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407201523531300
DOI 10.6846/TKU.2015.00113
論文名稱(中文) 論述從空間到時間的爭奪 -以新聞E論壇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Contention of Discourse From Space to Time -A Case Study of News E Forum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資訊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2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蕭孟
研究生(英文) Meng-Hsuan Hsiao
學號 60104023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6-25
論文頁數 15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楊智明
委員 - 羅世宏
委員 - 夏春祥
關鍵字(中) 媒介生態學
媒介空間
太陽花
社群媒介
公共論述
關鍵字(英) Media Ecology
Media Space
Sunflower Movement
Social Media
Public Discours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台灣的傳統媒體資源長期壟斷於政治和經濟掌握者手上,而政治經濟的權力卻呈現流動停滯,也造就台灣的媒體長期服務於權力階級,藉由破碎和娛樂化來填充公共空間,淡化其義務與權力,忽略一般民眾對於公共論述的需求。

         在太陽花運動中,以學生為主的新聞E論壇透過社群媒介打破傳統公共論述的死水,透過新媒介所帶來的開放性,得以相抗衡於握有國家、資本、技術與政治資本的群體,填補公眾對於不同的論述、觀點之需求和好奇,社會也隨之對「新」媒體產生巨大的期望與想像。

         Bolter認為書寫媒介的改變會產生不同的空間與文化;不只書寫媒介,應當是所有媒介都有能力創造不同的意識空間與文化。在新媒介環境,社群媒介,將握有媒介空間的技術改寫與下放,人人得以擁有可以聯通他人的媒體,成為隨時開放的新空間。在新的媒介環境中,塊狀的大眾被變成蜉蝣的群體,新的媒體力量爭奪不單單來自於空間的搶佔,而是如何在時間上取得勝利。藉由取得眾人對於論述的關注、討論、流量...等,來換取蜉蝣的眾人群聚,而壯大論述的空間,以抗衡傳統大型媒體與政治經濟掌握者的話語詮釋權。在新媒介環境中,新的環境問題也隨之產生。從研究洞見上尋求媒介偏向與特性,達到Postman對於媒介與人的期望,在媒介環境中尋求人的可能性與文明進程。

         本研究不著重在於如何透過社群媒介發動運動、串聯民眾或是經營社群新媒體,而是探究新媒介環境對於社會、文化產生的影響,如何建立新的空間與文化。
英文摘要
For a very long term of time, the media source has been monopolized in the hand of politics and economics rulers. However, the power mostly stay in a stagnate situation, causing a scenery that the media serving long-term for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rulers. They fill the Habermas Public Sphere with entertainments and scattered information, diluting medias’ obligation and powers, and, neglecting civilians need for public discourse.

    During the Sunflower Movement, students came up with a huge breakthrough over the old methods of public discourse using the platform “News E Forum”. Through the openness the new medium has brought, it is able to contend against the people with huge resources in hand. Also, filling different needs of curiosity of perspectives and discourses, the society soon has a huge imagination and expectation for the impact the “New” media has brought.

    Bolter thought, written medium will create different space and culture. Not only in written medium, every medium are capable of creating different space and culture. In the New Medium environment, social medium will cause decentralization of media space, anyone can own media that links to anyone and become a new space that’s always open to anyone. Users, who use to be receiving and giving information in a form of a big group, has now becoming “Ephemeridaelized”. The war between New Media is not about space but about time. Through gaining attention, discussion, flow…..etc, in exchange of gathering the “Ephemeridaelized” user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discourse space and able to fight against Traditional Medias and rulers who held most of the power and resources. With the growth of New Media, new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ill pop out as well. We seek Media features through research insight to reach the expectation of Postman’s perspective towards media and man, looking for the possibilities of man and humanity’s progress.

    The concept of this thesis is neither about how to launch a movement, gathering civilians through social media nor managing a social media. It is a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New Media has brought to the society and culture and how to establish new space and cultur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正文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10

                   第四節 、全文章節概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權力與媒介 13

                     2-1-1 傳播與文明 13
                     
                     2-1-2 「媒介」與「媒體」15

                     2-1-3 傳播權力與媒介 18

                 第二節 、何謂「新」媒體 23

                     2-2-1 媒體的「新」性 23

                     2-2-2 新媒體的變遷與轉移 31

                     2-2-3 新社群媒介 39

                 第三節 、太陽花與新聞E論壇 43

                     2-3-1 含苞待放:議題關注度變化 43

                     2-3-2 太陽花開 50

                     2-3-3 崛起,台大新聞E論壇 59

                 第四節 、小結:媒介時間空間的建立 6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8

                 第一節 、媒介生態學的取徑 68

                 第二節 、個案研究與媒介事件之時間軸 70

                 第三節 、半結構訪談設定 73

                 第四節 、訪談對象 74

                 第五節 、訪談題綱 75

                 第六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77
                
第四章  訪談資料與分析 79

                   第一節 、個人媒體到組織媒體 80

                     4-1-1 空間開放 80

                     4-1-2 做我的還是我們的?媒體 85

                     4-1-3 公眾的個體 95

                   第二節、媒介 / 平台使用得差異 103

                     4-2-1 新舊媒介的論述空間 105

                     4-2-2 社群媒介還是媒體? 110

                     4-2-3 媒介表達形式對社群的差異 117

                   第三節、社群反應對於新媒體的影響 120
               
第五章  結論與後續建議  12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27

                     5-1-1 社群解放空間,空間帶動社群論述 127

                     5-1-2 社群對論述的需求:時間爭奪 129

                     5-1-3 變形巨獸:社群 131

                   第二節 、結論與建議 133

                   第三節 、後續與限制 134
               
參考文獻 136
               
附錄 I 新聞E論壇與學運事件時間軸 156





圖表目錄

           圖目錄

                   圖1-3-1 臉書人際網路示意圖 11

                   圖2-2-1 三種不同社會關係模型 41

                   圖2-3-1 擷取自新聞E論壇2014年3月25日臉書之粉絲團資料 61

                   圖2-3-2   彭筱婷透過個人臉書發出現場動態 61

                   圖2-3-3 新聞E論壇報導公共電視節目排程爭議 63

                   圖2-3-4  擷取自黑色島國青年粉絲專頁對於行政院回應之服貿監督草案看法 64

                   圖3-6-1 研究流程 77

                   圖3-6-2 研究架構 78

                   圖4-3-1 擷取新聞E論壇臉書貼文與民眾回應 120

                   圖4-3-2 擷取自黑色島國青年陣線臉書貼文 121

           表目錄

                   表2-2-1 新媒體之定義流變 34、35

                   表2-2-2 自1.0到2.0功能與服務商的變化 35

                   表2-2-3 主要社群網站(SNSs)設置時間和社區(community)網站重置社群特質之時間軸 38

                   表2-2-4 本研究整理臉書四種功能之空間差異 42

                   表2-3-1 太陽花運動中不同的主要倡議/社運團體 56

                   表3-2-1 資料搜集方式來源與優缺點 73

                   表3-4-1 個案與比較對象差異 74

                   表3-4-2 訪談對象資料 75

                   表3-4-3 半結構訪談大綱 76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翻譯書籍:

王柏鴻、吳國卿(譯)(2009)。震撼主義:災難經濟的興起(原著作者:Naomi Klein)。台北市:時報出版(原著年代:2007)

李黎、薛人望(譯)(2001)。美麗新世界(原著作者:Aldous Leonard Huxley)。台北市:志文(原著年代:1932)

李中文(譯)(2013)。論時間(原著作者:Norber Elias)。新北市:群學(原著年代:1984)

吳介民(譯)(2013)。反動的修辭(原著作者:Albert O. Hirschman)。台北市:左岸文化(原著年代:1991)

李宇美(譯)(2011)。鄉民都來了(原著作者:Clay Shirky)。台北市:貓頭鷹(原著年代:2008)

邱辛曄、俞灝敏(譯)(1999)。控制革命(原著作者:James Beniger)。台北市:桂冠(原著年代: 1989)

汪益(譯)(1999)。預知傳播記事(原著作者:Marshall McLuhan,編者:Eric McLuhan、Frank Zingrone)。台北市:台灣商務(原著作年代:1995)

何道寬(譯)(2003)。傳播的偏向(原著作者Harold Innis)。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原著年代:1951)

何道寬(譯)(2010)。科技奴隸(原著作者:Neil Postman)。台北市:博雅書屋(原著年代:1992)

何道寬(譯)(2010)。媒介環境學:思想沿革與多維視野(原著作者:林文剛)。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原著年代:2005)

何道寬(譯)(2012)。理解新媒介-延伸麥克魯漢(原著作者:Robert K. Logan)。上海:復旦大學出版(原著年代:2010)

吳叡人(譯)(2015)。想像的共同體(原著作者:Benedict Anderson)。台北市:時報出版(原著年代:2006)

林圭(譯)(2001)。第六種語言(原著作者:Robert K. Logan)。台北市:藍鯨(原著年代:2000)

林志明(譯)(2002)。布赫迪厄論電視(原著作者:Pierre Bourdieu)。台北市:麥田(原著年代:1996)

尚容安(譯)(2001)。個案研究(原著作者:Robert L. Yin)。新北市:弘智(原著年代:2003)

林暉鈞(譯)(2015)。革命的做法:從318太陽花看公民運動的創造性(原著作者:Minato Chihiro)。台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年代:2014)

林麗冠(譯)(2014)。分裂的全球(原著作者:Ian Goldin)。台北市:如果出版社(原著年代:2014)

席玉蘋(譯)(2013)。媒體上身:媒體如何改變你的世界與生活方式(原著作者:Thomas de Zengotita)。台北市:貓頭鷹(原著年代:2006)

唐士哲、夏春祥、羅世宏(譯)(2013)。傳播研究的典律文本(原著作者:Elihu Katz, John Durham Peters, Tamar Liebes, Avril Orloff主編)。台北市:五南(2003)

唐士哲、夏春祥、羅世宏(譯)(2013)。殷尼斯與他的傳播偏倚傳播(Menahem Blondhiem, 2003)。傳播研究的典律文本(頁173-208)(原著作者:Elihu Katz, John Durham Peters, Tamar Liebes, Avril Orloff主編)。台北市:五南(2003)

唐士哲、夏春祥、羅世宏(譯)(2013)。典範在夙昔(John Durham Peters. 2003)。傳播研究的典律文本(頁239-256)(原著作者:Elihu Katz, John Durham Peters, Tamar Liebes, Avril Orloff主編)。台北市:五南(2003)

區立遠(譯)(2014)。億萬富翁的霸權(原著作者:Hans Jurgen Krysmanski)。台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原著年代:2012)

曹定人(譯)(1993)。帝國與傳播(原著作者Harold Innis)。台北市:遠流(原著年代:1972)

陳正芬、顧佳(譯)(2013)。誰控制總開關(原著作者:Tim Wu)。台北市:行人(原著年代:2010)

陳芸芸、劉慧雯(譯)(2004)。特新大眾傳播論(Denis McQuail)。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2000)

陳秉逵(譯)(2010)。歷史研究的途徑與方法(原著作者:Marc Trachtenberg )。台北市:偉伯出版社( 原著年代:1991)

陳建勳(譯)(2005)。草根媒體:部落格傳奇(原著作者:Dan Gillmor)。台北市:歐萊禮:(2004)

黃煜、裘志康(譯)(1989)。權力的媒介(原著作者:J.Herbert Altschull)。北京:華夏出版社(原作年代:1984)

陳蒼多(譯)(2004)。男人怎麼看色情(原著作者:David Loftus)。台北市:性林文化(原著年代: 2002)

張嚴心(譯)(2013)。被新聞出賣的世界:「相信我,我在說謊」,一個媒體操縱者的告白(原著作者:Ryan Holiday)。台北市:臉譜(原著年代:2012)

馮建三(譯)(1996)。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原著作者:David Morley)。台北市:遠流(原著年代:1992)

黃煜文(譯)(2013)。打字機是聖潔的:最完整的垮世代傳記(原著作者:Bill Morgan)。台北市:網路與書出版(原著年代:2010)

鄭百雅(譯)(2013)。大媒體的金權遊戲:為什麼有權力的人都想要搞媒體?(原著作者:Ronald V. Bettig 、 Jeanne Lyan Hall)。台北市:漫遊者文化(原著年代:2003)

鄭明萱(譯)(2006)。認識媒體(原著作者:Marshall McLuhan)。台北市:貓頭鷹(原著年代:1964)

蔡承志(譯)(2007)。娛樂至死:追求表象、歡笑和激情的電視時代(原著作者:Neil Postman) 。台北:貓頭鷹出版社。(原著年代:1985)

蔡承志(譯)(2007)。推薦序:媒體時代,我們更需要聽聽波茲曼的意見(馮建三)。娛樂至死:追求表象、歡笑和激情的電視時代(原著作者:Neil Postman) 。台北:貓頭鷹出版社。(原著年代:1985)

薛絢(譯)(2012)。空間地圖:從但丁的空間到網路空間(原著作者:Margaret Wertheim)。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原著年代:1997)

羅世宏(譯)(2010)。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三版)(原著作者: Werner J. Severin, James W. Tankard, Jr. )。台北市:五南(1988)



中文書籍:

余家宏、寧樹潘、徐培汀(1984)。新闻學簡明詞典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李彬(2009)。全球新聞傳播史:公元1500-2000年。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李翔昊(2010)。SNS新變革社群網路的分享、衝擊與新經濟。台北市:博碩

吳筱玫(2008)。傳播科技與文明。台北市:智勝出版

李嘉艾(2014)。今夜誰徹夜未眠-立法院隨筆。載於劉定綱(主編),318佔領立法院:看見希望世代(頁92-97)。台北市:奇異果文創事業有限公司

周翼虎(2011)。中國傳媒工廠30年。台北市:秀威資訊

 胡元輝/主編;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出版(2013)。公眾委製新聞的時代來臨:weReport調查報導平台的意義與展望。台北市:允晨文化

姜華(2014)。現代思潮與新聞文化。香港:中和出版

高子壹(2014)。給補習我警專歷史課的學生們。載於劉定綱(主編),318佔領立法院:看見希望世代(頁130-133)。台北市:奇異果文創事業有限公司

倪匡(2002)。身外化身。台北市:皇冠

高希均等(編著)(2000)。知識經濟之路。台北市:天下文化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凌(2005)。說服傳播-過程和實踐。台北市:五南

陳建和(2009)。觀光研究方法。台北市:五南

葉蔭聰(主編)(2011)。草根起義-從虛擬到真實。香港:上書局

無向(1991)。社會運動。載於機器戰警(主編),台灣的新反對運動-新民主之路:邊緣顛覆中的戰鬥與遊戲(頁158-190)。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鄒伯軒、廖之韻(2014)。採訪台大E論壇成員李映昕。載於劉定綱(主編),318佔領立法院:看見希望世代(頁196-204)。台北市:奇異果文創事業有限公司

資訊工業策進會 (2006)。WEB 2.0: 網路上有錢,創意在裡面。台北市: 經濟部
技術處。

新聞E論壇(2014)。街頭守門人:台大新聞E論壇反黑箱服貿運動報導紀實。台北市:衛城出版




中文期刊論文:

王中天 (2003)。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概念、源起、及現況。問題與研究 , 42 卷 5 期 ,頁139 - 163

公視編輯部(2006)。電視產業紛紛擁抱新媒體。公視研究季刊,第六期,頁1-16

王盈勛(2013)。傳播新制度經濟史初探。傳播文化,第十二期

吳乃德(2011)。赫緒曼其人其書。政治思想史,2011年第04期

李小科(2006)。澄清被混用的「新自由主義」—兼談論New Liberalism和Neo—Liberalism的翻譯。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頁56-62

何旭、曹陽 (2009)。SNS:一種網絡公共領域的新形式。新聞記者,2009年10月

李信漢、杜綺文(2007)。Web 2.0,麥克魯漢知多少?。新聞學研究,第九十二期,183-192

邵培仁、范红霞(2011)。傳播民主真的能夠實現嗎?媒介象徵性權力的轉移與話語民主的幻象。現代傳播,2011第三期(總)176期,頁18-22

吳強(2013)。誰的政治,何種抗爭?-對于建嶸<<抗爭性政治>>的批評。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2013年2月號 總第一三五期

李順興(2011)。新媒體老問題,怎麼個新法。中外文學。40.4:,頁7-37

林宗弘(2015)。台灣階級不平等擴大的原因與後果。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45:2(2015),頁45-68

林意仁、黃厚銘(2013)。流動的群聚(mob-ility):網路起鬨的社會心理基礎。新聞學研究,第一一五期,頁1-50

胡吉、鄭勝利(2010)。Web2.0環境下網絡社群理論研究综述。中國圖書館學報,2010年第5期 ,頁90-95

唐士哲(2014)。重構媒介?「中介」與「媒介化」概念爬梳。新聞學研究,第一二一期,頁1-39

張文宏(2011)。網路社會組織特徵及其社會影響。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1 年第 4 期總第 58 期

黃旦(2012)。報紙的迷思。新聞倫理,2012第2期總第112期,頁30-37

張忠民、楊欣哲、 張國良(2010)。三詞使用現狀分析『媒介』、『媒体』、『传媒』新聞傳播學领域對 —以文獻計量方法對四種專業核心期刊的研究。新闻记者,2010第334期,頁48-52

梁芷瑄(2007)。Web 2.0世代的迷思。科技發展政策報導, 第 1 期,頁90-92

陳嘉銘(2014)。一個自由的篇章:行動的網路和行動的語法。思想-太陽花之後,第27期,頁183-198

章輝美(2005)。大眾傳媒與社會控制-論大眾傳媒的社會控制功能。社會科學戰線,2005年第3期

程金福(2010)。關於當代中國媒介權力與政治權力的結構變遷-一種社會學的分析。新聞倫理,2010年第3期總第105期,頁22-29

童星、羅軍(2001)。網路社會:一種新的、現實的社會存在方式。江蘇社會科學,第5期

曾柏文(2014)。太陽花運動:論述軸向的空間性。思想-太陽花之後,第27期,頁129-148

管中祥(2002)。從Habermas對溝通觀在思考媒體傳播過程的權力意義。中華傳播學刊,2,頁185-220

翟本瑞(2011)。從社區、虛擬社區到社會網絡網站:社會理論的變遷。資訊社會研究, 21 , 頁1-31

劉美妤(2014)。一夜長大:台灣當代青年社會參與之濫觴。思想-太陽花之後,第27期,頁111-128

趙雅麗(2006)。跨符號研究:「結構∕行動」交相建構中的傳播巨型理論藍圖。新聞學研究,第八十六期,頁1-44

劉慧娟(2011)。資訊傳播學術研究趨勢分析-從傳播估點回應資訊傳播研究主題、重點,與發展趨勢。資訊傳播,1(2),頁104-107

譚天(2014)。新媒體不是媒體。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6期

會議專刊或專題研討會論文:

吳予敏(2000)。中文傳播的媒介權力及其觀念的演變。2000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之論文,台北縣

吳裕勝(2015)。媒介生態學觀點下的太陽花運動。2015 文化研究年會論文 ,新北市

高宜凡(2010)。數位匯流是大趨勢, 需要政府引導、協助。楊仁烽(主持人)。「數位匯流的整合與創意」專題論壇,台北市

張醒宇(2012)。新媒體在民主轉型中的腳色 以馬來西亞為研究現場。2012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新竹




博碩士論文:

邱嘉琳(2003)。新經濟下的新建構與舊矛盾--對「新經濟」之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分析(碩士論文)。取自: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448

陳曉宜(2005)。報社記者抵抗資源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094

曾馨慧(2001)。瓦力司.得牧的網路實踐:新媒體,原住民與社會運動之機會與限制(碩士論文)。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73440399751571715703

書籍、媒材或文章之評論:

劉靜怡(2011)。不是絕響:媒體、市場與民主理論的恆久辯論【Media Concentration and Democracy: Why Ownership Matters , C. Edwin Baker 】。新文學研究,第107期,頁326-332

技術及研究報告﹕

劉慧雯(2012)(主持人)。「科技生活現身:「網友」在新聞產製中的角色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編號:NSC 100-2410-H-004-217),未出版



英文書籍:

Bolter, J. David. (2001, first publish 1990). writing space. England:Routledge

Bolter, J. D.,   Grusin, R. (1999). Remediation: Understanding new media. Cambridge, MA: MIT Press.

Castells, Manuel.(2011, first publish 2009). communication power. New York, NY:Oxford

Hansen, Mark B. N.(2006). New Philosophy for New Media. BOS., MA:MIT Press

Kuhns. William (1971). The Post-Industrial Prophets  : Interpertation of Technology. New York, NY:Weybright and Talley

Lievrouw,  Leah. A.,  Livingstone, Sonia.(2002). The handbook of new media. New York, NY:SAGE Publications Ltd

Marvin, C. (1988). When old technologies were new: Thinking about electric communication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cLuhan, Marshall.  McLuhan, Eric.(1988). Laws of Media: The New Science. Toronto, Canada: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O’Reilly, Tim.(2009). what is web 2.0. Newton, MA:O’Reilly Media, Inc

Rheingold , Howard.(1993).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Retrieved from https://dlc.dlib.indiana.edu/dlc/bitstream/handle/10535/18/The_Virtual_Community.pdf?sequence=1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3) 

Toffler, Alvin.(1984). The Third Wave.  New York, NY:Bantam

Tarrow, Sidney G.,  Tilly, Charles.(2006). Contentious Politics. New York, NY:Oxford
Crabtree, Benjamin F.,  Miller, William L.(1999).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 York, NY:SAGE

英文期刊論文:

Boyd, Danah M.,  Ellison, Nicole B.(2007). 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Vol. 13, Issue 1,p.210–230

Fuchs, Christian.(2009). Some Reflections on Manuel Castells’ Book “Communica-tion Power”. tripleC: Communication, Capitalism & Critique. Open Access Journal for a Global Sustainable Information Society, Vol 7, No 1, p.94-108

Lawrence. Steve.,  Flake, Gary W.and Giles, Lee C.(2000). Efficient Identification of Web Communities.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p.150–160. New York, NY, USA, ACM Press

Postman, Neil.(2000). The Humanism of Media Ec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Media Ecology Association, Volume 1,  p.10-16

英文雜誌:

Liebling, A. J.(1960). Do you belong in journalism?. The New Yorker, Vol. 36 Issue 13, p.105

線上資料:

Alexander T.P. Hong(2014)。太陽花學運的新媒體影響力,還是輸給了傳統媒體。
取自: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35105/

KEMAL DERVIŞ(2012)。The Economic Imperatives of the Arab Spring。
取自: 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the-economic-imperatives-of-the-arab-spring

The Media Ecology Association。What is Media Ecology?。
取自: http://www.media-ecology.org/media_ecology/index.html)

YASIV應用程式。臉書人際網路示意圖。
取自:http://www.yasiv.com/facebook 

王丹(2015)。臉書:王丹網站 Wang Dan’s Page。
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0152868972758027&id=105759983026

孔令信(2014)。【887專論】夾腳拖與iPad直播模式帶動的新媒體革命。
取自:http://www.week.mcu.edu.tw/articledetail.php?id=7401

王美珍(2014)。90後對媒體的一些想法:台大新聞e論壇,用純粹熱血報導真實,靠手機就能即時轉播。取自:http://store.gvm.com.tw/article_content_25312.html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發起)(2013)。連署實踐民主審議、重啟服貿談判。
取自: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30729011657

林思慧、徐子晴(2014)。趁亂宣布完成委員會審查 服貿協議打進院會。
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18001430-260102

周韶華(2014)。網路世代學運,衝擊傳統舊社會。
取自:https://goo.gl/BiUF9l

徐子晴(2014)。網路世代『學運2.0』成形。
取自: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21000357-260102

郝明義(2013)。郝明義:我們剩不到二十四小時了。
取自: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88/article/418

陳俐潔、莊縈雁(2014)。風傳媒總主筆夏珍:記者的心和視野成就報導多元角度 。
取自:http://mol.mcu.edu.tw/show_2009.php?nid=167125

陳珮雯(1999)。奇摩站推出強調個人化的社群服務─奇摩家族。
取自:http://www.ithome.com.tw/node/2732

新唐人(2014)。新唐人衛視於3/25護主?警撥開學生進立法院。
取自:http://www.ntdtv.com/xtr/b5/2014/03/26/a1089125.html

張惟喬、李俊穎、蔡明樹、謝宛君(2014)。暴民怎麼說?太陽花學運口述史。
取自:http://www.ntpu.edu.tw/social/upload/F_20141119145016_1.pdf

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2013)。熊澄宇教授在澳门全球媒體產業發展大會發表主题演講。取自: http://www.rcci.org.cn/publish/whcyyjzx/741/2013/20131216144630167977668/20131216144630167977668_.html

葉永銘(2014)。關於1985化的太陽花。
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8%91%89%E6%B0%B8%E9%8A%98/%E9%97%9C%E6%96%BC1985%E5%8C%96%E7%9A%84%E5%A4%AA%E9%99%BD%E8%8A%B1/10151969301107601?pnref=story

曾佳俊(2014)。超帥der 林飛帆「正義綠大衣」熱銷。
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325/366859/

資策會。何謂數位匯流。
取自:http://sid2.iii.org.tw/main.php?po=comp&op=content&PP%5Bid%5D=208

管中祥(2014)。【周四專欄】管中祥:一份銷量只有六百份的報紙有什麼價值?。
取自: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7/article/1958

管中祥(2014)。【周四專欄】管中祥:我想,這就是典範!──記一位客觀但不中立的媒體人。取自: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7/article/1025

維基百科。詞條:太陽花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A%E9%99%BD%E8%8A%B1%E5%AD%B8%E9%81%8B

維基百科。詞條:黑色島國青年。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9%BB%91%E8%89%B2%E5%B3%B6%E5%9C%8B%E9%9D%92%E5%B9%B4%E9%99%A3%E7%B7%9A

潘震澤(2008)。紀念達爾文誕辰再談演化。
取自:http://www.xys.org/forum/db/4/153/13.html

賴又嘉、呂志明、張君豪(2014)。喝啤酒反服貿照曝光,光頭哥酒駕被逮。
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320/363536/

赖宛琳(2014)。太陽花盛開,催生台灣新媒體。
取自:https://www.watchinese.com/gb/article/2014/16844 

縱貫線(2008)。亡命之徒歌詞。
取自: http://mojim.com/twy107260x1x1.htm

蘇蘅(2014)。網路學運,媒體走到分水嶺,聯合報民意論壇。
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udnip/posts/678632008869970: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