唐]殷璠編選,王克讓注:《河嶽英靈集注》(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頁1。
[唐]趙璘:《因話錄》(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本文淵閣四庫全書),冊 1035。
[唐]韓愈,馬通伯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台北:華正書局,1975年),卷4,頁153。
[唐]張籍:《張司業詩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 年,四部叢刊初編),冊703,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刊本。
[唐]姚合:《極玄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本文淵閣四庫全書),冊 1332。
[唐]司空圖:《司空表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宋蜀刻本唐人集叢刊),冊24。
[宋]趙令畤:《侯鯖錄》(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本文淵閣四庫全書),冊 1037。
[宋]歐陽脩:《六一詩話》,收入何文煥編選:《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 年)。
[宋]歐陽脩,李逸安點校:《歐陽脩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宋]王安石:《唐百家詩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本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344。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本文淵閣四庫全書),冊 674。
[宋]黃庭堅,劉琳、李勇先、王蓉貴校點:《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宋]蔡寬夫:《蔡寬夫詩話》,收入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台北:鼎文書局,1978 年)。
[南宋]嚴羽,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
[南宋]劉克莊:《江西詩派小序》,收入郭紹虞編選:《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1983年)。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 年)。
[元]辛文房,傅璇琮校箋:《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元]蔣易:《元風雅》(杭州:江蘇古籍,1988 年,宛委別藏),冊 113-114。
[元]方回編著,諸偉奇、胡益民點校:《瀛奎律髓》(合肥:黃山書社,1994年)。
[元]方回編著,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2005 年)。
[元]方回:《桐江集》(杭州:江蘇古籍,1988 年,宛委別藏),冊 105。
[元]方回:《桐江續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本文淵閣四庫全書),冊 1193。
[元]楊士弘編選,[明]張震輯注,[明]顧璘評點,陶文鵬、魏祖欽點校:《唐音評注》(保定:河北大學,2006年)。
[明]高棅:《唐詩品彙》(上海:上海古籍,2012 年),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所藏汪宗尼本影印出版。
[明]宋納《西隱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本文淵閣四庫全書),冊 1225。
[明]陳謨:《海桑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本文淵閣四庫全書),冊 1232。
[明]梁潛:《泊菴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本文淵閣四庫全書),冊 1237。
[明]楊士奇:《東里續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本文淵閣四庫全書),冊 1238。
[明]王世貞:《弇州續稿》(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本文淵閣四庫全書),冊 1282。
[明]李攀龍:《古今詩刪》(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本文淵閣四庫全書),冊 1382。
[明]李東陽《懷麓堂詩話》(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本文淵閣四庫全書),冊 1482。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本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482。
[明]胡震亨:《唐音統籤》,收入《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年),冊 595-608。
[明]胡應麟:《詩藪》(北京:中華書局,1958 年)。
[明]蘇伯衡:《蘇平仲文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冊1532-1536,景上元鄧氏群碧樓藏明正統壬戌刊本。
[明]李贄:《焚書》(台北:漢京文化,1984 年),卷 3,頁 98。
[明]袁宏道,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1981 年)。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北京:人民文學:1998 年)。
[清]顧炎武:《日知錄》(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本文淵閣四庫全書),冊 858。
[清]顧嗣立:《元詩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本文淵閣四庫全書),冊 1468。
[清]錢謙益:《牧齋有學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 年,四部叢刊初編),冊 1656-1667,景上海涵芬樓藏康熙甲辰初刻本。
[清]鄭方坤:《五代詩話》(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本文淵閣四庫全書),冊 1486。
[清]冒春榮:《葚原詩說》,收入郭紹虞編選:《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1983 年)。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清]錢謙益,[清]季振宜:《全唐詩稿本》(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清]季振宜:《全唐詩季振宜寫本》,收入《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6 年)。
[清]葉燮:《原詩》(北京:人民文學,1979 年)。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
[清]李重華:《貞一齋詩話》,收入丁福保編選:《清詩話》(台北:西南書局,1979年)。
[清]錢龍惕在《玉谿生詩箋‧敘》,轉引自劉學鍇:《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收入郭紹虞編選:《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1983 年)。

(二)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中文論著:
王忠林等:《中國文學史初稿》(台北:福記文化,1985 年)。
李天命:《語理分析與思考方法》(台北:鵝湖,1988年)。
朱自清《詩言志辨》,收入《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台北:宏業書局,1983 年)。
朱希祖《中國文學史要略》,收入陳平原輯:《早期北大文學史講義三種》(北京:北京大學,2005 年)。
吳梅《中國文學史(由唐迄清)》,收入陳平原輯:《早期北大文學史講義三種》(北京:北京大學,2005年)。
胡適:《白話文學史》(台南:東海出版社,1976年)。
孫春青:《明代唐詩學》(上海:上海古籍,2006 年)。
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西安:陝西人民,1987年)。
孫學堂:《明代詩學與唐詩》(濟南:齊魯書社,2012 年)。
夏曉虹:〈作為教科書的文學史-以林傳甲《中國文學史》為例〉,收入陳國球等編:《書寫文學史的過去》(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頁345-350。
張汝倫:《當代西方釋義學》(台南:復漢出版社,1996年)。
袁行霈:《中國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
袁行霈:《中國文學概論(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2012年)。
陳文華:《杜甫詩律探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
陳平原輯:《早期北大文學史講義三種》(北京:北京大學,2005年)。
陳伯海:《唐詩學引論》(上海:東方出版社,1996年)。
陳伯海:《唐詩學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陳祖耀:《理則學》(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陳國球:《唐詩的傳承-唐代復古詩論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陳國球:《文學史書寫型態與文化政治》(北京:北京大學,2004年)。
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台北:民文出版社1979年)。
許總:《唐詩史》(南京:江蘇教育,1995年)。
郭紹虞:《宋詩話考》(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黃文吉編:《臺灣出版中國文學史書目提要1949-1994》(台北:萬卷樓,1994年)。
黃奕珍:《宋代詩學中的晚唐觀》(台北:文津,1998 年)。
黃霖:《近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1993 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學生書局,1987 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91 年)。
劉學鍇:《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
蔡瑜:《高棅詩學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1990 年)。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戴燕:《文學史的權力》(北京:北京大學,2002 年)。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台北:正中書局,1993 年)。
龔鵬程:《中國文學史》(台北:里仁書局,2009 年)。
龔鵬程《文學散步》(台北:漢光文化,1993 年)。

翻譯論著:
卡爾(E.H.Carr),吳柱存譯:《歷史是什麼?》(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
加達默爾(H‧G‧Gadamer):《真理與方法》,洪漢 鼎譯,(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3 年)。
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王慶節等譯:《存在與時間》(台北:桂冠,1994年)。
柯靈烏(R.G.Collingwood),黃宣範譯:《歷史的理念》(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艾柯(Umberto Eco),王宇根譯:《詮釋與過度詮釋》(香港:牛津大學,1995年)。

(三)學位論文
陳英傑:《宋元明詩學發展中的「盛唐」觀念析論》(台北:政治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陳猷青:《初唐前期詩的解讀-以詩人與唐太宗朝廷的關係為切入點》(台北:淡江大學碩士論文,1998年)。
蔡瑜:《宋代的唐詩學》(台北:台灣大學博士論文,1990年)。

(四)期刊論文
汪少華:〈「縣古槐根出,官清馬骨高」出處之謎〉,收入《古籍整理研究學刊》(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2003 年),第 6 期,頁 49-51。
陳伯海:〈釋「詩體正變」—中國詩學之詩史觀的研究〉,收入《社會科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6年),第 4 期。
陳廣宏:〈元明之際唐詩系譜建構的觀念及背景〉,收入《中華文史論叢》(上海:上海古籍,2010年),第4期。
張紅運:〈二十世紀唐詩分期研究述略〉,收入《南京社會科學》(南京: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6年),第6期,頁102-108。
鄧新躍:〈《唐詩品彙》與四唐分期說的確立〉,收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湘潭: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2006年11月),第16卷第6期,頁126-131。
顏崑陽:〈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收入《清華學報》(新竹:清華大學,2007年9月),第一期,頁1-67。
顏崑陽:〈中國古代原生性「源流文學史觀」詮釋模型之重構初探〉,收入《政大中文學報》(台北:政治大學,2011年6月),第十五期,頁231-27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