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407201314485200
DOI 10.6846/TKU.2013.00151
論文名稱(中文) 兩岸簽署「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前後,兩岸共同打擊詐欺犯罪實務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Before and after the two sides signed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to jointly crack down on crime and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agreement, the two sides jointly combat fraud crime Practice Research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2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王中大
研究生(英文) Zhong-Da Wang
學號 70027028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6-12
論文頁數 14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潘錫堂
委員 - 洪陸訓
委員 - 張世熒
關鍵字(中) 詐欺
詐欺犯罪
共同打擊犯罪
關鍵字(英) fraud
fraud crime
joint crime -fighti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自1987年11月2日政府開放兩岸探親 ,兩岸的交流自此正式揭開序幕。然而,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密切,衍生出如人蛇偷渡、非法槍械、毒品、貨品走私、詐欺、洗錢、經濟犯罪、組織犯罪等非傳統性安全威脅,其中尤以詐欺犯罪,牽涉層面最廣,被害人數最多,危害最甚。
兩岸雖在1990年「金門協議」的合作基礎上,進一步於2009年4月26日於南京簽署「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協議生效後,兩岸在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上,趨於常態化與制度化,對於詐欺案件偵查上,更是屢有斬獲;而這是否意味者「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的簽署,在詐欺案件防制上確實發生了預期效果?本研究主要是希望藉由學術理論與架構的分析,探討協議簽署後對兩岸共同打擊詐欺犯罪實務上的影響。
本研究透過官方的數據資料顯示發現,臺灣地區的詐欺背信犯罪發生數,至2005年達到最高峰,惟至2009年起逐年穩定下降,截至2012年止,總件數已降至20,637件。與大陸主管部門進行交換犯罪情資,包含詐欺、擄人勒贖、毒品、殺人、強盜及侵占洗錢等案類合計破獲68案,逮捕嫌犯4,538人,成效相當顯著。惟實務運作上仍有下列困境尚待後續協處:一、大陸對於協緝案件的選擇性配合。二、無法掌握協查時效。三、陸方金融、電信資料不健全,追查難以溯源。四、通訊監察及地下通匯管道追查不易。五、聯絡窗口無法滿足現況需求。
其次,研究亦發現,執行面上仍有以下齟齬之處,有待雙方克服:一、政府對人頭帳戶及人頭電話防制未見成效。二、詐欺犯罪與網路結合且愈加緊密。三、缺乏打擊犯罪情資整合性系統平台。四、兩岸跨境詐欺犯罪據點有逐漸轉移至東南亞國家趨勢。五、政府尚無有效防堵地下通匯管道的作為。並建議未來努力的方向:一、相互派駐警察聯絡官。二、建置打擊犯罪情資整合性系統平台。三、加強與東南亞各國共同打擊犯罪之合作、交流。四、透過績效導向,全力肅清地下通匯管道、輔導銀行業者調降手續費。五、強力查緝電信機房、平台等五項具體建議。
英文摘要
Since November 2, 1987 the government open to visit relatives on both sides, cross-strait exchanges henceforth officially kicked off. However, with closer cross-strait exchanges, as derived from smuggling illegal immigrants, illegal firearms, drugs, goods smuggling, fraud, money laundering, economic crime, organized crime and other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threats, particularly in criminal fraud, involving broadest , the largest number of victims, endangering the worst.
Although the two sides in 1990 "Kinmen Agreement" on the basis of cooperation, further on April 26, 2009 in Nanjing signed "cross-strait common fight against crime and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agreement" agreement comes into effect, the two sides in the fight against crime and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on , tends to be normaliz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fraud cases for investigation, and it is frequently gains; while this mean that those who "cross-strait common fight against crime and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agreement" signed in the prevention of fraud cases do occur on the expected effect? This study is to use this academic theory and structure analysis to explore after signing the agreement on both sides to jointly crack down on the practice of criminal fraud.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official data show, Taiwan, the number of fraudulent breach of trust cases occurred, to 2005, reached a peak, but to a steady decline year by year since 2009, ended 2012, the total number has dropped to 20,637 pieces. With the mainland authorities to exchange criminal intelligence, including fraud, kidnapping, drugs, murder, robbery and money laundering, embezzlement cases like cracked 68 cases total, 4,538 people arrested suspects, quite remarkable result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practical operation pending subsequent coprocessor following dilemma: a Continental Association Ji case for selective cooperation. Two, unable to grasp an investigation aging. Third, the mainland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 data is not perfect, is difficult to trace traceability. Four, communications surveillance and underground remittance pipeline is not easy to trace. Fifth, the contact window can not meet current situation demands.
Secondly,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the surface still perform the following discord of the Department, subject to the parties to overcome: First, contact the status window can not meet demand. Second, the lack of fighting crime intelligence integrated system platform. Third, cross border fraud crime has gradually shifted to Southeast Asia stronghold national trends. Fourth, the lack of attempts to prevent the underground pipeline as Trident. Five, failed to effectively eradicate dummy account and head phones. And recommendations: First, the police liaison officers stationed in each other. Second, to build an integrated system to combat crime intelligence platform. Third, strengthen cooperation with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in combating crime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Four, aggravated criminal, to eliminate underground remittance pipes. Five, strong seizing telecommunications room, platforms, etc. five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基本概念之界定……………………………… 3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6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9
  第六節  文獻探討……………………………………… 9
第二章  詐欺犯罪介紹…………………………………… 17
  第一節 兩岸對詐欺犯罪的定義、構成要件與法律效果 ………………………………………………17
  第二節   兩岸詐欺之比較………………………………34
  第三節  詐欺犯罪的特性與模式……………………… 37
  第四節  詐欺犯罪類型介紹…………………………… 44
  第五節  兩岸詐欺犯罪發展趨勢……………………… 50
第三章  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歷史回顧………………… 53
  第一節  1990年金門協議簽署前……………………… 55
  第二節  1990年金門協議簽署後……………………… 59
  第三節  2009年兩岸簽署「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定」…………………………………………… 69
第四章  兩岸共同打擊詐欺犯罪實務…………………… 75
  第一節  詐欺犯罪現況分析…………………………… 75
  第二節  兩岸共同打擊詐欺案件實例評析…………… 77
  第三節  詐欺犯罪偵辦作為與防制對策……………… 103
  第四節  兩岸共同打擊犯罪成效分析………………… 116
  第五節  兩岸共同打擊犯罪的困境…………………… 126
第五章  結論……………………………………………… 12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29
  第二節  未來努力方向………………………………… 132
參考書目…………………………………………………… 136
附錄一……………………………………………………… 142
參考文獻
一、專書
方鵬程,台灣海基會的故事(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6月)。
甘添貴,刑法各論(上),(臺北市:三民書局,2009年6月,初版一刷)。
呂松浩,「新興詐欺犯罪—收購人頭帳戶及電話偵查實務」,經濟犯罪偵查實務(臺北: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中華民國刑事偵防協會出版,2006年5月)。
沈道震、劉進福、宋筱元、曾正一合著,兩岸合作共同打擊犯罪可行模式之評估與分析,(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出版,2002年5月)。
李曉明主編(李曉明執筆),中國刑法基本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
李景安,「兩岸軍事衝突與展望」。收錄於:王央城,前瞻兩岸關係發展的趨勢(桃園: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2007年)。
防制大陸地區人民非法入境( 台北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1997 年6 月)。
邵宗海,新形勢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台北市:五南,2011年10月)。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冊(臺北市:作者自行發行,2008年1月一刷)。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冊)(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06年11月)。
林東茂,「詐欺罪的財產損害」,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卷三,1998年3月。
林燦章,「犯罪手法及簽名特徵在犯罪偵查上的分析比較-以連續型性侵害案為例」,犯罪剖繪(二)連續殺人犯罪偵查(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印行,2000年5月)。
高銘暄主編,刑法學(北京:法律出版社,1984年2版)。
高銘暄,馬克昌主編(高銘暄執筆),刑法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2版)。
黃榮堅,刑法問題與利益思考(臺北市:元照出版公司,1999 年9 月初版一刷)。
葉重新,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出版社,2001年6月)。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店文化出版社,2002年2月)。
楊士隆、何明洲,竊盜犯罪防治: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2004年3月)。
楊春洗、楊敦先、郭自力主編,中國刑法論(大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第5版一刷)。
禇劍鴻,刑法總則論(臺北市:三民書局,1994年7月增訂十版)。
齊文遠主編(齊文遠執筆),刑法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趙秉志主編(肖中華執筆),刑法新教程(大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3版)。
鄭逸哲,刑事法學及其方法(一)—法學三段論法下的刑法與刑法基本句型(臺北市:作者自行發行,2003年9月增修二版)。
劉家琛主編,刑法及司法解釋適用指南(下)(大陸: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6月)。
蔡德輝、楊士隆,犯罪學(台北市:五南,2006年6月)。

二、期刊論文
甘添貴,「自動付款設備詐欺罪之不正方法」,月旦法學教室,第三十九期,2006年1月。
古慧珍、廖先志,「我國網路詐欺之實證研究--以付款方式為中心」,中央警察大學資訊、科技與社會學報,第7卷第1期,2007年6月。
朱蓓蕾,「全球化下兩岸共同打擊犯罪機制之建構」,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四十五期,2008年6月。
朱蓓蕾,「兩岸交流衍生的治安問題:非傳統性安全威脅之概念分析」,中國大陸研究(臺北),第四十六卷,第五期,2003年9-10月。
朱金池、蔡庭榕、許福生,「兩岸共同打擊跨境犯罪之回顧與展望」,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四十七期,2010年4月。
江振亨,「犯罪是理性選擇?--理性選擇理論的實証與面臨之挑戰」,犯罪學會會訊,3(4)期,2002年。
呂英敏,「論經濟詐欺犯罪─兼論經濟犯罪的意義及其成因」,今日中國,1982年2月。
周成瑜,「論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之困境與對策」,展望與探索,第五卷,第五期,2007年5月。
林宜龍、吳清海及吳柏霖等合著,「電話詐欺犯罪分析與偵查模式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執法新知論衡,97年6月。
林山田,「評詐欺罪章中之新增三罪」,月旦法學雜誌,第四十九期,1999年6月。
林宜隆、賀宙才、張翔舜、林子豪,「我國網路現況分析與對策-以刑事警察局網路犯罪偵查案例作分析」,中央警察大學資訊、科技與社會學報,第7卷第1期,2007年6月。
林錦村,「論海峽兩岸之刑事司法協助」,法令月刊,第12期,1996年,頁18-25。
洪漢周,「新興詐欺犯罪趨勢與對策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三十四卷第一期,2003年7、8月。
高銘暄、孫道萃,「論詐騙犯罪主觀目的的認定」,法治研究,2012年第2期,2012年2月。
陳順和、劉太強,「我國電信詐騙平臺犯罪及其防制對策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四十卷,第二期,2009年9月。
黃常仁,「困頓新法-論刑法第三三九條之一、第三三九條之二與第三三九條之三」,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二十七期。
黃榮堅,「關於詐欺等財產犯罪」,輔仁法學,1990年6月。
張增樑,「大陸劫機犯收容與遣返問題之研究」,警學叢刊。第三十一卷第一期,2000年7月。
楊凱勝、謝侑霖、蔣文棋,「淺談詐騙電話路由追查」,刑事雙月刊,第42期,2011年6月。
蔡田木、陳永鎮,「新興詐欺犯罪趨勢與防治對策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第七期,2006年10月。
盧俊光,「新興詐欺犯罪之犯罪模式及中介物分析」,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三十八卷,第一期,96年7月。
謝立功,「2008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理想與現實」,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1期,2008年1月。
顏旺盛、陳松春,「迎接21世紀跨境犯罪之挑戰」,刑事雙月刊,第三十九期,2010年12月。

三、博、碩士論文
丁樹蘭,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問題之研究(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2002年)。
孔懷瑞,台海兩岸毒品犯罪問題分析-兼論兩岸合作打擊毒品犯罪(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4月)。
李華欣,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研究—以偵辦新興詐欺犯罪為例(金門:國立金門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所是論文,2010年)。
李名盛,犯罪模式分析之研究-以台灣海洛因及安非他命交易為例(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江志慶,ATM轉帳詐欺犯罪的實證研究(桃園縣,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何明洲,住宅竊盜犯罪安全設計與防制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所博士論文,2010年)。
吳柏鏢,電話詐欺犯罪的特性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新北市:輔仁大學應用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周文科,臺灣地區詐欺犯罪問題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許瑞山,兩岸警方共同打擊跨境犯罪偵查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陳宇桓,兩岸共同打擊詐欺犯罪之研究-以兩岸共同打擊犯罪機制分析(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
劉德勳,兩岸刑事司法互助與共同打擊犯罪之研究(花蓮: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6月)。
盧俊光,新興詐欺犯罪模式及其偵查作為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謝浚鋒,電信詐欺犯罪模式與偵查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所碩士論文,2010年)。

四、研討會論文
林德華,「海峽兩岸共同打擊跨境詐欺犯罪對策探討」,第四屆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警學研討會,2009年12月。
王乃彥,「兩岸洗錢罪之構成要件的比較考察」,2010非傳統安全──反洗錢、不正常人口移動、毒品、擴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年6月,頁173-186。

五、研究案
孟維德,(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跨境犯罪原因論及防制對策之實證研究(計畫編號:NSC 91-2414-H-015-009-SSS)。

六、報紙
中國時報

七、網路資料
人民網
http://www.people.com.cn/
Now news今日新聞
http://www.nownews.com/2000/12/06/139-294226.htm#
大紀元時報網
http://tw.epochtimes.com/
中時電子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index.htm/
新華網
http://www.xinhua.org/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main.html
TVBS新聞網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emnyowen20040923115722
蘋果電子報
http://tw.nextmedia.com/
中華民國總統府網站
http://www.president.gov.tw/
監察院全球資訊網
http://www.cy.gov.tw/sp.asp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http://www.mac.gov.tw/mp.asp?mp=1
法務部部全球資訊網
http://www.moj.gov.tw/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http://www.edu.tw/search1.aspx
交通部全球資訊網
http://www.savecom.net.tw/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局全球資訊網
http://www.banking.gov.tw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網站
http://www.sef.org.tw/lp.asp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網站
http://www.redcross.org.tw/
內政部警政署全球資訊網
http://www.npa.gov.tw/NPAGip/wSite/
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全球資訊網
http://www.cib.gov.tw
內政部警政署165反詐騙諮詢專線網站
http://165.gov.tw/
內政部入出境及移民署全球資訊網
http://www.immigration.gov.tw/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檢察署網站
http://www.ksh.moj.gov.tw
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網
http://ndltd.ncl.edu.tw/
國家圖書館數位影音系統
http://dava.ncl.edu.tw/metadatainfo.aspx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http://www.iii.org.tw/
大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網站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8-12/15/content_1462055.htm
刑事法律網http://www.szxingshi.com/300w.html
大陸最高人民法院網站http://www.court.gov.cn/qwfb/sfjs/201104/t20110411_19421.ht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