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407200712542700
DOI 10.6846/TKU.2007.00127
論文名稱(中文) 技能領域數位學習教學設計原則與模式
論文名稱(英文) E-learning Content Design Principles and Models in the Psychomotor Skill Domai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陳怡真
研究生(英文) Yi- Chen Chen
學號 69410027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6-11
論文頁數 15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徐新逸
委員 - 顧大維
委員 - 施郁芬
關鍵字(中) 技能領域
數位學習
教學設計原則
教學設計模式
關鍵字(英) psychomotor skill domain
e-learn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principles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為設計技能領域數位學習教學設計原則與模式,讓相關技能領域課程能具有高度的學習成效與良好的學習氛圍,並激發學習者終生學習的概念。故本研究先藉由文獻分析歸納技能領域數位學習教學設計原則與模式,而為確認原則與模式之學習成效,第一階段將進行專家訪談,經由專家提供之意見以彌補闕漏,作為修改之依據。第二階段將進行實驗研究,實驗組以技能領域數位學習教學設計原則與模式建置「淡江大學學生WebCT教學平台操作課程」進行實驗組教學,控制組則以講述式課程教學,透過相互對照驗證其學習成效。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實施實驗研究,其中實驗組人數為42人,控制組為43人。茲將實驗結果說明如下:
一、實驗組與控制組認知前測未有顯著差異,但認知後測有顯著差異,且實驗組與控制組其進步分數並有顯著差異,故又因實驗組後測平均數大於控制組(88.57>83.53),實驗組進步分數之平均數亦大於控制組(15.57>10.04),故可說實驗組在WebCT教學平台操作技能認知測驗較控制組良好。
二、實驗組與控制組WebCT教學平台操作技能實作當中於測驗操作達顯著差異,且實驗組平均分數高於控制組(94.52>79.06),故可說實驗組在WebCT教學平台測驗操作較控制組良好。但兩組在作業上傳成績與討論區發表因與過去網路使用經驗類似,故皆未達顯著差異。但實驗組在作業上傳之平均數與通過率皆高於控制組(91.67>84.42;83.3%>69.8%),因此在平均數與通過率可說實驗組在作業上傳操作成績較控制組良好。而在討論區發表操作當中,實驗組討論區發表操作之平均數與通過率亦高於控制組(86.67>85.12;83.3%>72.1%),故在平均數與通過率可說實驗組在討論區發表操作成績較控制組良好。
三、實驗組課程滿意度調查發現平均數皆傾向同意與非常同意,從實驗組學習者訪談當中也發現實驗組學生對於課程皆認為課程容易了解,故說實驗組在原則與模式下具有良好的課程滿意度。
    因此,根據結果可得知實驗組技能學習成效統計上較控制組良好。而為求讓技能領域數位學習教學設計原則與模式更具有效性,將根據學習者訪談結果進行修正,讓原則與模式更加完善。也期許本研究產出之技能領域數位學習教學設計原則與模式,可讓日後設計相關技能領域數位學習課程者為參考,提升技能領域數位學習教材之品質。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pose and develop e-learning content principles and models in the psychomotor skill domain.  First, the researcher reviewed literatures to generate e-learning content principles and models in the psychomotor skill domain.  Then, the researcher interviewed 5 experts and afterwards conducted an experiment to exa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inciples and models.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and the purposive sampling method were used.  There are 42 subjec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43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used "WebCT training for TKU students" designed according to e-learning content principles and models in the psychomotor skill domai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instructed in a didactic instruc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results were listed as follows:
1.Both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significantly performed better in the posttest scores than the pretest in the knowledge tes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ignificantly outperformed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posttest of knowledge test.
2.The experimental group significantly outperformed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operation test.  The complete rate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in assignment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he complete rate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in discuss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3.The experimental group demonstrate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the course.
   The result showe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ignificantly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psychomotor domain.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e-learning in the psychomotor skill domain, the researcher interviewed the students and revised the principles and models accordingly.  The study provided a instructional designer in designing and developing the e-learning materials in the psychomotor domai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目錄	I
表次	III
圖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五節  名詞釋義	7
第六節  研究貢獻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技能領域內涵	10
第二節  技能領域教學	17
第三節  技能領域數位學習	33
第四節  技能領域數位學習教學設計原則與模式	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5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3
第二節  研究設計	5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2
第四節  研究對象	68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7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74
第一節  修正技能領域數位學習教學設計原則與模式	74
第二節  發展技能領域數位學習教學設計原則與模式課程	94
第三節  評鑑技能領域數位學習教學設計原則與模式之學習成效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4
第一節  結論	114
第二節  建議	123
參考文獻	125
中文部份	125
西文部份	132
附錄	135
附錄一  技能領域數位學習教學設計原則與模式可用性調查問卷	135
附錄二  專家訪談大綱	139
附錄三  學習者訪談大綱	140
附錄四  淡江大學WebCT教學平台認知問卷	141
附錄五  WebCT教學平台課後測驗	144
附錄六  WebCT教學平台課程滿意度調查	145
附錄七  觀察紀錄表	146
附錄八  課程單元節錄	147
附錄九  技能領域數位學習教學設計原則與模式用表	151

表次
表2-1-1   人體與目標動作分類12
表2-1-2   Simpson(1972)技能領域教育目標分類15
表2-2-1   技能領域教學設計原則24
表2-2-2   陳星達(2006)技能學習三階段28
表2-2-3   不同學者對技能學習階段之說明30
表2-2-4   技能領域教學設計模式31
表2-4-1   數位學習模式與技能領域教學設計模式47
表2-4-2   技能領域數位學習教學設計模式51
表3-2-1   實驗組與控制組教學設計原則之差異56
表3-2-2   實驗組與控制組教學設計模式之差異58
表3-3-1   編碼系統說明表63
表3-4-1   專家背景表68
表3-4-2   實驗設計班級69
表3-4-3   實驗組與控制組之人數69
表3-5-1   研究進度時程表72
表4-1-1   技能領域數位學習教學設計原則專家評鑑結果75
表4-1-2   技能領域數位學習教學設計模式與策略專家評鑑結果77
表4-1-3   技能領域數位學習教學設計原則之修正90
表4-1-4   技能領域數位學習教學設計模式之修正92
表4-2-1   WebCT操作達人單元內容與學習目標97
表4-2-2   技能領域數位學習教學設計原則融入WebCT教學平台操作課程98
表4-2-3   實驗組與控制組WebCT教學平台教學之差異101
表4-3-1   實驗組與控制組教學平台操作技能認知前測組別統計量104
表4-3-2   實驗組與控制組教學平台操作技能認知前測獨立樣本t檢定104
表4-3-3   實驗組與控制組教學平台操作技能認知後測組別統計量104
表4-3-4   實驗組與控制組教學平台操作技能認知後測獨立樣本t檢定105
表4-3-5   實驗組與控制組教學平台操作技能認知進步分數組別統計量105
表4-3-6   實驗組與控制組教學平台操作技能認知進步分數獨立樣本t檢定106
表4-3-7   實驗組與控制組教學平台操作技能測驗操作組別統計量107
表4-3-8   實驗組與控制組教學平台操作技能測驗操作獨立樣本t檢定107
表4-3-9   實驗組與控制組教學平台操作技能測驗操作交叉表107
表4-3-10  教學平台操作技能測驗操作卡方檢定108
表4-3-11  實驗組與控制組教學平台操作技能作業上傳操作組別統計量108
表4-3-12  實驗組與控制組教學平台操作技能作業上傳操作獨立樣本t檢定109
表4-3-13  實驗組與控制組教學平台操作技能作業上傳操作交叉表109
表4-3-14  教學平台操作技能作業上傳卡方檢定109
表4-3-15  實驗組與控制組教學平台操作技能討論區發表組別統計量110
表4-3-16  實驗組與控制組教學平台操作技能討論區發表獨立樣本t檢定110
表4-3-17  實驗組與控制組教學平台操作技能討論區發表交叉表111
表4-3-18  教學平台操作技能討論區發表卡方檢定111
表4-3-19  課程滿意度調查112
表5-1-1   技能領域數位學習教學設計原則115
表5-1-2   技能領域數位學習教學設計模式117
圖次
圖3-2-1  準實驗設計55
圖3-5-1  研究架構圖70
圖3-5-2  研究流程圖73
圖4-2-2  課程內容架構96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經濟部數位內容產業推動辦公室(2005)。2005台灣數位內容產業白皮書。台北:黃國俊。
iThome online(2006)。2007年4月5日,取自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32006
go2school終身數位學習網(2005)。2006年6月29日,取自http://www.go2school.com.tw
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2002)。2006年11月30日,取自http://www.exercise.org.tw/Resource/Resource_a1.asp
中廣新聞網(2007)。2007年4月2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319/1/bqcz.html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文靜(2003)。基於虛擬情境的教學模式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6(2),69-78。
王秀玲(1998)。主要教學方法。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尤雅慧(2004)。運用網路資源結合合作學習以改進高職學生物理科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巨匠電腦數位學院(2006)。2006年5月15日,取自http://elearn.pcschool.com.tw/200601/index.htm
江文雄(2000)。職業類科教材教法。臺北:師大書苑。
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職訓訓練數位學習網(2006)。2006年6月28日,取自http://el.evta.gov.tw
何欽福(2002)。影響高職實用技能班工業類科學生技能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
池潔、劉立群(2005)。創設基於網絡的教和學的模式,開展個性化教育。沈陽師範大學學報,23(3),329-331。
台灣e學院(2004)。2006年5月20日,取自http://fms.cto.doh.gov.tw/DOH/index2.jsp
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線上學習中心(2005)。2006年5月23日,取自http://elearn.tabf.org.tw
李引玉(2000)。談護理技能教學。護理雜誌,47(3),77-82。
李向東(2006)。動作技能教學模式建構。職業教育研究,5,125-126。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呂同斌(2005)。專業技能的原則與方法。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5(4),82-84。
李坤崇(2006)。情意技能教學目標分類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44,123-133。
肖春友、馬在姣(2005)。把握實習教學中各教學環節  提升學生操作技能。江漢石油職工大學學報,18(5),38-39。
何俐安(2006)。成人學習與網路輔助教材設計。研習論壇,71,31-37。
吳美美(2004)。數位學習現況與未來發展。圖書館與資訊科學,30(2),92-106。
李堅萍(2001)。Simpson、Harrow、Goldberger技能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之比較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675-710。
李堅萍(2005)。藝術創作性技能需要形式取向的技能學習理論。國教輔導雙月刊,44(6),21-24。
杜雅麗(2006)。關於網路教學模式的探討。文化教育,35(2),209-212。
肖監、張會霞、劉良(2005)。虛擬現實技術在法醫病理學中的應用。法醫學雜誌,21(2),146-148。
李德明(2006)。技工學校要重視傳統技能實訓。機械職業教育,5,35-36。
宋蕙安(2005)。混成學習執行之所思-以公務人力發展中心為例。人事月刊,41(4),48-52。
李霞(2006)。開發高職高專學生技能訓練課程的探討。實驗室研究和探索,25(1),87-89。
林子超、陳五洲(2005)。虛擬實境應用於體育教學之探討。大專體育,83,36-42。
林主榮、黃伸閔(2004)。中華航空建構E-learning-把機會留給願意自主學習的人。商業現代化,64,12-18。
孟秀、張瑞麗、劉麗準、茹淑玲、李蓉、郭莉、李志紅(2005)。護理技能強化訓練的研究和實踐。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6(6),687-688。
林淑琴、楊淑玲、王蓉敏、劉碧芳(2004)。應用網路教學提昇病房在職教育方案。慈濟護理雜誌,3(2),75-83。
邱群超(2002)。應用多媒體發展高職數位電路技能CAI軟體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竺輝(2006)。職校生操作技能的形成和規律。機械職業教育,1,20-22。
周養萍(2006)。技能學習淺析。機械職業教育,4,32-33。
洪祥偉、陳五洲(2006)。模型式虛擬實境技術於運動學習之應用。大專體育,83,43-50。
姚清元、趙貞怡(2005)。數位學習在醫院臨床護理人員進階訓練之應用。國民教育,45(6),49-55。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之教育統籌局之技能提升計畫(2003)。2006年6月28日,取自http://sus.vtc.edu.hk/index.asp
洪新原、李易璉(2004)。線上學習應用於醫師在職教育之實證研究:以國內醫學中心為例。電子商務研究,2(4),461-479。
袁子涵(2001)。促進虛擬學習社群的知識分享。管理雜誌,327,148-152。
唐花清(2000)。對動作技能領域目標分類的思考。體育科技,21(2),50-52。
淡江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網(2007)。2007年4月8日,取自http://excellent.tku.edu.tw/planfeature.asp
陳正忠、吳嘉偉(2005)。善用虛擬實境  競爭力加碼。營建知訊,275,27-35。
陸定邦、丁毓佩、張嘉玲(2005)。術科數位化學習成效探討-以表現技法課程為例。設計學研究,8(1),25-37。
張昌明、張曉燕、張鑄(2006)。網路教學在臨床醫學教育中的地位。中國高等醫學教育,3,43-44。
陳星達(2006)。操作技能訓練的教學策略。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0(4),102-104。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4)。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陳淑雯、邱淑卿、夏大明、鍾月琴(2005)。實證護理,1(3),202-207。
陳淑娟(2002)。網際網路電腦輔助於心血管疾病護理之成效。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進友、別立洁(2006)。現在學習論理下的技能學習。職業技術教育,10,88。
陳雯婷(2003)。虛擬團隊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慶至(2003)。高職機件原理CAI教材設計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機械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曹慶紅、雍照章(2006)。影響學生技能形成的內因。機械職業教育,5,37-38。
黃清雲(2002)。新科技在體育之應用。載於張霄亭(主編),教學科技融入領域學習。台北:學富文化。
虛擬青蛙解剖(2003)。2006年7月1日,取自http://www.froguts.com/flash_content/demo/frog.html
虛擬膝蓋手術(2005)。2006年6月28日,取自http://www.edheads.org/activities/knee/index.htm
黃有川(2003)。高職程式設計課程網路學習環境建置與應用。私立銘傳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1987)。教學目標與評鑑。高雄:復文圖書。
黃美凰(2005)。電腦多媒體輔助學習對保母人員技能檢定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游光昭、徐昊杲、顏銘宏(2006)。技能模擬學習系統之建置與評估。教學科技與媒體,77,39-50。
單美賢、馬萬全(2003)。動作技能教學策略探析。職教通訊,9,50-51。
黃炳龍(2002)。企業內員工電腦技能對企業經營之重要性探討。品質月刊,9,59-61。
無礙e網(2006)。2006年5月28日,取自http://webacc.learnbank.com.tw/enable/index.php
解剖心臟(2000)。2006年6月1日,取自http://www.pbs.org/wgbh/nova/eheart/transplantwave.html
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台北訓練中心(2006)。2006年6月15日,取自http://www.iiiedu.org.tw/taipei
鄒景平(2006)。數位學習的四項要素。研習論壇,71,24-29。
賈寶會、張華濤(2006)。技能實訓課程教學實踐和研究。職業技術,50,71。
臺北市政府勞工局職業訓練中心(2005)。2006年7月1日,取自http://www.tvtc.gov.tw
趙志宏(2006)。高技能人才培養課程內容選擇的思考。機械職業教育,1,13-15。
廖培瑜、錢毓琦(2002)。網路化教育訓練(Web-Based Training)之評鑑。品質月刊,8,28-32。
維基百科(2007)。2007年4月2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Wii
趙學信(2006)。網路環境下學習模式探討─課堂教學的補充和拓展。基礎教育,3,60-63。
趙錦湟(2001)。高職電機電子群工業電子專業實習課程使用電腦模擬軟體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鄭仁傑、林昱仁(2006)。數位學習技術研發計畫成果與展望。電腦與通訊,116,7-12。
蔡佳良(2002)。現代體育教師如何運用電腦科技提升教學效果。載於張霄亭(主)編,教學科技融入領域學習。台北:學富文化。
劉玟杰(2005)。數位課程設計之關鍵成功因素與台灣數位課程之分析。私立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彥甫(2005)。互動式網頁教學對運動技能學習效果之研究-以籃球運球上籃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蔡秋明(2003)。高職實用技能機械類科學生之自我概念與技能學習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劉國英(2002)。影響高商學生會計技能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蔡朝洋(2002)。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對高職電機科學生「電子實習」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潭毓治、李明業、陳一岳、何冰、江濤(2005)。藥理學教學研究。廣東藥學院學報,21(4),413-414。
盧正川(2003)。多媒體網路教材設計-以資訊豐富理論為基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蕭丞鈞(2001)。靜脈注射虛擬實境模擬系統。國立中央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謝素靜(2005)。公務人力發展中心規劃辦理「數位學習人才培育班」情形及成果評估。人事月刊,41(4),42-44。
鍾健剛(2002)。非同步遠距教學對高職汽車修護科汽油噴射引擎實習課程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習系在職進修專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鍾敏華、尹承貴(2006)。自我口語提示與動作技能學習關係之探討。大專體育,85,10-16。
韓瑛、李斌(2006)。虛擬現實技術在網路教學中的研究和應用。現代教育技術,16(1)。29-31。
謝錫湖(2002)。技能檢定術科測驗對高職模具科技能學習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韓曉鳴(2003)。體育動作技能學習的網路教學模式探討。體育文化導刊,4,46-47。
譚亮(2002)。影響高職輪調式建教合訓合作班技術生技能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習系在職進修專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西文部份
Alessi, S. M., & Trollip, S.R. (1991).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Alessi, S. M., & Trollip, S. R.(2001). Multimedia for learning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3nd ed.). Boston, M.A. : Allyn and Bacon.
Allen, M. W. (2003). Michael Allen’s guide to e-learning : building interactive, fun, and effective learning programs for any company. New York : Wiley. 
Bandura, A. (1965). Vicarious processes: a special case of no-trial learning. In L. Berkowitz(Ed.), Advance In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1.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endz, M. C., Widang, I. H., ,Johansson, I. K. & Paulsson. A. L. (2004).Student nurses’views of a learning model-a multi-method research study. Nurse Education in Practice, 4(4), 279-286.
Chaiken, S. R., Kyllonen, P. C. & Tirre, W. C. (2000). Organization and components of psychomotor ability. Cognitive Psychology, 40, 198-226.
Curtis, T. M. A. (2005). Psychomotor skills in on-line learning: Camosun College's Cisco Network Academy curriculum. Unpublished manuscript.
Dick, W., Carey, L., & Carey, J.O. (2003).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Boston, M.A. : Pearson/Allyn and Bacon. 
French, D., Olrech, N., Hale, C., & Johnson, C. (2003). Blended learning : an ongoing process for Internet integration. Victoria, B.C. : Trafford.
Fitts, P. M., & Ponser, M. I. (1967). Human performance. Belmont, CA:Brooks/Cole.
Hutchins, H. M. (2004). Enhancing skill maintenance through relapse prevention strategies: A comparison of two model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2004).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AAT 3126575.
Jack R. Fraenkel, & Norman E. Wallen. (2003). 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 黃光雄(總校訂)。教育研究法:規劃與評鑑。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Johnstion, P. J., & Catano, V. M. (2002). Psychomotor abilities tests as predictors of training performance.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 34(2), 75-83.
Judith, E. R. (2001).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for Learning. 許義雄、黃月嬋(譯)。體育教學策略。台北:麥格羅希爾。
Landin, D. (1994). The role of verbal cues in skill learning. Quest, 46, 299-313.
Magill, R. A. (1989). Motor learning: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Dubuque, Iowa: Wm. C. Brown Publishers.
Newton, G. (1999). Introduction to developing online electrical course ware. Electrician.com, Anchorage, AK, (available at www.electrician.com/articles/dlearn.htm).
Paivio, A. (1968). Imagery and verbal processes. Hillsdale. NJ: Erlbaum.
Pidd, M. (1992). Computer simulation in management science (3re ed.).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Qutami, Y. & Abu-Jaber, M. (1997). Students’ self-efficacy in computer skills as a function of gender and cognitive learning style at Sultan Qatboos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Media, 24(1), 63-75.
Roblyer. M. D. (2004). Inteh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3nd ed.).魏立欣(譯)。教育科技融入教學。台北:高等教育。
Scully, M. R, & Newell, K. M. (1985). Observaional learning and the acquisititon of motor skills: Toward a visual perceptio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11, 169-186. 
Sheffield, F. N. (1961).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in the learning of complex sequential tasks from demonstrations and practice. In A.A. Lumsdaine(Ed.), Student response in programmed instructio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Simpson, E. J. (1972).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in the psychomotor domain. DC: Gryphon House.
Schmidt, R. A. (1988). Motor control and learning: A behavioral emphasis (2nd ed.).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Smith, P. L., & Ragan, T. J. (2004). Instructional design. (3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