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403202116244300
DOI 10.6846/TKU.2021.00089
論文名稱(中文) 運用遠距課程教學模式之學生學習動機研究--以雙北地區大學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Using the Teaching Mode of Distance Courses: A Case Study of Taipei City and New Taipei City Universi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9
學期 1
出版年 110
研究生(中文) 羅淳仁
研究生(英文) Chun-Jen Lo
學號 60373012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1-01-13
論文頁數 11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慶帆(cfchen@mail.tku.edu.tw)
委員 - 沈俊毅
委員 - 林敏慧
關鍵字(中) 遠距教學
數位學習
學習動機
遠距平台
關鍵字(英) Remote Teaching
Digital Learning
Learning Motivation
Remote Platform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網路媒體時代興起,遠距課程也越來越受到各大學校院的重視。遠距課程不但教學環境無限制,連帶教材、考試等都可以在遠距教學平台上實施與完成。自2020年COVID-19病毒迅速蔓延全世界,因應疫情緊繃狀態,教育部及大專院教教師運用遠距教學模式更顯重要。紛紛開設各類型遠距課程,提供學生安心就學方案,避免學生學習權益受損,且維護學生健康與安全,遠距課程無疑是當前因應此疫情的最佳選擇。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大學遠距課程使用現況及調查修習遠距課程的學生之學習動機、遠距教學設備及課程進行中,師生、同儕互動的情形。主要目的有:
一、探討大學遠距教學模式,影響學習者學習動機因素。
二、檢視大學遠距教學模式中,遠距課程各構面的相關程度解析。
三、分析大學遠距教學課程中,學習者個人面項在各構面認同度之差異分析。
    本研究針對台北市、新北市,有教育學院並有遠距課程之四所大學學生進行研究,採量化研究法,透過Google表單製作問卷發放並統計,經由t-test檢定、描述型統計、One-way ANOVA、迴歸分析等分析資料。
    分析結果顯示:
一、遠距課程學習者以「遠距課程科目說明」構面認同度最高。
二、遠距課程學習者對於遠距教學科目說明中「課程作業繳交方式、繳交時間有清楚說明」的認同度為最高。
三、遠距課程學習者因背景變項的不同,在部分構面皆達顯著差異。
四、遠距課程學習者在學習評量,課程說明,師生互動,平台功能四項自變數對學習動機有正相關。
五、遠距課程中實施影片分享與案例討論讓學習者覺得有所幫助。
英文摘要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Internet media era, distance cours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 distance courses are not only unlimited in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but also teaching materials and exams can be implemented and completed on the distance teaching platform. Since the COVID-19 virus has spread rapidly around the world in 2020, in response to the tightness of the epidemic, it is more important for teacher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olleges to use the remote teaching model. Various types of distance courses have been opened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peace-of-mind education programs, to avoid damage to students' learning rights, and to protect students' health and safety. Distance courses are undoubtedly the best choice for responding to this epidemic.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use of distance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of students who take distance courses, distance teaching equipment and course progres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students and peers. The main purposes are:
1. Explore the university's distance teaching model an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learners' learning motivation.
2. Examine the analysis of the degree of correlation of various aspects of distance courses in the university distance teaching model.
3.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degree of recognition of learners in various aspects in distance teaching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This research is aimed at students from four universities in Taipei City and New Taipei City, which have educational colleges and distance courses.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re adopted. Questionnaires are made and distributed through Google Forms and counted. They are verified by t-test,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One -way ANOVA,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other analysis data.
    The analysis result shows:
1. Distance course learners have the highest recognition with the "distance course subject description" aspect.
2. The learners of distance courses have the highest degree of recognition for "the way and time of course work are clearly stated" in the description of distance teaching subjects.
3. The learners of distance course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ome aspects due to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4. Distance course learners are learning assessment, course descriptio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four independent variables of platform function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learning motivation.
5. The implementation of video sharing and case discussion in distance courses makes learners feel helpful.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遠距教學………………………………………………………………	9
第二節 遠距教學平台……………………………………………………… 15
第三節  學習動機……………………………………………………………………17
第四節  文獻小結……………………………………………………………………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2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2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5
第四節 研究對象………………………………………………………………	26
第五節 實施過程………………………………………………………………	29
第六節 資料處理………………………………………………………………	31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33
第一節 基本資料描述性統計………………………………………	33
第二節 遠距課程之學習動機量表現況分析…………	42
第三節 相關分析………………………………………………………………	48
第四節 受訪者在各構面之差異分析………………………	49
第五節  迴歸分析……………………………………………………………	61
第六節 問卷簡答現況分析……………………………………………	65
第五章 結論及建議	                67
第一節 結論…………………………………………………………………………	67
第二節 建議…………………………………………………………………………	70

表目錄

表1-1 遠距課程構面之名詞解釋…………………………………………………	6
表1-2 動機構面名詞解釋…………………………………………………………	7
表2-1 遠距教學平台定義…………………………………………………………	15
表2-2  國內外學者對學習動機的定義……………………………………………	17
表2-3  學習動機的相關研究………………………………………………………	20
表3-1 有效回收樣本特性分析……………………………………………………	28
表4-1 基本資料描述統計…………………………………………………………	35
表4-2 目前使用過的遠距平台_同步平台…………………………………………	38
表4-3 目前使用過的遠距平台_非同步平台………………………………………	39
表4-4 該遠距平台具有之功能_同步平台…………………………………………	40
表4-5 該遠距平台具有之功能¬_非同步平台………………………………………	41
表4-6 量表構面分析………………………………………………………………………………………     42
表4-7 遠距課程科目說明量表現況分析…………………………………………	43
表4-8 學習動機量表現況分析……………………………………………………………        44
表4-9 遠距教學設備量表現況分析…………………………………………………	        45
表4-10 師生及同儕互動量表現況分析……………………………………………  	46
表4-11 學習評量量表現況分析……………………………………………………………        47
表4-12 遠距課程各構面之相關係數矩陣表………………………………………	48
表4-13 性別在遠距課程各認同度構面之差異分析………………………………	49
表4-14 年齡在遠距課程各認同度構面之差異分析………………………………	50
表4-15 學習經驗在遠距課程認同度各構面之差異分析…………………………	51
表4-16 就讀學校在遠距課程各構面之差異分析………………………………………	52
表4-17 就讀學院在遠距課程各認同度構面之差異分析…………………………	54
表4-18 就讀學制在遠距課程各認同度構面之差異分析…………………………	55
表4-19 課程型式在遠距課程各認同度構面之差異分析…………………………	56
表4-20 遠距型式在遠距課程各認同度構面之差異分析…………………………	57
表4-21 課程類型在遠距課程各認同度構面之差異分析…………………………	58
表4-22 花費時間在遠距課程各認同度構面之差異分析…………………………	60
表4-23 迴歸分析表-變數輸入/變數移除a…………………………………………	61
表4-24 迴歸分析表-模型摘要b……………………………………………………	62
表4-25 迴歸分析表-變異數分析a…………………………………………………	62
表4-26 迴歸分析表-係數a………………………………………………………………	63
表4-27 迴歸分析表-殘差統計資料a………………………………………………	64
表4-28 教材錄製感受差異統計表…………………………………………………	65
表4-29 實施教學活動類型統計表…………………………………………………	66
 
圖目錄
圖3-1  研究架構圖………………………………………………………………………  23
圖3-2   研究步驟圖………………………………………………………………………  24

參考文獻	                                72
中文部分………………………………………………………………………………	72
外文部分………………………………………………………………………………	78

附錄	                                81
  附錄一  教育部108年專科以上學校遠距教學實施辦法法規……………	81
  附錄二  教育部109年課程認證標準-數位學習課程認證指標及評定規準……	83
  附錄三  教育部109年課程認證標準-平臺功能檢核項目………………………	92
  附錄四  遠距課程認同度調查問卷-初始問卷……………………………………	95
  附錄五  遠距課程認同度調查問卷-專家效度問卷………………………	99
  附錄六  遠距課程認同度調查問卷-表面效度問卷………………………     103
  附錄七  遠距課程認同度調查問卷-正式問卷…………………………………     107
參考文獻
王元政(2012)應用Moodle數位學習平台於數學領域補救教學對學習動機與成效之影響—以國小三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嘉義縣。
王坤侑(2018)。基於WebRTC與實物攝影機之遠距教學系統設計與實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台北市。
孔繁禹(2016)。Code Studio輔助程式設計教學對高中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台北市。
田華年(2014)。以ARCS動機模式融入高職生涯規畫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興趣量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呂新科、吳美瑤、林芃君(2014)。遠距教學課程設計與學習服務之個案探討:以中國文化大學企管數位碩專班為例。2014年大學遠距教學認證成果專書:434-453。
李大偉、游光昭、戴建耘(1996)。遠距教學先導系統效益之評估。臺北:教育部科技顧問室:114-20。
李台玲(2001)。遠距教學之評量。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4(8),31-37。
李冠瑩(2013)。使用網路學習平台對於高中物理科教學對生物理學習動機與波的概念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李勇輝(2013)。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數位學習為例。經營管理學刊,14,68-86。
吳靜吉、程炳林(1993)。國民中小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6,13-39。
吳清山(2011)。我國高等教育革新的重要課題與未來發展之分析。長庚人文社會學報,4:2,241-280。
吳少庭(2013)。同步與非同步遠距教學設計滿意度對遠距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淡江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吳文麗(2015)。探討數位原生代在數位學習的學習動機及學習滿意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吳冠瑢、賴昱彣、陳俞帆、張允豪(2020)。防疫期間的遠距教學方式的分析改善與未來展望(學習報告)。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岳修平(2000)。即時群播遠距教學之班級經營。課程與教學季刊,3(2),63-74。
林建平(2003)。學習動機的認知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國教新知,49(3),17-27。
林明輝(2008)。非同步遠距教學平台建置並應用於微積分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林孟眉、涂鵬斐、楊子孟、林東興(2017)。空中學院學生之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相關研究。數位與開放學習期刊,7,80-92。
林振煒(2007)。傳統教學與遠距教學學生認知公平差異之比較-以會計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華杉(2012)。高中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高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林煜達(2004)。利用遠距教學平台建構時間調整機制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周文松(2007)。國中學生學習動機、家長教育期望與學業成就-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凃佳豪(2012)。悅趣化數位學習整合學習動機應用於國小五年級防災教育(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姚佩婷(2015)。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使用LearnMode數位學習平台對國中生學習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馬彥彬(2007)。我國遠距教學政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孫志誠(2000)。數位歷程檔案評量應用於設計作品及其對學習動機與成效之關聯性。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高慧真(2010)。華語課室教學與線上遠距教學之互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翁少庭(2019)。以信任建立模型探討大學生對遠距教學平台之信任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許雅嵐(2011)。教師班級經營、領導行為對學生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
張文彥(2003)。受訓動機與社會網路在訓練活動中的角色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蕊苓(1999)。兒童學習動機內化歷程中影響因素探討。花蓮師範學報,9,35-60。花蓮市。
張雅萍(2015)。遠距教學電腦實作課程設計與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張尹玲(2015)。遠距教學與實體教學之學習成效比較和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張玉山、李大偉、蕭佩如(2009)。網路同步平台在科技創造力學習的環境特性分析。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2(5),6-20。
張家綺(2015)。台中市高中職學生知覺師生關係與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張鶴齡(2017)。遠距教學對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康寧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台北市。
陳呈容(2013)。同步式遠距教學實務之應用研究─以仁和國小遠距教學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文森(2002)。教室電腦之無線區域網路架設。師友月刊,418,61-64。
陳怡蓉(2014)。利用ARCS動機模式融入數位學習環境之研究—以大同大學資訊素養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同大學,台北市。
郭仁弘(2016)。在遠距教學平台討論區中探勘學習互動式樣(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01)。專科以上學校遠距教學作業規範。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大學遠距教學政策及發展概況。2014年大學遠距教學認證成果專書,1-8。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9)。專科以上學校遠距教學實施辦法修正總說明。2019遠距教學實施辦法修正總說明。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20)。大專院校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採遠距教學注意事項。2020教育部通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20)。教育部辦理數位學習課程認證審查及認證申請須知。109年第一梯次數位學習課程認證參考資料。臺北市,教育部。
溫嘉榮、施文玲(2002)。從網路學習理論觀點談教師在科技變革中的因應之道。資訊與教育,91,90-99。
黃國禎、蘇俊銘、陳年興(2012)。數位學習導論與實務。新北市:博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黃美玲(2001)。成人參與非同步遠距教育學習動機及學習意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曾國維、廖森貴(2001)。企業員工個人因素對網路化訓練滿意度之探討。2001年科技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61-468。
楊恩瑞(2019)。影響大學教師採用遠距教學易遠之研究—以A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科技大學,台北市。
蔡東敏(2003)。職校學生之重要他人影響、學習態度、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蔡佳薇(2014)。專題導向學習對國中學生英語學習動機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市。
劉晉宏(2011)。國中學生數學學習動機之研究。中興大學應用數學系,台中市。
樂嘉文(2015)。擴增實境結合立體拼圖對國小地球科學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鍾珮玲(2012)。運用多媒體融入英語教學以提升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戴嘉良(2005)。數位教材應用於輔助教學成效研究—以高雄市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謝宜宸、鄭文富,(2005)。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147-158。
謝凱傑(2015)。學生人格特質、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魏士琤(2007)。學習動機、訓練成效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魏禹綸(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科學學習動機、科學學習策略與科學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蘇九如(2016)。遠距教學結合線上華語影片輔助學習平台之模組化教學設計:以華語流行歌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Ames, C.(1992). Classrooms: Goals, structures, and student motiv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3),261-271. Doi:10.1037/0022-0663.84.261.
Anderson, S. B., & Ball, S.(1978). The profession and practice of program evalua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Boshier, R. W.,(1977).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re-visited: Life-soar motives and the education participation scale. Adult Education, 27(2), pp.24-27.
Burgess, P.(1971). Eason for adult tarticipation in-group educational activity. Adult Education, 22(1), pp.3-29.
Chen, Pih-Shuw(2012). The Relations between Learner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with Aspects of Management Trai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29, 2, 545-561.
Dweck. C. S.(1986). Motivational processes affecting learning. American Psychologysts, 41(10), 1040-1048. Doi:10.1037/0003-066X.41.10.1040.
Garrison, D. R.(1997). Self-directed learning: Toward a comprehensive model.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8(1), 18-33.
Garrison, D. R.(2011). E-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and Pratice. Full-text (PDF) Available from: D. Randy Garrison, Apr 11 , 2016.
Georgiev, T., Georgieva, E., Smrikarov, A.(2004). M-Learning-a New Stage of E-Learn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CompSysTech 2004.
Noe, R.A. and Schmitt, N.(1986), “The influence of trainee attitudes on training effectiveness: test of a model”, Personnel Psychology, Vol. 39, pp. 497‐523.
Noe, R.A. and Ford, J. K.(1992), Emerging issues and new directions for training research.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10 : 345-384.
Kasworm, Carole. (1997), Elitist boundaries and the impact of privilege : adult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7th Annual SCUTREA Conference, University of London, 1-3 July 1997.
Keegan. D.(1993). Distance education. Theoretical principle .London: Routledge
Keller, J. M.(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M. Reigeluth(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384-434.
McGill, T., Hobbs, V.,(2008), How students and instructors using a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perceive the fit between technology and task,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4, 3, 191 - 202.
McKeachie, W. J. (1961). Motiva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college learning. In M.R. Jones (Ed.), Nw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Pp. 111-142.
Miller, H. L. (1967). Participation of Adults in Education : A Force-Field Analysis, Boston: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iberal Education for Adults, Boston University.
Pintricah, P. R., & Schunk, D. H.(2002).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ycations(2nd ed.).Englewood Cliffs, NJ: Merrill.
Pintricah, P. R., Smith, D. A. F., and Mckeachie, W. J.(1989). A 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MSLQ).Micahigan: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to Impro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NCRIPTAL, University of Michigan.
Storn, B. B.(2012, August). Flip your classroom to increase active learning and student engage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8th Annual Conference on Distance Teaching & Learning, Madison WI.
Westhuizen, Philip C., Mosoge, M. J., Swanepoel, L. H., Coetsee, L. D(2005),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Secondary Schools,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Nov; vol. 38: pp. 89-109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延後至2023-03-04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延後至2023-03-04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延後至2023-03-04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