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406202114372600
DOI 10.6846/TKU.2021.00091
論文名稱(中文) 新北市國小代理代課教師之個人背景、專業認同與教學效能關聯性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surrounding Personal Backgrou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Teaching Efficiency of Substitute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s Elementary School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9
學期 2
出版年 110
研究生(中文) 程明惠
研究生(英文) Ming-Hui Cheng
學號 70673018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1-05-15
論文頁數 14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何俐安(lianho@mail.tku.edu.tw)
委員 - 田寒光(thg@ulive.pccu.edu.tw)
委員 - 蔡森暉(ptsai@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代理代課教師
專業認同
教學效能
關鍵字(英) Substitu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Teaching Efficienc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代理代課教師的教師專業認同、與教學效能之相關性。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109學年度新北市國小代理代課教師為研究對象,以自編之「代理代課教師專業認同量表」和「代理代課教師教學效能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600份正式問卷,回收有效問卷共524份。並將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推論性統計、相關分析與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新北市國小代理代課教師的專業認同與教學效能屬中上程度。
二、新北市國小代理代課教師其背景變項與專業認同有顯著差異。
三、新北市國小代理代課教師其背景變項與教學效能有顯著差異。
四、新北市國小代理代課教師的專業認同與教學效能存在顯著正相
關關係。
五、新北市國小代理代課教師的專業認同對教學效能具有預測力。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分別對學校與代理代課教師提出相關建議,並提供後續研究者未來研究可行之方向。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teaching efficiency of substitute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by use of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The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for substitute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s elementary schools in 2020 academic year. Two researcher-developed scales, "Professional Identity Scale for Substitute Teachers" and "Teaching Efficiency Scale for Substitute Teachers" were used as research tools to conduct the questionnaire. A total of 600 questionnaires were issued and 524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87.3% of return rate). The collected data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ferential statistic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teaching efficiency of substitute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s elementary schools is rated middle-high level.
2.Personal background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substitute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s elementary schools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3.Personal background and teaching efficiency of substitute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s elementary schools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4.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substitute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s elementary schools show affirmative relations to their teaching efficiency.
5.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substitute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s elementary schools may explain their teaching efficiency.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research results, recommendations to schools and substitute teachers are proposed. The results are also available to future researcher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次iv
表次vi
圖次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5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代理代課教師現況之探討13
第二節	教師專業認同之意涵與相關研究18
第三節	教師教學效能之意涵與相關研究24
第四節	教師個人背景、專業認同與教學效能關聯性之研究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35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39
第四節	實施程序4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3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分析53
第二節	差異分析60
第三節	相關分析與迴歸分析7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3
第一節	結論83
第二節	建議86
參考文獻89
附錄一問卷初稿99
附錄二專家內容效度問卷109
附錄三預試問卷123
附錄四正式問卷133

表次
表1-1各級學校學生人數及小規模學校校數	2
表1-2各級學校教師人數	2
表3-1專業認同量表信度分析表	44
表3-2教學效能量表信度分析表	45
表4-1代理代課教師背景變項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54
表4-2代理代課教師專業認同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56
表4-3代理代課教師教學效能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58
表4-4不同性別之代理代課教師專業認同差異分析表	60
表4-5不同年齡之代理代課教師專業認同差異分析表	61
表4-6不同教育程度之代理代課教師專業認同差異分析表	62
表4-7不同代理種類之代理代課教師專業認同差異分析表	63
表4-8不同擔任職務之代理代課教師專業認同差異分析表	64
表4-9不同任教年資之代理代課教師專業認同差異分析表	65
表4-10不同性別之代理代課教師教學效能差異分析表	66
表4-11不同年齡之代理代課教師教學效能差異分析表	67
表4-12不同教育程度之代理代課教師教學效能差異分析表	70
表4-13不同代理種類之代理代課教師教學效能差異分析表	72
表4-14不同擔任職務之代理代課教師教學效能差異分析表	74
表4-15不同任教年資代課教師教學效能差異分析表	75
表4-16差異結果驗證匯總表	77
表4-17專業認同整體與教學效能整體相關分析表	79
表4-18專業認同各構面與教學效能各構面相關分析表	80
表4-19專業認同對教學效能預測力分析表	81
表4-20研究假設驗證彙總表	82

圖次
圖3-1-1研究架構	36
圖3-4-1實施步驟	50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丁文生、李新鄉、楊玉珠(2012年3月)。南投縣國小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素養與教學效能之研究。「變遷社會中的教育效能與創新」發表之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學院。
丁崇寶、吳和堂(2008)。高雄市國小學校評鑑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教學實施領域為例。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6,27-48。
王金國(2012)。少子化的教育問題與因應。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5),38-43。
王麗容(1980),我國社會工作員專業認同與專業滿足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北市。
林昭仁(2009)。教育界的游牧民族,逐教缺而居–國民小學代理教師處境與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秋惠(2006)。高高屏地區國民中學社會領域教師在職進修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欣姿(2011)。兩位高中教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歷程中專業認同轉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玫伶(2013)。臺中市國中體育教師專業認同與社會地位知覺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毓琪(2013)。桃園縣國小英語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文惠(2007)。學校中的臨時工吉普賽人國中代理代課教師工作處境及專業認同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宜穎(2006)。親師衝突對私立幼稚園教師教學情緒及教學承諾之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臺北市。
何雯君(2008)。課程改革中國小資深教師專業認同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宗立(2007)。班級經營:班級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吳明隆(2014)。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建源(2012)。國小代理教師對教師專業認同、工作滿意度及離職意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吳容茹(2011)。國中教師專業認同與教師角色踐行之相關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吳清山(201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發展、專業承諾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TEPS資料庫為例。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6(2),117-140。
吳慎慎(2003)。教師專業認同與終身學習:生命史敘說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淑卿(2004)。我是課程發展的專業人員?--教師專業身分認同的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57,9-16。
邱筱雯(2011)。國民小學特教教師社會支持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屏東縣。
胡嘉軒(2012)。國民中學學校生態與教師專業實踐之關連性(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俞洪亮、蔡義清、莊懿妃(2012)。商管研究資料分析:SPSS的應用(修訂二版)。台北市:華泰文化。
姚宛柔(2015)。國小代理教師自我效能、專業認同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臺北市。
施宜煌(2006)。少子化趨勢下臺灣幼兒教育的因應之道。研習資,25(4),105-110。
梁玟燁(2004)。台北縣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權能教學承諾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梁畢玲(2006)。國小教師生活型態、專業認同與職涯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孫志麟(2001)。師資培育制度變革下職前教師的專業認同。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2),59-89。
崔宇華(2000)。代課教師師資培育與因應之道。師友,396,35-37。
莊英正(2011)。國小教師教學信念與實踐之研究──從代理代課教師到正式教師(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教育部(2020)。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2020年10月15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50024
教育部(2020)。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2020年9月20日,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2600/News.aspx?n=C6A181E8F32C2BBA&sms=EA1FA0326D3BA142
教育部(2019)。師資培育法。2019年12月11日,取自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8769
教育部(2018)。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2018年7月6日,取自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8932
張民杰(2012)。過渡的日子--代理教師生涯發展困擾之分析權。台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6(2),1- 24。
張秉凱(2009)。國民小學教師之組織變革態度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台北:東華。
張毓容(2015)。屏東縣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專業認同與專業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陳子蓁(2012)。高雄市國中教師專業認同、自我效能感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學院院刊,61 期。
陳木金(2006)。從班級經營策略對教學效能影響看師資培育的實務取向。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1),33-47。
陳文富(2009)。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欣宜(2010)。中學教師專業知能與教師自我效能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美秀(2012)。高雄市國中教師人格特質、專業認同與自我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昱如(2020)。高雄市國小英語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羿蓁(2009)。教師信念與教師生涯之研究-以中等學校代理代課教師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素娟(2010)。國小教師專業發展、教師效能與工作滿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彰化縣。
陳雙財(2009)。澎湖縣國民中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彥超(2007)。我國國小教師社會地位知覺與專業認同相關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研究所,南投縣。
黃國益(2010)。不同教學效能國小導師班級經營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黃麗靜(2009)。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認同、社區意識與專業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建中(2011)。教務主任課程領導、教師專業承諾與教師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以彰化縣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彭琪莉(2018)。教師人格特質、學校組織氣氛、專業認同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新北市立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曾慧琪(2019)。教師工作滿意度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桃園市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萬能科技大學,桃園市。
馮莉雅(2002)。國中教師角色衝突、專業成長與其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萬育維、賴資雯(1996),「專業認同與工作滿意之間的關係探討-以從事兒童保護社會工作人員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305-332。
楊琇琇(2019)。教師人格特質、教學效能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統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葉又慈(2007)。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自我評鑑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雷新俊(2010)。學校組織氣氛、教師專業認同、制控信念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以臺東縣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新北市教育局(2016)。中小學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2020年6月28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OldVerList.aspx?pcode=H0150024
鄭文實(2007)。國小組織氣氛、教師自我效能感與專業評鑑意願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劉玲君(2005)。我的變與辯:一位國小女性代課教師追尋教師專業認同的生命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賴玉惠(2020)。臺中市國小教師專業認同與親師溝通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賴志峰、廖偉君(2015)。臺中市幼托整合政策實施後公立幼兒園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99,202-225。
賴韋婷(2014)。國民小學代理代課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蕭永敏(2011)。國小健康與體育教師工作壓力、專業認同與職涯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戴文青(2005)。從深層結構論台灣幼兒園教師專業認同轉化可能性。南大學報,39(2),19-42。
顏良益(2007)。國小代理教師轉換跑道訓練需求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羅為聰(2013)。國小代理代課教師社會化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羅清俊(2010)。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打開天窗說量化。新北市:威仕曼。
蘇俐綺(2010)。高雄市國小教師對親師衝突現況知覺與其教學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蘇澤宸(2010)。高雄市國中教師知覺組織支持、專業承諾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貳、英文部份
Alexandre, F. (2016). Teacher efficacy: A motivational paradigm for effective teacher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5),28-32.
Ashforth, B. E. & Mael, F. A. (1989), 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the Organiz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1), 20-39.
Beijard, D., Meijer, P. C.,Verloop, N. (2003). Reconsidering Research on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 20,107-128.
Borich, G. D. (2013).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Research-based practice (8th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Burry, J. A. & Shaw, D.(2012). Graduate school training in psychology: Its impact
upon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Psychotherapy, 30(4), 685-691.
Coldron, J. & Smith, R.(1999). Active location in teachers’ construction of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31, 711-726.
Dillman(2000)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classroom climate effects o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of fourth-grade student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3(1),18-53.
Enyedy, N., Goldberg, J., & Welsh, K.M. (2006). Complex dilemmas of identity and practice. ScienceEducation, 90(1), 68-93.
Flores, M.A. & Day, C. (2006). Contexts which shape and reshape new teachers’ identities: A multi-perspectivestudy.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2, 219-232.
Gay, L. R. (1987).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3rdEd.). Columbus: Merrill Pub. Co.
Geijsel, F., & Meijers, F. (2005). Identity learning: The cor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change. Educational Studies,31(4), 419-430.
Guskey, T. R. (2015). Measurement of the responsibility teachers assume foracademic successes and failure in the classroom. Journal of TeacherEducation, 32(3), 44-51.
Goodson, I. (1991). Biography, identity, and schooling. London: Falmer.
Hall, D. T. & Associates(1988), Career Development in Organizations, NJ: Jossey-Base.
Hargreaves, A. (1992). Cultures of the teaching: A focus for change. In A. Hargreaves& M. G. Fullan (Eds.), Understanding teacher development (pp. 216-240).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Jahangiri, L., Mucciolo, T. W., Choi, M., & Spielman, A. I. (2008). Assessment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U.S. dental schools and the value of triangulation. Journal of Dental Education, 7(6), 707-718.
Jana, K. & C. Samuel. E. (2012).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Assessments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32(1), 73-81.
Jurasaite-Harbison, E. (2005). Reconstruc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a research discourse: A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in an informal setting. TRAMES, 9(2), 159-176.
Korthagen, F. A.J. (2004). In search of the essence of a good teacher: Towards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in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 77-97.
Kennedy, M.& Barnes, H. (1994).Implications of cognitive science for teachereducation.In J. N.Mangieri& C. C. Block (Eds.).Creating powerful thinkingin teachers and students diverse perspectives (pp.196-212).HarcourtBraneCollege.
MacLure, M. (1993). Arguing for your self: Identity as an organising principle in teachers’ jobs and lives.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4), 311-322.
McHaney, J. H., & Impey, W. D. (1992). Strategies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using a clinical supervision model. (ERIC Doucument Reporuction Service No. ED354268)
Newman, Charlene S. (2000). Seed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pre-service
teachers: A study of their dreams and goals.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3 (2), 123-217.
Parker, D. T. (1990). Professionalization i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Some
notes on its history, ideology, and potential.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0(1),1-14.
Peretomode,V. F. ,&Bello, S.O. (2018). Analysis ofteachers’ commitment and dimensions of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Edo State publicsecondary schools. Journalof Educational andSocial Research, 8(3) ,87-92.
Rosenshine, B. (1983). Teaching functions in instructional program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4), 335-351.
Sorenson,B.( 2005 ).No substitute for training. American School Board Journal,May,46-47.
Sekaran, U. (2006).Research methods for business: A skill building approach. Boston: John Wiley & Sons.
Thornton, B., Peltier, G., & Hill, G. (2005). Do Future Teachers Choose Wisely: A Study of Pre-Service Teachers' Personality Preference Profile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39(3), 489–496.
Tschannen-Moran, M., & Woolfolk H o y, A. (2007). The differential antecedents of self-efficacy beliefs of novice and experienced teacher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3, 944–956.
Van Veen, K., & Lasky, S. (2005). Emotions as a lens to explore teacher identity and change: Different theoretical approached.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1(8), 895-898.
Wertheim, C., & Leyser, Y. (2002). Efficacy beliefs,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of Israeli prospective teachers.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6(1), 54–6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