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407201116172400
DOI 10.6846/TKU.2011.00111
論文名稱(中文) 劉宗周的證人思想
論文名稱(英文) The theory of human being proven to be moral by Liu Tsung-chou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張妤鴻
研究生(英文) Yu-Hung Chang
學號 79501019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6-08
論文頁數 20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崔成宗
委員 - 殷善培
委員 - 劉文起
關鍵字(中) 劉宗周
證人思想
《人譜》
關鍵字(英) Liu Tsung-chou
Zheng Ren(human morality)
《Renpu》(human schemata)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主要探討劉宗周「證人思想」的為學進路。首先,在歷史的進程中,瞭解其為人,包括生平、交友、師承及思想淵源。

再者,在劉宗周以淑世為依歸的架構下,他不但擷取古聖先賢之哲理,還結合個人人生之體悟,淬煉出獨特的見解,因而提出了「慎獨」、「誠意」、「主靜立極」等學說,也為「證人思想」奠定了豐富的內涵。他更為了因應時代之流弊,而完成《人譜》等相關著作,在充斥著王學末流蹈空躐等弊病的環境下,及袁了凡《功過格》、秦弘祐《遷改格》等功利因果色彩的明末,注入一股清流。

透過《人譜》,我們不僅可以瞭解到劉宗周「證人思想」的義涵,更可以見識到他嚴謹的處世態度及工夫之實踐。可見劉宗周不是一位理論家,而是一位真正的實踐者,他不管為官或在野,都以家國天下為念,他的事功也不僅只有在朝而已,在與陶石梁成立「證人社」、在講學不輟、在賑災弭水患、在照顧親人宗族的同時,他的證人思想已與他的生命相結合,即使到了絕食的那一刻,他都堅持走對的路,讓人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甚至躋於聖人之境,他的一生已為《人譜》做見證。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This study is trying to analyze Liu Tsung-chou's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and attemp to understand his theory of moral and spiritual cultivation of Human Schemata (Renpu).

The scope of the stud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cope of Liu Tsung-chou's background、philosophical and ideological origins including his critique of Wang Yang-ming、rectification、meditation、vigilance-in-solitude and sincerity of will. 

We can come to know his philosophical ideas and practice on kung fu through the study of human schemata.(Renpu)Above all,human Schemata offered a rigorous phenomenological description of human mistakes and we continuously revised to correct errors. That also represents his absolute confidence in human nature is good.

According to his posthumous manuscript,we know Liu Tsung-chou not only put forward the theory but also contribute to the country and common people.He belives the value of people is to correct the bad habits and errors in life. In fact,Liu Tsung-chou never give up and efforts to complete his life aim that is to be proven the value of human being.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旨趣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 5
第三節 研究進程 6
第二章 劉宗周的生平背景與思想淵源9
第一節 生平 9
第二節 師友 12
第三節 思想淵源 19
一、孔孟之學(求仁之學)20
二、周敦頤 27
三、張載 29
四、程顥 31
五、程頤 33
六、朱熹 34
七、王陽明 35
第四節 結語 40
第三章 證人思想之內涵 41
第一節 慎獨論 42
一、獨體惺惺 45
二、即中和即位育 48
三、無極而太極 50
第二節 誠意論 52
一、意體 54
二、心、意、知、物之關係 58
第三節 主靜立極 61
一、靜之體現與意義 62
(一)無欲為靜 67
(二)循理為靜 69
二、早期-靜存之外無動察之說 70
三、晚期-動靜無間之說 72
第四節 心性合一論 74
一、以中庸釋性宗 75
二、以大學釋心宗 78
三、心性不二 80
(一)心體 80
(二)性體 86
(三)心性中的道德情感 89
第五節 本體與工夫探析 92
第六節 結語 96
第四章 證人工夫論-《人譜》99 
第一節 《人譜》探析 99
一、《人譜》緣由 103
二、人譜要義:〈人極圖〉與〈人極圖說〉109
(一)第一圖(無極太極圖)112
(二)第二圖(動而無動圖)與第三圖(靜而無靜圖)115
(三)第四圖(五行攸敘圖)116
(四)第五圖(物物太極圖)117
(五)第六圖(其要無咎圖)117
第二節 《人譜》之證人要旨 118
一、凜閒居以體獨 118
二、卜動念以知幾 119
三、謹威儀以定命 121 
四、敦大倫以凝道 122
五、備百行以考旋 123 
六、遷善改過以作聖 124
第三節 改過法與《人譜雜記》125
一、〈紀過格〉與〈訟過法〉 126
(一)物先兆:一曰微過,獨知主之 126
(二)動而有動:二曰隱過,七情主之129
(三)靜而有靜:三曰顯過,九容主之131
(四)五行不敘:四曰大過,五倫主之133
(五)物物不極:五曰叢過,百行主之135
(六)迷復:六曰成過,為眾惡門,以克念終焉138
二、〈改過說〉143
(一)改過說一 143
(二)改過說二 144
(三)改過說三 145
第四節 結語 146
第五章 證人之實踐 150
第一節 力闢佛老 150
第二節 踐履與考驗 157
一、任官時期 158
二、在野時期 168
(一)授課講學 168
(二)成立「證人社」171
(三)賑災弭水患 174
(四)照顧親人宗族 176
第三節 人譜之影響 178
第四節 結語 183
第六章 結論 184
第一節 夢境與生死之考驗 184
(一)夢境關 184
(二)生死關 187
第二節 劉宗周的生命情調 190
第三節 結語 194
參考書目 197
圖表目次
一、思想淵源圖表39
二、心宗性宗簡表91
三、《人譜》概念圖147
四、任官一覽表159
五、《保民訓要》163
六、「鄉約事宜」簡表164
七、〈家塾規〉修業之要簡表169
八、《古小學集記》170
九、「證人社」會約172
十、〈社昌事宜〉175
十一、《劉氏宗約》簡表177
參考文獻
一、古籍文獻(依時代順序先後) 
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 下經》,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9月。 
法 海:《六祖法寶壇經》,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 
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5月。 
張 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程顥、程頤:《二程集》,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朱 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 
王守仁:《王陽明傳習錄及大學問》,臺北:黎明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6年。 
王畿著,吳震編校整理:《王畿集‧卷一‧天泉證道記》,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王 艮:《重鐫心齋王先生全集》明萬曆間刊,崇禎至清嘉慶間修補本。 
劉蕺山:《劉宗周全集》共六冊,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7 年。 
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2月。 
陳 確:《陳確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計六奇:《明季北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邵廷采:《思復堂文集》,收錄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251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 有限公司,1997年。 
全祖望:《鲒埼亭集內編》,朱鑄禹彙校集注之《全祖望集彙校集注‧上》,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李 塨:《訟過則例》,選自:《叢書集成三編 18》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85年3月。 
顏習齋:《存學編》,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台灣商務55年6月。 
張廷玉:楊家駱主編《明史》,臺北:鼎文書局,民國71年。 
二、近人著作 (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方東美:《生生之德》,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4年2月。 
方東美:《新儒家哲學十八講》,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4年4月。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2年8月。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古清美:《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書店,1996年11月。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5月。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68年。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83年。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8》,〈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聯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 年3月。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30》,〈陸王一系之心性之學〉臺北:聯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3月。 
李振綱:《證人之境:劉宗周哲學的宗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谷風版社,民國75年。 
吳 怡:《中庸誠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公司,民國82年10月。 
吳 震:《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9月。 
杜保瑞:《劉蕺山的功夫理論與形上思想》,林慶彰主編: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 六編第20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杜維明、東方朔:《杜維明學術專題訪談錄:宗周哲學之精神與儒家文化之未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杜維明著,岳華編:《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杜維明新儒學論著輯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2年。 
東方朔:《劉宗周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東方朔:《劉蕺山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 
胡元玲:《劉宗周慎獨之學闡微》,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11月。 
衷爾鉅:《蕺山學派哲學思想》,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中:東海大學,1963年。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臺北:正中書局,民國81年1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3年2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宋明儒學思想之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年9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9月。 
唐君毅:《哲學概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9月。 
孫 文:《孫文選集》上冊〈民族主義第一講〉黃彥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 
陳 來:《宋明理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9月。 
陳 來:《宋明儒學論》,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8年10月。 
陳 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10月1版。 
陳 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7月。 
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7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下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年12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共四冊,臺北:三民書局,民國90年。 
黃敏浩:《劉宗周及其慎獨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2月。 
楊國榮:《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 
葛兆光:《中國哲學史》共三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82年。 
熊十力:《體用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廖俊裕:《道德實踐與歷史性-關於蕺山學的討論》,林慶彰主編: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二編 第20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5年3月。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增訂版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鄧立光:《陳乾初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81年7月。 
潘清芳:《中國哲學思想探研》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1995年9月。 
劉述先:《生命情調的抉擇》,臺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81年4月。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8月。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79年7月。 
錢 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4月。 
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8年5月。 
三、學位論文 (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和群:《宋明理學中「意」的概念之研究一以朱子、王陽明、劉蕺山為研究對象》,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5年7月。 
王俊彥:《理學家劉蕺山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74年 6月。 
王涵青:《劉蕺山對王學的反思與批判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5月。 
余建中:《劉蕺山哲學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 年 6月。 
李慧琪:《劉蕺山氣論思想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 99 年6月。 
吳幸姬:《劉蕺山的氣論思想一從本體宇宙論之進路談起》,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李興源:《劉蕺山教育思想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7年1月。 
林炳文:《劉蕺山的慎獨之學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9年6月。 
柯正誠:《劉蕺山「盈天地間一氣」思想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6月。 
孫中曾:《劉宗周的道德世界:從經世、道德命題到道德內省的實踐歷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7月。 
徐成俊:《劉蕺山「慎獨說」及其道德形上學基礎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9年5月。 
袁光儀:《晚明之儒家道德哲學與世俗道德範例研究一劉蕺山《人譜》與《了凡四訓》、《菜根譚》之比較》,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 
康雲山:《劉蕺山及其理學》,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66 年6月。 
莊溎芬:《王陽明與劉蕺山工夫論之比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6月。收錄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38期,民國83年6月,頁735-832。 
陳玉嘉:《劉蕺山誠意之學研究》,臺中: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 年6月。 
陳立驤:《劉蕺山哲學思想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2 年6月。收錄於陳立驤:《宋明儒學新論》,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頁1-303。 
陳佳銘:《劉蕺山的誠意慎獨之學與陽明致良知教之比論》,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陳建明:《從《人譜》看劉蕺山之存理遏欲》,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6月。 
陳美玲:《劉蕺山道德抉擇論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3年 6月。 
陳思吟:《從《論語學案》和《人譜》論劉宗周的成人思想之研究》,高雄: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6月。 
陳啟文:《劉蕺山之道德主體理論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會文瑩:《劉蕺山心性學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6月。 
曾錦坤:《劉蕺山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1年6月。收錄在《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第28號1984年6月。 
詹海雲:《劉蕺山的生平及其學術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8年6月。 
劉哲浩:《劉蕺山的理學思想研究一以性善、主靜、慎獨說為主》,臺北:政治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0年6月。 
四、期刊論文 (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少 翁:〈氣節凜然的劉宗周〉,《浙江月刊》第8卷第2期,民國65年2月,頁19、 28。 
方祖猷:〈黃宗羲與甬上弟子的學術分歧-兼論蕺山之學的傳播和沒落〉,《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22期,民國80,頁336-350。 
王汎森:〈清初的講經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8卷第3期,民國86年9月,頁503-588。 
王汎森:〈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3卷第3期,民國82年7月,頁679-712。 
王汎森:〈清初思想趨向與「劉子節要」一兼論清初蕺山學派的分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8卷第2期,民國86年6月,頁417-448。 
王瑞昌:〈論劉蕺山的無善無惡思想〉,《鵝湖月刊》第25卷第9期,總第297期,民國89年3月,頁18-32。 
王瑞昌:〈劉蕺山「虛無」思想論略〉,《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頁65-68。 
王瑞昌:〈劉蕺山格物致知說析論〉,《中國哲學史》2000年第2期,頁93-100。 
王瑞昌:〈論劉蕺山的無善無惡思想〉,《孔子研究》2000年第6期,頁76-86。 
尹文漢:〈論劉宗周的慎獨學說〉,《池州師專學報》第14卷第2期(2000年5月)頁48-51。 
尹文漢:〈濂溪《太極圖》與蕺山《人極圖》比較略論〉,《嘉應大學學報》第39卷第1期(2002年2月),頁16-20。 
古清美:〈劉蕺山對周濂溪誠體思想的闡發及其慎獨之學〉,《幼獅學誌》第19卷第2期,民國75年10月,頁79-111。 
古清美:〈蕺山學的儒釋之辨〉,《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2期,民國86年7月,頁179-209。 
古清美:〈劉蕺山對陽明致良知說之繼承與發展〉,《臺大中文學報》第1期,民國74年11月,頁367-396,收錄在古清美著《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 1990年5月,頁209-249。 
古清美:〈劉蕺山的誠體思想與其實踐功夫〉,《幼獅學誌》第19卷第2期,民國75年11月,頁79-112,收錄在古清美著《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5月,頁251-287。 
古清美:〈臺灣學者對劉蕺山學術思想的研究-工夫論及學術史〉,收錄在鍾彩鈞主編: 《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5月,頁589-594。 
古清美:〈劉宗周實踐工夫探微〉,收錄在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5月,頁67-92。 
甲 凱:〈劉蕺山的慎獨之學〉,《中央月刊》第5卷第5期,民國62年3月,頁153-156。 
李明輝:〈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總第39期,民國90年12月,頁1-32。收錄於李明輝著:《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臺北:臺灣大學出版,2005年6月。 
李明輝:〈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兼論蕺山學的定位問題〉,「朱子與宋明理學」學術研討會,鵝湖月刊雜誌社主辦,民國89年12月,頁23-25。 
李明輝:〈劉蕺山論惡之根源〉,收錄在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8年5月,頁93-126。 
李振綱:〈心體的重建與理學的終結-兼論蕺山學邏輯向度與歷史向度的離異〉,《現代哲學》2004年第4期,頁80-96。 
李振綱:〈解讀《人譜》:聖賢人格的証成〉,《哲學研究》2006年第9期,頁42-47。 
李振綱:〈道德理性本體的重建-蕺山哲學論綱〉,《哲學研究》1999年第1期,頁36-44。 
李振綱:〈論蕺山之學的定性與定位〉,《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1期(1999年3月),頁22-29。 
李振綱、李超英:〈劉宗周「本體與工夫」的語境分析〉,《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2006年第4期(總第130期),頁18-23。 
李興源:〈劉蕺山「誠意之學」探析〉,《中國國學》第17期,民國78年11月,頁289-298。 
李翔海:〈尋求宗教、哲學與科學精神的統一:論現代新儒學的內在向度〉,孔孟學報第78期,2000年9月,頁283-284。 
李中華:〈人類文化變遷中的儒學:仍從儒家的「天人合一」說起〉孔孟月刊 第41卷,第9期,民國92年5月, 頁23-25。 
何 俊:〈劉宗周的改過思想〉,收錄在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8年5月,頁127-154。 
何 俊:〈劉宗周《人譜》析論〉,《中國哲學史》1998年第1期,頁81-88。 
杜維明、東方朔:〈劉宗周《人譜》的道德精神世界:杜維明教授訪談〉,《學術月刊》2001年第7期,51-59。 
林月惠:〈劉蕺山對《大學》《誠意》章的詮釋〉,「朱子與宋明理學」學術研討會(臺北:鵝湖月刊雜誌社, 2000年12月23 -25日),後再發表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民國90年9月,頁407-449。 
林月惠:〈從宋明理學的「性情論」考察劉蕺山對《中庸》「喜怒哀樂」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5期,民國93年9月,頁177-218。 
林月惠:〈劉蕺山論「喜怒哀樂」一兼論其在身心修養之意義〉《法鼓人文學,創刊號,民國93年12月,頁61-87。 
林月惠:〈劉蕺山論「已發未發」-從「觀念史」的考察談起〉,收錄在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5 月,頁127-154。 
林安梧:〈明清之際:從「主體性」、「意向性」到「歷史性」的一個過程-以「陽明」、「蕺 山」與「船山」為例的探討〉,《國文學報》第38期,民國94年12月,頁1-29。 
林安梧:〈論劉蕺山哲學中「善之意向性」-以〈答董標心意十問〉為核心的疏解與展開〉,《國立編譯館館刊》第19卷第1期,民國79年6月,頁107-115。 
林安梧:〈關於「善之意向性」的問題之釐清-以劉蕺山哲學為核心的展開〉,收錄在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5月,頁155-166。 
林慶彰:〈劉宗周與《大學》〉,收錄在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5月,頁317-336。 
吳汝鈞:〈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色〉,《中華佛學學報》第一期,1987年3月,頁123-135。
姚才剛:〈論劉蕺山對王學的修正〉,《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53卷第6期,2000年11月,頁755-759。 
姚才剛:〈《蕺山學派哲學思想》讀後〉,《中國哲學史》1997年第4期,頁126-127。 
唐明貴、崔世華:〈劉宗周《論語學案》探微〉,《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頁56-58。 
孫中曾:〈證人會、白馬別會及劉宗周思想之發展〉,收錄在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8年5月,頁457-522。 
島森哲男:《慎獨思想》張季琳譯,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三卷,第二期,頁191-207 民國92年6月。 
張永儁:〈論劉蕺山的心學與易學思想〉,《中華易學》第17卷第3期,總第195期,民國85年5月,頁16-23。 
張永儁:〈明末大儒劉宗周之人生價值觀-從「敬身以孝」以釋之〉,《哲學與文化》第18卷第2/3期,總第201/202期,民國80年2月,頁142-151。 
張永儁:〈劉蕺山心學之特質及其歷史意義〉,《哲學與文化》第27卷第11期,總第318期,民國89年11月,頁1001-1017、1093。 
張瑞濤、方同義:〈劉宗周歷史哲學意識探微〉,《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3期,總第44期,民國93年,頁329-359。 
張學智:〈論劉蕺山「慎獨」之學〉,《中國文化月刊》第170期,民國82年12月,頁22-35。 
張學智:〈論劉宗周的「意」〉,《哲學與文化》第21卷第3期,總第238期,民國83年3月,頁260-272。 
張懷承:〈劉宗周性體周流思想簡析〉,《中國文化月刊》第197期,民國85年3月,頁39-51。 
崔大華:〈劉宗周與明代理學的基本走向〉,收錄在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5月,頁167-210。 
莊溎芬:〈王陽明與劉蕺山工夫論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38期,民國83年6月,頁735-832。 
莊耀郎:〈劉蕺山的氣論〉,收錄在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5月,頁19-24。 
黃宣民:〈蕺山心學與晚明思潮〉,收錄在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8年5月,頁211-262。 
陳立驤:〈劉蕺山論「氣質之性」與「義理之性」〉,《高苑學報》第11期,民國94年7月,頁309-324。 
陳立驤:〈劉蕺山義理性格之衡定一從「兩型四系說」中兩型的區分標準談起〉,《高苑學報》第8期,民國91年7月,頁201-218。 
陳佳銘:〈從「以心著性」的觀點論劉蕺山的「心易」說〉,台灣哲學學會2008 年學術研討會議,2008年10月,頁1-14。 
陳美玲:〈劉蕺山論「中庸」首章-蕺山哲學的慎獨論〉,《哲學與文化》第29卷第10 期,總第341期,民國91年10月,頁948-964、967。 
程梅花:〈劉宗周的意本論及其儒學特質〉,《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1994年第2期,頁14-21。 
曾錦坤:〈劉蕺山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28期,民國73年6月,頁539-643。 
黃敏浩:〈劉宗周「四句」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卷第3期,總第31期,民國87年9月,頁105-116。 
楊祖漢:〈唐君毅、牟宗三先生對劉蕺山哲學的研究〉,收錄在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5月,頁573-580。 
楊祖漢:〈從劉蕺山對王陽明的批評看蕺山學的特色〉,收錄在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 術思想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5月,頁35-66。 
楊國榮:〈理性本體的重建一劉宗周與心性之辯〉,收錄在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5月,頁263-282。 
楊國榮:〈從王陽明到劉宗周-志知之辯的歷史演進〉,《孔孟月刊》第29卷第11期,總第347期,民國80年7月,頁19-28。 
楊儒賓:〈死生與義理-劉宗周與高攀龍的承諾〉,收錄在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5月,頁523-556。 
楊儒賓:〈變化氣質、養氣與聖賢氣象〉,《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 
詹海雲:〈劉宗周的實學〉,收錄在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5月,頁433-456。 
詹海雲:〈大陸學者對劉蕺山學術思想的研究〉,收錄在鍾彩鈞主編:《劉戢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5月,頁595-604。 
蒙培元:〈劉蕺山的人學思想〉,收錄在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8年5月,頁1-18。 
廖俊裕:〈儒學的生死學-以晚明儒學為文本〉,《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4期,民國93年12月,頁225-249。 
趙 園:〈《人譜》與儒家道德倫理秩序的建構〉,《河北學刊》第26卷第1期(2006年1月),頁42-52。 
蔣秋華:〈劉宗周《論語學案》研探〉,收錄在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5月,頁337-366。 
鄭吉雄:〈從經典詮釋的角度論儒道《易》圖的類型與變異〉,《人文學報》第二十四期(90.12),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頁93-184。 
劉述先:〈論王陽明的最後定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1期,民國86年9月,頁165-188。 
劉哲浩:〈劉蕺山之性有善無惡論上〉,《哲學與文化》第11卷第10期,總第125期,民國73年10月,頁19-26。 
劉哲浩:〈劉蕺山之性有善無惡論下〉,《哲學與文化》第11卷第10期,總第125期,民國73年10月,頁37-44。 
蔡仁厚:〈宋明理學的殿軍一劉蕺山〉,《中國文化月刊》第192期,民國84年10月,頁18-24。 
賴賢宗:〈論劉蕺山「心之性情」反對朱子「心統性情」之理論根據上〉,《鵝湖月刊》第19卷第6期,總第222期,民國82年12月,頁12-18。 
賴賢宗:〈論劉蕺山「心之性情」反對朱子「心統性情」之理論根據下〉,《鵝湖月刊》第19卷第6期,總第222期,民國82年12月,頁34-39。 
戴璉璋:〈儒家慎獨說的解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3期,民國92年9月,頁211-234。 
鍾彩鈞:〈「四庫全書」劉宗周著作初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3卷第2期,總第50期,民國92年6月,頁75-99。 
鍾彩鈞:〈劉蕺山與黃梨洲的孟子學〉,收錄在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5月,頁367-408。 
鍾彩鈞:〈臺灣學者對劉蕺山學術思想的研究-哲學理論及其他〉,收錄在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5月,頁581-588。 
簡毅銘:〈純粹的道德與世俗的功利-以《了凡四訓》、《人譜》為例〉,《世新中文研究 集刊》第2期,民國95年6月,頁159-187。 
五、電子資料庫 
楊祖漢:〈黃宗羲對劉蕺山思想之繼承〉,國立中央大學機構典藏,頁1-8。 
http://ir.lib.ncu.edu.tw/handle/987654321/45598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