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407200814475900
DOI 10.6846/TKU.2008.00108
論文名稱(中文) 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
論文名稱(英文)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UN Peacekeeping Operation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李俊毅
研究生(英文) Chun-I Lee
學號 69326016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6-18
論文頁數 15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林中斌(c2p2lin@gmail.com)
委員 - 李大中
委員 - 楊永明
關鍵字(中) 中國
維和行動
關鍵字(英) China
Peacekeeping Oper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主要探討中國在逐漸擺脫傳統西發利亞體系的國家主權觀後如何去自行調適以及與國際社會接軌,並且討論最終是什麼原因讓中國從原本排斥與害怕國際社會而轉變成對國際社會的接納,甚至明確表達在其未來的對外行為政策中主要方向之一就是要積極參與多邊外交活動,充分發揮在聯合國以及其他國際組織中的作用。

以上述論點為基礎,筆者選定中國近年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作為探討此一主題的切入點,並輔以三項研究途徑,分別為國際建制三大學派觀點、維和行動本身的質變以及中國內部的國際戰略之形成,試圖解釋中國態度轉變之原因。本論文也將整理出中國在參與維和行動中,包含實際參與行為以及投票行為兩大部分,逐漸轉變其態度過程間所代表的意義。總而言之,筆者以國際環境的變化為基礎,並選定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為例,在本論文中欲達到的研究目的有:
了解中國由過去至今參與國際建制與聯合國的歷程;
了解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之過程,及其在參與過程中的行為與態度轉變;
解釋中國參與維和行動過程中行為與態度轉變之原因;
以理論、內外部等因素來分析中國參與維和行動過程中,行為及態度轉變的根本考量。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discuss how China, after gradually forsaking the traditional Westphalian System, accommodates itself and connects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dynamics of the change; namely, what makes China, in contrast to its former stance of rejecting and fearing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ccept the norm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addition, the thesis considers how the country’s acceptance so as to join multilateral activities, as well as to enlarge the function of the UN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becomes its main foreign policy guideline. 
Taking the aforesaid as the basis, this thesis focuses on what China has done in regard to the United Nation Peacekeeping Operations in recent years. This thesis also tries to illustrate China’s changing stance by examining it from three perspectives—three contending contents from International Regime Theory, the essential shift of the UN Peacekeeping Operations, and the making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policies. There will also be some assorted information about China’s actual involvement and voting behaviors which demonstrate the implications of its shifting position.  The purposes of this thesis are as follow:

to know the progress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regimes and the UN;
to know the progress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Peacekeeping Operations with its changing behavior and stance;
to explain China’s changing behavior and position;
to analyze China’s basic consideration in such a transformation with three perspectiv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緖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名詞釋意 3
    一、國際建制 3
    二、維和行動 5
    三、國際戰略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8
    一、文獻分析法 8
    二、歷史分析法 9
    三、比較分析法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一、以國際建制為切入點 10
    二、以參與維和行動為研究主題 10
    三、時間範圍 11
    四、空間範圍 11
    五、研究限制 11
  第五節、章節安排與研究架構 12
第二章 三個研究途徑 15
  第一節 國際建制理論 15
    一、何謂國際建制(international regime)? 16
    二、國際建制理論的三大學派 18
  第二節 維和行動及其演變 22
    一、 維和行動之定義、基本原則與組成 22
    二、 維和行動的演變 23
    三、 維和行動演變之原因概述 26
    四、 綜合評估 27
  第三節 中國當前的國際戰略分析 28
    一、中國的國際戰略思想 29
    二、中國的國際戰略計畫 30
    三、當前的國際環境評估 32
    四、當前中國的國際戰略目標 33
    五、當前中國的國際戰略手段 35
第三章 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之情形 40
  第一節 中國融入國際社會 40
    一、中國參與國際制度之歷程 40
    二、中國參與聯合國之歷程 42
  第二節 1999年之前中國的參與情形 44
    一、中國傳統秩序觀與主權觀 44
    二、1971-1999年的參與行為 45
    三、1971-1999年的投票行為 50
  第三節 2000年之後中國的參與情形 51
    一、2000年後的參與行為 52
    二、2000年後的投票行為 65
  第四節 小結 65
第四章 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的原因分析及遭遇之困難 67
  第一節 原因分析 67
    一、現實權力考量 67
    二、利益得失衡量 72
    三、形象與國家身分定位考量 76
  第二節 困難與限制 79
    一、經費與資源的有限 80
    二、主權與干涉原則的拉扯 80
    三、形象傳達反效果之顧慮 82
  第三節 小結 83
第五章 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之檢討 84
  第一節 國際建制理論的解釋 84
    一、新現實主義 85
    二、新自由制度主義 86
    三、建構主義 88
  第二節 維和行動本身的質變 92
  第三節 中國國際戰略的解釋 95
    一、以目標作為檢視基礎 96
    二、以手段作為檢視基礎 97
    三、國際戰略解釋的侷限性 99
  第四節 小結 102
第六章 研究心得 103
    一、研究途徑間的關係 103
    二、態度轉變後的變與不變 103
    三、被迫或主動? 104
    四、主客觀的良性循環 105
    五、展望 105
    六、台灣的反思 106

附錄一 中國歷年個別維和行動之參與率(1990-2008/4) 108
附錄二 中國歷年所參與維和行動之發言紀錄(1990-2008/4) 112
附錄三 中國投票行為的態度轉變(1973-2007) 121
附錄四 中國歷年參與維和行動之組成比例 138
附錄五 中國歷年參與維和行動組成情形圖示(1995-2008/4) 143
附錄六 中國歷年參與維和行動成長率及圖示(1995-2008/4) 144
附錄七 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大事紀 146
參考書目 148

圖表目錄
圖1 中國各年度維和行動參與率圖示 (1995-2008/4) 49
表1 傳統和平行動之類型 7
表2 國際建制理論的三大學派 21
表3 中國各年度維和行動參與率 (1995-2008/4) 48
表4 中國參與維和行動的排名 (2001-2008/4) 55
表5 當前維和任務地區數目比較(2008/4) 55
表6 中國參與維和行動財政分攤比例 (2001-2009) 64
表7 中國國際戰略思想和計畫與參與國際建制和聯合國的對照 90
表8 國際建制理論三大學派的解釋力 92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中文專書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王逸舟著。《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
王逸舟主編。《磨合中的建構:中國與國際組織關係的多視角透視》。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年3月。
王逸舟著。《全球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12月。
王逸舟主編。《中國國際關係研究1995-200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
石之瑜著。《社會科學方法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2月。
伊麗莎白‧埃克諾米(Elizabeth Economy)、米歇爾‧奧克森伯格(Michel Oksenberg)主編。《中國參與世界》。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
江憶恩、羅斯主編。《與中國接觸:應對一個崛起的大國》。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年1月。
李景治、羅天虹等著。《國際戰略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李少軍主編。《國際戰略報告:理論體系、現實挑戰與中國的選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阿拉斯泰爾‧伊恩‧約翰斯頓(Alastair Iain Johnston)、羅伯特‧羅斯(Robert Ross)主編。《與中國接觸:應對一個崛起的大國》。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年5月。
門洪華著。《建構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國家實力、戰略觀念與國際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月。
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鄭武國譯。《第三條路:社會民主的更新》。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
風笑天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
夏建平著。《認同與國際合作》。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11月。
倪世雄著,包宗和校訂。《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
宮力、劉德喜、劉建飛、王紅續著。《和平為上:中國對外戰略的歷史與現實》。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3月。
張登及著。《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文化有限公司,2003年。
陳佩堯、夏立平主編。《新世紀機遇期與中國國際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9月。
陳佩堯、夏立平主編。《國際戰略縱橫第一輯》。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9月。
康紹邦、宮力著。《國際戰略新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8月。
鈕先鍾著。《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
楊永明著。《國際安全與國際法》。台北:元照出版社,2003年。
楊永明著。《國際安全與國際法》。台北:元照出版社,2008年4月。
熊光楷著。《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趙磊。《建構和平:中國對聯合國外交行為的演進》。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9月。
閻學通著。《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閻學通、孫學峰著。《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閻學通、孫學峰等著。《中國崛起及其戰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韓源等著。《全球化與中國大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C. Frankfort-Nachmias、David Nachmias著,潘明宏、陳志瑋譯。《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公司,2003年2月。




中文專文與期刊
王逸舟。<面向21世紀的中國外交:三種需求的尋求及其平衡>;金燦榮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大國戰略卷》。香港:和平圖書有限公司,2006年7月。
王世誼。<論中共三代領導集體全球戰略觀的演變>;金燦榮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大國戰略卷》。香港:和平圖書有限公司,2006年7月。
江憶恩(Alastair Iain Johnston)。<中國和國際制度:來自中國之外的視角>;王逸舟主編。《磨合中的建構:中國與國際組織關係的多視角透視》。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年3月。
任晶晶。<聯合國的昨天、今天與明天—“紀念聯合國成立60週年:歷史回顧、改革前景與中國作用學術研討會綜述”>,《世界經濟與政治》。2005年第3期。
李寶俊、徐正源。<冷戰後中國負責任大國身份的建構>,《教學與研究》。2006年第1期。
李俊毅。<北京的儒學外交>,《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5期,2008年5月。
門洪華。<國際機制與中國的戰略選擇>,《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2期。
林文程。<中共對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之參與>,《兩岸與國際事務季刊》。第1卷第1期,2004年1月。
俞可平。<和諧世界理念下的中國外交>,《瞭望》。2007年第17期,2007年4月23日。
馬曉春、吳旭。<解讀聯合國維和行動>,《解放軍生活》。2003年4月。
徐緯地。<搖擺與徬徨中的探索:聯合國維和行動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世界經濟與政治》。2005年第5期。
唐永勝。<聯合國維和機制的演變及決定其未來走勢的主要因素>,《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年第5期。
唐永勝。<中國與聯合國維和行動>,《世界經濟與政治》。2002年第9期。
唐永勝。<中國對聯合國維和機制的參與>;王逸舟主編。《磨合中的建構:中國與國際組織關係的多視角透視》。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年3月。
秦亞青。<多邊主義研究:理論與方法>,《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年第10期。
秦亞青。<國家身分、戰略文化和安全利益:關於中國與國際社會關係的三個假設>,《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1期。
高太存。<建設中的中國維和民事警察培訓中心>,《公安教育》。2002年第1期。
陳岳。<當前國際格局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趨勢>,《求是》。1999 年第14 期。
陳向陽。<務實王道睦鄰外交>,《江南社會學院學報》。第6卷第4期,2004年12月。
陸建新。<聯合國維和行動:現狀與挑戰>,《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5年第3期。
張妍。<傳統文化與中國外交>,《國際關係學院學報》。1998年第3期。
張振聲。<論我國維和民事警察的心理選拔>,《公安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總第96期。
張登及。<冷戰後中共參與國際組織的歷程:一個概觀>,《中國事務》。第九期,2002年7月。
張慧玉。<中國對聯合國維和行動的貢獻>,《武警學院學報》。第20卷第5期,2004年10月。
張清敏。<冷戰後中國參與多邊外交的特點分析>,《國際論壇》。2006年第2期。
張書瑋。<中共「和平崛起」論的轉變與戰略架構意涵>,《國防雜誌》。第22卷第2期,2007年4月。
張雅君。<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的安全認知及其意涵>,《國際關係學會首屆年會暨台灣與國際關係的新紀元研討會論文》。2008年5月10日。
蔡拓。<全球化時代國家利益的定位與維護>;王逸舟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國家利益卷》。香港:和平圖書有限公司,2006年7月。
黃俊、曾振宇、鄭雙雁。<維和先鋒:中國維和民事警察培訓中心揭密>,《輕兵器》。2006年第1期下半月版。
劉宏松。<聲譽、責任與公正:中國多邊外交的三種需求>,《國際觀察》。2004年第4期。
趙宇。<論中國民事警察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意義>,《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總第109期。
趙宇。<從對外政策層面解讀我國維和警務與外交的互動>,《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總第117期。
瞿志文。<聯合國維和民事警察應具備的素質和能力>,《武警學院學報》。2002年4月,第18卷第2期。
龐森。<聯合國維和行動:趨勢與挑戰>,《世界經濟與政治》。2007年第6期。
蘇長和。<中國與國際制度:一項研究議程>,《世界經濟與政治》。2002年第10期。
蘇長和。<發現中國新外交:多邊國際制度與中國外交新思維>,《世界經濟與政治》。2005年第4期。
蘇長和。<世界政治的轉換與中國外交研究中的問題>,《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11期。
蘇杰。<中國維和警察防暴隊在海地>,《瞭望》。2007年第46期。




中文學位論文
曾立仁著。《從國際建制的規範析論國際反恐合作: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台中: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羅永青著。《後冷戰時期中共的環境外交:以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參與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7月。




中文官方文件
《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外交年鑑(網路版)》。中華民國外交部。2000年6月。http://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almanac/mo3/chapter1-4.htm (2008/4/2查詢)
《2004年中國的國防》。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4年12月。http://www.china.com.cn/ch-book/20041227/17.htm (2008/3/9查詢)
《中國關於聯合國改革問題的立場文件》。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5年6月7日。http://www.fmprc.gov.cn/ce/ceun/chn/xw/t199100.htm (2008/3/19查詢)
《和平、發展、合作─李肇星外長談新時期中國外交的旗幟》。中國外交部。2005年8月22日。http://www.fmprc.gov.cn/chn/wjdt/wjzc/t208030.htm (2008/2/28查詢)
《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5年12月。
《張義山大使在聯大維和行動特別委員會2006年例會上的發言》。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2006年2月7日。http://www.china-un.org/chn/zgylhg/zzyaq/whxd/t237290.htm (2008/3/26查詢)
《崔天凱部長助理在中挪維和研討會開幕式上的發言》。中國外交部。2007年3月26。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gjs/gjzzyhy/1115/1122/t306368.htm (2008/3/24查詢)
《楊潔篪外長在中國與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駐華機構新年聯誼會上的致詞》。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7年12月19號。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gjs/gjzzzhjg/t391251.htm 
(2008/3/19查詢)




中文報紙與網路資料
<邁向新的發展歷程—第五十屆聯大展望>,《人民日報》。1995年9月19日,第6版。
<江澤民於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黨代表大會中的報告內容: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中央電視台》。1997年9月19日。
http://big5.cctv.com/special/777/1/51883.html (2008/3/23查詢)
<江澤民在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上的講話>,《新華網》,2000年9月6日。http://202.84.17.11/world/htm/20000907/103358.htm (2008/3/19查詢)
<胡錦濤在俄演講 闡述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五主張>,《華夏經緯網》,2003年8月7號。
http://big5.huaxia.com/zt/2003-13/150165.html  (2008/3/3號查詢)
<關於加強黨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新華網》,2004年9月26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9/26/content_2024232.htm (2008/2/28查詢)
<中英維和研討會召開 兩國同意改革維和行動>,《新浪網》,2005年3月23日。http://news.sina.com.cn/c/2005-03-23/05245434961s.shtml (2008/3/24查詢)
<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新華網》,2005年3月2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3/23/content_2732356.htm 
(2008/2/28查詢)
<非洲:中國石油戰略新重點>,《BBC中文網》,2005年6月13日。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low/newsid_4080000/newsid_4082700/4082700.stm (2008/3/20查詢)
<外交部闡述中方對聯合國首腦會議主張的四重點>,《中國網》,2005年9月14日。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lhg60n/969893.htm 
(2008/3/18查詢)
<胡錦濤:「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中國網》,2005年9月16日。http://www.china.com.cn/chinese/news/971778.htm (2008/2/28查詢)
<中國重返聯合國之初>。《中國新聞週刊》。2005年9月19日,總第245期。http://www.chinanewsweek.com.cn/2005-09-25/1/6364.html (2008/3/21查詢)
<攜手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亞洲>,《人民網》,2006年6月18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4496181.html (2008/2/28查詢)
<和平發展首次作為國家戰略提出意義重大>,《新華網》,2005年3月12日。http://www.202.108.249.200/news/china/20050312/100257.htm 
(2008/2/28查詢)
<我首任維和部隊高級指揮官軍人赴任>,《解放軍報》,2007年9月9日。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big5/xwpdxw/2007-09/09/content_944122.htm (2008/3/24查詢)
<中國—東盟維和研討會在京舉行 100餘名代表參加>,《新華社》,2007年11月19日。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jrzg/2007-11/19/content_809700.htm (2008/3/24查詢)
<中國人紛紛進入國際組織高層引注目>,《環球時報》,2008年1月22日。http://www.pladaily.com.cn/site1/xwpdxw/2008-01/22/content_1098184.htm (2008/3/24查詢)
<中英外長會談 英重申不支持台當局搞入聯公投>,《新浪網》,2008年2月28日。http://news.sina.com/ch/phoenixtv/102-101-101-102/2008-02-28/03002700370.html (2008/3/24查詢)









英文書目

英文專書
Chayes, Abram. and Chayes, Antonia Handler. The New Sovereignty: Compliance with International Regulatory Agreement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Crawford, Robert. Regime Theory in the Post-Cold War World : Rethinking Neoliberal A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USA: Dartmouth Publishing Group, 1996.
Dougherty, James E. and Pfaltzgraff, Jr., Robert L.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5th edition.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2001.
Gill, Bates. Rising Star: China’s New Security Diplomacy.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7.
Gilpin, Robert.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Press, 1981.
Goldstein, Avery. Rising to the Challenge: China’s Grand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Hasenclever, Andreas. Mayer, Peter. and Rittberger, Volker.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Hirst, Paul. and Thompson, Graham. 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Governance. MA: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9.
Jannuzi, Frank S. U.S.-China Relations: An Affirmative Agenda, A Responsible Course. New York: Council of Foreign Affairs Press, 2007.
Johnston, Alastair Iain. Social States: China in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1980-2000.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Keohane, Robert O. After Hegemon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Keohane, Robert O.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and State Power: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9.
Kim, Samuel S. China, the United Nations and World Order.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9.
Krasner, Stephen. ed., International Regim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Lanteigne, Marc.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lternate paths to global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Macqueen, Norrie. The United Nations Since 1945: Peacekeeping and the Cold War. London: Longman, 1999.
Morgenthau, Hans. Politics Among Nations.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78.
Oye, Kenneth A. ed. 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5.
Rittberger, Volker., ed. Regime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3.
Sutter, Robert G. China’s rise in Asia: promises and perils.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5.
Swaine, Michael D. and Tellis, Ashley J. Interpre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Santa Monica: Rand, 2000.
Utley, Rachel E. Major Power and Peacekeeping: Perspectives, Priorities and Challenges of Military Intervention. USA: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2006.
Zhao, Suisheng. Chinese Foreign Policy: Pragmatism and Strategic Behavior. New York: East Gate Book, 2004.




英文專文與期刊
Bell, Daniel A. “From Marx to Confucius,” Dissent, Spring 2007.
Carlson, Allen. “More than Just Saying No: China’s Evolving Approach to Sovereignty and Intervention since Tiananmen,” in Johnston, Alastair Iain. and Ross, Robert S. ed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Christensen, Thomas “Fostering Stability or Creating a Monster? The Rise of China and US Policy toward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 31, n. 1, Summer 2006.
Deng, Yong “Better than Power: ‘International Status’ i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 Deng, Yong and Wang, Fei-Ling. eds., China Rising: Power and Motivation i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ing, 2005.
Economy, Elizabeth.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on Chinese Foreign Policy-Making: Broadening Perspectives and Policies…But Only to a Point,” in Lampton, David M. ed.,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 1987-2000.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Gill, Bates. and Reilly, James. “Sovereignty, Intervention and Peacekeeping: The View from Beijing,” Survival, v. 42, n. 3, Autumn 2000.
Gill, Bates. “Two Steps Forward, One Step Back: The Dynamics of Chinese Nonproliferation and Arms Control Policy-Making in an Era of Reform,” in Lampton, David M. ed.,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 1987-2000.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Haggard, Stephen. and Simmons, Beth A.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41, n3. Summer 1987.
Hartley, Owen A. and Utley, Rachel E. “Introduction,” in Utley, Rachel E. ed., Major Power and Peacekeeping: Perspectives, Priorities and the Challenges of Military Intervention. Burlington: Ashgate Publishing, 2006.
HE, Yin. “China’s Changing Policy on UN Peacekeeping Operations,” Asia Paper published by the Institute for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Policy (Sweden). July 2007.
Jianguo, Li. “China Threat?” Beijing Review, July 7, 2005.
Johnston, Alastair Iain. “International Structures an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 Kim, Samuel S. ed., China and the World.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98.
Keohane, Robert O.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Towards a European-American Research Programme,” in Rittberger, Volker., ed. Regime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3.
Kim, Samuel S. “China’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in Robinson, Thomas W. and Shambaugh, David. eds., Chinese Foreign Policy: Theory & Practi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Kim, Samuel S. “Chinese Foreign Policy Faces Globalization Challenges,” in Johnston, Alastair Iain. and Ross, Robert S. ed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Kleine-Ahlbrandt, Stephanie. and Small, Andrew. “China’s New Dictatorship Diplomacy: Is Beijing Parting with Pariahs?” Foreign Affairs, January/February 2008.
Krasner, Stephen. “Structural Cau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s: Regimes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 in Krasner, Stephen. ed., International Regim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Lampton, David M. “China’s Foreign and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Making Process: Is It Changing, and Does It Matter?” in Lampton, David M. ed.,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 1987-2000.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Medeiros, Evan S. and Fravel, Taylor. “China’s New Diplomacy,” Foreign Affairs, November/December 2003.
Moore, Thomas G. and Yang, Dixia. “Empowered and Restraine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 the Age of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in Lampton, David M. ed.,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 1987-2000.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uchala, Donald. and Hopkins, Raymond. “International Regimes: Lessons From Inductive Analysis,” in Krasner, Stephen. ed., International Regim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Rawnsley, Gray D. “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 China, Japan and Peacekeeping,” in Utley, Rachel E. ed., Major Power and Peacekeeping: Perspectives, Priorities and the Challenges of Military Intervention. Burlington: Ashgate Publishing, 2006.
Rittberger, Volker.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Regimes in Germany: The Adaptive Internalization of American Social Science Concept,” in Rittberger, Volker., ed. Regime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3.
Robinson, Thomas W. “Interdependence in China’s Post-Cold War Foreign Relations,” in Kim, Samuel S. ed., China and the World.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98.
Ross, Robert S. and Johnston, Alastair Iain. “Introduction,” in Johnston, Alastair Iain. and Ross, Robert S. ed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Schnabel, Albrecht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A Conceptual Analysis,” in Macfarlance, Neil. and Ehrhart, Hans-George. eds., Peacekeeping at a Crossroads. Ottawa: Canadian Peacekeeping Press, 1998.
Stein, Arthur A. “Coordination and Collaboration: Regimes in an Anarchic World,” in Krasner, Stephen. ed., International Regim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Stott, Brian. “Launch of Peacekeeping Project in China,” Peacekeeping English Project, Issue 29, February 2008.
Strange, Susan. “Cave! Hic Dragons: A Critic of Regime Analysis,” in Krasner, Stephen. ed., International Regim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Thompson, Drew. “Beijing’s Participation in UN Peacekeeping Operations,” China Brief, v.5, issue 11, May 10, 2005.
Young, Oran. “International Regimes: Toward a New Theory of Institutions,” World Politics, v39, n1, 1987.
Young, Ora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Millenniu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19, n3, 1990.
Wang, Jianwei. “Managing Conflict: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Multilateral Diplomacy and Collective Security,” in Deng, Yong. and Wang, Fei-Ling. eds., In the Eyes of the Dragon: China Views the World.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1999.
Wang, Jianwei. “China’s Multilateral Diplomacy in the New Millennium,” in Deng, Yong. and Wang, Fei-Ling. eds., In the Eyes of the Dragon: China Views the World.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1999.
Wendt, Alexander. “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46, n2, Spring 1992.
Xinbo, Wu. “Four Contradictions Constraining China’s Foreign Policy Behavior,” in Zhao, Suisheng. e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Pragmatism and Strategic Behavior. New York: East Gate Book, 2004.
Zhimin, Chen. “Nationalism, Internationalism an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 14, n. 42, February 2005.
Zhongying, Pang “China’s Changing Attitude to UN Peacekeeping,” International Peacekeeping, v.12, n. 1, Spring 2005.




英文學位論文
Little, George E. “Serv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or the National Identity? Explaining Member State Participation in the United Nations Peace Operation,” PhD Dissertation of 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 of Georgetown University, May 2000.
Staehle, Stefan.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United Nations Peacekeeping Regime,” Master Thesis of The Elliot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of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May 2006.




英文官方文件
Boutros-Ghali, Boutros. An Agenda for Peace: Preventive Diplomacy, Peacemaking and Peacekeeping.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1992.
UN Charter, Article 39.
UN Secretary-General Report, A/55/305-S/2000/809, August 2000. (Brahimi Report)
http://www.un.org/peace/reports/peace_operations/ (2008/3/1查詢)
UN website: http://www.un.org/Depts/dpko/dpko/faq/q1.htm http://www.un.org/Depts/dpko/rapid/TORRDL.html(2008/2/26查詢)
UN Department of Peacekeeping Operations. United Nations Peacekeeping Operations: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March 2008.
http://pbpu.unlb.org/pbps/Library/Capstone_Doctrine_ENG.pdf (2008/5/29查詢)
英文報紙與網路資料
Crossette, Barbara. “China Takes a Slap at Haiti,” New York Times, March 3, 1996. http://query.nytimes.com/gst/fullpage.html?res=9B0DE3D91E39F930A35750C0A960958260&sec=&spon (2008/4/2查詢)
Geeraerts, Gustaaf. Zhimin, Chen. and Macaj, Gjovalin. “China, the EU and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Reform,” BICCS Background Paper, November 1, 2007. http://www.vub.ac.be/biccs/documents/Asia_paper_Macaj_2007_China_the%20EU_and_UN_Security_Council_Reform_Asia_Paper_vol_2__6_BICCS_Brussels.pdf (2008/3/24查詢)
Greenlees, Donald. “China and India leading a surge in missile forces,”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September 20, 2007, pp. 1&5.
Jackson, Rebecca “China Playing Major Part in Global Peacekeeping,” Malaysia Sun, December 23, 2007. http://story.malaysiasun.com/index.php/ct/9/cid/ed68ecccb9e5520c/id/311747/cs/1/ (2008/3/31查詢)
Klingstedt, Anna. “UN Peacekeeping Operations: Chinese and Western Perspectives,” Institutt for forsvarsstudier, November 7, 2007. http://www.mil.no/felles/ifs/start/arrangementer_ifs/seminar_07/article.jhtml?articleID=147464 (2008/3/24查詢)
Lague, David. “News Analysis: An Increasingly Confident China Lends Clout to UN,”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September 19, 2006. http://www.iht.com/articles/2006/09/19/news/china.php (2008/3/31查詢)
Lynch, Colum. “China Filling Void Left by West in UN Peacekeeping,” The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24, 2006, A12.
Pham, Peter. “Pandas in the Heart of Darkness: Chinese Peacekeepers in Africa,” World Defense Review, October 25, 2007. http://worlddefensereview.com/pham102507.shtml (2008/3/23查詢)
Rater, Philippe. “Haiti gets caught up in China-Taiwan standoff,” Agence France-Presse, May 30, 2005. http://www.caribbeannetnews.com/2005/05/30/standoff.shtml (2008/4/2查詢)
Takeda, Yasuhiro. “International Peace Operations by Japan and China: Are Modernization and Restructuring of the Military Forces a Double-Edged Sword?” paper presented in Silk Road Studies Program Conference, March 8-9, 2007. http://www.silkroadstudies.org/new/inside/forum/CM_tokyo2006/papers/paper_TAKEDA.pdf (2008/3/24查詢)
Wei, Yan. “A Heftier Price Tag,” Beijing Review, January 29, 2007. http://www.bjreview.com.cn/print/txt/2007-01/29/content_53993.htm 
(2008/3/24查詢)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