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407201113591600
DOI 10.6846/TKU.2011.00100
論文名稱(中文) 兩晉南北朝「救難型」觀音信仰之探究-以三種《觀世音應驗記》為討論中心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the Rescue Belief in Kuan-yin in Two Jins,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based on the Book Entitled Records of Kuan-yin’s Miraculous Responses and Its Two Sequel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林茗蓁
研究生(英文) Ming-Chen Lin
學號 69603016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6-13
論文頁數 10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蔡學海
委員 - 呂春盛
委員 - 黃繁光
委員 - 林煌達
關鍵字(中) 觀音信仰
《觀世音應驗記》
普門品
救難觀音
關鍵字(英) The belief in Kuan-yin
Records of Kuan-yin’s Miraculous Responses
The Universal Gate of Bodhisattva Kanzeon
The Rescue belief in Kuan-yi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當眾生遭遇各種苦難之時,只要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皆得解
脫。這是《普門品》中救難觀音最大的信仰特徵,它具有便捷性、
實用性、易成性,故是人們在實踐信仰中最方便的法門。
在兩晉南北朝戰爭頻仍,世道衰亂的時代,人民憂生怖死,使
得救苦救難的觀音信仰得到迅速的傳播,並且出現許多靈驗事蹟。
感念者收錄其事,幸而流傳後世的,有劉宋傅亮的《光世音應驗記》、
張演《續光世音應驗記》、南齊陸杲《繫觀世音應驗記》三書,後
世合稱為《觀世音應驗記三種》。
此三種《觀世音應驗記》生動體現了《普門品》在時代下的現
世應許,以及了解生活在嚴重的災難歷史背景下的民眾,對於救難
觀音信仰的救贖期盼。
經本文分析,這些災難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類:一為自然災害,
二為社會災害,三為身體病痛,四為鬼怪災害,而以社會災害為最。
反映當時社會動亂的嚴重性,正與當時的歷史記錄相互吻合,反過
來看,亦可見此三書之所記錄,不全為怪異之譚,是為此三書所以
留傳之可貴處。
英文摘要
When people encounter each kind of misery that could be saved, as long
as calling on the name of Kuan-shih-yin. This is the main belief
characteristic in”The Universal Gate of Bodhisattva Kanzeon ”, having
convenient, practical, and easy to do, is also the people in the practice
belief that the most convenient method.
During Two Jin's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wars were happened
frequent, causing people worry about life being danger, that urged this belief
of Kuan-shih-yin popular. Therefore, many efficacious stories about the
rescue of Kuan-shih-yin were written, including Fu Liang's ”Records of
Guang-Shih-Yin's Miraculous Responses”, Zhang Yan's ”The Sequels Records of
Guangh-Shi-Yin's Miraculous Responses” in Liu Song Dynasty, and Lu Gao's ”The
Sequels Records of Kuan-Shih-Yin's Miraculous Responses” in Chi Dynasty of
Southern Dynasties. They are called The book entitled Records of Kuan-yin’s
Miraculous Responses and Its Two Sequels in descendant.
We can embody the promise of ”The Universal Gate of Bodhisattva Kanzeon ”
under the time, and understand the people that lived under serious social
disaster to be redeemed by the belief in Kuan-yi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se disasters can be sort for four kinds: natural、
man-made、ailing and specter, then The man-made was happened frequent to
influence people’s life. They reflect social phenomenon of Two Jin's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in historyiography. To prove the truth that The book
entitled Records of Kuan-yin’s Miraculous Responses and Its Two Sequels are
not only Recording specters, but also having important valu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緒論
  一、 研究動機……………………………………………………1
  二、 前人研究……………………………………………………1
  三、 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4
  壹 觀音信仰的發展背景
  一、 觀音信仰的傳入……………………………………………8
  二、 救難觀音信仰最主要的經典 ……………………………13
  三、 三種《觀世音應驗記》的觀音救度理論 ………………26
   本章小結 …………………………………………………………33
  貳 三種《觀世音應驗記》的觀音信仰
  一、 作者的出身、門望與交遊 ………………………………35
   二、  傳鈔的歷程與困境 ………………………………………42
  三、 三種《觀世音應驗記》的災難導向 ……………………49
   本章小結 …………………………………………………………60
  叁 「救難型」觀音信仰的特徵與時代性
  一、 「救難型」觀音信仰的特徵 ……………………………62
   二、 現世的終極關懷與護身符的概念 ………………………68
  三、 報酬式信仰 ………………………………………………71
  四、 觀音信仰中國化的萌芽 …………………………………76
   本章小結 …………………………………………………………78
  結論 ………………………………………………………………80
  徵引書目 …………………………………………………………97
  附錄一 〈東晉南北朝時期三種《觀世音應驗記》一覽表〉.83
  表一 〈兩晉南北朝時期觀音信仰傳入之類型表〉  …………9
  表二 〈東晉南朝宋、齊年間天災人禍百分比表〉 …………51
  表三 〈三種《觀世音應驗記》獲救類型統計表〉 …………52
  表四 〈三本《觀世音應驗記》中觀世音菩薩顯相統計表〉.65
  圖1. 〈東晉年間天災人禍關係圖〉 …………………………50
  圖2. 〈南朝宋、齊年間天災人禍關係圖〉 …………………50
  圖3. 〈東晉年間各種人禍百分比〉 …………………………51
  圖4. 〈南朝宋、齊年間各種人禍百分比〉 …………………51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 古籍(以下按年代排列)
(三國魏)何晏集解,《論語集解》,台北:台灣商務,1975年。
(晉)陳壽撰,《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晉)宗懍,《荊楚歲時記》,台北:中華書局,1983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正文書局,1992年。
(南朝梁)沈約,《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1997。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南朝齊)王琰,《冥祥記》,收在《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北齊)魏收,《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北魏)楊衒之著;楊勇校箋,《洛陽伽藍記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房玄齡、褚遂良等撰,《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唐)姚思廉,《梁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唐)姚思廉,《陳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唐)李百藥,《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唐)令狐德棻,《周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唐)李延壽,《南史》,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唐)李延壽,《北史》,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唐)陸廣微,《吳地記》,台北:新文豐,1985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後晉)劉煦等撰,《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歐陽修,《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清)嚴可均輯,《全梁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二、 佛經及佛書
《大正新修大藏經》,台北:新文豐,1994年。(簡稱《大正藏》)
(吳)支謙譯;(宋)王日休校輯,《佛說大阿彌陀經》,《大正藏》,第12冊。
(西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光世音普門品》,《大正藏》,第9冊。
(西晉)法立、法炬共譯,《佛說諸德福田經》,《大正藏》,第16冊。
(東晉)竺難提譯,《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大正藏》,第20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大正藏》,第8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觀世音普門品》,《大正藏》,第9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12冊。
(後秦)僧睿,《妙法蓮華經後序》,《大正藏》,第9冊。
(後秦)僧肇,《肇論》,《大正藏》,第45冊。
(南朝宋)求那拔陀羅譯,《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大正藏》,第16冊。
(南朝宋)黃龍國沙門曇無竭譯,《觀世音菩薩授記經》,《大正藏》,第12冊。
(南朝宋)傅亮、張演;(齊)陸杲撰;孫昌武譯點校,《觀世音應驗記(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南朝宋)傅亮、張演;(齊)陸杲撰;董志翹譯注,《「觀世音應驗記三種」譯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南朝梁)釋慧皎撰,《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
(南朝梁)僧祐,《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冊。
(南朝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大正藏》,第55冊。
(隋)吉藏,《法華義疏》,《大正藏》,第34冊。
(隋)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大正藏》,第49冊。
(隋)釋法經,《眾經目錄》,《大正藏》,第55冊。
(隋)釋智顗說;釋灌頂記,《觀音義疏》,《大正藏》,第34冊。
(隋)釋智顗說;釋灌頂記,《請觀音經疏》,《大正藏》,第39冊。
(唐)玄奘譯、辯機撰,《大唐西域記》,《大正藏》,第51冊。
(唐)唐臨,《冥報記》,卷上(《大正藏》,第51冊。
(唐)智昇,《開元釋教錄》,《大正藏》,第55冊。
(唐)道宣,《續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
(唐)道宣,《大唐內典錄》,《大正藏》,第55冊。
(唐)僧詳,《法華傳記》,《大正藏》,第51冊。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9冊。
(唐)釋明佺,《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大正藏》,第55冊。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大正藏》,第53冊。
(宋)王日休校輯,《佛說大阿彌陀經》,《大正藏》,第12冊。
(南宋)普濟編集,《五燈會元》,《卍新纂續藏經》,第138冊。
上海商務印書館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台二版),1967年。
釋慈航,《觀音菩薩法門》,台北:慈心佛經流通處,1993年。
陳士強,《佛典精解》,台北:建宏出版社,1995年。
藍吉富,《觀世音菩薩聖德新編》,台北:迦陵出版社,1995年。
太虛,《法華經教釋》,高雄:佛光出版社,1997年。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監製,《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2003年,電子版。

  三、 專書(以下按姓氏筆畫排列)
于君方,《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台北:法鼓文化,2009年。
于展慧、孫欣、孫建君,《護身符》,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太虛,《太虛大師全書》,台北:輯者出版社,1970年。
王青,《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信仰與神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王國良,《冥祥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
李利安,《觀音信仰的淵源與傳播》,北京:宗教文化,2008年。
呂建福,《中國密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5年。
孫昌武,《文壇佛影》,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孫昌武,《中國佛教文化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台灣商務,2008年,臺二版。
張弓,《漢唐佛寺文化史》(上、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台北:東大圖書,2002年。
傅樂成,《中國通史(上)》,台北:大中國圖書,2002年。
葉明鑒,《中國護身符》,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年。
黃心川,《東方佛教論:黃心川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董芳苑,《台灣民間信仰之認識》,台北:永望文化事業,1983年。
聖嚴法師,《法鼓家風》,台北:法鼓文化,2005年。
聖印,《普門戶戶有觀音-觀音救苦法門》,台北:圓明出版社,1992年。
劉亞丁,《佛教靈驗記研究-以晉唐為中心》,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劉曉明,《中國符咒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五南文化,2009年。
陳高傭等編,《中國歷代天災人禍表(上、下)》,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
陳登武,《地獄.法律.人間秩序-中古中國宗教、社會與國家》,台北:五南文化,2009年。
蕭麗芬(釋大睿),《天台懺法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2000年。
嚴耀中,《中國東南佛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牧田諦亮,《六朝古逸觀世音應驗記の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1970年。
牧田諦亮,《疑經研究》,京都人文科學研究所,1976年。
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著,魯燕萍譯,《信仰的動力》,台北:桂冠,1994年。
Donald E. Gjertson(哲孫),"Miraculous retribution: a study and translation of T Lining-pao chi",Berkeley, Calif. : Centers for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c1989。

  四、 論文(含期刊論文、學位論文、論文著作集)
丁敏,〈方外的世界-佛教的宗教與社會活動〉,《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出版,1982年9月,頁123-181。
于君方,〈偽經與觀音信仰〉,《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1995年7月,頁97-135。
于君方,〈觀音菩薩的經典依據及其名號和其他一些不明問題〉,《中華佛學學報》,第10期,1997年7月,頁409-464。
于君方,〈觀音靈驗故事〉,《中華佛學學報》,第11期,1998年7月,頁425-481。
卞孝萱,〈關於六朝研究的幾點思考〉,《南京大學學報》,第二期,2001年,
  頁69-74。
李利安,〈中國漢傳佛教的觀音信仰體系〉,《宗教哲學》,第四卷第一期,1998年1
  月,頁159-164。
林子青,〈漫談中國佛教寺院、佛塔、經幢的建築藝術〉(上),《香港佛教月刊》,第561期,2007 年2月,電子版本。
紀志昌,〈東晉居士謝敷考〉,《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民國91年6月,頁55-83。
紀志昌,〈兩晉佛教居士研究〉,台灣大學中文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孫昌武,〈關於王琰《冥祥記》的補充意見〉,《文學遺產》,第5期,1992年,頁116-118。
孫昌武,〈六朝小說中的觀音信仰〉,《佛學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學部份》,台北:法鼓文化,1998年12月,頁201-228。
黃東陽,〈唐代釋教小說唐臨冥報記及其報應觀探微〉,《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第十二集,2002年8月,頁280-311。
黃東陽,〈六朝觀世音信仰之原理及其特徵-以三種《觀世音應驗記》為線索〉,《新世紀宗教研究》,第3卷第4期,2005年,頁88-113。
傅世怡,〈法苑珠林六道篇感應緣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
劉家杏,〈釋氏輔教之書-冥祥記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劉淑芬,〈五至六世紀華北鄉村的佛教信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三本,第三分,1993年7月,頁497-544。
劉淑芬,〈中國撰述經典與北朝佛教的傳佈-從北朝刻經造像碑談起〉,《勞貞一先生百歲冥誕紀念論文集》,(簡牘學報第十九期),台北:簡牘學會,2006年,頁249-275。
劉惠卿,〈釋氏輔教之書:六朝志怪小說的敘事新風〉,《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6卷10期,2005年,頁167-171。
鄭阿財,〈敦煌佛教靈應故事綜論〉,《佛學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學部份》,台北:法鼓文化,1998年12月,頁121-152。
鄭阿財,〈敦煌靈驗記與唐代入冥小說〉,《唐代文學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2004年,頁473-496。
鄭僧一,〈觀音-半個亞洲的崇拜對象〉,《內明》,第96期,1980年,頁3-8。
陳華,〈王政與佛法-北朝至隋代帝王統治與彌勒信仰〉,《東方宗教研究》,第二期,1988年9月,頁53-70。
謝明勳,〈從佛經到志怪-以六朝志怪觀世音應驗故事為例〉,《魏晉六朝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中文學系,2005年9月),頁177-199。
釋聖嚴,《今日佛教》,第四十一期,1992。
釋道昱,〈觀世音經考〉,《圓光佛學學報》,第二期,1997年10月,頁20-27。
釋道昱,〈再談觀世音經──《請觀世音經》譯本考〉,《圓光佛學學報》,第三期,1999年2月,頁134-139。
小南一郎,〈唐臨的佛教信仰和他的《冥報記》〉,《唐代文學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2004年,頁59-72。
山崎順平,〈六朝初期における観因信仰の一側面—青蓮院抄本‧傅亮「光世音應驗記」の比較検討から〉,《集刊東洋學》,第95期,2006年,頁21-40。
塚本善隆,《古逸六朝觀世音應驗記の出現——晉謝敷、宋傅亮の〈光世音應驗記〉》,《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創立廿五周年紀念論文集》,1957年,頁234-250。
Robert F .Campany(康若柏),"The Real Presence." History of Religion,32(199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